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月亮有關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7 05:5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與月亮有關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篇1

[關鍵詞]形容詞;動詞;擬人;喻體;和歌

[作者簡介]曾潔,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山東濟南250100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13)02―0llO―03

韓國學者李御寧先生在研究日本人的意識時提出這樣一種新奇的觀點:“土壤分析不總能解釋花的美麗……與其說深刻分析、探索文化的形成原因,注重因果評論,不如從更深的角度去探討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一系列現象。”暫且放下對歷史文化以及潛意識的研究,而只是將現存的種種文化現象連綴起來,應該有助于我們對某種文化形成一個宏觀的認識。同樣,這也不失為一個品味詩歌的好方法。如果我們暫且放下作者的人生經歷、所屬派別等等巨細的背景知識,而單從詩歌本身著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因此,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賞析中國的部分唐詩,以期獲得新的感悟。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薩特的“存在主義”是最合理又不失藝術創造者之感性特征的。他說,人首先存在,然后創造自己的本質心。換言之,你可以決定自己之為何人。同樣,你也可以決定自己所見之物為何樣。這雖然是唯心的觀點,卻適用于解釋文學藝術領域的氣象。比如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也有“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陰晴雨雪、四季輪轉本是自然規律,詩人卻讓其與人間情感建立聯系,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月”在詩歌中屬意象。《周易?系詞》有云:“圣人立象以盡意。”我國清代文論家葉燮說:“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詩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與前者也。”可見,文學藝術追求的是那種最能體現作家審美理想的高級意象。單個的意象很難表達作者的情感,月只有配以“幽篁”(王維《竹里館》)、“江波”(王昌齡《烏棲曲》)、“子規”(李白《蜀道難》)、“金樽”(李白《將進酒》)、“碧海”(李白《哭晁卿衡》)、流云(韓愈《謁衡遂宿》)才能營造出一種意境。詩人在選取月為意象的同時又配以哪些意象,就取決于作者的心境了。這便體現了薩特的存在主義。

不同的詩境中,月以不同的模樣出現,如“素月”(王昌齡《烏棲曲》)、“孤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明月”(王維《竹里館》)、“清月”(韓愈《山石》)等。有的詩中,月還被賦予人的情懷,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的詩人也以月喻人,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說:“長安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再如李白的《哭晁卿衡》中有“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秋色滿梧桐”,等等。這里,筆者從五個方面來品味唐詩中的“月”。

一、與“月”有關的形容詞

前面提到過一些形容月的詞,如“素”、“明”、“清”、“冰(bing)”、“霜”這些表色彩和光澤的詞;也有富于感彩的“孤”、“徘徊”這類詞;有時,詩人會直接用其他景物來與月相互襯托,如“孤城月”、“江月”“夜月”等。

其中,“明月”是出現次數最多的。“明”是一個有光澤又略顯清冷的形容詞,因此常與孤獨的意境相關。沈儉期的《獨不見》中有:“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是一首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想念之人遲遲不歸,唯有窗之月光關照著主人公。試想,如果這里不用“明月”,而用“素月”或“缺月”會有什么不同的意味呢?

“素月”在李白的《烏棲曲》中出現過:“起看素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曉何!”延綿的江波配以“素月”,將清晨來臨時的景色細致地描寫出來了。在這里,我們可以感覺到,“素月“應該是一個遠景,而且缺乏光澤。《獨不見》中,已有一個不歸之人,我們暫且把他作為“遠景”,如果將月亮也置于主人公不可及的位置,筆者認為就不符合遠近相生那種和諧之美了。同時,富于光澤的“明月”,使得分隔兩地的人兒那種思念之情更彰顯于沉沉黑夜,在色覺上產生一種明麗的悲傷之美。

再來看“缺月”。蘇軾的《卜算子》中有詩云:“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住來?縹緲孤鴻影。”這也是一首含有孤獨之意的詞。“疏桐”與“缺月”構成了絕妙的意境,但如果這里用“明月”呢?其實,在我來看,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只是那樣的話,首聯營造的氣氛就不一樣了,“明月”的孤高清冷之感將代替“缺月”的哀戚深幽之感。如果再將“更教明月照流黃”替換成為“更教缺月照流黃”,就更差強人意了,因為“缺月”并不符合“照”這個動作。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沈儉期這首《獨不見》很有色彩美,其提到地名,也選用有顏色的詞,如“白狼”、“丹鳳城”以及最后一句的“流黃”,這些詞都會給讀者不自覺地在潛意識里繪制一幅富有色彩美的圖畫,我覺得正是“明月”給這些顏色增加了光澤,這是“缺月”不能代替的重要原因。

二、擬人化的“月”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出現了很多“月”。其中有一句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我覺得,這個“待”字用得極好,與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那句“日月是百代之過客”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待”字,將月亮描繪成含情脈脈的少女,又體現了時間的流逝。王維的《竹里館》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個“相”字,也將月擬人化了,顯出一種殷勤乖巧的模樣。李白的很多詩中都有“月”,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個“送”字,使得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這里的月仿佛是一位女神,助凡人一臂之力。

韓愈的《八月十五夜》則將月與人情置于對立的關系:“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這與李白那種“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娛之情形成鮮明對照,充滿憤懣之感。

三、與“月”相關的動詞

在收集與意象“月”相關的唐詩歌時,筆者對這一部分最感興趣。人與月、山與月、江與月、鳥兒與月、碧海與月皆因巧妙的動詞的使用而充滿了和諧之美。現在,試舉幾例:

首推李白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詩云:“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宣州謝眺餞別》有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中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應是少有的幾個將月作為“友人”的詩人。月可以送他前往剡溪;月可以為他所攬,與他相擁;月也可以做他的信差,想好友傳遞愁情;月也可以與他舉杯對飲。在李白心里,月應當是人格化的仙子。那種天人和諧之美在李白的詩中有很多。他還曾將逝去的好友比作明月,在《哭晁卿衡》中有詩云:“日本晁卿辭,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梧桐。”晁衡便是作為遣唐使來中國的留學僧阿倍仲麻呂。他幾次因遇海難歸國不得,這一次又再次遭遇災難,但是后來流落于他方輾轉回到中國,最終終老于斯。李白當時聽到他遇險的消息,以為他已經遇難,痛不欲生,故作此詩悼念之。

其次應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筆者覺得,這首詩有日本“物哀”的意味,沒有什么更深刻的不安或孤憤,只是隨著景物而發生的關于思念和歲月流逝的感慨,因此顯得純凈又優美。江月待人,斜月藏于海霧,人兒乘月歸來,這種種與月相關的描寫皆因這幾個動詞“待“、“藏”、“乘”使月亮活了起來,顯得綽綽約約,含情脈脈。

最后,有一些比較相似的詩句。王維的《鳥鳴澗》有云:“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李白的《烏棲曲》有云:“起看素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曉何!”還有《將進酒》云:“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韓愈的《山石》有云:“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白居易的《琵琶行》說:“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幾處的共同之處是,詩中有包括月在內的兩個意象相互結合來構成美麗的意境。月與山鳥,素月與江波,金樽與明月,清月與山嶺,江水與夜月,這兩兩一對的意象都因恰到好處的動詞實現了完美組合。其中,筆者最欣賞白居易用的這個“浸”字――“別時茫茫江浸月”,讀來有一種濕漉漉的悲戚之感。

四、作為喻體的“月”

前面提到過,李白將歸國途中遇難的日本遣唐使晁卿衡比作“明月”,相同的將“月”作為喻體的例子還有一些。比如,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中有句詩云:“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這是描寫家門前來客云集的詩句。這里用“月”來形容妓的美貌。我覺得“月”與“云”相呼應,還隱隱暗示著男女之歡。

張籍的《節婦吟》中也有詩句說:“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是拒絕他人招納之詩,但是以女子拒絕男子求愛的口吻寫就的,比較有情趣。詩中將男子的心地比作太陽和明月,讀起來可知道這位堅貞的女子原來內心里也是充滿矛盾和無奈的,更讓讀者頓生愛憐之心。

五、唐詩與和歌中的“月”之比較

日本曾經師從漢學,以會作漢詩為身份高貴的象征,《和漢朗詠集》便是以漢詩某句為題,擬作和歌的集子。但是,日本人喜歡的漢詩詩句多以吟詠風物的為多,比如杜荀鶴的“琴臨秋水彈明月,酒就東山酌白云”,金立之的“山人見月寧思寢,更掬寒泉滿手霜”,白居易的“不明不安朦朧月,不暖非寒慢慢風”。這些是收在日本人編的《文華秀麗集》中的漢詩詩句。可見,不同的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文化觀念。這里僅從“月”的意象稍作比較。

日本的和歌中也時常出現“月”這一意象。以松尾芭蕉的散文和歌集為例,里面的和歌俳句中,有21句提到了“月”。有的詩句中,“月”的角色與唐詩中的相似,如“雪中賣豆腐,歸途月相映”,再如“馬上驚殘夢,月遠茶煙升”,又如“月圓酒杯滿,一飲共三名”,等等。后面這一句,其實是受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啟發。在平安時代,自居易的閑適詩和感傷詩在扶桑很受歡迎,到了幕府統治的鐮倉、室町時代,李白、杜甫之詩流行起來。

也有一部分詩句體現了他們對月亮不一樣的情懷。如“紅月屬誰有,孩童競相爭”,“盜賊進我家,惟剩窗之月”。可見,他們將月亮當成了自己袖中的寶物,爭搶她、憐惜她。松尾芭蕉也有詩云:“開鎖引月入,光映浮御堂。”他們降低了月在空間上的高度,試想,這與小國意識有關吧。

前面提到過的阿倍仲麻呂在中國也曾寄思鄉之情與明月:“翹望東天月,神馳奈良三笠山,皎月一樣圓。”作者凝望著大唐的月亮,慰藉自己家鄉的月亮也如此這般。

[參考文獻]

[1]李御寧,日本人的縮小意識[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2]趙毅衡,傅其林,張怡,現代西方批評理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篇2

大家好!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里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篇3

浩瀚的星空和皎潔的月色美麗而神秘,總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想要把這樣的想象作文寫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著手:

一、選材

可以寫站在星空下仰望滿天繁星產生的無盡聯想,望月時產生的遐思;也可以寫科幻故事或神話傳說;還可以寫一寫你對星空的探索。

二、角度

同學們應該選擇自己觀察得最細致、最有感觸的角度來寫。寫作時可以先描寫月光下的景物,再寫由星空或者月亮產生的奇妙遐想。具體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寫作方法:1.想象與抒情結合,使文章更生動。2.引入神話傳說,增加文章內涵。3.巧妙嵌入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增添文章意蘊。此外,還要注意運用擬人、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將故事寫得更生動,更吸引讀者。

三、中心

月光或者星空下的景物是遐想的源頭,描寫月光下的景物是本次習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同學們寫作時,應該從眼前的月光或月光下的某一景物入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馳騁思緒和情感。不少同學只抓住“遐想”這個中心詞,著重寫了想象的內容,而忽略了聯想的基本點――“月光下的景物”,有的同學又著重對月光下的景物進行了描寫,而忽略了想象的部分,這兩種都是偏題的作文。

