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仲永有感范文

時間:2023-03-25 10:4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傷仲永有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之后,他的爸爸不再讓他學習了,帶著他去全縣各地題詩掙錢.由于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后一事無成.

通過這件事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 ”.一分精神,一分事業,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只有我們不斷努力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篇2

那樣,我的負擔就慢慢的減輕,大玩特玩,永遠告別課本,公式,單詞,就能考第一名。

然而,《傷仲永》這篇古文讓我重新認識了“天才”的真面目,明白了我該怎么做。

金溪平民方仲永出生于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中,仲永從小就不認識書寫工具,卻能提筆成詩,讓人們大吃一驚,稱為“天才”。后來,同縣的人都向他買詩,以賓客之禮請他的父親做客。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不使學”,最后仲永“受于人者不至也”和“泯然眾人矣”。

這種悲劇的造成是他的父親,但也有仲永自身方面的因素,如果仲永堅持后天的教育,他的父親讓他學習,那么仲永是百分之百的天才,相反,仲永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父親“不使學”,那么仲永最終的結果是“泯然眾人矣”。

愛迪生這樣說過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九的汗水。要想成為天才并不是不可能的,但需要自身的努力。

牛頓小時候被老師稱為“愚笨”的學生??伤罱K發現了許多東西,成為人們崇拜的人物。愛迪生小時候也不聰明,但他也發明了許多東西,為人們做出了貢獻......

篇3

一、“樂”在輕松的課堂教學中

之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教師‘繪聲繪色’地講,學生辛辛苦苦地聽,一節課下來,老師滿身大汗,學生卻是滿臉的疑惑。這種被動的學習氛圍既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牽制了課堂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傳統的“師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可以說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生本教育的課堂卻完全改變這一現狀,它首先表現為師生角色的互換。教師不再是唱獨角戲的演員,而是變成退居幕后的“導演”,甚至變為“旁觀者”,他是學生研討的組織者、指導者和鼓勵者,是知識的開發者和質疑者,是學生的學習顧問。而學生卻從幕后跳到臺前,成了課堂上的主角。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課堂上大展拳腳,各顯神通。教師也樂得優哉游哉,沉醉在欣賞學生的表演之樂中。其次表現在課堂組織形式的多樣化。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可以創設一中舒適、輕松的氣氛。例如把學生的課桌擺為便于討論的圓環形、方形,學生不必舉手就能隨時發表意見,而不是嚴肅地臉朝著講臺。這看似簡單的課桌擺設變動,卻能使學生樂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再者體現在課堂小結上,一堂課的內容講完了,學生究竟知多少呢?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完一課后都有一個小結,這個活動一般都由老師來完成的。在生本教育中,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來總結一堂課的得與失,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學生參與教學,師生之間便實現了溝通理解。

下面就我上《傷仲永》這個教學案例來體現輕松的課堂教學帶給師生的無窮樂趣。

在上《傷仲永》這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一開始,我就給學生講了一顆非常珍貴的種子,由于諸般愛護,既怕它曬死,又怕它被飛鳥啄掉,以至遲遲不肯播下去,最終導致了優良種子的死亡。這故事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很快反饋出這顆良種的死亡原因是缺乏大地的營養,少了后天的培養,因此也就體現不出它的價值。種子如此,那先天優秀聰明的人呢?不經過后天的努力學習,又會怎樣呢?這一下子就達到了引題作用。接著,我結合文言文的學習關鍵開展了朗讀競賽,讓同學們就自己讀得最棒的地方朗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很快一雙雙稚嫩的手有力地舉了起來,A讀第一段,B讀第二段……C同學剛坐下,D同學就站起來說:“我認為C同學讀的太棒了,聲音洪亮,吐字清晰,節奏把握好,很有感情?!盢同學卻認為說:“我認為C同學對‘民然眾矣’這句話讀的不太好,沒有讀出那種可惜的感情”……學生們就這樣你讀一段我讀一段,你講一句我講一句,在交流協作中把握 了拗口的文言文的讀法。第三步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理解課文內容競賽,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與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到黑板上提交集體交流。討論一開始,整個課堂立刻熱鬧起來了,只見一張張小嘴不停地講著、說著,激烈的討論聲此起彼伏,幾分鐘后就有小組成員上黑板寫問題了,一題,兩題……不到幾分鐘,寫了滿滿一黑板,我快速瀏覽后,就進行了歸類,并逐類地輔導學生交流解決。結合學生掌握的實際情況和課文的重難點,我又導引了兩個問題讓學生去交流 探究,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交流協作,全文的重難點很快就給學生突破了。

