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瀑布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14 12:1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望廬山瀑布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
篇2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86分)
1.
(6分)給劃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時時勤拂________(A.fú
B.fó)拭,勿________(C.wù
D.cōng)使染塵埃________(E.āi
F.ái)。
彩虹日暈________(A.yūn
B.yùn)
削________(A.xuē
B.xiāo)弱
凝結________(A.jiē
B.jié)
2.
(2分)我知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________,號________,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3.
(4分)選擇連接下面打比方的句子。
小烏龜縮到殼里________
A.像一朵朵梅花
小雞毛茸茸的________
B.像一輛小坦克
小白兔的眼睛________
C.像一個黃絨球
小花貓的腳印________
D.像亮晶晶的玻璃球
4.
(8分)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徑________
孤________
遙________
啼________
經________
狐________
搖________
蹄________
5.
(3分)快到反義詞樂園里來賽一賽吧。
前——________
遠——________
晚——________
6.
(3分)寫出反義詞
生—________???遙—________??落
—________
7.
(3分)把詩句補充完整。
①松下問童子,________。
②________,疑是地上霜。
③夜來風雨聲,________。
8.
(3分)看圖,選字填空。
它
他
她
①________在“呱呱呱”地叫。
②________在燈下讀書寫字。
③________正在掃地。
9.
(6分)按拼音寫漢字
pù
zǐ
liú
________布
________煙
飛________
lú
lǐng
yín
香________
西________
________河
10.
(2分)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遙遙________
飛流________
11.
(4分)寫出下面詩句的上句或下句,并寫出它們出自哪首詩。
①日照香爐生紫煙,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夜半鐘聲到客船。《________》
12.
(9分)我會填
①媽媽從樹上________下來。她把普季克________到一邊,渾身的毛________起來,________大了嘴巴,雙眼直________著大花貓。
②不過,她好像________,________在普季克身邊,________他的后腦勺,________地問:“怎么樣?怎么樣?”
13.
(5分)讀《日記兩則—第一則》想一想:我第一次做了一個什么夢?
14.
(3分)按拼音寫漢字
xiāng
lú
zǐ
yān
yáo
k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8分)形近字組詞
爐________
廬________
疑________
凝________
暴________
爆________
布________
市________
16.
(8分)比一比,再組詞
晉________
伐________
悼________
薦________
普________
代________
掉________
存________
17.
(4分)形近字組詞
遙________
搖________
銀________
根________
18.
(3分)選擇劃線字正確的解釋。
A疑是銀河落九天________
①不相信
②難于解難于斷定的
③猜忌
B白日依山盡________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C欲窮千里目________
①需要
②將要
③想要
19.
(2分)根據不同的環境運用詩句。
一天,我和媽媽一起去看瀑布。當我看到長長的瀑布從山頂飛快地直瀉下來,那么壯觀,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詩:“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0分)
20.
