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乎所以造句范文
時間:2023-03-27 15:2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忘乎所以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成為設計師是我夢寐以求的愿望。經過我兵不解甲,我終于功名成就。
2、以后我若功成名就,我便要父母享清福。
3、回想當年的同學,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碌碌無為,能不感慨系之。
4、一個人的功成名就帶來的輝煌是無上榮譽的。
5、對于功成名就的人,我們應該看到他們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
6、他盡心盡力地去工作了,雖然的設計方案是別具一格,但是要功成名就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7、你現在就想功成名就,未免太迫不及待了吧!
8、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了。
9、功成名就后回到家鄉是我夢寐以求,經久不息的夢想。
10、整個亞洲都把奧運會主辦權看作是發展中國家功成名就的一個標志。
篇2
關鍵詞:語文教學;成語;誤用
成語作為中國悠久文化的一張名片,始終在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這種積淀文化底蘊的語言形式往往隱含著眾多意義,如,比喻義、引申義等,而學生往往對此存在一定偏誤,因此,成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一、常見誤用類型
細觀學生的錯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以下幾種偏誤:
(一)對語義理解不當而造成的誤用
學生對語義以偏概全,不能準確地理解成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
發生在四川雅安的地震,鮮為人知。
“鮮為人知”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意思,此處“鮮”的義項是較為少見,而學生卻把它理解成“新鮮”的義項,認為是剛剛發生不久的意思。因此,對于這種語義特殊的成語,教師應注意著重說明。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有些成語是具有一定的感彩的。如果不了解特定的褒貶性,在使用過程中,便會出現誤用情況。例如:
為了人民的利益,面對大火,他們奮不顧身忘乎所以地救火,直到把火撲滅為止。
“忘乎所以”指因過度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多用于貶義,而在這里忽視了它的感彩而造成誤用。
(二)對語法功能不了解而造成的誤用
成語本身具有一定的語法功能。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它的語法結構,否則便會造成誤用。例如:
小明總是評頭論足別人。
“評頭論足”是一個由兩個述賓結構組成的成語,后面不能再另跟其他賓語。如果非要使用,可以用“對”字引出受事賓語。把這句改成“小明總是對別人評頭論足”就沒有問題了。
(三)對近義成語辨析不清而造成的誤用
近義成語雖然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但都各有側重點,在具體語境中,還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更恰當的成語。例如:
任何一個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會休戚相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休戚相關”指彼此之間禍福相連,側重同甘共苦。而此句想要表達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改為“息息相關”更合適。
除上述列舉的誤用類型外,學生還經常存在對成語比喻義、引申義不了解等問題,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對癥下藥,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誤用成語原因分析
受當今教育體制追求“速食”的影響,教師由于受到課時限制,不能很好地展開系統講解,普遍采用就題論題的模式。而學生對成語的理解大都囫圇吞棗,對成語的意義、用法并沒有過多的深究。這啟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動學習。
三、各階段成語教學對策探析
我們可以把成語教學過程細化為認讀、識記、運用三個小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一)認讀階段
此階段是學習成語的初級階段。我們可以采取語素法。趙金銘曾在《對外漢語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中提到“語素教學除了有助于漢字的認記、消除錯別字以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詞匯、掌握詞匯、擴大詞匯以及正確運用詞匯的能力。”可見,重視語素,便是成語教學的秘訣。例如,我們可以搜集包含“不”字的成語,發現“不”字語素大多出現在四字成語的第三個位置,都是否定接下來的第四個字要表達的意思。這種按語素歸納成語的方法有適用性廣、條理性好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認讀成語。
(二)識記階段
只有真正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我們才能正確理解其深厚文化底蘊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只講解某個成語,而是需要交代清楚成語的來源、典故。例如:“畫餅充饑”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常常用來比喻用空想來做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其意義與“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它的典故卻經常被人忽略,如果在教學中增加對典故的講解,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成語,進而正確運用成語。
通過追本溯源法,我們可以將教學從原先只局限在成語一個方面,逐步拓展到更大的領域,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知識文化修養。
(三)運用階段
要想讓學生正確運用成語,我們還可以采取情景法和觸類旁通法。在課堂中,_展精彩的成語接龍、造句等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這種形象化的教學模式無疑活躍了課堂氣氛,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而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在講解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我們注重方法、講究效率,對那些復現率很高的語素、疑難成語進行總結、補充,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總之,成語教學應將循序漸進的原則貫穿于語文教學中的各個階段。我們的教學目標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對成語的掌握,而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他們對中華悠久文化的興趣。傳承中華文化,任重而道遠,成語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極其關鍵的環節,只要我們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水平定會得到實質性提高。
篇3
吸取的同義詞
汲取、羅致、攝取、接收、吮吸、吸收
吸取造句
No.1 他竟然不吸取教訓,仍舊我行我素。
No.2 我們不能好了瘡疤忘了痛,要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
No.3 我們要認真從事故中吸取教訓。
No.4 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No.5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錯,所以不要尖聲抱怨我們的錯誤,要從中吸取教訓。
No.6 只有不斷的吸取教訓才能不斷的進步,這是無可置疑的真理。
No.7 我們不但要從成功中總結經驗,還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No.8 在現代化建設中,要善于吸取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No.9 那些已經犯過的過錯,有一些是因為來不迭,有一些是因為刻意躲避,更多的時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邊。我們就這樣錯了一次又一次,卻從不知道從中吸取教訓,做一些檢查。
No.1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應當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訓。
No.11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的:吸取你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No.12 人的胚胎借臍帶與胎盤相連,通過胎盤從母體吸取營養。
No.13 要善于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No.14 犯點小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也是不足為訓的,關鍵是要吸取教訓。
No.15 人們從這次事故中吸取了沉痛的教訓。
No.16 這次沒考好,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還為時不晚。
No.17 我們不應該害怕批評,應在老師的教誨下吸取經驗教訓。
No.18 工作中犯點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只要吸取教訓,認真改正就行了。
No.19 犯了錯誤,應當吸取教訓,引以為戒。
No.20 自己做錯了事要吸取教訓,怎么能去埋怨別人呢?
