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小螞蟻范文
時間:2023-03-15 17:5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小螞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天,珍珍在花園里吃面包,不小心把面包屑撒到了地上。不一會兒,爬來了許多螞蟻,珍珍就蹲下來觀察。
只見螞蟻們碰碰觸角,好像在說:“咱們齊心協力把面包屑搬回洞吧。”更多的螞蟻被香甜的氣味吸引了過來。珍珍笑著說:“螞蟻們真是太有趣了。”螞蟻們用它們的鉗子把面包屑夾住,然后,兩個螞蟻抬一粒面包屑,成群結隊回洞啦!
二年級:賀李豪
篇2
【關鍵詞】 地佐辛; 全麻插管應激反應; 臨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2.00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016-02
地佐辛是一種強效的阿片類鎮痛藥,是常用的嗎啡烷類的衍生產物,由于其對呼吸的抑制較小,且不會產生藥物依賴,所以是當下臨床中比較常見的鎮痛及輕度鎮靜藥物。全麻誘導時置入喉鏡和氣管插管時常引起心血管反應,大多為血壓升高和心動過速,嚴重者甚至引起心律失常[1]。近年來,地佐辛已逐漸應用于全身麻醉誘導,應用于氣管插管的手術中,但其相關報道并不多。本次研究針對筆者所在醫院接治的62例全麻手術患者對地佐辛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治的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手術患者共62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22~53歲,平均(32.25±4.04)歲,體重46~78 kg,平均(58.53±10.60)kg,ASA分為Ⅰ~Ⅱ級。對照組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23~54歲,平均(34.50±3.75)歲,體重45~76,平均(60.50±10.53)kg,ASA分級為Ⅰ~Ⅱ級。兩組患者體重、性別、年齡及ASA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靜吸復合全身麻醉,均未應用術前藥。入室后常規連接德爾格多功能監測儀,連續監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MAP)、心電圖(ECG)、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開放靜脈,輸入乳酸鈉林格氏液,誘導前均輸注8~10 ml/kg。
在手術前10 min,兩組患者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3 mg/kg。麻醉誘導,通過面罩吸氧方式行去氮處理。觀察組患者注射地佐辛0.2~0.3 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5 mg/kg,丙泊酚2 mg/kg;對照組患者靜脈注射芬太尼4~6 μ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15 mg/kg,丙泊酚2 mg/kg。睫毛反射消失2 min后,視頻喉鏡下行氣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20 s內一次插管成功。氣管插管成功后接麻醉機,予間歇正壓模式機控呼吸,RR為10~12次/min,潮氣量6~8 ml/kg,I∶E=1∶2,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35~45 mm Hg。
術中麻醉維持,所有患者均靜脈持續泵注丙泊酚6~10 mg/(kg?h),瑞芬太尼0.01 mg/(kg?h),持續吸入七氟醚0.6 MAC,間斷性靜注順苯磺酸阿曲庫銨維持肌松。
手術結束停止靜脈泵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關閉七氟醚;連接術后鎮痛泵。待患者意識及呼吸恢復達到拔管條件,則吸痰后拔出氣管導管。
1.2.2 鎮痛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電子鎮痛泵(駝人公司)進行靜脈鎮痛,鎮痛配方為曲馬多400 mg,芬太尼0.8 mg,用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100 ml,首劑5 ml,背景輸注劑量2 ml/h,靜脈鎮痛給藥量2 ml,最大注射15 ml/h。待患者處于清醒狀態后,根據其疼痛程度相應給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插管時的血流動力學變化,記錄兩個時間點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的變化,以此作為兩種藥物對患者氣管插管的應激反應抑制效果的評價基礎。
模擬鎮痛評分(VAS)標準:7~10分為強烈疼痛;4~6分為疼痛;3分及以下為輕微疼痛;0分為無痛(分別記錄患者蘇醒和患者蘇醒1 h)[2]。
舒適度評分(BCS)標準:4分為咳嗽無痛;3分為安靜深呼吸無痛;2分為安靜無痛,咳嗽深呼吸會伴隨輕微疼痛;1分為安靜無痛,咳嗽及深呼吸會有強烈痛感;0分為持續疼痛[3]。記錄時間為患者蘇醒和患者蘇醒1 h。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及插管時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通過對兩組患者麻醉誘導前和插管時的血流動力學數據分析發現,麻醉前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與心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插管時,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與心率無明顯變化,與麻醉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患者平均動脈壓和心率明顯降低,與麻醉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在蘇醒時及蘇醒1 h VAS評分
在患者蘇醒時,能夠發現觀察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BCS評分
在患者術后立即蘇醒階段,能夠發現觀察組的BC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氣管插管是臨床全身麻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全身麻醉情況下保障患者呼吸功能穩定的主要措施,這也是當下麻醉師必須要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4]。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發現氣管插管過程中伴隨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后導致的以交感神經興奮和丘腦下部-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為主的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非特異性防御反應。應激反應會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產生影響,換言之就是伴隨平均動脈壓升高,心率加快的臨床表現[5]。隨著當下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臨床上解決心血管的應激反應有多種方式,例如調節心血管的藥物(可樂定、硝酸甘油等),或者增加物的劑量,使患者深度麻醉等方法,這也就使得全麻插管的應激反應抑制方法變得多樣化。阿片類藥物能夠很好地減輕氣管插管對機體產生的刺激,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增加,同時還能降低體內腎上腺素的濃度,這樣就會對氣管插管導致的心血管應激反應產生很好的抑制作用。
很多研究都表明,在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的麻醉性鎮痛藥仍是芬太尼,雖然作為阿片類藥物,其能夠很好地抑制插管的應激反應,但在全身麻醉誘導時,應用的芬太尼通常為4~6 μg/kg,而研究表明2 μg/kg的芬太尼就會顯著降低患者的血壓升高和心率加快,而6~8 μg/kg芬太尼就能抑制插管反應[6-7]。同時芬太尼還對腦干呼吸中樞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反復應用會產生蓄積作用。
地佐辛是一種強效的鎮痛藥,是κ受體激動劑,也是μ受體拮抗劑,其對呼吸抑制較少,且不會使患者產生過強的依賴性。根據臨床前藥理研究,用藥過量將產生呼吸抑制、心血管損傷及譫妄。非耐受健康受試者,最大無毒性劑量為30 mg/70 kg,近年來也被用作麻醉誘導插管手術。有研究表明,0.2~0.3 mg/kg的地佐辛應用于全麻氣管插管手術中能夠很好地起到抑制應激反應作用,同時相較于傳統的芬太尼,其對患者的心血管影響輕微,能夠讓患者迅速蘇醒,而且術后恢復快[8]。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應用4~6 μg/kg芬太尼抑制患者全麻氣管插管出現的應激反應,結果表明芬太尼雖然可有效地對應激反應進行了抑制,但是在進行插管時,患者有著明顯的心率下降及平均動脈壓下降的問題。與地佐辛進行麻醉誘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將地佐辛應用于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應激反應抑制過程中,能夠有效增加麻醉深度,且對患者的氣管插管應激反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以及蘇醒、拔管都o明顯的影響。相比現今常用的芬太尼,其在蘇醒時的疼痛感要有明顯降低,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且提高了患者術后舒適度,故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麗,于泳浩.地佐辛在喉罩置入全麻誘導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4,20(2):151-153.
