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兩枝全詩范文

時間:2023-04-05 05:2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竹外桃花三兩枝全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詩的首句描寫了竹葉和桃花,二者紅綠相映,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次句的“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點出現在是早春時節。

篇2

1、雨下桃花的美,是多么的自然,桃花打開了花苞,花苞竟然閃出珍珠般的亮蕊。桃花留住了細雨,細雨流入桃花的枝上、葉上、花蕊里。微風吹拂,桃花羞紅了小臉蛋兒,在空中一躲一閃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飛舞,小雨點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裝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

2、桃花雖沒有牡丹的美艷動人,沒有玫瑰的嫵媚,沒有臘梅的迎寒怒放,但它卻能為人除去疲勞。假若你站在一片桃林旁,那請你聞一聞,仔細看一看,那桃花便像有魔力般,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看那稚氣的笑容啊,仿佛回到了童年。

3、一陣微風吹過來,遠遠望去就像一位位粉衣少女在跳著優美的舞蹈。我跑到桃花樹下仔細觀察,看見有的桃花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裂開似的,有的桃花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美麗極了。

4、桃花有粉紅的,深紅的,淺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綠葉映襯下,更顯得鮮艷嬌美。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展開了。一絲絲紅色的花蕊,頂著嫩黃的尖尖,調皮的探出頭。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漲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一陣風吹來,多多桃花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拍打著翅膀,偏偏起舞,叫人暇接,神迷意醉。作文

5、二月的時候,桃樹開始結出一個一個的小苞,那是花蕾,隨著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花蕾漸漸的長大,花瓣兒猶如小雞破殼而出一樣,從那小小的花蕾中蹦出來,漸漸形成花的雛形。再慢慢地,花瓣兒越來越大,顏色開始有了變化,有的是白色,有的粉紅色。此時,已是春間三月了,山上已遍滿桃花那玲瓏的身軀,花香飄滿山間。

6、粉得如蝶的水紅色桃花更美了。遠看,就像一個穿著薄如蟬翼的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在陽光下跳舞。一陣微風吹來,它們又像千萬個小精靈似的,你笑我唱,熱鬧極了,真是讓人眼花繚亂。

7、在靜靜的春天里,我站在門前的桃樹下,享受春天給予我的一切,春風撫摸著桃花,桃花更美了,春雨滋潤著桃花,桃花更嬌嫩了。大自然給予了桃花如詩如畫的韻味,桃花也回報了大自然,回報了人類。人們在桃花下,盡情地呼吸,品味醉人的風光。

8、桃花是爭春的花朵。每到春天,桃花連葉子都沒來得及長,花兒便從枝干里擠了出來,似乎生怕春天不熱鬧。瞧,它們一朵一朵地探著頭,探著腦袋,似乎互相鼓勵著:“春天需要我們,大家出來吧!不要怕冷,我們是勇敢的花朵!”于是,便一朵接一朵地次第開放,開成了萬里春光的第一枝。詩人蘇軾看見了,便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佳句流傳千古了。

9、桃花,這春天里美的精靈,她來到世間,哪里是開花,簡直是要命的一般,竟漂亮得這樣端莊、美麗、嬌艷,這樣多姿多彩、活潑浪漫。她橫枝優雅閑適,斜枝瀟灑豪放,曲枝溫柔婉約,直枝莊重威嚴,實是樹樹有不同、枝枝皆各異,花與樹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富有生趣,其色彩之美、姿態之美、風韻之美,真叫人忍不住捶胸頓足、咬牙切齒地喜愛!古人說:“花以形勢為第一,得其形式,自然生動活潑。”

