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勤學范文

時間:2023-03-31 17:3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陽修勤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獨自撫養他,非常不易。因為家境貧窮,母親沒有錢供他上學,便親自教他識字。母親還在院子里鋪上一層沙子,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寫畫畫,教歐陽修寫字。

除了教歐陽修識字、寫字,母親還教他誦讀古代文人的優秀著作,讓他學習寫詩。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歐陽修慢慢地長大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了,他就到鄉里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還將借來的書抄寫下來。歐陽修的記憶力很好,往往書還未抄完,他就能背誦所有的文章了。歐陽修專心地讀書、寫字,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歐陽修小時候寫的詩歌、文章,就像大人寫的一樣有文采。

十二歲那年的一天,歐陽修身背行囊,匆匆忙忙趕了一天路,又累又困。天快黑的時候,他來到襄陽城下,城門已關上了。他抬頭看見城頭有一個老兵在站崗,便拱手施禮說:“煩請老伯開門,讓我進城好嗎?”老兵問:“城下是什么人?為什么現在進城?”歐陽修說:“我是一個讀書人,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這里,想進城找個地方住一夜?!崩媳静桓疫`例開城門,但聽出歐陽修是個很懂禮貌的書生,頓起愛憐之心,說道:“既是書生,我出一副對聯,你對得出,我就讓你進城;對不出,你就明天早晨再進來?!睔W陽修答道:“遵命?!庇谑牵媳畹溃骸伴_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睔W陽修一聽這上聯,看上去是老兵隨口說出來的,其實這副對聯連用疊字,非常巧妙,便回答道:“出對子容易,對對子難啊,請先生先對吧?!崩媳舐暤溃骸拔沂且銓Φ?!”歐陽修笑道:“學生已經對過了?!崩媳幌?,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樓開了城門。

讀到這里,也許同學們會問:“對聯講究的是字數相等,既然上聯是十一個字,下聯怎么是十六個字呢?”其實,這副對聯是:“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思維互聯網]

同學們,歐陽修家里貧窮,但他依然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篇2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n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p>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p>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鬃?/p>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p>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鸥?/p>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祆?/p>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獨W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獎⒁?/p>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佌媲?/p>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谥t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獎⑾?/p>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篇3

唐代韓愈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鼻趭^是成功的的基石,勤奮是成功的前奏,勤奮是一個人才出現的告白。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與歐陽修同名的政治家司馬光,想必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自幼天資聰慧,加上勤奮好學,才智過人自然是其一大優點。司馬光長大從政,這種勤奮好學的態度影響了他的一生。司馬光由于愛睡懶覺,早上如果起遲就會耽誤好多事情。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晚上睡覺前多喝點水,那么就能被尿給憋醒了??墒聦嵤牵诙煸缟喜坏珱]早起,反而還尿了床,引來了同齡人的冷嘲熱諷。于是,他動用他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種名為“警枕”的圓木枕頭。如果他怕睡遲誤事,那么那么他就枕著這個私人定制的枕頭睡覺。因為枕頭本身是圓形的,所以只要一翻身,枕頭便會脫離脖子,腦袋就會狠狠的磕在床木板上,從而立刻驚醒,就不會有起遲偷懶的行為了。司馬光最著名的作品是《資治通鑒》,為了編撰這本書,司馬光耗費畢身精力和心血,將自己后半輩子的生活付諸于此,每天起早貪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他往往編書編到半夜才肯睡覺,每當仆人伺候自己是,他總是先讓仆人睡去。他早上五更左右就起床繼續編撰。正是因為有了司馬光的勤奮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資治通鑒》。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要永遠盡你所能,永遠不要氣餒;永遠不要小看自己。”堅持自己道路,不變勝利的初心,在自己奮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即使自己天資過人,但如果不努力不奮斗照樣泯然于蕓蕓眾生。

篇4

1、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2、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3、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英國)諺語

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5、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三國志》

8、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9、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0、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2、教育!科學!學會讀書,便是點燃火炬;每個字的每個音節都發射火星。雨果