[2]黃光偉,劉曉歐.地佐辛與噴他佐辛應用于全麻插管誘導的比較[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17):78-79.
[3]邴彥秋,陳冰宇.地佐辛用于術后硬膜外鎮痛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4):147-149.
[4]師小偉,熊源長.地佐辛臨床鎮痛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6):1105-1107.
[5]徐美云,徐賢惠.地佐辛和布托啡諾預防全麻術后躁動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4):42-43.
[6]王敦亮,孟志艷,王秘群,等.地佐辛聯合表面麻醉在清醒氣管插管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0):64-66.
[7]劉瑋玲,孫志紅,陳海濤.地佐辛在甲狀腺癌根治術中超前鎮痛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3,39(15):1842-1843.
篇3
為探討10kg以下小兒唇裂整復術氣管內插管全麻的安全及可行性,對60例患兒入手術室后,先行肌注氯胺酮4mg/kg,開放靜脈,快速誘導氣管內插管,誘導藥物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維庫溴胺0.1~0.2mg/kg,術中吸入安氟醚維持麻醉,記錄誘導前、誘導后、插管后和術畢時點患兒血壓(MAP)、心率(HR)。觀察患者惡心、嘔吐、誤吸、喉痙攣等并發癥。結果術中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在30~40mmHg,脈搏氧飽和度(SPO2)保持98%~100%。誘導前后誘導后、插管后和術畢時點相比患兒MAP和HR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氣管內插管全麻用于10kg以下患兒唇裂整復術中血壓和心率平穩,安全可行,值得推廣。
【關鍵詞】 嬰兒唇裂整復術;氣管內插管;機械呼吸;CO2監測
唇裂整復術在出生3個月即可開始施行,由于年齡小,體重輕,解剖生理特殊,對麻醉也有較高的要求。以往多采用基礎麻醉復合局麻,手術中存在口咽分泌物、血液誤吸、呼吸道梗阻等潛在危險。我院近年來對體重低于10kg的嬰兒行氣管插管下靜吸復合全麻,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60例,年齡5~13個月,男38例,女22例,體重≤10kg,術前各項檢查無明顯異常。
1.2 麻醉方法
阿托品0.02mg/kg術前半小時肌注。進入手術室后,肌注氯胺酮4mg/kg,靜脈穿刺成功后,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維庫溴胺0.1~0.2mg/kg,快速經口氣管內插管。接Drager SA2型麻醉機,選用小兒螺紋管,循環緊閉控制呼吸,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在30~40 mmHg,術中連續監測PETCO2,氣道峰壓,潮氣量15 mL/kg,呼吸次數24~30次/min。手術開始前由術者行雙側眶下神經阻滯,術中吸入0.2%~0.4%異氟醚維持麻醉。術畢地塞米松2~5mg靜注,充分咽腔吸引,待患兒清醒后拔管,視情況安裝口咽通氣道或送ICU監護。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所有數據均用(±s)表示,各個時段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血壓、心率的變化
與誘導前比較,誘導后、插管后和術畢時點患兒血壓、心率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1 不同時點MAP、HR數值(略)
2.2 本組60例患者中PETCO2維持在30~40mmHg,SPO2保持98%~100%,5例術畢發生嘔吐,可能跟術后吸痰有關,3例發生輕度喉痙攣,經處理后緩解。
3 討論
本組60例患兒與誘導前比較,誘導后、插管后和術畢時點患兒血壓、心率的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中血壓、心率變化較平穩。同時氣管內插管全麻行唇裂整復術術中能保證患兒呼吸道順暢,減少誤吸的可能性,安全性大大提高。對于10kg以下小兒靜吸復合全麻,傳統認為宜采用半開放式回路,以避免CO2重復吸入[1],近年來隨著麻醉設備的完善和麻醉技術的提高,小兒應用循環緊閉法全麻日益成熟,PETCO2監測下可增加其安全性[2-3]。本組病例在術中對潮氣最及氣流量的調整,對PETCO2和SPO2的持續監測,手術中PETCO2維持在30~40mmHg,SPO2保持98%~100%,也證實其安全性。本組患兒中,有3例插管后發生氣管痙攣,經詢問病史患兒在術前有感冒史,氣管痙攣與呼吸道炎癥尚未消退有關,故感冒未愈者應列為此類手術麻醉的禁忌。拔管指征的掌握也是麻醉安全的重要環節,在麻醉過淺、吞咽頻繁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拔管后嘔吐或喉頭水腫,故應提前以地塞米松靜注,麻醉偏深則不易保持呼吸暢通,甚至出現呼吸抑制[1]。
綜上所述,10kg以下嬰兒施行唇裂整復術,只要熟練掌握麻醉機及監護儀的各項參數和指標,聯合用藥合理恰當,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保持呼吸、循環穩定,采用氣管內插全麻是安全的。
參考文獻
[1]盛卓任.實用臨床麻醉學[M].第3版.沈陽:遼寧出版社,2004:120.
