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9 13:3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香菱學詩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香菱學詩教案

篇1

【關鍵詞】課本 案例 引領 能力 提高

一、深刻領會課本編排意圖,重視課本案例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良好品德的養成需要認知、情感、能力等幾個方面的均衡發展。思想品德教材廣泛采用了體驗、討論、閱讀、角色扮演等課堂活動的方式,為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道德情感,養成相應的行為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教師要充分領會教材編排案例的意圖,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根據教育教學目標,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交給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學對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并通過案例的滲透引領,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讓知識和能力相統一,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加深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課本案例,揭示課本知識情景的復雜性,使抽象的課本知識具體化、簡單化,為突破知識難點服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七年級學生知識經驗比較少,對于抽象的概念,往往難于理解,七年級思想品德教科版課本設計了許多貼近生活實際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在“反對小團體主義”的教學中,課本就設了這樣一個案例:學校舉辦校園歌曲比賽。許一凡同學是初一⑴班的文藝委員,他很希望自己的班級能在這次比賽中獲勝。恰巧學生會聘請他做裁判。同學們都很高興,囑咐他一定要為自己班的同學打高分。但王琳卻站出來反對,并說那樣做就犯了小團體主義的錯誤。

許一凡該怎么辦?

討論:同學們要求許一凡為自己班級同學打高分,似乎在維護集體利益,為什么王琳說那是小團體主義?

在本次比賽中,集體利益究竟是什么?

許一凡怎么做才算發揚了集體主義精神?

探究:在班級和學校里還有哪些小團體主義現象?讓我們一起把她們找出來,并分析、探討這些現象,尋找解決的辦法。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大家得出了結論,達成共識:這次比賽的集體利益是學校校園歌曲比賽能公平公正有序的舉行,選出有實力的選手,比賽取得圓滿成功。班集體是學校大集體中的一員。為了本班的“利益”而破壞整個比賽的公正性,必然會損害到其他班級的利益,進而損害到全校的利益,其實質就是將局部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因而犯了小團體主義的錯誤。許一凡應該按照比賽要求,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參賽者,實事求是評判打分,這樣才能維護學校利益,才算發揚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探究,大家紛紛從身邊查找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小團體主義現象:為了本組奪高分,小組成員集體作弊;貶低別組別班,抬高本組本班;比賽中,用不正當競爭為本班取得不當利益等等不勝枚舉的實例,分析它們的危害,找出解決的辦法。思想統一了,行動就有了正確指南,大家就明白今后該怎樣正確行事。

通過這樣的活生生案例,既從理論上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反對小團體主義,明白什么是集體主義精神,又從行動上引導學生怎樣維護集體利益,知行統一,加深了對小團體主義和集體主義這樣抽象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

二、充分發揮教材案例引領作用,幫助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比如教科版七年級“心晴雨亦晴”一目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主要方法,其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理性升華法”。教材舉了這樣的實例:小說《紅巖》中主人公江姐獲悉自己的愛人被敵人殺害時,起初產生的是悲傷、憤恨的情緒;當她認識到她的親人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時,她便為自己的親人感到自豪,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她為革命事業而獻身的決心。

活動:查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產生的某種消極情緒,嘗試從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層次,分析產生消極情緒的原因,體驗因此產生的情緒變化。

通過案例的引導,學生在談論探究活動中,把握了這個方法的精髓,能結合實際,舉出了很多學習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并能很好運用理性升華法來解決問題。例如:⑴當班干被人誤解,很傷心,但想到能為同學服務,又能鍛煉處理事務的能力,培養了責任感,為將來的事業打下基礎,就能寬容同學,并更積極主動為同學排憂解難主動為同學班級服務,力爭用行動消除誤解,由此,情緒會變得樂觀。又如:⑵被老師批評了,很生氣,但想到如果老師不批評自己,就會助長歪風邪氣,就會損害班級和同學們的利益,影響到大家的健康成長時,便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并心悅誠服接受老師的批評。⑶老師為什么不重視我?⑷老師為什么偏愛她?等等事例。學生們的思路打開后,一系列困擾情緒的難題紛紛披露出來,得到深刻剖析和理性升華,學生懂得從更寬更廣的角度看待問題,不良情緒就會緩解消除。通過課本案例,引領學生進行活動實踐,在活動實踐中觀察,感受、體驗、思考,從而獲得思想認識的實踐能力的提高,豐富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深了對自我,對他人的認識,培養了責任感,從而實現思想品德課價值引領作用。

三、巧用課本案例,激發學生興趣

“培育高尚情感”一目,“感受理智”是很抽象的知識點,課本在舉了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和某學生解題過程中的種種情感體驗之例后,安排體驗案例:用一筆畫四條線段把九個點連接起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在嘗試成功后,你體驗到了什么?這個案例看似簡單,但必須認真觀察思考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結果,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興致高昂,從困惑、迷茫、失望到驚喜的一系列情感體驗中,真切感受到理智帶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懂得了理智是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科學和真理的強大動力。

