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3 08:31: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株紫丁香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一株紫丁香課件

篇1

一、創設情境,體會字里行間流溢出來的情感

1.以聲色做引,創設情境

聲、色與人的兩個器官有關,一個是人的耳朵,另一個便是人的眼睛。但當聲色貫通所有神經的時候,人身體上所有的器官都受益,同時也包括最具抽象意義上的感情。對于“聲”這一因素來說,它的類別很多,但主要以音樂為主。而《一抹紫丁香》這首詩的感彩比較細膩,教師可以放一首與這首詩意境、情調相符的輕音樂,然后有感情地朗讀,或是學生試著配樂朗讀。這可以極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內心感情,使之投入這首詩所營造的意境當中,更好地感受詩中的感情韻味。當然有“色”的搭配效果會更好,聲色聯袂更能帶來一股感情的沖擊力,更能觸碰學生內心深處隱秘的感情。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要做好課件,創設情境,給學生展示關于紫丁香的圖片,并講解紫丁香花的品性和象征意義。教師還可以播放關于《一抹紫丁香》的朗讀。當然,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環境以及學生的特點進行選擇,但是就《一抹紫丁香》這首詩來說,一定要以“積淀情感”作為導入原則,這樣才可以加強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完成“洞物寄情”能力的培養。

2.以故事做引,創設情境

小學二年級這一年齡段的小學生還很稚氣,他們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依據小學生的喜好來創設情境,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對涉及的講課內容,學生也會有效的吸收、消化。而對于《一抹紫丁香》這一課來說,以故事做引來創設情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關于丁香花的故事有很多,而教師與丁香重合的故事最深刻的還要屬唐磊深情所唱的那首《丁香花》。教師在沒講這篇課文之前可以先播放唐磊這首《丁香花》,然后再有感情地敘述關于這首歌背后的故事:這是首歌頌一位年輕的鄉村女教師的歌曲,她的名字叫做丁香。她在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里教書,她愛這里的每一個孩子,然而死神并沒被她對事業的摯誠而感動,她年輕的生命倒下了,倒在了三尺講臺上。從此人們為了紀念她,就以他的名字為歌名,譜寫了這一首感人至深的《丁香花》。在敘述完故事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被該故事打動的時候導入新課,加強學生對師生情誼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二、引導學生“寓情于物,寄物抒情”

1.如何引導學生“將情賦物”,即“洞物”

“將情賦物”也就是“寓情于物”,我們人類并不知道除人類以外生物的感情,但我們能用文字表達出這些生物的語言,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感情賦予在了這些生物體上。所以,要培養學生洞物寄情的能力,除了要積淀其感情之外,還需從實踐出發,引導學生“將情賦物”。 以《一抹紫丁香》這首詩為例,教師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理解這首詩為什么要將對老師的情感借丁香花表達出來。簡而言之就是教會學生如何“洞物” 深刻地了解這一點,這樣,學生“寓情于物”的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2.如何引導學生“化物說情”,即“寄情”

“化物說情”也就是“寄物說情”,人的情感是一種很抽象的東西,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表達出來,所以有人將悲傷的情感賦予在秋天這一季節,而秋季中的一枚落葉也有了人的感情?!盎镎f情”的能力是在“洞物”的基礎上形成的。那么如何寄情呢?以《一抹紫丁香》這首詩為例,教師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教會學生怎樣寄物說情。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如果你是一片紫丁香的綠葉,你會為老師唱什么樣的歌?如果你是紫丁香枝上的花,你會微笑著圍在老師身邊說些什么話?學生面對教師的提問,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想成是紫丁香的花、葉,完成“寄情”這一過程。

篇2

摘 要:朗讀是語文知識認知、積累、理解、感悟的重要途徑,在語文學習中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和興趣。就此,本文探討闡述了朗讀之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意義;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302-01

