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年的傳說范文

時間:2023-03-14 21:34: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年的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年的傳說

篇1

熱血滾燙塵埃的戰士是傳說。

輕紗曼舞揚顏天下的西施是傳說。

盒口的胭脂是傳說。

折落在地面的玉簪是傳說。

涼雨煮酒、彈琴嘗醉的白翁是傳說。

柳卷城郭、童打陀螺的盛世是傳說。

飛鴿拔離、夕陽溫柔碎的校園是傳說。

過去是傳說。

你,是傳說。

一切原本的、刻意的、浸情的、清晰的、珍貴的、置在書籍紙面泛出陳舊味道的、卷向畫幅的心臟又慢慢發黃的過去,在漫長的歲月壓榨下,在變遷的潮流驅逐里,簡縮成一段段可以不在乎結局的傳說。

他們存在過,又銷匿得極快。

他們被后世提起、銘記,又很快得被遺忘、拋棄。

他們把故事按部就班地寫給曾經,他們,又是不遙遠的我們。

關于高中打馬而過的三年時光,關于貼滿悲喜的整座校園,關于不知青春匆匆駛過卻已經把它大半耗盡的我們,統統得也都會像銷匿的他們,成為巨大的鋼筋世界下,一段渺小而孤獨的存在。

無限次對過去三年的感懷聲,在星光周而復始地碰撞里觥籌交錯到一起,源源不斷地轟擊著我們驕傲的青春,支離破碎,卻又很少聽到刺痛耳膜的聲音。 我們全部的努力、榮耀,我們所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還有那段散發微茫的揮霍年華,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強力轟擊下粉碎開來。

操場上奮力奔跑的我們不見了。

三三兩兩聚焦韓星并且極力地爭辯是誰最帥的我們不見了。

身穿的白色校服上燙映“2011”的我們不見了。

緊緊地輦著夢想在旋轉的風扇下不斷被汗水打濕額頭的我們不見了。

把厚重的書本擋在課桌前然后偷偷看小說的我們不見了。

篇2

每年的農歷的七月初七,就是七夕節,又稱乞巧節,而現在則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關于七夕,還有一個神話傳說,那就是關于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傳說,仙女織女下凡和牛郎成了親。本來,兩個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豈料,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就把織女抓回去了。牛郎想要帶回織女。于是,王母娘娘就用銀河把兩個人給阻攔了。牛郎就用勺子一瓢一瓢地舀,可是,怎么舀也舀不干。而銀河那頭的織女也是整天以淚洗面。王母娘娘因此被感動,答應他們每年的七月初七讓他們相見一回。在那一天,喜鵲就會飛過來,搭成一座天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以解相思之情。

這就是七夕的由來,現在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了。

篇3

除夕傳說1、除夕的介紹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2、除夕的由來的傳說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3、守歲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著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整夜說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后,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著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

除夕的食物1、餃子

招財進寶。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

2、魚

意為年年有余。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余(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鰱魚,鰱同”連“諧音,過年吃鰱魚連年有余。為了吃出連年有余的好意頭,您可以除夕兩條魚,年夜飯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就是連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條的話,年夜飯吃終端,大年初一吃頭尾,這樣就是連年有余,有頭魚尾。

3、豬手

發財就手。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么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干什么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除夕的來歷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篇4

[關鍵詞]衛輝比干廟;地方風物傳說;分類;研究

天下第一忠臣廟乃是河南新鄉市衛輝比干廟,衛輝比干廟與周圍的風物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干廟建立于北魏孝文帝期間大約是公元494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中期修訂的《汲縣志》記錄:“魏孝文帝南遷至此,因墓立廟,此廟之所由也。”[1]唐太宗率軍東征,帶領百官來比干廟祭祀比干,追封比干為“太師”,謚號為“忠烈公”,為了表彰比干的功績,派人大修其廟。此后歷朝歷代的君王對比干廟都加以封賞和維修,歷代的文人如孔仲尼、陶潛、李太白、孟東野、高達夫、王摩詰、黃魯直等在此都懷念過一代殷商忠誠比干,且留下許多文學作品,讓比干廟成為文化重地。因此這里流傳有大量地方風物傳說,有民俗傳說,有關于比干廟建筑的傳說,有與名人相關的傳說,有特定山川萬物的傳說。下面對其進行分類研究:

一、衛輝比干廟地方風物類傳說篇目

地方風物傳說是指關于特指一定地區山川、風物等的說明性傳說。其基本特性是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指定自然風物或建筑物的來源、特征、起名原因等,給予闡釋。從目前收集衛輝比干廟的風物類傳說有:《影壁墻的傳說》、《天葬墓》、《墓中出現瓷器的傳說》、《金馬駒的傳說》、《比干墓周圍為啥有磚墻》、《借土生根》、《柏樹為啥空心》、《比干墓旁邊的柏樹為什么沒有頂》、《聚寶盆的傳說I》、《柏樹為什么沒有皮》《夜明珠的傳說》、《夜明珠被盜的傳說》、《夜明珠生光發財的傳說》、《別斷筋服輸》、《文財神廟會》、《老八家看廟傳說》、《比干為什么是文財神》等。(程玉艷碩士論文《衛輝比干風物廟風物傳說研究》中收集整理的)

二、淺談建筑類地方風物傳說

比干廟中有關建筑風物類傳說《影壁墻的傳說》、《天葬墓》、《比干塑像》、《金馬駒的傳說》、《借土生根》、《夜明珠的傳說》、《夜明珠被盜的傳說》、《夜明珠生光發財的傳說》等。這些傳說為廟宇內建筑物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例如《天葬墓》講述了比干被商紂王剖心之后,在元始天尊的指引下去往從新復活地方,元始天尊囑咐他不能說話。比干碰見了妲己變成的老婆婆在叫賣:“空心菜。”比干情不自禁問:“空心菜沒有菜心能活嗎?人沒有心能活嗎?”老婆婆說:“草木空心可以活,但是人沒有心不能活。”比干嘔血而死,此時天崩地裂,飛沙走石,把比干的尸體包裹住,形成了比干墓。

這些傳說是勞動人民奇思妙想的結果。通過塑造超自然的形象,運用神奇的幻化的手法,讓比干成為解救于危難的大神,成為人們心中心靈的寄托。同時在這些傳說里歌頌了比干的忠君愛國、忠勇直諫、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漢民族傳統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精粹。

三、淺談民俗類地方風物傳說

比干廟中有關民俗風物類傳說有《比干為什么是文財神》、《老八家看廟傳說》、《文財神廟會》、《別斷筋服輸》等。這些傳說里最有代表性比干是文財神的傳說,代表有《文財神廟會》和《比干為什么是文財神》。

財神分類有正財神和偏財神。正財神里有文財神和武財神,武財神里有趙公明和關公,文財神是范蠡和比干。例如《比干為什么是文財神》傳說故事里描述到比干挖心沒死升仙了,玉皇大帝憐惜他為國捐軀,認為比干沒有心,不會再有貪財之念,他生前又是做的文官,被封為文財神。比干當文財神后對下屬公平,對待做生意的人一視同仁,辦事公平,深受民間老百姓愛戴。

這些傳說反映出財神信仰在民間深深扎根,表現了人民對財富追求,對待金錢渴望。希望有這樣一位公正無私大神來職掌民間金錢關系,保佑自己全家升官發財。同時也體現出當地百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樸素的金錢觀念。

