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譯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4:1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顏氏家訓譯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川省邛崍監獄)
摘要:求助者在服刑期間因呈報刑事獎勵假釋,引發抑郁情緒,內心苦悶,情緒低落,最近三周睡眠質量差,影響了服刑改造質量。咨詢師根據求助者的情況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采用合理情緒療法。經過11次面對面的咨詢,求助者的情緒、睡眠問題均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取得了較好的咨詢效果。
關鍵詞 :假釋 抑郁 嚴重心理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
1.一般資料
1.1人口學資料
求助者:吳某,男,25歲。大學學歷,未婚,獨生子。身高1.72米左右,體態健康,無精神疾病及家族遺傳病史,無軀體性疾病。因犯信用卡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現在四川某監獄服刑。
2.主訴和個人陳述
2.1主述
該求助者近3個月以來,因假釋問題導致心煩,焦慮,經常失眠,多夢易醒,食欲下降,情緒低落,影響了正常改造,主動尋求心理幫助。
2.2個人陳述
自己從入監以來,認罪服法,聽管服教,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協助干部完成勞動產品的各項統計工作,認真參加“三課”學習,并且在2011年度獲得“獄級改造積極分子”,并獎勵改造考核分10分,還剩1年4個月的刑期,也符合呈報2012年第二季度刑事獎勵中假釋的各項條件。但是在分隊服刑人員第一次評議過程中被否定,監區干部第一次集體審議會上又沒有通過,心里面好傷心,好失落。吳某想到平時和其他服刑人員之間相處的十分和諧,而且能夠主動幫助其他服刑人員努力提高生產技能,曾經不止一次的得到過干部的表揚,思前想后,覺得內心很痛苦。最近失眠了,有一次竟然一整夜都沒有睡,老想為什么自己不能假釋,心情很不好。自己覺得這種狀態很不好,但是無法擺脫內心焦慮,有時都覺得其他服刑人員都看不起自己,時常因一些小事與其他服刑人員發生爭吵,甚至是其他服刑人員討論到有關減刑、假釋的話題也引起我的不快,現在自己很煩躁不安,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3.觀察和了解到的其他情況
3.1咨詢師觀察到的情況
求助者身體和智力均發育正常,意識清楚,說話有條理,情緒低落,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需求,從進入咨詢室到敘述完畢,都表現得自如,在談到自己的假釋問題時,情緒明顯焦慮和悲痛。
3.2求助者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無精神病家族史及相關軀體疾病史。圍產期母子健康,足月順產,母親沒有重大疾病,沒有服用特殊藥物,1歲開始走路、說話。童年期無重大疾病發生,無特殊事件。從小隨父母生活。家庭關系較好,父母感情很好,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吳某身上,在生活上盡量給他最好的待遇,并盡力滿足他的要求。在學習方面對他報以很高的期望值,從小就教育他要發奮讀書,力爭將來成才,為家里爭光。吳某很懂事也很孝順,對自己要求嚴格,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一所重點大學。性格內向,不善言談。
3.3求助者目前身、心、社會活動狀態
(1)身體狀況
身體健康,無軀體異常感覺,無器質性病變。
(2)精神狀況
求助者服飾正常,神志清楚,注意力集中,思維較敏捷,言行一致,沒有出現妄想和幻覺。但是情緒低落,有些焦慮。
(3)社會活動狀態
在“三課”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常出錯,生產勞動時常感到胸悶,疲勞,勞作質量下降,其他社會功能正常。
3.4他人反映
(1)其他民警介紹情況
最近3個月來沒有以前那么改造積極了,心情非常低落郁悶,常見一個人莫名的發呆,不愿意與其他服刑人員交往,“三課”學習時精神不集中,經常完不成勞動任務,雖然能勉強堅持自己的改造生活但常常出錯。吳某自尊心較強,爭強好勝,容不得失敗,追求完美。
(2)其他服刑人員反映的情況
吳某總是一個人待著,相比以前不怎么愛說話了,因為瑣事還與其他服刑人員吵嘴,整天低著頭一個人坐著,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3)資料的真實性
通過核對求助者檔案和咨詢師觀察、心理測評結果證明資料真實可靠。
3.5心理測量結果
(1)SCL-90自評量表測試結果分析
通過SCL-90自評量表測量,總分為190分,平均分為2.2分,軀體化2.0,人際關系敏感2.3,抑郁2.8,焦慮2.2,恐怖2.1,都篩選為陽性。尤其是抑郁分值較高,表明求助者存在較高的抑郁癥狀。
(2)SAS:標準分55量表分與常模比較表明該求助者為——輕度焦慮。
(3)SDS:標準分67量表分與常模比較表明該求助者為——中度抑郁。
4.評估與診斷
4.1資料分析,評估及診斷結果
對該求助者搜集到的資料和了解到的情況和主訴、個人陳述基本一致,他人反映與測驗結果也與其印證,可以證明這些的可靠性,并根據此作出初步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4.2診斷依據
(1)求助者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來源于較強烈的現實性刺激,求助者有求治愿望。
(2)痛苦情緒持續時間三個月,半年以內。
(3)痛苦情緒被最初事件引起,即呈報假釋未通過,最后其他服刑人員討論到有關假釋的話題引起不快,即反映對象被充分泛化。
(4)不良情緒有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三課”學習時精神不集中,經常完不成勞動任務,不愿意與其他服刑人員交往,社會功能影響較大。
4.3鑒別診斷
(1)與軀體疾病相鑒別
求助者體檢無異常,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可以排除軀體疾病。
(2)與精神病相鑒別
