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農業范文

時間:2023-04-12 06:58: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灌溉農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河北省位于華北地區東部,地處中緯度沿海與內陸交接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36mm,地表水多年平均產量152億m3,地下淡水149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300m3,僅相當于全國人均水平的1/8,平均每公頃農田占有水資源量2505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2001年全省缺水量達50.4億m3,水量供需比值為0.67,其中農業生產用水占全省總需水量的86.03%,農業缺水量達43.3億m3,故該省水資源嚴重短缺且農業缺水問題尤顯突出,而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自1995年以來河北省年廢水污水排放總量均超過16億m3,這些污水若充分合理利用則可為農業灌溉提供近12.04%的水源,但由于污水處理設施相對滯后,河北省污水處理率不足40%,大量廢水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流等地表水體嚴重污染。河流斷面監測數據表明62%的斷面水質為V和劣V類,致使原本清潔的河流變成納污渠,使流域范圍內農田被迫使用污水灌溉。河北省污水灌溉發展與全國同步且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其中保定市和石家莊市為最早發展污水灌溉地區,發展至今全省11個地級市中除承德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分布。工礦企業排放廢水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進入排污河成為污水水源,污水灌溉區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等周邊地區及排污河沿岸,1990年河北省污水灌溉面積為10.1萬hm2,1995年污水灌溉面積增至6.54萬hm2,至1998年發展為15.98萬hm2,年污水利用總量達2.51億m3,其中純污水灌溉面積為5.7633萬hm2,清水與污水混合灌溉面積為6.9902萬hm2,間歇污水灌溉面積為3.2293萬hm2。

2污水灌溉農業環境污染的經濟損失評估

環境經濟學中所謂外部性不經濟是指當生產者或消費者在生產或消費過程中給他人帶來損失和額外費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補償。本研究從環境經濟學角度對環境污染進行經濟評估,把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損害折算成經濟指標,納入經濟成本分析,以經濟指標量化環境污染損害程度,以利于揭示污水灌溉所投入的環境成本,有助于人們定量研究與認識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增強環境保護意識[5],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

2.1污水灌溉農業環境污染損失分類與估算方法

污水灌溉對農業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作物產量影響與品質污染、人群健康影響以及為防止環境污染而額外增加的環境污染防護費用[6~9],本研究從這5個方面分析污水灌溉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外部性(見表1),并依此分別計算各單項經濟損失。此外部性指標主要按照受影響的環境因子建立,其中污水灌溉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污水發黑發臭而產生臭氣,受條件所限,本研究未作分析。根據外部性指標的特征,本研究采用市場價值法、人力資本法和工程費用法進行各項經濟損失估算[7]。人力資本法。一般計算人群健康損失時常采用人力資本法,它是根據健康損害的醫藥費和工資收入減少計算其經濟損失的,由于居民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增加,必然給社會增加保險費用、醫療費用及補助費用的支出,造成勞動生產率下降及國民收入減少等經濟損失。

2.2污水灌溉污染損失的貨幣值估算

土壤污染經濟損失估算。從功能價值法角度看,土壤污染最直接結果即降低土壤生產能力,通過土壤生產能力降低(功能損害),以農產品市場價值體現其環境成本。污水灌溉區土壤主要表現為重金屬污染,根據河北省污水灌溉區土壤環境監測結果,以“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土壤環境容量研究”成果即土壤中Hg、Cr、Cd、Pb和As對作物減產10%的臨界濃度值為依據分析表明,河北省污水灌溉區目前土壤污染程度較輕,尚未產生功能性損害,故本研究忽略土壤污染經濟損失不計。地下水污染經濟損失估算。地下水污染直接后果是居民飲用水條件惡化,甚至不得不變更水源,主要是改建新水井或修建自來水廠,這些因水污染引起而增加的工程費用即地下水污染損失值,并通過分析地下水污染源而確定污水灌溉的損失責任分擔份額。統計分析表明河北省年建生活用水井915口,按2000年現價計,每口100~200m深水井一次性建設費用(包括打井費、建水塔和水管配套設施等成本)約13~20萬元不等,每口水井年維持運轉費用(主要包括人力、電耗與維修等費用)約0.8~1.4萬元左右,考慮其后效性按10年計算,則每口生活用井總費用為26萬元,故該省年均修建生活用井總費用為2.38億元。

變更飲用水源的主要動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求飲用更清潔水所需,另一方面是因水環境惡化而不得不變更原有水源或經自來水廠凈化處理,再次是因地下水位降低所致,這三方面因素相互關聯,故其經濟損失的責任分擔以問卷調查得出權重值,調查結果有28%(滄州地區50戶)的人認為,當地淺層地下水環境“惡化嚴重”是被迫建深水井或改用自來水的原因,故因建深水井和修建自來水廠而額外增加的費用28%應歸于地下水污染所致。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因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及污水灌溉所造成,其主要污染物為硝酸鹽氮,1986~1990年河北省施用N肥(折純)為77.3~92.1萬t,而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全省施用N肥(折純)分別為100.4萬t、127.2萬t、128.6萬t、149.7萬t、150.4萬t、151.8萬t、151.2萬t與148.0萬t,呈逐年遞增趨勢。1998年該省因污水灌溉而引入農田氨氮總量為1.4772萬t(1998年污水中氨氮污染物排放總量及污水利用率為20%計算),而年均農業生產N肥輸入總量為113萬t(折純),故該省地下水中硝酸鹽污染0.78%來自污水灌溉,因污水灌溉造成地下水污染年均經濟損失約52萬元。

污水灌溉造成的農作物污染經濟損失估算。污水灌溉造成的農作物污染損失主要包括減產和糧食污染兩方面,本調研表明污水灌溉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主要是因污水灌溉不當,發生污染事故而造成減產。1990~2000年因污水灌溉造成的小麥減產絕收面積累計達5800hm2,以平均每公頃減產50%計算,則多年累計減產總量達3.84萬t(按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6624.3kg/hm2計)。運用市場價值法(小麥按2000年市場價1.2元/kg計,下同)計算合計4608萬元,故該省因年均污染事故造成農作物減產經濟損失為460.8萬元。污水灌溉區農產品污染超標損失按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計算,河北省污水灌溉區小麥、玉米最高超標率分別為42.4%和33.3%,超標總量分別為12.6萬t和12.4萬t,故該省小麥、玉米超標污染年經濟損失為2753.5萬元(玉米按2000年市場價1.0元/kg計)。河北省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事故及農作物產品超標污染年經濟損失為3214.3萬元,其邊際成本為201.15元/hm2。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irrigation area in Changwu County, current situ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situa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measures.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for Irrigation District, water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id area resour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water mode.

Key words: count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S723.6文獻標識碼:A

1、基本情況

1.1自然條件。長武縣位于陜西省渭北旱原西部的陜、甘兩省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徑107°38′49″—107°58′02″、北緯34°59′09″—35°18′37″,東與我省的彬縣為鄰,南、西、北分別與甘肅省的靈臺、涇川、寧縣和正寧接壤,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氣溫9.1℃,極端最高36.9℃,極端最低-24.9℃,最大凍土厚度70cm,年平均無霜期171天,最長219天,最短131天。年平均日照2218.7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016.6毫米,干旱指數1.71,干旱和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較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4mm,基本規律是分布不均,且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主要集中七、八、九三個月,占年總量的54.9%,加之雨熱同季,蒸發量相對較低,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1.2社會經濟概況。全縣共轄11個鄉鎮,161個行政村,2008年年底總人口18.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27萬人,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現有大牲畜3.31萬頭,豬、羊等小家畜7.42萬頭,總耕地面積38.3萬畝,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及高粱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烤煙及果樹為主。2008年全縣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到16.0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8891元,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30億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8.12億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4.62億元。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56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41953萬元,林業產值909萬元,牧業產值9998萬元,漁業產值33萬元,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1670萬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95元,低于渭北黃土高塬平均水平,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1.3農業生產狀況。長武縣現有耕地面積38.3萬畝,人均1.94畝,坡耕地14.2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7%。果園面積9.7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2%,屬于一個人多地少的旱原區。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563萬元,其中農業產值41953萬元,林業產值909萬元,牧業產值9998萬元,漁業產值33萬元,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1670萬元。

