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4 01:23: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夏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宋代:陸游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2、《初夏即事》
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3、《閑居初夏午睡起》
宋代: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篇2
“千年檜出寒巖罅,掘得根來比金價。”下一句是:仿佛山陰見此株,尋思卻是關仝畫。
原文:
《王道士惠柳檜》朝代:宋 作者:趙汝回
千年檜出寒巖罅,掘得根來比金價。
仿佛山陰見此株,尋思卻是關仝畫。
篇3
事業部財務獨立核算
矩陣式架構會導致許多的交叉形成事業部和法人實體多對多的架構,這需要對法人實體的財務核算和對事業部的財務管理雙線共管。公司主體下主要控制稅收風險和融資風險,平衡稅負和做好盈余管理,保持對外的形象統一、融資管理一貫是公司主管會計的主要職責。事業部下對財務管理的要求更注重內部考核,業績核算管理,往來單位管理,這些數據會跨公司獲取。業務管理主線清晰,對業務的上下游合同、結算規則、價格政策、利潤分析、賬期設定、銷售區域管理、促銷支持等都要清楚,有些業務站在集團的角度可能會出現同一事業部的合同以不同的法人公司簽訂,但反映的是同一累業務,因此要以業務為主線進行核算管理,在預算執行、費用控制、往來管理核算清收、庫存管理和經營風險把控等方面作重點的核算和管理。核算重點由各事業部自行制定,考核辦法管理權限設置,業務流程設置,費用報銷標準,經營分析重點,這些指標事業部會制定個性化的規定來執行。比如事業部的產品不同業務模式不同流程就不同,鑒于產品特性的管理要求也不同。同屬大宗貿易類的糧食、鋼材、紙、煤炭等產品進銷存和計價方式就各不相同。這里邊比較復雜的就是鋼材要考慮現款價格、承兌貼息、運費補貼、運費、進貨折扣、上期價格調整等因素,而煤炭價格要考慮熱值、水分、灰份、含硫量等,紙和糧食又各有特點。對于涉及事業部的融資要有事業部財務負責人根據業務進行資源分配確定合作主體,對貼息和貨款結算具體制定政策,并對融資成本進行仔細的核算。以融資成本為例計算時要考慮以下因素:銀行手續費、銀行存款利息、貼息政策、保證金比例、銀行授信使用時間等。在計算項目資金占用時按照賬面占用和現金占用分別計算。賬面占用是對業務人員的占用口徑要求,業務人員要去管理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做到及時的貨款催收要同供應商和客戶協調好關系,提高資金周轉速度,從而提高業務的盈利能力。現金占用則是對資金管理的要求,占用金額按照企業收支的現金考慮,如預收客戶貨款后用于支付銀行保證金開銀承,這樣的業務其實是未形成現金占用的,從融資的角度是在用企業的信用進行經營和獲利,因此在同等條件同使用現金支付相比可以要求較低的投資回報率,因為我們的信用(資金)成本確實低了很多。
內審和分析作為保障
篇4
借問酒家何處有的下一句是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形聲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尚未見于甲骨文和金文。據學者周策縱研究,“詩”字是從圖A所示的基本符號發展而來的。該符號先發展到符號,再發展到符號(寺),有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一種特定行為的意義。后來,當強調音樂、歌詩和字詞等方面時,就造出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出入相友”的下一句是“守望相助”,該句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出入相友”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全句是:“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意思是人們出入勞作時相互伴隨,抵御盜寇時互相幫助,有疾病事故時互相照顧。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于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于某人的弟子)。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往時折得高枝桂,身在蓬萊無處尋。”下一句是:今日論交便如故,百年詩酒百年心。
原文:
《送翰林應奉壽同海涯挈家覲省十首 其四》朝代:元 作者:宋褧
往時折得高枝桂,身在蓬萊無處尋。
今日論交便如故,百年詩酒百年心。
篇7
關鍵詞:韓國穿越劇;消費社會;大眾文化;敘事
隨著人類逐漸步入消費社會,我們的大眾文化也開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其中當下最火爆的“穿越劇”的出現,正是順應了當代消費社會語境下的大眾文化的產物。本文以最近網絡熱播的韓國穿越電視劇《屋塔房王世子》為例,從穿越劇產生的時代背景、韓國穿越劇的敘事特點以及韓國穿越劇的形式創新三方面淺析消費社會語境下的韓國穿越劇。
1 穿越劇產生的時代背景
如今,我們已正式進入了消費社會,受其社會語境影響下的大眾文化也呈現不同的表現性特征。以電視劇為例,從歷史劇、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等等,到現今風靡的穿越劇,顯示出消費社會語境下的文化發展特點。
消費社會下,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壓力大,社會責任感降低等諸多不確定因素使人們的生活逐漸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使得人們對歸屬感的欠缺與價值感的匱乏的需求日益明顯,因此給我們每一個都市人帶來了諸多方面的困境。在最為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中,人們在遇到問題時,一般會采取如下六種應對方式:解決問題、自責、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而“穿越控”們則與玩網絡游戲、迷戀科幻小說的那些人一樣,都屬于選擇“幻想”這一應對壓力的方式,通過虛幻的想象,創造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躲避現實世界的紛擾。正如好多網友所說:“作為一個現代人,穿越就像旅游,對于穿越到的那個朝代和歷史人物的命運,都了如指掌,有一種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問題的先知先覺的和心理上的優越感。”
2 韓國穿越劇的敘事特點