根據郭念鋒病與非病的三原則判斷,精神病的特點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統一,沒有自知力;主客觀世界反映不協調,常常表現出幻覺、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個性發生根本改變等。而該求助者的知情意統一,主客觀世界協調一致;有自知力,主動求助;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與一般心理問題相鑒別
一般心理問題的反應強度不強烈,反應未泛化,只是局限于最初事件,對社會功能的影響不太大,病程較短。而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已經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持續時間已達3個月,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問題。
(4)與神經癥相鑒別
該求助者存在抑郁、焦慮等癥狀,但時間持續短,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內心沖突是屬于常性,具有明顯的道德色彩,與精神病的心理沖突變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
4.4病因分析
(1)生物學原因
男性,25歲,生理上未見異常。
(2)社會學原因
①生活中存在負性事件,社會角色發生大逆轉,從一名重點大學畢業生變為階下囚,既破滅了父母親人的期望,也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對父母及親人深感愧疚。
②父母從小對其要求較高,自己從小追求完美,信奉付出必有回報。
③服刑后父母書信和探視次數較少,朋友也疏遠他,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
(3)心理學原因
①因為辜負了父母、親人的期望,無臉面對家人,愧疚,自責,不能正確面對現實,存在想見親人又無臉面對親人的心理矛盾沖突。
②存在錯誤認知,自幼好強,信奉付出就必定有回報的準則。
③性格內向,高傲,好強,敏感,不合群,人際一般,缺乏社會支持。
5.咨詢目標的確定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依照具體、可行、積極的原則,與求助者協商,確立以下咨詢目標:
5.1具體目標
緩解煩惱、抑郁、焦慮的情緒。
5.2近期目標
(1)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
首先,咨詢師運用專業知識,使求助者正確認識到呈報假釋未通過是很正常的,不要因為自己的這一次假釋未通過就否定自己的一切。其次,使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不合理觀念對自己的消極影響,通過改變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建立合理的信念,并且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身邊的其它事情。
(2)SCL-90測試任一因子分和總分接近或降到正常水平。
(3)SDS測試標準分從67分降到52 分以下。
(4)SAS測試標準分從55 分降到50 分以下。
5.3最終目標
建立合理的認知,促進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完善。
6.咨詢方案的制定
6.1咨詢方法
為實現咨詢目標,根據求助者的文化、智力水平,擬采用合理情緒療法,幫助求助者確定不良行為背后的錯誤認知觀念,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幫助求助者分析其個性中的優缺點,充分發揮長處,彌補不足之處。
6.2咨詢原理和操作過程
合理情緒療法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Ellis·A)于20世紀50年代創立,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而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其核心理論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反映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由于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花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以改變認知主的咨詢與治療方式,來幫助求助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將不合理的信念B加以歸納和簡化其主要特征是: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糟糕至極三個非理性觀念。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情緒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態度。價值觀念,也是一種認知過程。一個人的情緒不但起源于這些信念,也會因為這些信念的隱蔽存在而持續下去。所以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信念(B)來改變、控制其情緒和行為結果(C),這是治療實踐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對不合理的信念加以駁斥和辯論(D),使之轉變為合理的觀念,最終達到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E),這樣原來的ABC理論就進一步擴展為A-B-C-D-E的治療模型。
6.3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略)
6.4商定咨詢時間、費用每周一次,每次60分鐘,進行10~11次咨詢
按照相關規定,為服刑人員咨詢不收取任何咨詢費和心理測驗費用。
7.咨詢過程
7.1咨詢關系建立和診斷階段(第1~3次咨詢)
第一次咨詢(2012年8月8日)