1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4、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格言對聯》

15、"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1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17、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18、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9、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0、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1、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3、養子莫徒使;先教勤讀書?!秾β摷\》

24、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5、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26、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

27、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29、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32、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3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4、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5、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36、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

3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3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0、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高爾基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4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43、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篇5

顏真卿,字清臣,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進士,曾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顏真卿家學淵博,工于尺牘,年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從師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有“顏筋柳骨”的美譽。

宋朝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于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顏體的基礎之上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

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很多,我在日常教學中最常用的是《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這三種碑帖,代表了顏真卿不同時期的三種楷書風格,也代表了顏體楷書欣賞與臨習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臨習《多寶塔碑》?!抖鄬毸啡Q《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天寶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勛撰文,顏真卿書丹,徐浩題額,史華刻字,現藏于西安碑林。此碑是顏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寫恭謹誠懇,直接二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遺風,而又與唐人寫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是他繼承傳統的作品?!稌嫲稀罚骸按耸囚敼顒蚍€書,亦盡秀媚多姿,第微帶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边@件作品在繼承傳統上不越雷池,理解深入而功力扎實,但是尚未形成顏書的獨特面目。后人對此碑書法頗有微詞,評之曰“小遠大雅,不無佐史之恨”。但是客觀地說,如果顏氏沒在繼承傳統上打下如此堅實的基礎,他后來的變法出新是絕不可能的。

這件作品比較適合初學書法的學生,一點一劃之間的學習,可形成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努力追求帖意、古意,追求筆筆有來歷,筆筆不虛,同時,也可以把碑帖的字放小,做為學生寫鋼筆字的范本。鋼筆書法的推動者龐中華的楷書作品取法來自多寶塔,但只得其規整而未得其神韻,所以此碑適合初學,但這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在書法領域有更大造就還應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臨習更多的顏體楷書作品。

第二階段,臨習《勤禮碑》?!肚诙Y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護軍顏君神道碑》,是顏真卿71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撰文并書的神道碑。碑文內容追述顏氏家庭祖輩功德,敘述后世子孫在唐王朝之業績,1992年10月在西安舊藩庫堂后(今西安市社會路)出土,使得這一代表作在沉睡地下一千余年之后得以重見天日,現珍藏于陜西省博物館碑林,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此碑結體一反初唐書家“相背”取勢的傳統,而多呈“相抱”之勢,右豎畫多作恰到好處的右弧狀。在用筆上,此碑取勢具有橫細豎粗,橫畫右揚的特點,而對于字中相向的兩豎,則通常寫成左細右粗的形態,這樣造成的對比反差,使字的間架呈現為灑脫挺拔的側勢。在通篇的布白上,表現出一種字大滿格的創意,造成一種磊落正大、雄強茂密的審美效果。與《多寶塔》相比較,《顏勤禮碑》標志著顏體楷書偉岸雄秀、雍容大度風格的成熟。

就個人而言,我在教學中教授最多就是《顏勤禮碑》?!额伹诙Y碑》中的顏體字特征明顯,容易上手,而且典雅無俗氣,尤其是采取集字為箴言、短句和對聯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將《顏勤禮碑》中的單字集詩創作,將顏真卿創作的《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奔止┩瑢W們臨習創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階段,臨習《麻姑仙壇記》?!堵楣孟蓧洝啡Q《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并書?!堵楣孟蓧洝酚浭雎楣玫玫莱上芍?,并刻石記之。此碑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成熟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臻完善。歐陽修《集古錄》中說:“此碑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迸c《顏勤禮碑》相比,那種肉豐骨強,舒放挺拔的特征已經淡化,橫細豎粗的狀態已不明顯。左低右高、字呈側勢、形體長方的特征被正面示人、橫向取勢、重心下移的面貌所取代,是一種筋骨內含,嶙峋老辣的樸拙氣息。此碑徹底摒棄了晉唐以來書法所崇尚的唯美標準,轉而追求一種古樸端重、蒼秀奇崛的新標準。其狀似乎粗頭亂服,使人想到李煜評價的“叉手并腳田舍漢”,但若細細品味,漸入佳境,則可感受到君子藏器的廟堂氣象,進而悟得其情之所至,物我皆忘的一派天機。