“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一家坐在陽臺上,一邊品嘗香甜的月餅一邊賞月,望著銀盤似的月亮,我陷入了沉思……

漸漸地,那皎潔明亮的月亮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在微風的吹拂下,月亮飄到了我家的屋頂上。我一抬腿,居然離開了陽臺,飛到了月亮上。月亮帶著我搖搖晃晃地越飄越遠,開始了奇妙的月宮之旅……

登上月球后我才知道,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除了無邊的沙漠就是連綿起伏、高低不平的環形山。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蹦一跳地在月球上玩耍起來。走著走著,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頭朝下懸空起來。我嚇得拼命掙扎,慌亂中我突然想起老師曾經說過,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一摔跤就會飛起來,像漂浮在水中一樣。嘿!那就試試蛙泳的姿勢吧!我五指并攏,伸臂,蹬腿……像在水中一樣,我居然飛快地前進了十幾米,真是太有趣了。

我開心地在月球上游來游去,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琴聲,月球上還有人嗎?我循聲“游”去,遠遠地望見山下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在優雅地彈著古箏,她身邊還有一只兔子在搗藥。是傳說中的嫦娥姐姐!我趕緊走上前去,跟嫦娥姐姐打招呼,她親切地問我:“你是從地球上來的嗎?”我點點頭:“我也是中國人呢!”一聽說我和她是老鄉,嫦娥姐姐更熱情了,立即拿出月餅和自己釀的美酒,邀請我坐在白玉桌前聊天。

篇4

(臨夏回民中學甘肅臨夏731100)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脈樸素無華、隱逸高蹈、詩意綿綿的月文化,它是一種表達個體生命體驗的文化,是與老百姓的情感方式密不可分的民間文化。沿著詩歌源頭順流而下,就會發現,月亮與中國詩詞的關系源遠流長。月亮,古今詩人最鐘情的詩歌意象之一,頻繁出現在古典詩詞作品之中。

《詩經“陳風”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詩句,以皎潔的月光襯托美麗的女子,抒發男女青年相約相念之情。《古詩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的佳句。魏晉南北朝時期,詠月抒情詩日漸增多,風格和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曹操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名句創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頗為膾炙人口。何遜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團如扇”比喻新穎雅致,別具一格。謝莊的名篇《月賦》:“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邁兮青生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聲情并茂,寫景生動,情深意長。中國古典詩歌的王冠產生在唐代,唐詩中情景交融的詠月詩更燦若群星。《全唐詩》中幾乎每個著名的詩人都有描寫月色的佳句,風格多樣,各有千秋。張若虛之婉轉優美,孟浩然之恬靜自然,王維之清新飄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頓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賀之奇峭瑰麗,杜牧之哀傷清逸,李商隱之凄惻濃艷,韋莊之疏淡清遠等風格,都在詠月詩中充分表現。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齡的“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白居易的“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以景襯情,含蓄蘊藉,意在言外,余音繞梁。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幾時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擬人,真摯生動。品嘗這些詩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藝術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詞在寫月抒情,創造意境上別開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馮延已的“夢里佳期,只許庭花與月知”,寫重重離情,婉約含蓄;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動逼真。晏幾道的《臨江仙》把幸福的愛情訴諸明月作證;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時》通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往昔與“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的今昔的對比,抒發了對美好往事的無限眷戀。姜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借月光發泄了對金人的南侵,兵荒馬亂慘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寫出了他身陷囹圄,報國無門的激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詠月佳篇。曾瑞在《商調“集賢賓”宮詞》中,用“唯嫦娥與人無世情,可憐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寫出了被冷落的妃嬪的痛苦之情。關漢卿的“愛的是透長門夜月嬋娟”,張可久的“紫蕭寒月滿長空”等等都是千古流傳的佳篇佳句。

有月相伴,就有精神的自由飛升,就有詩興,就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所以,從古到今,文人騷客們總愛對月吟詠,寫出了許多與月有關的名篇佳句。而這些詩人們筆下的月,由于個體生命體驗的不同,在詩人們的筆下,又體現了不同的意蘊。 我們很難用理性的概念來概括它的象征意義,粗略地勾畫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體具備以下象征意義。

一、 愛情的使者

無論是人間還是天上,世間只有情難訴,而最富有詩意的男女愛情卻總要向那一輪圓月訴說,月亮成了愛情的證明,成了寄寓男女相思之情的多情之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明月千里寄相思”,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才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對滿月的期盼,也正是滿腔相思之情的外露。自居易的《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用最淺顯通俗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思婦盼歸圖——癡心的女子斜倚在雕梁畫棟的閣樓窗外,仰望月空,形單影只,百無聊賴,一腔思念與怨恨綿綿無絕期,只有到心上人回來的那一刻方能罷休。 這里的月是相距千山萬水的戀人惟一能共同欣賞的景物,滿懷心事只能與月傾訴,這里的月是相思之物。自古以來,月亮、愛情、詩就這樣難分難解。

二、 鄉情、親情、友情、家國情的紐帶

靜寂之夜,皓月當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李白的絕句《靜夜思》便是游子思鄉的名篇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月光潔白如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望月思鄉,于平淡之中見出款款思鄉之深情。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唱出了杜甫的萬千思鄉、念人之緒。范仲淹《蘇幕遮》中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都不約而同選擇“月”的意象寄托思鄉之情。而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與弟共享明月,正是思念至深至切的體現。“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又是李白對好友王昌齡的切切關懷與思念。“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是照我還”吟出了詩人心中因思念而起的疑問。在這些文人騷客的筆下,已難以分清究竟是月有情還是人有情。

