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理數范文
時間:2023-04-06 18:0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是不是有理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祖朝:李綱;封德彝;楊恭仁;
太宗朝:長孫無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楊師道;劉洎;馬周;盧承慶;
高宗朝:高季輔;褚遂良;柳奭;來濟;唐臨;李義府;劉祥道;楊弘武;盧承慶;李敬玄;
則天朝:韋待價;武承嗣;武三思;樂思晦;李景諶;韋安石;
中宗朝:張柬之;韋安石;唐休璟;李嶠;韋巨源;蘇瑰;張嘉福;
睿宗朝:宋璟;劉幽求;郭元振;畢構;蕭至忠;
玄宗朝:蕭至忠;魏知古;崔日用;盧懷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蕭嵩;李皓;李林甫;楊國忠;
肅宗朝:房琯;韋陟;李峴;
代宗朝:劉晏;李峴;崔寓;裴遵慶;劉晏;顏真卿;
德宗朝:顏真卿;喬琳;蕭復;劉滋;竇參;李彤;顧少連;賈耽;
順宗朝:賈耽;鄭珣瑜;
篇2
關鍵詞: Assessing Reading 學術造詣 實踐價值
一、引言
閱讀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獲取知識、了解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語言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言類課程的主要培養目標和核心組成部分。提高閱讀能力是提高語言水平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對于語言教師和測試工作者來說,只有科學有效地測試出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了解學生真正的閱讀水平,從而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英語教學效益,促進教學的發展。因此,對于閱讀能力的測試在語言測試領域也備受關注,是語言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盡管閱讀測試成為語言測試領域研究最廣泛、最深入的一個方面,但在此之前,我們仍缺乏一本系統介紹閱讀測試研究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現狀的專著。在這樣的背景下,Assessing Reading應運而生了。
Assessing Reading是劍橋大學出版社近年出版的語言測試系列叢書中的一本,2000年首次出版,2003年就第4次印刷,說明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受讀者歡迎的程度。本書作者J.Charles Alderson是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教育專業的教授,也是劍橋語言測試系列叢書的編者之一,研究領域主要是語言測試,尤其擅長閱讀測試,并成為這個領域的權威。全書主要以閱讀測試的命制、發展和應用為主線展開論述,分9個章節。具體包括閱讀的本質(第一章),影響閱讀的變量(第二章),閱讀測試研究(第三章),從讀者角度定義閱讀構念(第四章),試題命制框架(第五章),真實世界的測試:測試目的(第六章),閱讀測試的技巧(第七章),閱讀技能的發展(第八章),未來路向,測試讀者和文本的互動:過程和策略(第九章)。從全書的整體結構看,可分兩部分,第一、二章構成本書的第一部分,這部分可視為第二部分的理論鋪墊,或者說是深入主題的前期準備(Warm-Up)。剩下的七章組成本書的第二部分,主要討論實際閱讀測試中遇到的方方面面,可看作是偏實踐的部分,也是本書的重頭戲。另一種觀點是,認為本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仍構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由三、四、五、六、七章構成,主要從靜態角度看待閱讀能力。第八章單獨構成第三部分,主要采用動態的視角研究閱讀技能。最后一部分以第九章收尾,中心內容是閱讀測試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我認為,第二種分法更接近事實,更能真實反映全書的整體結構,因而更能為讀者所接受。
二、內容評介
第一、二章作為本書的開篇部分,主要講述了閱讀的本質和影響它的變量。在測試的本質(第一章)中,作者用大量筆墨區分了閱讀過程(Reading Process)和閱讀結果(Reading Product)。一直以來,閱讀結果成為閱讀測試的主要對象,究其原因可概括為,閱讀過程是內在的,個人的,沒有外顯行為的和復雜的,而閱讀結果則具有可測性和可操作性。我們只能根據閱讀結果,讓被試回答指定的問題,來推導出被試的閱讀過程。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出,雖然二語閱讀能力由一語的閱讀能力和二語的語言能力決定,但既然是測試二語閱讀,我們就要把一語的閱讀能力排除在測試之外。但實際上,在實踐中,做到這一點很難。在影響閱讀的變量一章中,作者歸納出圖式(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和背景知識,讀者技能,讀者閱讀目的,讀者動機和興趣,讀者情感,以及文本主題和內容,文本類型和體裁,文本易讀度,類型特征,文本呈現的媒介,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考試相關人員,至少是命題人在實際操作中應該考慮的方面。
第二部分,也就是三、四、五、六、七章,是本文的主體部分,主要論述了閱讀測試中的實際問題。在從事實際的試題命制中,命題人首先要考慮的是,什么是他們的閱讀測試構念(construct)?構念被定義為:命題人想要測試的方面。如果命題人認為閱讀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對二語詞匯的掌握,那么在閱讀材料選擇和命制閱讀任務時,就要有所體現。可以進一步這樣說,閱讀測試構念決定了命題方向和內容。既然要命題,我們就需要一個命題的框架來指導我們命題。所以,在接下來的一個章節,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個通用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命題框架。這個框架由Bachman和Palmer提出,被稱為任務特征框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框架被多次囊括在劍橋測試系列叢書中的其他書中,也是獨辟一章介紹,由此可見它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另外補充一點,很多關于內容效度研究的論文,大多采用Bachman和Palmer的框架來分析國內各種語言類考試,單從這一點,也能對框架的受歡迎程度窺見一斑。考慮到本書受眾廣泛、知識層次差距大,以及理論應為實踐服務,作者在第六章,用幾個實例來說明這個任務框架具體如何使用。在第七章,作者介紹了幾種常見的測試題型,并根據它們的特點進一步概括為:正式測試方法和非正式測試方法。而它們大體上又對應于兩種測試對象――閱讀過程和閱讀結果。
第三部分(第八章),作者換一個視角來看待閱讀能力,認為它是隨著我們年齡和認知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為此,他提出了用閱讀能力梯度(Reading Scales),相關框架和試卷來測試被試閱讀能力的發展狀況。在這一章,作者介紹了幾個正在使用的較出名的梯度,框架和考試。
第四部分(第九章),即結尾部分,作者在回顧以往閱讀研究的同時,不忘對閱讀的發展前景作出展望。作者認為,因為閱讀過程的測試更能反映閱讀的本質,所以,對過程的測試將成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而閱讀過程的測試主要依靠定性測試方法。歸根結底,定性測試方法的發展才能使閱讀過程的測試成為現實。另一方面,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定性測試方法將逐漸發展成為主導的測試方法,定量測試將逐漸被研究者所排斥。計算機的普及和應用,不僅使電腦評分成為可能,而且將影響到測試的方方面面,如測試方法。
三、幾點討論意見
拜讀J.Charles Alderson的Assessing Reading專著,我們覺得還有幾個方面有待改進,提出來就教于作者,老師和同學。(1)該書因其理論性較強,實例過少,對于測試門外漢及測試初學者來說,閱讀起來會比較困難。而且舉出的事例都為英語國家的考試,這對于不熟悉該種考試的讀者來說,難以完全理解背后的理論框架支撐。(2)學術研究應堅持公正、客觀的原則。在本書第一章的一個小節,作者在措辭上欠嚴密,使用性別歧視語他(he)指代全人類(he and she)。(3)本書采用英語寫作,對讀者的英語語言水平有較高的要求。(4)參考書目不夠完整,缺乏一些入門性讀本。
四、結語
綜上所述,Assessing Reading是一部頗有學術造詣和實踐價值的扛鼎之作,理論與實踐并重,內容翔實可信,論述清晰。是作者多年從事閱讀教學和測試研究的探索與總結。它適用于閱讀測試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我們希望本書能以多種外文版本推向世界。這可能需要作者和至少一名這個領域的本族語研究者共同編寫。我們也希望在本書的基礎上能推出適用于閱讀測試初學者的入門教材。
盡管Assessing Reading還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我們仍然堅信它是一部很有理論和實踐價值的閱讀測試領域的力作。
