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2:51: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福建高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那片藍,充滿無限幻想的堆積地。我的思緒,煩惱,開心或不開心都說給了她,她是最忠實的聆聽者。每次,遇上煩心事,總喜歡抬頭去望她,“你好嗎?我不好。”有時候,我會去猜,它到底有多高,延伸到了哪里?那里有我想要的嗎?

或許你會覺得。一片全是藍色,像是一張藍紙片,有那么好看嗎?在我心里,天空是最美最令人向往的。你看,天那么藍,連一絲浮絮都沒有,像被過濾了一切雜色,瑰麗地熠熠發光。藍色的背景里,嵌著一輪金燦燦的太陽,白云像碧海上的孤帆在晴空飄游。我喜歡這樣的風景,這樣通常不愉快也會被這景色所感染,變得喜悅。如果我可以,我真想像白云一樣依偎在她懷里,那樣,很幸福吧!

要是一沉不變,或許我也就沒那么愛她了。光線暗淡下去,好像誰不小心打翻了墨汁瓶,天幕染上一層灰黑,漸漸大地失去了光亮。是的,變天了,白云變成了烏云,太陽被遮蓋了起來。這樣的天空會讓人討厭。我卻是因為她這樣而更加愛她了。你知道嗎?她多么像我們,快樂與悲傷都亦存在,這不更貼近我了嗎?青春里的喜怒哀樂足以讓我疲憊不堪,生活的不順更像大雨一樣侵襲著我。難道就要讓自己從此灰暗?

篇2

呷上一口淡淡的礦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蕩漾。??煙雨將過客的思念在此刻喚醒,氤氳的水氣彌漫著江南宛君女子一般的雅氣,溫柔曼妙。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劃破了靜謐的水面,二胡的三個把位上回環著江南深夜幽靜的氣息。靈性恰似掌間的紋路在湖面湊起此起彼伏的樂章,此刻都市的喧囂,商人的叫賣都無法和這兒扯上邊。水鄉的恬靜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華。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唇齒依戀著這毫不張揚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口礦泉水,那種淋漓暢快的感覺亦不破壞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們的熱情更為難忘。那是同泉水般質樸的甘甜,滌盡世俗的塵埃,純凈得不受絲縷沾染。泛舟水鄉,撐起竹篙的婦女嫻熟地擺渡過斜風夕陽,此起彼伏的歌聲中,耳根也領略了江南的魅力。熱情的水鄉人捧上杯杯純凈的泉水,張羅著桌桌可口的飯菜。久違了這種毫無防備的對話,放松身子,江南的質樸真摯將城市的面具擊垮,露出張張真誠的笑臉。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的,舒展了緊張的神經。

憑著對泉水的依戀,將杯中的水一飲而盡,那般灑脫與大氣更是江南豪情的歷史味道。金鼓齊鳴,戰號吹響,“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也曾氣宇軒昂,也曾金戈鐵馬,江南的歷史長卷上,那無畏的氣息依然隱隱繾綣。斜陽草樹,尋常蒼陌,揮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敗的錚錚鐵骨。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清清泉水淡淡水鄉,品江南的同時,人情的光輝也在心靈的藍圖上勾勒出一片蔚藍。

憑借著對水鄉氣息的執著,那城市的污濁塵埃似乎無法侵入被江南煙雨滌盡的內心。

在靈魂的廟宇中,我虔誠地祈禱,只為做一個在亂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點評

沒有詩,不成江南;沒有詩意的語言,不足以表達詩意的江南;而沒有詩性的評點,則不足與言《品江南》的韻味。

篇3

三個人走進商店。一個人買了一瓶果汁,說:“我喜歡甜的。”一個人買了一杯咖啡,說:“我就喜歡這又苦又甜的滋味。”還有一個人買了一瓶礦泉水后說:“我喜歡淡淡的礦泉水。”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導引】

從材料中不難看出,這三人其實分別代表了三種個性化的選擇,暗喻了三種類型的人生態度:果汁型――享受型的人生態度或者說是樂觀的人生態度抑或是一種得過且過的人生態度;咖啡型――“先奮斗后享受”型或“在奮斗中享受”型的人生態度,隱喻著人生是豐富多彩的意思;礦泉水型――崇尚自然、淡泊的生活態度,或者說是一種經歷了人世滄桑后返璞歸真的超然心態……

但是,如果思維僅止于此,文章出彩的可能性似乎不大。要想把此題寫出深度、力度,還得注意提升理性認識,融入“智性”因子。其實,全方位地把握材料來看他們三人的選擇也都是正常的,而我們也不能以自己為尺度強求一致,因此可以由尊重選擇立意,也就是說生活本該多樣化。還可以根據材料中的三人能各自按著自己的喜好取舍,但現實中卻要受規則、規律的制約這個立意來寫,也可以把三者看作人生的三個階段。總之,作文時可以把三個觀點放在一起寫,也可以分別對三種生活進行解釋。