三、離愁別恨的象征

月圓喻團圓,月缺自然就是離別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但縱有豁達之人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仍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揮之不去,漸遠漸濃。能做的只有猛飲烈酒,倒頭酣睡,卻不免夜來清醒,輾轉反側,孤寂中,看“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憶“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云歸”(宋?晏幾道),盼何時杯重把,共敘歡娛情。滯留的一方要么“無言獨上西樓”,看“月如鉤”;要么“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宋?王安石)。更有力勸“明月樓高休獨倚”,以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盡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唐?張九齡),卻仍是“青鳥不傳云中信”,只落得“腸斷白萍洲”。愁極恨至。“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宋?呂本中《采桑子》)

四、對永恒、無常的感慨

面對宇宙的浩瀚,明月的無窮,人生的有限,多少傷時、惜時、嘆時之作流傳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盤”意化為如流水一般東去不回的時間意象,讓人在浩淼無窮、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頓生渺小之感、短暫之感和世事無常之感。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駐足“石頭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蒼穹,一彎“舊時月”引起了詩人對歷史的浩嘆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為歷史的見證,陰晴圓缺,循環往復,亙古不變,月在詩人眼中是“永恒”;石頭城昔日繁華,今日蕭條,可謂“無常”。在永恒與無常的鮮明對照中,在歷史與現實的夢幻交錯中,詩人不禁感慨萬千。

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無常,如煙似夢,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畫棟的故國金陵如今只能在追憶中重現——所謂無常;而春花秋月亙古不變——所謂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發襯托出國破家亡、君王淪為階下囚的悲哀。

張若虛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發問中引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傷。雖年年歲歲“月”相似,卻歲歲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浪花一般,顯得短暫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偉大而永恒的存在。詩人以月作為人生的參照物,通過對月之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哲學思辨,抒發了綿綿無絕期的悲痛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悠悠萬世,一輪皎潔的明月長掛碧天蒼穹,毫不吝惜地傾瀉著邈邈銀輝,它晚升日隱,與人總是若即若離。今人看不到古時的明月,古時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面對亙古如斯的明月,詩人不覺感慨系之,引發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無際、時空的蒼茫無限與人生的短暫渺小巧妙融合,抒發了永恒與無常之悲。

五、 高潔志行的寄托

月懸于天,何等高潔,何等神圣。月就這樣以它特有的氣質又成為了人們理想的寄托物,詩人們更是借它來言志抒懷。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詩仙的豪情與灑脫。而詩人的夢中,竟能“一夜飛渡鏡湖月”,詩人的詩興由此而發,壯懷由此而起。而他的“舉杯邀明月”之舉,更見出其孤獨之中的高志亮節。

篇5

關鍵詞:“月”的意象;涉月詩;象征意義;月亮崇拜;意境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3-0216-02

在文學作品中,月亮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青睞,與中國文學尤其是古典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歷代詩人的筆下,月亮和人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升沉起落,流轉變動,人和月共喜,月與人同憂。如靜態的明月、清月、圓月、殘月、微月、孤月、煙月、風月、霜晨月、瓊枝碧月……;動態的有月出、月涌、月朝、月夕、月旦、月塑、月徘徊、月舒波、月自明、月籠沙、水中月、江浸月、月下飛天鏡……;在不同的時間有古月、今月、春月、秋月、曉月、秦時明月……;在不同的地點有林月、松月、江月、海月、湖月、池月、關山月、閨里月、春庭月、娥眉山月郎、春江花月夜……,真可謂“多情誰似南山月,天上人間長相知”。

月亮崇拜――華夏民族心理的原始選擇

中國文學中有關“月亮”的原型意象,根植于原始的月亮崇拜。雖然我們現在確認上古初民對月亮的情感心緒和崇拜動機,似乎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但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上古至先秦兩漢,人們確是把月亮作為神靈來崇拜的。《禮記?祭法》云:“夜月,祭月也”。鄭玄注曰:“春秋傳曰:日月星辰之神”。《禮記?祭義》云:“祭曰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史記?天官》亦明確地說:“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透過這種視月亮與金神的祭禮,便可發現一種顯明的月亮崇拜的文化心態,是伴隨著人類自身的渴望與需求而存在的;也正是這種渴望與需求,使這種月亮的祭禮逐漸轉換成一種特定的文化習俗,在中華民族中保存下來并且世代相傳。在先秦兩漢時期,我國就有了拜月的風俗,但還沒有脫去祭禮的某些儀式,到了隋唐時代,則已完全成為一種特殊的風俗習慣。《古今圖書集成》引《廣昌府志》云:“奇襲,婦女作乞巧會,羅拜月下,以諸果置糖蜜水中,厥明飲之,謂之巧水”。可見,拜月習俗的普泛化程度。如果從描寫拜月這一習俗現象的詩作來看,更可見拜月習俗的廣泛性。這一習俗在宋元明清一直延續,《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梁錄》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元明戲曲中亦有反映,如《西廂記》中崔鶯鶯拜月燒香,祈求美好的愛情生活,《拜月亭》中寫王瑞蘭拜月燒香,祝親人安康,夫妻團圓等等……,現在看來這種習俗是緣于原始初民處于自然混沌狀態時,由對自然界的無知,依賴,將自然中的月亮想象為一個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實體而虔誠的加以崇拜,從而導致某些神秘的信仰。月亮崇拜成為一種表現在華夏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行為與意念,而人們對月亮的畏懼、敬仰與崇拜等感情又顯然與遙遠的原始崇拜有著密切的淵源。