篇4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觀察
蕁麻診是一種皮膚或粘膜上具有劇癢的一時性迅速出現和消失的局限性水腫性皮疹。本病起因復雜,常因藥物變應性(青霉素,磺胺等),昆蟲螫咬,進食某些食物(海產品等),情緒激動,理化刺激(冷、熱、日光照射),吸入過敏物(花粉,動物皮屑等)及寄生蟲,真菌,病毒感染等而致病[1]。據病程長短,本病有急慢之分。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真皮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及血管周圍的中性粒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的多形性浸潤。臨床表現一般以瘙癢癥狀開始,繼而皮膚上發生風團,于數分鐘或數小時后消退,成批發生,可于數天之內反復發生多次。風團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泛發全身,消退后不留痕跡。發生于呼吸道可引起窒息。發生于消化道可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外周血中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清異性IgE水平升高[2]。蕁麻疹俗稱"風疹塊",中醫稱"癮疹""游風",早在《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就有記載。特點是瘙癢性鮮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迅速消退不留痕跡。現代醫學認為是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分變態反應和非變態反應。此病較常見,約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1次,屬大眾化疾病,75%的人群找不到致病原因,發病無年齡差異,全年皆有發生[3],慢性蕁麻疹多由急性蕁麻疹反復發作而來(>6 w),時間常達數月或數年之久。單純應用西醫治療后近期及遠期療效都不理想,且常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生活及生理上痛苦。目前的治療手段對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多不理想,西醫治療主要為抗過敏治療及減少與過敏原相接觸。中醫則認為自然環境中常見的冷空氣、花粉以及食物中的動物蛋白等之所以會成為過敏原,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人體正氣的虛弱,而導致歪邪之氣入侵,治療宜采用辯證施治[4]。筆者嘗試用中醫辯證的方法結合西醫治療,取得了不錯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5例患者均來自2011年1月~2013年10月門診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①根據反復發作病史,時間在6周以上;②皮膚瘙癢,消退迅速的風團及消退后不留痕跡特點;③除外其他引起皮膚損害的疾病:藥疹、濕疹、妊娠性癢疹。隨機將65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分為西醫對照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1.1.1西醫組 32例 男16例,女16例 年齡9~76歲,平均年齡43.5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24個月,病情輕度24例,中度5例,頑固性3例。
1.1.2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33例,男15例,女18例,平均年齡45.2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36個月,病情輕度21例,中度8例,頑固性4例。
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西醫對照組 蕁麻疹系自限性疾病,可發于任何年齡,中青年多見,多有過敏物質接觸史,急性者可于1~2 w內停止發作。①確定并祛除過敏原:如禁食某些食物、藥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 避免日光照射,保持情緒穩定等。若原因不明,則應停服一切不必要的藥物,直至反應平息。②抗組織胺藥:目前認為引起本病的過敏介質是組織胺,故常用組織胺H1受體拮抗劑治療以緩解癥狀。輕度者:撲爾敏4~8 mg,口服,3次/d;苯海拉明20 mg,肌注,2次/d;息斯敏10 mg,口服,3次/d,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20 mL,1次/d靜滴,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維生素C注射液5 g,1次/d靜滴; 頑固者加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西米替丁600 mg,1次/d靜滴,③糖皮質激素:多用于急性、嚴重患者。尤其是合并血管性水腫者,如過敏性休克,可用強的松30~40 mg/d,口服。④發生急性喉頭水腫時應緊急處理保證呼吸道通暢,1%腎上腺素0.5~1 mL,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 mg或氫化可的松200~400 mg,靜滴: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⑤癥狀緩解后,或針對已確定的過敏原行脫敏治療。
1.2.2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在西醫組基礎上,用經驗方中藥荊芥9 g,防風9 g 羌活9 g,獨活9 g,當歸9 g,川穹9 g,桃仁9 g,紅花9 g,白鮮皮21 g,地骨皮15 g,連翅15 g,苦參9 g,甘草9 g,1劑/d,水煎服,2次/d。加減①冬季發病遇冷風加重減白鮮皮,地骨皮,連翹,苦參,可加白芷、生姜,白芍,桂枝各3g;②身體疲乏無力連續數年者可加白術9 g、茯苓6 g、人參6 g黨參10 g;③腹瀉者加炒黃芩、銀花炭;④有痛經或月經不調者,加用仙茅6 g 羊藿10 g、巴戟10 g、知母10 g、黃柏6 g。
1.2.3兩組均治療10~14 d進行觀察療效。
1.3療效標準 治療開始至隨訪1年觀察療效。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有效:癥狀體征較以往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無效:癥狀體征未得到改善仍反復發作。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DPSS1.0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
2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痊愈19例,顯效11 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9%。而西醫對照組痊愈7例,有效1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65.6%。
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慢性蕁麻疹發病主要屬于I型變態反應,也有少數為Ⅱ型或Ⅲ 型,I型變態反應引起的機制主要為變態原誘導機體產生IGE以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相應的受體結合,而使機體處于對該變應原的致敏狀態。當該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體內后,機體釋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質,引起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從而產生皮膚黏膜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過敏反應癥狀,反復接觸即出現反復發作。非變態反應主要是由某些生物、理化因素直接作用于肥大細胞與嗜堿粒細胞,使其釋放組胺等介質而發病。
中醫認為本病屬"邪氣客于皮膚以及稟性不足所致(即對某些物質敏感)。病因多與"風"有關,包括外風和內風,或感受風寒、風熱,或因血虛風燥、情志所傷等因素誘發[5]。慢性蕁麻疹病程長,反復發作,病久氣血耗傷,氣虛衛外不固,血虛生風,外感風邪,女性患者因肝腎不足,沖任不調,肌膚失養,生風生燥,阻于肌膚而傷。慢性蕁麻疹辨證分型為風寒、風熱之邪,蘊積于肌表,而引起營衛失調或有腸胃濕熱遇風邪郁于皮毛奏理所發;平素體弱氣血不足致血虛生風、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所致及情志內傷、沖任不調,肝腎不足,肌膚失養,生風生燥阻于肌膚而成。本方中荊芥、防風、 羌活、獨活具有祛風解表止癢,用當歸、川穹、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行氣,取其治風先活血,血活風自滅之意,桃仁,紅花現代藥理研究具有抑制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反應;白鮮皮、地骨皮、連翅、苦參具有解毒潤燥清虛熱止癢,甘草具有益氣緩和藥性。氣血不足加用人參、黨參、仙茅、巴戟、仙靈脾,補氣血調攝沖任增強機體免疫力,選用此方加減,辯證調治此病,臨床收到明顯效果。總之,本病的治療關鍵重在活血行氣,祛風通絡,這就是氣通則血行,血通則瘀散,營衛調和,邪氣不侵[6]。
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西醫常規治療進行對照觀察發現,中西醫結合辯證治療貫穿全過程,效果明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較西醫治療有明顯優勢并能提高療效,減少復發。
參考文獻: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5.