輕輕松松的一堂課,卻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潛能,讓他們樂于自己去追問、去探尋、去創造,并在這個過程中展現自己,使學習成為有意義、充滿樂趣的活動。因此,收獲也是非常大的 ,到最后小結時,100%的同學都明白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這一道理,并以此作為自己今后學習的指南。張文超同學還把方仲永才能的‘泯然眾矣’與王安石變革的大背景來談,這雖然有點牽強附會,但可以看出這同學自主學習了相當多的背景資料結合起來。李燕同學更是語出驚人,她認為如果方仲永的父親把目光放遠些,好好栽培一下方仲永,那他以后會賺到更多的錢。都有現代意識和獨到見解??!一節課尚且有這么大的收獲,你說學生能不喜歡內上語文課嗎?

二、“樂”在學生自主學習帶來的收獲及能力的提高上

俗話有云;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一年來的生本教育實驗,我班的語文學習形勢喜人。

(一)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大大地提高

正由于課堂教學符合了學生發展的心理,因此,極大地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只要我一走進教室,“老師,這里為什么用‘她’而不用‘他’?”、“老師,我認為課文里‘旋’字寫錯了,”“老師,我認為這首詩還應帶有傷感之情”等等,學生的問題不絕于耳。同學間為堂上的問題或作品中人物爭論不休的情形更是隨處可見,語文周刊、文學作品更是學生愛不釋手之物。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有了這一濃厚的學習興趣,還愁學不好語文嗎?

(二)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向外拓展。僅僅半個學期,學生涉獵的 課外書有文學、天文、科學,有講道德、友誼、信心、珍惜時間等等,閱讀收獲本寫了滿滿一大本,有感而發的文章也寫了幾十篇,名言警句收集了過百條等等,這些無不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潛能無限和自我發展。

(三)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大提高

篇4

枚皋之速,有史可證?!稘h書?枚皋傳》說,枚皋為漢武帝文學侍臣,武帝在射獵嬉游之際每有所感,就命枚皋作賦。枚皋為文疾速,常一揮而就,所以揚雄說:“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則用枚皋?!比藗儎t以“馬上文”稱譽枚皋為文之速。但與“善為文而遲”的司馬相如相比,卻“速而不工”。

司馬相如辭賦之“工”,幾乎是公認的。漢武帝讀了他的《大人賦》,竟至“飄飄有凌云氣游天地之間意”。看到他的《子虛賦》,深以為好,以“獨不得與此人同時”為恨。班固尤深愛相如之文,認為無論是述事狀物,或遣詞造句,都寫得恰到好處,增一字似嫌多,減一字就不足,頗許其工。班固說:“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彼抉R相如對辭賦的開拓與獨創,表現了一代漢賦的新風貌。

南朝齊陸厥與沈約論及司馬相如的辭賦說:“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一人作文猶如此,兩人為文有遲有速,有工有拙,自是常事。

著文“工”也好,“速”也罷,都有賴于深厚的積累。孫武說兵之“厚積”在于“德行”,陸游說“富商豪吏”的“厚積”在于“金錢”。而文章家的厚積,則是生活積累、閱讀積累、素材儲備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厚積是薄發的基礎。唯有豐富的儲備,才可從中約取,提煉出少而精的文字,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得之于心,應之于手,滔滔汩汩,妙筆生花,一些合用的珍詞繡句,就會不期然而然地聯袂而至于筆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天賦甚高,加上勤奮,握有一支優兼枚馬之筆,既“善屬文”,又能“一筆書之”。他的詩文素負盛名,文章中最具厚積薄發寫作特色而受人稱道的,莫過于《滕王閣序》了。

稱頌《滕王閣序》者,幾乎代不乏人。王勃之所以能寫出《滕王閣序》這樣被千載傳誦之文,除了天資穎悟,主要得力于他的深厚儲備和取舍之簡約,即厚積而薄發。唐人陸贄說:“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筆耕?!?/p>