涉月詩――中國詩歌的一朵奇葩

沿著詩歌源頭順流而下,就會發現,月亮與中國詩詞的關系源遠流長。《詩經“陳風”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的詩句,以皎潔的月光襯托美麗的女子,抒發男女青年相約相念之情。《古詩十九首》中也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的佳句。魏晉南北朝時期,詠月抒情詩日漸增多,風格和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曹操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名句創造了寓情于景的含蓄意境,曹丕的“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等頗為膾炙人口。何遜的“青草似青袍,秋月團如扇”比喻新穎雅致,別具一格。謝莊的名篇《月賦》:“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美人邁兮青生絕,隔千里兮共明月”,聲情并茂,寫景生動,情深意長。沈約的《登臺望秋月》堪為詠月名篇:“隱言崖而半出,隔雉幌而才逼。散朱庭之奕奕,入清硝之玲瓏。間階悲寡鵠,沙洲怨別鴻。文姬泣胡殿,明君思漢宮。余亦何為者,淹留此山東”。聯想豐富,深切動人。

中國古典詩歌的王冠產生在唐代,唐詩中情景交融的詠月詩更燦若群星。《全唐詩》中幾乎每個著名的詩人都有描寫月色的佳句,風格多樣,各有千秋。張若虛之婉轉優美,孟浩然之恬靜自然,王維之清新飄逸,李白之雄奇豪放,杜甫之沉郁頓挫,白居易之通俗平易,李賀之奇峭瑰麗,杜牧之哀傷清逸,李商隱之凄惻濃艷,韋莊之疏淡清遠等風格,都在詠月詩中充分表現。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以景抒情,恬淡自然。王昌齡的“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白居易的“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以景襯情,含蓄蘊藉,意在言外,余音繞梁。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幾時杯同把,昨夜月同行。”以月擬人,真摯生動。沈期的“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溫庭筠的“玉樓明月長相憶”,韋應物的“西樓望月幾回圓”,懸想委婉,耐人尋味。品嘗這些詩句,怎能不使人沉浸在藝術美的享受之中呢?

宋詞在寫月抒情,創造意境上別開生面,不朽之作俯拾皆是。馮延已的“夢里佳期,只許庭花與月知”,寫重重離情,婉約含蓄;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人格化景物,生動逼真。晏幾道的《臨江仙》把幸福的愛情訴諸明月作證;朱淑真的《去年元月時》通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往昔與“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的今日的對比,抒發了對美好往事的無限眷戀。姜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借月光發泄了對金人的南侵,兵荒馬亂慘景的感慨。文天祥的“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寫出了他身陷囹圄,報國無門的激憤。

元散曲中也有不少詠月佳篇。曾瑞在《商調‘集賢賓’宮詞》中,用“唯嫦娥與人無世情,可憐自孤另。透疏窗斜照月偏明”,寫出了被冷落的妃嬪的痛苦之情。關漢卿的“愛的是透長門夜月嬋娟”,張可久的“紫蕭寒月滿長空”等等都是千古流傳的佳篇佳句。

月亮――豐富象征意義的載體

“月亮”這樣具有多種象征意義的自然物實屬罕見,在詩人詞人的筆下,它既是一個具有凡胎俗骨,情感靈性,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又是超脫于人的胸襟之外的“物”。我們很難用理性的概念來概括它的象征意義,粗略地勾畫一下,它在不同情境之下,大體具備以下象征意義。

其一,孤苦的象征,思念的寄托。幾千年來,不論是游子,還是婦姑,都把月亮看成了寄托思念,象征孤苦的理想象征物,表現的是一種離愁別恨的主題,委婉柔弱的情調。他們或是埋怨“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無眠”,“照它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或是直抒胸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這類象征意義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感情心理。有的是苦澀的回憶:“舊時月色,曾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有的側重于思念親人:“幾時杯同把,昨夜月同行”,“嘗聞此宵月,萬里共陰晴”。有的表達思念故土之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玉樓明月長相憶”,“西樓望月幾回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人們把種種豐富復雜的感情寄托于明月,把它當作知己,道出了心靈當中的隱秘,因而也就賦予月亮多重的象征意義。

其二,象征美的靈魂與歸化。月亮的美德是純凈的美,多姿多彩變換無窮的美。“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畫出了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之時的奇妙景色,正是“荷風送香氣,竹滴清露香”。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沒有比這樣的描寫更真實的了。“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組。”從月升到月落,描繪出一幅恬靜自然的郊野月夜圖。在王維筆下,月更是達到了美的最高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個“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月”給人美的感慨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它的形是具體的,它所包含的各種意蘊是抽象的。自古以來,詩人們依月亮這一獨特的美感特征,去創造自己的“月景”。

篇6

“皓月當空灑銀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悅人”,昨天的成績造就今天的輝煌,今天的輝煌又是明天新的起點。我們播撒希望,我們收獲真誠,我們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與孜孜不倦的追求,讓我們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以更加勤懇敬業的態度、嚴謹扎實的作風和熱情充沛的勁頭,不斷推進公司各項工作再上臺階,再創佳績。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慶中秋的講話,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慶中秋的講話1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里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面對國旗,面對辛勤的老師,我們想說:是師院附中把我們匯集到成才的搖籃,讓我們在這個搖籃中互相團結,努力拼搏。

最后,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祝全校師生合家幸福,中秋快樂!

慶中秋的講話2尊敬的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大家好!

x月x日星期x,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被認為是我們中國人的團圓節。每到這一天,許多遠離家鄉的游子,紛紛趕回家中,與父母親友歡聚一堂,把酒言歡。中秋的月最圓,最明,最美;中秋月如水如鏡,詩情畫意,充滿濃濃的親情。

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嗎?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就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現,而中秋節的盛行開始于宋朝。為什么叫“中秋”呢?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還有許多稱呼:“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等等。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過去,人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要大事慶祝一番,慶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豐收的喜悅。中秋時節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中秋節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等。這些無不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人們吟誦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很多,最的當然要數宋代大文豪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事們,在這美好的日子里,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父母。

是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掛的時刻。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學子在這美好的日子里,都會思念親人,思念家鄉,掛念著祖國,希望與親人團圓,共享歡樂。

在這佳節到來之際,我倡議每位同事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長輩,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諧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國繁榮的前提!

