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事故范文
時間:2023-04-03 05:0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電站事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核電站;核污染;食品安全;日本福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125-04
一、核電站事故簡介
核電站泄露事故將直接導致放射性物質以波或者微粒形式發射即核輻射,核污染可通過空氣、水等媒介進行擴散,殘留時間長且難以完全消除,因此對人類生命及社會安定造成巨大破壞[1]。目前,由于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導致核電站的數量激增且規模不斷擴大,這也意味著因核電站事故而導致的核威脅與日俱增[2]。表1是人類近代史上發生的數次著名的核電站事故。
二、國家食品安全面臨的核事故威脅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1年全國衛生系統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工作會上透露,衛生部擬將食品安全、職業病防治、飲用水安全等若干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納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3]。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科學、細致的評估目前食品安全所面臨的風險與現狀,制定更為完善的食品安全預警及應對體系,將食品安全上升至國家及地區安全層面,真正做到“民以食為天,食已安為先”。目前,核能仍然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支持的主導能源,法國超過80%的能源供給均來自核能,而這一比例仍在計劃中提升。而日本這樣的島國,要想保持經濟發展,滿足能源需求,核能更是其必然選擇。相比其他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然是最環保、經濟、高效的能源。目前,世界已建核電站318座,在建核電站44座,其中美國104座、法國59座、日本55座[4]。
一旦核電站事故發生,不僅會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傷害,也會對周遭的土壤、水源及空氣造成嚴重污染,進而對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安全形成巨大威脅。我們發現核電站事故所導致的核輻射污染對于食品安全的破壞集中于對食源的污染,且這一破壞可能會持續作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對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此,本文將聚焦于此類事故對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的危害及作用流程,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在防范核輻射事故發生方面做到防范于未然,為相關國家與地區提供最大化降低食品安全在核輻射污染中的損失提供參考。
三、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1.事故過程回放。福島第一核電站作為東京電力公司的第一座核能發電站,是全世界25個發電量最大的發電站之一。2011年3月12日下午3點36分,發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9.0級的特大地震導致福島縣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廠房發生爆炸,其正門附近的輻射量是通常的70倍以上,而1號反應堆的中央控制室輻射量已升至通常的1 000倍,首次被官方確認有放射性物質外泄[5];3月14日,3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此后,2號機組核反應堆的控制壓力池損壞引發爆炸,4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導致火災;3月19—22日,福島核電站1、2、5、6號機組已全部接通外部電源,險情得到控制。但是,放射性物質污染已從大氣擴大至海洋。此后,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站機廠房地下發現高強度輻射的積水,濃度是通常核反應堆濃度的約1萬倍,嚴重的污染導致部分修復工作中斷[6]。
2011年4月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從水閘附近電纜豎井的裂縫流入海中,為了處理高放射性積水;4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與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舉行聯合新聞會,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評估等級提高至最嚴重級別7級。關于福島第一核電站向大氣泄漏的放射物,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估算為37萬太貝克(TBq),而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估算為63萬太貝克,但都已超過核能事件分級表中7級標準的數萬太貝克[7]。
2.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途徑。由于日本所處的島國地位,四周海域環繞,導致此次核事故對食品安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具有其特殊性。總體而言,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污染途徑(海水、海域季風)與污染對象(食源、飲用水、土壤)兩個方面。在污染途徑方面,福島第一核電站毗鄰太平洋,鑒于全局安全考慮,日本東電公司先后采用海水降溫與向周圍海域排放放射性污染物作為在此次核電站事故中的主要救援方式。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于相關海域的影響無法避免,并將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后續污染風險,放射性污染物將對周圍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傷害,由于核物質的殘留性較高,這些海洋生物將攜帶放射性物質并有可能將其帶入自身的繁殖活動或者高端的食物鏈中。福島核電站位于日本東北面,而且核電站臨近海邊,核輻射物質將可能污染該海域,并隨著日本暖流而被帶到北海道漁場 [8],對當地的漁業資源造成污染,隨著海水流動,北美洲西部海岸以及阿拉斯加西部海岸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核污染,但經過太平洋海水的稀釋以及隨洋流漂流途中的沉淀作用,在北美洲西部海岸可能檢測到的輻射污染物會比較小。
同時,由于海域季風與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所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將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復雜的污染方式擴散,核輻射塵埃將擴散到大氣中,且相當一部分上升到了平流層,這些輻射塵埃會隨著高空平流層擴散到全球的范圍。剩余的一部分也許會在近地面由季候風或氣壓帶影響輻射源以及其周圍的區域。海洋季風由海陸熱力差異造成,亞洲面臨太平洋的面積最大,海陸差異非常明顯,因此氣壓落差大,季風也最為顯著,這造成了此次核事故不同于以往核電站事故。日本現在發生嚴重的核事故,其影響范圍主要是日本本州,然后就是朝鮮半島,進而是中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東部沿海,但也不排除輻射塵埃有對俄羅斯內陸的進一步擴散的可能。如果日本的核泄露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在冬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受到日本核輻射塵埃的機會也將會變得更大[9]。