[2]顧伯康,黃耀.中醫外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143.
[3]劉瓦利,吳小紅.活血化瘀法治療皮膚病的經驗與體會[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7):54-55.
[4]田潤安,盧曉.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蕁麻疹100(例)[J].陜西中醫,2003,24(9):793-794.
篇5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麻疹并肺炎;療效觀察
作者單位:426100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中醫院兒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防疫措施也越來越好,但仍然有部分麻疹患兒存在,而肺炎又是麻疹患兒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約占10%或稍多,麻疹并肺炎病情危重,尤其是麻疹并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者,病死率高,預后差。 所以在麻疹并肺炎時,要積極采取中西醫結合療法,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筆者在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麻疹并肺炎患兒46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兩組92例,均為住院患者,治療組46例中,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齡1.8歲;對照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齡1.9歲;兩組臨床資料完整,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諸福棠主編的《實用兒科學》中的有關標準擬定。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皮疹、氣促、麻疹黏膜斑,卡他癥狀和結膜充血等臨床表現。肺部聽診有較固定的中、細濕音,X線胸片示兩肺紋理增粗、紊亂、有斑點、斑片狀陰影。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給予頭孢噻肟鈉100 mg/(kg•d),加入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病毒唑10 mg/(kg•d)加入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進行抗感染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外擦治療
主要內服中藥:炙麻黃、生石膏、生甘草、葛根、杏仁、蘇子、魚腥草、黃芩、前胡、川貝、矮地茶、葶藶子、丹參等。煎服法:1劑/d,分2次煎服。并采用中藥鮮芫荽120 g,浮萍30 g,艾葉30 g,加水煎湯,待水溫下降后,外擦全身,2次/d。
1.4 療效判定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皮疹消失,兩肺呼吸音清晰,肺部炎癥吸收,血象及胸部X線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減輕,肺部炎癥部分吸收;無效: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查指標均無改善,或有惡化。
2 治療結果
表1
兩組治療結果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痊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46385393.5%
對照組462971078.3%
注:與對照組比較,P
篇6
關鍵詞依托咪酯乳劑丙泊酚全身麻醉誘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22
依托咪酯乳劑與丙泊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靜脈全麻藥,由于這兩種藥在體內代謝較快、蓄積少、蘇醒快而被廣泛用于麻醉誘導與維持[1,2]。在臨床麻醉中將依托咪酯脂肪乳應用于全身麻醉術中的維持用藥,并與丙泊酚的維持作了比較,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3月~2011年8月收治上腹部擇期手術患者46例,ASAⅠ~Ⅱ級、年齡32~59歲,其中男26例,女20例,體重45~70kg,平均6025±35kg,排除有心動過緩(心率<60次/分)、充血性心力衰竭、Ⅱ度或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高血壓疾病、術前收縮壓<90mmHg或服用心血管活性藥物者。將46例患者隨機分為依托咪酯乳劑組(A組)和丙泊酚組(B組)各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兩組均以靜脈用芬太尼0005mg/kg+咪噠唑侖016m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3mg/kg進行麻醉誘導。術中A組應用依托咪酯乳劑10mg/(kg?小時),瑞芬太尼15μg/(kg?小時),B組應用丙泊酚3mg/(kg?小時),瑞芬太尼15μg/(kg?小時)進行注射泵維持給藥。采用多功能監護儀于術前、術中連續監測,并記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及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值。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比較:A組手術前后血壓、脈搏略有下降但不十分明顯(P>005),B組手術前后血壓、脈搏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血氧飽和度、呼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術中知曉術后蘇醒時間比較:A組術中知曉為0例,B組術中知曉為1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術后蘇醒時間上A組短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手術與麻醉會給患者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刺激,引起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患者交感神經系統極度興奮,氧耗量增加、兒茶酚胺分泌、心動過速和血壓升高等。這些代謝和心血管反應,可干擾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擾亂血液動力學,甚至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丙泊酚是一種快速短效的靜脈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等優點,但對循環和呼吸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靜脈注藥可致血壓下降、心率減慢[3]。依托咪酯是催眠性靜脈,對循環功能干擾輕[4],起效快(30秒起效),可在1次臂腦循環時間內入睡,對心血管系統無明顯影響,心肌收縮力、心排血量、心臟指數不受影響,可使心肌耗氧量降低,有輕度擴張冠狀血管作用,周圍血管阻力稍有減少,心率改變不大,為目前對循環系統影響最小的靜脈全麻藥。對術前存在心血管、腦血管疾患的特殊患者麻醉誘導更為有益。蔣奕紅等的研究認為應用依托咪酯靶控輸注的方法麻醉[5],能更好地調控氣管插管、切皮時的應激反應,圍術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李海紅等的研究也發現靶控輸注方式給依托咪酯[6],除可獲得穩定的血藥濃度外,還可令麻醉方法更加簡便,用藥更加精確,可控性更好。本研究A組在麻醉誘導前后,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無明顯變化,且患者術后蘇醒時間短,說明依托咪酯乳劑在全麻誘導時血液動力學穩定性優于丙泊酚,用于臨床全身麻醉維持能取得的滿意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光梅,李聚禧,農光,等.依托咪酯乳劑與丙泊酚在失血性休克患者麻醉誘導中的應用比較[J].臨床醫學,2008,28(8):60-61.
2LocatkaCW,MuziM,EbertTJ.Propofolbutnotetomidatereducesdesflurane-mediatedsympatheticactivationinhumans.CanJAnaesth,1999,46(4):342-347.