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來訪者的有關資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精神狀態、行為特點以及求助動機,咨詢師通過共情、理解、關注等技術與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納。指導求助者作相關的心理測驗SCL-90、SDS、SAS,做出評估和診斷,介紹心理咨詢的性質和限制及咨詢過程中有關事項與規則。
第二次、第三次咨詢:(2012年8月15日、8月22日)
鞏固咨詢關系,與求助者共同確定咨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介紹咨詢方法、原理及過程,簽訂書面協議。舉例說明ABC理論,使求助者認識到A、B、C 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引導其學會利用D,從而達到E。并結合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7.2領悟與修通階段(第4~8次咨詢)
第四次、第五次咨詢:(2012年9月2日、9月9日)
使求助者進一步領悟自己的問題及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關系。幫助求助者達到三種領悟:①使他認識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后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②他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③只有改變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種癥狀。以下為咨詢片段。
咨詢師:你覺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處于目前這種情緒狀態中?
求助者:我為假釋的事苦惱,我符合條件,可為什么我通不過呢。
咨詢師:噢,我明白了,你沒有假釋成功,這使你很生氣很郁悶,是這樣嗎?
求助者:對,就是因為我不能順利呈報假釋,影響到我接下來的改造計劃和獲釋的時間,這使我很難受。
咨詢師:你認為你心情不好是由于其他服刑人員評議時不贊成和監區民警審議時未通過而造成的。其實假釋未通過只是一個事件,你要求其他服刑人員評議時一致贊成和監區民警審議時一定通過,這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會導致不同的情緒狀態,如果你認識到自己現在的情緒狀態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過改變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
第六次、第七次咨詢:(2012年9月16日、9月23日)
根據合理情緒療法—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修通階段,這一階段是咨詢師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者放棄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情緒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通過提問,引導求助者進行自我審查,使求助者自己領悟到這種觀念是非理性思維中的絕對化要求,是由于從小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就是自己的要求別人就應該滿足,付出就必定要有回報。通過面質提問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與求助者就上述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先讓求助者說出其觀點,然后按照他的觀點進行推理,最后引出他的觀點中存在的謬誤之處,進一步使求助者認識領悟到這種思維模式是錯誤的,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所產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以下為咨詢片段。
咨詢師:按你所說,你假釋的希望一定會成為現實。
求助者:是的啊,我平時改造表現那么好,付出必定會有收獲的。
咨詢師:您信奉的是一個人的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求助者:對,我平時和其他服刑人員關系相處的很融洽,還經常得到民警表揚呢。
咨詢師:因此,你就應該必須得到假釋的刑事獎勵?
求助者:對,…不對,(沉默)好像不是,我的改造表現和付出有些得到了警官和其他服刑人員的認可,有些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
咨詢師:你剛剛說過一個人的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而你又講了自己的改造表現和付出有些得到了認可,有些沒有得到認可,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釋一下嗎?
求助者:(沉默)…
求助者:(沉默)…我通過了一年多的努力改造,去年年底又收獲了“獄級改造積極分子”,應該很正常的獲得此次刑事獎勵,這好像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啊?
咨詢師:如果一枚硬幣拋向天空,落回來時是怎樣的?
求助者:當然有兩種可能,一種字朝上,一種國徽朝上。
咨詢師:當你申請呈報假釋時,是不是就像把硬幣拋向天空一樣?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了,本來有兩種可能,我只要求了一種?
咨詢師:你覺得呢?
求助者:(沉默)難道真的是我錯了?
咨詢師:你對別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們必須聽你的,這是一種絕對化的要求,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們把對別人的“要求”變成“希望”,當我們不希望的事發生時,最多是一種失望,不會過多的產生消極情緒。
求助者:你說的對,是不是我老愛往壞處想?
