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散文集范文

時間:2023-04-10 02:1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魯迅的散文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魯迅的散文集

篇1

無可置否,這本破書與整個書房布局格格不入,我也曾多次把此書拿掉,藏到一個角落,使書房雅觀。但每每抬頭見,心中便極為不安,所以只能“舍雅取安”。此舉,皆因此書與我有著極大的淵源。

這本散文集原是父親的。父親有些文化,頗愛讀書。以前居住在舊屋地方窄小,出入都覺不便,自然沒有什么書房。父親所有的書本用一個蛇皮袋裝著,置于一角。在剛會走路的時候,我就喜歡去翻那個書袋,因為看不懂,也只是翻翻而已。真正開始讀這本書還是小學的時候,那時我已識些字,把蛇皮袋的書全傾了出來,除了這本散文集還有一本《魯迅全集》,這兩本書算得上是我對文學的啟蒙書籍,在日后也深深地影響了我的創作風格。

這本散文集被我找到的時候已經沒有皮,書名至今仍是個謎。猶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散文集,讀到的是的《洪水與猛獸》。從大人的嘴里得知,洪水是可怕的,猛獸也是可怕的。我看到這題目便樂了,迫不及待地往下讀。然而那時識字還不多,遇到很多生僻的字,內容也覺得極為深奧,至于文章的主旨更是模糊不懂,遠沒有讀小人書那種樂趣,便撇下不讀了。后來上了中學,教材中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的《我的母親》、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才記起此書中都有收錄,便覺得此書十分了不起。再回讀《洪水與猛獸》方知此洪水不是彼洪水,此猛獸亦不是彼猛獸,實際上寫的是當時中國的新思潮以及軍閥,便對此書甚是喜歡。

中學的時候,我把此散文集以及《魯迅全集》帶到學校去,放在床頭,成了枕邊書。那時我睡的是上鋪,還沒關燈的時候就倚在墻壁上讀書,有時還沒看完就關燈了,就打開手電筒窩在被子里繼續看,看倦了便置之于枕邊,酣睡過去。翌晨醒來,發現書已經掉到了地板上。經年累月,這書的邊角竟磨去了不少,甚至脫出幾張,亂了頁碼。暑假的時候放假在家,偶遇停電,百無聊賴時往往也用此書來消遣。那時用的是煤油燈,亮度比起蠟燭還是可以的。一個不當心,煤油燈就倒了,弄得書濕了前面的一部分。就這樣,這書經歷了各種磨難,變得十分滄桑,不變的是我仍愛不釋手。在中學有過一段時間,學校管理不好,宿舍經常失竊,倒也沒啥值錢的東西被盜。說起滑稽,丟的竟然是洗衣粉、洗發水、衣架、漫畫等,《魯迅全集》也被順手牽羊拿走了,而那本散文集卻依然還在,我疑心這是書本太過破舊的緣由。因為臟和破舊而沒有被盜,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篇2

童話:《安徒生童話》。

寓言:《伊索寓言》。

神話:《山海經》。

散文:魯迅《朝花夕拾》、《傅雷家書》。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篇3

魯迅說過,“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為了培育蕭紅這朵中國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文學園圃的奇葩,魯迅甘作春泥,甘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魯迅去世之后,蕭紅從悲痛中振奮起來,陸續出版和發表了《馬伯樂》、《回憶魯迅先生》、《蕭紅散文集》、《呼蘭河傳》等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樣,繼續滋養著中國文壇的茂林佳卉。魯迅和蕭紅之間的動人情誼已經成為文壇佳話,被千千萬萬的讀者傳誦……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獻于魯迅靈前的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由于作者蕭紅跟回憶對象魯迅之間有著直接交往,對回憶對象充滿著緬懷崇敬之情,素材又來自于親歷、親聞、親見,因此作品不僅富于史傳性,而且也富于文學性。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魯迅先生有一散文集叫《朝花夕拾》,書名極具詩意,意思是早上開的花兒,傍晚的時候把它們收集起來,其實就是對兒時一些故事的記憶整理。但先生為什么到中晚年才有機會去整理童年往事呢?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其“小引”中解釋道:“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我們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文字來書寫火熱的生活,隨心所欲地抒發我們的真性情。如煙的往事,或給我們留下些許遺憾,但更多的是溫馨的回憶。整理記憶,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郭小川說過:“但愿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鑒于此,曉琦利用暑假閑暇,整理了自己曾經寫過的十篇小文章,我給它起個書名——《常春藤上的露珠》。常春藤,郁郁蔥蔥,四季長青,假如照顧得好,即使在寒冬也能綻放淡黃色的美麗花朵,我用它期望曉琦的人生也總是那么生機勃勃,那么自信堅強。那葉片上的露珠兒,被朝陽映得五光十色,如奪目的珍珠,若晶瑩的水晶,似殷紅的瑪瑙,美不勝收,我用它喻指化為文字的五彩回憶。