篇7
【關鍵詞】異丙酚;瑞芬太尼;無痛人工流產術;麻醉
無痛人工流產術是指在全麻狀態下實施人工流產術。目前國內廣泛使用異丙酚全麻,但由于異丙酚鎮痛作用弱,單用時劑量大可產生明顯的呼吸循環功能抑制[1]。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的μ受體激動劑,鎮痛作用強,能安全、有效抑制手術應激反應,異丙酚和瑞芬太尼二藥合用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我們應用異丙酚復合小劑量瑞芬太尼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麻醉的臨床觀察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為我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人工流產的早孕者,按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30例,年齡l7~32(22.9±4.2)歲,體質量43~67(55.6±7.6)kg,ASA I~Ⅱ級;對照組30例,年例l6~35(23.8±5.5)歲,體質量44~ 69(56.7±9.0)kg,ASA I~Ⅱ級;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均在正常范圍,無手術及麻醉禁忌。兩組之間體質量、身高及ASA分級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術前禁食禁飲6 h。入室后常規監測SBP、DBP、HR及SpO2,開放上肢靜脈以5%葡萄糖維持。觀察組給予阿托品0.3 mg靜脈推注,2~3 L/min經鼻導管氧氣吸入,手術前給予瑞芬太尼0.5 μg/kg,持續靜脈推注60 s,隨后靜脈推注異丙酚2.0 mg/kg,50 s內推完,意識消失,觀察睫毛反射和指令性反應消失,開始進行手術操作。對照組單用異丙酚2.0 mg/kg誘導,術中維持每次追加異丙酚0.5~1.0 mg/kg。記錄誘導前、誘導后2 min、術畢時MAP、HR、SpO2、SBP、DBP及物總用藥量。
1.3 鎮痛效果判斷標準 優:患者術中無痛安靜;良:手術期間出現無礙操作的肢體活動;差:術中肢體躁動,無法手術。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誘導前、誘導后2 min及術畢時MAP、HR、SpO2、SBP、DBP等監測指標比較見表1。
2.2 臨床鎮痛效果比較 觀察組優28例,良2例,差0例,鎮痛效果滿意率(優+良)100%;對照組優11例,良9例,差10例,鎮痛效果滿意率(優+良)6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無痛人工流產術麻醉用藥以往多采用芬太尼和異丙酚,異丙酚是一種快速、短效、蘇醒快的靜脈,但異丙酚本身并沒有鎮痛作用,單獨使用異丙酚作無痛人工流產術時,患者常常發生肢體活動,術后中重度腹痛發生率也較高。所以臨床常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聯合異丙酚應用,而芬太尼具有較強的呼吸抑制和誘發患者肌僵等不良反應。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短效、代謝迅速、有選擇性獨特酯類結構的阿片類μ受體激動藥,具有強效鎮痛作用,起效和作用消失快,半衰期短,代謝不受肝腎功能影響,用于門診手術的麻醉鎮痛,能使患者精神運動能力恢復更快、更完全,其有深度的鎮痛作用,同時因為半衰期極短,停藥后恢復幾乎不受持續輸入時間的影響,無術后呼吸抑制,且復合應用瑞芬太尼能夠降低異丙酚麻醉誘導和維持的劑量[2],本組資料也證實此觀點。
微泵輸注瑞芬太尼使用藥量更加精確,麻醉誘導與維持過程較平穩,能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因為瑞芬太尼與異丙酚合用加強者之間的協同作用,可減少各自的用藥量與不良反應[3],并且瑞芬太尼能減輕注射異丙酚麻醉時的疼痛及不適感,使患者樂于接受。這些都有利于人工流產術中的麻醉管理使鎮靜、鎮痛水平趨于穩定,因而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更為安全有效。本組資料顯示術中患者的活動觀察組少于對照組,MAP值下降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鎮痛效果滿意率達100%,對照組僅為6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異丙酚復合小劑量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產手術麻醉既加強鎮痛,減少異丙酚用量,又可降低呼吸抑制的發生率,使蘇醒迅速、及時。因此,異丙酚復合瑞芬太尼應用于無痛人工流產手術麻醉安全、有效,是目前較為理想的麻醉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旭東,林金兵.異丙酚復合小劑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產術.廣東醫學,2002,5(1):16.
篇8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河南南陽 473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無痛人流術中應用依托咪酯和異丙酚不同的麻醉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4月—2013年3月間來該院行人流術的21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常規組:非麻情況下,行常規人流術;依托咪酯組:依托咪酯+芬太尼;異丙酚組:異丙酚+芬太尼。對比以上3組的人流術的效果。結果 依托咪酯組以及異丙酚組其鎮痛效果(94.3%)極為明顯,優于常規組(0.0%),且人流綜合征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依托咪酯與異丙酚組的手術時間、麻醉效果及誘導時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依托咪酯組發生惡心嘔吐率(40.0%)較對照組(10.0%)和異丙酚(24.3%)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異丙酚組發生注射痛現象(70.0%)較多與對照組(0.0%)和依托咪酯組(27.1%)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依托咪酯組和異丙酚組在意識消失時間、術后清醒時間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依托咪酯與異丙酚聯合芬太尼進行無痛人流術,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微。
關鍵詞 人流術;異丙酚;依托咪酯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4)03(c)-0109-02
[作者簡介] 李勇(1981.3-),男,河南信陽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麻醉。