【佳作show】

我于咖啡中看見

福建一考生

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題記

獨自坐在空蕩蕩的天際下。于滾燙的開水中我聞得一陣卡布奇諾的香氣。我愛極了咖啡,這又苦又甜滋味的品嘗,恍若走過一段長遠的人生旅途。

故人對我說,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這話語在輕輕攪拌聲中傳入我耳中。

人自出生以來,猶如一壺白開水,單純無味,漸漸地,沖泡于這咖啡色的粉末中變得有滋有味,在慢慢品嘗中,我們學習生活。而一路走到今天,我們都不容易。葉芝說,這世上眼淚太多,你不會懂得。這個倔強的愛著一個女權主義者卻無疾而終的人,像極了我們對未來固執的單戀。在裊裊香氣中,我們反思昨天,期待明天。務實的生活,在于一個有價值的人生,要有像細細碾碎每一個咖啡顆粒般的經歷,在涅中灼燒溶解,偶爾細細品嘗,然后冷暖自知。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我們意想中偉大得多或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關于愛或者恨。自汶川大地震以來,我的心一直沉浸在低谷。生與死,不過是一瞬間的事,這樣的苦痛,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銘鐫刻在生命線上,讓你抿著嘴,皺起眉頭。這樣苦味的咖啡,唯有自知。

史鐵生說,孩子,這是你的罪孽,亦是你的福祉。哭泣與劫后余生的慶幸,夾雜著,融于這咖啡中。你看,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總是讓我們失望;生命卻又是慷慨的,總在我們失望后給予我們拯救。

我想,因了這生命的慷慨,我們必須有尊嚴地活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我凝視著白瓷杯中的咖啡,又想起終生在愛與死之間作繭自縛的天才――弗吉妮亞?伍爾芙。她的靈魂有著深刻的思想與錯亂。我恍若看見在春光明媚的蘇格蘭鄉下,有著矢車菊香氣的陽光鋪滿整個房屋,鵝毛筆與厚質紙張的摩擦,桌旁的咖啡輕裊地散發熱氣,她正寫著《奧蘭多》。

我的嘴角輕輕揚起,這個天才一生傳奇,終在疾病中死去。她說,生命的內核一片空蕩蕩,像一座房屋。抑或,在她品完咖啡的苦與甜后,剩下的不過是一只空杯子――這一生,死后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在這片狹小的天地,我經歷的,不過是尋常的人生,看見的,不過是平凡的世界。

其實,生活沒有那么多的故事上演,只要有愛,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這咖啡的苦與甜是綜合的品味,咽一口,自己體會。

生命中的一瞬間的愛,竟賺取了我們活一生,并對龐大的悲哀甘之如飴。是苦是甜,能品嘗這一世,終無悔!

空中不知什么時候飛起了風箏,寂寞的鳥兒圍著它盤旋,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恍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

仰頭喝下最后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于齒間。

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

【亮點品味】

作者將“咖啡”作為一個角度的同時也把它作為一個背景,由又苦又甜的咖啡感悟到人生旅途宛如咖啡那樣苦中帶甜,不僅自然地契合了材料,而且彰顯了考生的深刻,這樣,在立意上首先就勝人一籌;在結構上,小作者靈活地展開思路,由考前不久的大地震的生死一瞬想到史鐵生、伍爾芙,而后水到渠成地引出主旨:生活中的苦痛既讓人失望又拯救我們的心靈,必須有尊嚴地生活,用愛去記住時光。全文洋溢著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讓讀者感受到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品江南

福建一考生

味道是每個人獨有的記號。迷戀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對青春味道的追尋;沉溺于咖啡的苦澀,那是對逆境的體悟;執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對江南的難以釋懷……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煙雨中難以自拔的人。(在材料中的“三味”的比較中,筆鋒輕轉,不經意間就切入主旨――以“礦泉水”的平淡來對應江南)

呷上一口淡淡的礦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蕩漾。蒙蒙煙雨將過客的思念在此刻喚醒,氤氳的水汽彌漫著江南女子一般的雅氣,溫柔而曼妙。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盲藝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劃破了靜謐的水面,二胡的三個把位上回環著江南深夜幽靜的氣息。(在詩意的文筆里,淡雅的情感慢慢地氤氳開來)

靈性恰似掌間的紋路,在湖面奏起此起彼伏的樂章。此刻,都市的喧囂、商人的叫賣都無法和這兒扯上邊。水鄉的恬靜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華。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這也就是江南的味道,也是平淡的味道,而真意自在其中)