(10分)默寫古詩《春日偶成》并完成習題。
春日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詩默寫完整。
(2)這首詩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所寫,寫的是________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對________的熱愛之情。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是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9題;共8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二、閱讀題
(共1題;共10分)
20-1、
篇3
“望廬山瀑布。日照……”教室里傳出了同學們的讀書聲。我不耐煩地拿著書,嘴巴一張一閉,假裝在高聲讀書。因為昨晚看電視太晚了,所以今天無精打采,瞇瞇呼呼想睡覺。“呼……”我趴在桌子上睡著了,開始了夢游廬山。
我到了Q博士家,問:“Q博士,最近有沒有發明些有趣的東西?”Q博士抬了抬眼鏡,說:“我最近發明了一種時光機器,可以到你想去的時代。”我半信半疑的問:“真的嗎?”Q博士說:“當然是真的!我老Q什么時候騙過人。你想去哪個時代?”我說:“未來必然好!可是,我更想了解唐朝。”Q博士自信的說:“好吧!我就讓你去唐朝。”只見Q博士在一臺電腦上按了幾個數字,然后對我說:“把眼睛閉上。”我閉上了眼睛,心中緊張得像一只小鹿在跳。只聽見一陣急快的風,我連忙睜開眼睛。展現在眼前的是,沒有污水,沒有臭氣,沒有車子聲,只有一些穿著袍子的男女。“哇!”我真的到唐朝來了,該怎么玩呢?”這時,一位穿著黑色袍子,背著個包的書生。當時我還沒看出來,后來才想起古詩《望廬山瀑布》的那幅圖上的詩人和他長得一模一樣。我驚喜的叫起來:“莫非,他就是李白!”我心里嘀咕著:嘿嘿!正好可以讓他教我學古詩,順便讓他給我寫幾首詩,讓我也威風下。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追上去,莊重的對李白說:“heiio!李白詩人。”李白回過頭來,莫名其妙地說:“什么是‘哈樓’?你是誰呀?”我興奮地說:“哦!那個‘哈樓’就是你好的意思。我是21世紀的小學生。想讓您教我學您自己寫的一首詩。”李白為難的說:“我要去廬山了,沒時間。”我高興的說:“我也去!”到了廬山,我和李白站在橋上,只見遠處香爐峰在陽光下,出現了紫色的煙云,遠處的瀑布像一條大河,那瀑布長如銀河一般。我這時正準備記李白的詩詞。李白見奇景,詩興大發,立刻吟出詩詞:“‘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好詩好詩!”我笑瞇瞇的說:“謝謝您教我!”
“張婧虹!張婧虹!”老師叫道。我被叫醒了,老師說:“你把《望廬山瀑布》這課背一遍,并說出詩意。”不知怎么的,我背得滾瓜爛熟,說得仔仔細細,老師也心服口服了。
下課了,我望著那首詩,心里甜滋滋的。
篇4
關鍵詞:電教;媒體;古詩;韻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43-01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堪稱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麗璀璨的明珠。古詩是一種思想高度凝練,高度集中的文學體裁,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不僅能使學生開拓視野,陶冶美的情操,還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古詩語言講究對仗、平仄、押韻,文字精煉,講究對偶,給接觸古文甚少的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筆者認為,在古詩教學中巧妙運用電教手段,在意境中品讀古詩韻味,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借電教媒體巧創詩境
古詩所描繪景象離小學生可謂年代久遠,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薄,因此有的學生對古詩望而生畏,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難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創設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生也就“樂”學了。
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顯示出“廬山風景圖”,然后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廬山風光中最壯觀的要數‘廬山瀑布’了。你們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襯托下,飛流直下,濺起一陣陣水霧,多么令人神往!從古到今,我國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為它傾倒,寫下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你們想不想讀一讀大詩人李白看了廬山瀑布后寫下的詩歌?”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電教媒體品字析詞
古詩中的一些字詞都應講古義,用今義講是不合適的。如“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當講“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詞的解釋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當講“因為”,而非“坐下”。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時,就借鑒于永正老師的教法這樣進行教學:
師:“離離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長得怎么樣呢?請看(課件出示草原圖,圖上的草長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一棵挨著一棵,一眼望不邊。
師:說得太美了,聰明的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一定知道 “離離”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離離”就是草長得非常茂盛。
師:說得對極了!誰能把這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一個小小多媒體教學設計,就幫助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并掌握了 “離離”的意思,還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說話訓練,何樂而不為呢?