無痛人流術系通過全身麻醉方法來完成妊娠終止的手術,以此作為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且該術式具有術中無痛、恢復快的優點。隨著現代女性更加注重人流手術時的無痛及安全性,因此,對人流手術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然而,麻醉藥物選擇的是否合理則恰恰是無痛人流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依托咪酯、異丙酚均為應用較廣的靜脈麻醉藥,其藥理作用已經被人們逐漸了解,并都具有起效快、蘇醒快等諸多優點[1]。該研究選擇2012年4月—2013年3月間來該院行人流術的210例人工流產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分別探討依托咪酯、異丙酚這兩種麻醉藥物在臨床無痛人流術中應用時特點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均源于該院行人流術的210例患者。年齡19~39,平均年齡(26.8±3.1)歲;孕周6~12周,平均(7.5±2.6)周;體重43~69 kg,平均體重(50.6±4.6) kg。首次人流132例,多次人流78例。且無麻醉及手術禁忌,也無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并將210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常規組、依托咪酯組、異丙酚組。常規組:70例,年齡19~39歲,平均年齡(25.6±2.9)歲;孕周6~11周,平均(7.4±2.4)周;體重43~68 kg,平均體重(50.1±5.6) kg。首次人流45例,多次人流25例。依托咪酯組:70例,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5.1±3.1)歲;孕周6~10周,平均(7.6±2.0)周;體重44~68 kg,平均體重(50.9±5.8) kg。首次人流43例,多次人流27例。異丙酚組:70例,年齡19~38歲,平均年齡(26.6±3.0)歲;孕周6~12周,平均(7.5±2.1)周;體重44~67 kg,平均體重(50.5±5.1) kg。首次人流44例,多次人流26例。且各組患者年齡、體重、妊娠次數等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非麻情況下,行常規人流術。
依托咪酯組:患者術前禁食水6 h,且排空膀胱。取截石位,面罩給氧;建立上肢靜脈通道。10~15 s內行0.1 mg/kg劑量枸櫞酸芬太尼靜脈注射。3.5 min后,0.1~0.2 mg/kg依托咪酯靜緩慢脈注射(術中若患者有體動反應可追加0.05~0.1 mg/kg依托咪酯)。
異丙酚組:其術前準備及芬太尼應用,同依托咪酯組。之后,2.0 mg/kg異丙酚靜緩慢脈注射(術中若患者有體動反應可追加0.15 mg/kg異丙酚)。并待患者意識消失之后予以手術。如術中脈率<60次/min,阿托品0.005~0.01 mg/kg;當患者收縮壓<80 mmHg時,麻黃堿5~10 mg,靜脈注射。
在兩組進行無痛人流術麻醉時,需進行常規面罩給氧,并準備好心電監護儀以及相關搶救藥品、器械等。
1.3 監測內容
觀察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誘導時間、手術時間、鎮痛效果)和不良反應(人流綜合征、呼吸循環抵制、注射痛、惡心嘔吐、肌陣攣)。
1.4 評價標準
人工流產綜合征判斷標準:心動過緩(≤60次/min)、脈搏變慢(>20 bpm)、心律失常、血壓下降(>20 mmHg),且頭暈、面色蒼白、胸悶等。鎮痛效果:依據患者自我疼痛感覺,Ⅰ級(無痛感)、Ⅱ(輕度痛感)、Ⅲ(中度痛感)Ⅳ(重度痛感)。有效:Ⅰ+Ⅱ,無效:Ⅲ+Ⅳ。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而組間則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3組麻醉效果比較分析
依托咪酯組以及異丙酚組其鎮痛效果以及手術時間與常規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依托咪酯與異丙酚組的手術時間、麻醉效果及誘導時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另外,人流綜合征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依托咪酯組發生惡心嘔吐率較高,而異丙酚組發生注射痛現象較多。
2.2 3組不良反應比較分析
首先,對照組的人流綜合征發生率明顯高于異丙酚組和依托咪酯組(P<0.01);其次,依托咪酯組注射痛發生率明顯低于異丙酚組(P<0.05);第三,依托咪酯組的惡心嘔吐、肌陣攣、呼吸循環抑制率明顯高于異丙酚組(P<0.05)。見表2。
2.3 依托咪酯組以及異丙酚組意識消失時間、術后清醒時間比較分析
依托咪酯組以及異丙酚組患者的意識消失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雖然,依托咪酯組術后清醒時間較異丙酚組略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人工流產多指在妊娠12周內,通過人工手段終止妊娠的一種手術。常用的方法有鉗刮、負壓吸引和藥物流產等,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但是,人工流產往往易引發早孕婦女的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與此同時,術中所進行的宮頸擴張、宮腔吸引等機械刺激同樣也會給患者帶來程度不等的應激反應在、疼痛不適等癥;另外,還有一部分患者還會因術中的疼痛刺激進一步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經的亢進,進而出現一系列的人流綜合征等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大汗淋漓、心動過緩、血壓下降、面色蒼白[2]。而異丙酚,快速強效的全身麻醉劑。具有起效快,持續作用時間相對較短,代謝較快,且蘇醒迅速而平穩,鎮靜作用較強,臨床不良反應少等特點。依托咪酯,屬咪唑類衍生物的催眠性靜脈全麻藥,具有極佳的誘導麻醉作用,同時蘇醒迅速且平緩;安全界限較大。當依托咪酯用于靜脈麻醉時,具有誘導安靜、無掙扎興奮、平穩、舒適,有遺忘現象。正因依托咪酯和異丙酚恰好都具有作用時間短、起效快、蘇醒迅速且完全等特點,才更適宜于在無痛人流術中應用;但以上兩種麻醉藥均無明顯的鎮痛作用,因此,該研究中,輔以芬太尼以增強臨床鎮痛效果。
從該研究異丙酚組和依托咪酯組的麻醉效果比較看,異丙酚組患者均能深睡,也完全對手術耐受,且入睡快、蘇醒快。依托咪酯組患者也均能入睡,且其誘導和蘇醒時間與異丙酚無明顯差異;這也與相關報道基本相符[3]。由于異丙酚有明顯的呼吸抑制作用,因此,該組出現了36例(51.4%)較輕的呼吸抑制;而依托咪酯組則只有13例(18.6%)。這也說明,依托咪酯在臨床應用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4-5]。但患者的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則較異丙酚組微高,而異丙酚組則發生注射痛現象較依托咪酯組多。這也進一步提示我們,依托咪酯適宜于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從研究結果看,依托咪酯組與異丙酚組在人流術中均得到了極佳的鎮痛效果。
由于在進行人流術時,在對宮頸口擴張以及吸引子宮時,對患者可產生較為劇烈的疼痛,并通過刺激盆腔神經叢而進一步引發其神經反射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人流綜合征”。而該研究依托咪酯組與異丙酚組的人流綜合征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也進一步證實了依托咪酯與異丙酚可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流綜合征的發生。
另外,因異丙酚對機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使動脈壓明顯下降;而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則主要表現在呼吸暫停。因此,在采用異丙酚進行無痛人流術麻醉時,需進行常規面罩給氧,并準備好心電監護儀以及相關搶救藥品、器械等。
綜上,依托咪酯與異丙酚聯合芬太尼進行無痛人流術,具有極佳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微,兩者均適用于臨床無痛人流術。但對于存在呼吸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則需采用依托咪酯,以避免發生意外。
參考文獻
[1]華玉芳,楊小華,阮玉嫻.乳化依托咪酯在早孕無痛人流術中的麻醉效果研究[J].甘肅科技,2010,26(14):147-149.