3.影響內容及應對措施。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日本及相關國家及地區在食品安全上的影響,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1)食物源污染,主要包括土壤與水源污染;(2)食品供應鏈的停擺;(3)食品貿易的破壞。
首先,此次核事故直接造成了海域、飲用水、土壤的食源污染。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011年3月26日宣布,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水口附近的海水中,檢測到了濃度相當于法定限度1 250.8倍的放射性碘。檢測結果顯示,碘-131濃度是法定限度的1 250.8倍,銫-134是法定限度的117.3倍,銫-137是法定限度的79.6倍。核電站附近海水放射物質濃度幾天來維持在法定限度100倍上下。放射性碘濃度在3月22日為法定限度的大約126倍,24日為大約145倍,25日放射性碘濃度為本周以來最高水平。在事故發生后,核電站周圍20公里范圍內居民已經全部疏散后期則擴大至30公里。在飲用水的污染方面,日本各地自來水及牛奶和蔬菜等農畜產品受放射性污染的范圍自23日繼續擴大,政府勸告人們停止食用福島縣生產的一些種類的蔬菜,核電站放射性污染開始對人們生活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1年3月23日公布,通過對22日采自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43個的自來水樣本進行檢測后,發現包括東京都在內12個地區的自來水都含放射性物質。加上福島縣的自來水在單獨檢測中仍然被測出有放射性物質,日本全國共有13個地區的自來水被確認含放射性物質。東京都已要求家長避免讓嬰兒再飲用當地的自來水,并決定向有嬰兒的家庭分發總計24萬瓶瓶裝水。發射性物質對于相關區域的土壤也造成了一定污染,福島縣飯館村土壤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福島縣周邊地區蔬菜和牛奶等農畜產品的受污染范圍在3月23日也呈擴大態勢,相關地區所生產的奶制品與蔬菜被集中處理,以避免其危害民眾健康。日本政府首次啟動了“食用限制”應急手段,日本首相菅直人還要求靠近福島縣的宮城、山形、長野等六縣加強農產品檢測,檢測范圍擴大到蔥、韭菜、毛豆等諸多品種。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對食品供應鏈相關環節,特別是加工與銷售環節的核污染檢驗,同時考慮通過在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等受核泄漏影響較重的地區推遲稻米播種的手段,以最大化提升供應鏈源頭的食材品質,并給專家更多時間評估土壤受核輻射影響后是否適宜農業耕種。但由于此次事故的突發性與污染程度嚴重,相關區域的食品供應鏈所遭受的破壞在短期內無法得以根本解決,尤其是供應鏈上游的食源生產與采購環節,具體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日本重要的農產品與海產品來源地,此次的核事故直接造成了食源污染進而導致諸多受災區域的農產品與海產品因輻射污染而無法進入食品供應鏈的采集與加工環節;二是災區交通癱瘓,導致災民食品短缺,大量救援食品因為輻射污染而無法及時運抵災區。
最后,此次事故不僅直接造成日本海產品與相關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中斷,也間接造成了周邊國家及地區民眾對日本食品質量的恐慌,盡管某些憂慮缺乏科學依據,但消費者在短期內仍會拒絕購買日本進口的相關食品。在事故發生后,多國政府均對涉及日本食品進出口做出了限制或禁止舉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2011年3月22日宣布,將暫停從受核輻射影響的日本福島等地區進口牛奶、乳制品以及新鮮果蔬,海鮮等其他食品要先通過輻射檢測;韓國也于2011年3月22日表示停止從日本進口可能被污染的食品。法國則表示將持續強化對從日本進口食品的檢驗工作;3月24日,中國質檢總局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農產品進口,為確保輸華食品農產品安全,質檢總局公告要求:第一,自即日起,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縣、櫪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動物及水產品;第二,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日本福島縣、櫪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生產的其他輸華食品農產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檢測,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農產品進口;第三,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加強對日本其他地區生產的輸華食品農產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監測和風險分析,確保日本輸華食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新加坡也于2011年3月23日宣布,暫停從日本受核輻射影響的福島、茨城、栃木和群馬四縣進口奶制品、水果、蔬菜、海產以及肉類;德國政府在23日也采取預防措施,阻止從日本進口的可能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場;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則宣布,產自日本福島、茨城、群馬等四縣的奶及奶制品、水果、蔬菜如果沒有安全證書,將禁止進口;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在3月24日宣布停止進口上述4縣的奶制品、蔬菜、海藻和海產品,并表示“這是考慮到各國的反應后所做的預防性措施”;俄羅斯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根納季·奧尼先科24日宣布,將禁止進口日本福島、茨城、栃木和群馬4縣生產的農作物,“直到情況完全查明”;泰國政府24日建議食品進口商和分銷商暫時減少或避免進口來自日本的肉類、奶制品和海產品。
目前,日本已經測到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有鈰144、碘131、鈷60、锝99m、銫134、銫137、鋇140以及鑭140等多種放射性污染物,而且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的五處地點采集的土壤樣本中檢測出了放射性钚。不同的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生物和人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取決于這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即半衰期。半衰期越長的放射性元素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10]。因此,在長達幾十年至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里,這些放射性物質只會衰減至以前濃度的一半,因而對土壤、食品、水和空氣所造成的污染是長期存在的 [11]。
四、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啟示