三、借電教媒體吟誦詩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而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則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如我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
四、借電教媒體想象補白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煉,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當多的。老師要在學習古詩時能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則不僅能加深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運用電教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就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
篇5
易解,但要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要使學生學好,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再現
形象,并借助圖畫理解內容,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美的意境。我在進行審
美教育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朗讀和背誦的訓練。
一、創設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圖畫的作用,給學生創設一個生動鮮明、
充滿詩情畫意的情境,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在教學《早發白帝城》時,我先出
示事先準備好的一幅色彩絢麗的三峽行舟圖,然后設疑探路:“詩人早晨從白帝
城出發,要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有哪些?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
這首古詩里。”從而啟發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閱讀古詩。這樣,學生就能深刻
地理解古詩的意蘊。
二、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教師要先幫助學生正確地解詞釋句,進而引導學生推敲字、詞、句,理解古詩中
具有感彩的語言,尤其要捕捉那些詩人反復推敲的具有強烈感彩的“牽
一發而動全身”的詩眼,深入淺出地剖析古詩用字選詞,學習古詩優美的語言。
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
生質疑:“詩人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搜尋
到瀑布從極高處傾瀉而下的畫面,在腦海中想象出這壯觀的場景。接著,教師再
讓學生想一想:“瀑布真的是從天而降的嗎?”這樣學生就會理解詩人用“疑”
字的緣故:“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所以自己只能“疑”而已。詩人這種虛
實結合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遐想。接著教師可再來一個追問:“詩人
為什么不說‘像’,而用‘疑’?”讓學生更深一層地想象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
。只有反復品味,學生才能理解:用“真”太實,用“像”太露,只有用“疑”
才精當。通過推敲,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美”之所在。古詩中還有一些千百年
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的名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
高度概括了人們常有的一種心情。思鄉懷親之心情平時就有,而佳節一般是家人
團聚的時刻,因此每逢佳節這種感情就更加強烈。一個“倍”字,深切地反映了
詩人在重陽極度思念家人的感情。還有《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
層樓”,它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而且含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
三、提問的難度要適宜,力求新穎
俗話說得好:“跳一跳,摘果子。”如果不用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學生就會失去
興趣,因為這低于學生的現有水平;而如果拼命跳了數次還是摘不到,學生就會
失去信心,這又超出了學生現有的水平。因而,我們要注意把這“桃子”放在學
生跳起來就能夠摘得到的地方。我在教學《鹿柴》時,便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既然‘空山不見人’,怎么會有‘人語響’呢?”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
討論。我又及時用“蟬噪村雨靜,鳥鳴山更幽”等詩句啟發學生,讓他們體會以
“動”襯“靜”的寫作方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便領會了深山寧靜悠遠的
氛圍,深刻地體會了詩句的內容。
四、啟發學生想象,激起學生興趣
古詩意境美,語言凝煉。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展開想象,使詩句
描繪的景色形成色彩鮮明的圖畫,使學生身臨其境。《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奇麗景象學生大多沒有見過。教師要在理解詩句
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圖畫想象出雪白的、又高又寬的瀑布。有的古詩中,詩句
之間有較大的跳躍性。在教學時,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想象把隱藏在字里行間的
內容填補出來。學習古詩《蠶婦》時,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蠶婦是干什么的?