[2]李學敏.異丙酚用于無痛人流術200例對比觀察[J].西藏醫藥雜志,2010,31(3):46-47.
[3]職勇,佟磊.異丙酚和依托咪酯在無痛人流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6):84.
[4]龍燕,杜雪艷.異丙酚靜脈麻醉下行無痛人工流產術的臨床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2):2229-2230.
篇9
關鍵詞:依匹斯汀;復方甘草酸苷;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病因復雜的皮膚科常見變態反應性疾病,反復發作,治療比較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患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單一
抗組胺藥物控制效果欠佳。為進一步探索慢性蕁麻疹的臨床治療,筆者應用依匹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1.1.1 研究對象所有觀察患者都為該院門診皮膚科患者,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1],106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均為2012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者,均符合入選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者分為兩組:治療組53例,男26例,女27例;年齡18~62歲平均36.5歲;病程8周~5年,平均為13.5個月。對照組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齡18~ 63歲;病程9周~7年,平均15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1.2.1 病程≥6周;1.1.2 年齡≥18歲;1.1.3 治療前1月內未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組胺藥以及免疫調節劑等藥物。
1.1.3排除標準 13.1妊娠、哺乳期婦女;1.3.2有心肺、肝、腎等系統性疾病以及精神系統疾病;1.3.3對鹽酸依匹斯汀或復方甘草酸苷的成分過敏者。
1.1.4 分組 選擇本院皮膚科2012年4月-2013年3月使用依匹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患者106例,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為依匹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治療組;對照組為依匹斯汀治療組。所有入選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口服鹽酸依匹斯汀片(亦殊,北京朗依制藥有限公司生產): 20mg 1次/d;同時口服復方甘草酸苷膠囊(凱因甘樂,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0mg 3次/d,療程4周。對照組予鹽酸依匹斯汀20mg 1次/d,療程4周。于治療4 周末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并于停藥4 周后觀察復況。
1.2.2 療效判定
按臨床癥狀輕重的4 級評分方法[2]記錄服藥前后的癥狀和體征,計算療效指數,同時觀察不良反應,記錄不良反應的表現及轉歸。蕁麻疹癥狀和體征的4 級評分標準:(1)瘙癢:0分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有瘙癢但不明顯),2分為中度瘙癢(明顯瘙癢,但尚不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3分為重度瘙癢(嚴重瘙癢,不能忍受,嚴重困擾日常生活或睡眠);(2)風團數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20個/24h,2分為20~50個/24h,3分為>50個/24h或有大面積風團;(3)風團大小: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直徑<1cm,2分為風團直徑(1~2.5)cm,3分為風團直徑>2.5cm;(4)風團持續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持續時間≤4h,2分為4h<風團持續時間≤12h,3分為風團持續時間>12h。
將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療效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90%;顯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為60%~89%;好轉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為20%~59%;無效為癥狀積分下降指數為
1.2.3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1.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見表1。療程結束后,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0.6%,對照組為75.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及復況比較
組別 例數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有效率復發率
試驗組53444 5 0 90.6% 28.3%
對照組5335511 2 75.5% 47.2%
2.2 不良反應兩組均有患者出現輕度嗜睡、反應遲鈍或頭暈,試驗組3例, 對照組4例,但均可耐受,未中斷治療。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CU)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血管反應性疾病,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原因很多,發病機制較復雜,因此很難做到祛除病因的根治。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是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但療效不一,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但由于用藥時間較長,停藥復發率極高,因此患者依從性較差。且由于部分抗組胺有嗜睡等中樞神經鎮靜作用或者心臟毒性等副反應,以及長期激素帶來的一系列不可逆轉的副作用,因為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
依匹斯汀為H1受體拮抗劑,其對組胺、白三烯C4、PAF、5-羥色胺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組胺、慢反應物質A(SRS-A)化學介質的釋放并拮抗血小板激活緩激肽,因而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3]。由于其難以通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的H1受體拮抗作用弱,因此幾乎不會對神經中樞起到鎮靜作用,從而避免引起CNS作用和嗜睡現象;且不具備心臟毒性,因此將其用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是非常安全有效的[4]。
慢性蕁麻疹病程慢性,容易反復發作,單用抗組胺藥物控制往往療效不理想,臨床多聯合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復方甘草酸苷膠囊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苷、甘氨酸、蛋氨酸,甘草酸苷中的甙元部分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結構相似,故具有較強的抗炎、抗過敏、解毒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而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無明顯影響,故無明顯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研究表明甘草酸可顯著抑制抗原對T 細胞的過度激活作用,調節T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誘導IFN-γ產生,促進Th1/Th2 平衡。其能穩定細胞膜、拮抗炎癥遞質、提高機體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激活自然殺傷細胞,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抗炎、抗過敏作用。其具有皮質類固醇激素樣作用,但是沒有皮質類固醇激素的各種副作用,臨床療效好,比較容易被患者接受[5],治療蕁麻疹較理想的藥物。本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90.6%),明顯高于對照組(75.5%);停藥4 周后隨訪,治療組復發率(28.3%)顯著低于對照組(47.2%)(P < 0.05)。本文結果顯示鹽酸依匹斯汀與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應用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優于單用鹽酸依匹斯汀,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三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5-781
[2] 任華麗,王學艷.EAACI/GA2LEN/EDF/WAO 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診療指南(2009 版)解讀[J]. 實用醫學雜志,2010,26(4):521-534.