1.4自然災害。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連陰雨、冰雹、大風、暴雨和霜凍等,它限制著氣候資源的充分利用和農業生產效能的發揮。據多年以來的統計資料表明,影響全區農業的各種氣象災害比例是:干旱占30.9%,連陰雨占14.8%,大風占30.8%,冰雹占9.6%,暴雨占6.0%,霜凍占7.9%,其中以干旱對農業影響最大,也是本縣發展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平均兩年有一次大旱,一年有兩次小旱。

2、灌區管理現狀

2.1庫壩灌區管理。為合理利用水資源,使有限的水發揮最大的效益,我縣緊緊以《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水法水規為依據,由縣水管站進行統一管理,指定專人負責,并負責查處水事案件,對破壞灌溉設施進行嚴肅處理。庫壩灌區水費收取嚴格按縣物價局下達的水價標準收繳水費。2.2機井管理。為使現有的機井發揮最大的效益和良性運行。近幾年我縣積極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之路,并出臺了《長武縣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意見》等一系列制度和細則,目前,我縣的機井管理主要采用村管組管,聯戶承包,個人承包形式。對于灌溉面積涉及兩村的井灌區機井,實行村管形式,兩村簽訂合同,共同管理,確保機井工程的正常運行;對于控灌面積較小的機井,則采取聯戶承包和個人承包的形式。3、灌區灌溉用水情況3.1灌溉制度擬定。根據灌區二十年來的用水及運行狀況,結合該區農作物灌溉實際情況,擬定灌區農作物灌溉制度見下表。

灌區水源為小河來水,河流常流量0.2 m3/s,灌溉設計需水量0.089 m3/s,灌溉水利用系數0.7,滿足灌溉系統要求。

灌區農作物灌溉制度表(75%)

篇3

一、基本情況

**管理區土地總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6萬畝,草場12.9萬畝,林地3.4萬畝。下轄四個管理處,24個自然村,總人口2.4萬人。

區內地上水系主要有閃電河和沙井子河兩條河流:閃電河南北貫穿全區,沙井子河東南、西北向流經小城子管理處大梁底草灘,匯入閃電河。淺層含水層系指處于地層最上部的孔隙潛水含水層。榆樹溝管理處和小城子管理處位于閃電河兩岸。以閃電河沖積成因為主,含水層連續性較好。閃電河兩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為1—2m,其余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間。含水層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過20m,局部地段達30—40m,黃土灣東北部的含水層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層含水層為孔隙承壓含水層,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間,屬富水性強的含水層,為人畜集中供水及農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層。當水位降深為10m時,各富水等級區的單井抽水影響半徑均為387m。深層含水層的巖性為含泥質砂礫石,且泥質含量較高,透水性能相對較差,富水性屬較貧水區。當含水層厚度為29m,水位降深值為10m,單井出水量為76m3/h。其單井抽水影響半徑為274m。根據張市地質第三大隊鉆井記錄和我區資料記載,項目區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深度一般為150-175m之間,含水層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為75.23m。根據資料計算,總補給量8278萬立方米/年,調節儲量6923萬立方米/年,動儲量1355萬立方米/年,靜儲量15558萬立方米。

二、節水灌溉發展情況

為改善管理區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自2003年以來,我區大力實施節水灌溉。其節水灌溉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8-2000年采用鋁合金管道式全移動噴灌機,該灌溉方式較渠灌節水,但費時費力勞動強度較大;2001-2002年采用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盤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雖然節約人力物力,達到了節水的目的,但該噴灌機要求壓力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揚程潛水泵,因此該灌溉方式耗能較高;2003后以后采取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利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達到了節水、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兩種灌溉方式無論從節水、節能和工作效率上都與后種灌溉方式相差懸殊,其唯獨優點是不受地塊限制,而后種灌溉方式受地塊限制,一是要求面積要大,二是其澆灌范圍內不能有障礙物。但我管理區大部分土地還屬管理區支配,因此該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區還是比較適宜的,是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節水灌溉方式。節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區廣大干部職工充分認識到噴灌機技術的先進性,以及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充分體會到它具有節地、節水、高產、高效等突出優點。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大推進了我區種植業招商引資工作進展,截止目前來我區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11家,租賃承包土地19610畝,每年交納承包費235萬元。另外,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2006年種植馬鈴薯16000畝,具統計每畝馬鈴薯需人工費150元,16000畝馬鈴薯可為我區職工群眾創利240萬元。不但解決了我區剩余勞動力,同時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旱作與節水推廣應用狀況

**管理區土地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2.7萬畝,2009年總播面積為11.7萬畝,主要作物品種有:莜(燕)麥、馬鈴薯、經濟作物、青玉米及青飼草等。莜(燕)麥占總播面積的30%,馬鈴薯占總播面積的14%,油料占總播面積的8%,青玉米占總播面積的48%。據統計數據表明莜(燕)麥水平年畝產量為62公斤,馬鈴薯畝產量旱地1000公斤,亞麻畝產量37公斤,青玉米畝產(青體)2500公斤。

在**管理區水資源的短缺,常年處于干旱情況下,區領導高瞻遠矚,多渠道籌集資金并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幾年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我區初見成效。我局對小城子管理處的井灌區進行調查,水澆地主要種植多年生牧草、馬鈴薯和青玉米。根據調查數據表明,種植多年生牧草,第一年投入174元(含種子費60元,肥料費24元,機械作業費35元,農藥費10元,澆水費45元);第二年產草籽,利用期5年,每年畝費用145元(包括澆水費45元,收割費10元,折舊費90元),平均每年成本150.8元,多年生牧草生產期平均產草籽20kg,單價16元/kg,畝產值320元,青干草產量300kg/畝,畝產值120元,畝總產值440元,畝純利潤289.2元。種植馬鈴薯畝產量為2500kg,

按每公斤1.0元計,畝產值2500元,扣除成本1800元,畝利潤700元。種植馬鈴薯的土地第二年種植青玉米,平均畝產量4000kg,每公斤按0.22元計,畝產值880元,扣除成本560元,畝利潤320元,其效益是旱田的4-10倍。

通過和種植大戶座談,普遍希望從國家到地方要加大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投資力度,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滿足他們的種植要求,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現在的節水灌溉補助政策希望再優惠一些,發展方向應向大型的、節水、節能、增效程度高一些的工程傾斜。對于工程中的自籌資金設置比較滿意,這樣可以確保工程的質量,使工程的效益長久發揮,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存在的問題

1、水利資金投入不足。由于國家投資政策的規定,國家水利項目資金投入有限,自籌集資部分到位困難,建設經費缺口大。

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主要是節水灌溉面積占耕地的比例小,加上原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運行效益差等。

3、水利建設新技術推廣力度不夠,需逐步加大科技含量。

4、對旱作節水農業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得差距。

5、對旱作節水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成功經驗的推廣力度不夠。

今后發展建議措施

(一)、認識推廣節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感

貫徹農業部《關于推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意見》精神,充分認識旱作與節水灌溉農業的重要性,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明確節水思路,制定節水政策,創新節水機制,把發展節水灌溉農業作為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措施來抓,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促進本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二)、抓好節水灌溉示范點建設工作,以點帶面,推動全面發展

搞示范點建設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出臺配套政策,既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和超前性,也要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和實用性。讓農民學得到,用得上,推得開。

(三)、加強農田節水設施建設

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農田節水灌溉的關鍵性措施。特別是在灌溉區開展田間微型節水工程建設,配置田間輸水管、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系列配套設備,提高農田節水灌溉的調控能力。在旱作農業區修建配套集雨的蓄水窖(池)等,提高田間集雨蓄水利用能力和效益。