她進城干什么?回來為什么流淚?她是怎樣想的?學生通過想象,加深了對這首
古詩的理解,認識到“羅綺者”坐享其成,“養蠶人”不能享有自己的勞動成果
,從而激發對養蠶人的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
五、指導學生朗讀古詩,并能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
古詩的語言還體現出音樂的藝術美。古詩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讀起
來朗朗上口,易于背誦。通過誦讀,能使學生對古詩的美體會更深。我在指導學
生誦讀時,是在上文所述的、推敲字詞句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要先幫助學生理
解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再來確定基調、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奏。教師
要指導學生注意詩的特點,選用恰當的音調、節奏,表現出鮮明的韻律,并且要
把韻腳讀得響亮、清晰,讀出詩的韻味。
六、指導學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教學完《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后,我及時指導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四步驟:知
詩人,明詩意;釋詞語,明詩意;想畫面,入意境;誦詩文,悟詩情。這樣學生
就掌握了自學古詩的“金鑰匙”。我接著引導他們按照這四個步驟嘗試自學古詩
《絕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也使學生得到樂趣。
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既要善于巧妙設問,激發興趣,也要指導學生再現形象,借助
圖畫,理解內容,豐富情感,領會美的意境,進行審美教育,同時也進行朗讀和
篇6
大海上有洶涌的巨浪。為什么巨浪一到海邊就會分散呢?原來,海邊沒有水,海浪一到岸上就會落下來。
嶗山上有清澈的泉水,最雄偉的還得算瀑布。那瀑布從天而降,簡直就可以用一首古詩來表示,那就是《望廬山瀑布》了。
青島真是太美了,我愛這座城市。
篇7
一、借助簡筆畫,感悟意境
在逐字逐句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可以采用給古詩配畫的方法進行教學,把美麗的圖畫、教師的解說和學生的吟誦巧妙地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境悟情。如學習杜甫的《絕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一邊讀一邊想象,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再學生邊畫邊想象,給畫配上顏色,從而引導他們進入詩的優美意境。
二、運用言語激趣,感悟意境
教師運用精妙的語言,啟發學生進行想象,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啟發他們領悟美的意境。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在教學“樹陰照水愛晴柔”時,啟發他們進行想象:清清的池邊,新抽出的樹葉連成一片樹蔭,樹蔭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愛這柔美的風光。隨著教師形象生動的描繪,學生眼前浮現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從而進入初夏那生機勃勃的意境中。
古人寫詩,有感而發,古詩自然流露出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而詩人的思想感情,又受到當時的社會變革、政治遭遇、生活波折的直接制約,要正確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當時的寫作緣由,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學《七步詩》,可先介紹詩文背景:“《七步詩》相傳是曹后,曹丕逼兄弟逼出來的。那時曹丕已廢漢稱帝,號魏,為魏文帝。他命曹植做詩一首,限定走上七步完成,逾限就要處死。他無非是想借做詩的名目,殺害才思敏捷的親弟弟,兄逼弟,曹植無奈而又悲哀。因此,由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七步詩》。”“感人心者莫弗于情。”這番描述,引導學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了詩的意境。
三、憑借多媒體課件,感悟意境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小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由于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的差異,致使他們對詩句的理解、體驗、感情有障礙。“詩中有畫”,在某種意義上講,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可以還原為聲色俱佳的動人畫面,具有一種濃濃的意境美。若教師在教學時借助現代化教學媒體――計算機,融聲、光、色為一體,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很快進入古詩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幫助他們形象地感悟古詩中蘊含的意境美。如教學《望廬山瀑布》,如果單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領會瀑布聲、形的雄偉壯觀。如果教師把這部分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一看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氣勢就不言而喻地在學生心目中扎根了。