四、自然地方風物類傳說

比干廟里自然地方風物類傳說有《柏樹為啥是空心》、《比干墓旁邊的柏樹為什么沒有頂》、《柏樹為啥沒有皮》、《聚寶盆的傳說I》、等。這些通過廟宇內尋常的植物加以想象,結合比干的故事,來解釋比如柏樹沒有皮,或者平冠柏為什么是空心的。體現出神話時代的人民無法對自然萬物做出科學性的解釋,用地方風物類傳說來賦予廟內一草一木神話性色彩,更體現出比干廟神奇的所在。《柏樹為啥是空心》比干廟的大殿前有一顆百年老柏樹,它的軀干裂開,裂開處有碗口大小的洞,好像沒有樹心一樣。傳說當年比后,老樹有靈性,情愿把自己的樹心奉獻給比干,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頗為感動,讓比干復活返回陽間,繼續主持正義。

五、衛輝比干廟地方風物傳說體現出民俗底蘊

衛輝比干廟地方風物傳說體現當地老百姓對歷史、對倫理道德、對生活的追求,反映出神話時代老百姓對自然萬物思維方式,一種樸實價值觀念,具有豐富的民俗底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那一片熱土的厚愛,鄉民對衛輝比干廟地方風物類傳說大大的美化,幻想化故鄉比干廟的一切風物。

2.反映民眾樸實道德意識,衛輝比干廟中地方風物類傳說是按照當地倫理道德標準,其中核心就是大力宣揚比干愛國思想,同時宣揚比干直諫精神、剛直不阿,這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更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錯宣傳素材。

篇5

通往青海湖的路上,沿途的景色引的我們在車內,發出陣陣驚奇的歡呼聲。青藏高原的山沒有多少植被,遠遠望去是一些淺褐淺紫色的草,潔凈蔚藍的藍天下白云朵朵,綿延的山坡上到處可見飄揚著的五彩經幡,和有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的建筑,牧草上靜靜的羊群、牦牛在悠閑的吃草,這里的山不像我們陜南的山峰俊秀,郁郁蔥蔥綠得醉人。如果說我們陜南的山像清揚婉約的女子,那么青藏高原的山像心胸寬廣、偉岸、粗獷、豪邁的漢子。

因為是秋天,偶爾在山上也可見層林盡染的淺黃色樹林。在靜靜的、潔凈的藍天白云下,山坡上淺黃的樹林,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潔白的羊群悠然自得,像一幅天然的油畫,醉人心扉。整個途中給我的印象是“靜”、“潔”、“藍”。

途徑日月山、倒淌河,有文成公主塑像和行宮。傳說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時經過此地,遠離京城的繁華,來到這荒涼的地方,心中甚是憂傷,可肩負著唐蕃世代友好的重任,無奈的流下思念故土的淚水,河水為之動情,倒頭向西流去,帶著公主的無限相思流向故里。

過了倒淌河往前行,感覺離天空越來越近,巍峨的山頂上有白茫茫的雪,在陽光的照耀下,散射著耀眼的光芒,白的閃亮,白的圣潔,我們激動的直呼“雪、雪......”。雖然正值中午,陽光明媚,卻能看見天上的月亮,正可謂有”日月同輝"的感覺。

在快要到達青海湖時,遠遠看去,天連著水、水連著天,天湖一色,一片蔚藍。美麗遼闊的牧草上,一片黃色的油菜花海里,飄揚的五彩經幡,還有白色藏族風格的建筑,房子的周圍有風能、太陽能作為能源,看上去像一幅大的經典畫卷,美輪美奐。

走近青海湖,湖水湛藍,清澈,遼闊,在風的吹佛下,湖水泛起朵朵浪花,海鷗展翅飛翔,讓人感覺到心胸豁然開朗,有天高任飛翔,地闊任馳騁的豪放。在這祥和、寧靜、圣潔、寬廣的地方,盡情的釋放內心深處的自我,使我們的靈魂在這里得到了凈化與洗禮。

關于青海湖的傳說,有“漢族傳說”、有“藏族傳說”、有“蒙古族傳說”,最讓人不能平靜的是有關于倉央嘉措的故事。當年在拉薩八角街的一個酒館里,微醺的倉央嘉措邂逅相遇給阿爸打酒的瑪吉阿米,一個氣宇不凡,一個雙瞳剪水,清麗脫俗,只一眼,便覺仿佛前生就擦肩遇見過,今生便要與子偕臧。他們的相遇猶如煙花般,卻留下了幾世傳唱。一個叛逆的,在臧佛教倫理與禁忌中穿越荒蕪的行者,怎能做到“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呢!