韓劇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盛行,受到國內外不同年齡觀眾的青睞。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韓劇畫面唯美、演員養眼、道具服裝場景奢華、配樂曲目優美動人、題材新穎、劇情多變、類型眾多等,深受觀眾的寵愛。相對國產劇來說,韓劇更有影響力,人氣更高。其次,由于韓國電視劇一直以來就主打家庭親情路線,其偏愛細膩的親情化敘事,使得觀眾為之傾情落淚,這點從觀眾耳熟能詳的韓國家庭劇《看了又看》就可以看出。
近兩年來,國內外電視劇界刮起了“穿越風”,韓劇當然也不甘示弱。以最近熱播的韓國穿越劇為例,相比國內由當紅網絡小說《步步驚心》改編拍攝的穿越劇相比,韓國穿越劇《屋塔房王世子》有著自己獨特的敘事。
我國的穿越劇《步步驚心》改編拍攝自網絡同名暢銷小說,其主要故事情節設置在清代,穿越也只是一個貫穿頭尾的由頭,基本上是一部完整的清朝歷史。對于歷史大致上能做到完整的還原,角色上僅多加入了一個現代都市白領女性,由現代穿越回清朝,其余的情節基本和正史保持一致。而韓國穿越劇《屋塔房王世子》和《步步》在這一點上相反,該劇為朝鮮時代的王世子和三位臣子在調查世子嬪的死因時意外地穿越300年后的時空,來到現代首爾展開的一段浪漫愛情故事。其主要的故事情節設置在現代,古代的歷史基本上沒有涉及,搞笑、浪漫愛情等因素遠遠大于歷史因素,除去其穿越的由頭,基本上是一部都市青喜劇。劇中人物著裝時髦靚麗,道具服裝場景奢華,具有很強的現代感。
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受我國自2011年來古裝宮斗穿越劇集中大爆發的影響,韓國各大電視臺也紛紛打起了古裝劇的主意。現代白馬王子放在古代,就成了“王”,成了“世子”。其實韓國古裝穿越劇的特點顯而易見,其仍然秉承著韓劇的清新、浪漫之風,人物角色設定依舊是“高富帥”或是“白富美”,依舊讓愛情變得驚天動地。男女主角的愛情驚天動地,很容易就讓觀眾能全身心地投入,隨著主角愛情故事的潮起潮落而或悲或喜。反觀近兩年來國產的古裝穿越劇,觀眾反響覺得除了“宮斗”戲比較過癮激烈之外,愛情的主題相對來說薄弱了很多,這是我們應該思考改進的。
3 韓國穿越劇的形式創新
韓國穿越劇與我國的穿越劇同樣都是跨越時空,在形式上卻有著自己獨到的特點。
首先,人物角色設定。無論是早前的《宮》還是《步步驚心》,國內的穿越劇偏向于美女穿,而韓國穿越劇則打起了美男穿的招數。其次,國內穿越劇一般設定為現代往過去穿,而韓國穿越劇將我國穿越劇的思路大大擴寬,往回穿看膩了,那就從過去往現代穿,同時是多人組團穿。
其次,穿越合理且多樣化。我國的穿越劇通常情況下僅僅是一次穿越,再次就回去了,對于時空的駕馭很單一。同時,國內的穿越理由通常比較俗套,一般都是主角被電擊或者被車撞。而韓國的穿越劇其穿越更多元化,也更合理,主角穿越的理由通常能夠在后面的劇情中有一定的合理鋪墊,同時劇情設置也與時代特點結合更緊密。
第三,歷史可改變。我國的穿越劇與歷史結合緊密,《步步驚心》中女主人公若曦到死也沒有將歷史改寫,而韓國的穿越劇加入了較多的喜劇元素,淡化歷史,更符合穿越劇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的劇情架構。
最后,韓劇永恒的主題:始終不變的浪漫愛情。韓國穿越劇與我國穿越劇中主角的愛情故事設計不同,男主角回到過去或是穿越未來,都會遇到和他所在的時代一模一樣的“前世注定”的女子,可見韓劇中永恒不變的精髓仍是“命中注定的愛戀”。
作為娛樂時代的流行性電視節目的一種,穿越劇是消費社會語境下的必然產物。因而,對于這一媒介產品進行探究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折射出當下社會面臨的諸多棘手問題。在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生活節奏如此之快的當代社會,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沉重的心理負擔、對知識和信息無止境的渴求使得觀眾越來越將注意力集中在冗長而復雜的媒介產品上,而追求那些淺顯易懂、引人入勝但同時又能滿足一定的信息需求的媒介形式。因而,穿越劇的存在恰恰契合了時下的受眾心理。
作為消費社會語境下的電視商業化的產物,韓國的穿越劇代表了消費時代下的大眾娛樂文化,具有強大的魅力與生存空間。以上對于韓國穿越劇敘事的初探,希望能夠通過對個案的比較分析,從而推理出中國穿越劇敘事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對國產的穿越劇的后續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敘事學視域中的電視穿越劇》,蔡騏、徐小玲,現代傳播,2012年5月。
篇8
【關鍵詞】 出版集團化 物流新格局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53(2012)03-0056-03
物流是制約形成全國性出版物發行流通市場體系的關鍵,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出版物流水平偏低,并受到區域性發行市場體制的影響。因此,建立大型跨區域的出版物流中心,進一步增強物流配送服務能力是當務之要。新聞出版總署“十二五”發行規劃對此作了清晰的描繪,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基本形成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主要特征,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出版物發行流通網絡:形成以南方、北方全國性新華發行集團和郵政報刊發行集團為主導的“2+1”發展格局:建成三四家輻射全國的現代新聞出版流通企業,有效降低新聞出版業物流成本。目標高瞻遠矚,鼓舞人心,是新聞出版總署站在全國高度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出版行業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有效舉措,也是大型出版企業集團的責任所在和需求所向。
1 重構出版物流新格局:其時已至
新聞出版總署提出這樣宏大的目標,是經過深入調研論證的。審時度勢,當前正是重構出版物流新格局的大好機遇期。
1.1 物流發展的基礎已經具備
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近十年來,隨著資源整合和集團化組建,全國各省掀起了建設大型出版物流中心的熱潮。北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重慶、遼寧甚至等地都興建了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其中建筑面積過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圖書物流中心就有十余個,還有一批在建的大型工程,現在基本上每個省的出版發行集團都建有裝備比較精良的物流中心。此外,當當網、卓越亞馬遜、蘇寧等大型網店和一些大型民營書商都有自建的配送中心,在全國大中城市內形成了網狀物流系統。新建成的物流中心普遍具有投入多、規模大、交通優、地域標簽明顯的特征,完全滿足區域內市場的出版物配送,部分物流中心還承擔第三方物流業務。可以說,現代出版物流的硬件基礎已基本具備,而且信息系統的運用也越來越深入,軟件條件不斷優化。
