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倫凱勒有感范文
時間:2023-03-23 03:1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海倫凱勒有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位偉大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有兩個值得關注的人,一個是拿破倫,另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在海倫·凱勒的一生中,她僅在生命開始的頭19個月中像普通人一樣享有光明和聲音,但自從她得了一場大病之后就跌入了黑暗與寂靜。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又聾又啞的殘障人,卻創造了人生的奇跡。她不但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讀書,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的學業,成為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聾人!不但如此,她還為了改變美國盲人的工作和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海外盲人基金會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海倫·凱勒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的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的曙光.
篇2
海倫·凱勒》這本書記述的是一個真實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一口氣讀完了它,從中受到許多教益。
書中介紹了美國盲聾女學者海倫·凱勒的一生。她的眼睛瞎了,又失去了聽力,可她憑著超人的毅力,學會了講話,并且學會了五中語言文字,為人類做出來重要的貢獻。她受到許多國家和人民的獎賞和贊揚,一生永遠無數的鮮花與掌聲。
一個盲聾殘疾人,為何能取得如此的的成就?如果海倫屈服于不幸的命運,那么,她將成為一個可憐而又無知的人。然而,她并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走完了自己光彩的人生道路,成為一個知識淵博受人尊重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的意識到: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條件的好壞,而在于有沒有奮斗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是以條件差困難多為不能取得成就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我們的這些條件又顯得多么好呀!一個人只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并且為這個目標不懈努力的奮斗,就會擁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初一:龍帥哥
篇3
海倫凱勒在嬰兒時期就表現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六個月大時就能夠發出“你好”的聲音。但好景不長,在海倫19個月的時候,疾病的來臨剝奪了她的視力和聽力,直到家庭教師——莎莉文老師的到來。
配著莎莉文老師送給她的洋娃娃,第一節課開始了。海倫玩了一會兒洋娃娃,莎莉文老師在她的手上反復拼寫著“DOLL”這個單詞,這種手指游戲立刻讓海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拉住莎莉文老師的手,在她的手上模仿著拼寫。當她最后能夠成功地拼寫這個詞時,她激動不已。有了良好的開頭,再加上海倫對此抱有極大的興趣,她學會拼寫了好多詞語。
1890年春天,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和藹的富勒小姐在教海倫發音的時候,便拉起海倫的手輕輕的放在她的臉上,讓海倫感覺到舌頭和嘴唇的運動情況。她永遠也忘不了,當她第一次連貫的說出“天氣很溫暖”這個句子時的驚喜。雖然他們只是幾個斷斷續續的音節,對正常人來實在簡單不過,但對海倫來說,這卻是人類的語言!海倫高興得手舞足蹈,經常欣喜若狂的反復念叨:“我現在不是啞巴了!”
海倫用自己的努力照亮了整個世界。她的故事是個奇跡,也是所有人走出困境的方向和信心,她還說:“我要把別人的眼睛看見的光明當做我的太陽,把別人耳朵聽見的音樂當做我的交響樂,別人嘴角的微笑當做我的幸福。”
篇4
海倫 凱勒一個在黑暗和沉寂中度?了87年,一個弱女子天天面對的是無聲無色的世界。翻開課本49頁,一起來了解海倫 凱勒。
1880年海倫 凱勒出生在美國。命運似乎再戲弄她,一歲半時海倫因為生了一場重病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就因為一場重病失去了享受這個世界的資格。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剛學會說話、走路,卻沒能來得及叫聲“媽媽”,也沒能來得及和小朋友們奔跑、玩耍。她看不見自己常住的家,看不見媽媽的樣子,看不見蔬菜的樣子。她也聽不見勺子和碗碰撞發出的“鐺鐺”聲,聽不見小伙伴叫她的聲音,聽不見小溪流淌的“嘩嘩”聲。她什么都看不見!她什么都聽不到!