篇4

關鍵詞:新疆 節水灌溉 問題 措施

水是生命資源,由于新疆水資源缺乏,水資源的供給嚴重不足,新疆農業的發展只能選擇節水灌溉技術,以消除水資源對農業經濟發展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經過十多年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現階段新疆已經成為了全國節水灌溉技術的示范區和領先者,但是在新疆節水農業發展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亟需解決。

一、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的基本情況

新疆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干旱少雨,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氣候。農業生產需水全靠灌溉。一方面由于缺水、少雨,一方面農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水,致使新疆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草場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現象嚴重。農業水利工程配套設施不完善,工程設施設計標準低,受損嚴重,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浪費嚴重。

目前新疆正處經濟發展的高速時期,對水資源的需求愈發嚴重,尤其是新疆農業的發展,大部分依靠灌溉用水,對灌溉技術的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只有建立高效節水型的灌溉農業,才能緩解新疆的用水需求,也是新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

二、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遇到的問題

(一)水資源嚴重匱乏,用水矛盾突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當前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的制約影響很大,水資源的供給能力增長有限。新疆是我國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和城市發展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作為保障。由于水資源匱乏,有的地方出現了抽用地下水的現象,導致生態水源被過分掠奪,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節水灌溉工程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制約新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宣傳力度不大,農民缺乏節水觀念。農民是發展節水農業的主體,但是政府在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中,對農民的節水宣傳教育工作不夠深入。導致了農民對發展節水農業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足、不清。而且,政府對水資源的管理不嚴,水價較低,造成了大多數農民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溝灌和漫灌等方式。與此同時,農民在水資源的利用上還存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須珍惜的錯誤思想,嚴重影響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節水灌溉的配套設施不完善。由于經濟和歷史原因,新疆的水利設施建設始終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水利工程的投入上嚴重不足,拖欠多。新疆地區有眾多的河流流經,但是卻缺少主體性的水利控制工程,已經建成的水利設施的標準低,配套不完善,工程的效益低,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因此無法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實行高效的利用和供水。

(四)農業供水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府對水利工程的管理設施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農業供水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做到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政府的水利政策措施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節水政策、獎懲體制等處于滯后的狀態,導致管理部門在管理上的松懈、不到位。另外,農民節水意識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節水技術的應用與管理。

三、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水資源的宏觀調控。要提高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必須從全局出發。首先要合理規劃農業用水的發展布局,切實提高對水資源的管理水平,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力度。其次,制定出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的總規劃,劃出節水灌溉技術的重點區,對重點地區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并根據水資源的狀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利用水資源。

(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法規支持。為了加快新疆節水灌溉農業的發展,政府就需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明確對水資源浪費的懲罰,獎勵對節水技術的推廣使用。加大對節水灌溉技術的政策扶持,銀行采用低息或無息貸款的方式讓農民具備采用節水灌溉設備和器材的能力。

(三)加大節水農業的推廣和宣傳力度。政府要加大對節水農業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節水的意識。制定新疆節水農業發展各項內容的完成時間表,分配到各個基層,長期性和經常性地進行專項檢查,把發展任務落實到實處,將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作為領導的考核標準之一。

(四)積極完善各種配套的綜合管理制度。政府要加大對節水灌溉設備、器材生產廠商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對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或提供貸款的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研發、生產技術的政策支持和補助。將農業生產節水設備和器材納入農資產品中,使農戶和企業都能享受到農資產品的減免增值稅政策,從而進一步降低節水設備的生產成本。

一方面,企業節水設備的工程管理要逐步向專業化、商品化的管理模式轉變。另一方面,加強對節水人才的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出專業的技術人員,將節水技術帶入基層,走進農戶。亦可以舉辦技術培訓講座,加強農民對節水技術的認識,提高他們對節水設備的使用熟練程度。

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具有諸多優點,加大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運用力度是一項持久的重任,也是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方式之一。針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加快農業技術的進步,提高農業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從而有效保障我國農業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蘇薈.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選擇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

[2] 周和平,王忠等.新疆高效節水灌溉發展規模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0(12).

[3] 朱彬彬.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3(13).

篇5

一、引言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水資源更是缺一不可。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水污染嚴重,水資源嚴重匱乏。隨著農業發展速度的加快,農業用水問題凸顯,農業灌溉用水量大,效率低下和灌溉用水浪費的問題普遍存在。目前全國灌溉水利用率約為43%,單方水糧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單方水糧食生產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過采用現代節水灌溉技術改造傳統灌溉農業,實現適時適量的“精細灌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節水灌溉和節水灌溉技術

(一)節水灌溉

節水灌溉,簡單的來講就是指采用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產率。換言之,節水灌溉是用盡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農作物產出的灌溉形式。節水灌溉的內容大致包括: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節水工程技術;節水農業技術;節水管理技術。

(二)節水灌溉技術

灌溉用水從水源到田間,到被作物吸收、形成產量,主要包括水資源調配、輸配水 、田間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個環節。在各個環節采取相應的節水措施,組成一個完整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包括水資源優化調配技術 、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農藝及生物節水技術和節水管理技術。其中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是該技術體系的核心,已相對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術相對薄弱,急需加強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1.灌溉水資源優化調配技術。主要包括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調度技術、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多水源綜合利用技術、雨洪利用技術。

2.節水灌溉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渠道防滲技本文由收集整理術、管道輸水技術、噴灌技術、微灌技術、改進地面灌溉技術、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及抗旱點澆技術。直接 目的是減少輸配水過程的跑漏損失和田間灌水過程的深層滲漏損失,提高灌溉效率。

3.農藝及生物節水技術。包括耕作保墑技術、覆蓋保墑技術、優選抗旱品種、土壤保水劑及作物蒸騰調控技術。目前,農藝節水技術已基本普及,但生物節水技術尚待進一步開發。

4.節水灌溉管理技術。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動信息系統、輸配水自動量測及監控技術,土壤墑情自動監測技術、節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輸配水自動量測及監控技術采用高標準的量測設備,及時準確地掌握灌區水情。

三、農業新型節水灌溉技術

之前的農業灌溉方式已經難以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因此,推廣應用新型的節水灌溉技術勢在必行。

(一)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的綜合開發利用。即充分利用降水、灌溉回歸水、劣質處理水;提取地下水,但應防止超采;有條件的可攔蓄河道徑流,回灌補充地下水,保持水資源的采儲平衡,保護水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二)工程節水技術。目前主要采取小畦灌溉、噴灌、微灌、渠道防滲、管道輸水、膜上灌水、滲灌等工程技術措施。

1.小畦灌溉是常用的,即要規范基本農田(畦田或方田),根據地面坡度、土質和稅源情況確定種植作物的種類和面積,減少用水。

2.噴灌和微灌技術突破了傳統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性,使灌溉質量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條件的影響,灌水時間、灌水部位、灌水均勻度、灌水定額等能比較自如地控制,做到"精確灌溉"。它不但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還能更好地與機械化作業程度很高的現代農業相配合,代表了現代灌溉的發展趨勢。

3.微灌節水技術包括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灌及滲灌。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將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相對于地面灌和噴灌,它屬于局部灌溉,特別適用于經濟作物的灌溉。

4.渠道防滲、管道輸水這兩項工程技術是提高輸水效率的有效措施,是水泥、塑料高分子新材料在農田水利工程中大量應用的體現。工廠化生產預制混凝土防滲構件以及塑料管道管件,可加快施工進度,提高工程質量,還能減少渠道占地,減少清淤維護工作量,降低灌溉排水成本:美化農田環境,有利節水的普及,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渠道防滲技術特點:一是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二是減少渠道粗糙程度、加大水流速度,增加輸水能力,輸水時間可縮短30-50%;三是減少滲漏,防治鹽堿化發生。渠道防滲材料和方法很多,按材料類別可分為:土料壓實防滲、水泥土護面防滲、石料襯砌防滲、混凝土襯砌防滲、膜料(塑料薄膜等)防滲、瀝清護面防滲等。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在井灌區發展迅速。其特點主要有:管道系統水利用系數在0.95以上,比土渠輸水節水30%左右;能耗減少25%以上;與噴、微灌技術相比,能耗減少50%以上;一般在井灌區可減少占地2%左右,在揚水灌區減少占地3%左右。大力發展渠道防滲技術是節水灌溉的重要途徑。