篇6

歸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主義主張,提倡“獨出于胸臆”,強調真情實感。他的散文風格樸實,感情真摯,被譽為“明文第一”,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他的文章不以重大的題材反映他所處的時代,而是通過記敘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

本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和人遷,表達了人亡物在、世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真切感人。細節描寫的運用,使得人物形象生動感人。我們在品讀賞析時,能體會到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厚感情,體會到那種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展現出的對家人的那份深深的眷戀之情。

一間本來破陋不堪的老屋,經過修葺,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愛的景象,確實像一幅富有詩意的圖畫。在這幅畫上,有竹有蘭,月白風清,桂影珊珊。然而,給人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幽靜。老屋富有生機,常從動態中顯示靜境,如:“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痹偃纾骸靶▲B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毙▲B啄食的行為,本是動態,但“人至不去”,則從動態中顯示出靜境。生活在這樣環境里的主人公,“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關上窗戶,刻苦攻讀,久而久之,能憑腳步聲來判斷往來的行人。這一件事就把他好靜、安詳、勤學、深思的性格和行為活現紙上。老屋年代較遠,生活在此的人動諸多,睹物思人,一個個至親閃現在作者眼前,揮之不去,空余惆悵在懷。祖母持“象笏”至,表現的是祖母對自己的關懷以及對家族未來的期望。“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借枇杷樹與妻子逝世聯系起來,移情于物。樹在,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思念穿越時空,破窗而入,直擊情感深處。

《項脊軒志》中作者對一事、一物、一人、皆平實說來,用語極為清新淡雅,卻正是這平實樸素的語言飽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細致入微地選取生活小事、平凡場景,表現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對母親,寫她聽到兒“呱呱而泣”時以指叩扉的動作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凸顯了慈母對兒女是否衣暖食飽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祖母,寫她“吾兒,久不見若影……”的愛憐的言辭和離去時的喃喃自語及“以手闔扉”的動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現出老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期待。對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簡略勾描出少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傊?,作者對于各個人物,都能分別抓住她們的特征,用寥寥幾筆描繪出她們的音容笑貌和自己的真摯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親人一往情深的懷念。

歸有光的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真實生動,有詩一般的意境,值得我們借鑒。

篇7

大家好!我是2號選手曉舍。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別了,我的童年》。

彈指一揮間,我的童年轉瞬即逝!

六年前,我還只是一個初入小學的學生,因為沒上過學前班,而且當時眼睛也正在做散瞳,所以上學時,拿不起鉛筆,寫不會拼音。畫出的“a’’像個大土豆;抄回家的作業上,也只是我自己才能看懂的各種圖形。怎么樣才能跟得上大家的進度呢?不知所措的我,在媽媽的幫助下,搜集整理了所有的音節,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在窗口大聲地朗讀音節,晚間,同樣反反復復的直呼音節。 當時剛剛六歲的我,也想著玩,也盼著休息。為此,我不知哭鬧過多少次。但是,對音節的練習,卻始終沒有中斷。那時,不光白天讀,晚上練,就連國慶節去串門時,也帶著那張八開的,印滿音節的大紙。。。。終于,在國慶收假后,我的“惡補”得到了回報,快速攻破了拼音關,很快融入到了集體當中。localhost大家用一年時間學會的拼音,竟被我一個月就趕上了。從此,我的學習快樂起來,我上學的腳步輕松起來。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困難面前,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勤學苦練,就定會有收獲!學習任何技藝,都如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所說的真理------“,天下無難事,唯手熟爾”。