10、桃花已經開了不少了,桃葉挨挨擠擠的,遠遠望去象一個個綠色的絨球。美麗的桃花象一張張粉紅色的笑臉:有的象春天的守護伸:還有的象迎接春天的士兵。

11、今年的桃花比去年開得更艷更美。陽光給鮮艷的桃花披上了金裝,在藍天的襯托下,桃葉顯得格外的綠,仿佛是仙女頭上的翡翠。一朵朵美麗的桃花,從“翡翠”中間冒了出來,猶如一個個小娃娃,在綠葉中歡笑雀躍。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桃花開滿枝頭,好似那一串串誘人的冰糖葫蘆,每一朵都開地那么紅、那么艷;那一朵朵張開的花瓣露出淡黃色的花蕊,在風中顫動,噴吐著春的芳香;而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兒,在陽光下顯得更生動、活潑。剛打苞的,猶如一顆顆小紅豆,可愛極了。在樹上蹦啊跳啊的;快開放的,又似一朵朵紅得欲滴的草莓,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是沒等你伸手,它仿佛迫不及待地展現出全部的美麗--它就要燦爛的開放了。

12、桃花是團結的花朵。看,桃花在枝頭成串成串地開放,一朵挨著一朵,一朵緊靠著一朵。向上開著,向下開著,向左開著,向右開著,它們開成了一柱,它們開成了一樹。遠遠望去,好像山上開滿了粉紅色的火炬。它們手拉著手,互相鼓勵著:“我們要盡快地下樹去,讓果實結得大大的,甜甜的,香香香的,紅艷艷的!”

13、看,在山的那頭,在那青草叢旁,山被什么染成了粉的、白的?哦,那是一片桃林。瞧,白色的桃花潔白如玉,粉色的桃花如綻放燦爛笑臉的嬰兒、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水不再低吟,山不再寂靜,它們隨著春風吹起動人的歌謠。鳥兒在舒展雙翅,花兒開始爭妍斗艷。那朵桃花在沉睡著,那朵桃花在與密封交談,那朵桃花在與蝴蝶飛舞。世界變得如童話般迷人。

14、桃花已經開了不少了,略顯枯黃的桃枝上已吐露出嫩綠的新葉,像一條條碧綠的短裙。桃花穿著短裙,在露珠前照“鏡子”。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的花蕊;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像熊熊燃燒的烈火。

15、桃花的顏色有很多種,粉紅的,深紅的和淺紫的,花兒再配上綠葉就更漂亮了。有的還是花骨朵;有的展開了兩三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開了。如果說這是一幅畫,那么大自然是多么偉大的畫家呀!作文

16、一陣微風吹過,桃花特有的香味迎面拂來,讓人神清氣爽,舒服極了。隨風拂過的,還有一些桃花的花瓣和一兩朵開盡了的花兒。枝頭上,朵朵花兒向對著我笑,我仔細看看身邊的這朵開得特別大的桃花,只見中間有幾條像蝸牛觸角一樣的花芯,上面滿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那么多勤勞的小蜜蜂在花間忙碌著呢。

17、我們在桃花園里漫步,看看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這么多桃花,有的單獨掛在枝頭,有的三三兩兩緊挨著。花上成千上萬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大小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如果把眼前的景色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啊!

18、這么多的桃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著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看著看著,我仿佛也成了一朵桃花,一陣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粉紅的衣裳隨風飄動,一只小蜜蜂飛來告訴我采蜜的收獲,一只小蝴蝶飛來告訴我昨夜跳舞的樂曲……

篇3

李藝璇

也許大家都覺得“詩意”只是在離我們遙遠的古代才流傳廣泛,是古時那些大才子才干的事,卻離現在高科技的生活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現在的生活極其高速而繁瑣,沒有什么人會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還饒有趣味的作作詩,其實不然,生活中到處充滿詩意。

早晨的陽光多么明媚而讓人感覺到美好,倘若此時你正躺在被窩里呼呼大睡,豈會有這樣的愜意心情?向陽光伸出手去,遮擋著擋不住的陽光,那耀眼的光芒鉆進你的明目,呼吸著混合著被陽光普照的泥土芳香的新鮮空氣,此時詩意正悄悄靠近。想想是否有“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意境呢?美好的一天就在詩意中緩緩拉開帷幕。

是的,詩意無處不在,它當然也存在于點滴之間,哪怕是一只毫不起眼的鴨子也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來稱贊,何況我們人類共同營造的生活呢?我們似乎很少懷著一顆詩意的心去欣賞和享受生活。反而認為生活一天天過,日復一日,枯燥無味!