[3] Tasaka K.Epinastine:Anupdate of its pharmacology. metabolism. clinic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inthe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J]. Drugs Today(Bale).2000,36:735-757
篇10
[關鍵詞]慢性蕁麻疹;益生菌;氯雷他定
[中圖分類號] R758.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4-18-03
Efficacy of loratadine combined with probiotic for patients with urticaria
LI Qingxiang LIU Jinhua CHEN Junzhao HUANG Wenfu ZENG Mei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Huizhou 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act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loratadine combined with probiotics for the serum IL-10,IFN-γ of the patients with urticaria.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3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loratadine,and 43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probio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n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70%,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9.0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urticaria;Probiotics;Loratadine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是臨床常見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任何年齡均可發病[1]。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為一種病因不明、治療困難的蕁麻疹[2]。蕁麻疹病因復雜,約3/4患者不能找到致病的原因,尤其是CU。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免疫和非免疫兩大類,與免疫有關的蕁麻疹主要由I型變態反應引起[3]。CU是一種常見的以反復出現風團伴輕重不一的瘙癢為特征的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其發病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4]。長期以來,專家學者都在尋求較理想的治療方法,我們采用益生菌(probiotics)聯合抗組胺藥氯雷他定(loratadine)治療慢性蕁麻疹,獲得較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間在我院門診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86例,均符合慢性蕁麻疹診斷標準[5],病因不明,病程≥ 6 周,治療前1 個月內沒有服用過長效皮質
激素及其他抗組胺類藥品,4 d內未用氯雷他定及皮質激素。無明顯嚴重心、肝、肺、腎等器官及系統性疾病,排除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及妊娠哺乳期婦女。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齡5~15歲,平均(9.5±0.5)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0.9±0.2)年;對照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齡5~16歲,平均(10.1±0.3)歲,病程2個月~2.5年,平均(0.8±0.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商品名:雷寧,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30208)5~10 mg/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生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商品名:思連康,杭州龍達新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S20060010)0.5 g/片,2 g/d,兩組療程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和測定方法
對所有患者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注入試管中,離心(2000 r/min,10 min)吸取上層血清注入EP試管中,加蓋塞緊,置-20℃冰箱保存待檢,并由檢驗科專職人員在2周內檢測完畢。采用酶聯免疫吸測定(ELISA)法檢測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血清中IL-10、IFN-γ的水平。
1.4 療效評價
采用蕁麻疹活動評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 ,UAS)系統評分標準(分):(1)瘙癢:無癢感記0分,輕度瘙癢但不煩躁,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則記1分,中度瘙癢尚能忍受對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則記2分,嚴重瘙癢不能忍受記3分;(2)風團大小以最大風團直徑計算:無風團記0分,直徑2.5 cm記3分;(3)風團數量:無風團記0分,1~10個記1分,11~25個記2分,>25個記3分。療效判斷標準具體計算方法: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療效評分按四級標準:痊愈為SSRI≥90%;顯效SSRI為≥60%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70%,而對照組為79.0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10、IFN-γ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有改善(P
3 討論
變態反應性疾病是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蕁麻疹,尤其是CU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臨床上約70%以上的CU患者很難找到致病原因,而在短期內更常常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有專家學者研究表明CU的發病機制不僅有體液免疫參與,也有細胞免疫的參與[6-7]。其中以Th1/Th2比例失衡,即Th2功能亢進和Th1功能降低影響最大。CU目前國內外仍主要采用抗組胺藥物和對癥治療,但是一般在服藥期間癥狀及皮損消退,停藥后又重新發作,難以徹底治愈。
目前西藥治療慢性蕁麻疹主要為對癥治療,H1受體(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抗組胺藥物是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一線藥物,為常規抗組胺藥物治療方法,而對大部分急性蕁麻疹有確切療效,但對慢性反復發作的CU卻療效欠佳[8]。益生菌微生態制劑是含有多種腸道正常活菌菌群的制荊,可調整宿主體內的微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大量專家學者研究[9-11]表明,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加服益生菌,能有效預防和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減少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其中乳酸桿菌為人體耐受益生菌。因為益生菌具有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改善微生物環境的作用,故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瀉和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含該菌的制劑是臨床最常用、最佳的益生菌制劑。益生菌具有酸化腸道、改善排便和調節腸道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臨床上已觀察到使用微生態制劑能改善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氯雷他定為非鎮靜性的長效三環類抗組胺藥,是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分子結構中的兩性離子特征使其無明顯的中樞抑制作用,可以選擇性地拮抗外周HI受體,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起效快并且效力持久[12]。藥理學本品屬長效三環類抗組胺藥,競爭性地抑制組胺H1受體,抑制組胺所引起的過敏癥狀。IFN-γ屬于Th1型細胞,是促進CD4+細胞轉變成Th1細胞的主要細胞因子。它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細胞產生,其次可由NK細胞產生,主要作用是促使Th0細胞向Th1細胞分化,抑制向Th2細胞分化。它的一大特性是無瞌睡作用,IL-10屬于Th2類細胞,是一種與Th2免疫應答有密切關系的細胞因子,主要由Th2細胞、B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分泌,它是目前發現的―個重要的免疫抑制性下調因子,可抑制Th1細胞增殖及Th1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
本組研究表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70%,而對照組為79.0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任曉麗,白莉,蘇振興.白芍總苷聯合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9):1196-1197.
[2] 孟艷鮮,陳靜.3種抗組胺藥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 2012,7(6):42.
[3] 何衛圍.復方甘草酸單銨聯合抗組織胺藥物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2):94.
[4] 畢嗚曄,田明,黃海峰.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IFN-γ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6):351-353.
[5] 趙辨.臨床皮默病學[M].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14.
[6] 蓋自寬,劉建霞. 復方甘草酸昔聯合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尊麻疹及對血漿組胺影響的臨床觀察[J]. 河北醫藥,2012,34(18):2779-2780.
[7] Piconi s,Trabattoni D,Lemoli E,et al.Immune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nicari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2,128(1):59-66.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8] 侯秀俊.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蕁麻疹48例[J].山西中醫,2000,16(2):34.
[9] D'SouⅡAL,Rajkumar C,Cooke J,et al.Ptobiotics in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oea:recta-analysis[J].Bmj,2002,324(7350):1361.
[10] Merenstoin DJ,Foster J,D’Amico F.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kefir oi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the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Kefir(MILK)Study[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2009,163(8):750.
[11] Knflen M,Bettler J.The delivery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to infant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5,11(1):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