唇齒依戀著這毫不張揚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一口礦泉水,那種淋漓暢快的感覺亦不破壞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們的熱情更為難忘。那如泉水般質樸的甘甜品性,滌盡世俗的塵埃,純凈得不受世俗沾染。(“我”心中江南的“平淡”竟還有著這樣的特點――“純凈得不受世俗沾染”,這宕開的一筆,無形中也就深化了“平淡”)

泛舟水鄉,撐起竹篙的婦女嫻熟地擺渡過斜風夕陽,此起彼伏的歌聲中,耳根也領略了江南的魅力。熱情的水鄉人捧上杯杯純凈的泉水,張羅著桌桌可口的飯菜。久違了這種毫無防備的對話,放松身子,江南的質樸真摯將城市的面具擊垮,露出張張真誠的笑臉。(江南的水純凈,人心更純凈。由水而人,自然也就豐富了內容,加深了文章內涵)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能讓人舒展緊張的神經。

憑著對泉水的依戀,將杯中的水一飲而盡,那般灑脫與大氣更是江南豪情的歷史味道。金鼓齊鳴,戰號吹響,“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也曾氣宇軒昂,也曾金戈鐵馬。江南的歷史長卷上,那無畏的氣息依然繾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揮之不去的還有江南永不言敗的錚錚鐵骨。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由實及史,虛實交融;在引用中不僅增強了文章底蘊,而且彰顯了作者的才情)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開落。清清泉水淡淡水鄉,品江南的同時,人情的光輝也在心靈的藍圖上勾勒出一片蔚藍。(巧化鄭愁予的詩意,含蓄地傾訴了對江南的美妙情感)

篇4

我小學的時候,為了博得老師的青睞,還有同班的小紅的愛慕,不斷努力,早上早早起來到學校學習,只為試卷上的一百分

當我拿到那條小腸和雞蛋時,我很但丁,不驕不躁,而是約了小紅一起,想與她分享,然而她說我還小,需要繼續努力,然后忘我臉上吻了一個,我滿心歡喜的小學畢業,到了初中后,我墮落了,每次考試都只能考個98分,而與我同班的小青,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我很不爽

每次拿到試卷,我都各種挑老師的錯,就為了考過小青,然而時間過去,我還是沒能超過小青,于是我放棄了,既然無法抵抗,只好愛上她,于是我跟小青告白了,誰知道她說我太low,連考試都比不過她,我很傷心,課本里說,不能放棄,所以我對小青死纏爛打,誰知道,她怒了,扇了我一巴掌,我的心特別痛,忍著淚水,我把曾經考過的所有試卷都燒了,發誓再也不愛了。

帶著紅耳光,我走進城里的一所高中,在那里開始我的人生,這次我不再重蹈覆轍,而是參加各種社團,各種,然后在一次從飯堂回宿舍的途中,我偶遇了小娜,我的心都快跳出來了,于是我通過各種方法接近她,但又生怕自己靠她太近,終于我下定決心,再愛一次,不成功便成仁,于是在模擬考后,我鼓起勇氣,跟小娜告白,然而小娜卻說,我們性格不合,這不是我的問題,怪她。我不爽,繼續追問,她才拿起我的試卷說,你就考個50幾分,配不上我,我萬般解釋,她就是不聽,最后,由于以前有經驗,我也就不再糾纏,幾周過后,我看到她跟一個逼逼在一起親熱,我心很蕩。她的閨蜜實在看不下去了說,你當初為什么不繼續追人家呢?

人家剛開始肯定不接受啊,你是個男孩子,死纏爛打怎樣了,人家就是考驗你的執著,你卻一點都不懂。好憂傷。帶著深深的遺憾,我選擇墮落

篇5

社會競爭很大,父母艱難的在社會里摸扒滾打,深有感慨。找個好工作,讀上高校是唯一出路。在小學,為了保送的這個可能性的捷徑,我就被迫的參加奧數,下午5點下課,6點吃過飯后,就上奧數補習班,直到晚上9點。9點回到還要寫玩老師布置的作業。小學作業到也不多,11點后就能洗澡睡覺。就這樣日復日,即使暑假寒假,還得上更多類型的補習班,一天上三個班是很正常的事。想和同學玩也是一種奢侈。

到中學,科目增多,升學壓力也大,為了考個好高中,有的還是日夜苦讀。有時候,連體育課都成了我期待的課時。而偏偏體育課可藝術類的課程經常被老師挪用來上文化課。晚上還得來個晚自習。有時候覺得年紀輕輕,骨頭都快僵了,活動一下也是一種奢侈。記得讓我尷尬的是,音樂考試那節課。平常就沒什么時間上音樂課,為了文化課能多考幾個分數,我連聽流行音樂的時間都沒有,所以鴨子對雷公——破音走調。我恨不得馬上鉆個洞,躲進去。