1.核電站選址的啟示。發展核能仍是中國解決日益緊張的能源需求的戰略性決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是更經濟、更有效率、更安全的選擇。為了保障中國核電站安全,避免核事故對國家安全的破壞,國務院總理于2011年3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應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的匯報[12]。根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分析,福島核電站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經大氣和海洋稀釋后,不會對中國公眾健康及食品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議決定:(1)立即組織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2)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核設施所在單位要健全制度,嚴格操作規程,加強運行管理。(3)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4)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院士徐匡迪鑒于此次日本核電站事故,指出今后中國核電站選址應非常謹慎,須是歷史上超過一千年未發生過4級地震以上的地方才可建廠。目前,中國70%左右的能源來源于煤炭,其次是石油、太陽能、水能、風能和核電,由于核電的碳排放量最低,因此中國會在日后大力發展核電。同時,鑒于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食品安全造成的破壞,我們認為核電站的選址也應當考慮選址地的食品生產或加工現狀,盡量避免在重要的食品生產或加工基地建廠,并結合當地的地理水文與大氣等自然環境對事故進行全真模擬分析,從而最大程度減少核電站事故對當地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在選址確定后,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對核電站事故引發當地食品安全威脅的風險進行系統的監控與分析,做到防范于未然。
2.對中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啟示。通過此次日本核電站事故,我們意識到關注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個先關環節并制定完備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13]。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主要側重于食源與生產加工環節,評估內容的重點在于來自常規污染源或人為因素的相關化學及微生物的檢測,而對于核電站事故此類突發性、非常規污染的關注缺乏;相關應對措施也未能覆蓋當地及當地與外界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忽視流通環節;缺少對核電站事故造成的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威脅風險的關鍵因素的分析及評估;同時,未能兼顧食品供應鏈及食品貿易安全;我們認為,鑒于未來中國核能事業的發展、人口增減及無法回避的糧食安全問題,應整合國家食品供應鏈與食品安全分析框架,構建一個科學有效應對核污染下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對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模型,并將核輻射污染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核電站所在及相鄰區域,建立區域內的核物質監控數據庫,完善防護手段及事故應對機制;建立風險信息與交流、共享平臺及時與相鄰區域進行溝通、協調;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全面、科學的數理統計,為快速預警提供依據。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檢活動與舉報機制,對核電站內部運營與潛在危險進行監控,并根據抽檢結果,確定區域內的風險等級。在風險等級程度超出可接納的安全范圍之時,及時予以相應預警,并針對預警事件迅速通過權威信息窗口,向民眾告知并采取相應措施,最終保障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
五、結論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不僅對當地生態環境及人民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同時,也對日本食品安全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核輻射污染必將對國家食品貿易及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中國必須對核電站事故風險進行全面、仔細的評估與監控并建立有效地應對機制。通過綜合考慮區域食源生產與食品加工現狀,結合地質條件謹慎選擇核電站建設區域;建立完善的食品供應鏈危機應對機制;形成區域協同、國際合作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最大程度地減少核電站事故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威脅,進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陳浩.核輻射接觸的種類和預防[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1,(2).
[2] 胡龍成.形形的核事故[J].勞動安全與健康,2006,(6):16-17.
[3] 張立華.全國衛生系統學習貫徹《食品安全法》[J].中國食品,2006,(9):21.
[4] 吳仲國.世界核電站建設涌動[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9,(1):52-54.
[5] 馬瑞.潘多拉盒子再度打開——世界各國應對福島核事故綜述[J].環境保護,2011,(6):16-23.
[6] Arjun makhijani.Post-tsunami situation at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in japan: facts,analysis,and some potential outcomes[J].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2011,(3):1-5.
[7] 白云生,王亞坤.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將對中國核電產業產生六大影響[J].中國核工業,2011,(3):12-15.
[8] 高梅.如何突破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問題[J].高考:文科版,2008,(Z2):125-127.
[9] 蔡建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醫學防護[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1,(4):349-353.
[10] 史建君.放射性核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1,(2):397-403.
[11] Golam Kibria.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s and its effects[J].Science,2011,(4):1-3.
[12] 聽取應對日本輔導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匯報[EB/OL].新華網,,2011-03-16.
[13] 賀禹,張金隆,鮑玉昆.風險指引性管理方法及在大亞灣核電廠運行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核安全,2004,(3):1-6.