5.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簡稱“管灌”,是利用低壓管道代替渠道輸水的一種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資少、設備簡單、省水、省工、省地、省時,增產效益顯著等優點,頗受農民群眾歡迎,在我國北方井灌區已發展到390萬hm2。實踐證明管灌是我國北方地區發展節水灌溉的重要途徑之一。

6.膜上灌水技術是在地膜栽培技術基礎上發展

起來的一種新型節水灌溉技術。即利用地膜在田間灌水,水在地膜上流動的過程中通過放苗孔或膜縫慢慢地滲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浸潤灌溉,以滿足作物需水要求。膜上灌水技術適合各種地膜栽培作物。

7.滲灌是一種地下灌溉形式,就是通過埋設在地下的結構獨特的滲水管,直接把水、肥、氣輸入作物根區土壤,在一定滲透壓和土壤毛細管的作用下,人為調控適度的土壤水、肥環境,滿足作物需求的一種灌溉方式。滲灌技術縮短了灌溉的過程,它通過滲水管直接把水、肥送入地下根區,作物只需完成吸引上送的過程。滲灌在實際應運中,一是堵塞問題突出,因為滲灌管在地下,作物根系有向水性,經常有根系扎進管中發生堵塞,一旦發生堵塞,后果是嚴重的。二是鋪設長度不長,一般最長為 20~30 m,支管用量很大。這兩個缺點影響了滲灌技術的推廣。

篇6

關鍵詞:節水灌溉技術;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6-0038-02

1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必要性

高臺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現有灌溉面積3.77萬hm2,其中農田灌溉面積3.17萬hm2,林草地灌溉面積0.60萬hm2。全縣水資源總量(包括過境水)為15.73億m3,其中允許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為5.39億m3(地表水4.07億m3,地下水1.32億m3),可利用的水資源總量為4.38億m3,人均擁有水資源量2 772 m3,可利用地表水資源人均占有量2 576 m3,平均10 785 m3/hm2。由于受黑河來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地域條件、調水、調蓄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地表水水資源引用量逐年減少,生產、生活用水對地下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情況下,大量提取地下水進行農業灌溉,城市用水、農村人畜飲水也基本全部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的開發強度不斷加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斷提高。由于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對高臺縣生態環境影響嚴重。在農業灌溉用水上,由于水資源配置不科學,農業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農業用水利用率低、水分生產效率差,目前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使水的利用率在50 %以下,水資源缺乏已經成了制約高臺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

推廣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是探索實用高效農田節水灌溉途徑,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生態惡化問題的必然選擇,符合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更符合當今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 高臺縣節水灌溉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節水灌溉農業發展現狀

高臺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試驗、示范和推廣,主要開展了水庫、塘壩、渠系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和微噴灌以及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等節水灌溉技術得到較快發展。截止2011年底,全縣已建成萬畝以上灌區5個(大型灌區1個,中型灌區4個),建成中小型水庫19座,總庫容5 072萬m3;配套機井4 300眼。

2012年在全縣8個鄉(鎮)135個村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32萬hm2,占任務1.29萬hm2的101.8 %。其中膜下滴灌累計面積達到302.47 hm2,占任務的113 %,主要在制種玉米、日光溫室蔬菜、棉花、洋蔥等作物上實施;落實壟膜溝灌12 173 hm2,占任務的101.4 %,主要在玉米、蔬菜、加工番茄、制種瓜菜、馬鈴薯等作物上實施;落實壟作溝灌686.07 hm2,占任務的103 %,主要在小麥、馬鈴薯上實施。建立高效農田節水示范點16個,示范面積達到0.13萬hm2,落實各類農作物節水試驗、示范43項(次)。

2.2 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節水技術應用單一,綜合效應發揮不夠 高臺縣灌區普遍采用渠道襯砌防滲、大塊改小畦、小畦淺灌、低壓管道輸水等工程節水措施,而對農藝節水措施的推廣應用重視不夠,渠系水利用率仍然較低,沒有達到節水技術標準。現有的高新節水技術結構不盡合理,多適用于高產值的設施農業區,況且有的設施農業區配套的滴灌等節水設施沒有得到很好應用,而適用于大田糧食作物的節水技術主要以壟膜溝灌、壟作溝灌為主,適用于經濟作物的滴灌等技術由于資金等因素未得到大面積推廣,尤其缺乏將各種節水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集成技術,導致單一技術的示范效果不明顯,帶動作用不強。

2.2.2 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夠 高水高產觀念仍然存在,缺乏科學灌水意識,灌溉技術水平低。發展節水農業的資金投入不足,農田節水新技術引進滯后,缺乏發展后勁。

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優點

3.1 節水、增效

根據高臺縣多年試驗示范情況,膜下滴灌技術相對于地面灌溉一般節水3 000 m3/hm2以上,節水率可達50 %左右,同時該技術集灌水、施肥于一體,節肥、節藥率達20 %,增收3 000元/hm2左右。壟膜溝灌技術中,全膜溝播溝灌一般節水1 800~2 250 m3/hm2,增收1 500元/hm2左右;半膜壟作溝灌一般節水1 500 m3/hm2,增收1 200元/hm2左右。壟作溝灌技術一般節水900 m3/hm2,增收750元/hm2左右。平均節水約1 500 m3/hm2左右,增收約1 200元/hm2左右,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2 減輕農田水利建設的工作量

傳統的地面溝灌、畦灌、自流漫灌,要大搞平整土地,增加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工作量,而在土地集中區、農場、荒漠區農田采用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可減輕水利建設的工作量,促進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3.3 節省勞力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尤其是滴灌、噴灌等高新節水技術,可大大節省勞力,采用滴灌灌溉方便輕松,可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矛盾,使農民外出務工不受農田的約束。而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種植,引進應用小麥玉米大型聯合收割機、制種玉米去雄機、棉花采摘機、全覆膜播種施肥鋪設滴灌一體機等先進機具,可大大節省勞力,實現農業機械化。

篇7

1.1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橫縣已初步形成甜玉米、茉莉花、桑蠶、蘑菇、甘蔗、優質稻等生產基地,種植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93%,形成了較強的產業優勢。這些產業所在的地區如馬嶺、石塘、陶圩(局部)等鄉鎮,因水庫少或分布不均,農業灌溉設施年久失修,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成為每年受旱最嚴重的鄉鎮。即使是幾座中型水庫、三大電灌站所在地的云表、校椅、橫州、巒城、六景等鄉鎮,也都因渠系配套不全、抽水設備老化年久失修而受到旱情威脅,再者,產值高的經濟作物都是在高坑地上種植,由于沒有水利灌溉無法實現高產增產,而目前縣內還是大量種植傳統的耗水量大的農作物(如水稻),導致了農業產值耗水量過高,遠遠達不到國家提倡的節水增產增效的要求。