但上帝并沒有忘記海倫,他讓沙利文老師來到了海倫身邊。她讓海倫感到了新的希望,感到了世界的奇妙。一次她們路過水井房時,沙利文老師把海倫的手放在水管口上。哦!這種清涼的東西蔓延在海倫手上,涼涼的,滑滑的。把它捧到鼻邊,無味的。正當海倫想這是什么東西?莎莉文老師就把“水”這個單詞拼寫在海倫手上。這是海倫第一次學習單詞,海倫感到了知識的趣味。于是海倫一發不可收拾,她不分晝夜的書寫單詞和句子,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鮮血流淌在盲文上,鮮血流淌在衣服上,鮮血流淌在我們心中!當海倫10歲時,她越來越想開口說話。然而,上帝滿足了她。盲啞學校的薩勒老師來教海倫說話,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難度可想而知。是啊!普通的孩子學習說話只要學著大人的口型就行了。可海倫不行,她只能靠觸覺來感受嘴部的顫動。終于,經過海倫的努力,她的說話能和一般人沒什么兩樣了。這是多么不容易啊!可海倫卻做到了!
海倫是一位英雄,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英雄!
篇5
《海倫·凱勒》這本書寫的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從中使我受益匪淺。
講述的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海倫一歲半就喪失了視覺和聽力,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倫并沒有向困難屈服,在老師的幫助下戰勝了病殘,掌握了五種文字。曾受到許多國家政府、人民及高等校院的嘉獎。
如果海倫屈服于不幸的命運,那么她將成為一個可憐又愚昧無知的寄生者。然而她不是,而是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路。記得海倫曾經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將要失明,那么你今天要看什么?
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條件的好壞,而在于有沒有奮斗的精神。平時,有些人總以條件差作為沒有成功的理由。但是,和海倫相比,這些困難是多么微不足道呀!只要有胸懷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就不會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就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海倫不就是這樣嗎?
人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人生的價值何在?海倫·凱勒那光輝的一生,為我們做出了圓滿的回答,她的生活道路就是我們該走的路!
篇6
《海倫.凱勒》這本書寫的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今天,我終于讀完這本書了。
這本書記敘了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海倫.凱勒的一生。不幸的小海倫在一歲半因一場重病雙目失明,雙目失聰。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海倫非常堅強,在沙利文老師和薩勒老師的教育下,學會了講話,用手指“說話”,并掌握五種文字。竟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海倫一生寫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周刊》被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一位曾經生活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居然有這么大的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篇7
海倫 凱勒一個在黑暗和沉寂中度?了87年,一個弱女子天天面對的是無聲無色的世界。翻開課本49頁,一起來了解海倫 凱勒。
1880年海倫 凱勒出生在美國。命運似乎再戲弄她,一歲半時海倫因為生了一場重病而:“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就因為一場重病失去了享受這個世界的資格。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剛學會說話、走路,卻沒能來得及叫聲“媽媽”,也沒能來得及和小朋友們奔跑、玩耍。她看不見自己常住的家,看不見媽媽的樣子,看不見蔬菜的樣子。她也聽不見勺子和碗碰撞發出的“鐺鐺”聲,聽不見小伙伴叫她的聲音,聽不見小溪流淌的“嘩嘩”聲。她什么都看不見!她什么都聽不到!
但上帝并沒有忘記海倫,他讓沙利文老師來到了海倫身邊。她讓海倫感到了新的希望,感到了世界的奇妙。一次她們路過水井房時,沙利文老師把海倫的手放在水管口上。哦!這種清涼的東西蔓延在海倫手上,涼涼的,滑滑的。把它捧到鼻邊,無味的。正當海倫想這是什么東西?莎莉文老師就把“水”這個單詞拼寫在海倫手上。這是海倫第一次學習單詞,海倫感到了知識的趣味。于是海倫一發不可收拾,她不分晝夜的書寫單詞和句子,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摸出了血。鮮血流淌在盲文上,鮮血流淌在衣服上,鮮血流淌在我們心中!當海倫10歲時,她越來越想開口說話。然而,上帝滿足了她。盲啞學校的薩勒老師來教海倫說話,這種完全靠觸覺學習說話的難度可想而知。是啊!普通的孩子學習說話只要學著大人的口型就行了。可海倫不行,她只能靠觸覺來感受嘴部的顫動。終于,經過海倫的努力,她的說話能和一般人沒什么兩樣了。這是多么不容易啊!可海倫卻做到了!