先生的散文集共十篇,《常春藤上的露珠》恰巧亦十篇,希望曉琦能以此自勉,不斷進取,用文字點亮希望,用希望照亮人生。

四年級:1148784606

篇5

雖然我還年輕,只有十幾歲,可總喜歡回憶兒時的往事。對現實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沒有對理想的渴望,沒有感情的迸發……只有當我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時,我的全部熱情才會真正蘇醒,火一般地燃燒起來。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天空,房頂,或隨便什么地方,長久地踱著步……我的靈魂深處會突然爆發出一陣奇異的顫抖,血,涌上了我的臉,快樂,童年的快樂,那樣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暈眩之中,我仿佛又變成了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寬闊的訓練場上揮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潑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場上“歡快起舞”……個個生動的畫面,一件件永難忘懷的事情,這一切構成了我整個童年時代的回憶。

小時侯,我會因為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終于當了一次兒歌中的那位撿到一分錢的小朋友;而今,長大的我也會撿起路上的硬幣,理由是———那上面有國徽。

小時侯,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錯別字而舉手,不到老師“投降”決不罷休:如今,即使老師寫了一黑板的錯別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決不會有其他動作。

篇6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1曾幾何時,我已經離童年遠去,但我還時常夢見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

在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組成,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在回憶往事的基礎上,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開頭的幾段寫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學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表達了魯迅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魯迅在《瑣記》里回憶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對孩子好,其實是暗中使壞,讓孩子做危險的事,給魯迅看不健康的圖片,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對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表現出了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奸詐,壞心眼的婦人。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了《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在《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中,魯迅的父親被江湖庸醫耽誤,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2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鮮花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摘取,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菲,晚霞的照射卻使它平添了一中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園無憂無慮的,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從書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向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游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只,兩只·······”;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3斟一杯香茗,任清香繚繞思緒,一個人的夜晚,不僅有皎潔,悄然的月光,更有那一葉學海中永不沉的扁舟。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初有體會。

初讀《狗·貓·鼠》,我看到了魯迅童年的天真,可愛。看出了他對老鼠的同情,對貓的憎惡。可細細體會,我又品出了別樣的滋味。老鼠不正代表了那些貧窮,弱小的群體么?他們遭人鄙夷,受盡艱難困苦,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不正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么?

只要我們奉獻出自己的愛心與溫暖,為他們帶來關心與幫助,那么我們的生活不也會更加美好,家庭不也會更加幸福嗎?正是因為愛,我們的心情才碧波蕩漾;正是因為愛,我們的生活才充滿芬芳;正是因為愛,我們的靈魂才熠熠生輝!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略有感觸。

《五猖會》,總會感同身受,好像也能體味到魯迅那傷心,失望的心情,的確,大人們總是在我們滿懷歡喜時為我們澆下一盆冷水,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懂得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催促我們學習、看書、寫作業……而我們也時常抵觸他們,和他們吵架,惹他們生氣。所以,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學會溝通,應與父母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有了理解,生活才會充滿歡樂,有了理解,家庭才會充滿關愛!