我上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用毛筆完成描紅本上的三頁練習?;丶液?,我拿出墨汁瓶,隨手放在書桌的左邊,當時老媽非得告訴我,墨汁瓶必須放在右邊,我什么都沒想,根本不去考慮老媽的啰嗦,就開始寫。當寫到第二張時,悲劇發生了,我的右手因為蘸墨汁不便,碰倒了墨汁瓶,無情的墨汁頓時揮灑他的大手筆,潑墨在我的描紅本上,描紅本的每一頁都面目全非!我當時出離憤怒了!天哪,不但當天的作業無法完成,過去的辛苦也白白浪費了。更讓我難過的是,學校第二天就檢查我們年級的作業!我真的不想給班級抹黑!雖說‘真正的猛士,敢于正視淋漓的“墨汁”,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但當時的我,只有七歲,稱不上是猛士”。于是,傷心地嚎啕大哭起來。。。從此,我知道了,在學習上,生活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為細節決定命運!

四年級的暑假,我由科學王羽老師帶領,代表學校到青島參加科技創意大賽。在緊張地比賽期間,正好有一天是我的生日??删吹耐趵蠋煄е液蛥①惖年犛?,在百忙之中,步行很遠的路,給我買來了一個生日蛋糕,在異地他鄉給我過了一個簡樸熱鬧的生日。這次生日使我深受感動,終生難忘。原來,這個世界充滿著濃濃的,博大的、真摯的愛!師恩難忘啊!

篇8

1、游手好閑的學習并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2、你若需要時間,還得自己把他造出來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學習!學習!

5、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6、知識無底,學海無涯。

7、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8、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9、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10、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懶惰的人是時間的奴隸。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2、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13、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不成。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15、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16、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收獲的好,必須耕耘的好

17、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18、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0、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魯迅

2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22、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2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4、誰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亞美尼亞諺語)

25、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2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DD唐·杜甫

27、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8、看書和學習——是思想的經常營養,是思想的無窮發展。

29、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

30、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31、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歌德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3、蟻穴雖小,潰之千里。

34、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35、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多練多乖,不練就呆。

36、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37、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38、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39、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4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41、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42、一日無二晨,時過不再臨。

43、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44、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45、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其

46、重復是學習之母。

47、謹慎的勤奮帶來好運。

48、知識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麥諺語)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50、勤奮是世功之母。

51、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52、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53、讀一書,增一智。

54、知識永遠戰勝愚昧

55、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56、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車爾尼雪夫斯基

57、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58、學習如趕路,不能慢一步。

59、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茅以升

60、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61、吃飯不嚼不知味,讀書不思不知意。

62、等時間的人,就是浪費時間的人。

6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64、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達·芬奇(意大利)

65、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66、靈感,不過是"頑強地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列賓

67、你熱愛生命嗎 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68、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69、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70、人生有一道難題,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陰等于一寸生命

71、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72、到處留心皆學問。

73、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74、守財奴說金錢是命根,勤奮者看時間是生命。

75、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76、懶人嘴里明天多。

7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8、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79、知識永遠戰勝愚昧。

80、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81、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82、天才絕不應鄙視勤奮。

8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84、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

85、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高爾基)

86、把握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87、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88、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8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90、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9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92、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93、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94、勤奮和智慧是雙胞胎,懶惰和愚蠢是親兄弟。

9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96、書籍是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97、光陰易逝,豈容我待

98、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99、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100、如果學習只在于模仿,那么我們就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

101、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勞動,便成天才。

102、古往今來,凡成就事業,對人類有所作為的,無不是腳踏實地,艱苦登攀的結果。

10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天才不是別的,而是辛勞和勤奮。

104、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105、知識無底,學海無涯

10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07、少年好學,將成大器。

108、沒有任何動物比螞蟻更勤奮,然而它卻最沉默寡言。

10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110、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11、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卡萊爾

112、知識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

113、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114、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

篇9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介紹作家作品,某人字什么,有哪些代表作品,我們今天學的課文選自他的哪部作品。至于這個古人為何在名之外還有字,名與字有何關系,由于不考試我們也不講,以致全班五十來人,沒有一個學生知道這方面的知識。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文化積淀。古人的字、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經常遇到,如《論語》中“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涉及到了人的謚號;《五柳先生傳》中“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涉及到了人的別號;《核舟記》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和“虞山叔遠甫刻”,都涉及到了人的表字。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一點古人的姓名知識,積累一點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對于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給學習補充了一點古人名、字、號的相關知識。