篇3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和精髓是自主、合作、探究,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精神。這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施教者”到“指導者”的轉變,從注入式轉變為啟發式。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能夠努力地去踐行新課程理念,進行點撥、啟發、引導,但由于理念與行動的差距,很多教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效果并不容樂觀。下面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現狀透視
縱觀我們的課堂,比起新課改以前確有不少的變化,“自主”、“合作”、“探究”屢見不鮮,但是“自主”到何種程度?“合作”的效果如何?“探究”的思維含量有多少?如果是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應該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引導,如果有教師的啟發、引導,那應該就有學生的“憤”、“悱”的狀態。然而,仔細回憶我們聽過的公開課、觀摩課,見到學生有多少的“憤”、“悱”?依據這點,概括我們當今的數學課堂形式主要有四種:一是滿堂灌,二是滿堂問,三是尷尬課堂,四是假課堂。下面來分析這幾種課堂:
滿堂灌課堂。這是課改以前的典型課堂,由于它的短時效應,現在仍有部分教師抱住不放。這種課堂的教師唾液四濺,一講到底,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無發言權,學生是坐等接受知識的容器。生產出來的是工廠里的機器零件——一個模子出來的。師生完全被“物化”,教師是飼養員,學生是鴨子;教師是留聲機,學生是儲存器;教師是復印機,學生是復制品。教師完全變成了主宰一切的絕對力量,學生相應的淪為可憐的被控制體,學生哪里來“憤”、“悱”? 何來啟發引導?談不上是有效的課堂。
滿堂問的課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所有教師共同遵守的法則,以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對話”式教學隨之而起,問取代了講,滿堂問取代了滿堂灌。課堂上教師費盡心機設計大量問題,教師不停地問,學生不停地答,這種碎問碎答的課堂,初看起來似乎啟動思維,是對滿堂灌的革命。但是由于教師把問題分解得過于簡單、過于窄小,學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上來。同時,問題太多、太簡單,也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這樣的教學,最終培養出來的只能是思維膚淺化、平庸化,絕無創造性可言的學生。準確地說,滿堂問的課堂比以前要有一點進步,關鍵不在“問”而在“滿”,由于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你問我答,行云流水,從上課一直問到下課,學生一點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哪來“憤”“悱”?看似熱熱鬧鬧,其實無多少思維含量,學生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滋生懶惰,抑制思維,嚴重阻礙學生智力的發展。
假課堂。課程改革實踐以來,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課堂的形式從沉悶走向快樂,從封閉走向開放。看到了學生精彩動人的回答;聽到了孩子們對一些事物的疑問,獨特創新的想法;領略了師生的默契互動;將課堂進行到近乎完美,展現得光鮮亮麗。在這近乎完美的課堂背后,只要仔細去揣摩那一幕幕細節,就會發現許多令人不信服的因素,假探究、假合作、假承諾、假作業、假手段(為電教而電教,不求實效)、假創新等等。聽課的老師只要稍加動動腦子就知道課堂的實效有多少,大多是在作戲!因為學生沒有“憤”、“悱”的狀態,所以說它是假課堂,這種課堂大多發生在公開課上。
尷尬課堂。所謂“尷尬課堂”,就是教師按照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生“憤”、“悱”的時候進行啟發、引導,但是課堂往往會出現令老師尷尬的情況:一是教師被學生牽著走,拉不回來,教學任務完不成;二是耗時,拖堂。我清楚地記得,在一次“全國現代與經典”的活動上,聽了一位非常著名的特級教師的課,教師講得很累,一節課上了1個多小時。我在想,難道是新課程理念的問題嗎?不是的。追根究底,是我們平時的上課教師沒有按照新課程理念去操作,學生沒有形成自主的意識、合作的習慣、探究的能力,導致借班上課學生不適應。也正因為學生的“不適應”,我們的好多教師在功利思想的影響下,缺乏“長效”意識,又回到從前的課堂,這也就是課改實施這么多年,“真課堂”不多見的主要原因。
以上的四種課堂中,前三種學生均無自,均是在教師的操縱下,不存在教師的啟發、引導。第四種課堂,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令人尷尬的現象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要想消除尷尬的現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有長效的觀點。所以說,有效的課堂一定是有教師啟發、引導的課堂。
二、什么是啟發式教學
在中國,“啟發”一詞,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其意思為“憤”即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悱”意為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啟”,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發”意為開其意、指導,即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連起來就是學生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如果不是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對教師來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調動起學生的內在積極性。
啟發式教學的實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擺正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因為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轉化過程,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認識就不可能順利地向前發展。但是學生畢竟是主體,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歸根到底要靠他們自己,教師不可能包辦代替。所以,課堂上,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自覺性,促使他們自主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發展能力,提高思維。
三、啟發式課堂的特點
1.獨立自主的課堂。獨立自主就是不依附任何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不聽別人擺布,也不受別人的支配或控制,按自己的主張和權利行事。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獨立自主表現為自己靜靜地思考問題,自主地發現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一個點撥者、提供參考意見的朋友、伙伴。在獨立自主的課堂中,教師的話語權是很少的,教師的決策權幾乎是零,因為他只是一個參考者、商量者、旁敲側擊者。
2.靜思默想的課堂。靜思默想是獨立自主的表現,不論是道家的煉心煉氣,儒家的修身養性,還是佛家的“六根清靜”,無不以練靜為入手。心不能靜便無所安,心不能定便無所守。也就是說,人靜不下來就會沒了主心骨、就會浮躁、心生雜念,就會一事無成。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專心致志,將智慧、靈感全部集中調動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靜是安靜,就是安安靜靜、沒有任何聲音,教師的、其他學生的聲音都不應該有,特別是教師的聲音應該減少到一堂課只有幾句話,只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才提醒一句、啟發一句或補充一句。默是閉口不說話。靜思默想就是課堂上給足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默默思考的空間。特別是數學課堂,要求思維嚴謹,語言準確,更要給足學生靜思默想的時間,才能有跨越時空的無聲對話,才會有火花的閃現,思維的放飛,也才會有“憤”、“悱”狀態,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啟發式課堂的基本保證。
3.眉頭緊鎖的課堂。啟發式課堂必須有獨立思考做前提,由于是新知,學生不可能很順利就解決,在思考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思維堵塞,遇到坎坷。這時學生的眉頭就會皺著,就會出現抓耳撓腮、困苦不堪的樣子。這正是我們啟發式教學期待的“憤”、“悱”。所以真正的啟發式課堂一定是眉頭緊鎖的課堂。
4.恍然大悟的課堂。當學生遇到思維的攔路虎,處于“憤”、“悱”狀態、愁眉不展的時候,教師出手相救,進行點撥、引導、啟發,這時學生就會一下子明白過來,豁然開朗,猛然清醒。有一種重見天日的感覺,他們的心情會特別興奮,這就是叫“痛而后快”!