1.2灌溉設施老化,水利用率低

蓄、引、提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完好率低、水利用系數低以及粗放型灌溉調水,造成渠道無法正常發揮灌溉效益,導致抗旱能力大大下降。主要表現在:①蓄水工程遠未達到設計的灌溉能力。全縣1768座蓄水工程每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險,特別是山塘工程幾乎未曾加固過,為確保工程防洪安全,不得不采取低水位運行措施。每年因病險減少蓄水而影響灌溉面積約4.0萬畝。因渠系不完善或產業改種降低灌溉能力也較明顯,如六藍水庫、云表水庫、青年水庫、北灘水庫、望天塘水庫、湴蓬水庫等6座中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31.5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6.84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僅達到設計灌溉面積的50%左右;②引水工程配套不完善。全縣975處引水工程多數渠系配套不夠完善,加之原來大部分的引水明渠是環山而建,易受山洪、滑坡損毀等影響,大部分已經不能使用,完好率、使用率、渠系水利用系數偏低,全縣減少灌溉面積11.1萬畝。如黃村、站周、合江等引水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52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57萬畝,實際灌溉面積僅占設計灌溉面積的1/3;③提水工程使用率低。全縣455處電灌站、機灌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許多機電設備已是帶病運行或已經不能運行,能耗大,效率低下,正常使用率只占50%,減少灌溉面積18.3萬畝。巒城電灌站、甘樂電灌站、劉村電灌站等3大電灌站原設計灌溉面積15.65萬畝,特別是甘樂電灌、劉村電灌,原來一級站裝機為280kW×3臺,流量為1.5m3/s,現因土地集體化、個人承包、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現實際灌溉面積僅為2.9萬畝,不到設計灌溉面積的1/5;④渠系配套不完善。全縣灌溉渠系配套極不完善,渠道防滲率僅占20%,利用率很低,完好率更差,如國營灌區原設計渠道總長為600.6km,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旱作物或部分經濟作物靠天下雨灌溉,致使渠道工程利用率偏低,投入運行的渠道總長僅為97.568km,不到原設計的1/6,面上渠系利用率就更低了。

1.3灌溉工程分布不均,調配水能力不足

全縣雖有194座水庫以及1574座小山塘,但分布不均,水庫山塘大部分分布在山區地帶,而且水庫在整體上呈自西北向東方向分布,北部及西南鄉鎮分布甚少。如平朗鄉有耕地面積2.5萬畝,但僅有2座小型水庫,無較大規模電灌工程;馬嶺鎮有耕地面積4.3萬畝,雖有10座水庫,但主要分布在該鄉鎮的北部,中部地區無水庫,大部分依靠六藍水庫尾水灌溉,如遇干旱季節,該鄉鎮受災較嚴重;那陽鎮有耕地面積3.9萬畝,僅有水庫6座;南鄉鎮有耕地面積6.5萬畝,僅有水庫8座;石塘鎮有耕地面積6.5萬畝,雖有9座水庫,但也因水庫分布不均,調配水能力不足連年受旱災。根據灌溉保證率90%的降水量按干旱地區蓄滿產流公式徑流量計算方法,全縣因缺水而需要從其他地域調水灌溉的大片面積區域有馬嶺片、百合片、石塘片、平朗片共12.53萬畝。這些旱片無條件興建較大蓄水工程,只能利用郁江及其支流水源建設流動式電灌抽水。

1.4灌溉制度落后,管理粗放

首先是全縣小㈡型水庫及以下水利工程多數是村管工程,管理經費不足,多數采取租賃、承包方式,沒有真正落實工程管理責任人、技術負責人等責任主體,存在包而不管和有人用水、沒人管水現象,承包經營者多以養魚為主,在個人利益驅動下,群眾往往得不到灌溉用水,誰想用水就放水,沒有統一的用水調度計劃;其次是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現狀的水利工程建設、維修,還存在“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現象,如移民、扶貧、財政局綜合開發辦,為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也興修各種灌溉設施,嚴重影響了水資源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平衡,投入建設維修后的水利工程又不相互勾通、交接等工作,影響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綜合效益;第三是橫縣水利工程量多面廣,中央重點扶持大中型灌區,區市對小型灌區扶持能力有限,縣鄉村配套能力更是難上加難,特別是屬于村管的“五小”水利工程,更是出現了資金投向政策盲點,出現了“政府不來管、群眾管不來”的局面,以致這些“五小”工程“病態百出”,難以維繼,發揮不了灌溉作用。

1.5水利管理機制欠缺,未能發揮群眾積極性

現狀的水利工作是靠各級政府部門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對水利項目的建設維修,而對日常的水利運行管理和每年的必要歲修沒有從根本上去抓,更沒發動群眾性的水利維修這個必須手段,各灌區的水費征收還未達到100%收繳,觀念上還沒有將水列為商品,導致“政府投資建水利、群眾坐等享水利”的怪現象。

2對策

2.1發展節水農業,調整農業產業區域結構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打造優質糧食(含優質稻、甜玉米)、茉莉花、食用菌、甘蔗(含糖料蔗、果蔗)、桑蠶、蔬菜、水產、畜牧、林業等8大農業優勢產業。橫縣屬丘陵山區,西部的南鄉、平朗、新福及東部的馬山、北部的鎮龍等鄉鎮多為山區,水利灌溉設施相對薄弱,高坡地應多發展種植耐旱的經濟作物如豆類、棉花、藥材、茶葉、甘蔗等,近年來,平朗、南鄉等鄉鎮利用高坡地種植甘蔗4.5萬畝。校椅、陶圩、六景、蓮塘、平馬等鄉鎮,水利灌溉設施相對優勢,應多發展種植甜玉米、優質水稻等高產糧食作物及甘蔗、茉莉花等經濟作物,這幾個鄉鎮近年增加種植甜玉米2.3萬畝,茉莉花1.5萬畝。東部的馬嶺、云表等鄉鎮多為沙質地,且地下溶洞較多,儲水能力差,近年來這兩個鄉鎮多為發展種植桑葉、食用菌、水果、蔬菜等作物,并建立噴淋式節水澆灌。

2.2加固改造灌溉設施,提高水利用率

近10年來橫縣實施農業灌溉治理總投資為105488.67萬元,共開展1085項(次)水利項目建設。其中,實施283座(次)水庫除險加固投入53730.56萬元;實施118處299.2km渠道硬化投入9444.4萬元;電灌站技術改造(如:甘樂、劉村電灌為適應土地承包管理體制需要,將大機組改為靈活機動、低耗能的小機組)、水利工程管護設施、水庫清障等71項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11.6萬元。實施治理后,改善灌溉面積22.5萬畝,恢復灌溉面積2萬畝。新增糧食種植面積2.4萬畝、甘蔗5萬畝、甜玉米3.2萬畝、茉莉花1.5萬畝,桑園2.1萬畝,其它經濟作物8.3萬畝,節約抗旱經費500萬元/a。

2.3發揮基層政府優勢,引導灌區群眾積極參與水利建設與管理

橫縣近年來對農業灌溉工程加大了改造,但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點多面廣,3198處水利工程遍布全縣17個鄉鎮,加固改造灌溉設施還有待努力。全縣“十二五”規劃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總投資180388萬元,其中上級配套126272萬元,縣級籌集54116萬元。這些小型水利工程規模雖小,但影響面廣,影響程度大,要想能順利地推進農業灌溉治理,必須盡快彌補政策投資缺位這一根本性問題,并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引導。一是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各級財政在加大對骨干水利工程投入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公開補助范圍和補助標準,積極引導群眾投入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二是按“一事一議”模式,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鼓勵廣大群眾投入小型農田水利的歲修,清淤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正常運行,發揮效益;三是發揚過去各級政府部門齊抓水利維修的優良傳統,干部帶頭,更為關鍵是充分發揮灌區群眾的積極作用,按人口或田畝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或勞力進行水利維修。通過多渠道努力改造灌溉設施,從而提高水利用率。

2.4規劃灌溉工程,提高調配水能力,合理利用水資源

豐富的水資源為農業灌溉治理提供了基礎條件。橫縣地表水資源豐富,過境水資源為珠江流域郁江河段上游,多年平均經流量為375.28億m3,境內地表水資源為26.2億m3,地下水資源為2.9億m3,可利用水資源為161.2億m3,其中,地表水為160.62億m3,地下水為0.58億m3,而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為2.86-6.06億m3,充足的水資源為橫縣實施農業灌溉提供基礎保障。因此,首先要堅持全面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汛抗旱并舉,充分考慮全縣農業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水源分布、現狀水利設施、作物用水量、并兼顧產業發展趨勢,編制全面的、科學的治理規劃,治理規劃應主要解決現狀灌溉設施不合理性和實施治理的主要難題,無水源地區要新建灌溉設施,已有的灌溉設施要進行加固、配套、續建,干旱缺水區域要增補骨干治旱工程,從而提高縣域綜合調水能力。規劃必須以一級政府統一審批的規劃為依據,任何行政單位不能超越規劃、盲目批復;其次要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多渠道、多形式探索籌資、融資渠道。對大、中型水利工程主要有上級政策性投資、特大災害補投資、國債資金、銀行支農貸款、水利招商投資、各級配套資金、水規費征用、部門資金整合、市場融資外,對民營的小型水利工程也要發動受益群眾投入,以提高群眾管理水利的責任感;第三要通過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真正對水利工程確權劃界,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這樣才能真正能確定實施治理的責任主體,分級分步實施才有組織保障;第四要分步實施灌溉治理建設。水利灌溉工程點多面廣,治理難度大,所需資金多,所用時間長,只能根據總體規劃,抓住新農村建設、桂中治旱、西部大開發、水庫除險加固大會戰、水利建設重點縣等大好機遇,有計劃有組織地分年度分步實施。