咨詢師:你對一件事的看法的好壞,直接導致情緒變化的方向。一位古羅馬哲學家說過:“人們通常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求助者:······我想我是明白了。
第八次咨詢:(2012年10月2日)
咨詢師要求求助者記錄自己一周中每天的主要情緒和行為,并進行自我分析,找出其支撐的信念,并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學習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布置家庭作業,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以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為主。
7.3結束與鞏固階段(9~11次)
第九次、第十次咨詢(2012年10月9日、10月16日)
分析家庭作業,鞏固前幾個階段所取得的結果,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新的合理觀念并強化它。同時咨詢師也鼓勵求助者與警官、其他服刑人員好好溝通下,找出未通過假釋申請的原因。以下為咨詢片段。
咨詢師:前幾個階段的咨詢你有很大的進步,我真為你感到高興,通過咨詢你已經領悟并改變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還有哪些可以改變的可以嗎?
求助者:就是,現在真的感覺輕松了許多,心情也好了些。其實假釋不成功也沒有什么,我還可以走減刑的道路。
咨詢師:是啊,你看換個思路考慮問題,事情也沒有那么想象中那么糟糕,對嗎?所以我們面對以后的生活……
求助者:要讓自己保持一種合理的信念,換個角度考慮問題。
咨詢師: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歷史,未來還遙不可及,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所以你要堅持合理的信念,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對嗎?
求助者:恩,是啊。我過去生活的不開心,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還沉浸在以前的經歷中吧。從現在開始我要認真過好每一天……
第十一次咨詢(2012年10月20日)
求助者反饋說經過自己的思索,發現以前確實許多想法不合理,行為不恰當,通過咨詢調整有了很大的改觀。求助者近來情緒有所改善,睡眠也改善了,每天的改造狀態基本上都能感覺到精神很飽滿。
在這次咨詢中,再次對求助者進行了心理測驗。對照咨詢開始時的情況做了比較分析,評估咨詢效果。
8.咨詢效果評估
8.1求助者的自我評估
求助者的反饋,目前自己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中去,并對生活充滿信心。
8.2監區民警和其他服刑人員對其反映
根據監區民警及其互監組成員的反映,求助者現在心情比較好,對人熱情,喜歡參加監區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改造積極上進,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8.3心理測驗對比結果
(1)SCL-90自評量表復測結果分析
①SCL-90:各評定因子分均小于2,總分小于160分,屬于正常范圍。比較前后總分,得出減分率為32%,32%>25%,表明咨詢效果有效。
②SDS標準分48分,屬于正常范圍,說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緒已經明顯緩解。
③SAS標準分49分,屬于正常范圍,說明求助者的焦慮情緒已經明顯緩解。
8.4社會功能
能正常、積極參加監區的各項學習和勞動,并且利用自己的文化所長,擔任監區文盲班和小學班的文化教員,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的心情開朗了許多,找回了以往的改造狀態。同時,請求咨詢師隨時關注他,提醒、引導他,讓他在新生大路上闊步前進。
8.5癥狀改善程度
求助者因為假釋問題引發的心理上的焦慮、表現出來睡眠質量差的軀體癥狀,通過咨詢,求助者解決了內心沖突問題,焦慮癥狀得到緩解,睡眠質量得到改善。
8.6咨詢師評估
通過回訪和跟蹤,發現咨詢已經達到預期目的。求助者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平常可以和其他服刑人員交流,軀體癥狀已有明顯改善。使求助者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觀念,能夠較客觀實際地評價周圍的事情,提高了處理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心理的成長,使其心理更加健康成熟。實現了咨詢方案的近期和具體目標,同時在長遠和最終目標上具有良好的趨勢,促進了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長。
9.總結
社會的發展進步,最終都將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包括服刑人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上。服刑人員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更需要加強和推進心理咨詢與矯治工作,給予更多更切實的關注與關懷。因此,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科學方法,及時幫助他們擺脫心靈的枷鎖,促進服刑人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林秉賢.罪犯改造與心理矯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篇2
一般來說,文言翻譯題的采分點大多設置在句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常見文言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等處。因此,在平時訓練時就要堅持“字字落實,直譯為主”的原則,花工夫積累文言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多讀一些文言文短文,積累語感,熟練解題方法。