Impact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on Food Safety
——Case of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SHE Shuo,XU Xiao-li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n-traditional Safety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74,China)
篇2
[關鍵詞] 核能 核事故 福島 警示
人類幾千年來都是從自然界中取得能源,特別是工業化時代以后,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能源,大量地消耗各種化石燃料,使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趨于枯竭。同時也由于大量“三廢”的排放,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污染。因此,人們總是在尋找新的能源。
1 核能是20世紀重大發現
自從20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了原子核裂變現象后,人類就開始試圖利用原子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令人遺憾的是,核能一出現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危害人類而沒有造福人類,直到5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開始和平利用核能技術建造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不用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不會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而且核裂變能量大,可建造大功率發電站。因此,核能被認為是能量大、耗料少的清潔能源。隨后,核電站便開始迅猛發展。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擁有核電站,總數近500座。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和英國是擁有核電站最多的5個國家。核能的利用和發展成為20世紀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世紀科技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對于能源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和地區,核能是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唯一能代替化石燃料并大規模使用的能源。
然而,隨著核電站在發展過程中核事故的出現,特別是美國三里島及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兩次核事故的出現,核電站的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使人們對核的恐懼與日俱增。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出現,則又一次加重了人們對核事故的憂慮,許多人甚至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由于核電的優點和缺點一樣十分突出,有人甚至這樣形容核電:核電就像關在籠子里的老虎,正常狀態下是安全的,而一旦失控,就可能危害人們的安全。
2 福島核事故與應急監測
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為保證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自上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發展核電,全國有18座核電站,54個反應堆,大都是沸水堆。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強地震并引發高達10米以上的海嘯,導致東京電力公司下屬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一、二、三號運行機組緊急停運,反應堆控制棒插入,機組進入次臨界的停堆狀態。在后續的事故過程中,因強烈地震的原因,導致其失去場外交流電源,緊接著因海嘯的原因導致核電站內部應急交流電源(備用柴油發電機組)失效,未能正常使用,從而導致反應堆冷卻系統的功能全部喪失并引發事故。此次事故按照國際核事故分類等級,達到最高的7級,與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的事故相當,由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爆炸性、短時間高架排放,而福島事故排放持續時間較長,放射性排放位置較低,大氣彌散速度較慢,排放的放射性核素碘131總量僅為切爾諾貝利事故的1/10。
事故發生后,按照環保部要求,我國立即啟動核應急預案,開展環境輻射劑量率監測,加密測量頻次,并隨著事故狀態的變化,增加了監測點位和監測內容,監測結果及時上報上級部門。由于事故狀態發展存在著不確定性,制定了應對措施。從監測結果看,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對福建省的影響是存在,但影響極其輕微。
3 福島核事故對核安全的警示
在當今有核電站的國家中,日本可以說是核電站建設較早的國家,已經有過多次小的核事故教訓,但福島核電站出現這樣的特大事故,確實讓全世界為之震驚。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因素外,也暴露出在核電站安全管理和技術上的一些問題。在對福島核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表示同情和關注的同時,已投入運行和正在建設的核電站更應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得到警示。
3.1 核電站建設必須綜合考慮經濟性和安全性