第二,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耕耘在講臺上的老師發個短信,道一聲:中秋快樂!

最后我衷心地向忘我工作的全體員工,向勤奮工作的全體同事,向你們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聲:中秋快樂!

慶中秋的講話3老師們,同學們: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個中秋要到了!本周_,農歷的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處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

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不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的共同信念嗎。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學校,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慶中秋的講話4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了,今日,我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許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隨著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_周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慶中秋的講話5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秋濃了,月圓了,再過幾天,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快到了!在此,我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學習進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

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

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同學們,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不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的共同信念嗎?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

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篇7

關鍵詞: 數學建模;天體運動模型; 天文學; 高度角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5)06010803

太陽,地球,月球是一個復雜的運動系統,在適當簡化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天文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描述三者相互運動規律。對“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詩句進行天文學及數學上的解讀――定義兩者高度角,力圖預測出“此情此景”再現的時間與地點,為建立人文知識與現代科學知識之間的互通互融,做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一、建模題目[1]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是北宋學者歐陽修的名句,寫的是與佳人相約的情景。請用天文學的觀點賞析該名句,并進行如下的討論:

(1)定義“月上柳梢頭”時月亮在空中的角度和什么時間稱為“黃昏后”。根據天文學的基本知識,在適當簡化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分別確定“月上柳梢頭”和“人約黃昏后”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并根據已有的天文資料(如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日出日沒時刻、月出月沒時刻)驗證所建模型的合理性。

(2)根據所建立的模型,分析2016年北京地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發生的日期與時間。根據模型判斷2016年在哈爾濱、上海、廣州、昆明、成都、烏魯木齊是否能發生這一情景?如果能,請給出相應的日期與時間;如果不能,請給出原因。

二、模型假設與符號說明

1.模型假設

(1) 假設以地球為運動參照系(地球不動);

(2)假設太陽相對地球作圓周運動,如圖1示;

(3)假設月球相對地球作圓周運動,如圖1示;

(4)假設各地點海拔一樣(忽略海拔);

(5) 假設月球對地球的赤緯角不變(取實際變化的平均);

(6) 假設地球大氣層對光線沒有影響。

2.符號說明

θ1―月對地相對轉角(時角);

θ2―日對地相對轉角(時角);

h1―月球高度角;

h2―太陽高度角;

ψ1―月球方位角;

ψ2―太陽方位角;

t―從某開始時間到另一結止時間的時長(小時);

α1,α2―某一地點某一時刻月亮,太陽的初始轉角(時角);

―目標點緯度。

三、 模型建立與求解

1.定義說明

(1)高度角h1,h2:目標點處的視線與地平面夾角[2];

(2)方位角ψ:目標點處的視線在地平面上的投影與東西線夾角(注:天文學上定義為正南為0,向東為負,向西為正)①;

(3)“月上柳梢頭”定義為月球高度角h1=40°±5°;

(4)“黃昏后”定義為太陽高度角h2=-15°±5°。

其中h1與θ1,h2與θ2角度關系與目標點緯度有關,具體計算在下文中給出,圖2為簡化示意圖。

2.建立轉角及高度角函數θ(t)

(1)月球運行函數

注:月球的赤緯角在0到18.3度之間,取平均約為π20弧度

δ=0.3723+23.2567Sinθ+0.1149Sin2θ-0.1712Sin3θ-0.758Cosθ+0.3656Cos2θ+0.0201Cos3θ(單位為度)

上式中, N-N0=當年的累計天。

(3)“月上柳梢頭”月球高度角條件:35≤h1≤45

(4) “黃昏后”太陽高度角條件:-10≤h2≤20

(5)時間條件:在下午18:00以后,20:30之前。

3.模型求解

(1) 問題1求解

以故事的發生地開封(114.3,34.8)為例,給出2015年8月25日 6:00開始(這天為農歷正月初一,按農歷歷法,這一天月球近似在太陽與地球的連線上,月球的時角與太陽的時角相同,方便確定初始轉角)50天內,符合“月上柳梢頭”定義的日期及時間集合,用Mathematica編程,計算出日期與時間如下表:

查詢有關天文數據表中數據基本已發生的事實吻合,區別是第5行數據,對應的是2014年農歷八月十五晚8點,是中秋佳節,詩中的情景發生在元宵節,應該是一次情景再現。

修改程序中的高度角過濾條件改為±0.5度,并減小步長到6分鐘,可以列出一些城市的日出日沒、月出月沒近似時刻。Mathematics程序計算部分結果如下表2:

經查詢,表2中日出日沒、月出月沒的時間誤差約有10―15分鐘,約為步長的兩倍,考慮程序的計算開銷,沒用更小的步長計算到更接近于0的高度角對應的時間,這也是誤差產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模型建立比較合理。

(2)問題2求解

2016年北京地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如下表3

分析表3數據,北京地區平均每月有3到4次“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情景發生,與開封市2015年的情況較接近。其他不同經緯度地區發生該情景統計如表4。

由計算數據表明,此情景主要發生在中緯度地區,高緯度的“哈爾濱”、“烏魯木齊”,低緯度的“廣州”沒有發生。其實還有很多其它天文地理現象,如:日食、月食現象,地球表植被情況都呈緯度“帶狀分布”,這當然與地球、太陽與月球的相互運動規律有關。

四、模型評價

本文模型簡潔,算法直觀,容易編程實現,便于應用,能幫助我們對天體運動的理解。充分利用Mathematic進行編程求解,所得誤差較小,數據準確合理,Mathematic強大的日期函數處理功能,使輸出結果可讀性強。逐步優化,設計模型,得到了較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2015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UMCM)題目C題[EB/OL].[2015-09-11].http:///.