試著去感受吧:當我們工作時會不會想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呢?當我們品嘗著美味佳肴時,又會不會想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呢?當夜幕垂下,華燈初上,我們與家人對著長空皓月許下自己的愿望,傾訴自己的思念時,那些精美絕倫的詩句是否又正浮現在眼前,是否會聽見星星在喃睨,月亮在細語,疑惑何處飄來婉轉動聽的歌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篇4

一、運用古詩,體味辯證唯物論

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人們想問題、辦事情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引用李商隱的《謁山》——“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可以體味,事物運動有其自身規律,規律是客觀的;引用李白《將進酒》中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以體味,黃河水由西到東、由高到低奔流到海、一去無回是亙古不變的自然現象,它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而且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類似的古詩還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等等。

二、運用古詩,探究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就像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半》中所說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盡管獲得認識可以有間接經驗,但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還有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膾炙人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用擬人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蘇軾還有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主要說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制約。王安石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詩句,題詠;坡則認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樣落英滿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的詩句加以嘲諷。后來,坡在黃州果見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錯了。在這件事上,坡錯在他不懂得認識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

三、運用古詩,理解唯物辯證法

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堅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在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這一課時,可引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里,以春風催開萬樹梨花來喻寫雪景,“梨花”與“春風”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蘇軾的《琴詩》云:“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顯然,琴聲的產生既離不開琴本身又離不開妙指的撥弄。

教學“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一課時,可以引用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可以引用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河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首詩都說明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此外,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都告訴我們: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世間萬物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詩句在感傷中透出豁達,以形象包孕哲理。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矛盾雙方的聯系。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要正確解決問題,必須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講“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時,可引用南北朝詩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噪與靜,鳴與幽是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的關系。以“蟬噪”反襯“林靜”,因“鳥鳴”更顯“山幽”,動中寫靜,以靜襯動,妙趣橫生,詩意豐盈。也可引用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里,“松”“石”的靜與“明月”“清泉”的動兩兩相應,相互襯托。失去了“松”“石”的靜態美,人們就難以觀察到“明月”“清泉”、“照”“流”的動態美,即所謂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在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課時,可引用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們想以刀斷水,沒料水被阻隔導致滿溢,可一旦放手水流會更湍急;想用酒精來麻醉自己的愁思,卻不料醉酒后愁緒混亂越發憂愁。這就是所謂的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在。在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節時,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山腳的桃花已凋謝了,但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卻剛剛盛開,這是因為地勢不同、氣候差異所致。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脫離了山腳和山腰因地勢不同而氣溫不同這一特殊性,我們就不能理解詩中的含義。

篇5

一、在誦讀中品味詩詞的音韻美

古典詩歌深受學生喜愛,主要是在于語言的音樂性 。語言本身是有音響、節奏、旋律的,是有抑揚頓挫的。劉勰說:“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

一是聽讀,感受詩的內容和旋律。教師可放錄音或示范朗讀,學生閉目聆聽、感受。二是吟讀,掌握詩的節奏。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三是誦讀,讀出詩的抑揚頓挫。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十分重視吟誦對于學習詩詞的作用。通過吟誦,才能讓作者感情涌進學生的心田。這樣,學生在學詩當中,既獲得美感,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并能記住一些詩詞的節奏類型。四是析讀,品味詩歌不同的語言風格,或平淡,或歡快,或悲傷……五是背誦,采用多種形式競背,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表現欲望強烈,記憶力得到強化。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蘇軾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中國古代文人非常重視吟讀、吟誦之功。嚴羽以禪喻詩,主張妙悟,就是從吟讀入手,以為歷代文學精華要“朝夕諷詠以為之本”,“皆須熟讀”,“枕籍觀之”,這樣,“久之自然妙入”。