如,蘇教版三年級學習長正方形周長時,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正方形被分成了3個同樣大小長方形,每個長方形的周長是32厘米,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孩子們抓耳撓腮,手足無措,怎么也想不出解題的路徑。
于是我開始出手了:一個正方形被分成了3個同樣大小長方形的圖,誰會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畫出如下圖所示的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圖,小長方形的長是寬的幾倍?
孩子們聽到這里,開始頓悟了,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自己動手了,小手擺起來說:“老師,我會了,不要再講了”、“老師,我知道了”、“老師,我懂了”、“老師,我知道怎么做了”……
所以,啟發式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就是一個靜靜的等待者,等待發現學生不會的問題,然后出手相救,即該出手時再出手。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正如《學記》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意為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才是有效的數學課堂的教學。
參考文獻
[1]
[2]曹才翰,張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6。
篇4
1. Follow directions. "Federal proposals are very much like baking a cake," Tammy Hopper, now of the Runaway and Homeless Youth Training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s, told us a few years ago. "On the Betty Crocker box, it tells you what ingredients to use, what temperature to cook your cake, and it even tells you what type of pan to put the cake in." Read the funding opportunity announcement very closely and be sure to provide exactly what it asks for.
2. Start fresh. A common mistake is pulling out last year's winning proposal and starting from there. But unless you have the reviewer's comments, you don't know why that old proposal was funded. Get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nd start a brand new proposal from scratch.
3. State the facts. State the problem that exists in your community and find current research to support your proposal. In cases where your organization on its own doesn’t meet all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demonstrate that you have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partners that qualify your organization for funding.
4. Translate the mission. A crucial part of your proposal is aligning your program’s miss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ant. Talk with program managers and work out creative ways to explain how your nonprofit will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rant.
5. Ask questions. In the case of FYSB grants, NCFY or the grant program’s training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vider can help you navigate the funding opportunity announcement and the grant-writing process.
6. Forego the old "team" approach. Because many staff members have information to contribute, proposals often come in without a cohesive voice. A grant reviewer shouldn't feel the proposal was written by committee. Have one person tie it all together to present a uniform tone.
7. Make it visual. Convey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in visual form. Use logic models, graphs and bullets points.
8. Choose your words. Make your points in short, clear, jargon-free language. And avoid words that over-promise, like “unique,” “the best,” “the only”―unless they are really true.
篇5
1994年,某中學與王某對位于某村A號土地的使用權發生爭議,某中學為此提起民事訴訟,該案至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時尚未審理終結。1999年6月,縣土地管理局與該村委會簽訂征地協議征收了A號土地,隨后將該土地使用權出讓給王某,王某領取了國有土地使用證。2000年7月,縣人民政府以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時土地權屬有爭議為由作出撤銷王某所持國有土地使用證的處理決定。王某不服,向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市人民政府認為,王某按照法律規定辦理的國有土地使用證應受法律保護,縣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認定事實不清,故撤銷了該處理決定。某中學認為市人民政府的復議決定保護了違法的國有土地使用證,侵犯了其合法權益,遂提起行政訴訟。
分析
一、本案的焦點在于王某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時A號土地權屬是否存在爭議。《土地登記規則》第六十七條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作出暫緩登記的決定:(一)土地權屬爭議尚未解決的;(二)土地違法行為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三)依法限制土地權利或者依法查封地上建筑物、其他附著物而限制土地權利的;(四)法律、法規規定暫緩登記的其他事項。”在王某對A號土地申請登記時,如果土地權屬存在爭議,在爭議沒有解決之前,土地管理部門可以作出暫緩登記的決定;如果沒有爭議,則土地管理部門應在規定的時間內予以登記發證。
二、A號地被征后,特別是王某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時,權屬不存在爭議。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某中學與王某對A號土地的使用權存在著爭議,但對A號土地的所有權是否存在爭議,即A號土地是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還是鎮農民集體所有,無法判斷。但筆者認為無論A號土地的所有權是否存在爭議,當其被征后,所有權已經轉為國家所有,其權屬不存在爭議。王某的A號土地使用權則是直接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其使用權也不存在爭議。
篇6
例1 已知函數f(x)= ,x∈(0,+∞),數列{xn}滿足xn+1=f(xn),且x1=1