從《滕王閣序》的“珍詞繡句,層見疊出”中,也可見出王勃從厚積之中約取的素養。序中的語言清新而典麗,既是久受群眾語言的沾溉,也是前人語言浸潤的結果。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最受人稱道?!短圃娂o事》說:“落霞孤鶩之語,至今稱之。”陸游《賀新郎?賦滕王閣》說:“王郎健筆夸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競傳佳句?!庇腥说巧细唛w,三復《滕王閣序》,覺得它“跌宕起伏,字字珠璣”,由衷地贊佩說:“一生能寫出這兩句,就足以不朽?!倍@被人“競傳”的“不朽”儷句,正是取熔前人之語而約取薄發的。“古賦”中的佳句,一旦到了王勃筆下,就會意翻空而益奇,言征實而更巧,用舊合機,毫無假借之痕,無異自其口出。正像明代徐興公以“落霞”二句為例所說:“唐人多讀古賦,往往變化而用之?!敝赋觥奥湎肌倍涞臏Y源所自,不僅不會令其失色,還可以從王勃提煉語言的青藍之功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滕王閣序》能如此地吸引讀者,打動讀者,除了它情調而不繁,詞運而不濫,還因為融入了作者的真實思想情感。白居易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先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蓖醪暗牢闯啥艿摗敝螅辉偈艿酱煺鄱Ч?,不得不棲棲于他鄉。在多年的顛沛流離中,增長了見識,擴大了社會接觸面,加深了對社會生活的感受,這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寫作。他自己就說:“不游天下者,安知四海之交。不涉河梁者,豈識別離之恨?!闭驗橐活w熱切追求事業有成之心屢屢受到壓抑,胸中積蓄著極大的怨憤,筆下才一而再地發出“志遠心屈”之嘆。序《滕王閣詩》,因感于“盈虛之有數”,頻頻“興于嗟嘆”。有感而發于筆端者,其感人之力自非強作可比了。

由此可見,王勃之所以能揚葩振藻,文采煥發地寫出“非常流所及”,令“海內驚瞻”之文,實有賴于他的豐厚積累,約取薄發。否則,是很難寫出繁采富情,味之不厭的詩文的。

具備了上述幾條,是不是就一定能把文章寫得如此之好,也未必然。臨文之時還須要下一番慘淡經營的工夫。王勃寫作從不率爾操觚,也從不含毫邈然。譬如他寫《周易發揮》,就曾苦心構思,以至夢里還在想著如何謀篇布局,遣詞用語。因此有人說他是“寤而作《(周)易發揮》”。寤者,夢覺也。我看醒是真醒,睡下未必真入夢。唐人段成式說王勃為文?!耙桓裁娑P,忽起一筆書之”。他躺在被底,想來是在嘔心瀝血地打腹稿。擬稿于腹,幾乎成了他寫作的常例。《新唐書》本傳就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睋丝梢酝茰y。王勃二次省父途中,適逢滕王閣重修告竣,欲刻石紀其事?!坝形牟哦≡觎怕丁钡耐醪?,既被邀赴宴,不會不想到作序之事而預作準備的,所以一旦應請作序,就“泛然不辭”,于是乎“不易一字”地“援筆成篇”。

王勃不加點竄地一筆寫就《滕王閣序》,這只可當作文學事典中的佳話來看。古今無數的事實說明,詩文初成,須要反復修改。寫前精心構思,寫后琢磨修改,這正是后人應記取的寫作經驗。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有如此推敲修改,才能反映得恰切?!奥斁^眾”的王勃,是否與眾有別呢?區別會有,卻未必就在于寫時文不加點,寫罷“不易一字”。有人只說他為文“初不竄點”,沒有說他一氣呵成,不再改動一字。他改文也許是就“腹稿”琢之磨之,然后文不加點地一筆書之。

多方面的情事都說明,王勃的成才,既與他的天資有關,更得之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孜孜不倦的學習。不勤苦地積累知識與寫作經驗,就難以成為奇才,更難得譽冠“初唐四杰”。王安石在《傷仲永》里講的那個真實故事,不就是一個極好的反面例證嗎?方仲永“受之于天”的“通悟”,只因“受于人者不至”,結果變成連普通人也不如的“泯然眾人”。

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枚皋長于辭賦而速,王勃天賦加勤奮,厚積而薄發,既有枚皋揮毫之速,也有司馬相如為文之工,王勃短暫的一生,勤勉不怠,著述頗豐,備受稱道,今日的莘莘學子捧讀選入語文教材的王勃詩文及所著《滕王閣序》,與這位才俊展開“對話”,無疑對我們的寫作頗多啟迪。從而融入語文學習生活,多讀多練,積累素材和寫作經驗,各擅勝場,以期也能收到“枚速馬工”之效。