1.2 物流現狀的認識形成共識
目前行業對出版物流的現狀認識基本一致,就是書業物流整體水平還不高,盡管這些年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不斷改善,但存在如下“三個并存”的嚴重問題:省域集中和區域分割并存,資源分散與資源浪費并存,硬件良好和軟件不足并存。我國的出版物流多是由傳統的新華書店倉儲、配送轉化而來,在管理水平、技術力量、人員素質及服務范圍上還沒有質的提高,“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模式還相當普遍,全國還沒有形成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協同利用、互聯互通體系。目前全國有30來個發行集團建立的物流中心,如果不實現跨地區經營和整合,就可能導致進一步的平均用力和重復建設,不僅不利于解決區域壟斷和地方保護問題,而且可能加劇這一問題。基于這樣的認識,總署提出了大整合的發展思路,業界也紛紛探索改變之道,如遼寧北配中心負責遼寧、吉林和內蒙三省區的發行配送,跨區域取得實效;湖南華瑞物流積極拓展第三方物流,并借助上市募投資金推進集成改造升級;中國出版集團與江西新華重組新華聯合發行公司,打通出版產業鏈等。針對當前出版物流的現狀,改變已成為業界共識,整合是發展出路。
1.3 物流強大的功能亟待挖掘
物流被認為是制造業利潤和商業利潤之后的“第三方利潤源泉”,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稱物流為“一塊經濟界的黑暗大陸”,具有極大的“利潤創造空間”。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增加了對圖書物流活動的需求,也提高了對物流時間、作業質量、物流費用等服務水平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的書業物流合乎我國出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是我國出版市場競爭實現深層次突破的必然。通過對現有的物流體系進行整合,優化業務流程,再造市場格局,是出版行業及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出版產業通過有效的物流體系,將出版物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按照正確的批量送到讀者手中,不僅能贏得顧客滿意,而且使出版物價值鏈增值。另外,出版物流拓展第三方業務,可增加新的利潤源;建立出版物物流標準體系,可以打通國際貿易壁壘。因此,有效發揮物流在出版產業鏈中的作用,成為業界的共同追求。
2 依托大型出版集團建設書業物流:順勢而為
打造出版旗艦集團和建立大型物流中心都是新聞出版“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目標。在國家致力打造出版航母的趨勢下,在新一輪出版發行格局大調整過程中,以大型出版集團擔當大型物流中心落地建設的主體,當是順勢而為,一舉兩得,既能更好利用現有資源,又能有效打通出版產業鏈。
2.1 打造大型出版企業集團是國家戰略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產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新聞出版總署明確提出要打造六七家出版傳媒旗艦集團,作為出版企業的國家隊,即將出臺《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出版傳媒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聯合重組,推進現有企業集團基礎上的再集團化、集約化。歐美國家早已形成由幾家出版集團主導出版市場的格局,這也昭示中國的出版市場將會實現大重組、大整合,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現在中央已成立三大國家級出版集團,地方出版集團中江蘇鳳凰、湖南出版、浙江聯合都已超雙百億元,出版航母陣群已初現雛形。
2.2 大型出版集團有發展物流的內在需求
物流是出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是連接產品和讀者之間的紐帶。經濟越是發展,物流的作用越是顯現,這從社會物流的發展軌跡可見一斑。出版物流也伴隨著出版產業化發展壯大,作為出版產業化重要主體的大型出版集團,其自身發展就有對建設物流的內在需求。近十年來出現的物流中心熱就是由出版集團化推動的。從已上市的中南傳媒、新華文軒、中文傳媒、鳳凰傳媒等公司的募投資金投入看,都看重發展物流。以中南傳媒所屬湖南華瑞物流公司看,該公司集成升級項目從2010年開始啟動,募投資金約4000萬元,升級改造內容包括物流系統的全面優化、業務流程的全面更新、庫房布局的重新規劃、生產設備的升級改造、倉儲環境的美化提高等。截至2011年11月,華瑞物流公司系統集成基本完成,配送能力提升40%左右。湖南華瑞物流公司的建設,目的在于引進科學的現代物流管理手段和先進的物流設備,有效地整合出版集團內部物流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強中南傳媒在全國出版發行行業的競爭力。
2.3 大型出版集團擁有強大物流保障能力
一是有資源優勢。大型出版集團因為整合了區域范圍的出版發行資源,加上九年義務教材出版發行基本上由省屬大型出版集團單一來源供應,有系統內的出版物作為基本業務保證。二是基礎優勢。目前的出版物流中心90%由出版發行集團承建,各出版集團都在不遺余力地構建現代化的書業物流體系,積極組建專門的出版物流公司,它們的配送能力較強,信息化程度較高。三是資本優勢。大型出版集團特別是上市書業擁有較為雄厚的資本,能夠在構建大型物流中心建設中投入資金。四是連鎖優勢。大型出版集團因為整合了產業鏈,擁有遍及各市縣及更為基層的新華發行網點作為配送分中心,可實現物流企業的良好運轉。另外,對教材發行這種政治性和時節性很強的產品來說,由大型出版集團統一配送供應也便于政府監管和責任追究。
3 行政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謀局者成
3.1 加強政府引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由新聞出版總署牽頭,依據《全國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綱要》并統籌考慮新聞出版業發展定位以及物流需求特點,結合區域規劃、產業布局、市場需求、資源環境、交通條件等因素,制定新聞出版業物流發展總體規劃,合理布局新聞出版業現代物流設施項目,引導企業投資方向,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對新聞出版業物流發展空間布局進行調整和完善。國家對規劃的大型物流中心給予相應政策扶持。