我漫步在湖邊,凝視著寬廣寧靜的湖面浮想聯翩,當年倉央嘉措是否也從這里走過?!今天我是否還能嗅得他當年的氣息?!當年的他是否也和我一樣暫時忘記了塵世情緣?!是否還在思念他心愛的姑娘瑪吉阿米?!在他們的故事里是否還有漫長等待與無盡的守候?!

1683年,在西藏納拉活域松的地方,一個普通的農民家中誕生了一名男嬰,這名男嬰就是后來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一位在西藏歷史上生平迷離,又極具才華,又備受爭議的一屆達賴喇嘛。1706年清康熙年間,23歲的倉央嘉措,在解送京城的途中,行至到青海湖湖畔染病圓寂,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成為政治犧牲品。他信馬由韁、桀驁的性格,天生就是個多情的詩人,而不是受比丘戒的活佛。正如在他的詩詞里所說:和有情人,做快樂的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揮毫為他們蘸一世的癡情,用千年的青詞闕歌,為他們唱一曲含血的癡念。鋪一紙素箋,在平平仄仄的箋行里,深情的書寫他們遙遠的憂傷。我聽一夜的梵歌,不為禪悟,只為尋找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絲氣息,我轉動經筒,不為修來世,只為他們在來生,都能踏上彼此故事的開始。

篇6

這“兔兒”,就是民間傳說中廣寒宮里給嫦娥搗藥的玉兔,“爺”是舊時北京人對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稱,所以“兔仙”被老北京人昵稱為“兔兒爺”。兔兒爺與北京人又有何淵源呢?

這其中還有個流傳比較廣的傳說。相傳,北京地區有一年發生了瘟疫,疫情蔓延開來,幾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情況十分危急。月宮中的廣寒仙子嫦娥見此情景,十分憂慮,便派身邊搗藥的玉兔帶了藥材來到北京,挨家挨戶給人治病。經過治療,人們的病都好了,便想酬謝玉兔。可誰知,不管人們拿了什么金銀珠寶給她,她都堅決不收,而是向人們借了衣服穿,每到一處便換一身衣服。玉兔騎著馬、鹿、獅子、老虎等坐騎,走遍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她幫人們治好了瘟疫之后,才返回月宮。人們為了感念玉兔的恩德,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為其“穿”上了各種各樣的盔甲和衣服,還為其選擇了各種不同的坐騎。在每年的中秋節祭月的時候,北京人都要供奉她,將兔兒爺視為祛病救災之神。除了“兔兒爺”的昵稱外,人們有時也親切地稱她為“兔兒奶奶”。

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但民間八月十五祭月的風俗確實是有的。為了避開男女之嫌,古時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俗,因為月神嫦娥是女子,所以祭月活動都由家里主婦一手準備和進行。家里的小孩子時常跟隨在母親左右,他們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久而久之,就有了專門供兒童祭月用的神像―兔兒爺。清朝詩人張朝墉在詩中寫道:“蟾宮桂殿凈無塵,剪紙團如月滿輪。別有無知小兒女,燒香羅拜兔兒神。”就描寫了小孩子們在中秋之夜祭拜兔兒爺的可愛之狀。兔兒爺的造型憨態可掬,尺寸又小,是兒童十分喜愛的歲時玩具。

兔兒爺大約產生于明末,舊時每到中秋節前,街巷上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特別是清代之后,兔兒爺已經由祭月用的神像逐漸成為孩子們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除了威風凜凜的將軍,還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販、剃頭師傅,也有縫鞋的、賣餛飩的、賣茶湯的等造型,貼近生活,十分有趣。

