晚安的特殊含義范文
時間:2023-04-01 19:4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晚安的特殊含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9+5是什么意思
應該想寫的是11-9=5吧,據悉這也是網絡上面的一個段子,具有很污的意思。
11-9=5是什么意思?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說的是公司老總和秘書去出差,晚上開了兩間房,美女秘書短信發
11-9=5,其實大家都知道11-9=2,這里卻說等于5,其實就是多了個“3”(5-2),含義就是秘書問老板“要不要多個小三”。
老板看來也是個顧家的男人……或者說是不太喜歡秘書這類比較直接的
然而老板的回復卻是晚安,所以秘書辭職了
還有其的解釋:
11-9=5 其實11-6=5,6變成了9,6 9 6 9 啊六九啊,大家應該明白了吧。。連起來就是69式等(=)我(5)!
11-9=5 要想干就等我
這個解釋就比較強大了,總之充滿著YD之氣
篇2
太陽的光穿過玻璃這層淡薄的介質,照亮低矮的房屋。惺忪的睡眼突然變得好痛,好像是因為過分干涸而丟失了睜開的勇氣。枕邊的耳塞還夾帶著昨晚疲憊的聲音,緩緩流淌著某種可以響徹心扉的聲音。就是這樣的一個早上,我被好友叫醒,然后被告知,阿桑死了,死在昨天的早上。
于是我弄懂了失去的含義。來得很真卻又那么猝不及防。當走進洗手間,卻發現昨天的疲憊還在臉上,今天的迷惘早已不約而至。試圖用冷水將一切洗凈,可越洗越感到失落的悲涼。手指蘸水,將那個有關逝去的日子畫在手心,寫在心上――2009.4.6。
【壹】那感動藏在角落,我一直沒發現
受了點傷后,寂寞地歌唱罷。
關于阿桑,我有點陌生。原因是我沒有學會從角落感受些什么。阿桑的歌,沒有什么大力的宣傳。像是從山谷飄出的悠揚的笛聲,緩緩地,你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不知道它出自誰的口中,甚至不知道它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但你卻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沉浸,因為那感覺太迷人。
用手拂掉CD表面的灰塵,我又一次看到阿桑寂寞憂郁的臉。阿桑好像總在想些什么,有著看不穿、讀不透的眼神,發絲隨風飄蕩,傷心如影隨形。
早已淡忘是在什么時候,出于何種考慮才會到音像店買下那張專輯。只是覺得她能給人帶來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是那個角落有什么特殊的誘惑吧?走進,便會沉浸。
當初的她早已不再紅火,躲在角落的貨架上。我想她不是在流淚,而是在默默期待,期待有人再次將她買回。很長時間以后的今天,我決定平定起伏的心,再次聆聽舒緩的曲。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三月份的《新作文》上,我留下了自己喜歡的人,喜歡的歌,然而四月份的時候,那首歌的演唱者就已經離我們遠去。“當發現天堂不再只是妄想”,一切便都悄然結束,即使她早已忘記要怎樣開始飛翔。
“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寫信,一個人對話談心”,突然發現一個人成為了一種習慣。
人選擇了飄動,只為尋覓那藏在角落的感動。
【貳】秋天到了,請盡情悲傷
“即使再幸福,也有被寂寞侵蝕的時候,在人生的路上,享受寂寞也是一種美麗。”阿桑這樣說。
秋天是一個凋零的季節。悲傷總會在這樣一個季節變得越來越深刻。當寂寞像煙灰一樣,被輕輕彈落,還剩什么繼續隱隱發亮?
歌唱寂寞的人是不是一定會是寂寞的?我不知道。但歌唱寂寞的人一定會給寂寞的人以最大的安慰。我不是一個寂寞的人吧――別人這樣告訴我。但我卻很喜歡她的歌。沒有大聲的喧鬧,有的只是淺淺地歌唱,默默地心傷。
《受了點傷》――一張在秋天聽的專輯,有宣泄還有慰藉。很輕易地,我就會想到一個落葉飄飛的街巷。路上有一個人安靜地走著。是那種安靜的享受,和一種淡淡的悲傷。就像是上天將雪花送給了冬天,秋天的悲傷,來得理所應當。
不會抗拒吧!因為無法抗拒。就像喜歡一個人,要是可以抗拒,就不存在真愛了。即使會受點傷,即使會變得有點狼狽,即使會忘記如何流浪,但你會收獲那種能夠承載一生的美麗。
所以,不要吝惜你的某些情感。秋天到了,請盡情悲傷。
【叁】天使,在哪里?