高三這年,是最緊張的一年,下課十分鐘,上完洗手間,就馬上準備下一節課的內容。更多的是復習上節課的知識。晚上,經常是孤燈獨亮,為了和桌上那高過我頭上的練習題較量,真的連打個盹也是一種奢侈的事。

篇6

施耐庵筆下的宋江是《水滸》中矛盾的中心,在報效朝廷和建設梁山中,在盡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終處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與“仁義”間的選擇。

宋江是“仁義”的,“及時雨”的稱謂非他人能及,“救晁蓋”、“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這一切,都樹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將中的地位,位列天罡,執掌地煞,何等的榮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暢快;劫富濟貧,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風。

但這恰恰是施耐庵為宋江吹響挽歌前的空響,宋江畢竟還是一個鄆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著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敢笑黃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樓的詩,看似輕視朝廷,實為他因報國無門而空自嘆息。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后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后,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著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卻忘了,在腐朽的趙宋王朝里,哪有他一個鄆城小吏的生存空間。可悲呀,可嘆!可憐梁山一百單八將盛極一時,最后卻落得死散凋零。

縱然面對這些,宋江在忠與義之中放下了曾經緊握的刀槍,在忠與義中作出了最后的選擇,對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飲而盡,想以死“表明忠義”,更令人惋嘆的是,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讓他服毒酒隨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圓幾何,成大任,重大義,男兒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筆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與義的交織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只能淹沒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與“仁義”之中,他選擇了忠君,選擇了一條看似美麗卻永無出頭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許他依然會笑對朝廷,依然毫無怨恨,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來,我愿看到那個真正“笑黃巢”的宋江,那個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聽,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蘆葦水道中飄得很遠,很遠:“生死至交一碗酒……”“山東及時雨,孝義黑三郎”,“仗義疏財,忠肝義膽”,“梁山呼保義,鄆城宋公明”,這一切的聲音,都在共同呼喊著一個名字———宋江。一個父兄眼中“孝字為先”的孝子,一個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頑劣之徒,一個由“忠”和“義”交織而成的歷史碑文。

施耐庵筆下的宋江是《水滸》中矛盾的中心,在報效朝廷和建設梁山中,在盡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終處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與“仁義”間的選擇。

宋江是“仁義”的,“及時雨”的稱謂非他人能及,“救晁蓋”、“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這一切,都樹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將中的地位,位列天罡,執掌地煞,何等的榮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暢快;劫富濟貧,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風。

但這恰恰是施耐庵為宋江吹響挽歌前的空響,宋江畢竟還是一個鄆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著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敢笑黃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樓的詩,看似輕視朝廷,實為他因報國無門而空自嘆息。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后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后,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著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卻忘了,在腐朽的趙宋王朝里,哪有他一個鄆城小吏的生存空間。可悲呀,可嘆!可憐梁山一百單八將盛極一時,最后卻落得死散凋零。

縱然面對這些,宋江在忠與義之中放下了曾經緊握的刀槍,在忠與義中作出了最后的選擇,對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飲而盡,想以死“表明忠義”,更令人惋嘆的是,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讓他服毒酒隨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圓幾何,成大任,重大義,男兒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筆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與義的交織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只能淹沒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與“仁義”之中,他選擇了忠君,選擇了一條看似美麗卻永無出頭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許他依然會笑對朝廷,依然毫無怨恨,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來,我愿看到那個真正“笑黃巢”的宋江,那個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聽,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蘆葦水道中飄得很遠,很遠:“生死至交一碗酒……”v“山東及時雨,孝義黑三郎”,“仗義疏財,忠肝義膽”,“梁山呼保義,鄆城宋公明”,這一切的聲音,都在共同呼喊著一個名字———宋江。一個父兄眼中“孝字為先”的孝子,一個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頑劣之徒,一個由“忠”和“義”交織而成的歷史碑文。

施耐庵筆下的宋江是《水滸》中矛盾的中心,在報效朝廷和建設梁山中,在盡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終處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與“仁義”間的選擇。

宋江是“仁義”的,“及時雨”的稱謂非他人能及,“救晁蓋”、“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這一切,都樹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將中的地位,位列天罡,執掌地煞,何等的榮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暢快;劫富濟貧,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風。

但這恰恰是施耐庵為宋江吹響挽歌前的空響,宋江畢竟還是一個鄆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著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敢笑黃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樓的詩,看似輕視朝廷,實為他因報國無門而空自嘆息。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后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后,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著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卻忘了,在腐朽的趙宋王朝里,哪有他一個鄆城小吏的生存空間。可悲呀,可嘆!可憐梁山一百單八將盛極一時,最后卻落得死散凋零。