(1)設an=|xn- |,證明:an+1
(2)設(1)中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證明:Sn< 。
解析:(1)顯然xn>0
an+1=|xn+1- |=|f(xn)- |=
即an+1
(2)由(1)知a1= -1,
an< -1)|xn-1- |< -1)2|xn-2- |
Sn=a1+a2+a3+…+an
≤( -1)+( -1)2+( -1)3+…+( -1)n
= [1-( -1)n]
< =
即Sn
點評:對an放大后,直接得到等比數列,求和后再放大即得所證不等式。
例2 已知數列{an}的前n項和Sn=2n-n2-1,n∈N*,記
bn= ,數列{bn}的前n項和為Tn,證明:
(1)bn+1
解析:根據前n項和Sn與an的關系,易求得an=2n-1-(2n-1)
bn= = -
(1)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當n=1時,b2-b1= - < ;當n=2時,b3-b2= < ,不等式(1)成立。
假設n=k(k∈N*且k≥2)時不等式(1)成立,即
bk+1
則bk+1-bk= < ,故2k-1>2k-3。
當n=k+1時,bk+2-bk+1= = < = + ≤ ,
即bk+2
故bn+1
(2)由(1)知b1=0,
bn
則Tn=b1+b2+b3+…+bn
≤b1+(b1+ )+(b1+ )+…+(b1+ )
= = n(n-1)
Tn≤ n(n-1)對一切n∈N*都成立。
點評:對于數列{bn},應用分項求和及錯位相減法,可
得Tn= + -3,與所證結論差異較大,證明方向不明,
借助(1)式放大bn,構成等差數列,直接得到不等式,因此(1)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例3 已知函數f(x)的定義域為[0,1],且同時滿足:①對任意x∈[0,1],總有f(x)≥2;
②f(1)=3;③若x1≥0,x2≥0,且x1+x2≤1,則有f(x1+x2)≥f(x1)+f(x2)-2
(1)求f(0)的值;
(2)求f(x)的最大值;
(3)設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滿足a1=1,Sn=-
(an-3),n∈N*
求證:f(a1)+f(a2)+f(a3)+…+f(an)≤ +2n-
解析:(1)f(0)=2; (2)f(x)的最大值為3;
(3)由Sn= - (an-3),a1=1易求得an= 。
依據③有
f(an)=f( )=f( + )≥f( )+f( )-2≥3f( )-4
即f(an+1)≤ f(an)+
f(an)≤ f (an-1)+ ≤ [ f(an-2)+ ]+ = f(an-2)+ + ≤…
≤ f(a1)+ + +…+ =2+
即f(an)≤2+
f(a1)+f(a2)+…+f(an)≤(2+ )+(2+ )+…+(2+ )=2n+ = +2n-
即f(a1)+f(a2)+…+f(an)≤ +2n-
點評:本題易受條件③的影響,將f(a1)+f(a2)+…+f(an)放大成f(a1)+f(a2+a3+…+an)+2(n-2),而f(a2+a3+…+an)=f( )≤3,結果不成立,方法失效,而應用有限循環推理,問題便迎刃而解。
篇7
本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我們并未完全發揮電子游戲的敘述能力。我認為我們未能考慮創造出強大藝術創造性的核心元素,因此便錯失了電子游戲這一媒介的真正優勢。而為了掌握這些優勢的核心,我首先會著眼于其它媒體(特別是電影和文學),然后探索哪些教訓可以用于電子游戲中。最終我們將發現電影和文學體驗所使用的基本元素與這些都不同。
我們很容易著眼于其它媒體形式,觀看它們在哪方面做得好,然后嘗試著去復制它們的做法。我認為這對于電子游戲來說是個巨大的問題。無論何時當專注于敘述導向型體驗游戲被創造出來,我們便能夠立即將其與其它媒體做比較,并根據它們的優勢做出判斷。例如我們常常會贊美電子游戲像電影一樣,或批評它們的情節結構。顯然,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合適的方法。相反地,我認為我們需要退后一步,并考慮其它媒體是如何做到讓它們有效運行的。我們必須探索如何將這些理念作用于電子游戲中(如果它們可以做到這點的話!)。
Siren(from blogspot)我對于“魔法本質”的建議是空余區域,我會在本篇文章中列出這一內容。它將要求觀眾參與其中,并發揮想象力。基本上來看這是要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藝術環節。
想象的力量
首先讓我們著眼于文學。我將以Edgar Allen Poe的《厄舍府的沒落》為例:
“我并不了解它——但是當第一次看到該建筑時,一種難以忍受的憂郁感侵蝕著我的靈魂。我所說的難以忍受是指這種感受未因為任何樂趣而有所減輕。我看著眼前的這一場景—-我看著房子,這是最簡單的景觀,我看到了黯淡的墻壁,我看到了猶如空洞的眼睛般的窗戶,我看到了繁茂的莎草,我看到了一些枯萎的樹木,一種前所未有的沮喪感不斷涌現出來,并痛苦地陷入我的每日生活中——這里有一顆冰冷,且不斷墮落的心—-帶著未履行的凄涼想法而不斷折磨著任何崇高的事物。”
這一摘錄是關于作者描述他靠近厄舍府的想法。盡管他說了很多,但是關于這幢屋子的外觀他卻未提供足夠的信息。他將側重點更多地放在感受和主角的行動中。文本告訴我們敘述過程會帶來想象,而該想象將推動著我們去創造屬于有關場景的精神意象。這便是典型的文學。因為描述通常都很淺薄,所以作家們通常都會使用情感和事件為讀者繪制場景。更多的責任落在了觀眾肩上,而作者也不會失去任何藝術上的控制。
接下來讓我們想想電影。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電影總是能夠直接地描述故事,就好似現實交替的窗戶。但是經過一些分析后我發現這并不是事實。電影要求我們創造續集間非同尋常的聯系,并邀請我們去解讀演員的想法。Kuleshov效應便明確了這一要點。
當我們在視頻中看到一個角色時,我們便會開始想象這個人會有什么想法。不管視頻何時終止,我們都會與并列事件維系一種休閑的關系。
我們將通過某種方法去理解意象的這種雜音,不斷鏈接片段,并編織著我們腦子里連貫的敘述。這與書籍要求讀者填補場景的同感,電影要求觀看者想象情感和隨機關系一樣。不管是文學還是電影都很大程度地依賴于觀眾的意象理解,而如果背離了這種理解,它們便會失去影響力。我甚至認為這種想象力的缺口越大,我們就有更大的空間進行闡述,最終作品也會變得更加強大且更具有藝術性。我并不是說藝術越模糊就越好。相反地,如果一件作品能夠在不破壞理解性和意義的前提下留給觀眾更多空間進行填補,這便會是一部優秀的藝術品。
填補缺口
盡管一開始書籍和電影所要求的觀眾參與并不明顯,但是當你真正意識到這一點時也不會覺得唐突。當我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在腦子中組建著相關的世界,或者在觀看電影時也會通過想象力去構造一個流暢的故事。但如果是從首次遭遇這種情況的人的角度來看,這種想象并不明顯。依靠觀眾在自己的腦子中繪制整個場景真的很奇怪。這是純粹基于情感描述內容。文學中的對話便是典型的例子,即口語便是用于傳達所涉及角色的外觀,行動甚至是情感等等。我們需要使用很多背景知識去做到這些,而教會計算機這些技巧卻是非常困難的事。
我之所以提到這點是想要傳達,盡管所有的這些內容是我們現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卻并非自明的真理。舉個例子來說吧,當一部電影能夠真正被觀眾所理解前,導演需要對此進行適當的剪輯。也就是說不管存在哪些內容去理解電子游戲,我們都不該期待能在第一次遇到時便絕對的清楚。
關于提及這點的另外一大原因便是為了呈現所有的這些缺口填補的追溯效力。例如在鏈接電影中的片段時,整體的意義便會在之后一起呈現出來。而對于我們來說,這就像是一種持續體驗,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將注入想象事件的虛假記憶。動畫便是如此運行的,我們在某一位置上第一次見到一個對象,然后在另一個位置上再次見到該對象,并且在那時候我們的大腦才能完全理解移動是否真正發生了。然而我們從未體驗過類似的情況;我們只是將其當成一個對象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移動,而未注意到這需要腦力勞動。
這在文學中更明顯,即對象的描述會在其第一次出現很久之后才出現。盡管這看起來很矛盾,但卻未造成任何問題,我們還可以將這些元素與早前描述的內容結合在一起。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我們在通讀某一內容的過程中心理表象仍記得之前故事中發生的某些內容,并伴隨著更詳細的角色形象的出現,那么它們便不再是一些未知的實體。
這便告訴我們應該勇敢地提供給觀眾一些不完整的信息和體驗。“一些內容的刪除”不僅不會出現任何問題,同時還能創造出更強大的體驗。這就好似當我們被迫獨自完成某些內容時出現了“奇跡”。
空間的探索
現在是時候進一步著眼于游戲并探索文學和電影中所發現的“填補缺口”的等價物。比起橫沖直撞,我認為我們必須討論什么才是游戲中真正獨特且具有描述性的內容。我認為它們是:
世界的細節。游戲不僅明確地呈現了場景的外觀,它們還必須這些場景具有探險性,并且能夠仔細檢查游戲世界的各個部分。這在3D游戲中更加重要,即玩家可以通過任何角度去審視目標。
行動的流動性和連貫性。當玩家直接控制著主角時,它們便不會懷疑哪些事件正在上演。考慮到電子游戲的交互性,它們往往都要求即時的行動和結果反饋循環,這便要求事件必須即時發生。電子游戲都是關于此時此刻的內容。