“Spendall yourtimewaitingfor thatsecond chance.”
歌中的天使一直在等一個再愛一次的機會。或許那就是重生吧!而現實呢?會不會有天使?我不清楚。阿桑,不是天使,所以她沒有了再一次歌唱的機會。
當一個人的背影揉進漆黑的夜,很多人把它當作一種逝去。因為看不到了,因為摸不到了。阿桑的走掉應該就是這樣的感覺,毫無征兆地,便消失了。世間應該沒有天使,有的話,肯定也忘記告訴阿桑天堂的路不是很好走。要不她不會走得那么匆匆。
阿桑沒有快樂的童年,即使長大了,道路也是那么地坎坷。小時候為了躲債,為了逃避爸爸媽媽的吵架,那么小的她就已經知道學會堅強。長大出唱片,因為銷量不好,公司與她終止了合同。也許就是那個時候,她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雖然很近,但她不會選擇放棄。她在用一種行動告訴每一個人,有一個叫做阿桑的女子曾在這個世間堅強地活著。
傳說天使的光芒已將夜空點亮。所以夜幕降臨的時候,我會朝著窗外望一望,看看天空中是不是會有天使飛過。
可,天使,在哪里?我怎么看也看不到。阿桑去天堂的路會很黑么?那小心,一路走好。
【肆】春天在臨近
這世界太絕對,連寂寞都太孤絕。
瘋了嗎?無所謂……
這一次,她只想逃避,不想面對。
沒有華麗包裝,除了音樂的感動,阿桑,別無其它。
不知是誰為阿桑寫下這樣的話語。感動之余,我想說說我的看法,逃避并不是因為懦弱,只是想停停匆忙的步伐,不想永久地心傷,也不想永久地躲藏,只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然后說我可以選擇短暫的遺忘。能夠這么多次地討論逃避和面對,是因為世界給了我們太多難以抉擇的留戀。
阿桑的歌只是可以療傷,適合人慢慢忘記那些曾經的傷和痛。趕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不知道阿桑還有沒有哭泣的力量。只是想告訴她,如果停下來,別忘了聽聽春天的腳步,別忘了許下有關來年的心愿。
春天?人間的四月天?美妙的詞語?有活力和生機么?放棄一次逃避的機會,讓我們靜靜守候。因為春天在臨近。
【五】JUDY,不寂寞
JUDY,阿桑的英文名。知道它的時候,阿桑對我來說早就不再陌生。
阿桑是個堅強的女子,我一直這樣認為。即使阿桑一直在唱著有關孤單的歌曲。阿桑一直在用自己的聲音清點著自己走過的一切,用靈魂去刻錄能夠銘記的所有。
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傍晚,我想寫下關于她的懷念。不管她有沒有聽見,只要我曾祝福,其它的都會變得很淡。寂寞的女子,相信有了這么多愛你的人,你不會再寂寞。
【陸】MY LOVE,晚安
給自己的愛找一個理由,讓它短暫地休憩。
給別人的愛尋一個借口,讓它永久地停留。
阿桑,走了。
所以,關于對她的愛。
草北留言
總有那么一些聲音,你不知道它從何而來,出自誰的口中,甚至不知道它是一首怎么樣的曲子,卻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沉浸其中,不愿自拔;總有那么一些悲傷,當它侵襲而來,那么理所當然地不會被抵擋,而是會融入心靈,慢慢被享受,似乎在那個叫做秋的季節里,從來就是要盡情悲傷的。
篇3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禮貌用語 語言對比 文化差異
一、英漢禮貌用語研究現狀
語言學家對語言和文化結合進行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國內外的一些社會學家對禮貌現象和語言的結合做了較深入的研究。人類學家Brown和Levison在七十年代末撰寫了《語言運用的普遍現象:禮貌現象》,從人類學和哲學角度出發,第一次對“禮貌”、“面子”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解釋了禮貌在交際語言中存在的普遍現象[1]。隨后R.Scollon和S.W.Scollon提出了關于積極禮貌和消極禮貌的理論,并在《跨越文化交際——話語分析法》中提到了關聯面子和獨立面子這兩個原則[2]。
這些理論引起了語言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以本族語言中歸納出濃縮該語言文化特色的原則,例如社交語言準則,行業語言準則和禮貌語言準則等。例如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Leech在美國哲學家Grice的合作原則基礎上,根據英國文化的特色,提出了六條禮貌準則:1.策略準則(即得體準則)。說話者盡量減少有損別人的觀點,少讓別人吃虧;2.慷慨準則。說話者盡量少讓自己受惠,多讓自己吃虧;3.稱贊準則。說話者盡量縮小對別人的貶低,增加對別人的贊美;4.謙虛準則。說話者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贊美,增加對自己的貶低;5.一致準則。盡量減少雙方對話的分歧,增加對話的一致;6.同情準則。盡量減少對話雙方的相互反感,多增加雙方的同情。顧曰國先生于1990年提出了漢語文化的四個禮貌特征:尊重、謙遜、態度熱情和文雅。在此基礎上,他又參考和借鑒了利奇六條禮貌準則的理論框架,對比分析了英漢禮貌用語的異同,提出了帶有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漢語禮貌準則:1.貶己尊人準則;2.稱呼準則。即“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3.文雅準則;4.求同準則。交際雙方力求和諧一致,顧全對話雙方的身份和面子;5.德、言、行準則[3]。