核事故的防范設施必須與核電站的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入使用。核電的安全性是核電建設必須考慮的核心和關鍵問題,在經濟性和安全性關系上,應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則,絕不能為了節省核電站的建設成本而降低安全標準。比如,福島核電站由于對氣體排放管道監測不力,忽視了安全殼氫爆炸的可能,雖然在建設核電站時節省了成本,但最終造成氫氣向殼外泄漏而發生氫爆炸,使反應堆廠房受到破壞,產生放射性泄漏到環境中。同樣,核電站也不能為了提前發電產生效益而趕時間、搶速度,縮短建設工期,這樣可能會降低安全系數,也許提前發電對運營商來說是有經濟效益的,如果影響到安全,就可能埋下事故隱患,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得不償失。
3.2 要考慮多重因素的疊加效應
正常情況下,發生地震后,反應堆停堆,發電功能即停止。核電站可利用外部電源驅動冷卻和控制系統,即使地震對電網造成大規模破壞,核電廠備用的應急柴油發電機組也能準確啟動,提供電源。但是,因大地震并引發的海嘯接踵而來,摧毀了核電站的海水保護墻,淹沒了地勢較低的應急柴油發電機組,導致了核電站失去所有的外部電力供應,反應堆失去了強迫冷卻的手段,堆內溫度不斷上升,造成爆炸。福島核事故是因為地震與海嘯極端事件疊加效應造成的。因此,在核電安全性方面,應充分考慮多重自然因素影響的疊加效應。福建省核電站建在海邊,屬于濱海核電站,經專家評估福建沿海的海洋、地質環境不具備因地震引發大海嘯的條件,但福建沿海的臺風是常有的,每年會出現幾次,有些強臺風的能量大,破壞性強,帶來的暴雨也會造成洪水,引起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可能造成供電中斷。也許幾種極端事件同時出現的概率非常小,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說,人類有記錄以來雖然沒有發生過的極端事件并不等于以后不會發生,汶川發生的8級地震、福島9級地震和海嘯以前也沒有記載過。
3.3 重視對小故障的排查
核電站雖然建立了縱深防御體系,但核電生產企業仍應該建立核安全文化體系,以科學態度和嚴謹作風管理核電站,重視對小故障的排查和修正,防患于未然。福島核電站的事故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因為早在幾年前,該核電站就曾發生過核泄漏事件,但日本核電部門為維護自己的形象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隱瞞,也出現過試驗報告造假和溫度測定資料報告被篡改現象,被監管部門作停堆處罰過。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初日本能夠以小見大,對核電站各系統的安全隱患進行認真排查,也許就不會發生去年的爆炸事故了。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核安全監管部門對全國已經運行、正在建設的核電廠開展全面安全檢查,排查安全隱患。對于核電站來說,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3.4 加強核電科普,提高公眾應對核事故能力
福島地震和海嘯都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奪去上萬人的生命,損失大量的財產,但核電站事故最讓人擔心和關注。這次事故發生后,核電站周邊3公里開始撤離,隨著事態的發展,撤離范圍擴大到20公里,數十萬日本居民井然有序地撤離辦公室和住宅,前往安全地帶。20~30公里內的居民回建筑物就地隱蔽。日本公眾在撤離過程中服從指令,忙而不亂,表現出良好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能做到這樣,與日本平常的核電科普宣傳和應急能力培養不無關系,這是值得學習的經驗。有關報道曾說,如果類似災害發生在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傷亡人數恐怕都要大于日本。由于我國核電科普尚不全面,加上原子彈爆炸和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嚴重事故的陰影,使人們“談核色變”,這種恐慌心理在中國引起了荒唐的 “搶鹽事件”。因此,做好核電站事故情況下的應急演練,加強公民的自律和團結精神,提高應對核事故能力,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同時,政府應當及時向全社會普及核污染的基本常識,讓公眾了解一旦出現核電站輻射泄漏事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鎮定,聽從指揮,千萬不要驚慌,懂得做什么?怎么做?要盡量獲取來源可靠的信息,及時了解政府部門的決定、通知,切記不可輕信謠言或小道信息,讓公眾相信政府具有處置各種情況的能力。
3.5 加強核電技術交流與合作
采用先進技術,不斷發展新型的、更安全的核電站是提高核電站安全性的根本措施。福島核事故的影響說明了一個事實:一個國家核電站發生泄漏,全世界都可能影響,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此,在核電技術上,全世界都不要保守,要盡可能消除核電技術壁壘,核電技術發達的國家要盡可能向其他國家傳授先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使全世界早日共享核能為人類帶來的共同福祉。
篇3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作為一種高效、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核電日益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選擇。但是,依靠核反應堆發電的核電站像其他常規發電站一樣,也存在著安全問題,設計缺陷、選址不當、操作失誤或其他因素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對于核電站安全問題的研究,本文主要從核電站的選址、設計、運行和棄置四個方面來闡述,引入核電站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深入分析核電站安全問題的具體內容,最后結合國內外核電站建造的經驗教訓,為我國核電站建設工作提供安全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 核電站 安全問題;
一、核電站安全問題的概念及重要性
核電站安全是指人們在建造和使用核電站的過程中為了降低核電站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而設置的相關防護工作,具體包括在建造核電站時的選址和和核反應堆及其配套設施設計方面以及核電站運行和核電站提前報廢、退役等棄置方面的安全工作。