篇5

關鍵詞:中國藝術;體勢;趨向;力度;遒勁剛??;藝術創作;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藝術中的“勢”是作品中所體現的藝術生命的情態、趨向和力度,是作品生命的姿式,基于有形而不滯于有形,通過藝術作品有限的感性形態引而不發,表現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具有獨特的個性風采。中國古代的“勢”源于軍事和哲學術語,后被人們用來以兵法比喻書法藝術等。戰國時期托名姜子牙著的《六韜?軍勢》云:“勢因于敵家之動?!眲莸男纬墒莾蓚€對立面作為一個整體所造就起來的。勢還指男人的生殖功能,剝奪男人的生殖功能叫“去勢”。藝,繁體字同“執”,種植。勢是藝之力,勢與藝在字形上是相通的。兵法之勢通于藝,主要指技巧和藝術性的效果。《易?坤》:“地勢坤?!边@里,“勢”指的是自然萬物的姿態和狀態,是形態、位置、力量的合稱。風水中也講“形勢”:“近觀為形,遠觀為勢。”(《風水圣經?宅經?葬書》)古代描述強調氣象、氣力和氣勢,我們觀察和欣賞對象,不能只見其形,不見其勢;對勢的觀察能夠體現主體的眼力。后來,“勢”被借用于環境、局勢和藝術情境的評價,藝術作品的情境也讓作品體現出外勢?!段男牡颀?定勢》所謂:“夫情致異區,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敝饕獜娬{作品的體態以情感為動力,在作品的體式和風格中體現勢。

一、生命精神

藝術作品要自覺地追求勢,體現宇宙之道和生命規律。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勢之體源于氣。清代黃子云《野鴻詩的》說:“氣不充,不能作勢?!绷和瑫杜c張芑堂論書》也說:“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注,自然貫注?!睔鈩莸臍?,是天地間自然萬物的生氣、心中的靈氣,通過感性動態的氣加以體現。氣體現在有生命力、有生氣的作品中,從作品的生命整體中通過勢顯露出來。清代的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云:“氣之在是,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御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故欲得勢,必先培養其氣。氣能流暢,則勢自合拍。氣與勢原是一孔所出,灑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回旋往復之宜。不屑屑以求工,能落落而自合。氣耶,勢耶,并而發之,片時妙意,可垂后世而無忝,質諸古人而無悖。此中妙緒,難為添湊而成者道也?!庇衷疲骸敖y乎氣以呈其活動之趣者,是即所謂勢也?!眲菖c氣相關聯,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作品整體必須體現生命活力,才能有勢,僵死的作品無法體現出勢,而勢更強化了作品的生命活力。這種生命力是宇宙生命精神和主體生命精神的統一,是作品中運動的勢態和勁健力量的統一。漢語中有“氣勢”一詞,說明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近代金紹城《畫學講義》云:“作畫以有氣勢為上,有氣勢則精神貫穿、意境活潑,否則徒具形式,毫無精神,死畫而已,有何趣味之足言?”從中體現出藝術作品生命的力度。

藝術作品中的勢體現了宇宙的生命精神,體現了生命的節奏與韻律,流動于作品的生機與活力之中,表現生機和活力,使生命力的氣脈貫穿始終。藝術作品因動成勢,是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統一,對藝術作品生命活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蔡邕《九勢》云:“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說明勢體現了陰陽化生之道。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筆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而往來順逆之間,即開合之所寓也?!边@些都在說明筆墨相生,往來順逆,體現自然的開合之道,傳達出自然的生命精神。藝術中的體勢,首先是自然之體勢的體現。藝術的開合收放,體現了自然的開合收放。如節奏韻律的常與變的關系,便體現著勢。在事物的變遷歷程中,勢體現了運動發展的趨勢和動力。勢中包含著內在的驅動力,自然而有節。勢的自然性常常超越既有的規范。虞世南《筆髓論?釋草》:“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于狂逸,不違筆意也?!彼囆g作品的生命活力常常在于勢,因為勢同樣體現了宇宙的生命精神,是物我同構的表現。氣勢是貫穿作品始終的生命精神。