對比英漢各自的禮貌準則可以發現,在準則的表層意義上,二者均要求禮貌用語帶有謙虛、稱贊、求同、和諧等特點。作為人類語言使用中普遍遵守的準則,這些理論旨在揭示禮貌現象的普遍性,并沒有探討禮貌用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體運用和表現。事實上,由于文化的差異,中英禮貌準則的側重點又各不相同。對英漢禮貌用語各方面的研究者,大都是從禮貌準則的差異入手,劃分出不同類型的禮貌用語,將禮貌原則所體現出來的差異通過案例表現出來;或專于某一類型的研究,從局部體現整體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寓意。
二、英漢禮貌用語的類型
(一)稱謂語
稱謂語是指說話人在語言交際中用于稱呼受話人而使用的人稱指示語。在日常交往中,稱謂語處于交際語言的首要地位,是溝通人際關系的信號和橋梁,并第一時間反映出對話雙方的身份地位與社會關系,還具有重要的禮貌功能。得體的稱謂有利于雙方交流的相互理解和進一步接觸。本文將稱謂語分為交際性稱謂語,職銜性稱謂語和尊敬稱呼語這三類。
在英語中,經常單獨使用“Sir”或者“Madam”來稱呼陌生人,而對于認識的人,便直呼其名。漢語中的“先生”、“小姐”、“女士”,包括改革開放前經常作為稱謂語使用的“同志”和“師傅”,是最為常見的稱呼。如果熟悉對方,還可將姓冠在稱謂之后。
中國人在交際中極其重視等級差別,總是設法抬高對方的地位,而常用的手法就是在對方的姓氏后面加上官銜,例如“李經理”、“王主任”,通常將副職銜的“副”字去除。在稱呼老師或者其他行業人員時,為表尊敬,常用姓氏加上對方的職業,如“張老師”、“陳醫生”。在英語國家中,一般不用帶有頭銜的稱呼,學生也可以直呼老師的名字。但在嚴肅正式的場合,人們也會使用一些,例如“Dr.Jane”、“Prof.Jane”等。
尊敬語往往最能體現對談話者的尊重。在漢語中,除了先生、老師外,還有稱謂親屬化的特色,并有著繁復的稱呼體系。中國人十分注重血緣關系,在社會家庭中嚴格遵守著“長幼有序,親疏分明”的原則,常把親屬稱謂泛化到親屬關系外的稱呼中去。晚輩稱呼長輩時,以“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輩分相稱,或冠以姓氏。而在英語國家,便沒有這類講究,晚輩也可直呼長輩的名字。此外,漢語中為表示對對方的親昵,常以“老+姓”或“小+姓”稱呼,這在西方便犯了冒犯年齡的大忌。
(二)招呼語
招呼語是由交際的一方或雙方挑起話題的一種形式語,主要形式有問候式和對話式。招呼語在交際中起著引起別人注意和開啟談話內容的作用。適當得體的招呼語能給談話雙方帶來輕松愉快的心情。
在英漢兩種禮貌用語中,“早上好”/“Good morning”和“晚安”/“Good night”這類招呼語都是十分普遍的問候式招呼。如有節日,也會互相問候“**節快樂”。英語中,常用“How are you?(你好嗎)”,“How are you getting on?(一切都好吧)”來表示對對方近來身體和生活情況的關心,與漢語比較相似。
英漢禮貌用語的差異明顯體現在對話式的招呼語上,西方人偏向問候式招呼語,而對話式招呼語則是漢語民族習以為常的問候方式。中國人見面往往以“吃了嗎?”,“去哪兒?”,“最近忙些啥?”作為招呼,更有在聊天中詢問對方家庭,年齡和收入的情況。這種行為在西方國家被視為侵犯隱私的行為,會引起談話雙方的不悅。西方國家十分注重個人隱私,所以英語中僅用簡單的“Hello”、“Hi”或者與生活環境相關的天氣情況作為對話式招呼語的開端。
(三)道謝、道歉與回應方式
漢語和英語中的感謝語和道歉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使用的頻率上。在漢語民族中,親朋好友和家人之間很少使用“謝”字,而西方人在使用范圍和場合方面顯然要寬廣得多。漢語國家通常視這種行為為客套和生分的表現。至于道歉,相對于漢語中的“對不起”(英語為“Sorry”)而言,英語又多了“Excuse me”這一說法,適用于向別人打聽消息、請求讓路等各種打斷別人的行為,或者用于自己演講中發生中斷等情況。兩種語言的共同點體現在使用者往往在道歉用語后面附加道歉的原因,并請求原諒。
貶己尊人是漢民族人際交往的特點,中國人常常以貶低自己抬高別人來表達自己的謙遜。例如對待贊美,用“哪里,哪里”、“不敢當”、“不好”這些否定詞來贏得對方的好感。對待感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便是漢語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而西方人對待贊美和感謝的方式是流露出自然的喜悅并且欣然接受,因此他們將中國人的謙遜行為視為不重視自己意見,或認為話不投機而產生反感。
(四)敬語與謙詞
在談話中妥當地運用敬語和謙詞是最能表達自己對人們尊重的一種方式,在此方面,由于受到傳統文化“貶己尊人”的影響,漢語中的敬語和謙詞要比英語來得繁復,特別是在謙詞方面,有相當豐富的構詞體系和使用規律。謙詞也相當于漢語稱呼語體系中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如“貴姓”、“令尊”、“貴府”等敬語和“鄙人”、“寒舍”、“愚見”等謙詞,充分地體現了說話者抬高對方降低自身的特點,符合漢語的禮貌準則,而“請教”、“高見”、“拜讀”、“薄酒”、“拙文”等謙詞則出現在對話中,以達到從始至終保持著說話的禮讓和尊重。相比之下,英語的謙詞和敬語就單調得多,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場合,人們才用“My Lord”,“Your Honor”等敬語謙詞表達自己的尊重。對西方人來說,“尊人”又不“卑己”是交際中應守的原則,他們將過量地使用謙詞視為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表現,顯得交際雙方不夠誠懇和信任。而對中國人來說,西方人的坦白與直接則是一種不夠謙虛的體現。
三、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及其造成差異文化的根源