總體思路是“統一布局、集中儲備、就近配送、區域輻射、效率優先”。根據區域最佳的經濟原則,構建以大型物流中心為核心企業的區域物流網絡。首期配合國家打造六七家旗艦出版集團的目標,先行規劃六七大物流中心,按照全國區域的劃分原則,物流中心可分別設在華北、東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北、西南七大地區,每一地區根據所在區域出版集團現有實力和交通條件分別選擇一個適合的省份落地,集結各地區現有的物流中心。政府規劃有利于未來具體配套設施建設的地塊作為物流基地。
在形成幾大區域性物流中心后,在標準統一和信息系統兼容的基礎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動下,運用市場手段進行強強聯合,對七家區域性物流中心再整合,形成全國性的大物流園區,實現跨區域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通過上述布局,建立起我國現代出版物流通體系,為實現我國出版物物流行業的產業化、規模化、效率化經營和產業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3.2 推進出版發行集團聯合重組,主導建立跨區域物流中心
以組建一南一北兩大新華發行集團和幾大出版航母為目標,發揮資本力量,推進大型出版發行集團之間的聯合重組,以股權合作為突破口,在全國組建起幾個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輻射力強、跨地區經營的出版發行集團。由實現跨區域經營的大型出版發行集團主導承建物流中心,原則上以物流中心落地省份出版集團作為主要投資人,與相鄰省份產權多元化。基本硬件條件應為:庫房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存儲品種在50萬種以上,單品種平均備貨數量為500-1000冊以上,平均配送點為500個,(配送)平均運輸距離≤500公里(西北、西南地區大于此值)。基本運營方式和盈利模式是:內容生產單位將出版物集中發往就近的大型物流中心,中心實現全品種儲備并根據發貨訂單指令實施配送,以庫存、包裝、運輸及其他增值服務為主要收費方式,適度開展第三方物流業務以拓展利潤源并爭取國家稅費減免。物流中心企業為獨立法人單位,可以自主決定將成本高企、綜合服務要求高的物流環節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充分利用社會運輸與倉儲設備,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費用,以較小投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3.3 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突破物流標準化、信息化瓶頸
標準化和信息化是物流業發展的關鍵,這是出版物流規模化運營和大整合的前提。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涉及面廣,政府責任不可推卸,企業配合亦不可缺失,所以就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連接政府和企業及企業與企業,搭建平臺,組織協調,推廣執行。
一是盡快建立出版物流的國家標準。目前我國出版物流制定了一些標準,但國家標準少,標準之間銜接不佳。因此,建立統一的出版物流國家標準迫在眉睫。行業協會要在政府指導下,協調出版物產業鏈上各單位的關系,制定和實施各項具體標準,并盡快使各種相關的技術標準協調一致,從而提高整個出版產業鏈上的物流運作效率。在標準制定中,可參考國外比較成熟的書業標準,如日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與出版物流相關的標準400余條,在全行業中得到統一應用。同時,在標準制定中還要著眼數字化發展趨勢,提前制定好電子書內容標準和格式標準。
二是大力提高出版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出版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基本改變了傳統手工模式,但最大詬病是信息系統的多樣性和低層次。所謂多樣性是指現在各物流發行企業用的都是不同的信息系統,開發主體不一,難以兼容和統一,而且由于商業保密的原因,很多系統還特意設置了障礙。所謂低層次是指現用的出版物流系統多是即時性開發,滿足單一企業當前需要可以,但考慮發展前瞻性不夠,容量不大,升級難,另外大多數系統都是委托技術公司開發的,對出版物的特性理解不深。因此,行業協會要統籌開發和推廣運行一套開放式、綜合性、多功能集成的出版物流信息系統,橫向上能兼容鏈接,縱向上能互聯互通,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同時,還要著眼物聯網發展新趨勢,運用新興技術,開發智能化物流,進一步提升現代出版物流水平。
參考文獻
【1】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出版物發行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OL】.新聞出版總署網站gapp.省略/cms/html/21/index.htmI
【2】劉燦姣.中國書業物流發展研究【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
篇9
一、淵博的學識,廣闊的知識面
新課程反映了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質的需求。作為教師應盡快提高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自身內在修養,加強對優秀教育理論著作的學習。開展教育科研不僅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更新知識、激發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以適應時代需求。一個合格的初中生物學教師不僅要掌握比課程深得多的生物科學知識和生物學基本技術,而且要理解課程內容的體系和深度。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有的放矢,深入淺出地組織教學內容,而不會隨著課本亦步亦趨。那種只會照本宣科機械呆板的填鴨式的教學已經成為過去。認真備課上課,對每一節課都做好充分的準備,由于準備充分上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要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需要教師具有尚高的人格魅力,淵博的學識,廣闊的知識面。
二、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管控能力