在魯迅的世界里遨游,我思索萬千。

告別了《五猖會》,來到了“長媽媽”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樸實,和藹可親,更為她的樂觀所感動,她雖不富裕,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們呢?在生活中,當烏云密布天空時,悲觀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壓城城欲摧”,樂觀的人看到的卻是“甲光向日金鱗開”。無論處在什么厄運中,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總能找到這樣奇特的春蕾。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你會發現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4童年像一支歌,它蘊含著歌的精彩;童年如一首詩,它包含著詩的韻味;童年似一幅畫,它流露著畫的美麗……輕輕翻開魯迅的《朝花夕拾》,品味那字里行間的年少輕狂,令我深深感慨。

《朝花夕拾》,給人一種身臨其境:清晨盛開的鮮花,傍晚的時候才摘掉,雖然失去了清晨的芬芳馥郁與艷麗,但夕陽的余暉卻又給了它一絲活力。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讀過魯迅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筆尖不時流露出出一點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少年魯迅本該愉悅的童年,因為社會籠罩在半封建時代,也透露出時代的迂腐。《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寫得都是魯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百草園”了,“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他在那兒玩耍、捕鳥、與大人捉迷藏,在那兒度過了愉快的童年。只是,美好時光終究短暫,他被家里人送去私塾讀書,他只能向百草園的一切說“ade”。

當我還沒開始上學讀書的時候,我也曾像少年魯迅一樣,在陽臺上也布置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百草園”,我把他取名為“花紅柳綠”,種了許多花花草草,每天澆水灌溉,還買了一只布谷鳥,它的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的羽毛黃一道,藍一道,遠遠望去就像戴了一條漂亮的花圍巾。

它的嘴巴尖尖的、小小的,吃東西的時候,可愛極了。最妙的是它的“布谷,布谷”叫喚。可惜后來我去上學了,布谷也送人了,花花草草有人都給我的奶奶打理了,偶爾閑暇時才去看看……而今想想,也是悵然若失。

在百草園中,我感受到了魯迅當時不能留在“百草園”的依依不舍與傷感。童年生活的繽紛色彩中,我們懷抱好奇心,認識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童年充滿趣味和五彩繽紛……

一本《朝花夕拾》,一部成長日記,一段童年欣喜。童年正在漸行漸遠,記錄這時光的美好,當你有空時,也不妨體會一下“成長”這杯茶,說不定這杯茶會讓你流連忘返,哭笑不得呢!

魯迅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5《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后,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后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篇7

爛熳(màn) 緋(fēi)紅 油光可鑒(jiàn)

蘆薈(huì) 不遜(xùn) 匿(nì)名

詰(jié)責 抑揚頓挫(cuò) 深惡(wù)痛疾

磨磨蹭蹭(mócèng) 迢迢(tiáo) 文縐縐(zhōu)

寬恕(shù) 庶(shù) 黝黑(yǒu)

禁錮(gù) 侏儒(zhūrú) 尷尬(gān‘gà)

熾熱(chì) 粗制濫(làn)造 藏污納垢(gòu)

正襟(jīn)危坐 頷(hàn)首低眉 黯(àn)然失色

廣袤(mào) 無垠(yín) 髭(zī)

鬈(quán) 锃(zèng) 滯(zhì)留

酒肆(sì) 搓捻(cuō niǎn ) 繁衍(yǎn)

遷徙(xǐ) 覓食(mì) 郁郁寡(guǎ)歡

花團錦簇(cù) 小憩(qì) 冥(míng)思遐想

奩(lián) 朔(shuò)方 胭脂(yān zhī)

褪(tuì)盡 粘(zhān)連 凜冽(lǐnliè)

灼灼(zhuó) 慷慨(kāngkǎi) 佇立(zhù)

睥睨(pìnì) 污穢(huì) 咆哮(páoxiào)

鞺鞺鞳鞳(tāngtà) 迸(bèng)射 播弄(nòng)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鞭撻(tà)

躊躇(chóuchú) 祈禱(qídǎo) 彷徨(pánghuáng)

罪孽(niè) 霽(jì) 眷(juàn)念

荷戟(jǐ) 稽(qí)首 旸(yáng)谷

一撮(cuō) 翡翠(fěicuì) 蜿蜒(wānyán)

膽怯(qiè) 執拗(niù) 饋贈(kuì)

真諦(dì) 璀璨(cuǐcàn) 鑲嵌(qiàn)

酷肖(xiào) 長吁(xū)短嘆 千山萬壑(hè)

心扉(fēi) 憔(qiáo)悴(cuì) 饋(kuì)贈

蓬蒿(hāo) 咫(zhǐ)尺 美味佳肴(yáo)

蕭瑟(xiāosè) 和煦(hé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露 (luǒlù) 媲(pì)美