2.5改革灌溉制度,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

用水管理模式的改革,農業灌溉管理要從過去計劃經濟管理模式轉軌到市場經濟管理模式,把水真正成為商品,水市場的交易活起來后節水問題就迎刃而解。因此,政府和部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開拓:一是強化水費征收工作。必須看到,當前的水費征收是極度背離價值規律的水費價格,導致了水資源浪費嚴重,用水效率低下并致使基層水管單位陷入困境。因此,要以強化水費征收為突破口,以維持基層水管單位自我生存和發展為目標,逐步實現水費征收改革,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水量控制、定額管理、超用加價、市場調節、政府引導、群眾監督”的用水管理機制;二是要改革灌溉管理體制,這需要積極穩妥地建立健全以農戶廣泛參與為主要內容的灌區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參與灌區管理這一特點調動群眾積極性,重點解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特別是末級渠系的歲修、清淤、養護和管理責任主體缺失問題,維護末級渠系用水秩序,加強田間用水管理,促進節約用水;三是積極探索和推進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和建立水權交易市場;四是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水務一體化改革,改變現在對水事務的“多頭管理”為“統一管理”;實現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五是積極推廣科學灌溉新技術,水稻種植區繼續實行廣西水利系統的《千萬畝水稻節水灌溉技術開發》的薄、淺、濕、曬的科研成果,這樣可使每畝節水150m3左右,又可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作物產量;經濟作物區實行噴淋式節水澆灌或分行交替澆灌方式,可達增產節水效益;或引進高科技抗旱劑“旱地龍”種植作物技術,實現“有旱抗旱、無旱增產”的雙重效益。

3結語

篇8

0 引言

面對我國日益復雜化的水問題,發揮農業的節水灌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求在我國的農業灌溉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并且通過相關的技術,使水資源能夠在農業灌溉中充分發揮其效果,同時,農業節水灌溉還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國科學發展觀,因此大家農業節水灌溉的推廣力度,不但能夠提高我國農業的經濟效益,還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

1 我國節水灌溉的現狀

相比發達國家的農業灌溉系統,我國的農業灌溉系統因為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后,缺乏節水理念,而遠遠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但自從1999年以來,我國的節水灌溉面積逐年遞增,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我國寶貴的水資源,還減少了農民的負擔。但相對來說,我國的農業節水灌溉也存在許多明顯的問題,如農業節水基礎設施緊缺的現象,就是導致我國遠遠落后于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國的農業還停留在粗放式,缺乏相應的節水理念,因此節水灌溉的措施的實施力度有限,這也是限制我國節水灌溉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視。

2 我國農業節水灌溉中存在的問題

2.1 資金缺乏,基礎設施落后

導致我國農業節水系統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的缺乏,因此相應的基礎設施落后,阻礙了我國農業節水灌溉相應技術的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技術,許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完善的現象,因此需要開展相應的研究,作為我國農業節水灌溉事業的先導,但由于相關工作人員對自身的職能認識不足,國家對于這個行業的不理解,導致其基礎科學與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阻礙了我國農業節水系統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負擔,不利于我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1]。

2.2 盲目引進,節水灌溉設備水土不服

盲目引進國外先進的節水灌溉系統設備導致節水灌溉的技術水平與節水灌溉設備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農業節水系統的正常發展,讓我國的農業節水灌溉系統的發展呈現畸形的發展趨勢。導致大量的節水灌溉的基礎設備浪費的現象,甚至給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深遠的不利影響。

2.3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服務不到位

由于我國基本的國情,我國農民的科學知識水平長期出于較為低下的局面,許多農民種田依靠的是經驗,缺乏科學知識作為其農業方面的指導,這給農業節水灌溉在我國的推廣應用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也是導致我國農業節水灌溉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具有一定知識背景的相關從業人員,使我國的農業節水灌溉的推進效率非常低,導致農民在開展農業節水灌溉時出現不會用的現象,不利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阻礙了我國的節能事業。

3 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水平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并執行好相關的法律法規

將農業節水寫進法律是提高我國農業節水灌溉水平的有效措施,通過頒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能夠從根本上加強我國的農業節水灌溉的水平,從而讓保護水資源,建設節水型的社會的理念深入每一個農民的心中,提高農業節水灌溉的可行性[2]。

3.2 完善節水農業體系

想要優化農業節水灌溉,首要先從完善節水型的農業體系入手,通過建立健全的農業節水體系,能夠提高農業節水各環節工作的協調性。并且在節水設備的廠商與農戶之間,建立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促成農業節水朝著良性循環的趨勢發展。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節水系統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借此保證農業節水系統的穩定性,促成施肥用藥的一體化發展,從而增強我國節水型農業的發展水平。

3.3 加大資金支持

加大資金支持依靠社會力量與政府力量,政府的理解扶持是保證我國發展節水型農業的必要保障,不但要給農業節水灌溉提供技術與基礎設施上的支持,還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建立節水灌溉的示范園,以此引起其他農戶的加入,強化農民的節水意識,為后續的農業節水灌溉的推進提供一定便利,同時開展農業節水灌溉的培訓工作,通過長期的培訓增強農民對農業節水灌溉的認識,從而讓農業節水灌溉在我國得到充分的推廣應用[3]。

3.4 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的節水灌溉設備

節水灌溉設備的使用必須與當地的發展水平得到一定的平衡,否則就會造成節水灌溉技術遠遠落后于節水灌溉系統的現象,不利于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同時節水灌溉設備的使用與當地發展水平不平衡另一個缺陷在于,會造成大量農業基礎設施浪費的現象,對于資源貧瘠的我國農業系統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要求加大科普力度,建立可持續的節水灌溉系統,另一方面,定期開展專家講座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憂患意識。相關技術人員對某地開展節水農業灌溉推廣時,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環境以及水文地質條件,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的開展具體的節水農業系統的建設

篇9

【關鍵詞】農業綜合節水;灌溉措施;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 100億m3,人均水資源量約2 200 m3,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4。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6億人,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至1 760 m3左右,逼近國際公認的1 700 m3的嚴重缺水警戒線。農業用水量總量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將持續下降,水資源短缺將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筆者通過論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取工程、農藝和管理等節水灌溉措施,綜合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利用率及其利用效益的農業生產體系,以實現節約用水和提高農業用水效益的目標,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我國農業節水潛力

我國農業發展將面臨嚴峻的水資源供求矛盾的挑戰。農業用水約占全國用水總量的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占農業用水量的90%。一方面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又十分嚴重。

(1)農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平均利用率僅為45%左右。

(2)農田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低,僅達到56%。

(3)水分生產率不高,僅有1.0 Kg/m3左右,旱地農田水分生產率為0.60~0.75 Kg/m3。而發達國家灌溉水利用率達到80%以上,水分生產率達到2.0 Kg/m3左右。

因此,我國農業節水潛力很大。

2. 工程節水措施

節水灌溉措施劃分為工程類措施、農藝節水措施和管理類措施三大類,其中工程類措施又可進一步劃分為3類:渠系輸水節水措施、田間灌水節水措施和渠井結合節水措施。渠系節水措施通常又分為渠道防滲措施和管道化輸水措施。田間灌水節水措施通常又可分為改進地面灌水技術、推廣噴灌技術和微灌技術。