勢與象、形和體之間關系密切。王微《敘畫》云:“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這就包括了形象之體和寓于其中的勢。首先,五行之氣交融而生成萬象,象則以勢相動。勢寓于象中,通過象而得以表現,有象則有勢,象是勢的后盾。藝術作品以象為體,以勢為用。勢本身不是實體的形與象,但具有潛在價值,可以轉化為實體?!犊脊び洝匪^“審曲面勢”,說明工藝創造審度材料的曲折,由曲見勢,因材制宜。勢蘊于基于感性而不滯于感性的意象中。在藝術作品中,勢是意象變化和發展的動力。藝術作品通過勢而獲得巨大的感染力。在以象明意的過程中,作品托象顯勢,故勢要暢達。荊浩《筆法記》云:“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痹谝庀笾畜w現出勢。其次,勢依托于形而不滯于形,藝術語言已盡而勢有余?!段男牡颀?定勢》謂:“形生勢成”,也在說明勢依托于形。勢與形密不可分,勢寓于形質又不滯于形質的內在生命力,有氣勢,有力度。第三是即體成勢。張懷《書斷序》:“或體殊而勢接,若雙樹之交葉?!眲菔且蝮w為用、因勢顯態、順勢顯態。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眲菀劳杏谛味w現。勢依托于體,故稱“體勢”;勢寓于體中,是體的驅動力,所以劉勰《文心雕龍?定勢》認為:“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佩文齋書畫譜》卷五唐太宗《論書》:“太宗嘗謂朝臣曰: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p>

其中,形與勢的關系,在書法藝術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書法中講究體勢的開闔收放,其中的筆勢帶來體勢和書法氣韻的創造。李世民《書王右軍傳授》云:“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如嚴家之餓隸?!保ㄝd《書法鉤玄》卷四)書法中的點畫各自也順應自身的姿態特點。其筆勢寓于筆畫之中。涂光社認為:“‘勢’在書法中可以看作是筆墨運行過程展示出來的藝術效果?!雹偕蜃隍q《芥舟學畫編?取勢》:“譬諸歲時,下幅如春,萬物有發生之象;中幅如夏,萬物有茂盛之象;上幅如秋冬,萬物有收斂之象。時有春夏秋冬自然之開合以成歲,畫亦有起訖先后自然之開合以成局。若夫區分縷析,開合之中,復有開合。如寒暑為一歲之開合,一月之中有晦朔,一日之中有晝夜,至于時刻分晷,以及一呼一吸之間,莫不有自然開合之道焉。則知作畫道理,自大段落,以至一樹一石,莫不各有生發收拾,而后可謂筆墨能與造化通矣?!惫P墨能與造化通??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古人論書,以勢為先?!w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闭f明書法中形寓于勢中,勢以形為基礎。陳繹曾《翰林要訣》:“形不變而勢所趨背各有情態,勢者以一為主,而七面之勢傾向之也?!痹跁ㄖ?,文字雖然是有定形的,而勢則各有情態,以一為主導,筆勢向著各個方向展開形成特定的形勢。

二、勢的創構

勢對藝術創作十分重要,歷代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得勢”都十分強調。不懂得藝術的勢,在創作中不能得勢,創作則不能成功?!杜逦凝S書畫譜》卷三唐張懷《玉堂禁經》云:“夫人識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功?!眲葜邪囆g家對萬物生機的體悟和自我靈動的情懷。清人唐岱《繪事發微?得勢》云:“夫山有體勢,畫山水在得體勢。”“諸凡一草一木,俱有勢存乎其間?!彼J為畫山水乃在于師法山水之勢,表現山水之勢。又說:“畫山水起稿定局,重在得勢,是畫家一大關節也?!卑训脛菘闯墒撬囆g成敗的關鍵。

書法創作中勢的疾和徐,與每個創作者的心性有關。《蔡邕石室神授筆勢》托蔡琰轉述其父蔡邕云:“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敝赋隽藭ㄖ畡菖c人性之間的關系。

在藝術創造中,對勢的創構體現了情感的動力。勢具有情感的趨向性,是藝術家創作情勢的使然,昭示了情感的走向與軌跡,從而使“勢如破竹”。藝術家在創造過程中,常常通過“引而不發”以蓄勢,體現了藝術家創作的勢頭和事態,具有趨強的方向性,對于主體的感受形成沖擊。劉勰《文心雕龍?定勢》:“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勢的表現體現了藝術家的匠心和靈感,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勢顯示了高超的表現力。取勢是通過靈感的激發而造就的,要在醞釀的基礎上一蹴而就。

勢與藝術家的情意有著密切關系。藝術作品的體勢,源于天地之體勢和主體的心意,是物象之勢與主體之勢的統一。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評謝詩:“以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謝康樂為能取勢,委宛屈伸,以求盡其意,意已盡則止,殆無剩語;夭矯連蜷,煙云旋繞,乃真龍,非畫龍也?!眲萏N于意中起主導作用,是意中之神理,有利于意的傳達。形與意合,使勢從傳達中得以顯現。顧凝遠的《畫引》曰:“凡勢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蛏险邉萦麓梗蛳抡邉萦下?,俱不可從本位徑情一往,茍無根柢,安可生發?”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對于勢首先當了然于心,得心應手。書家以筆勢抒懷,傳達意趣。《小山畫譜》:“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則疾有所勢?!痹趧撟髦校囆g家隨意賦形,以勢達意,以心靈主導勢。勢在情景的有機融合中顯現,其中體現了主觀的氣勢、情懷和想象力。在藝術創造中,勢體現在作品的意脈之中,并且溢于象和藝術語言之外。唐代張懷《畫斷》所謂“意余于象”,其“意”中也包含勢的動力作用。