北京因為兔兒爺文化,還誕生了不少有關于兔兒爺的俗語和歇后語。如“窩了犄角”說的就是兔兒爺的耳朵折了,比喻人遭遇了不順心的事;“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說的是兔兒爺是中空的,沒有心也沒有肺,形容人沒有心計,不會應付,大大咧咧;“兔兒爺的靠旗―單挑”,說的是兔兒爺的靠旗只有一邊;還有“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因為兔兒爺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見到隔年的兔兒爺,也就是老兔兒爺、“老陳人”了。

篇7

便瞥見那一簇四葉草

我不禁心一驚

想起了那一個關于四葉草的傳說

拾到四葉草的人便可以得到幸運

一片是希望

一片是真愛

一片是信心

得到的那一片是幸運

我想尋找我的幸運

為何找不到呢

呵,四葉草的幸運就體現在珍貴二字

十萬株四葉草只有一株是的,十萬分之一的幾率

心形的葉形

被人們說為是愛情的象征

傳說找到四葉草的人類便能得到真愛

四片的心形葉子

被人們認為是信心

因為有了幸運草就有了希望

那么找到四葉草就找到了幸運

那么許愿給自己心愛的人,會實現嗎

小小的四葉草載著人們多少美好的愿望,不實現又何妨,只要快樂就行

曾聽說:用右手的兩只手指握著四葉草,慢慢的轉動四葉草,許下你的愿望

就會實現,那么我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

擁有了四葉草,就擁有了幸福,我愿幸福伴我永久

我曾今好奇,去嘗過 味道是酸甜的

哦,尋找四葉草的過程是酸酸的

而得到四葉草的日子是甜甜的

我努力尋找著屬于我的幸運

可是卻是一無所歸

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也許幸運還沒來吧

來年的春天,我要繼續尋找我的幸運

篇8

老宅多傳說

這個地方現在被人稱為“16號公館”,它位于重慶市渝中區文化街16號。這是一座建筑面積約1550平方米的大院,該建筑坐東朝西,大部分一樓一底,局部三層,建筑形式中西結合。

這棟樓的舊址為四重門進深的近現代豪宅,主要以磚、石、木建造。建筑大致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側為碉樓似石磚混合砌筑建成。底層由石材堆砌。上層為磚墻承重,木構樓板。大門處門楣上有時刻匾額,細節考究。院落建筑主體為木穿斗結構,石砌勒腳,木構樓板,兼以夾壁墻圍護隔斷,東側盡端為磚構封火山墻。入口及正廳還保留著仿羅馬柱式及柱頭花飾,樸素中透著幾分雅致。建筑屋頂為懸山頂,板瓦鋪設。

特別是采用了這種主義建筑中西方多立克、科林斯柱式和柱頂花式,其門式、窗式也反映了近代建筑的風格。16號公館遺存建筑為近現代建造,后來又分別經歷了解放前后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其去留興衰豐富的反映了我過一段重要的歷史,有極為重要的歷史信息。屋頂高低錯落,層次生動豐富。16號公館是重慶市區不多見的深宅大院,不光呈現出一種較好的建筑價值,同時在藝術感上也是很有味道的。

這個三進三出的院落看似獨立,裝飾風格呈現出前后不同時代的痕跡。兩道石門依舊顯示出昔日的氣派。最外的大門上鑲嵌著用石頭雕刻的匾額,但是上面卻看不出什么字跡。盡管這座深宅大院顯示了不同時期修復的痕跡,但這座院落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了。

盡管外面不起眼,但里面的空間還不小,是個三進三出的院落,隨著拆遷,顯得十分凌亂。因為拆遷,這里的居民已經搬走了。不斷有人到這里來拍照、探訪。來這里的人,總能聽到附近的老太婆說這里是監獄。