上述要點意味著如果我們想要在游戲中留給想象力足夠的空間,我們便不能沿用文學中的場景創造或電影中的事件連接等方法。基于游戲世界所提供的細節層次,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能夠留給想象力了。流暢的事件也要求不能留給玩家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所以他們該如何填補其它缺口?為了明確這點,我們需要著眼于電子游戲的核心功能:互動性。
互動性到底包含了什么?我喜歡Chris Crawford的定義:
“這是兩個以上的有效的循環過程,每個將交替地聽,思考與說話。”
我之所以喜歡這一定義是因為它明確了互動性并不是完全關于用戶提供輸入內容。它同時也涉及了考慮并反饋這一輸入,并且這同樣也作用于彼此(游戲邦注:即人類和計算機)。當它談到為添加想象力缺口尋找機遇時,這便是面向人類這面。同時它也明確了缺口出現在任何步驟:聽,思考或講話。記住這些內容,我將嘗試著尋找一些缺口。
所以在這樣的互動循環中是否存在想象力空間?最顯著的位置便是“聽”這一環節(代表任何輸入)。盡管我們清楚這個世界是長什么樣的,當仍然有許多元素需要我們去動用腦子。已經有許多游戲以“基于環境傳達故事”的方式落實了行動。通過探索,玩家可以從世界中獲得更多信息,并基于過去的事件收集相關細節,然后想象這個世界的情感狀態。《生活奇兵》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即玩家可以通過在環境中不斷探索而找到沒落之城的歷史等內容。
然而環境是無生命的實體,盡管它們能夠傳達行動的后果,它們卻不能帶給我們任何感。這便大大降低了基于想象力的缺口填補的影響力與多樣性。為了將這種方法帶向一個新的層次,我們模擬有意識的生命。如此我們便能夠建造基于精神的“心理理論”,從而提高表達的可能性。而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在于,基于當前的技術我們還做不到這點,除非是基于基本層面。盡管我們關于處理臉部表達的技術正在不斷增強(游戲邦注:《黑色洛城》便是個典型的例子),但這只能用于預先錄制中。當提到基于表達作用的角色的實時程序創造時,我們還處于非常低的級別。所以我相信在未來這將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探索環節,但是現在我們卻不能使用該方法。
所以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因為實時游戲中基于表達的角色并非一種選擇,所以我們必須將專注點轉向行動本身。就像之前所提到的,電子游戲中的事件并未留下足夠的解釋空間。但在此卻仍有足夠的想象力空間。
有限的角色扮演
對于想象怎樣的行動聽起來較為奇怪以及為什么,我們需要做出一定的解釋。當玩家在電子游戲中控制著一個角色時,它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但前提是必須符合游戲世界的規則。這種自由就像是某種缺口,能夠用于模仿文學和電影中的“魔法”。但與行動通常的執行方式不同:非常明確,一點都不含糊。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一方法存在著兩個主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便是,技術不允許玩家基于任何情境訪問任何可能的行動空間。這便意味著玩家始終都能夠想到某些事件,但卻不能執行這些事件。這將限制角色扮演能力,并導致一些最直觀且最合理的行動變得不可行,從而打破了流動過程和存在感。第二個問題便是,當添加更多事件去輔助角色扮演時,藝術控制將變得更加困難,并且會將體驗整合到開放世界模擬中。
關于解決這一問題,我的建議是設置有限的行動,并且誘導玩家將實際的行動想象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太空迷航記》和《Windowsill》等游戲便有效地做到了這點,即玩家事先并不清楚點擊鼠標會出現怎樣的結果,而當行動發生時他們會覺得這是有意的。這種想象動機不會如此低級,并且會包含游戲更大的環節。《The Path》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即玩家被置于陌生的環境中,并要求去尋找出現在那里的原因。通常這都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并逐漸形成你對于整個過程的想法。我并不是說這些游戲是基于正確的方法做到這些,只是它們整合了我所說的理念的基本版本,因此能夠暗示玩家該從哪里真正開始游戲。
我敢打賭許多人會覺得這是在騙人。我們怎么能利用適當的設計選擇去欺騙玩家?如果整體的互動體驗是一種幻想,它又帶有什么意義?我認為在其它媒體上也是如此。在電影中你以為會發生的事件也是幻覺。它們不僅僅不只是包含了演戲和后期制作效果,同時我們感受到的許多行動甚至不是基于拍攝。它們有可能只是我們通過詮釋某種聽覺和視覺效果而幻想出來的。在文學中也是如此,我們在文本中找不到許多心理表象。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將這些媒體所賦予的體驗描述成一種無意義的技巧。
為什么“動機想象力”聽起來與互動性毫無關系。當我們在看電影或讀書時,如果數據只是單純地輸入,那這便是一種被動的體驗。但是在互動循環中,我們卻能成為創造輸出數據的一部分。所以當我們為這類型藝術作品創造了想象力缺口時,我們便不能將其當成單向的信息流,而必須將自己也包含于其中。除了能夠解決角色扮演問題,這一切的好處還包括符合同樣類型的理念,即文學和電影所依賴的缺口中。首先,它包含了一個追溯元素,玩家將需要這一元素去消化之前所獲得的一些數據。這也將推動著我們去編造心靈理論,這么做并不是為了虛構的角色所編造,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基于這一假設我并不是在說服人們去創造極端線性化且只需要單一輸入的游戲。我仍然相信我們可以擁有更廣泛的互動選擇,但是我們也許無需過分針對應該出現的具體行動。這與玩家–角色–共存關系理念息息相關。我也不認為這會帶走體驗中的任何內容,反而只會不斷加強游戲體驗,就像其它媒體中所出現的那樣。
結論
這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并不只有“環境故事敘述”和“想象力動機”能夠作為用于游戲中的想象缺口。正因為如此我才更喜歡接收反饋并聽取別人的看法。
篇8
關鍵詞: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有效積累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003-02
進入21世紀,南北半球差距仍在不斷擴大,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仍在以發展中國家難以企及的速度向前進步,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利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本國的滲透并在該基礎上進行創新,成了發展中國家創造后發優勢的關鍵。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就必須有效加快自身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便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轉化為我國的現實生產力。所以,人力資本才是決定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那么,發展中國家怎樣才能夠實現人力資本的有效形成呢?這個問題牽涉到技術進步、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投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本文中,我們將著重于人力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形成誘致作用的理論分析。
一、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價值提升
內生增長理論中的盧卡斯模型說明,經濟增長是通過不斷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資推動的,在最有效增長路徑上,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保持著適當的比例。所以從長期來看,在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物質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漸減少,人力資本貢獻比率正在逐漸增大。其中,技術進步成為其關鍵性因素,而現代技術進步的主要形式是研究與開發,人力資本是決定研究與開發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見,人力資本的作用顯得越來越突出。