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師應具備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師心理素質水平的體現,也是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一、要有民主意識。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的形成,取決于教師的民主意識。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民主形象,與學生平等交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第二、要有愛心。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充滿激情的師愛,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對各類學生無條件的接納、關心、愛護、理解、尊重,又要出于高度的責任感對學生嚴格要求。心理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和暗含的期待可以產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動力,它不僅能誘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激情,而且影響著學生的智力、情感和個性的健康發展。第三、要有高尚的情感、理智的行為。教師要善于調整心態,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不要把壞心情向學生發泄,善于理智控制消極情結,培養積極情感。教師的微笑是學生最大的快樂。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認為:一切有效的學習活動,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
當然,初中生物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管控能力。教師的職業特點是工作的相對獨立,課堂教學是由自己經營、管理、試驗的場所。好的教師就像一個好的經營者,他必須具備很強的責任心,一定是充滿自信,勇于嘗試和面對挑戰,富有鮮明個性的人。要知道學生每天的生命過程大部分是在課堂上渡過的,學習豐富的科學知識只是一方面,來自不同教師的各具風采和個人魅力的精神大餐才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必需營養。
三、健康的職業情感,良好的反思習慣
教師的情感是豐富的,尤其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的關愛和理解,對教育理念的更新,對教書育人的熱情以及敬業精神等。在教師的專業素質結構的構成要素中,專業知識是基礎,專業能力是專業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專業情意則是體現教師專業本身的重要內在指導。同時,生物學教師要在反思中探索追求,初中生物教師要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生物學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反思意識,對于習以為常的定勢進行重新的建構與思考。如果面對依然故我的教師,面對依然呆板的課堂,面對毫無生氣的教材,學生有待激發的興趣與熱情就會漸漸泯滅。課堂,絕不是一桶水向一個空杯子里倒水的場所,而是師生雙方知識激蕩,創造新知的樂園。因此,教師在上完每一節課后,應進行反思。反思教學在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反思更值得生物學教師去探索和研究。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如果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調整的能力,一不留神就會陷入“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讓他面對明天的未來”這樣的尷尬境地。經常性、系統性的反思,會使教師認識自我的局限,突破狹隘的經驗限制,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
四、生物學教師還要具備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全面進入課堂,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掌握計算機工具。網絡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學習、工作模式,而且把師生的感知與思維帶到了全新的廣闊的境界,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教育觀念。在助教方面:能使用常見的生物學教學軟件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能自制課件、能評價課件的好壞、有能力選擇好課件、有能力在網絡上獲取教學中所需要的信息資料等。在助學方面:教師能夠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生物實驗、活動。例如,利用動畫技術演示臨時玻片的標本制作、動物的生活史、生物進化歷程等。通過實踐探索,使學生體驗生物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要能為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總之,當代生物學課程改革給我們廣大教師以極大挑戰,因為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材的改變,更是教育觀念的變革。作為一名初中生物學教師有必要根據素質教育目標,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以及《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努力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提高素質,主動適應課改的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滿懷關愛的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為他們心靈的飛翔,個性的張揚和能力的發展創設一個美麗的生活空間。本文有很多個人見解還需要與大家多做交流,請大家指正。
【參考文獻】
[1]《淺談中學生物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張興娟.
[2]《生物教師應具備的素質》.薰衣草.
[3]《中學生物學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佚名.
[4]《談中學生物學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應具備的素質》.李婧.