縱然面對這些,宋江在忠與義之中放下了曾經緊握的刀槍,在忠與義中作出了最后的選擇,對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飲而盡,想以死“表明忠義”,更令人惋嘆的是,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讓他服毒酒隨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圓幾何,成大任,重大義,男兒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筆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與義的交織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只能淹沒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與“仁義”之中,他選擇了忠君,選擇了一條看似美麗卻永無出頭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許他依然會笑對朝廷,依然毫無怨恨,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來,我愿看到那個真正“笑黃巢”的宋江,那個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聽,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蘆葦水道中飄得很遠,很遠:“生死至交一碗酒……”“山東及時雨,孝義黑三郎”,“仗義疏財,忠肝義膽”,“梁山呼保義,鄆城宋公明”,這一切的聲音,都在共同呼喊著一個名字———宋江。一個父兄眼中“孝字為先”的孝子,一個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頑劣之徒,一個由“忠”和“義”交織而成的歷史碑文。

施耐庵筆下的宋江是《水滸》中矛盾的中心,在報效朝廷和建設梁山中,在盡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終處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與“仁義”間的選擇。

宋江是“仁義”的,“及時雨”的稱謂非他人能及,“救晁蓋”、“濟武松”、“殺閻婆”、“三打祝家莊”,這一幕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條,“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準則,這一切,都樹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將中的地位,位列天罡,執掌地煞,何等的榮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暢快;劫富濟貧,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風。

但這恰恰是施耐庵為宋江吹響挽歌前的空響,宋江畢竟還是一個鄆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著的是對大宋王朝忠貞報國的志向。“敢笑黃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樓的詩,看似輕視朝廷,實為他因報國無門而空自嘆息。不論是晁蓋打曾頭市后的私見宿太尉,還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蓋死后,替換“聚義廳”為“忠義堂”大匾,處處透著他對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卻忘了,在腐朽的趙宋王朝里,哪有他一個鄆城小吏的生存空間。可悲呀,可嘆!可憐梁山一百單八將盛極一時,最后卻落得死散凋零。

縱然面對這些,宋江在忠與義之中放下了曾經緊握的刀槍,在忠與義中作出了最后的選擇,對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飲而盡,想以死“表明忠義”,更令人惋嘆的是,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讓他服毒酒隨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圓幾何,成大任,重大義,男兒本色……”的悲歌。

篇7

觀遍了浩蕩滄海,無端無涯,那一涓細流卻以靈動而雋永的渺小,讓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奧秘。

識盡了喧囂紅塵,擁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卻以沉穩而清新的寂寥,讓歸隱者頓悟宇宙的深義。

而后,生命以退讓以不完滿的空缺顯現,于擁堵中開辟沉寂,于完滿中留下空白。

茶:引恬淡上了心間

西方人喜歡咖啡,濃烈而沉重。那種如鐵一般的黑,泛著機械和金屬的光澤。細抿一口,使滿口的苦澀,強烈的提神效果和密匝的水汽,通透而不留間隙地攫住你的思想,裹住你的神經,像一個霸道的人,一下子占據了所有的空間。所以西方人喜歡冒險,喜歡開拓和占有。

而茶,生于幽谷陰坡之上,浸潤和風細雨的輕柔,吸取月華星輝的清幽,氤氳著若有若無的山嵐野露,骨子里都透著股恬淡。而后細采嫩葉,細細手工研制,等到夜深人靜,新月如鉤,一壺紫砂,一注熱水,高低緩就,慢慢沖泡,也不急,等著水汽漸散,再一個人去細細地品舌尖上的一股恬淡,隱隱地感覺那一抹幽香融了月色山情:匯入了一片思緒的空白中,所以好飲茶的東方人,恬淡睿智,每個人都是哲人,都是思想者。

做人如飲茶,用微微淡漠,游絲般的幽香,給思緒給生活以更多的空間方可恬淡自如,從容不迫。

畫:一片空白引情來

一片葉子,畢加索會細細地繪出它在陽光下那些清晰的脈絡,高更會沉默著刻畫葉子在陽光下的陰影,凡?高則會偏執地用大塊大塊的顏色涂抹葉子生之悲哀與死之瘋狂。而無論是誰,則都過于具體,過于注重那些事物的表象,換句話說,他們都過于完滿。

而中國的畫家,則會在一卷長長的宣紙上,在大片的空白中,隱隱繪出那些寂寥的山,而后就只有一片孤單的葉,無助地停留在大片的空白中,就像它孤獨地飄蕩在天地。有窮之描繪展現無限之情懷。而這其中,空白,一個簡單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擔起此重任,利用虛無而又充實的載體去負擔一個天馬行空,情溢天地的境地。