四、反復吟詠誦讀,感悟意境
古詩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采取齊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和吟誦中體味、感悟詩的意境。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以邊放音樂邊讓學生朗讀詩文,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如同和詩人一道在觀賞雄偉壯麗的廬山瀑布。再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緊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反復朗讀,在反復引讀中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感悟詩人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情懷。
五、積極遷移拓展,感悟意境
篇8
一、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合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上升、裊裊游動的景象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目的,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練,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細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話語,也一概從略:童子的回答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三、讀詩作畫,再現古詩的畫面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融為一體,例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在教學中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在教學中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作畫。用簡筆畫的形式把詩意融于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詩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把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
2、師生同畫。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同作畫,把無形的語言變為直觀的畫面,理解詩的畫面美,例如,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先畫出詩人李白望瀑布的簡筆畫。教前兩句詩時,讓學生畫出“香爐峰”、“生紫煙”和“瀑布掛前川”的景象,教后兩句詩時,教師在學生畫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幾筆,以突出瀑布的動態和“飛流直下”的氣勢,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動態美。
3.學生自畫。在學生把握詩意之后,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獨立地畫出詩意。例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一句中的“云深”一詞不易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云深”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學生展開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想象自由作畫,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以下幾點:
1.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它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
篇9
“霧起千山活,雨來萬瀑生”。中國瀑布眾多,九龍瀑為黃山著名瀑布之一,素與廬山飛瀑媲美,正如古詩所云:“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文學巨匠郭沫若曾在古稀之年游覽浙南的青田石門飛瀑,并寫下了詠瀑詩篇:“橫過石門渡,劉基尚有祠。垂天飛瀑布,涼意喜催詩。”詩句如畫,引人入勝。諸暨的五泄瀑布以其神態奇特、變幻莫測而遐邇聞名,明代文學家徐文長游覽諸暨五泄飛瀑時,留下了:“銀河墮流,觀者忘休。深林無人,杳不可留”的詠瀑佳句,讓人浮想聯篇。天臺山石梁瀑布水從天落,素有“滄海平翻鰲背上,銀河倒泄雀橋東”之勢,清代袁牧對此發出了“銀河飛落青松梢,素車白馬云中跑”的感嘆。浙江嵊州百丈飛瀑雄壯粗獷,蔚為壯觀,明代史學家張岱贊之:“銀河墜半空,搖曳成云霧,萬斛噴珠璣,百丈懸練素。”金華雙龍洞瀑布以其“一瀑垂空中,洞中冰雪飛”而聞名于世,宋朝學士金履祥賦詩道:“洞外煙云膚寸臺,洞中冰雪互尋飛。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云自歸。”山西娘子關的不簾洞瀑布,為中原大地上難得的名瀑,明代喬宇在《瀑布泉詩》中贊此景觀:“回頭形勢接綿山,為看懸泉數往還。石乳下通滄海底,浪花高疊翠峰閑。”瀑布坦蕩雄壯之美,讓人一覽無遺。