藝術家以學養縱其勢。藝術作品是否表現出勢,也與藝術家的造詣有關,要出神入化,方能神機所到,興與物會,然后得心應手,充分表現出勢。因此,藝術家的學養可以讓勢如虎添翼。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心手筆墨之間,靈機妙緒,湊而發之。文湖州所謂急以取之,少縱即逝者,是蓋速以取勢之謂也?!毙碾S手變,體現靈感和創造。筆勢是天資和修養的統一。項穆《書法雅言》論唐人書法:“若虞若歐、若孫若柳、藏真張旭,互有短長,或學六七而資四五,或資四五而學六七,觀其筆勢生熟姿態端妍,概可辨矣。”在項穆看來,內在神氣以天資為主,而筆勢則更須學養使其自然、圓熟。

勢與藝術作品的構思有密切關系,是思緒的趨勢。創作論中講“取勢”與“布勢”,就是講構思與勢之間的關系。顧愷之《論畫?孫武》曾云:“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眲萃ㄟ^構思和布局體現,體現在從傳達到構思的整個過程中。清代笪重光《畫筌》中也云:“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勢之推挽,在于幾微,勢之凝聚,由乎相度。”藝術家結體取勢,在虛實顯隱之間,增強表達的張力。作品的結構對勢有影響,結構嚴密,有利于勢的暢達,強化勢的表達效果。必要的渲染和烘托,也是在助勢。勢也使欣賞者從作品中以小見大、以約見博。王夫之《姜齋詩話》說:“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弧畡荨忠酥?。”說明藝術作品以小見大,以少狀多,言有盡而勢有余,勢溢于作品之外,形收而意未收,讓作品中的有限表現引發豐富的聯想,使之趨向無限,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表現力。

藝術創作的“法”是成“勢”的基礎,首先要“得法”。作品的表達要有基本的法度。清代華琳的《南宗抉秘》云:“于通幅之留空白處,尤當審慎。有勢當寬闊者,窄狹之,則氣促而拘,有勢當窄狹者,寬闊之,則氣懈而散。”但勢的創造與表達又常常不拘于常法,要依勢變法,法有時要做相應的變通。王夫之云:“勢之順者,即理之當然者也?!?《讀四書大全說》)“迨已得理,則自然成勢,又只在勢之必然處見理。”(《讀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凡言勢者,皆順而不逆之謂也?!韯莶豢梢詢山厝环帧保ā蹲x四書大全說?孟子?離婁上》)勢體現了規律性與獨創性的統一,體現了守正創新的特點,是法和藝的統一。

勢還需要通過藝術語言而得以表達,即劉勰所謂的“情固先辭,勢實須澤”(《文心雕龍?定勢》)。為了增強勢的表達效果,勢在藝術表現中常常需要欲揚先抑。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云:“作書發筆,有欲直先橫,欲橫先直之法。作畫開合之道亦然。如筆將仰,必先作俯勢,筆將俯,必先作仰勢,以及欲輕先重,欲重先輕,欲收先放,欲放先收之屬,皆開合之機。至于布局,將欲作結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點綴;將欲作平衍紆徐,必先之以峭拔陡絕;將欲虛滅,必先之以充實;將欲幽邃,必先之以顯爽:凡此皆開合之為用也?!痹趧撟髦?,作品有起勢、收勢,包括設置懸念等,引起欣賞者的想象,都是在增強勢的表達效果。

蕭何論“書勢”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并在腕前,文武遺于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藉于陰陽。”(《佩文齋書畫譜》卷五引《書史會要》)在具體的語言表現中,勢奔放不拘,率性而成。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說:“當夫運思落筆時,覺心手間有勃勃欲發之勢,便是機神初到之候,更能迎機而導,愈引而愈長,心花怒放,筆態橫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觸我毫端,無非妙緒,前者之所未有,后此之所難期,一旦得之,筆以發意,意以發筆?!薄八^筆勢者,言以筆之氣勢,貌物之體勢,方得謂畫。故當伸紙灑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灑灑,其出也無滯,其成也無心,隨手點拂,而物態畢呈,滿眼機關,而取攜自便。心手筆墨之間,靈機妙緒,湊而發之。”勢的創構同時體現了主體的表現力,通過體現勢的藝術語言表現出效果。