海倫是一位英雄,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英雄!
篇8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暑假里,我讀了海倫凱勒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本人就是海倫凱勒。——一個身在殘疾里的弱小女孩的一生。
十九世紀,一個孤獨的小女孩出生了,她聽不到世界美妙的聲音,她說不出她埋在內心的痛苦,她也看不到黑暗外的風景。就這樣被孤獨的病魔所籠罩。而然,這個小女孩并沒有被殘疾打敗——當大家都覺得這么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么希望了,可這世界總會有奇跡——她憑著她的勇敢,頑強不屈,刻苦奮斗,和陪她度過風風雨雨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和她的聰明天賦,幼小的她終于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她從二十四歲大學畢業后到她逝世這六十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游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一九五九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孩,憑著她的勇敢和智慧,創造了世界奇跡。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相信奇跡,憑著勇敢和智慧,就一定能戰勝困難!
篇9
——讀《滴水穿石的啟示》有感
俗話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獲得成功。這是我今天讀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后的感受。
《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主要寫了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個滴水穿石的大奇觀,是因為他的上方總有水滴連續不斷地滴下來,幾千年過去了,才形成了之一大奇觀。還舉出了著有藥學巨著的李時珍,發明大王愛迪生和現代畫家齊白石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讀著讀著,不禁讓我浮想聯翩。海倫凱勒,從小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不能溫和我們正常人一樣看到這美麗的世界,聽到這時間美妙的聲音,可她以超出常人的耐力學會了八種語言,一部震驚世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陰》使她成為里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人。鄭板橋,他的畫蜚聲中外,獨樹一幟,他的詩好,雋永清新,而他的字不好,于是,他下定決心,開始好好練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終于練成了一手好字。華羅庚,小時侯學習很差,后來,他開始下定決心 好好學習。白天,幫父親賣東西,晚上,在燈下刻苦讀書,終于,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這些名人之所以成功,不都是靠著滴水穿石的精神而取得的嗎!
我的鄰居是一位翻譯。以前,他并不懂外語,而經過他的不懈努力 ,終于摘得了成功的果實,成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翻譯!雖然鄰居成功的事跡在鄰里間廣為傳揚,但我并沒有被他的精神所感化。就拿我練書法來說吧,一開始,我覺得練書法很好玩,可時間久了,就感覺這“橫橫,捺捺”地枯燥極了,也就放棄不再練習。結果可想而知了,字當然不會練好!讀了此文,我滿面羞愧,下決心從頭再來!