這是智者的抉擇。

興許人心如畫,有時一點空白便要隱匿大大世界,而洞明世事之人,在于頓悟那一片的空白。

人:空自在心中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

世界的本原也就隱藏在那片微小而不完滿中。

佛陀拈花示眾,眾弟子皆不解,而唯有伽葉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弟子頓悟”。終繼佛陀大業,這是人的智慧,在不完整的空白中,窺視了人間的真諦。

人如斯,當緊守一片空白,空在心中,便全然灑脫,生命意義也由此顯現。

當我們在一片空白中獨舞,悄然發現我們正擁有一片完滿天地。

篇8

編者按:作文是決勝高考語文的關鍵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曾有老師將考場作文經驗歸納為:“心中有自信,筆下出好字;手頭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變應萬變,妙手著文章。”為了幫助同學們有針對性地加強作文訓練,我們特組織了這一組文章,希望能讓同學們的復習備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觀2006年18份高考試卷,作文可以說進入了戰國時代,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一、命題形式的多樣性:話題作文漸行漸遠,命題作文異軍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崢嶸,復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題異彩紛呈,徹底打破話題作文一統江山的局面,命題形式呈多樣化特點,其中話題作文7道,分是重慶、廣東、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題作文6道,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天津、湖南、遼寧卷;材料作文5道,分別是全國卷Ⅱ、全國卷Ⅱ、全國卷Ⅲ、山東卷、湖北卷。話題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縮小,由2004年之前的幾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話題作文可謂漸行漸遠。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還有3份特別的高考作文卷,分別是重慶卷的一大一小的復合型作文題和浙江卷的二選一及福建卷的三選一的選擇性作文題。預計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還會延續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考生只有進行全方位的訓練方能適應。

二、文體的限制性:文體不限仍受熱捧,限制文體漸成趨勢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過去對文體不作限制的做法,文體的限制性大大加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規定文體,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確規定只能寫議論文;二是明確限制不得采用某種文體。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對文體進行了限制,其中詩歌備受冷落,共有遼寧、北京、上海、重慶、浙江卷和全國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寫詩歌,而山東卷則限制寫散文。文體受限和不限文體的試卷平分秋色,預計今后的高考作文,會進一步強化文體色彩。

三、內容的豐富性:凸顯思辨能力,強調文化底蘊,注重情感抒發,呈現地域色彩

1.凸顯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強調思考,大部分題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讀”,四川的“問”,江蘇的“人與路”,重慶的“走與停”,江西的“燕子減肥”等,考生在行文時,必須進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會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話題的表層意義上就事論事。

2.強調文化底蘊

2006年高考作文題注重考查學生素養和底蘊,引導學生關注文化修養。全國卷Ⅱ的“讀書”,江蘇卷的“人與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與三有關的詞語或事物”,浙江卷的“生無所息/生有所息”,廣東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較深的文化韻味和較厚的文化底蘊。

3.注重情感抒發

盡量讓考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如遼寧卷的“肩膀”,親情、友情、愛情,都可蘊涵其中,正反兩面都可來談,考場之中,盡可發揮。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目有一個“我”,這是近年高中題目中不多見的,更適合寫成記敘、抒情類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應該是心靈和心靈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實感的表達。

4.呈現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號”,此題極富地方特色。要解讀北京的“符號”,需抓住一點去寫,要寫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學課本人選的《胡同文化》可以說是解讀北京“符號”的典范文章。話題材料,其實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寫作思路。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發展前景、生活意識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寫實在的東西也可以寫精神的東西。預計作文題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將會有所加強。

四、啟示與商榷

1.閱讀是基礎,思考是靈魂

啟示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綜觀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試題,無不是以閱讀為基礎,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認真閱讀,恐怕連題意都弄不明白。還有諸如山東卷的寓言故事,全國卷I和廣東卷的提示材料等,無不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閱讀水平。

啟示二:思考是寫作的靈魂。綜觀18道試題,其中很多與哲學(如重慶卷的“走與停”)、藝術(廣東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學(福建卷的“戈多來了”)、人生(安徽卷的“讀”、四川卷的“問”)有關,既考查思維,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學們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多思考,這樣,自己的文章才會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2.觀照現實不夠,文體限制太死,題目難以理解,作文難度較大,話題陳舊落俗

商榷一:觀照現實不夠。提倡中學生要廣泛閱讀、深入思考當然是好事。但是,綜觀18道試題,引導考生去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的則太少太少,而強調思考的似乎多了些,畢竟考生不是哲學家。