四、運用課本案例進行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展示感知案例

一般而言,教師要展示案例可以在課前引入主題,課中深化主題,課后總結反思。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運用投影儀將案例投射到屏幕上,再由教師或學生生動形象地加以描述;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呈現案例;將案例編成劇本,分配好角色由部分學生表演出來;還可以創造性利用課堂突發事件臨時創造案例來教學進行補充等。不管使用何種方式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盡快進入案例情境中,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動做好準備。

2.引導探究案例

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要經過四個階段:⑴個體自主探究階段。事先閱讀教材與案例內容,以熟悉在教學中要研究的問題。⑵群體合作探究階段。學習小組以認真的態度討論問題,在討論中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⑶自主學習互補階段。全班的學習任務報告依據一定程序進行。⑷能力形成提升階段。通過案例教學,每一位學生必須做到對教材內容有新的認識,有新理念的形成。

3.總結評價案例

篇2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語文 有效運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我國的課堂教學現狀是仍然存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根據新課程理念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師應當改變教學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為教師的授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一定的運用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其有效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概論

(一)“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自我監控是指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種觀察、審視和評價。

合作學習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將學生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團體競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成員為了提高團隊的總體成績會共同努力,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

2.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團隊之間互相合作幫助、共同學習,成員之間能互相彌補不足,避免教師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保證教學構成中的公平性。

探究學習,簡言之,指的是學生在某學科領域或者社會生活中選擇素材和研究主題,創造一種學術或者研究的氛圍,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和實踐發現問題,進行調查和收集信息,最后進行交流和總結,從而使學生獲得情感、經驗、技能和學習態度的全面發展。

探究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學生在實踐和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學習強調參與,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獲得深層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更加深刻和牢固。

(二)“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培養合作觀念,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另外,這種教學模式也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知識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

1.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供教學內容

這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根本變化,原先的教師“授課”、“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造、自主探究。

2.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在團體小組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才能更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所有的科目和知識的傳授都能夠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在某些注重基礎知識的課程上仍然應該進行一些“授受”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因此,這一模式的運用,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張弛有度,多種方式并舉,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語文是中學生的母語課程,“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包括聽、講、讀、寫、文化、文學、品德情意等許多范疇”。作為一項基礎性學科,教學過程更應該注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應當更多地參與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口語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在落實這一教學模式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并提出問題

教師應當事先以教案的形式布置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以小組為單位在正式上課時反饋給教師,通過各小組之間的互動交流討論,相互之間解決其他小組的問題。

這里以高中語文中的重點篇目《祥林嫂》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解決問題,以下選取比較典型的問題:

1.作者以“我”為敘事對象有什么效果?

2.祥林嫂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嗎?為什么祥林嫂的死亡會放在最后點明?

3.文章中有很多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都有什么作用?

此外,教師也應該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朝著主題思想方面思考。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說明學生深入研讀了這篇文章,并做了積極地思考,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合作。

(二)針對問題,具體探究

例如,探討戴望舒的《雨巷》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探究案的形式進行。

詩歌講究知人論事,教師應當提醒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進而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學生往往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例如語言的含蓄,風格的清新,但是對于情感的把握則屬于較為深層的方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各抒己見,盡情發揮學生的想象,最后由教師點明主旨。

(三)對學生的語文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

例如在講解《香菱學詩》這一節時,其中會涉及詩歌的結構和寫作要求,包括押韻和語言等,教師這時可以適當補充詩歌的押韻知識作為拓展,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獲得擴展性材料并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分享。學習中的認識過程,以往是以個人掌握特定的知識技能的心理過程來理解的,因此,學生自主獲得材料更有助于加強學生知識掌握的牢固性。

(四)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應試考試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因此,教師應當改進教學方式,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1.積累素材

提倡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積累素材并進行及時記錄,最好建立專門的素材本,這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豐富課外生活,還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作文寫作積累素材。

2.欣賞美文,提高審美水平

教師事先為學生設定好名家作品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閱讀并做批注,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交流并當眾做分析,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間選取優秀的范文供學生之間閱讀欣賞,互相交流借鑒,不僅是對作文水平較高同學的肯定,還可以激勵其他同學向其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例如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這個問題切口較小,而且便于討論,能夠使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打開思路,積極地進行思考。

(五)因勢利導,評價立場中立,給學生思考空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格外注意評價用語,不能只用對錯來評判,給每個學生自我反思的空間,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表達,從而促使學生獨立思考。

三、結語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只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主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有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這一模式的有效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于自身水平進行自我反省,并且這種模式強調師生互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還有利于創設一種學術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小組內成員的交流討論使學生的競爭精神得到培養,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語文,作為一門高中的基礎性學科,不能僅僅停留在應試的層面,更應該拓寬學生的視野,發揮其在交流溝通和審美等方面的作用??偠灾白灾鳕D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適用于高中的語文教學并得到了有效運用。

【參考文獻】

[1]吳世慶.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1):102-103.

[2]江正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0):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