篇10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風云變幻,如何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成為各國貿易發展的重中之重。諸多學者著眼于擴展邊際對一國出口貿易的帶動作用,認為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不僅有利于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還可以提升一國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降低出口貿易的不穩定性 (Herzer and Nowak-Lehnmann,2006)。因此,學者們開始積極探索促進企業出口新產品、進入新市場,以此帶動一國擴展邊際出口乃至整個貿易穩定發展的方式和途徑 (Albornoz et al.,2012)。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即便企業能快速出口新產品、進入新市場,其在新貿易關系中的前景仍令人堪憂。在哥倫比亞,每年都會有近一半的企業成為新出口企業,但大部分新出口企業會在下一年就停止出口 (Eaton et al.,2008)。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秘魯 (Volpe and Carballo,2008)、德國 (Nitsch,2009)、阿根廷(Albornoz et al.,2016) 等國。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快速退出不僅造成自身發展的低效率和不穩定,更會抑制擴展邊際出口對一國出口貿易的良性帶動作用 (Be-sedes and Prusa,2011)。更有學者認為,貿易關系在生存時間上的差別也是發達國家在出口上優于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原因 (Hausmann et al.,2006)。
基于此,學者們開始將出口生存時間視為衡量一國貿易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進行研究,并嘗試從不同角度解釋各國出口貿易生存時間的差別。其中,貿易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地理距離等傳統引力變量對一國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已得到諸多學者的證實(Besedes and Prusa,2006a、2006b)。在此基礎上,Kamuganga(2012)著眼于貿易合作對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Volpe and Carballo(2008)則從多元化角度給出解釋。
與此同時,出口經驗作為推動企業市場進入的重要力量已經引發關注,但在新進入企業存在高退出率的情況下,僅研究出口經驗對企業市場進入的促進作用顯然無法滿足提高企業出口持續性這一更高要求,故學者們以此為契機,研究以往經驗能否在推動企業市場進入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延長。Bren-ton et al. (2010) 利用 82 個出口國和 53 個進口國的數據,將出口經驗分為產品經驗和地區經驗兩類,發現出口經驗的存在能顯著提高國家的出口生存時間,且產品出口經驗的作用遠大于地區出口經驗;Rahu (2015) 利用愛沙尼亞企業微觀數據的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Carrere and Strauss-Kahn (2014) 則關注發展中國家對OECD 的出口,發現出口經驗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生存時間具有正向作用,且這種正向作用在特惠貿易協定 (PTAs) 下更為顯著。
反觀中國現實,一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充分挖掘擴展邊際對出口的帶動作用已成為促進我國貿易穩定發展的基本共識。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企業在新貿易關系中亦面臨著高退出率問題,陳勇兵等 (2012)、周世民等 (2013) 的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在新市場中的生存時間均值僅為1.6年。本文基于企業-產品-市場角度的研究也發現企業在新組合出口第一年的退出率高達52%,再次印證了中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較短的事實。據此,如何提高我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時間,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發展,而且對我國出口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盡管出口經驗對我國企業市場進入的促進作用已得到廣泛的關注,但尚未有學者從出口經驗角度探尋其對我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
基于此,探尋出口經驗對企業生存時間的影響,并努力提升企業在新貿易關系中的生存時間和持續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相比以往文獻,本文的邊際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本文將從企業-產品-市場三維維度研究我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以往對我國出口生存時間的研究文獻均從國家層面或企業-國家層面進行分析,而本文采用細分的企業-產品-國家數據進一步研究,充分考慮了企業在不同產品出口中的生存時間選擇 (Rahu,2015);其二,本文著眼于出口經驗對我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并將其區分為相同產品、相同市場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試圖分析和比較不同來源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差異性影響,旨在為我國企業未來的出口行為提供更加準確的政策指導。
一、中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典型化事實
(一) 數據整理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數據庫》的海量匹配數據①,從企業-產品-市場三維維度進行分析,并將中國企業的出口生存時間定義為企業從開始到退出某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所經歷的持續年數。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界定不可避免地面臨數據刪失問題。一方面,如果企業在2000年就已進行某產品-市場組合的出口,那么無法準確得知企業出口該組合的開始時間,也無法獲得該組合的出口生存時間,即出現了所謂的左刪失,這一問題的存在會嚴重影響數據的分析結果 (Volpe and Carballo,2008)。據此,本文參照 Carrereand Strauss-Kahn (2014) 的方法,僅保留在樣本期間企業出口的新組合數據,刪除在2000年就已存在的企業-產品-市場觀測樣本;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在樣本期的最后一年即2009年仍進行某產品-市場組合的出口,亦無法得知企業退出該組合確切的出口生存時間,即出現了右刪失。慶幸的是,生存分析方法可以對右刪失問題進行有效處理,不會對分析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在數據整理中,還發現部分企業在出口中存在再進入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為考察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本文參照 Besedes and Blyde(2010) 的方法將企業在某組合中的多次出口行為都納入觀測樣本進行考察。 (二) 典型化事實描述
根據所得數據,本文首先利用 K-M 非參數估計對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情況進行統計,如表1所示。
(1) 從總體來看,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較短,其中企業在第一年的生存率為47.86%,即有52.14%的企業僅出口一年便迅速退出市場。同時,約有24.82%的企業在出口2-3年后退出,而連續出口6年的企業僅占11.69%,充分反映出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不穩定性和高退出率,這與陳勇兵等 (2012) 的研究不謀而合。本文認為,中國企業新組合出口存在高退出率的原因有二:一是源于其出口的試探性。在新組合出口中,基于不確定性的存在,企業會利用少量的出口進行試探,如果該產品在新市場無利可圖,企業會迅速退出市場,這也造成大量的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生存時間較短的現狀 (Albornoz et al.,2012);二是這種高退出率與企業較低的風險應對能力有關。在新組合出口初期,企業對產品在新市場中的風險把控能力不足,導致其出口的連續性較易受到影響,進而表現出生存時間較短的特征。