商榷二:文體限制太死。強化文體固然不錯,但明確規定寫議論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發揮,對不擅長議論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討。另外,限制寫散文,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題目難以理解。個別作文題目有點玩文字游戲,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氣”,似有故意為難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難度較大。大小結合的模式,在過去曾經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幾年被摒棄。重慶卷采用這種模式,似乎難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時間內,既要完成閱讀理解,還要寫兩篇作文,難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寫不出什么名堂來,只能蜻蜓點水式地泛泛而談了,很難做到深刻和透徹。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選一或三選一的選擇性作文題,雖然給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但是給閱卷的公平性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給評卷標準的制定帶來一定困難,其可行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觀察。

篇9

關鍵詞:詩歌類材料作文;現代詩;意象

高考作文以其在高考語文學科中占據的半壁江山重要地位而倍受大家關注,2013年也不例外。2013年福建高考語文學科一結束,不少考生心里就發虛,都擔心作文會否偏題、離題。筆者有幸參加了2013年6月福建省高考作文閱卷工作,聽聞作文組組長的閱卷后質量分析,結論是:大家并非“憂天”,2013年福建考生作文平均分比去年下降,偏題離題現象較為突出。

本次考題材料是顧城的一首詩歌(原詩題為《憂天》,詩人顧城,考題中均未標注)。詩歌語言特點的概括性與多義性,增加了作文審題立意的難度,以詩歌尤其現代詩作為作文材料形式出現,自2004年來福建高考作文2013年是首次,讓不少考生意外,看不懂詩歌內容,也就無法準確立意。

一、考生習作片斷

以下是本人在閱卷過程中看到的部分考生的作文(開頭、結尾)片斷,立意大體有以下幾種:

片段1.“保護地球、保護環境”派。……地球失去引力?肯定和我們人類污染環境有關系,呼吁人們,好好保護地球吧……(抓“失去引力”)

片段2.“個人與集體”派:……地球失去引力,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同理,一個人如果離開集體,那么也將困難重重,所以個人是離不開集體的……(抓“無依無附”)

片段3.“找準位置”派:……樹根只有向地底扎根才能保證樹木長得枝繁葉茂,一個人若不想無依無附也得像樹根一樣找準自己的位置……(抓“扎進地層”)

片段4.“未雨綢繆”派:……地球失去引力后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我感到驚恐。生活中為避免出現類似的驚恐與憂心,需要我們常懷警惕之心,未雨綢繆……(抓“驚恐”)

二、原因思考

詩歌作者顧城雖是朦朧派詩人,但此詩內容卻一點也不朦朧,最后一句甚至把意思都表達出來了,但就是這么一首不難的詩,居然難倒了一大批考生,令人深思。除客觀上2013年福建整份試卷稍難、思維強度較高而導致考生寫作時間太緊之外,主要還有主觀上的原因:相當部分考生審題能力弱,沒有完全看懂這首現代詩,而只看到“角度自選”就抓“一鱗”棄“全魚”地片言立意、局部立意。

福建省語文學會會長王立根老師說:“作文要想得高分,首先得讀懂材料,包括在材料背后隱藏著的某種信念。”本次閱卷指導組作文組長余岱宗教授在閱卷后質量分析時也特別指出:“根據材料寫作,不可能只取局部,而不看整體立意。不是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寫,大家千萬別被通常的一句套話‘角度自選’所迷惑。”而一些考生并不明白這個道理,隨便從詩歌中選取一些詞句進而聯想和發揮,于是就有了諸如以上的立意。他們或讀不懂詩歌,不理解詩歌材料含義;或朦朦朧朧,半懂不懂;或抓現象而棄本質;或抓“一鱗”而棄“全魚”,不抓整體而抓局部地片面解讀、過度解讀,甚至錯誤解讀。

考生審題能力弱,讀不懂詩歌的現狀則反映出高中語文教學中現代詩教學的缺失。缺失造成的原因涉及教材本身的編寫以及教師的實際教學兩個方面。

其一,教材編寫上。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現代詩只有包括《沁園春?長沙》等4首新詩在內的一個單元,且被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單元,教師學生都不重視。

其二,教師的實際教學上。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常運用意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詩歌(尤其現代詩)意象繁雜,不好學更不好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因為高考不考,大多數教師就“讀詩歌,講背景,介紹作者”急功近利走走過場地教學,對現代詩形式及詩意不作任何解讀,有的教師甚至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看、自己抄主旨……如此,學生怎能讀懂詩歌的意象、意境并分析詩歌的主旨呢?高一下來,對現代詩解讀能力還幾乎為零,高二、高三又不再涉及現代詩,當現代詩最后作為作文的材料出現在高考中時,學生不懂借助詩歌意象理解材料進而審題立意也就成為必然了。