核電站的發電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在裂變或聚變過程中所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電能來發電,就實際情況而言,世界各國民用的核電站都是通過元素鈾和钚原子核裂變來發電。核電站發電具有高效、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在傳統火電發電中使用300萬噸煤炭產生的電能,核電站只需要30噸鈾材料就能產生相應的電能,而且在發電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環境的物質。但是,核電也有其潛在的威脅。核電站的主要組成部分――核反應堆在運行的過程中,若存在設計缺陷、人為操作失誤或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核反應堆可能產生放射性物質的外泄,危害核電站工作人員以及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更有甚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除此之外,若核電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核廢料以及核電站棄置廢料處置不當,就可能造成嚴重的核事故。例如,由于設計缺陷和人員操作失誤,1986年前蘇聯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特大事故,大量放射性污染物質大范圍地釋放在亞歐大陸的上空,導致人員傷亡慘重、居民健康受損、土地污染嚴重[1]。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能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同時,當前環境污染問題亟需改善,我國在建和擬建的核電站數量必然增多,對于核電站安全問題的探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核電站安全的具體內容
從國內外核電站的發展來看,核電站必然經歷選址階段、設計階段、運行階段和棄置階段,因此核電站安全的具體內容也圍繞著這四個階段來體現,具體內容如下:
(一)選址階段的安全問題
核電站的選址是建設核電站的首項工作,也是核電站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根據世界各國核電站的選址經驗,主要分為兩種沿海地址和內陸地址,國際上通行的選址原則包括安全因素、環境影響、技術經濟水平和社會效應四方面。安全方面主要包括對核電站地址的地質地貌和氣候的考察,如核電站廠址內不能有斷裂帶且該廠址方圓數公里均無活動斷裂、無6級以上地震的歷史記錄[2]、選擇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同時由核電站在運行中會產生大量熱量,所以核電站最好是靠近水源,沿海則為最佳。環境影響方面主要是要求核電站的建造和運行不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可裂變產生的物質不會滲漏到途徑河流水系、地下水、農田及居民生活區中。技術經濟水平主要是考察核電站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當地是否具備建造核電站的經濟技術能力,如場地大小、交通運輸條件、經濟輻射范圍等。社會效應則主要是指核電站的建設應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獲取社會公眾的認同,有利于社會和諧和經濟發展。
(二)設計階段的安全問題
從歷史上發生的核事故來看,如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3],設計缺陷是其產生的重要原因。核電站的設計工作中需要嚴格遵守“縱深防御”的安全設計基本準則,建設多道屏障實現多級防御,核電站區內區外分區保護,站區和配套設施、施工生活區和施工區均應設計不同的防御措施,實現縱深防御。在對核電站的總體平面設計時,既要考慮總體布局的經濟、緊湊,同時也要考慮輻射的安全距離。同時,應將核電站的站區由內到外依次分為要害區、保護區和控制區,要害區應以建筑物墻體作為屏障,保護區建立雙層圍欄,控制區則應用鐵絲網將整體建造成封閉區域。
(三)運行階段的安全問題
人為操作失誤也是導致核事故的重要原因,杜絕核電站運行階段的安全隱患,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員工素質方面,核電站的工作人員必須具備核反應堆方面的專業知識,必須經歷過核電站工作而培訓工作,同時,定期組織員工參與關于核電站安全的宣講會、研討會,消除低級失誤。其次是機器設備方面,規范化核電站的運行技術,規范性地使用核電站的各項設備,將強對設備的檢修保養,確保機器設備的正常運作。最后是日常記錄方面,定期進行檢查巡視,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各項參數在正常范圍內。
(四)棄置階段的安全問題
任何機器設備都有其使用年限,核電站也不例外。由于核物質具有強輻射性,對人身健康和環境均有極大的危害性,故在核反應堆使用完后,應妥善處置其產生的核廢料,將核廢料暫時封閉在一個固定處理的地方,進行掩埋處理,并定期進行監測,避免核物質的暴露,杜絕核泄漏的發生。
三、結語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對核電的發展將會越來越重視,核電站的數量也會不斷增加,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也將日益突出。通過加強對核電站的選址、設計、運行和棄置四個方面的安全工作,可極大提升核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進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我國核電站建設期間的安全管理措施[J].城市建筑,2012(13).
篇4
3月15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宣布,當天6時多發生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鍋爆炸事件,“可能已經造成了大量的核泄漏”。
同時,日本政府發言人稱,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反應堆著火,導致核泄漏。電站附近地區的核輻射水平升高,已足以危害人體健康。