(2) 為分析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本文將企業的出口經驗分成三類,并依次分析在不同經驗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變化情況。
第一類是相同產品經驗,即在進行某種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將相同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的經驗。如表1所示,當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在各年的出口生存率均高于無此經驗時的情況。這充分說明,在相同產品出口經驗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退出率較低、出口生存時間更長。
第二類是相同市場經驗,即在某種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將其他產品出口到相同市場的經驗。根據表 1 可以看出,當存在相同市場出口經驗時,企業在第1年和第5年的出口生存率高于無此經驗時的生存率,但在其他年份卻恰恰相反。這說明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第三類是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即在某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出口相同組合的經驗。通過表1可以看出,當企業擁有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其出口生存率明顯高于無該經驗時的情況,換言之,企業再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顯著高于初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
在此基礎上,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和以往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也可以通過繪制K-M函數的生存曲線圖得到更直觀的驗證。如圖1所示,出口企業的生存曲線呈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時間的延長,企業繼續進行新組合出口的概率越來越小。此外,生存曲線在企業第一年出口時最為陡峭,在隨后年份較為平坦,并隨著出口時間的延長,生存曲線的下降幅度在不斷減小。這意味著在新組合出口初期,企業退出的概率較大、出口失敗的風險較高,但隨著出口年限的增加,其在后期的失敗率會隨之降低。換言之,企業出口的失敗率存在著顯著的負時間依賴性,這與 Brenton et al. (2010) 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特征要求企業高度重視新組合出口初期的風險防范,并在政策層面提示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企業新組合出口初期的支持,降低退出率,促使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延長。
除此之外,本文還分別繪制了在不同經驗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曲線圖,亦見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產品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下,企業出口的生存曲線位于較高的位置,意味著該類企業的生存率較高,出口生存時間較長。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企業擁有相同市場出口經驗時,其生存曲線的位置卻時高時低,說明該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二、實證設計與基本回歸結果
(一) 模型設計
本文利用COX生存模型刻畫以往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在生存模型中,風險率被定義為當給定期間已持續到時間t ,所研究個體在下一個較短時間區間 ?t 內失敗的概率,在本文中即表示企業出口退出的概率,表達式為:
(t)= lim?t 0Pr b(t t + ?t)?t= lim?t 0F (t + ?t) - F (t)?t S(t)(1)
Cox (1972)建立的比例風險模型就是分析協變量(x)對風險率((t))影響的一種方法,模型設定為: (t)fpm= 0(t)fpmexp( x)fpm 。其中, x為影響風險率的協變量即影響企業出口持續時間的各變量。 0為基準風險率,表示當 x變量都等于 0 時失敗發生的概率。 為待估的變量系數。
(二) 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本文將企業出口某產品-市場組合的持續時間作為時間變量,并 以 此 生 成 被 解 釋 變 量(t)fpm,用以表示出口企業f 在第 t 年停止對市場 m 出口產品 p 的風險率。
(2) 解釋變量。本文將企業在進行某組合出口前的經驗作為主要解釋變量。基于此,按照經驗來源的不同,本文將出口經驗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相同產品的出口經驗 (EXfp)。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 ( pm )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將相同產品 (p ) 出口到不同市場 (m 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第二,相同市場的出口經驗 (EXfm)。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 ( pm )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將不同產品 ( p p) 出口到相同市場 (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第三,相同組合的出口經驗 ( EXfpm)。本文認為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pm)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出口相同組合 ( p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 控制變量。參照Carrere and Strauss-Kahn (2014) 等的代表性文獻,本文從企業微觀特征和東道國宏觀特征探尋影響我國企業出口持續性的各變量。首先,企業的規模 (Ln TAft) 越大、生產率 (Ln TFPft) 越高,其在海外市場的盈利能力越強,從而會提高海外出口的持續時間。基于此,本文選擇企業資產值來反映規模水平,并將利用LP方法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企業的生產率指標。除此之外,考慮到信貸約束 (FCft) 是制約企業出口的重要因素。本文參照 Fauceglia(2015) 的等文獻,采用負債比率 (流動負債/銷售收入) 衡量企業對外援融資的依賴性,并認為該比率越高,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越嚴重;其次,將企業是否屬于國有企業 (SOEft) 引入模型,以此來衡量企業所有權類型對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當企業屬于國有企業時,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再次,東道國GDP水平(Ln GDPmt) 是一國經濟規模的有效衡量標準,本文預測該變量越大,海外市場對企業出口的需求規模越大,企業退出率越低,生存時間越長;最后,本文用兩國距離 (Ln Dismt) 和是否有共同語言 (Comlaugmt) 作為衡量企業出口成本的指標,并認為兩國距離越近,企業出口的可變成本越低,出口退出的風險越低。與此同時,兩國擁有共同的官方語言可以大幅降低企業在東道國出口的進入成本,提高企業出口的持續時間。
(三) 基本回歸結果
為控制潛在的變量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問題,本文對企業規模、生產率、東道國GDP 水平和兩國距離變量均采用對數形式,并對所有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在企業-產品-東道國層面上進行Cluster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
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的系數顯著為負,風險比小于1。這意味著出口經驗大大延長了企業將相同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的生存時間。究其原因,對自身產品特征與盈利性的不確定,不僅是企業市場進入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更是影響企業出口持續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基于學習效應的存在,企業可以從以往出口中獲得產品的相關信息,對產品有了更深把握。在此基礎上,企業會利用此信息以已進入的東道國為參照進行市場擴張,有利于提高新組合出口的成功率、持續性和穩健性。