三、出路探究

意象,解讀現代詩歌的鑰匙。

1.思想上重視

從高一開始,教師就要重視現代詩教學,尋求解讀詩歌的鑰匙――意象。“意”是意念,“象”是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本次考題具象征意義的重要意象是:流星、樹根、地層、“自由”。)

2.訓練內容分層分塊

如果僅僅只學習教材上一個單元的現代新詩顯然遠遠不夠,教師應拓寬內容,通過指導學生鑒賞一些名篇佳作(如郭沫若的

篇10

【關鍵詞】高考視角 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80-01

在高考視角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不應該只成為單純的應試課堂教學,而要從高考作文“變”與“不變”中去觀察作文考查的知識能力、語文素養等,從而為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指明方向,做出因應策略。筆者將高考作文觀察心得與課堂教學經驗結合起來,認為在高考視角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要采用生活化教學要求,重視作文基本功訓練,加強課外閱讀等舉措,以培養學生觀察與思維能力來嵌入到高考作文要求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效果。

一、從生活化要求出發,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觀察能力

生活化教學是高中語文作文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能力之一。這一方面是由于現在很多高中作文教學采用仿寫訓練有關,將作文教學變成優秀作文模塊化訓練,使得高考作文出現了套路模式,假大空充斥其中;另一方面是高中語文作文講究真情實感與獨立思考能力,而生活化要求正好契合這樣的機遇。因此,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從高考視角來看,求真務實的生活觀察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從高中三年語文作文教學的長期過程落實生活化要求,才能使學生擺脫假大空的定勢思維,培養學生作文寫作求真務實的觀察能力。

以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的作文“小羽的創業故事”來看,材料涉及生活化教學的知識點不僅包括了熱點的創新創業問題,還有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標準的建立,從議論的角度還觀察到因知識產權保護與取舍之間的關系等。而這些角度的切入都要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只有通過平時作文生活化教學的滲透,學生才會抓住自己最有體會的地方展開寫作。因此,高中語文作文通過生活化教學,將學生實際與觀察能力結合起來,找到作文寫作的最佳切入點進行寫作,既能體現學生求真務實的精神,又能表達真情實感,寫出質量較高的作文。

二、要重視作文基本功訓練,用高考語文作文要求來強化訓練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一般來說都是包括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部分,而基礎等級占40分,發展等級占20分。而基礎等級既包括題意、內容,又包括作文的結構、語言、文體及卷面分布等,發展等級也是內容與表達的等級加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要重視基本功訓練,要從作文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材料運用、語言表達、書寫卷面等基本要素加以訓練,使之對應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得到較好的訓練,才能使作文上升到較有質量的層面,輕松面對高考作文的考查。

同樣以2016全國新課標卷Ⅱ的作文寫作為例,材料對提升語文素養的三條途徑進行了總結評價,并讓學生表達自己看法。從審題立意上來看,作文用評述性文體較有合適,議論文成為學生首選,那么立意方面就要加以分析才能得出自我實踐與語文素養的關系處理,其立意核心應當是自我語文學習實踐語文素養提升的思考。從這一角度進行謀篇布局就要以心得來促觀點,以反思凝共識,把自我體驗與實踐上升為一定的理論高度,才能使行文順暢。而在材料運用、語言表達、書寫卷面等上都可以根據平時積累加以發揮,合理安排典型材料與實踐經歷,那么這樣的作文至少在基礎等級與發展等級上都不會太低分,也能體現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長期成果。

三、以擴大閱讀來開闊作文視野,培養學生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

語文閱讀活動是全面提升高中作文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較強理性思維能力的必然選擇。俗語有云:開卷有益。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要重視擴大學生閱讀,重視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文素養,奠定作文扎實基礎,才能進一步開闊視野,培養學生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由于高中生學習日益緊張,各學科學習的任務也相對繁重,而作文教學時間基本上每周1~2學時課,時間相對較短,要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就要很好地利用課外閱讀時間,才能保障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

以2016全國新課標卷Ⅰ漫畫作文為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切入視角,教育方式與成績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既反映出現實應試教育的不足,又反映了虎爸虎媽們望子成龍的心態。通過這一材料的分析,學生至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確立自己的寫作重點:一是教育方式的評述;二是進步與退步的理性認識。這兩者都需要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來進行分析評論,并要有典型案例進行材料支撐,才能使這一作文的寫作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擴大閱讀可以使作文立意較深,認識較理性,材料的積累也更豐富,從而使學生培養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高考視角下來分析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就要立足于高考作文能力考查要求,以生活化教學來促進學生求真務實,以基本功訓練來奠定作文基礎,以擴大閱讀來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才能更全面、更合理進行日常寫作,對高考作文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盧世國.高考作文的生活化教學和備考策略[J].語文知識.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