俗話說:未見其瀑,先聞其聲。瀑布拍石擊水砰然作聲,或轟鳴如鼓,或響若滾雷,山鳴谷應,大有“聲振萬壑驚春雷”之勢。難怪文人墨客描寫瀑布時,也著力在瀑布發出的聲響上花費筆墨,如廬山三疊泉瀑布水聲震耳,如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宋代詩人白玉蟾直言它:“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奉化千丈巖飛瀑,水聲如長空雷鳴,震天撼地,正如唐代曾鞏所描寫的“玉虬垂處雪花翻,四季雷聲六月容。憑欄未窮千丈勢,請從巖下舉頭看”。天臺石梁瀑布噴涌而下,“晝夜起風雷”,難怪南宋陳知柔直呼:“巨石橫空豈偶然,萬雷奔壑有飛泉”。在金華冰壺洞瀑布,可聞水石相撞,轟轟作響,正如詩人所描繪的“銀河倒瀉入冰壺,長有驚雷陣陣呼”。黃河壺口瀑布濁浪排空,急鼓奔雷,聲震十里,清代崔光笏的《壺口》詩:“禹功疏鑿最先徑,一線奔流若建瓴。石塹橫分薄煙霧,天瓢倒海吼雷霆。”讓人心懷隨之激蕩。一首題于黃果樹廟壁的詠瀑詩:“轟轟雷鳴應千里,滾滾銀濤亂山中。”似乎聽到了黃果樹瀑布聲如雷轟驟墜,震天撼地的磅礴之勢,盡情道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瀑布之美在賞其形。它隨著地形的不同以及水源流量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形態,或因風作態,隨意飄揚,可謂千姿百態,景象萬千,如有的拋珠濺玉,散如云煙,“亂拋雪玉從天下,散作云煙到地飛”(宋·戴復古《括蒼石門瀑布》);有的裊裊如練,如絮似雪,“云煙雨雪銀河虹,玉塵冰彀珠簾櫳”(清·阮元《大龍湫歌》);有的飛瀉滂沱,雪浪翻流,“水簾橫空垂不卷,萬斛雪浪涌山根”(清·黃休仲《詠潮音瀑》)。在眾多名瀑中,黃山百丈瀑像潔白綢帶在空中舞動,美妙多姿,清代畫家查士標將此優美的景色描繪得頗為傳神:“倒掛蒼崖百丈寒,界破青山一匹練”。雁蕩大龍湫瀑布四季風姿各異,雄壯與秀媚兼而有之,清代袁牧的《大龍湫》詩:“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布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冰,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與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初疑天孫工織素,雪棱拋擲銀河邊”。詩人將眼前迷人風姿與神奇想象融于詩中,凸現了大龍湫瀑布的魅力。廬山三疊泉瀑布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宋代詩人劉過在《在疊泉》詩中,出色地描繪了它的美:“初疑霜奔涌天谷,翻若云奔下崖宿。散為飛風颼輕煙,垂似銀絲貫珠玉”。唐代詩仙李白筆下的瀑布,神韻萬千,飄逸多姿,神秘柔媚中透出一股陽光之美,其中《望廬山瀑布》堪稱詠瀑布詩之千古絕唱:“日照香爐香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用寥寥二十八字,將廬山瀑布的神韻刻劃得入木三分,勾起了人們對瀑布無限的情思。
“春夏秋冬變態多,風晴雨雪奇景濃。”一些瀑布景色因季節、晝夜、晴雨等變化而不同。唐白居易有“天臺山上月明前,二十四尺瀑布泉”的詩句,極言月夜觀瀑之妙。元代詩畫家趙孟浠吟詠廬山三疊泉詩:“飛簾如下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宛如一幅月下賞瀑圖,大有夢幻般的深秀清幽之美。瀑布如遇陽光斜射,虹霓時現時滅,又是另一番景象,唐代張九齡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詩:“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展現了陽光照耀下的瀑布瀟灑絢麗,清秀嫵媚,讓人沉醉迷戀。明代陳維藩在《壺口秋風》詩中詠道:“秋風卷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詩人用生花的妙筆,渲染了壺口瀑布濺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彩虹的瑰麗景象,虹霓隱現,空靈神秀。
篇10
由古至今,古詩三百首一直是我們中華人民的驕傲。每一個國家都十分羨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漸漸把這些中國人的驕傲——古詩,忘記了。雖說小學課本上也有古詩,但是,一本書上又有幾首古詩呢?有些人,雖然還記得一部分,例如:春曉、鵝和一些幼兒園小朋友都會的古詩外,那些含有深刻道理的古詩有誰會記得呢?人們不但不記住這些傳統的文化,還把這些含義深刻的古詩改寫,就拿“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來說吧,一些不理解古詩含義的人,居然把這首詩改成這樣:火燒烤爐升香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沒有錢。雖然我剛剛聽時也覺得挺好笑,但是笑過后,我卻覺得這簡直是侮辱了古詩,李白把這首詩寫的那么好,那些人卻把飛流直下的瀑布水比喻成口水,就算不是侮辱,也惡心。
這些人只是初級性的改寫,有一些不良少年,還把古詩的詞改的不堪入耳,完全是對小學生的身心進行影響,把好學生都教壞了,差生更加不用說。如果他們把古詩的詞改掉,但是也是含有教育意義的話,我是百分之百的贊成,因為那些古詩都是古文,一般人很難理解;但是改成現代文后,對人們理解也有好處。可是那些可惡的人,不僅僅把古詩的詞改了,而且改的并不是對我們有益的。這種行為是不可以原諒的,他們改掉古詩是對我們中國的古代文化的藐視,對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不敬。難道這些人可以饒恕嗎?
對于這種人,我們不應該理睬他們,更加不能學習他們。聽到他們說時,應該對他們進行批評,不應該笑,這樣會使他們更加猖狂,繼續為得到那種沒用的虛榮而繼續改寫古詩。所以,我們不僅要從自己做起,還要告訴別人,不要這樣做。讓古詩“變味”的機會再少一個。
我希望古詩不要繼續“變味”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可以目睹我們中國的文化,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來為這偉大的傳統文化而驕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