自第三次世界新技術革命開始以來,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正在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基礎要素。第三次科技革命孕育和發生的時期,其實也是知識經濟孕育和產生的階段。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傳播和應用為基礎的經濟。” 從人力資本角度看,知識經濟的形成實際是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隨著知識經濟的逐步發展,知識的價值在全面提升,由此也就導致作為知識載體的人力資本價值的不斷提升。三種經濟形態的對比從表1可以看出。
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對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具體表現為技術進步條件下勞動力市場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對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的減小。高技能型人力資本因為能很好適應市場對其提出的技術要求而能夠獲得較高的收入,而低技能型人力資本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高、低技能型人力資本收入差距的拉大,加強了低技能型勞動力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欲望,他們會通過學習與培訓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積極進入勞動力市場。而高技能勞動力也會通過干中學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加強鞏固自己的人力資本存量,保持自己在勞動力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恰恰正是這兩者對人力資本的不斷投入,使得整個市場勞動力人力資本存量的不斷提升,從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增加,人力資本價值不斷提升。
二、技術進步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根本誘因
技術進步能夠不斷帶來人力資本價值的提升,是因為長期以來,人類的技術進步基本上是沿著人力資本偏向型的方向展開的。
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開始的經濟發展史說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物質資本驅動轉向了人力資本驅動。阿布拉莫維茨指出:“在19世紀,技術進步主要是沿著使用物質資本的方向展開,而在20世紀,物質資本作用逐漸減弱,技術進步重要沿著人力資本方向展開;人力資本在21世紀中,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顯得越來越明顯。”
考察英格蘭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隨著人力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發展,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1760—1830年),物質資本占GDP的比重顯著上升,而成人識字率卻基本穩定,說明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物質資本驅動的。由于沒有人力資本需求,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幾乎為零,而勞動力只能通過實踐的“干中學”來獲得相應生產技能,兒童勞動參與率非常高,童工價值也非常高,結果在1750—1830年間,成人識字率幾乎沒有上升。那時,生產對勞動技能的要求很低,且這種技能通過傳統方法很容易就可以獲得,只有一些監工和從事辦公室工作的人員才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以能夠進行相應的記錄、閱讀和計算,工廠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不具有任何技能的文盲完成的。
然而,到了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由于技術進步開始偏向于人的技能,生產就必須由具備一定教育水平的勞動力來完成了。從1760—1831年,物質資本投資率從6%上升到了11.7%,而在1856年到1913年,物質資本投資率一直穩定在11%左右,與物質資本投資相反,男性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雖然直到19世紀80年代都基本沒有改變,但是到了1900年左右,這一數字卻幾乎增長了200%,10歲兒童的入學率也從1870年的40%增長到了1900年的100%。 這說明,技術進步是顯著人力資本偏向型的。
三、技術進步是人力資本投資誘因的經濟學分析
由于技術進步的人力資本偏向性,只有具備相當技能水平的勞動力才能夠應用現代技術進行生產活動,所以在勞動力市場上,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就會增加,而對低技能勞動力需求就會減少。勞動力市場上新的均衡結果必然是:高技能勞動力的就業份額和工資水平上升,而低技能勞動力的就業份額和工資水平下降,進而出現了“人力資本升水”。在人力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的條件下,較高的人力資本收益率形成了強烈的人力資本投資誘因,當勞動力市場上的誘因信號傳遞到了人力資本投資市場時,就會引致人力資本投資增加,促進人力資本形成。
人力資本投資決策的形成依賴于主體對人力資本投資收益與成本的估計,是對“成本-收益”核算的結果。在固定人力資本投資成本的情況下,個體在預期人力資本收益時是面向未來的,他必須對未來高/低技能勞動力間的相對工資差距做出估計,以估算出未來收入的折現值。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技術進步是形成高/低技能勞動力間相對工資差距的根本原因,所以技術進步(往往伴隨著投資增加)就成了預示未來收入變化的信號,個體能夠通過觀察技術進步信號的出現,預測出未來可能產生的相對工資,進而做出人力資本投資決策,即是否延長受教育年限。
丁伯根(1975)指出:人力資本水平不同的勞動力間的工資差距,是由技術(人力資本需求)與教育(人力資本供給)兩種作用相反的因素決定的。當技術進步引致的人力資本需求大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供給時,相對工資差距就會拉大;當技術進步引致的人力資本需求小于人力資本投資產生的人力資本供給時,相對工資差距就會縮小,即存在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供給之間的“競賽”。
丁伯根對這一問題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框架,可以用下面的圖形(圖1)來分析技術進步形成人力資本投資誘因的過程。
其中:A1的坐標為(Nh/Nl)0 A2的坐標為(Nh/Nl)1
B1的坐標為(Wh/Wl)0 B2的坐標為(Wh/Wl)1
h表示高人力資本水平,l表示低人力資本水平。
假設有一個勞動力市場,這個市場中存在兩組人力資本水平不同的勞動力,一組是高人力資本水平勞動力和一組是低人力資本勞動力,而廠商對兩組勞動力都有一定的需求。在這一勞動力市場中,均衡決定于人力資本的供給和需求。也就是s曲線與D1曲線的交點,均衡時人力資本的相對工資為(Wh/Wl)0 ,人力資本相對供應量為(Nh/Nl)0 。
當人力資本偏向型技術進步到來的時候,廠商會多雇傭高技能勞動力,而少雇傭低技能勞動力,這會引起兩組勞動力間相對工資差距拉大,使人力資本相對價格上升。在圖中,技術進步使人力資本需求曲線外推至D2,這時均衡的相對人力資本價格為(Wh/Wl)1,人力資本量為(Nh/Nl)1。顯然,相對工資(Wh/Wl)1>(Wh/Wl)0 ,這將誘使因需求減少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低技能勞動力對其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在具備了相應的人力資本后,重新就業于高技能勞動力組。在這一過程中,人力資本投資使人力資本供給增加了(Nh/Nl)1-(Nh/Nl)0。人力資本供給增加,是在技術進步誘因的驅使下,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的。
綜上所述,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人力資本積累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勢頭和動力,而科技進步則是促使人力資本有效積累的重要催化劑。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只有切實加速科技進步,促進人力資本的有效積累,將本國人力資本水平與外部國際環境要求相鏈接,才能獲得保持國家持續經濟增長、不斷增加國家財富,國家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建民.勞動力商品與人力資本[J].北京大學學報,2001,(6).