與此迥然不同的是,相同市場出口經驗 (EXfm) 的系數為正,風險比大于1。這說明相同市場的出口經驗非但不會增加,反而縮短了企業向該市場出口其他產品的生存時間,與本文的預期恰恰相反。對此,本文的解釋是:一方面,基于產品特征的不同和消費者偏好的敏感性,即使較小的差別也會導致東道國市場對企業不同產品的需求呈現較大差異。所以,即使企業能利用以往出口經驗降低其向該市場出口的進入成本,促進其他產品的進入,但需求的差異會降低以往經驗對新組合出口的借鑒意義 (Rahu,2015);另一方面,在對某個東道國市場的出口中,為保證出口的盈利性,多產品企業往往會先出口最核心和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而后再進行其他產品的出口。換言之,在相同市場上,企業出口產品的順序和競爭力差別也是導致后出口產品生存時間較短的重要原因。
相同組合出口經驗 (EXfpm) 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在新組合出口中,再次進入企業較之初次進入企業,出口持續時間更長,從另一角度驗證了企業初次進入的溢出效應。這是因為初次進入的經驗降低了企業再次進入時的不確定性,減少了其退出風險。與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進行對比,會發現二者均有助于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提升,但其作用大小卻呈現明顯差異。具體來說,當企業擁有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其出口退出的概率比初次進入的企業低5.80%;當企業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退出的概率僅降低1.62%,意味著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明顯大于相同產品出口經驗。這是因為,企業在初次進入中獲得的是最直接的第一手經驗。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僅洞悉了該市場的規模、法律法規等,更掌握了該市場對所出口產品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業再次進入的不確定性,延長了其出口持續時間。與之相比,相同產品的出口經驗只是讓企業獲得了該產品在特定市場的出口信息,企業還需根據市場的相關性推算出該產品在其他市場的出口盈利狀況 (Nguyen,2012),但是市場的差異性使企業相同產品出口經驗的借鑒作用有所降低,所以其作用也小于相同組合出口經驗。
從控制變量來看,所有變量的檢驗結果均符合預期:企業規模 (Ln TAft) 和生產率 (Ln TFPft) 系數均為負值,意味著企業規模越大、生產率越高,其出口盈利能力越強,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退出率越低,出口持續時間越長;企業信貸約束 (FCft) 的系數為正,說明信貸約束越大的企業,由于受困于資金約束,其在新組合出口中的持續性越差;國有企業虛擬變量 (SOEft) 的系數為正,說明相對于其他類型企業,國有企業出口持續時間較短,這可能是因為,基于較多的政策優惠,很多國有企業在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急于出口,導致其在海外市場虧損而迅速退出;東道國經濟規模 (Ln GDPmt) 的系數為負,說明東道國市場規模越大,出口企業在該市場的前景越樂觀,這會提高企業在該國的出口持續時間。除此之外,較遠的兩國距離 (Ln Dismt) 和語言不同 (Comlaugmt) 皆會增加我國企業出口的成本,提高企業新組合出口的退出率,縮短其出口持續時間。
(四) 以往經驗對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出口生存時間的差異性影響
以往研究發現,由于產品特征不同,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在出口生存時間上存在顯著差異 (Fugazza and Molina,2011)。在此情況下,以往經驗對其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是否會出現不同?為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利用 Rauch (1999) 的保守分類法,將產品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依次考察以往經驗對其生存時間的影響情況,結果亦見表2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不管是同質產品還是異質產品,出口經驗變量在兩組回歸中的系數符號相同。與此同時,比較出口經驗的作用情況,可發現以下有趣的現象。
(1) 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在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中的風險比分別為 0.9837 和0.9712,意味著在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出口中,當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將該產品出口至其他市場的失敗率分別降低1.63%和2.88%,即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在異質產品中的作用更大,與 Albornoz et al. (2012) 的研究結果一致。這是因為,同質產品由于價格的可得性和產品特征的相似性,其在出口時面臨的不確定性遠小于異質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對同質產品出口中不確定性的降低作用較小,進而對生存時間的影響也較小。
(2) 相較于同質產品,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對異質產品生存時間的反向作用更大(6.83%和8.12%)。究其原因,如前文所述,相同市場出口經驗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企業出口的不確定性,但是產品的差異性降低了其對企業出口其他產品的借鑒作用,加之企業對多種產品出口順序的選擇共同決定了后出口產品生存時間較短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同質產品的相似性決定了較小的需求差異,導致產品差異性對出口經驗的降低作用較小,進而導致其對同質產品生存時間的反向作用也較小。
(3) 與相同產品和相同市場經驗的結果類似,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在異質產品中的系數絕對值略大,再次印證了以往經驗對出口異質性產品企業生存時間的影響更大。
三、穩健性檢驗
在基本回歸中,本文將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COX 回歸;在此則參照 Timoshenko (2015) 的方法,以企業出口的生存狀態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具體來說,假設企業在t期開始進行某新組合的出口,若在 [t,t + k] (k = 1,2)期間,企業一直進行該組合出口,則被解釋變量為1,否則取值為 0,結果如表 3 所示。
回歸 (I) 和回歸 (II) 列示了企業至少出口2年 (k = 1) 和3年 (k = 2 ) 的結果。根據表 3 可以看出,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EXfpm) 的系數顯著為正,但相同市場出口經驗 (EXfm) 的系數卻顯著為負,意味著當企業擁有相同產品或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企業在新組合中連續出口兩年或三年以上的概率明顯提高,但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反而會降低企業連續出口兩年或三年以上的概率。同時,相同組合出口經驗的邊際值 (0.0316) 大于相同產品經驗的邊際值 (0.0030),意味著相同組合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率的影響更大,這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保持一致,驗證了以上結果的穩健性。
除此之外,本文用企業出口相同產品的市場數量、相同市場的產品數量和相同組合出口的年限分別代替上文中的出口經驗再次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回歸 (III)所示。可以發現,企業在進行某組合出口時,以往出口相同產品的市場數量越多、出口相同市場的產品數量越少、相同組合出口的年限越長,企業在該組合出口的生存時間就越長,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保持一致,再次驗證了以上結果的穩健性。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