位于渝中區下半場的文化街太平門一代,著名的巴縣衙門坐落于此。所以這里被傳說是巴縣衙門的男監獄。據說這里還有處決犯人的斷頭臺、關押囚犯的監獄等。這些傳聞一點點被擴散,曾經還因為這個監獄的傳說,還被電視臺的人拍成了紀錄片,最終澄清了并非監獄之事。

再次路過家門

多年后,當這個宅院的主人肖能鑄兄妹三人再次回到這里的時候,他們顯得非常激動:“這后面一通都是我們住”,“八嬢結婚就是在這里”,“那里是九舅的書房”,“我在這個坎上還摔過一次”……一瞬間,仿佛那個年代的記憶又回來了。關于童年,關于那段在這里居住的日子,再一次被喚醒的時候,肖家兄妹的頭上已經顯露出斑白。

這棟房子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肖家兄妹的外公買下了的。說起肖能鑄姐弟幾個的外公肖俊晨,那可是解放前重慶城一個有名的人物。他以鹽業起家。后涉足于煙草、電力銀行等諸多行業,資產豐厚,如今文化街16號的宅院是他在重慶的多處房產之一。當年肖能鑄的父母一大家人都生活在這套大宅院中,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家人才搬了出去。

肖能鑄的哥哥姐姐分別生于1943年和1941年,“我媽媽過來的時候才十幾歲,我們都是在這里生的”。其實在肖能鑄姐弟出生之前,他們家人已經在這里居住多年了。對于今年已經六十多歲的肖能鑄及其哥哥姐姐來說,這里記載了他們三個孩童時代的快樂時光。“小時候騎自行車都能在屋里騎”。

對于肖家兄妹來說,原來自家院子大門的匾額上有幾個字是他們認字時最便捷的的教材。即雕刻的“巴山小尹”四字,肖能鑄告訴我們,關于這處老宅的很多信息都隱藏在這個匾額上的四個字中“巴山小尹”,在他看來,這里更老的主人可能是一個曾經的官員。

在房子的地底下,還有防空洞,大概有三米深,這里是當年日機轟炸時,還是自家長輩為躲避轟炸而修的。“夏天,天氣很熱的時候我們還下去乘涼,里面大概有一寸多厚的木板做的門。”在宅院里還有一口很深的老井,“當年我們經常在里面冰西瓜,有一次還發現了一條蜈蚣。”聽長輩們說,五三五四大轟炸后,在自家的廚房里藏了好幾個囚犯。“我媽媽到廚房去的時候發現了他們,我媽媽給了點錢,又給了點吃的,他們就走了”。時而的一個片斷的記憶,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這個老房子最動人的地方。

那些模糊的味道

對于在這個宅院只住了四年的肖能鑄來說,對這處宅院的記憶很特別,一種孩童的視覺在打量著周圍的環境。“小時候,我家的客廳很大,沙發都是一大圈。前廳還停著一個玩具吉普車”。

那時候,一大家子三十幾口人住在這棟大院子里,家里還有很多帶小孩的保姆、專門做飯的。“我的兄弟姐妹各有一個保姆帶著,大多數的時候,我記得父母都在忙著他們的事情,一般不讓我出院,我只能在院里玩我的玩具,模型玩具車,那時候的玩具都是上發條的。包括腳踏三輪車。印象中,家里經常都很熱鬧”。

而出了大門,旁邊就有一個很大的茶館,遠遠地可以看見那些在梁板上躺著喝茶的人,里面非常熱鬧,人很多。而冠生園就在我家對面,過個馬路就到了。夏天,家里的大人會帶著我們去冠生園里面吃冰淇淋之類的甜點,坐的凳子就像現在酒吧的高凳子。能走出

老房子很閉塞,似乎跟外邊的空氣都不一樣,那時候的院墻差不多有兩層樓高,似乎把街上的空氣都隔絕了。到了門外,總能聞到餐館里的香味。對于孩童的肖能鑄來說,能夠跨出自家的院墻,呼吸墻外的新鮮空氣,就是那個時候最期盼的事情。