[2] Jacob Mincer.人力資本研究/張鳳林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3] 張鳳林. 人力資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李京文.知識經濟——21世紀的新經濟形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篇9
【關鍵詞】
右美托咪啶;血流動力學;蘇醒時間;大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the hemodynamics of gastric perforation repair and recovery time of righting reflex.Methods 20 male SD rats whose right carotid artery catheter were successfu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 group), n=10.After the establish of rats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monitor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ntraperitoneal injected with dexmedetomidine 30 μg/kg(concentration 4 μg/ml),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saline. Further, the gastric perforation repair were implemented after 15 min. Rats were monitored throughout before injection (baseline), after injection, the MAP and the entire surgical process changes, and rats were recorded recovery time of righting reflex. Results Compared with group C, D rats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5 min and 10 min MAP difference was not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ecreased after injection 15 min MAP, D group, (60.58±13.13)mm Hg, C group was (81.82±18.75)mm Hg,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wo groups of rats after the recovery time of righting reflex, D group was (200.38±40.82)min, C group was (171.50±33.10)min,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30 μg/kg) 15 min, MAP began to decrease, the 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 in rats had no effect on the time.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Hemodynamics;Recovery time;SD rats
作者單位:510182廣州醫學院麻醉學系2008級在校本科學生(梁坤 張順才 揭嘉沂 朱嘉玲 夏靜 蔡少鑾 滕清宇);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黃煥森 鄧玉萍 邱小弟)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是新型高選擇性的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該藥具有劑量依賴的鎮靜和鎮痛作用,無呼吸抑制作用,可減輕外科手術刺激的血流動力學反應[1,2]。1999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Dex適用于ICU患者的短期鎮靜,而由于其獨特而優越的藥理學特性,2008年美國FDA增加了Dex的適應證,批準Dex可用于非氣管插管患者手術和其他操作鎮靜[3],由此可見,Dex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Dex于2009年6月方在我國上市,其在我國的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的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Dex對胃穿孔修補術大鼠血流動力學及蘇醒時間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建立右側頸動脈置管模型,監測平均動脈壓(MAP)雄性SD大鼠,體重200~250 g,由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0~350 mg/kg麻醉后,仰臥位固定,頸部消毒,縱向切開3 cm左右切口,分離出右側頸動脈,遠心端結扎頸動脈,近心端采用動脈夾夾閉,使用眼科剪在頸動脈上剪開一楔形小口,取肝素化的24 g留置導管插入頸動脈,結扎頸動脈及留置導管以固定,去掉動脈夾,打開壓力換能器連接BL-420生物機能操作系統,血液迅速充滿導管,同時能看見血液波動,操作系統自動記錄血壓波形和血壓值。
1.2 分組 取右側頸動脈置管成功的大鼠20只,隨機分為實驗組(D組)和對照組(C組),每組10只。實驗組經腹腔注射右美托嘧啶30 μg/kg(濃度4 μg/ml),對照組注射同容量的生理鹽水,腹腔注藥15 min后實施胃穿孔修補術。
1.3 胃穿孔修補術模型的建立 常規備皮、消毒腹部皮膚、鋪孔巾。大鼠上腹部皮膚劍突下一橫指處正中切口長2.0~2.5 cm,沿腹白紱剪開腹壁組織、打開腹腔,大鼠腹腔拉鉤暴露手術野,以無齒鑷撥動鼠腸找到鼠胃,并將其拉出,碘伏消毒胃壁邊緣,用紗布將其圍住胃體以防胃液漏入腹腔,于胃壁表面無血管處切開胃壁,切口< 2 cm,以0號絲線將大網膜組織與注射部位胃竇壁漿膜組織縫合一針,以0號絲線將腹膜和腹壁各層組織一起間斷縫合,以0號絲線間斷縫合皮膚。
1.4 觀察指標 全程記錄大鼠腹腔注藥前(基礎值),注藥后5 min、10 min、15 min,以及整個手術過程的MAP變化,記錄大鼠水合氯醛麻醉翻正反射消失后,至翻正反射恢復的蘇醒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兩組大鼠體重、水合氯醛使用量、進入麻醉狀態的時間、右側頸動脈置管時間(見表1),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MAP變化 與C組比較,D組大鼠基礎值、腹腔注藥后5 min和10 min、切皮時和術畢時MAP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注藥后15 min MAP下降,D組為(60.58±13.13)mm Hg,C組為(81.82±18.75)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蘇醒時間 兩組大鼠翻正反射恢復的時間,D組為200.38±40.82 min,C組為171.50±33.10 mi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是新型高選擇性的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臨床應用具有鎮靜、鎮痛和抗焦慮等作用。近年來,Dex除了作為ICU的鎮靜藥物以外,也逐漸應用于臨床麻醉。然而,Dex于2009年6月方在我國上市,Dex在我國的臨床應用和動物實驗研究的報道較少,關于Dex對心血管的抑制作用以及Dex對蘇醒延遲效應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過建立右側頸動脈置管模型,實時監測大鼠腹腔注射Dex后MAP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腹腔注射Dex后MAP逐漸下降,至注射后15 min時MAP與對照組MAP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腹腔注射Dex 15 min后Dex的藥效開始出現對循環的抑制作用,我們在臨床麻醉中需要根據術程的進展掌握好Dex的用藥時機,避免用藥過早、過多而引起循環不必要的過度抑制。國內學者李彥文等[4]對30名健康受試者隨機分組后分別靜脈注射Dex 0.5 μg/kg、1.0 μg/kg、1.5 μg/kg(10 min靜脈注射完畢),研究結果顯示,Dex對循環的抑制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大和時間延續而抑制效果更強。Dex對循環產生抑制作用的機制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Dex作用于大腦藍斑核(lcuos cruleus,LC)的α2A受體,引起中樞性抗交感和增加迷走活性的作用,從而血壓和心率發生中度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Dex發揮類似外周神經節阻滯劑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抗交感的效果。
由于Dex是惟一一種“可自然喚醒”的鎮靜藥,圍術期應用Dex是否產生蘇醒延遲的效應目前尚無一致的結論。Guler等研究表明[5],給予腺樣體和/或扁桃體摘除術的小兒術畢前5 min靜脈注射Dex 0.5 μg/kg后,患兒術后拔管時間和離室時間有所延長。而本研究中的Dex組大鼠蘇醒時間為(200.38±40.82)min,大于對照組的(171.50±33.10)min,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與Dex的給藥時機和Dex復合其他物的協同作用有關,本研究是手術前給藥,Guler等的研究是術畢時給藥。鑒于Dex的鎮靜效應是否能引起蘇醒延遲尚無定論,因此,我們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掌握用藥適應證。
綜上所述,大鼠腹腔注射右美托嘧啶(30 μg/kg)15 min后MAP開始降低,其對大鼠恢復翻正反射的時間無影響。
參 考 文 獻
[1] Olutoye OA, Glover CD, Diefenderfer JW, et al. The effect of intraoperative dexmedetomidine o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nd seda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tonsillectomy and adenoidectomy. Anesth Analg,2010,111(2):490-495.