挑釁(xìn) 相形見絀(chù) 緘(jiān)默

窺探(kuī) 凋(diāo)零 哂( shěn)笑

香蒲(pú) 嚙(niè)齒類 狩(shòu)獵

牟(móu)取 蹲(dūn)踞(jù) 酬和(hè)

即物起興(xìng) 譬(pì)喻 熹(xī)微

淳(chún)樸 龍吟鳳噦(huì) 呈貢(gòng)

咂(zā)摸 門楣(méi) 莧(xiàn)菜

囊(náng)螢映雪 車胤(yìn) 籍(jí)貫

腌(yān) 喧囂(xuānxiāo) 招徠(lái)

鐵鉉(xuàn) 鉑(bó) 荸(bí)薺(qí)

馬趴(pā) 合轍(zhé)押韻 囿(yòu)于

餑餑(bō) 秫(shú)秸(jiē)桿 鈸(bó)

家醅(pēi) 如法炮(páo)制 挑剔(tī)

枸杞(gǒuqǐ) 薏(yì)米仁 橄欖(gǎnlǎn)

蔫(niān) 怵(chù) 摳(kōu)

縹(piǎo)碧 軒(xuān)邈(miǎo) 嚶嚶(yīng)

鳶( yuān )飛戾( lì )天 橫柯上蔽(bì) 疏(shū)條交映

短褐(hè)穿結 簞(dān)瓢屢空 晏(yàn)如

銜(xián)觴(shāng)賦詩 碩(shuò)師 叱(chì)咄(duō)

俟(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衾(qīn) 珮(pèi)環 篁(huáng)竹

坻(chí) 清冽(liè) 蒙絡搖綴(zhuì)

參(cēn)差(cī)披拂(fú) 斗(dǒu)折蛇行 犬牙差(cī)互

浩浩湯湯(shāng) 霏霏(fēi) 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山岳潛(qián)行 隱曜(yào) 檣(qiáng)傾楫(jí)摧

憂讒(chán)畏譏 瑯(láng)琊(yá) 暝(míng)

繁陰(yīn)弈(yì) 觥(gōng)籌交錯 陰翳(yì)

淺鬣(liè) 紅裝而蹇(jiǎn) 者 汗流浹(jiā)背

曝(pù)沙之鳥 呷(xiā)浪之鱗(二): 文學常識

1《藤野先生》作者魯迅,選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師全名是藤野嚴九郎。本學期我們還學過他的一首散文詩《雪》,選自他的詩歌集《野草》。

2《雷電頌》選歷史劇《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國文學家、歷史學家

3《海燕》選自《高爾基全集》,作者高爾基,前蘇聯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和劇本《小市民》等。

4《五柳先生傳》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

5《馬說》選自《韓愈文集》,作者韓愈,唐朝文學家。

6《送東陽馬生序》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學家。

7《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選自《劉禹錫集》,作者劉禹錫,唐朝詩人哲學家,著有《劉賓客集》。

8《赤壁》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唐朝詩人,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9《過零丁洋》選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愛國詩人。

10《水調歌頭》選自《東坡樂府集》,作者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的文學家、政治家。

11《山坡羊*潼關懷古》選自《全元散曲》,作者張養浩,元代散曲作家。

12《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家”之一。

13《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14《醉翁亭記》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

15《滿井游記》選自《袁中郎集箋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稱為“公安三袁”。

16《行路難》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大詩人。

17《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杜詩詳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詩人。

篇8

《大學語文》是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和提高寫作能力、文學閱讀欣賞能力的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要求學生在專科階段所學《大學語文》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為學好高等教育各類專業課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專升本語文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11、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唐代詩人是:白居易

2、先秦諸子散文主要以(議論)為主.

3、提出“不平則鳴”的是:韓愈

4、范增這一人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5、開創我國文學中“悲秋”主題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辯》

6、《劍南詩稿》是陸游的作品集.

7、《一個和八個》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經》屬于道家的作品.