三、基本特征

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勢,有其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既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的一般特征,如和諧原則,符合讀者的心理期待等,又有其自身的獨到之處,如動態、變通和力度等。勢具有必然的規律性的特點。所謂自然趨勢,就說明其規律性?!督S詩話》卷二云:“勢者,意中之神理也?!边@里的神理就是指規律。作為作品中流動的“勢”態,勢是一種表達的效果,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意蘊,反映了客觀規律與主觀情趣的交融,是宇宙生命精神的體現。

第一,“勢”能夠給人一種全局的張力感,飽滿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勢”有一種全局整合的作用,將零散的細枝末節全部劃歸到“勢”的統籌之中。以中國畫為例,全篇布局必須有整體之“勢”,或曰“布勢”。如郭熙《林泉高致》中“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p>

第二,勢是力的體現。勢表現了藝術品的生機勃勃的律動和活力,是力度的體現。這與勢的本義是聯系在一起的。勢的繁體字是“”,是力的表現。所謂“勢恒傷淺薄”(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就是強調勢的力度和深度?!皠荨斌w現了力,體現了力度,即其內在的生命力,透過生命的姿態從內在生命中體現出力量。勢的方向性和力度,是大化生命精神、力量與風采的體現。

第三,勢具有動態特征。勢在動感中得以顯現和展示,勢能潛在于藝術作品之中。藝術作品因體成勢,寓動于靜,化靜為動,以動態顯勢。藝術通過飛動和靈動表現勢。在創作論上,勢追求筆鋒運動的富于變化和節奏感、韻律感,講究連貫性和自然性。藝術作品有了動勢,才能達到一種境界。米芾的字,以勢的流動見長。勢中要有活的、動態的、有生命力的體勢,才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作品。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豪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币话阏f來,藝術作品要一氣呵成,流暢無滯,氣脈通貫,瀟灑飛動,方能體現出勢,而不能太澀。草書的飛動可以強勢,勢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勢是寓于氣中的動態形式,是整個作品的動力和趨向。《孫子兵法》“勢篇”曾比喻說:“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勢中體現為藝術作品的動態特征。勢從意象的動態中得以表現,使意象生動傳神。勢化靜為動,引發聯想,顯得靈動,因而勢是活潑靈動的。

第四,勢具有變通性。勢有靈活性和不確定性的一面,有變化無端的一面?!段男牡颀?定勢》云:“勢者,乘利而為制也。”這與“勢”的語源有關。古人兵法喻書法,強調其無常、無定的一面。靈活機動、富于變化。意象的勢態,活潑恣肆。梁武帝蕭衍《答陶弘景論書書》云:“拘則乏勢,放又少則。”庾肩吾《書品論》也云:“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華落紙,將動風彩,帶字欲飛。”勢既與主體的神、氣相通,是變動不居的;同時勢中顯理,也有一定的準則和限度。沈宗騫《芥舟學畫編?取勢》說:“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煙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勢與理兩無妨焉乃得?!睆娬{“勢與理兩無妨”。作品中的勢,體現了藝術規范和技巧與藝術家個性的統一,使整個作品靈動,具有生命力,具有方向感和傾向性,從而具有魅力。

第五,勢遵循和諧原則。中國古代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勢的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總體上都體現著和諧。創作要取勢,勢的表現要講究度得適宜,勢更重自然。彈琴的手勢、指法等,與作品的體勢包括風格等,是相應的。朱載《樂律全書》卷五:“若夫黃鐘九寸,……起初細弱,其勢未揚;其后憤盈,其勢漸達,蓋氣力強弱,自然不同?!睍ㄋ囆g通過遲速緩急表現勢。勢通過速度體現,速度過快,則又失勢。姜夔《續書譜?遲速》:“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然后為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務速,又多失勢?!彼尾苷J為遲速應順應規律,否則,遲而少神,速則失勢。書法開合有間,收放有勢?!稌s言》:“蓋形圓則潤,勢疾則澀。不宜太緊而取勁,不宜太險而取峻。遲則生妍而姿態毋媚,速則生骨而筋絡勿牽。能速而速,故以取神;應遲不遲,反覺失勢?!币虼?,在勢的表達中,疾濕、遲速要相濟為用,在藝術表達上要體現和諧原則。