工程性節水措施可具體分解為:(1)建設防滲渠道區,灌渠用各種類型的材料進行硬化,如支、斗渠采用砼護坡板,農、毛渠采用砼“U”型槽;(2)建設低壓管灌、滴灌、滲灌、噴灌、微噴等設施噴灌區,起示范區作用,主要用于高效農業;(3)新建、改造機電灌溉站,擴建地表蓄水工程和橋類、涵洞、水閘、渡槽、跌水、倒虹吸等各類水工構筑物。

3. 農藝節水措施

農藝節水措施包括田間徑流攔蓄、土地整理以及農田耕作與栽培技術三方面。

3.1 田間徑流攔蓄。

節水農業的徑流攔蓄工程只局限于農田田塊的全部天然降水,以及部分邊緣坡地的來水。一般說是由山地丘陵地區坡耕地上的坡面治理,坡水疏導攔蓄,以及少量的支溝溝道與塘壩工程,共同組成一個包括有土建、生物措施在內的水保工程體系。

3.1.1 坡面治理工程。主要是改變地面坡度,攔蓄地面徑流,增加土壤入滲,改善土體構型,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3.1.2 坡水工程。主要是攔蓄、疏導和調蓄在大雨條件下土壤不能完全接納的地面徑流,包括當地降雨和外來水。

3.1.3 塘壩與溝道治理工程。工程規模較一般田間水池水窖為大,具有較大的匯水面積和較大的匯水量。工程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地地形與水源條件,以小型分散為主,切忌修大棄小,棄舊建新,著重舊塘改造,淺改深,小改大,死改活。

3.1.4 植被與生態建設。植被與生態建設在節水農業體系中通俗的講就是種樹種草這一部分,通過種樹種草保持水土,增加自然植被的蓄水能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實現節水增收、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建設內容包括農田林網、周邊防護林體系、專業性林木基地以及飼草種植。

3.2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工程是節水農業的田間工程部分,介于工程措施與農業措施之間的一個結合點,是在節水灌溉工程或水土保持工程基礎上對農田作業田塊引進整治,充分發揮工程的節水效益,提高田間水的利用率。可以簡單地分為土地平整與田塊規劃調整兩部分。

3.2.1 土地平整。土地平整是最常規的節水農業措施,有旱地土地平整、水澆地土地平整、水田水地平整,但主要還是用于灌溉農田的水澆地與水田上。根據作業田塊的地面坡度,田面高差、土層厚度等因素進行科學設計,以保證進入田間的灌溉水和降水充分入滲,減少水分流失與深層滲漏,并提高灌溉的均勻度,縮短灌水時間,進而降低田間無效蒸騰,降低灌溉定額。

3.2.2 田塊規劃調整。田塊規劃與調整也是節水土地整理的重要方面。如把坡耕地修成梯田,改大畦為小畦等。

3.3 耕作與栽培技術。

節水農業中的耕作與栽培環節,即狹義的農業節水,或稱農藝節水。主要是通過田間耕作與栽培管理措施,降低作物生長期間的田間耗水量(也包括部分在輸水過程中的地面蒸發損失)。是在兼顧農業產量和效益的情況下,減少田間的無效水分損失,即降低田間的凈耗水量,提高天然降水與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產率。這一部分節水才是真正的資源性節水和效益性節水,是整個節水農業的核心部分。

3.3.1 土壤蓄水工程。任何來源的水,都是經過土壤這個特殊的載體,為作物生長提供水源,所以土壤實際上是一個看不見自由水面的浩大水庫,而且具有極大的蓄水容量。粗略計算,1 m深厚度的土體的蓄水量可相當于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全年降水量,其調蓄潛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人們把它當成繼地面水庫、地下水庫之后的第三大調蓄手段。

3.3.2 耕作與覆蓋保墑。這是傳統旱作農業中應用最廣泛的農業節水措施。抗旱保墑技術,即通過地表土壤耕作或增加地面覆蓋,切斷土壤毛細管作用,減少地面蒸發、控制田間雜草和田間濕度,特別是其所降低的棵間蒸發部分,恰好是農業節水目標所要降低的田間蒸騰蒸發量中的無效蒸騰蒸發量的部分,所以是降低田間耗水量的一個重要技術環節。通過耕作與覆蓋保墑,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天然降水與灌溉用水的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

3.3.3 節水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這也是當前節水農業措施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本著優質高效的市場效益原則,以及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選擇并設計優質、高效節水的種植制度和作物結構。在資源性缺水地區,適當壓縮并控制灌溉面積,恢復部分旱作作物,減少部分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栽培。各地區可根據自己地區的條件,選擇最理想的模式。

3.3.4 節水栽培技術。所謂節水栽培技術,其內容比較廣泛,大多是與農作物生物學特性有關的綜合性農藝措施。如品種特性、生育期、群體性狀、植物營養等。這幾個方面也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

篇10

一、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與提高

明清時期的山西農民針對山西省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的特性,對農業耕作技術努力進行了改進和提高。明人呂坤說:“沁水農政,令人起舞。大端多糞少苗,熟鋤多耕,壅本有法,去冗無差而已。其粟穗長可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糞多力勤,八口饒養”,①因此呂坤得出結論:“膏田一畝,勝薄田十倍;精田一畝,勝荒田一倍”②。由上可見,明代的山西農民對種田已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并特別重視糞肥和勤鋤,這樣田地的收成,將比薄田多10倍。同時,對籽種的培育也十分重視。如雍正《山西通志》載:汾州(汾陽)以北,早谷有一窩蜂、關東黃,夏谷有四根齊、六根齊、九根齊、枰桿黃、老來白、臨秋變等。汾州(汾陽)以南,早谷有馬拖韁、白老漢、竹葉青;晚谷有潞州黃、一把箭。早谷以60日為率,宜旱田;晚谷以120日為率,宜水田。潞州黃一種,早種則晚收,晚種則早收,水旱田皆宜。

由清人祁雋藻著,成書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馬首農言》,則詳細總結了以壽陽縣為代表的山西農業耕作技術。如在農作物種植方面,祁氏指出:谷,多在去年豆田種之,亦有種于黍田者,亦有復種者。未種之前,應耕一次,耙二次,且以多為貴。黑豆,多在去年谷田或黍田種之,與春麥同法。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其田秋耕者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谷雨后種之。小豆,種法與黑豆同。大小豌豆、扁豆,與種春麥同時,皆系夏田,紅豆不拘遲早,鋤忌午日。綠豆與種小豆同時,宜午鋤,若鋤遇陰雨,多生旱蟲。蕎麥,多在本年麥田種之,有先耕后以耬種之,耕宜深二寸,耬深止一寸,種畢耙之,有和糞點者,耕止寸余深。油麥,多于去年黑豆田、瓜田種之,性喜濕布種之法。在耕作技術方面,祁雋藻說:犁之淺深有法,欲微深,則向前稍送之;欲微淺,則向后稍抹之;欲大深,則將上木貫打緊,下木貫打松;欲大淺,則反是。糞宜早運田中,不可遲延,三冬有暇即日運之,無暇日即至新春運之,田在河外,尤宜早運,凍解路淖,人力車力,均難施之,運畢須于田中椎碎。凡犁田,深不過六寸,淺不過寸半,山田四寸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在農業工具方面,祁雋藻說:犁,耕田器也。耒耝,曰犁耙,所以散坺去芟,渠疏之義也。凡耕而后有耙。碌碡,北方以石,南人以木。耙而后碌碡焉。耬車,下種器也。镢,田器也。鍤,鍬也。所以開渠者。長鏟,踏田器也。鐵锨,惟宜土工。鏵,鍤糞,起土者也。鏟開生地,鏵耕熟地。北方多用鏵,南方多用鏟。養苗之道,鋤不如耨,耨不如鏟。耨,除草器也。《馬首農言》還搜集了不少農諺,如“谷雨耩山坡”;“小滿種胡麻,到