9、《王貴與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為“亞圣”的是:孟子

11、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屬于:志人小說

12、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為:漢書

13、與孟浩然同屬一派的詩人是:王維

14、“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將進酒》

15、明清傳奇是:戲曲

16、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為:聊齋志異

17、岑參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

18、寫李楊愛情的詩作是:《長恨歌》

19、《詩經》中的《風》:量大,多為民歌

20、舒婷《致橡樹》的主題是:愛情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2詩歌發展線索:

《詩經》《離騷》——三曹、七子、七賢——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散曲——清末龔自珍

《詩經》:現實主義源頭,國風。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賦、比在中國詩歌中很常見,唯獨“興”是《詩經》特有的。

興:欲言此物,先引他物。《關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學的代表,“建安風骨”,慷慨悲涼。

竹林七賢——正始文學的代表,嵇康、阮籍。

龔自珍:晚清最后一個大詩人。《己亥雜詩》,浪漫主義,305篇,最后一部詩集。

散文發展線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駢文——唐代古文運動——宋代詩文的革新運動(歐陽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著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清中葉桐城派:強調“義法”,方苞、姚鼐、劉大櫆

(古典)小說發展線索:

萌芽:先秦神話雛形: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成熟:唐傳奇發展:宋話本再發展:明擬話本頂峰:明清長篇章回

古體詩\近體詩:

1.唐代之前所有詩歌均為古體詩。

2.唐代開始,在詩歌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偶等諸多方面作出了嚴格規定。

符合這些規定的看作是近體詩(格律詩:絕句、律詩);不符合這些規定的仍然視作古體詩(古風)。

現當代文學1919-至今:

與現代文學

(1915)是現代文學(1919-1949)的背景。兩面旗幟:民主與科學1919-1937啟蒙階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階段:反帝

“現代文學六主將”:

魯迅:領軍人物。

A《吶喊》《彷徨》小說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憶);《野草》散文詩集

B作品評價:雜文是“投槍與匕首的組合”,批判力度強。

C《狂人日記》——現代文學開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現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摧殘(《故鄉》表現人與人的隔膜;《社戲》表現孩提時代的童趣);《傷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王昭君》;《關漢卿》);新詩詩集《女神》(浪漫主義)。

:《文學改良芻議》(8條意見,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茅盾:

1《子夜》書名由來(自然界23時-次日凌晨1時是最黑暗的時刻,“子夜”象征暗示當時的中國是最黑暗的時刻)。

2《林家鋪子》(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五四時代)“愛情”“激流”;《家》:覺慧是巴金本人寫照。《隨想錄》(回憶錄):反思。

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記》。“詩與散文的組合。”冷靜、客觀、深情的文字。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3古代散文

語錄體:《論語》(《論語十則》)

紀傳體:《史記》(通史)

史傳:《張中丞傳后敘》(敘事散文)

書信體: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史論體: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游記體: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古代詩歌

1、古體詩

四言古詩(《詩經》體):《詩經》的《氓》(棄婦詩、敘事詩)、《關雎》、《兼葭》(愛情詩);

五言古詩: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田園詩);

七言古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樂府古題、愛情詩)、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樂府舊題);雜言詩:屈原《漁父》、王粲《登樓賦》(借景抒情詩)、李白《行路難》(樂府舊題詩);楚辭體:屈原《離騷》、《國殤》;

樂府詩: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古題樂府(《行路難》、《春江花月夜》、王昌齡《出塞》)——新樂府(《游子吟》(五言古詩);歌行體: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悵恨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樂府舊題)、李白《行路難》

2、格律詩

(1)絕句(四句一首)

五絕:李白《靜夜思》

七絕: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樂府古題)、張繼《楓橋夜泊》李白《望天門山》、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送別詩)

(2) 律詩(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維《山居秋暝》(山水田園詩)

七律:杜甫《登高》、《秋興八首》;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愛情詩)、《錦瑟》;陸游《書憤》(愛國詩)

3、歌行體

王昌齡《從軍行》(七絕、邊塞詩)、;曹操《短歌行》(四言詩);

陸游《金錯刀行》(愛國詩);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

篇9

[關鍵詞]:沙灣 文學 劉亮程 旅游資源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一個地方的本土文學可能是本地旅游文化的精華。其實文學與旅游的關系在近幾年的旅游熱潮中得到了人們的充分關注。我們通過對作家、作品、文學活動等細加審察,就會發現其對旅游景觀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近幾年內,沙灣旅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旅游業已成為沙灣縣服務業的龍頭。但沙灣的旅游還處在小規模、低層次、基礎性投資的開發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產品,沙灣旅游在更深更廣的開發上還有很大的潛力。沙灣的文學就是沙灣旅游的一大潛力。近十幾年內,沙灣出現了以劉亮程為代表的一批全國有名的作家,這些沙灣的作家及其作品和文學活動,在沙灣這片土地上不同的程度地印下了文學文化的痕跡,也是沙灣本土文化的一大積淀。本人只想從文學對地方旅游影響作一分析,提醒在沙灣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和生活者:以劉亮程為代表的沙灣文學注定將成為沙灣的高層次的旅游資源。