朗讀不僅是語文知識認知、積累感悟的重要途徑,而且還具有幫助學生體會和表達文章情感,感受語言之美、產生情感體驗、了解掌握文章思想內涵的重要作用,對于語文教學和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講究形式,深入文本、提高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本來很容易知道其中的意思,但并不是機械地、翻來覆去地讀,要講究方法,對愛讀書的學生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的讀書積極性,避免單調枯燥,靈活掌握讀書時的動向,真正能看進去,及時彌補不足,提高閱讀效果。我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上閱讀課之前,制定學習方案,確定學習目標,有目的地去讀,范讀引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書意識和提升朗讀水平。在教學研究中,在要斟酌低、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同的層次需求的同時,還要兼顧范讀中語感的表達。練習過程中,要有清晰的閱讀要求,在認讀、通讀、朗讀、誦讀、吟詠這幾個過程中,觀察學生閱讀進程,逐漸深入,一步一步完成學習目標。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節,句句滲入情感,自然進入文本思想,表情朗讀、動作演示,學生主動進入書中的畫面,接近主人公,體會文本的思想所在,對其內容產生興趣,至此一氣呵成,讀完文本,反復思考加深印象,閱讀興趣自然生成。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了閱讀的興趣。

2、創設朗讀氛圍,進入情感境界利用課件、視頻、音樂、動畫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思維融進文字里面,身臨其境。學生朗讀時邊看邊讀,調動思維,才容易感情投入,感悟到文質美。如教學《一株紫丁香》一文時,看著辛勤工作的教師,有一群可愛的學生為教師栽下了一株紫丁香,指導朗讀時,體會學生對教師的情感。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入情入景,邊聽邊看,邊看邊誦讀,邊誦讀邊體會,在學生看、聽、讀中有所體會,感悟到意境的美,表現出語言的流暢,產生師生之間的不可多得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思維擴展,跟隨著聲音、圖像進入場景體會作者真實的情感。學習《秋天到》一詩,感悟秋天的豐收景象,提示學生讀想結合,棉花、大豆、高粱、稻子喜人的果實讓人興奮不已,體會農民伯伯的喜悅心情,自然而然地讀出喜悅的感情。果然,學生感情表達得充沛。

3、難理解的詞句多讀幾遍,斟酌詞句,使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課文中的關鍵性、主導性的詞、句、段要加批注,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朗讀在小學學語文學習中的必要性

自古以來,朗讀不僅是學習的基本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學習的有效方法。在小學語文課標中對讀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個階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薄坝闷胀ㄔ捳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且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中也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 ,在讀中培養語感 ,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辈粌H如此,在新的語文教材中也增加了對于朗讀和背誦的數量,并對課文內容做出了重大的改動,目的就是為了強化課文的朗誦。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學習中的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三、朗讀在小學學語文學習中的應用

1、認字知意,自我朗讀。在學習新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們進行自我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掌握和尚未掌握的知識有哪些,清楚自己有哪些詞語和語句是理解的,而哪些字和詞是陌生的不理解的,這些陌生的、不理解、不認識的字和詞就是學生們的生字和生詞,需要著重學習和理解。由于學生們學習水平的高低和理解掌握的不同,課文中的生字和生詞可能并不是每個學生真正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字詞。所以在快速的預習朗讀之后,學生就可以清晰的知道自己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語文知識有哪些,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提升語感,反復朗讀。文章不厭千回讀,對于這種書面形式的語言通過反復的多次朗讀,可以深刻理解課文主旨,體會文中語段、用詞和句式,從而掌握中心思想。同時,通過多次的詠讀,還可以使學生們更快的深入課文,體味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像學習《第一場雪》這篇課文中的雪景描寫時,可以通過詠讀來渲染雪景的絢麗多姿,從中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色,品味欣賞作者對于雪后美景的鐘愛之情。通過這樣的反復朗讀,教師可以指導、訓練、提升學生們的語感,從而為學生們真正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3、吸收理解,朗讀默讀。在小學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與高聲朗讀相比較,默讀可以使學生們減少聲音的影響,從而使課文內容在默讀中浸潤心靈,使學生們更加凝聚精神,理解課文,進行分析思考。品味回味文章精華與思想情感。例如在學習《但愿人長久》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默讀文中的第二與第四自然段,通過默讀去體味和感受蘇軾兄弟的深情厚意。從而使學生們加深理解,開動想像,增強教學成效。