(一)語用差異的表現及其原因
通過英漢禮貌用語的語例對比可以發現,英漢禮貌用語所表現出來的差異總共體現在:稱謂等級、對待隱私的態度和表達形式這三個方面。
首先,在稱謂等級上,漢語要比英語來得繁復。中國現代社會沿襲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傳統倫理的一些習慣,人與人的關系往往是垂直式的縱向發展,因此人們將“上下有序,長幼有序”和“君臣父子”的原則應用在交際用語中,習慣于非對等式的稱呼,人們的稱謂是依據他的社會地位而定;西方社會崇尚自由民主,社會關系呈平行式的橫向發展,稱呼體系則偏向對等式,只有在正式場所或者特殊場合使用帶有等級特征的稱謂語。
其次,英漢兩民族對待隱私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從漢語語法角度來看,“國家”一詞為偏義復合性名詞,人們之所以將“國”與“家”聯合在一起,模糊了詞的基本意。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突出社會家庭性,講究合作,強調集體作用,人們對隱私并不是很敏感。相反,西方社會強調個人主義,竭力擺脫社會的束縛,極其注重隱私,他們將其視為自身不可侵犯的財產。
再次,從談話的表達形式來看,漢語言民族的人們比英語民族的人要表現得含蓄得多。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對獨立,因而人們崇尚自由和平等,追求個性與差異。對于西方人來說,線性思維是一貫的思維方式,直接公開地談話才是交流的最佳途徑,屬于“低語境文化”。相對于英語的直白明了,漢語就顯得十分含蓄內斂。由于受長期處在傳統文化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價值觀,無論在思想或行為上都求整體的統一性,凡事均要考慮他人的看法。在交流上講究含蓄謙遜,忍讓合作,并且十分依賴于周圍的環境以及對方的心理,所以又被稱為“高語境文化”。
不同的文化習俗造就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對方語言的文化內涵,就會在使用中產生錯誤。特別對于漢語對話中所需要的“高語境”條件,很可能讓說話方式直來直往的英語國家人民感到困惑和不解。
(二)文化差異是語用差異的根源
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主要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即由不同的民族內涵和社會文化風俗決定,其中包括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推理模式這些方面。
造成這種文化差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歸于中國和西方國家社會形態的不同。由于受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影響,中國古代以農耕文化為基礎,重農輕商,幾千年來逐漸形成并鞏固了固有的農耕社會形態。所以講究溫飽是社會的特點之一,故有“民以食為天”一說。所以直至如今,漢語中還保留著“吃了沒?”這種類型的招呼語。西方國家早早邁入工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局限于等級制度,追求平等的人際關系是西方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因此在招呼語方面英語沒有漢語來得生活化和復雜化。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在漢文化中,“禮”貫穿于古代社會思想和道德行為的各個層面,在古代這種“禮”的實質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制約人們言行舉止所推崇的一種行為規范準則,等級制也體現在各個方面。因此和英語對比起來,單單在稱謂語方面漢語就顯得十分繁復。例如丈夫對妻子的稱呼,就有“夫人、賤內、妻子、老婆”等不同的稱呼。漢語中的禮貌原則與“禮”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的禮貌不僅對內強調輩分和等級關系,對外也十分注重謙虛和謙卑,人們常常通過尊重別人貶低自己達到禮貌交往的目的。這是因為對于漢民族來說,禮貌是個人涵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西方民族將禮貌視為“避免沖突”的策略,這與他們注重形式有關,因此英語中的禮貌二者兼顧,強調的是對別人和對自己的雙重尊重。英漢禮貌用語的具體差異主要體現在等級、隱私和委婉三個方面,英漢兩族人們對其概念和范圍有著不同的見解和接受范圍。
(三)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跨文化交際如果忽略了文化背景和語境語義,就會產生分歧和誤解,造成交際障礙。對于“隱私”的含義,英語中的涵義顯然要更深更廣一點。例如在漢語語義中,“福”和“胖”的意義相互依存,人們常用“發福”來委婉地恭維對方的“胖”。漢語中也不會把“主動提供服務”或“主動幫助別人”看做是對個人自由的干預,更不會看作是有礙別人面子的行為。待人熱情和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所倡導的美德,這些行為在漢民族眼里均被視為一個人的真誠和關心。而這在西方人眼中,“胖”是體質下降的表現,是冒犯對方的話。他們也很難理解中國人的過分關心和熱情,認為那是侵犯個人隱私和自由的行為。再如西方人對漢民族曲折迂回的談話方式和禮讓再三的行為存有困惑,不理解這是委婉和謙恭在漢語中的體現。跨文化交際所產生的差異不僅反映在不同的語言層面上,而且還對生活方式、言行舉止有著一定影響,所以理解并重視這些差異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的沖突障礙。