一、文學作為旅游資源的可開發性

著名文學作品描述對象往往開發為新的旅游景觀,這在全國已是個普遍現象,也是地方旅游開發的重要思路。魯迅的《孔乙己》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大家耳熟能詳。現在去浙江紹興旅游的人多半是沖著魯迅去的,當然就少不了要到咸亨酒店去品一盅黃雕酒,嗑幾粒茴香豆。近在一旁的“孔乙己雜貨店”也生意興隆。孔乙己,咸亨酒店,現已成為了紹興旅游的金字招牌。江蘇常熟的沙家浜鎮,正在開發成風景區,鎮上的“春來茶館”,就是根據京劇《沙家浜》中所描述的情形建設的。人們走進方磚鋪地的茶館,坐在八仙桌旁,品著銅壺在七星灶上煮開的茶,觀看京劇《沙家浜》,真是別有一番風味。根據劇本的描述,這里還保留了百余畝蘆葦,恢復了“后方醫院”、“印刷所”、“修槍所”等遺址。2003年3月,在浙江桐鄉烏鎮的茅盾故居對門,“林家鋪子”全新開張,賣的幾乎全是烏鎮自己的地方特色產品和旅游紀念品,生意還相當紅火,這當然受益于茅盾的《林家鋪子》。人們在參觀茅盾故居后,滑腳到對面的“林家鋪子”看看是自然的事。湘西鳳凰古城,吸引著人們去找尋沈從文筆下的那份安詳、靜謐、質樸的湘西韻味。重慶正在依據《紅巖》小說打造“紅巖聯線”的特色紅色旅游精品。浙江作家王旭烽在她的小說《南方有嘉木》獲茅盾文學獎后,重游小說中的產茶地,發現那里人氣驟升,許多游人慕名而來。由此可知文學作品對于樹立地方旅游形象有著巨大作用。

二、劉亮程及其文學作品是沙灣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沙灣縣有沒有“魯迅”?沙灣縣有沒有“咸亨酒店”?我們通過對沙灣文化尤其是文學的考察,發現沙灣是新疆文學最為繁榮的縣之一。可以說劉亮程就是沙灣的“魯迅”,黃沙梁就是沙灣縣的“咸亨酒店”。

劉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沙灣縣一個小村莊。著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風中的院門》、《一個人的村莊》、《庫車》、《在新疆》等。所獲榮譽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在沙灣縣土生土長的劉亮程,雖然種過地,也當過鄉農機管理員,在勞動之余寫點文字,但這些文字到了1999年10月,在國內文學界享有盛譽的《天涯》雜志的頭題位置刊發了,并以“劉亮程散文專輯”的方式呈現于世人,而且配發了李銳、李陀、方方、南帆、蔣子丹等著名評論家、作家的推薦文章。一時間,國內文學界為之嘩然。湖北《今日名流》雜志隨即對劉亮程做了長篇專訪;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以“劉亮程和他的村莊”為題對其作了專訪;《書評周刊》、《作家文摘》、《新華文摘》、《江南》等報刊也紛紛轉載刊發劉亮程的散文及評論文章; 2001年4月獲“第二屆馮牧文學獎”文學新人獎。