4、強化練習,背誦吸收。要想將知識變為自己的,首先需要將文詞記憶在心,所以這時就需要讓學生們進行背誦朗讀。使他們在高聲的朗讀中加深記憶,牢民在心。在小學階段,學生們的記憶力是佳時期,所以這時讓他們多讀多背,才會更多的吸收積累語文知識和素材,為以后的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語文的學習離不開朗讀,所以我們要重視朗讀、提倡誦讀,強化朗讀,使朗讀與小學語文學習一路同行,充分發揮其重要性,做好其在語文教學當中的應用,從而有效促進語文教學,積極推進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成效,為學生們學好小學語文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痹诮虒W尷尬的情況下,教學機智成了教師隨身攜帶的好助手,教學機智的運用反映了教師感知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意志的果斷性,也反映了教師嫻熟的教學技能。下面我結合我遭遇到的課堂尷尬來談談化解應變心得:

一、順水推舟,保護孩子的心靈

每個老師在課堂上都會經歷過學生言行失當所帶來的干攏,面對學生的言行失當,老師在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用適當的語言讓課堂教學“化險為夷”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們的情感,做到有的放矢。我在上一年級課文《小小的船》公開課的時候,課文內容把“月亮”比作了“小小的船”,坐在“小船上”能看到“閃閃的星星”和“藍藍的天”。我當時在講完課文的基礎上,把教學遷移到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讓所以學生都閉上眼睛:“想像著自己現在坐在“小船”上,“小船”搖啊搖,于是大家都被帶到了天上”,接著再讓學生們描述看到了什么?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曼妙的遐想中。這時,一個學生突然開口,輕聲地說道:“什么也沒看到啊!”話音一落,所有的學生都哄堂大笑,面對在場的聽課老師,瞬間我也被這位學生天真浪漫的回答搞得有些尷尬。

情急之下,我對學生們說:“這位同學坐的船可能還沒把他帶到天上去,有沒有先到達的同學?先來跟大家分享下。”于是,在其他同學紛紛回答之后,這位學生也理解了老師的是意思是要讓自己去發揮想象,而并非是真正存在看到的,最后,也踴躍的舉手發言了。他回答完后,我表揚他:“這位同學的船也跟我們大家一樣,都到天上了,真棒!”得到老師和同學們肯定后,這位同學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在創設情境教學中,老師可以把學生言行上出現尷尬,巧妙地融進自己的教學,順水推舟,從情境中去化解尷尬的問題,這樣不僅能使教學內容井然有序進行,同時也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之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反之,如果老師對言行失當的學生進行批評、責備、并表露出輕視的態度,這樣往往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尷尬,巧妙施教

天真、好奇是小學生們最顯著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學生們往往會提出一些超過老師認知水平的問題,在處理這些提出的問題上,老師應該做到實事求是。我在教學《世界多美啊》時,內容講的是小雞孵化的過程,小雞從蛋殼出來后發現世界多美啊的故事。當時,下課后一個學生突然跑來問:“老師,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俊蔽乙宦犗仁倾铝耍肓擞窒耄€是覺得回答不上來。這時如果不懂裝懂,胡編濫造糊弄學生,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應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于是我對著全班同學說,“XX同學剛剛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課后大家一起討論下,說說為什么,明天老師再把答案公布出來?!?/p>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回到辦公室,上網查了資料,隔天上課前我問“大家討論得怎么樣了?”學生們眾說紛紜,課堂氣氛相當活躍,最后我把查到的有關資料告訴他們:“科學家們對我們討論的這個問題,也是研究了很久,得是在幾年前從恐龍蛋化石研究中發現了,是先有蛋才有雞的……”聽了老師的解說后,各個眼里都流露出佩服的目光,我既留住了自己的“面子”,也使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于學生提出的與課堂內容不大相關的問題或在老師教學設計之外的問題,很多老師會不予回答,但通常這種做法只會使學生漸漸的變得被動,提問的積極性消退,思想上缺乏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老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在面對類似這種尷尬的場景時,老師決不能泯滅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而要千方百計地給予保護與激勵,即使是課堂內解決不了,課外也應給學生一個答復。