第六,勢也是境界的表現。藝術作品的勢表現在高遠的藝術境界中。在勢的表達中,要高妙,要脫俗。蔡襄云:“張長史筆勢,其妙入神,豈俗物可近哉?”(《蔡襄集》卷三十四)徐上瀛《溪山琴況》:“既得體勢之美,不爽文質之宜,是當循循練之,以至用力不覺,則其堅亦不可窺也。”勢在創作的形神統一中得以表現,以傳神充分顯示。

第七,勢具有感染力。藝術家要能適應讀者的心理期待,適應心理動勢。藝術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以氣勢體現著感染力。在作品中,勢對欣賞者的心理形成沖擊。氣勢震撼人心,傳達出神韻來(勢寓于神韻之中)。作品中的勢通過語言引發欣賞者的聯想,并且從中對欣賞者起導向作用。作品需盡勢,但在藝術表現中又不到頂點。中國藝術的“不到頂點”正是充分利用了勢。近人馬宗霍《霎岳樓筆談》曾說:“明人草,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即王鐸)則擬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如不盡?!笨梢?,藝術表達不能“極勢”,選擇最富于包孕性的那個點,把握最富于表達效果的那個點,充分體現出勢,使作品有余意、有余味、有余韻。這與萊辛《拉奧孔》提出選取“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②是相通的。

四、風格傾向

勢與藝術作品的風格有關,具有風格傾向。勢具有包孕性,具有力量,常常體現了陽剛之氣和力的美,勢常常偏指強勁和陽剛,有氣勢。藝術家只有得了勢,才能體現出獨創性。勢常常使作品在風格上打上了特有的烙印。每個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或飄逸或沉著,或剛健或清新,等等。張懷《書斷》引王僧虔云:“獻之骨勢不及父,媚趣過之?!睆垜选稌鴶嘀小吩u嵇康:“叔夜善書,妙于草制,觀其體勢,得之自然,意不在筆墨。若高逸之士,雖在布衣,有傲然之色。”具有神清意遠的特點。嵇康《琴賦》云:“若論其體勢,詳其風聲,器和故響逸,張急故聲清,閑遼故音庳,弦長故徽鳴,性潔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蕩心志,而發泄幽情矣?!眲莸牟町悗盹L格的差異。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十七勢”也是講作品的風格問題。衛恒的《字勢》、《四體書勢》,對字勢的描述若體態風格。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介甫(王安石)詞完氣健,饒有遠勢?!鼻宕鷲辆础洞鹨翐P州書》:“所惠香山老人畫,是其晚年之筆,意境超遠,體勢雄厚。”這里講的勢都有風格特點。

勢中包含著風格和體勢,“勢”帶有藝術家創造意象時的個性風格特征?!斗〞洝份d袁昂《古今書評》:“蕭詩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薄紹之書字勢蹉跎,如低腰,仙人嘯樹。乃至揮毫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書苑菁華》載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眲菔莾仍诘膭恿?,風格是外在的表現形態,內在動力通過外在形態得以顯現,氣勢和風格相輔相成。藝術作品的體勢、書法筆勢等,無不體現時代精神和個性風采,從當下的暗示去體驗未來可能的形態。

有勢的作品,常常體現一種遒勁剛健的風格。黃庭堅評米芾書云:“余嘗評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然亦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說明在遒勁剛健的基礎上尚需要足夠的修養,才能獲得足夠的氣勢,因此藝術作品中的勢,常常體現了內在的力度和積極上揚的內在精神風貌。從創作上講,書畫家的運筆要有力度。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中》:“是以指得勢而鋒得力?!倍洳懂嫸U室隨筆》:“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又說:“非勁利不能取勢,非使轉不能取致?!彼尾堋稌s言》:“作行草書須勁利取勢,以靈轉取致,如企鳥,志在飛,猛獸駭,意將馳,無非要生動,要脫化,會患上斯旨,當自悟耳?!币鈱ⅠY,即體現勇猛的趨勢。

總而言之,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依托于作品文本,托體而馳勢。勢的表達,體現了主體和對象、物與我的統一。這是“有?!钡囊幝珊蛣討B變化的有機統一。藝術家通過靈感,順勢而作,因勢而象形,融合了對象的生命活力和主體的生命活力,一鼓作氣,形成作品的氣勢。成功的作品關鍵就在于對勢的傳達,讓大勢所趨,呈現出不可阻擋的效果,從而超越于有限的現實而趨于無限。(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 涂光社《勢與中國藝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頁。

② 萊辛著,朱光潛譯《拉奧孔》,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頁。

Sense and Sensibility of Chinese Art

ZHU Zhi-r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