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和《風中的院門》,甚至長篇小說《虛土》都牽連著一個神秘的村莊,那個度過他人生最初二十多年的小村莊:黃沙梁。 有記者問劉亮程對故鄉,對那個叫黃沙梁的村子的感情是否可以用愛字來形容時 ,他說:“不能。愛淺薄了。愛、憂傷、快樂、恨、痛苦、絕望,都有。對故鄉這個詞,也有另外一種看法,它不僅是一個人的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寄托和精神寄托。” 劉亮程說到對他人生和創作的影響時他說:“馬爾克斯、胡安魯爾夫,都是我以前喜歡過的作家。但他們對我的影響,肯定不會有我家鄉的一場風對我的影響大。在我的寫作過程中,許多東西都能影響過我。但最終影響了我,使我成為現在將來的劉亮程的,肯定是這片土地,和我扎根真上的全部生活。” 賀雄飛在浙江大學學報上發的文章《鄉村“哲學家”劉亮程》中認定“亮程的村莊是我們的家。遠遠地,看到燭光閃爍。”許多網民都把黃沙梁當作了自己的心靈故鄉。有網民留下了這樣的感言:“黃沙梁,我會慢慢悟知你對我的全部教育。這一生中,我最應該把那條老死窩中的黑狗稱師傅。將那只愛藏蛋的母雞叫老師。它們教給我的,到現在我才用了十分之一。”

篇10

本刊訊 (記者 韓陽)12月1日,“特立獨行,歷久彌新”——徐小斌創作30年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研討會由作家出版社、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北京作家協會、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文藝報社、作家文摘報社共同主辦。徐小斌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國家一級編劇。她多年來筆耕不輟,迄今已發表作品四百余萬字,出書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羽蛇》《德齡公主》《煉獄之花》《雙魚星座》等。曾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首屆“女性文學獎”、第八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等。

八卷本的“徐小斌小說精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涵蓋了她最具代表性的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包括長篇小說卷《羽蛇》《德齡公主》《煉獄之花》《敦煌遺夢》《海火》、中篇小說卷《別人》《迷幻花園》、短篇小說卷《蜂后》八部作品。本套書采用一種相對狹長的32開開本,便于攜帶翻閱;精選八種顏色,勾勒出作家夢幻的小說世界。正如作者徐小斌所言:“三十年。這八卷本大致概括了我三十年的小說,但如果加上散文隨筆和劇本,至少要出十五卷本的文集。非常希望讀者被這些小說迷惑、誘拐甚至綁架,你們將會進入一個美麗的世界,希望你們在我的小說世界里得到享受。”該套作品制作精良,既是閱讀佳品又是收藏上品。據悉,徐小斌最新長篇小說《天鵝》也將于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延參法師出版最新心靈修行散文集《幸福想你了》

本刊訊 (記者 韓陽)“史上最萌法師”熱“高燒不退”,在大眾開心歡笑之余,延參法師不動聲色地秀出與“萌”互動的另一面:以清新溫情的筆意撰出心靈修行散文集《幸福想你了》,并由同心出版社在11月的秋爽天氣中鄭重推出。這是延參法師以心靈導師身份,用自己的多年修行和感悟慢火煲出的口味清淡雋永的“心靈雞湯”。

《幸福想你了》針對現代人的幸福缺失感,進行智慧、從容的開導,法師認為,其實,幸福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幸福是一種能力,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過程。法師從自身的幸福認知出發,將智慧和意境融化到一言一語中。

《幸福想你了》一書先覺性地暗合了如今火熱的“幸福”話題,提出了一個充滿禪意的幸福方案:從修心入手,進行自我沉淀,達到自我覺悟,以體會那隱藏至深、仿佛捕捉不到卻隨時可體會到的幸福。作為天臺宗第四十六代傳人,禪宗臨濟正宗的傳人,延參法師將艱深的佛理融化于清新的文字之中,用“正能量”來詮釋積極的人生態度,為蕭瑟人生涂抹上一道淡淡的秋日陽光。

《幸福想你了》不同于傳統的說理弘法文章,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主旨超脫,態度積極,堪稱佛理的另一類闡釋,讓讀者體會到佛學的溫情悲憫一面。延參法師獨有禪理與“萌”的特質,凈化心靈,撫平躁動,闡釋哲理,是撫慰現代人的一份正能量。法師倚靠佛法的渾厚理論,將人生闡釋為衣食住行的全方位修行。與一些心靈讀本不同,平淡深遠,一詠數嘆,恰似佛號朝朝暮暮的吟誦,也像佛珠捻捻停停的流轉。清新的文字化作輕靈的微風,吹拂著心靈中各個角落。平平實實的話語闡述簡簡單單的道理,本真平淡之極,卻充滿禪理禪意,整本書從裝幀設計到內容的選編,也都突出了優美淡遠這個特點。

馮唐新作《三十六大》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