三、課堂“事故”,借題發揮

一位合格的教師在上課前做好充分準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教學中難免會出現背離教學計劃的事件,如教學環境突變使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而老師如果急得手忙腳亂,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記得上二年級公開課《窗前一株紫丁香》時,課上在與深情飽滿的互動中,我讓學生們聽朗讀帶讀課文并解決問題。當時在電腦課件前擺弄了許久后,我發現還是無法打開課件使用,學生和老師們鴉雀無聲地等著,這時我走下臺委屈的對學生們說:“老師帶來的這個小助手一直不出來跟大家見面,因為它告訴我說你們讀得比它好多了,它都不好意思開口,既然這樣,那我們就來試試讀給大伙聽聽,大家有沒有信心?”情急之中,我一時也難以找到其它好的辦法來處理,只能借著出現的問題,伺機發揮,運用得力的語言三言兩語中將事件平息于無形中,才能保證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

篇4

【關鍵詞】感情朗讀 指導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45-01

朗讀是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帶著感情、讀出感情的朗讀,稱其為“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美感,它能夠使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低年級孩子由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較差,實際生活體驗較少,對他們來說,感情朗讀自然會有一定的困難。但低年級學生沒有多少心理和思維定勢,可塑性教好,模仿能力較強,形象思維比較活躍,這是進行感情朗讀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對如何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感情朗讀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應特別重視做好教師的范讀。

真實的情感是朗讀的靈魂。為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首先老師必須先“動情”,所以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教師在范讀時,一定要入情入境,做到聲情并茂,形象生動。要注意通過語調的升降、語氣的輕重、節奏的緩急以及邏輯停頓等,充分展示語句別是關鍵字詞間的情感意蘊,讓學生有意識的進行模仿、體會,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想象,培養他們的語感能力。同時教師在朗讀中還要通過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把課文表達的喜怒哀樂直接傳遞給學生,讓他們直觀形象的進行感情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感受。如我在教學《紙船和風箏》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松鼠和小熊相好時的驚喜、快樂,鬧別扭時的難過、失落,以及云開霧散時的興奮、激動,從而領略到故事情節的波瀾起伏和主人翁情緒的陰晴變化,我決定通過身臨其境的范讀來感染學生。前半部分的描述語調平穩、語速稍快,當讀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頂上再也看不到飄蕩的風箏,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紙船了。”從這里開始情緒急轉直下,語速稍慢,飽含深情,讀出了松鼠和小熊的傷心感、孤獨感。當讀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語調提高,速度加快,此時,由于心理情感的投入使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的情感很染了學生,許多學生眼含淚花,他們都能隨著松鼠和小熊的喜樂而高興,也伴著它們的痛苦而憂傷,都表示很想像老師這樣讀課文。這時,給他們配上音樂,讓他們隨著松鼠和小熊的心情的變化來朗讀,自然,這種感情的體驗,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二、充分調動和努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這是獲得情感體驗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出色的感情朗讀一定會伴有心領神會的體悟和合情合理的想象,感情朗讀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古詩詞高度凝練,字數有限,要把短短的幾行詩句的韻味讀出來,美感讀出來,從而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就必須挖掘古詩中的藝術空白,啟迪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真切的領悟、品味其中的精微意蘊和無窮韻味。《村居》描繪的是村童們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著風箏的快樂情景。詩的前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是楊柳醉春煙”描繪的是一幅“花草盛開、千里鶯啼、令人陶醉”的美麗春景。此時我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并提示學生要結合文中的描繪和自己實際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心地想象仲春時節農村田野生機盎然、景明風清的美好景象。結果有的學生說,我好像看到一群小孩在青草地上放風箏;有的學生說,我好像看到春天來了,花紅柳綠,鶯歌燕舞;還有一個學生說,我好像看到公園的池塘邊柳樹那長長的柳枝在飄來飄去。這樣一來,美的詩句就在孩子的想象中得以生動的體現。詩的后兩句“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笔侨姷闹行漠嬅妗和瘹w來放紙鳶不是瞬間的情景,而是持續活動的畫面。教學中,我讓學生要想象放風箏場景中的輕快,嫻熟的動作,快樂的叫喊聲,風箏在天空中飄舞的姿態等。這時,學生腦海中不覺浮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朗讀時,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歡快、活潑的語氣,與詩人一起感受著村童放紙鳶的樂趣。

三、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