篇10
究竟怎么學語文? 很多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自己其實也曾經是語文差生,到中文系時,感覺自己之前實在是在虛度人生,什么書都沒讀過。相比那些會背《老子》《紅樓夢》,肚子里有幾千首詩歌的人,我根本是讀了“假語文”,只有一頭扎進圖書館去補習。如今我想寫篇文章呼吁大家在母語的學習上不能急功近利,那是需要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間里抓住一切時間去積累才行,這才是不輸在起跑線上。母語教育不單單是一個人的語文教育,實際上是我們做人的基本人文素養的教育。雖然教了很多年的語文,我始終覺得在語文學習上,學好了,是家長給孩子打下的基礎好;學差了,是家長在孩子的語言關鍵期在母語上重視不夠。總之,語文素養的這個重擔主要靠家長來承擔。
母語引路:打好人生底色
現在的家長特別重視教育。重視去購買學區房,這無疑是好事。但是卻忽略了另一座大廈的建構。其實比學區房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培養孩子閱讀母語經典的習慣。我們的心靈的大廈主要由我們的母語建構而成。因為一個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一個孩子的志向以及一個孩子的精神氣質主要是先由母語教育完成的。我接觸到很多出國留學的孩子,回來時非常自信非常活躍、非常有成就感的孩子往往是熱愛閱讀的孩子。他們一出國就愛上了學校的圖書館,因為有書的陪伴他們不覺得內心孤寂;因為有好書在引路,所以他們也不會沉淪。他們每年回來就會訪問自己的老師,用一個冊子記下老師推薦的好書。這些孩子不管在國內的成績是好是壞,在國外的成績都是非常好的。
我曾經一度抑郁,是我深夜閱讀《了凡四訓》和《老子》,幫助自己走出了憂郁的泥潭。母語是我們靈魂的載體,有沒有靈魂,心靈自我發展和自我拯救的能力主要是看我們接觸了什么樣的母語文化。因此,我認為,母語的位置放多高都不為高。我們要從現在起讓孩子接觸第一流的母語文化,接觸第一流的母語文學,通過母語接觸第一流的世界文化和思想。當然,如果孩子的外語好,能夠接觸到世界第一流思想和文化的原著當然更好了。母語和外語相得益彰就是最好的了。
把課余時g還給閱讀:促進心靈成長
我做過一個很粗略的統計,那些作文寫得好的學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愛讀書。隨著時間的推移,班里的書蟲越來越罕見,圖書館里更多的是上自習寫作業的人。在高二講《紅樓夢》前,我統計過讀完《紅樓夢》的學生全年級加起來不上二十人(全年級四百多人)。學生們都很乖,很聰明,家境也很好,細問他們原因是說沒時間。一直在為讀個好小學、好中學去上各種輔導班。而且,沒有一個孩子會因為不愛讀書而受到歧視,但是如果一個孩子英語口語不好,考試成績不好就會受到歧視。為了面子,為了成績,他們在假期學習之前報預習班,學習期間報同步班,學習之后報強化班。成天是課堂的那些內容的翻版,孩子們閱讀的范圍越來越窄。
其實他們是愛讀書的,讀完之后也是很興奮的。前提是家長要能頂得住壓力,保證孩子課外閱讀好書的時間。今天你不在閱讀上花時間,明天你就會在他心靈的成長上傷腦筋。青春期經常是孩子變化的一個關鍵時期,突然乖孩子變了。而那些熱愛閱讀的孩子其實有一種自我教育的力量。盡管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也會有波折,但是過了這一段會繼續上進努力。人是需要一些內心向上的聲音的,那些聲音是父母發不出來的,只有靠孩子對經典的閱讀。
我的一個學生廖貝在國外留學時感到非常孤寂,她突然想放棄,她甚至不想通知家人訂一張機票就回國,再也不去留學了。就在這時,她想到了《蘇武傳》這篇古文,她想:蘇武在那樣艱難而且無望的情況下都可以堅持十九年,為什么我就不能堅持五年呢?于是她安下心來堅持留學。這個時候,是內心的聲音給了她力量,現在她在美國讀博士。但是她要是個沒有經典閱讀經歷的任性的孩子呢?結果如何我們可以想象。
我之前在公眾號上推送過的文章《讀公眾號有感》的作者宇文也說到是《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讓他做出了自己是學物理還是學金融的選擇。讀書不是為了尋黃金屋顏如玉,而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日后的安身立命之所。 現在國家提倡閱讀, 重視閱讀的家長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其他家長眼里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在上輔導班的同時,堅持廣泛閱讀的孩子。我的一位同學在美國教書,她說,美國的中學生一年讀的書比國內的大學生四年讀的書都多,將來高下的分野就可能在這里。所以,我們要給孩子閱讀的空間和閱讀的書目。現在我所任教的班里的大多數學生手里都有兩套《紅樓夢》,一套是人民文學的普及本,一套是脂硯齋本的《石頭記》。他們讀下來寫的文章確實和以前大不一樣,因為有曹雪芹這位大師陪伴著他們學習。所以,家長們,不一定去買學區房,但一定要去買滿柜的書。學區房買不起是房價太高的原因,滿柜的書沒買就是對讀書的重視不到位。