至本刊截稿時,日本的核泄漏警報尚未解除。
氫氣爆炸
3月11日地震發生后1小時,日本福島地區遭遇大面積停電,為核電機組提供電力的交流電源全部喪失。
11日16時36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2號反應堆應急堆芯冷卻裝置注水功能喪失,為后來的核泄漏埋下伏筆。
冷卻裝置對核電廠安全至關重要。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曲靜原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發生意外時,反應堆會自動停堆。但反應堆中的裂變產物繼續發生衰變,衰變過程中會不斷產生熱量,且產生量較大。
“如果沒有冷卻,熱量沒有被及時載帶出來,那么反應堆的堆芯就會承受不了,溫度過高時會發生堆芯熔化事故。”曲靜原解釋說。
按照設計,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應急堆芯冷卻系統除了正常電源外,還有單獨的柴油發電機組用于應急供電。一旦外電源切斷,應急柴油機組便自動啟動,繼續保證冷卻系統的正常運行,避免出現溫度過高,導致堆芯熔化事故。
遺憾的是,隨強震接踵而至的巨大海嘯,摧毀了作為備用電源的柴油發電機組,導致堆芯余熱無法及時排出。
11日23時,1號反應堆汽輪機廠房內放射性劑量上升。半小時后,外部電源車抵達。
12日零時,4、5、6號反應堆的冷卻水位處于正常水平,但1、2、3號反應堆均出現不同程度問題。
日本當局利用應急冷凝水,對1號反應堆產生的蒸汽進行冷卻,但反應堆壓力容器內的壓力還在上升。
12日零時30分,1號反應堆壓力上升,達到600千帕,超過427千帕的設計壓力標準。
12日4時整,壓力上升至840千帕,廠房內的放射性水平持續上升。
“這時候必須進行有控制的排放蒸汽,令壓力下降,否則就會出事故了。”曲靜原說。
12日上午9時07分,1號反應堆開始排氣,但這也導致堆內水位繼續下降。1小時后,堆芯燃料部分開始,溫度逐漸升高。
50厘米、90厘米、150厘米、170厘米……堆芯燃料部分越來越多。
盡管中途再次注水和排氣,但始終追趕不上溫度的升高。冷卻水與包裹堆芯的鋯合金保護殼發生鋯水反應,產生大量氫氣。氫氣隨蒸汽排出,通過泄漏點進入安全殼,與外界氧氣發生接觸。
最終,12日15時36分,在1號反應堆壓力降至一定程度的8分鐘后,排放出的氫氣濃度超過限制,達到閃爆點。
巨響之下,氫氣爆炸終于發生。
衰老機組
隨即,網上關于“日本核電站發生核爆炸”的傳言鋪天蓋地。
爆炸發生后不久,日本官方出面澄清,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的是氫氣爆炸,而非人們想象中的“核爆炸”,并按應急預案規定,立即將疏散的范圍由原來的10公里擴大到了核電站周邊20公里。15日,日本政府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30公里范圍為禁飛區。
福島核電廠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電廠,始建于1967年,包括兩個核電站共10個機組,其中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于1971年3月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一份報告顯示,最先發生“氫氣爆炸”的1號機組反應堆為早期的二代沸水堆型,由美國通用公司設計。其安全性“相比70年代的二代機組或三里島事故后的‘二代加’機組技術有差距,預防事故與事故后的緩解能力相對較弱”。
曲靜原表示,這種反應堆為單循環沸水堆,僅有一條冷卻回路,“冷卻劑流過堆芯后,堆芯得到冷卻,同時冷卻劑被加熱部分變成蒸汽,然后經干燥后進入汽輪發電機做功發電”。
而目前中國所有在運行的核電站采用的均為壓水堆技術,“也就是說有2個回路,用來冷卻的循環回路和正常反應回路是分開的;只要冷卻回路正常,仍可以冷卻反應堆,防止溫度上升造成堆芯熔化。”曲靜原說。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歷史上福島核電站至少已經發生過兩起事故:2005年8月里氏7.2級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中存儲核廢料的池子里的部分池水外溢;2008年6月,福島核電站核反應堆5加侖少量放射性冷卻水泄漏,但官方稱沒有對環境和人員等造成損害。
有日本專家認為,可以初步認定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發生的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是核電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設備老化所致。此外,福島第一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更是存在偽造安全記錄,對事故隱患瞞而不報的劣跡。2007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從1977年起在對下屬3家核電站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這家公司曾篡改數據,隱瞞安全隱患。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主蒸汽管流量計測得的數據曾在1979年至1998年間先后28次被篡改。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得知,地震發生前的一份報告,已揭示福島核電站可能存在技術漏洞和事故風險。
2011年2月7日,東京電力公司和福島第一原子力發電所剛剛完成了一份分析報告,稱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已經服役40年,出現一系列老化跡象,其中包括壓力抑制室以及熱交換區氣體廢棄物處理系統出現腐蝕等現象。
但東京電力公司并未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退役,而是為其制定了長期保守運行方案。按此方案,該機組計劃延壽20年,正式退役可到2031年。
日本專家分析,在日本這樣多地震的國家,仍然使用福島第一核電站這樣的老式沸水堆機組,十分不妥當。
“關鍵是要通過延壽評估工作。只要在設計壽命之內就不存在問題。”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志祥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做法并不違規。
虛驚一場?
出于對核泄漏的恐懼,質疑福島核電廠安全性的聲音瞬間達到頂點。許多日本民眾擔心,福島會不會成為第二個“切爾諾貝利”?