Analysis 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oon Hung above the Willow Tree”

LI Bo,WANG Yanting,CHANG Xingxing

(Common Courses Departmen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篇8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中秋節的別稱有哪些_中秋節有什么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中秋節的別稱有哪些祭月節

在古時候,每逢中秋節夜晚,都要舉行祭月活動。在月下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等等祭品。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人切開團圓月餅。

團圓節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因為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而且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兔爺節

在老北京地區,中秋節又被稱為“兔爺節”,因為兔爺是北京獨有的民間神,家家戶戶會在過中秋節的時候請兔兒爺,請回的兔兒爺要擺在顯眼的桌上,并且會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謝它帶給人間的福祉。

八月會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中秋節,但是在海南地區,這個節日被稱為“八月會”,也被稱為“調聲節”。這一天晚上,單身的青年男女會匯集鎮上,然后互贈香糕、月餅、花巾、彩扇、背心等等。最后男女之間成群結隊,到預定集合場地,進行規模盛大的調聲對歌活動。

拜月節

拜月節的叫法和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八月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于八月節,又叫“迎新谷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仡佬族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因為這是仡佬族族人迎接豐收的節日。

女兒節

中秋節又叫“女兒節”,不過只在南京地區流行。因為每逢中秋節晚上,各家在庭院中迎著月光陳設香案,按照習俗多為全家婦女拜祭,就算是回娘家暫住的媳婦,也要返回婆家過中秋節。

仲秋節

根據中國的農歷紀年法,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有什么習俗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5、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6、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后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燈

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中秋節可以做什么活動拜月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祭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賞月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

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

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玩花燈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篇9

關鍵詞: 高考 詩歌鑒賞 解題技巧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五千年的璀璨文明里,詩歌始終散發著熠熠光彩,以其優美的語言、博大的思想、豐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誘人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文人雅士投入詩的長河,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作為文學中最高最美的藝術形式,詩歌憑著其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今人學習、吸收、繼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中學生要有一定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在四種文學作品中,詩歌一直是學生理解鑒賞的難點,80%的高中語文老師一致認為詩歌鑒賞題是所有語文試題中得分難度最大的題目。究其原因,是詩歌鑒賞素材浩如煙海,不可捉摸;二是古代詩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現形式,語言的跳躍性與古今語序的不同決定了其解讀的難度,三是學生古文知識積累不夠,這些都是考生讀不懂詩歌的“硬傷”。但不管怎樣,詩歌鑒賞都是高考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掌握詩歌鑒賞題的解題技巧,對備戰高考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在這方面作些研究,權作引玉之磚。

一、知人論世品詩

詩是作者情感的抒發、靈魂的寫照,要想讀懂一首詩,就必須了解詩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氛圍和社會風俗)和創作目的,從而設身處地地揣摩詩人的心境,理解作品思想內涵和藝術技巧,特別是近幾年來的詩歌鑒賞試題,都是一些大家不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論詩、知世論詩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例1:2006年北京高考試題: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①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②,力耕不善欺。

【注釋】:①將:豈 ②紀:經營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恰當的兩項是()。(3分)

A.全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佳日登高賦詩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與友人邊飲酒邊斟的詩句。

C.“相思則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無為忽去茲”意思是不要急著離開這種生活。

E.最后兩句是說應該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解決衣食問題。

②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么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4分)

解析:陶淵明的兩首《移居》詩,寫于義熙五年(公元409年)。義熙四年,陶淵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淵明只得棲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潯陽郊外的南村,寫下了這兩首詩。他借移居之樂來表達自己樸素的人生理想。

這首詩以春秋開篇,描寫了一年四季的生活中常有的樂事,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賦詩,一快胸襟,對陶淵明來說,在柴桑火災之后,新遷南村,有此登臨勝地,更覺欣慰自得,何況還有同村的“素心人”可與共賞新詩呢?“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過門輒呼,無須士大夫之間拜會邀請的虛禮,態度村野,更覺來往的隨便自在。大呼小叫,毫不顧忌言談舉止的風度,語氣粗樸,反見情意的真率。“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輒披衣,言笑無厭時。”有酒便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歸去,在這個小小的南村,人與人的關系何等實在,何等真誠。“各自歸”本來指農忙時各自在家耕作,但又與上句飲酒之事字面相連,句意相屬,給人以酒后散去、自忙農務的印象。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的真率;閑時相思,才見其友情的深摯;披衣而起,可見即使已經睡下,也無礙于隨時相招;相見之后,談笑起來沒完沒了。如果說過門輒呼是從地鄰關系表明詩人與村人的來往無須受虛禮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無厭則表明他們的相聚在時間上也不受俗態的拘束,將詩人與鄰人之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至,也將摒絕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余。此際詩情已達,再引出“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這種樂趣豈不比什么都美嗎?不要匆匆離開此地吧。這兩句扣住移居的題目,寫出在此久居的愿望。從移居之樂中,表達自己樸素的自然觀。他的自然之趣是脫離虛偽污濁的塵網,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他所相與之人是淳樸勤勞的農夫和志趣相投的鄰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樸實明快,是他在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諦。結尾點明自然之樂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詩人認為只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才能欣賞恬靜的自然風光,享受純真的人間情誼,并從中領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參考答案】①D、E