我們今天常說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后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

“字”,也稱“表字”,是一個人的名字的注解、補充和延伸。字與名相呼應,互為表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字,貧苦的老百姓沒有字,如武大郎,沒聽說過他字什么。自稱、謙稱稱名;敬稱、尊稱稱字。如《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寫劉備到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時,諸葛亮說:“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敝T葛亮只稱自己的名?!堵≈袑Α分兄T葛亮來到劉備身邊,他們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面對關羽、張飛的不悅,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劉備稱諸葛亮只稱字,這是名與字用法的區別。

古人取表字,常見的有按兄弟長幼排行取字,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弟兄了。古人稱男兒長幼順序依次是:伯、仲、叔、季,所以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如仲由,字子路;蘇軾,字子瞻;杜甫,字子美。

名與字的關系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名與字互相解說。杜甫字子美,甫與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東野,郊與野是同義詞;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

名與字意義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則是昏暗;趙孟字子昂,是低頭,昂是仰頭;唐代詩人王績字無功,績是功績,字卻是無功。

名與字連類推論??鬃拥牡茏幽蠈m括,字子容?!袄ā?,包括;推論到“容”,受容。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斑^”,過錯,有過自然應改之。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還喜歡給自己起個號,來體現自己的志向和情趣,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古人的號大體上有如下規律:以居住地為號,如李白五歲隨父遷居青蓮鄉,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貶謫黃州后,筑室于東坡,故自號“東坡居士”。以旨趣抱負自號,如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以抒發對他們的蔑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文人的情趣。

謚號,是古代的一種特殊稱號。在我國古代社會,有身份、地位、有影響的人死后,朝廷根據他的生平事跡和品德,給一個特殊稱號,這就是謚號?!墩撜Z》中孔子回答子貢說: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是說孔子得到“文”的謚號是朝廷褒揚他勤學好問的品德。

篇10

【關鍵詞】應天府書院;教學;貢獻

書院是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和學術研究單位,史學家一般認為書院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它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對于古代教育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以及學術理論的繁榮做出過重大貢獻。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位于今河南省商丘縣老城西北角,其前身是五代后晉時期的歸德軍南都學舍,是當時“樂于教育”的邑人楊愨在歸德將軍趙直的支持下于天福六年(941年)創辦,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 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1]應天府書院歷經千余年的興衰沉浮光芒依然,“博延眾生,講習甚盛”,本文探討它在教學方面的一些知識,以期對現今教育事業提供歷史鏡鑒。

一、書院教學簡論

1、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宋初抑武興文措施的弊端到仁宗時期逐漸暴露出來,時任應天府書院執教的范仲淹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就是要造就一批世致用的經邦治國之材。他認為“致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軍材,陳正道,使其服禮樂之風,樂名教之地,精治人之術”。[2]而且他還根據院生專長和愛好分齋而教,使院生各擇一專業再兼學一專業, 借以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他說:“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將何以救? 在于教以經濟之業, 取以經濟之才。”兼之采用當時最著名的胡瑗蘇湖教法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改正了當時社會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 特別注重生徒的德行培養,將進德與學業更好的融合起來。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使眾多的經世致用人才脫穎而出。

2、名師嚴格執教,高徒層出不群

應天府書院教育歷經五代和宋、元、明、清四朝,宋代博學之士教學有方,高徒不斷涌現。在此簡單介紹幾位:

戚同文(915-976)字文約,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他聰慧過人, 勤學好問?!?因授《禮記》, 隨即成誦, 日諷一卷, 異而留之。不終歲畢誦五經, 即妻以女弟。自是彌益勤勵讀書, 累年不解帶?!?由于他學識淵博, 才高八斗, 治學嚴謹, 前后登第者達五六十人之多, 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 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