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經有公交車了,夏天,肖家兄妹總會被送到保姆家去過暑假。“那時候我的保姆基本都來自農村,我會跟著他們到石橋鋪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一兩個月。他們種地的時候我們跟著去‘種地’,挑水的時候我們也跟著去,甚至還跟著保姆一起去賣菜。不管是吃還是住,都是一樣的待遇。和鄉下的孩子也一起玩,到堰塘游泳,捉黃鱔,當然小孩子之間甚至還要打架”。

“我們家都是把保姆當自家的人,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保姆去世,我們都還有著聯系,至于他們的兒女,我們都是以哥哥姐姐相稱,大家保持著很友好的關系”。

篇9

城中的人造仙島

在布達拉宮背后的山腳下有一水清潭名日龍王潭,潭中央的仙島上筑有一座小小的廟,這座廟便是龍女宮——宗角祿康。莫看這廟小,它的來頭可是不小。

17世紀時,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對布達拉宮進行了修復和擴建,建筑所用的土就從紅山腳下的平地里取,久而久之,平地漸漸變成了水洼最終形成了小湖,湖中的小島因為有修行洞而被保留了下來沒被挖走。為了祈雨,修行洞被改建成了龍女宮。第八世達賴喇嘛強白嘉措又將它按照佛教儀軌中壇城的樓式擴建成了現在三層樓高,四面各一門的樓閣。

龍女宮主要供奉以龍女墨竹色青為主的八龍塑像,墨竹色青背后盤繞的九蛇明白地告訴來訪者龍女的身份。龍女旁邊供奉著白度母和千手千眼觀音,除此以外,龍女宮里還有龍王魯旺杰波的塑像以及達賴喇嘛的臥室,墻上的壁畫多以藏戲劇本、氣脈修煉、各類神佛像為主。

相傳第六世和第八世達賴喇嘛都曾在這里獻寶瓶求雨,此后,布達拉宮的朗杰札倉負責派駐一名僧人于此。地方噶廈政府的四位噶倫也曾在這潭水中乘著牛皮船,向湖水中拋撒用來祭祀的寶瓶和糌粑。每年的藏歷四月十五日薩嘎達瓦節時,除了耍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得道和圓寂,拉薩城中的百姓還要聚集到龍王潭來祭祀、泛舟,整個龍王潭顯得熱鬧非凡,甚至吸引了一些民間的藏戲表演團體前來助興演出。

自龍女宮被修建的300年以來,墨竹色青受了凡人的祭禮,保佑著這片土地的風調雨順。

一場沒有結果的愛情

墨竹色青到拉薩緣于一場沒有結果的愛情。

墨竹色青的家鄉在拉薩河上游墨竹工卡縣的司普峽谷,她用七彩寶石在色青朗錯雪山湖底建造了座水晶宮殿,作為苯教古老神靈的她擁有這片峽谷中廣衰的森林。年輕的藏王赤松德贊為了獲得建造第一寺院桑耶寺的木材,而親自進入司普峽谷,向森林的主人求取資源。

善良的墨竹色青與年輕英俊的藏王在色青朗錯湖畔第一次相遇,開始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愛情。突如其來的愛情的結局,在傳說的末尾提到蓮花生大師知道此事以后便出面干涉,人與神的戀愛最后不得而終。經過此事之后,墨竹色青皈依了佛法,由苯教的神變成了佛教的神,成為了藏傳佛教寧瑪派地位很高的護法神。龍女宮里供奉的龍王魯旺杰波據說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以苯教神靈之軀調伏龍女,再回歸佛教。

皈依佛教的龍女捐獻了大量的木材,桑耶寺的建筑材料也就有了保障。為了表示感謝,每年藏歷五月十五日,桑耶寺都要派人來到墨竹色青的老家,色青湖旁祭祀。

關于這場愛情,并沒有更多的細節的描述,但是從結局來看,可以想象因為人與神的身份,他們的愛情注定會過得有些艱辛。即使;中破障礙走到了一起,也避免不了人之生命的短暫,龍女最終還是得獨自去面對百年、千年的孤寂。