秋只開花”;“麥望四月雨,立夏不種黑(豆)”;“四月四麥挑旗,五月端午麥秀齊”;“三月黑豆四月米”;“四月八,凍煞黑豆莢”;“芒種急種黍,夏至也不遲”;“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夏至日得雨,一點值千金”;“五月小,必定好,五月大,必定怕”;“伏里無雨,谷里無米”;“頭伏摟,滿罐油,二伏摟,半罐油,三伏摟,沒來油”;“頭伏蘿卜末伏菜”;“立秋有雨萬物收,處暑有雨萬物丟”;“谷兒掛黃頭,全憑鋤一鋤”;“過了閏月年,走馬就種田”;“耕三耙四鋤五遍,八米二糠再沒變”;“小豆犁淺,不如不點”;“莊稼黑豆,十年九得”;“小滿前后,安瓜點豆”等,這些農諺正是古代山西農業耕作技術經驗的結晶。

二、引進新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品種

山西引進各種新的農作物和園藝作物品種,歷來有之,而尤以明清時期較多。例如:

馬鈴薯,俗稱土豆,又名陽芋、山芋、地瓜、山藥蛋。馬鈴薯在南美洲有悠久的歷史,明末輾轉傳到中國。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稱:“陽芋,黔、滇有之。……山西種之為田,俗稱山藥蛋”。按《植物名實通考》成書于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作者吳其濬曾任山西巡撫。說明馬鈴薯至遲在18世紀末以前已經傳人山西,而且發展很快,清季“植尤廣,邊縣以為糧”③。

玉蜀黍,通稱玉米,又名苞谷、玉秫、玉茭、玉麥。農史學家大多認為美洲是玉蜀黍的原產地。玉蜀黍約明代傳到川陜兩湖,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傳到山西④。在康熙《河津縣志》卷3就有關于玉麥的記載。道光以后,玉蜀黍在山西“凡山田皆種之”。光緒《五臺新志》卷2載:五臺縣“黍稷之外多玉茭”。

棉花,大約元末明初被引進山西種植。據《明太祖實錄》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載:“山西都司布五十萬匹,棉花十五萬斤,以本布政司所征給之”。說明當時的山西,已有辦納棉布、棉花之能力。山西產棉之地,在汾水河谷地區。明萬歷年間(1573—1620)曾任山西巡撫的呂坤說:沁水“有一畝木棉,可摘七八百斤”⑤。大抵明中葉以來,麻類品才逐漸被棉織品所替代,所以崇禎《山西通志》卷7載:平陽府(臨汾)“木棉衣被多方”。入清以后,棉花的種植面積又有了進一步的擴大。

煙草,明萬歷年間(1573—1620)從日本傳于福建漳州。明末,山西曲沃人張士英自閩攜種歸,初在曲沃,后來晉中、晉東南亦種之,“明季民窮,賴此少有起色”。⑥

西番柿,即西紅柿、番茄,原產南美洲,16世紀初傳到歐洲。康熙《保德州志》卷3有西番柿的記載,但歸花屬類,可能是一種野生番茄,至少是僅供觀賞,非食用品。雍正《澤州府志》載:“西番柿似柿而小,草本,蔓生,味澀”。山西把西番柿作為園藝蔬菜作物來栽培,大約是清末光緒年間(1875—1908)。

辣椒,又稱番椒,原產地在南美洲,明末輾轉傳到中國。康熙《保德州志》卷3載有辣角子,由此看來,山西至遲在清初已經栽種辣椒。

甘薯,又名紅薯,原產中美洲,16世紀時西班牙人移植于呂宋,此后由呂宋輸入我國⑦。清乾隆年間,晉南谷地已引人種植⑧。

落花生,約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以前傳人中國⑨。沁水縣東大村有教花生感德碑。碑文記載著東大村人趙家常,清咸豐年間貿易于寧陵(一說在河南,一說在安徽),引進種花生技術,并勸導村人效種,獲利甚厚,由此而致小康者數十家。沁河兩岸的河

灣處,土質適宜于種花生。迄今上自治水,下至潘莊,凡種花生者,都是趙家常引種的延續。⑩

三、因地制宜的農作物區域分布與格局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地形多樣,南北中氣候差異很大。明清時期的山西農民根據本地自然條件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逐漸形成山西農作物區域的分布與格局。大致山西境內農作物區域有如下7種類型:

1、晉南盆地一年兩熟地帶。這里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降水量較大,有數千年的農耕歷史,農業較發達,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高梁、谷子、薯類、豆類、棉花、煙草等。

2、晉東南山間盆地。這里是半濕潤性氣候,受干旱威脅小,有農作物精耕細作的歷史,但熱量不夠,水低地高,灌地有限,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

3、晉東南山地。這里耕地分布在河谷和山前黃土丘陵地帶,降水量較多,但常暴雨成災,以種植玉米、谷子為主。

4、晉中平川盆地兩年三熟地帶。這里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熱量集中,水灌設施較好,基本上屬半干旱區。主要種植冬小麥、谷子、玉米、高粱、薯類、豆類、棉花、麻類等,有套種輪作歷史,如冬小麥套種玉米,復種谷子和移栽高粱。

5、晉西北高寒區。這里歷史上為牧區,農業耕作粗放,農業生產水平較滯后,主要種植莜麥、馬鈴薯、谷糜、胡麻等溫涼作物。

6、晉北一年一熟地帶。這里地勢高,氣候寒,土地瘠薄,鹽堿地沙荒地多,無霜期短,僅一百三四十天,風沙嚴重。主要種植冬小麥、莜麥、馬鈴薯、玉米、谷子、豆類及煙草等。也實行混種、間種、套種。如春小麥混種馬鈴薯、玉米間作胡麻等。

7.晉西黃土丘陵地區。這里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農業耕作粗放,廣種薄收,以種植小麥、玉米、谷糜為主,有糧豆間作或輪作傳統。

總之,明清時期由于山西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農業生產方法的改進,農業生產得以有所提高。明人呂坤說:山西沁水“其粟穗可長尺半,四五穗便可盈升……一畝蜀秫,可收數十石者”⑾,一畝棉花“可摘七八百斤”⑿。人清以后,山西農業生產又較明代有了較大發展。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與提高,新的農作物引進與擴種,豐富了作物栽培內容,推動了生產力,并且促進了商品性農業的發展。就是自然條件比較差的地區,由于增加了適應性較強的旱田作物,也能得以取得較好收成。特別是馬鈴薯在土地貧瘠的高寒地區種植后,已成為這些地區產量最高的糧、蔬作物。農諺稱:“五谷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可見馬鈴薯在這些地區的舉足輕重地位。經濟作物在山西種植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英人威廉遜《華北游記》稱:“離開平陽府以后,我們在距離子陽六十里的史村午餐,在這里……發現很多棉花”。“曲沃,這個地方是以棉花市場著稱的,我們發現有大量的棉花在巨大的倉庫中貯藏著。在此后的旅途中,看見許多用土墻圍起來的村落,有很多的楊樹和遍地的棉花”。“在蒲州(永濟)東北,我們看到大量的棉花和很多的辣椒”⒀。清末農工商部也稱:“山西以虞縣猗氏為產棉最盛之區,歲收約一百萬斤,歉年亦收五七十萬斤不等。次則解州、絳州、河津、芮城,又次則臨晉、安邑、平陸、秸山等縣”。⒁

注:

①呂坤《實政錄》卷2。

②呂坤《實政錄》卷2。

③光緒《山西通志》卷100,風土記。

④謝國禎《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呂坤《實政錄》卷2。

⑥光緒《山西通志》卷100,風土記。

⑦夏鼐《略談番薯和薯蕷》,《文物》1961年第8期。

⑧《甘薯的歷史地理一一甘薯的土生、傳人、傳播與人口》,《中國農史》1983年第3期。⑨《落花生傳人中國》,《歷史研究》1952年第2期。

⑩黎風《山西古代經濟史》第97頁,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⑾呂坤《實政錄》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