[2] 李民,張利萍,吳新民.右美托咪啶在臨床麻醉中應用的研究進展.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07,23(6):66-70.
[3] 張清,陳永強.右美托咪啶的臨床應用進展.醫學綜述,2011,17(3):434-437.
篇10
論文內容摘要:“證據已有查證屬實”是逮捕的重要證據標準,由于司法解釋籠統原則,缺乏考量標準,執法實踐上出現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成為影響逮捕措施正確適用中的突出問題。正確把握證據已有查證屬實,應從證據來源的合法性、證據內容的充足性、證據間矛盾的合理排除、犯罪構成證據的全面性等四個方面去審查和判斷。
“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我國《刑訴法》規定的逮捕證據標準,它要求,認定犯罪的證據能夠充分證明有犯罪事實,且該行為系由承擔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嫌疑人所實施。六部委《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6項、《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法規則》第86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以下三種情形:
1、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2、有證據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3、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
上述逮捕證據標準的三種情形環環相扣、密切聯系、不可分割,構成了完整的逮捕證據證明體系。執法實踐中,對逮捕證據標準的第一、二種情形比較容易理解和把握,但對于第三種情形中的“已有查證屬實”,由于解釋過于籠統、原則,缺乏具體考量標準,導致在證據收集、采信及運用上往往產生不同的認識。下面結合實踐,談談對“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理解與把握。筆者認為,“證據查證屬實”表達了證據的客觀性要求,它要求查證的證據應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審查判斷“證據查證屬實”應符合四個要素:
一、查證犯罪的證據必須來源合法
來源不合法的證據,證明效力較低,甚至可能為虛假的證明,這樣的證據不具有可采性。不能作為認定犯罪的證據。
(一)審查證據是否合法可靠
證據的合法性是證據內容真實的必要保證。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證據來源合法;二是證據的表現形式合法。審查證據有無合法性,就是要審查證據的來源和表現形式是否合法。在實踐中,不同種類的證據,其審查側重點應各有不同。(1)對證人證言類的審查,應著重于對證人的基本情況,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之間的關系,與案件本身有否利害關系,該證人證言與其他證據之間的關系,是否有指證,逼取證據等方面進行審查。(2)對物證、書證類證據的審查,主要審查該類證據的取得是否合法有效,包括取得的途徑、時間、地點、方法等,證據本身有否被損毀或掉換,能否反映案件的客觀真實情況。(3)對鑒定結論類證據的審查。應著重于審查鑒定人資格,以及鑒定、檢驗的方法是否科學,技術、手段是否先進,結論是否正確,切勿盲目采信專家之言。(4)對疑犯供述和被害人陳述的審查。由于他們是案件的當事人,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他們對案件的敘述或多或少的會摻雜一些個人感情和主觀的因素。因此,對此類證據,應著重于審查其敘述是否心跡的自然流露,是否符合邏輯和情理,是否有刑訊逼供或指供、誘供的情形。等等。
2、對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
一些非法言詞證據,大多存在威脅、引誘、欺騙情形,甚至刑訊逼供等嚴重違法情形,往往導致虛假供述、虛假證言,造成案件失真。對采取以上方式獲取的非法言詞證據應予堅決排除。
二、查證犯罪的證據不能為“孤證”
所謂“孤證”,是指沒有其他相關證予以印證的證據。它包含兩層含義:1、絕對的孤證。即只有單個證據的“孤證”。如案件中,只有被害人的陳述,據此認定嫌疑人犯罪的證據就是孤證。2、相對的孤證。即來源單一、證據形式單一的證據。如嫌疑人在不同場合所作的多個有罪供述,來自同一源頭的多個傳來證據等都屬于“孤證”。
審查逮捕實踐中,對影響犯罪構成關鍵環節的證據審查時,應注意把握兩點:1、對言辭證據中的“絕對孤證”,嚴禁作為定案依據。對言辭證據中的“相對孤證”,要注意結合其他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如果結論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也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2、對影響定案的一些關鍵性鑒定結論,要注意吸納其他證據予以印證和補強,絕不能把其作為定案的唯一根據,置于“孤證”地位。與傳統證據相比,DNA鑒定、法醫學鑒定、毒化、痕跡鑒定、價值鑒定等證據,往往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在訴訟證明中發揮著更強的價值作用。但由于受科技發展、技術設備、鑒定方法、專業水平等因素制約,上述證據的準確率還不能達到完全無誤。為防止差錯紕漏,對鑒定結論等科技證據要確立補強規則,注意吸納其他證據予以補強,進行綜合審查判斷。
三、查證犯罪的證據間重大矛盾須得到合理排除
審查逮捕環節,偵查機關證據收集處于初始階段,收集調取的證據還不充分、完備,對證據間影響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重大原則性矛盾,要聯系確定的案件事實進行綜合分析,排除矛盾,消除疑點,達到證據證明的統一性和排他性。審查時要重點審查三項內容:
(一)直接證據之間是否存在重大矛盾
直接證據是能夠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是證據體系中證明力最強的證據。在具體的案件中,直接證據主要表現為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被害人陳述和現場目擊證人所作的證言。直接證據解決了“犯罪人”和“犯罪事實”的關聯問題,查證屬實的直接證據之間應該是相統一的,是不存在重大原則性矛盾的。否則,就會出現證據的虛假和虛偽,就不能查證犯罪事實。
(二)間接證據與直接證據間證明方向是否一致
間接證據對直接證據起著佐證和補強作用。如果二者證明方向不一致,存在重大矛盾,則間接證據不僅不能補強印證直接證據,反而會削弱、抵消直接證據的證明力,影響案件事實認定。
(三)缺少直接證據的間接證據間是否能夠排除合理懷疑
僅有間接證據是否能夠定案,關鍵要看間接證據能否形成閉合的證據鎖鏈。如果間接證據不能排除其他懷疑,證明結論不具有惟一性,證據鏈條便不能形成,依靠單純的間接證據便不能定案。
四、查證屬實的證據應包含犯罪構成所必須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