王洙( 997-1057) 字原叔, 應天宋城( 今河南商丘) 人。年少時就博聞強識, “其生始能言, 已知為詩, 指物能賦?!盵3] 王洙聰悟博學“自六經、史記、百家之書, 至于圖緯、陰陽、五行、律歷、星官、算法、訓詁、字音, 無所不學, 學必通達如其專家。”[4] 在應天知府晏殊的大力支持下, 他在應天書院說書長達八年之久,一時名臣賢士, 皆稱慕之, 其名聲著天下。他淵博的知識, 對古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謚號“文正”,吳縣( 今江蘇蘇州) 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晏殊又聘請因母喪辭官退居睢陽的范仲淹掌管學府, 范仲淹日于府學之中, 觀書肆業, 敦勸徒眾, 講習藝文, 不出戶庭。他前后在此執教兩年,后來許多宋代名人都從其教。 后人曾說:“宋晏公殊留守南京, 興學校, 延范仲淹為師, 教授諸生, 故天下興學, 自公昌之?!盵5]

3、嚴密的學規管理。宋徐度在《卻掃編》中述及南宋國子監的學制學規的條文就是當年應天書院的學制學規。‘卻掃編'卷上云:同文先生“生唐天佑中,歷五代入本朝,皆不仕,以文學行義為學者師。及是,四方之士爭趨之,曹氏益復買田市書,以待來者。先生乃制為學規,凡課試、講肄、勸督、懲賞,莫不有法。寧親歸沐,與親戚還往,莫不有時。而皆曲盡人情,故士尤樂從焉,由此書院日以寢盛。事聞,京師有詔,賜名應天府書院。先生沒門人私謚為正素先生,其子綸復以儒學顯,歷事太宗、真宗兩朝,官至傴密直學士。先生之規,后傳于時;及建太學,詔取以參定,學制予幼時猶及見之書院,即今之國子監也。[6] 應天書院凡課試、講肄、勸督、懲賞等皆有規制,連皇帝也下詔北宋建立太學都要參照應天書院學規學制的條文。

二、教學貢獻

應天府書院長期以來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社會產生過重大反響,而且它同樣以種種形式或顯而易見或潛移默化地規范著現代的教育。所謂弘揚優秀的教育傳統,其本身就包含了繼承與創造兩方面的內容,在繼承中創造,創造中繼承;歷史中有現實,現實中有歷史。[7]具體一點來講,應天府書院的教育思想有以下諸方面的現代意義。

1、奠定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應天府書院從學舍發展到書院,又從私學榮升為國子監,歷獲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其實質書院是通過發展人才,進而利用在這些具有一定政治態度、思想意識的人,來維護和鞏固一定的制度,保障社會的安定。書院的這種治學思想與現今倡導教育立國的理念如出一轍。當今世界,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狀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教育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為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功能,具有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功能,這些功能恰恰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

2、明確教育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張正藩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書院制度考略》曾指出我國真正的書院教育原系為人格教育,應天府書院的教育歷程也明顯的體現了教育對個人發展的深遠影響。首先,書院的建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包括課堂、建筑以及祭禮等諸方面都相當講究,其目的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人文氣息厚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其次,書院教學提倡的以自學為主與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很大的相通之處。書院大師面向生徒講學,大都是提綱挈領,然后由生徒根據內容的深淺自己體會。這種教學方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自學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種強調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精神符合今天創新教育的思想,應該努力提倡。

3、尊崇教師,嚴明教學。應天府書院的大師們在治學過程中以身作則,是生徒們鮮活的楷模,他們的言傳身教以及嚴謹作風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受到大家的尊敬。對于我們當前的教師同胞們來說,首先不斷“充電”,增強個人的人身魅力以及培養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努力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藝術化。這樣學生就會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自動的見賢思齊向教師靠攏,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第二,教師重言傳更重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篇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要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前提下以身作則,更好地發揮教師的教書育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應麟.玉海(卷一六七)?應天府書院[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3075.

[2]周保平.簡論北宋時期河南書院的教學與管理[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8).

[3][4]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卷三二)[M].李逸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1:1826.

[5]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八六)[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