只有大膽大聲地進行誦讀,才能體味到那種特殊的音韻美,才能領略到作品蘊涵的精神和風采,感知詩詞人高低起伏的情感脈動和靈魂深處的悸動、悲喜。學生誦讀詩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索的過程、抒情的過程、靜心的過程和審美的過程。靜心潛心的誦讀,詩詞的清香味才會飄忽而至,撲面而來,怡人性情,沁人心脾。

因此,誦讀成了打開文學大門的金鑰匙,是踱步詩詞殿堂的敲門磚,是語文課堂上一道永恒而亮麗的風景,是教師時刻抓牢的一條教學生命主線。新課標尤其強調“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而詩歌語言,又不同于科學語言嚴謹,它更偏重于韻味和靈性。這種感性的審美特征,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內化到學生的審美體驗中,從而提高學生藝術的駕馭母語的能力。讀,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意蘊。讀,要采用不同手段調動朗讀興趣。聽錄音、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男女生賽讀等均是激發學生朗讀欲望的好形式。如讀《〈論語〉六則》,學生們儼然一位老先生,一個個搖頭晃腦,語速有快有慢,語調有抑有揚,語音有短有長,大有孔子老先生在諄諄教誨之韻味。

融情于詩詞的指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了難以言狀的音韻美,領略到了詞的豐富內涵,激活了學生濃厚的朗讀欲望,到達了當堂背誦、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二、在誦讀中欣賞詩詞的形象美

我們知道詩歌貴在于形象,詩人通過形象可以超越語言文字的局限,表達單靠文字本身難以表達的特殊的、復雜的思想情感。這正是有些詞句合在一起就是詩,而有些詞句合在一起就不能成為詩的原因。形象的使用是很微妙的,它所表達的思想情緒往往是朦朧的、模糊的,我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我們只是死摳字詞,就很難讀懂一首詩。只有突破詞句的表層,觸摸那豐富的形象,不僅是個別形象,還有那由個別形象所構成的總體形象,才能走進那美妙的詩境當中去。

詩句“江山如畫”、“春風又綠江南岸”、“竹外桃花三兩枝”、“映日荷花別樣紅”所顯示的是自然美;“小園香徑獨徘徊”、“相逢何必曾相識”所顯示的則是社會美。 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我們語文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認識詩句中隱含的形象,從正面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引導學生從形象的對比鑒賞中體驗和認識這些藝術形象內涵的社會意義,從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詩人的創作意圖。

三、在誦讀中構造詩詞的意境美

詩詞的最高藝術境界就在于創設出深邃豐富而意味悠遠的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代詩詞中,詩人常把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懷融注于具體的景物和生活畫面中,從而創設出深邃的意境。“一切景語皆情語”,披文入情,詩歌的意境美和詩人的情感美便得以突現。

教師要及時給學生機會去構造詩詞的風景、情景和意境,讓學生體悟詩詞中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意會言傳。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詩詞搭建的特質舞臺,可以不附帶任何條件地讓學生自由發揮,用獨特的視角、靈性的智慧和生花的妙筆把詩詞“詩中有畫”“詩情畫意”的內容用文字固定下來。如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四句中的“闊”、“懸”、“生”、“入”均是關鍵字,只有分析好這幾個字,全詩的意蘊才能把握住,詩的境界才能顯現。這種鑒賞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次感受詩詞意境美的過程,也是一次咀嚼消化吸收再釋放的過程,更是讀者與作者心靈交流默契相通的對話,屬于高層次的精神領域方面的再創活動。此時寫就的文字,應是激情亢奮的文字;此時的文章也應是情辭并兼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