怎樣找準采分點呢?大致說來,要從以下五方面人手:
一、注意通假字
準確識別通假字是翻譯文言文的一種重要能力。在翻譯文言文時,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義翻譯不通,就應該考慮該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則大多需要從該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慮。比如:
例1.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廣東省惠州市東江高級中學2014屆高三入學模擬試題,語見《三國志?魏書十七》)
此句中的“禽”就是“擒”的通假字。此外,這句還要注意表被動的“見”和“為”以及人稱代詞“吾屬”的翻譯。全句應譯為:“曹公的營盤牢固,進攻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于瓊等人被擒,我們也都要被他們俘虜(或“成為俘虜”)了。”
二、注意古今異義詞
古今異義詞因為最容易被學生理解錯,所以最受命題者青睞。考生需要加強的意識是:(1)古文中雙音節詞很少,所以如果在文言文中碰到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千萬要慎重思考。(2)要特別注意聯系上下文,考察自己的翻譯是否符合語境。
例2.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驗數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2013年福建省漳州一中高三月考測試題,語見《元史?張養浩傳》)
此句中的“視”、“易”、“于是”都是古今異義詞,在這里,“視”是“憑、察驗”之意;“易”是“交換、換取”之意;“于是”是兩個詞,“于”是介詞,相當于“從”,“是”是代詞,即“這時(里)”。全句應譯為:“命令米商憑鈔票背后的印記出售糧食,去府庫驗明數目以換取銀兩。從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例3.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2013年湖南省長沙市高考模擬試卷,語見《顏氏家訓?風操篇》)
句中的“均”、“敵”、“令”的意思都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可根據古漢語講究字句對稱的規律,聯想到“均”和“敵”二字的意思應該大致相同,從而聯想到成語“勢均力敵”,悟出它們應該為“相同、匹配”的意思;而“令”則可從課文《孔雀東南飛》中“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一句得知其意思應為“美好”。于是把全句翻譯為:“一定要志向相同,義氣相匹配,志同道合,從開始到結局都一樣做得好(始終如一)的人,才能夠和他談論結拜之事。”
三、注意意義和用法與今天不相同的文言虛詞
文言文中,一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由于與今天大相徑庭,也容易被命題者設置在題中考查,翻譯時要注意根據上下文語境揣度。
例4.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陽和力解,乃得出。(黑龍江省哈師大附中2014年高三上學期月考試題,語見《徐渭集?附錄》)
此句中的文言虛詞“以”和“乃”意義和用法都和今天不同:“以”作介詞,表原因;“乃”作副詞,相當于“才”,表示事情發生得晚。全句應譯為:“他后來因猜忌而殺死他的后妻,被逮入獄,判處死刑。張陽和極力斡旋解救,他才得以釋放。”
四、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主要有: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和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以及為動用法,名詞作狀語,數詞活用作動詞等。翻譯時要注意翻譯出這種特點。
例5.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福建省漳州市2013屆高中畢業班適應性練習題,語見劉基《飲泉亭記》)
此句中的文言實詞“病”本是名詞,在句中卻活用作動詞,意動用法,“認為(他)有毛病”,即“指責”之意。全句可譯為:“有人指責他矯情,很不認為他的行為是對的。”
五、注意省略成分
文言文中常見省略句,這些省略的成分,有的是主語,有的是謂語,也有的是賓語或動詞,翻譯時一定要找出其省略成分,把它們補充出來。
例6.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隱其惡。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廣東省肇慶中學2014屆高三月考試卷,語見《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道學一》)
此句的主語省略,翻譯時應補充出來:“邵雍與人交談,樂意說人家的長處而隱諱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請教問學的人,他總盡力地解答,從不以強迫的方式來告訴別人。”
六、注意各種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大綱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疑問句和省略句幾種句式。翻譯時應當把它們各自的特點(比如判斷句要譯出“是”字、倒裝句要還原成現代漢語的句式、被動句要有“被”字、疑問句要注意句中的疑問詞、省略句要補充出省略的詞語等)翻譯出來。文言中有些固定的格式都有其固定的翻譯方式,翻譯時也應予以充分注意。比如:“所以”、“以是”、“雖然”、“無所”、“有以(無以)”等和“不亦……乎”、“得無……耶”、“……之謂”、“謂之日……”等。
例7.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福建省廈門市2013屆高三質量檢查試題,語見《戰國策》)
此句中有兩種特殊句式:賓語前置和狀語后置。“誰用”是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應譯為:“用誰(的)”。“于三子之計”是介詞結構后置,翻譯時應將其移到動詞“用”之前。全句應譯為:“我對于這三位先生的主意,該采用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