不同文化使得英漢禮貌用語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交際時,一定要清楚地了解雙方文化的差異性,避免產生交際中斷或交際失敗的情況。了解文化差異在語言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學習一種語言時,要深入了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將其與母語相比較,找出異同點并尊重文化差異。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更要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學生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適當地使用交際策略能促使交際高效成功地進行。
言語主體對交際對象的熟悉是確定交際策略的必要前提,認真研究交際對象的特點和文化背景,選擇最合適的禮貌用語和語言表達方式,使對方能充分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尊重交際對象的禮貌原則和風俗習慣是交際策略的重要內容,雖然交際雙方存在不同的文化習慣,但是要給予充分的理解,盡量避免自己的言行侵犯到他人的禁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需要交際雙方進行“語用移情”,即說話雙方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揣摩并理解對方的心意,用對方能接受的言語進行交談,保持良好的交際開端。
四、英漢禮貌用語在交際中的相互影響及發展趨勢
文化交際必然對語言產生影響,其過程中不乏產生一些特殊形式。例如在舊中國人們將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英語稱為“洋涇浜英語”。它的特點是不講語法,“字對字”地將漢語轉成英語。此類型的語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充當跨文化交際中的中介語,其屬性相當于混合語,如我國一些民族雜居地的“土漢語”,也屬于這種類型的混合語。它雖然打亂了語法格式,但十分有利于交際者的相互理解,有助于交際的順利進行。
英語在中國社會的流行使得越來越多的英語詞匯進入漢語詞匯系統,音譯詞、意譯詞、音意結合詞就是漢語對外來詞匯吸收包容的體現,禮貌用語在此方面尤其突出。如漢語中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于道別的“拜拜”就是從英語“Bye-bye”中音譯而來的,這類詞匯已經在中國社會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并被人們所習慣,并且作為日常用語被收入到現代漢語規范詞典。而第二語言在各個國家的表達方式往往受其本族語言的影響,例如漢語在海外通常被稱為“域外漢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例如在中國常常能聽到“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一類從字面意義翻譯成漢語的英語。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漢語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但其使用的范圍及影響力和英語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作為全世界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英語自然比漢語的影響要大一些。在與外商或外國友人合作交流時,往往以英語的語言習慣為基礎,以西方人的行為模式為主導,禮貌原則盡量避免帶有明顯的漢民族特色。
中國人羨慕西方語言的大方得體和直爽簡單,同樣,西方人對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著深深的興趣。由于歷史原因,孔子儒學等中國傳統文化在建國初期曾被視為糟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國內又掀起了學習“孔學”、“紅學”等傳統文化的熱潮。西方社會并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為糟粕,相反的,他們認為能在中國社會存在幾千年的文化必定有它獨特的魅力。“孔子”,《論語》在他們眼中都帶有神秘的東方文化特色。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漢語熱”在全球范圍的擴散,世界各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孔子學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參與到學習漢語的熱潮中來,這無疑促進了現代漢語的發展和傳播。而通過對這些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則會讓非漢語民族的人們明白漢語之所以含蓄、富有深意的原因,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本民族的交際語言。