打通閱讀的感官:耳朵和眼睛
閱讀習慣是一種很高尚的生活習慣。一個熱愛閱讀的人在紛繁的世事中會有內心的定力,熱愛閱讀是父母給孩子一份最貴重的人生厚禮。很多房姐、房叔留給了后代很多錢或值很多錢的房。其實,房子大了能給孩子一個獨立的、藏書豐富的書房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我們想,如果孩子將來比咱們有出息,自然也用不著我們的房,如果他將來是個敗家子,這幾套房也不夠他敗的。我特別欣賞猶太人,他們在孩子的閱讀上是花費了很多心思和金錢的。
閱讀可分為很多種,用五官來分,我覺得可分為聽讀和視讀。
在早期通過聽,把耳朵叫醒,形成對語言的敏感。聽最優秀的,故事性、抒情性強的,朗誦起來優美的東西。適合孩子聽讀的東西,我認為特別好的古代的作品有《笠翁對韻》《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歷史類的有評書《東周列國志》《趙武靈王》《東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大明演義》《康熙大帝》。這些一路聽下來,能培養孩子的歷史意識,普及一些歷史的常識,鍛煉孩子的注意力和對語言的欣賞力。
對優秀的文學作品的聽讀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提升孩子對文學語言的感受力,培養孩子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從而喚起孩子獨立閱讀的內心渴望及自己寫作的渴望。如林格倫的《長襪子皮皮》《淘氣包埃米爾》,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還有懷特的《吹小號的天鵝》《夏洛的網》《精靈鼠小弟》,外國獲獎小說《屋頂上的小男孩》,曹文軒的《草房子》《我的兒子皮卡》。在聽的同時也可以配合書本閱讀,那樣效果更好。聽讀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聽覺、堅定的內心定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情商和對自然界一切聲音的捕捉和審美的能力。
視讀能力,是孩子最終要養成的一個最重要的閱讀能力。這將是擴大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一個最主要的途徑。培養孩子,首先要培養孩子達觀和隨和的性情,而閱讀經典則會讓人越來越達觀和隨和,從個人狹小的圈子中,從父母的嬌寵中掙脫出來,去獲得一種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力量,而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
其實中國古人定義聰慧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耳聰目明。所以,我認為,抓住這兩個方面可以培養出一個聰慧的孩子來。這需要家長也要有一點超脫的精神,其實歷史上真理往往都不是掌握在多數人手里。當家長大軍都隨大流在追逐分數和補習的時候,我們必須有人暫停跟隨的腳步來思考這樣會帶我們的孩子走向哪里?一個身體羸弱的、心靈蒼白的、情感淡漠的、語言匱乏的、自我膨脹的、唯我獨尊的、損人利己的、膽小如鼠的、亦步亦趨的、踟躕不前的孩子,不是我們想要的孩子。
把家庭閱讀作為家庭文化品位的一個追求
不閱讀是時代的通病,不閱讀,也定將是時代的癌癥。就如同在期間,大家都上山下鄉,國家也提倡交白卷的英雄,這就是那個時期的笑話。而在那個笑話中繼續苦讀的人,后來都有了一定的成就。因為,唯有讀書才能傳承文明,唯有讀書才能遺世獨立。所以,一定要相信一個重新重視知識、重視真才實學的時代會到來。但是在那個時代尚未真正到來之前,明智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打好閱讀的基礎。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本身就是時代的倒退,作為家庭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重視閱讀的家庭才可以打造一個飽讀詩書的優秀子弟。
我特別仰慕錢氏家族、曾氏家族,那種家庭學術風氣的綿延要比家財萬貫、紅極一時的家族要好得多。財貨不能常保,而詩書可以長存,喜讀詩書的風尚才是代代綿延的“秘鑰”。
從今天起,在家庭里營造一縷書香,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讓書為家庭增添品味,讓書在心靈筑起堅固的、與庸俗隔離的籬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