②第一問: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情。第二問:這種樂趣主要是通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六句對具體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現出來的。

例2:2007年江蘇高考試題: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 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解析:這首詞見于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上闋之“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兩句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后的行程有關;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作者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

【參考答案】(1)答: 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難,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世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陶淵明、辛棄疾大家并不陌生,只要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創作風格、詩歌流派有所了解和掌握,解題時就會得心應手,把握清楚。了解了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豪氣,就能理解其“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質樸;了解了文天祥的抗金經歷和愛國情懷,就能理解其對生活的感悟及壯志難酬的壓抑和痛苦……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論詩,知世論詩”才能將詩歌的情意理解的全面透徹,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的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風格各異的詩人。所以要理解詩作,就不能離開對詩人的品讀,對歷史的了解。實際上,讀詩就是在讀中國社會的發展史,讀中國文化的發展史,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讀小注明詩意

小注主要出現在兩種類型的詩歌中:一是句中有艱澀難懂的生僻詞,對其進行解釋和對上下文語義進行梳理;二是詩作出自一些不出名的詩人,對詩人及其寫作背景進行介紹。小注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學生解題的難度,實際上也就給出了學生思考的線索和答題的角度。

例3:2008年的四川高考試題:

野夕答孫郎擢①

――何遜②

山中氣色滿,墟上生煙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隱樹。

虛信無賓客,幽居乏歡趣。思君意不窮,長如流水注。

(注)①孫郎擢:孫擢,何遜的友人,生平不詳。②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任尚書水部郎、廬陵王記室等職。

第二小問:這首詩表現出詩人什么樣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這首詩對于廣大考生來講,不管是詩人還是詩作都是比較陌生的。何遜,南朝詩人,杜甫曾稱贊他“能詩何水曹”,何遜“能詩”的特點之一是擅長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來襯托自己的主觀感受。在此詩的小注中,出題者明確了詩人和孫郎擢的關系,表明這是一首寫給友人――抒發友情,傾吐胸中情懷的作品。詩的前半闋寫“野夕”之景,圍繞“野”、“夕”字描繪出一幅山野和村野的晚景圖,充分渲染出了一種空寂、蒼茫的氛圍。下半闋詩人直抒胸臆。“虛館無賓客”,“虛”字照應了上面四句的總體氣氛,使人不由得隱隱聯想到:正是詩人獨處無友、心無所屬,所以放眼遠望,感受到一片空曠幽暗。“幽居乏歡趣”,“幽居”,指幽靜的居住處,“乏歡趣”,直說出友人不來,生活即無歡樂。這兩句率直道來,顯得情真意切。收尾二句“思君意不窮,長如流水注”化用“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干《雜詩》)之意,以有形之流水比喻無形之情思,亦復深情綿邈。詩人在詩中抒發自己寂寞和無趣的生活,表現出對朋友的無限懷念。

【參考答案】表現出詩人因“幽居”、“無賓客”而“乏歡趣”的心情。詩人末句中“流水”來比喻對朋友的一種連綿不斷的思念之情。

三、品味意象,解讀詩眼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是意與象的統一,“意”即主觀情感,“象”即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是指在詩歌作品中由作者創造出來的生動具體的、寄予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詩詞中最能開拓意境和增強表現力的詞句。通過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就能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與意圖。

在眾多詩歌體裁的作品中,透過意象來凸顯詩歌主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該詩中作者構筑了“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天涯”等意象,這些凄涼、肅殺、毫無生機的意象營造出了一種游子思歸而不可得、觸景生情的凄涼悲情的意境。

例4:2009年的廣東高考試題

――杜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頻頻。

第一小問: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它是美麗的象征,創造了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它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寧與靜謐的情韻,創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在這里,詩人借助明月這個意象表達了綿綿的思鄉之意,對國事的憂慮之情,對自己顛簸流離生活的感嘆。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鑒賞古代的詩詞作品。

【參考答案】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抒發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

在把握詩歌意象的同時,還要注意抓住詩眼分析詩歌,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句詩一方面表明古人寫作構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寫詩詞很講究練字。唐朝的詩人賈島就被稱之為“苦吟詩人”,其推敲的故事天下聞名。因一個好字、好句,而使全句、全詩游龍飛動、生氣盎然的,這就是“詩眼”。它可以是一個簡練傳神的字,也可以是體現主旨的精彩語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我們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若能從詩眼入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手法。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自古以來廣為稱道,作者把這個表顏色的形容詞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既有色彩感又有動態感,小小的一個“綠“字,生動地表現出江南水鄉的勃勃生機和欣欣向榮,使全詩增色不少,“綠”就是本詩的“詩眼”所在。

以上的詩歌鑒賞題型的解題方法,是我在近幾年高中語文教學中總結出來的一些拙見,希望對廣大學子有所幫助。掌握解題技巧,學生做題時就不會陷入盲目,就有了方向性。當然,在做簡答題時,要做到點面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一定要緊扣原詩內容,切忌脫離原詩泛泛而談,力爭做到語言精練、術語規范、理論與具體內容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

參考文獻:

[1]2006年北京語文高考試題及答案分析.

[2]2007年江蘇省語文高考試題及答案分析.

[3]2008年四川省語文高考試題及答案分析.

[3]2009年廣東省語文高考試題及答案分析.

[4]王春利.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歌鑒賞命題特點和應考策略.黑龍江教育,2006,6.

[5]潘浩有.如何鑒賞高考試卷中的古典詩歌.考試周刊,2007,30.

[6]練繼瓊.高考詩歌鑒賞復習.讀與寫,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