對語言進行協調,在語言規劃工作中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多民族國家中,不同的民族可在語言上采取相互呼應的措施[4]。不同國家在交往中對于交際語言的態度也應如此。當今社會,交際已經從狹隘的地區性擴展為世界性。而在未來社會中,雖然經濟和軍事的擴張仍然占主導地位,但是文化的“侵略”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民族的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在越來越突出的“地球村”大環境下,處于交際語言的首要地位的英漢禮貌用語,必將相互影響,融合趨同,在交際中尋找出一條兼顧兩民族語言文化特點的道路。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失誤有很多種,主要都是由于缺乏對對方文化背景的了解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排斥。禮貌是不同民族都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準則,不同民族的語言系統有著不同的禮貌準則。但如果社會各個群體都堅持本民族的禮貌原則,那便會造成交際障礙和文化沖突。英漢禮貌原則的特點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但也不能忽視了特殊性的存在和影響。雖然英漢禮貌用語呈現出趨同的形式,但是現階段的差異和沖突仍然存在。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所遵循的禮貌原則在何種程度上有共同之處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英漢二者所存在的文化差異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用本族禮貌原則和習慣要求對方,要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文化習俗,積極主動地了解和學習對方的文化習俗,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交際障礙,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注釋:
[1]伍卓:《英漢禮貌用語之跨文化比較》,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0卷,第2期。
[2]董丹萍,劉笑元:《英漢禮貌用語對比案例研究》,咸寧學院學報,2010年,第30卷,第2期。
[3]張睿:《禮貌原則與英漢禮貌用語的文化差異》,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年,第22卷,第6期。
[4]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39頁。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7.
[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5]黃蕓.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分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6).
[6]海光增.論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J].時代文學,2008,(9).
[7]張睿.禮貌原則與英漢禮貌用語的文化差異[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6).
[8]范開梅.中英禮貌用語差異及其對交際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3).
[9]楊艷華.英漢禮貌用語差異及交際策略[J].東北電力學院學報,2003,(23):3.
[10]何艷平.英漢禮貌用語的比較與翻譯[J].淮陰工學院學報,2004,(13):2.
[11]郭衛民.英漢禮貌用語的跨文化對比[J].時代文學,2007,(3).
[12]董安妮.英漢禮貌用語的文化差異分析[J].外語教研,2008,(14).
[13]鄒永麗.中英禮貌用語之比較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07,(5).
[14]劉鐵鎧.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對比與文化價值差異[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27):6.
[15]李瓊,董洪杰.英漢禮貌用語的語用差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0,(30):5.
[16]呂文平.英漢禮貌用語對比所折射的文化差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5).
[17]伍卓.英漢禮貌用語之跨文化比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20):2.
[18]董丹萍,劉笑元.英漢禮貌用語對比案例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2.
[19]王淑玲.英漢語言互相借詞現象[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