No.21 你應該認真地總結一下,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No.22 寄希望于言語之間,相信你能吸取這次教訓,發揮你的聰明才智。
No.23 我們要善于絕長補短,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No.24 為了在學生眼前點燃一個知識的火花,教師本身就要吸取一個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脫離那永遠發光的知識和人類智慧的太陽。
No.25 我們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No.26 他深刻地檢討了自己的錯誤,并決心吸取這個沉痛的教訓。
No.27 生物除了在外界吸取養料,以維持其生存外,其機體內還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
No.28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你第一次沒考好,如從中吸取教訓,以后會考得好一些。
No.29 工廠從這次事故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
No.30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的東西,應當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以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No.31 如果我們僅僅為了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和養料而吸取它,就像貓舔吸牛奶一樣,那么我們仍能保持清醒,不致忘乎所以。
No.32 以人為鑒可以讓我們在各項工作中少走彎路,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和方法,對別人失敗的教訓加以吸取和規避。
No.33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
No.34 失敗為成功之母,只要吸取教訓,我們一定能取得成功。
No.35 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
No.36 他倆遲到的原因不同,你不能一概而論,處罰結果都是接受批評,吸取教訓,罰掃地兩天。
No.37 春輕飄的煙霧把少年的歡樂裊裊曳去,之后,我們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東西。
No.38 我必須充分吸取上次考試的失敗的教訓。
No.39 看到朋友犯錯,不應幸災樂禍,反而應當見人之過,得己之過;聞人之過,想己之過,從中吸取教訓。
No.40 我們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以后重犯類似的錯誤。
No.41 中國住房保障體系的建設和改造不能閉門造車,應當吸取國外先進經驗。
No.42 這次期末考試考砸了,老師叫我吸取教訓,加倍努力學習。
No.43.他幾次三番地犯錯,可就是不知道從中吸取教訓。
No.44 聰明人跌倒一次,從中吸取教益;蠢人跌到一次,從此不再爬起。
No.45 我們要吸取教訓,以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No.46 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養料。
No.47 文化建設要吸取傳統中的精華,這才有利于今天的發展。
No.48 失敗并不可怕,但應分析原因,吸取教訓,把它當作借鑒,以免重蹈覆轍。
No.49 你應該好好吸取教訓。
No.50 我們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No.51 讀一本書必須吸取精華,千萬別干買櫝還珠的蠢事。
No.52 那些年里,社會動蕩,昏天黑地,損失之重,豈是數字算得盡的,痛定思痛,人們從中吸取的教訓是深刻的。
篇4
關于怎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讀,而當有的學生發表老麻雀的行動太冒險了的看法時,老師不作引領,還順著學生的話說: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關資料,找到之后愛不釋手,這就導致了上課撇開文本,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
進行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在“理解內容”方面,教師容易低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內容,學生往往已經理解了,甚至發表了精當的見解,老師還不斷地問,學生只好強打起精神答,磨來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生厭煩的情緒。我們應當牢記奧斯貝爾的這句話:如果把全部教育學、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兒童已經知道了什么。課前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找準最近發展區,十分重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
今后一個階段,改革閱讀教學建議抓住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語言”。要緊緊抓住文本語言,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
讀出情。閱讀教學第一要務是讀。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要反復誦讀。如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強讀的指導,該讀出畫面時讀出畫面,該讀出情感時讀出情感,該讀出見解時讀出見解,該讀出方法時讀出方法……邊讀邊想,邊畫、批、注,是閱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讀書要從整體入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怎么個豐富,怎么個優美,怎么個生動,怎么個形象,怎么個有特點,怎么個有魅力,要有感覺,有心得。
悟出效。即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味詞句的表達效果。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不少詞句形象傳神:“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夏天……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早晨……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
習得法。包括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構段的方法;敘述、說明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讀書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維,發展思維。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如,你還知道哪些或你想發明什么樣的新型玻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第二個關鍵詞是“多元模式”。要摒棄單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學。無論哪種模式,都要圍繞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
閱讀教學要有基本式,如,葉圣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如,自學──指導──練習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采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
對于童話、寓言,可以采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于有值得探究的問題的課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問題為導向,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于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簡單的說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采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于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采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