數百年后,受到宗喀巴大師的感召,墨竹色青再次踏上拉薩城的土地,供奉酥油贈予風雨。此后,每年,墨竹色青定時從墨竹工卡趕來,在布達拉宮旁的拉魯濕地住上一些日子,她帶來的供養和雨水滋潤了拉薩城。

大約又過了兩百多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起紅山上的布達拉宮,山腳下的平地被挖出了一個大坑形成水潭。墨竹色青托夢告訴五世達賴喇嘛要回到墨竹山谷的老家去,五世達賴喇嘛感念墨竹色青為佛教所做的巨大貢獻,招第悉·桑結嘉措主持修建了精美的龍女宮。

其實眾所周知,龍女宮實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時修建,并深得倉央嘉措的喜歡。傳說聽起來很美,卻與實際有些出入,想必應該是人們心中真誠愿望的寫照吧。

傳說緣于自然崇拜

不管這個傳說的真假與結局如何,傳說中也透露出了一些有趣的信息——藏族由來已久的對大自然的崇拜。

藏族的傳統觀念中,萬物皆有靈。在他們生活的地方,幾乎每

篇10

仙茗之傳說

龍井茶之所以名為“龍井”,是源自泉名,此泉古稱龍泓,位于一千七百多年前老龍井寺左側。相傳當年掘井時,從井底掘出一塊大石頭,形如游龍,故名龍井。而關于“龍”,關于龍井為何歷久彌鮮,又在坊間有著諸種美麗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那十八棵老茶樹與一個破石臼的故事。

相傳王母娘娘在天庭舉行盛大的蟠桃會,粗心的地仙捧著茶盤送茶時,一不留神,茶盤一歪,一只茶杯滾落到凡間去了。這個茶杯到了人間,就成了個石臼的樣子,落在一位老大娘住的茅屋和十八棵老茶樹旁邊。石臼里面的茶像是蒼翠碧綠的青草。而偷食仙茗的蜘蛛精為了不讓地仙找到石臼,把它打入地下。被打入地宮的“茶杯”就成了一口井,吸引了龍來吸吮仙茗,龍去了,留下一井水。這就是傳說中的龍井。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原來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龍井寺,后又改名為現在留存的龍井村胡公廟。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經過仙露的滋潤,越發出落得盎然茁壯,品質超群。據說乾隆下江南時,曾于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品飲龍井,飲后贊不絕口,于是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

現實與仙境

不過傳說歸傳說,回到現實中,今人大可不必為那十八棵御茶樹的真實性費腦筋。想一探龍井的究竟,不如親自到產地走一走,轉一轉。西湖龍井有“獅龍云虎梅”這幾個一級產區,其中“獅”,以獅子峰為中心,包括胡公廟、棋盤山、上天竺等地;“龍”,指的是龍井村、翁家山、楊梅嶺、滿覺隴、白鶴峰一帶;“云”,包括云棲、五云山、瑯鐺嶺以西地區;“虎”包括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臺山;“梅”指的是梅家塢一帶,它從“云”字號獨立出來,現在成為西湖龍井的最大產區。

作為著名的西湖龍井茶生產基地,梅家塢有龍井茶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C,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可以說,這里擁有“不雨山長澗,無云山自陰”的自然山水風光。在春茶期間,這里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霧繚繞,為茶樹生長營造出“天時地利”之美境。深入村中,成片的茶田讓人激動不已。當地茶農都把竹制桌椅擺在家門前,供游人參觀制茶工藝,親手采茶,嘗試炒青,再品一品這杯中清綠……經歷過這些,才不算白來這“十里梅塢蘊茶香”的神仙之境了。

TIPS

交通:梅家塢位于云棲西二公里的瑯碭嶺北麓,是開放式景區,杭州市內可以乘坐24路、游5線、游4線、游5線(區間)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