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熔化燃燒,引起爆炸,導致8噸多強放射性物質源源不斷泄漏,共造成320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2294個居民點受到核污染,800萬公頃土地成為放射性塵埃降落區。
“福島核電站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有本質性區別。”中國核動力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反應堆專家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強調。
“一方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并未安放在密封容器里,并且屬于人為操作失誤;另一方面,人為的信息延誤造成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后居民沒有得到及時疏散。”
據曲靜原介紹,福島第一核電站在設計時,為保護核燃料安全,為反應堆設置了三層防御屏障,從內到外分為燃料包殼、壓力容器以及安全殼。“只要安全殼沒有發生損壞,放射性物質被釋放出來的量十分有限。”
《華爾街日報》16日引用國際原子能機構說法稱,日本當局認為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和3號反應堆的15厘米厚的安全殼仍完好;但2號反應堆安全殼是否完整還不清楚。這意味著,目前爆炸造成緩慢的放射性物質外泄,還不一定會給環境造成災難性后果,有利的風向與海水會吸收稀釋掉部分放射性物質。
1979年發生的美國三里島核事故也同樣出現堆芯熔化現象。不過,這起事故在多重屏障無一損壞的情況下,并未對環境造成很大影響。核電廠附近80公里以內的公眾,由于事故平均每人受到的輻射劑量甚微。
按照《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將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堆發生的核泄漏定為4級事故,即“不會對廠外帶來明顯危險的事故”,比三里島事故級別略低一級。
3月12日,位于地震重災區宮城縣石卷市女川鎮附近的女川核電站輻射水平超標,比正常值高出數百倍,宣布進入緊急狀況;3月14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3號機組于當地時間中午11點發生氫氣爆炸,反應堆所在建筑遭到損壞。
所幸的是,兩起事故暫時尚處于可控范圍內,放置反應堆的容器并未受到損壞,輻射水平也在逐漸下降。
中國核電安全專家郁祖盛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時表示,在不受到意外災害干擾的情況下,核泄漏事故得到抑制可能性很大。
“不過,余震影響和后續變化不能忽視,”曲靜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強調。截至3月14日,日本已遭遇了5級以上余震168次。
“一般情況下,事故的三四天之后反應堆就會自己慢慢降溫,時間越往后推移,風險就越低,但這都是建立在沒有后續的自然災害再發生的情況下。”趙志祥也做出類似判斷。
不會“因噎廢食”
3月15日,伴隨著福島第一核電站第三次發生爆炸,且一個關鍵反應堆密封裝置出現受損跡象,地震后最大的恐慌情緒開始發酵,由此引發的擔憂情緒蔓延至世界許多地方。
據日本媒體報道,有部分日本民眾開始乘坐新干線從東京出發,經過橫濱向大阪、名古屋等遠離核電站方向行進。
此外,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3月14日,“里根”號航空母艦赴日本參與救援時,穿越核反應堆災后釋放出的放射性煙云后,3架艦載直升機及17名飛行員身上測出少量放射性物質。該消息迅速傳播后,甚至引起臨近日本的亞洲部分沿海城市人們的恐慌。
對此,中國氣象專家、核安全專家均分析認為,日本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對中國暫無影響。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時了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所有監測城市空氣吸收劑量率都在參考值范圍之內。比如上海,測值范圍為89.9~91.0 nGy/h,平均值為90.3 nGy/h,參考本底范圍(當地原野)54.9~108.2 nGy/h,處于正常水平;青島,測值范圍為85.4~87.2,平均值為86.2,參考本底范圍70.5~159.4。監測數據表明,目前未發現任何異常,福島核電廠災害尚未對中國環境造成放射性影響。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國核安全專家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福島核泄漏事故,對民眾關于核電安全的信心是個打擊。“一些民眾的想法非常簡單,那就是我的安全如何保障?”
截至3月15日,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印度等核電大國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將重新審視現有核電站安全性。
3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宣布,德國將全面檢查境內17座核電站的安全標準。
15日,歐盟委員會負責能源事務的委員奧廷格召集成員國能源部長等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吸取日本核事故教訓。目前,歐盟境內共有143個核電站運行。
多國政府表示,雖然日本核電站事故教訓值得吸取,但其不會影響本國發展核電的計劃。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3月15日確認美國核設施的安全性,表示美對確保核能安全發展制定了嚴格監管,還說將努力繼續加強美國核能行業發展。
法國總理菲永15日說,法國核設施的安全性、可靠性與透明度在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不應因為一次事故就將該行業全部否定。
印度總理辛格3月14日在議會會議上說,印度政府已命令對全國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以確認這些設施是否能夠抵抗類似日本那樣的大規模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
荷蘭政府15日說,沒有理由重新討論有關建核電站的決定。此前,針對是否建設核電站,荷蘭國會經過長時間討論后達成共識,認為核電可幫助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為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電能。
保加利亞總理博伊科•鮑里索夫15日說,盡管所有國家都會仔細檢查核電站安全狀況,但沒有哪個國家會關閉核電站,即便日本也是如此。
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表示不會減少對核能的依賴,強調不能“因噎廢食”。
一些正在準備興建第一座核電站的國家表示不會改變計劃:馬來西亞官員表示,日本核電站事故不會影響馬來西亞興建首座核電站的計劃;波蘭官員表示,將在聽取其他已擁有核電站歐洲國家意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本國核能,并將于今年下半年啟動波蘭第一座核電站的供應商招標工作。
3月16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輻射環境監測未發現異常,國內所有運行核電機組處于安全狀態。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議決定:一、立即組織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二、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三、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要用最先進的標準對所有在建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四、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
而在一些專家眼中,此次日本強震和海嘯,的確暴露出核電站應急系統存在的漏洞。“從設計上看,核電機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嚴重事故的預防和緩解作為設計基準,像應急柴油機組都是后來添加的,卻在應急時沒有發揮作用;而且抗震標準原本認為達到8級就足夠,但實際上此次地震震級遠超設計標準。”趙志祥對記者表示,“為什么海嘯可以輕而易舉沖走備用柴油機?這樣的情形為什么沒有在應急預案中備案?”
篇5
關鍵詞:福核事故;我國核電發展;核安全
引言 當前核電在我國大力發展之時,福島核電站的事故給了中國深刻警醒。核為什么如此脆弱,是什么原因導致核電站的失靈?我國又應該從中汲取什么教訓?
對福島核事故的概述
“日本福島核電站為何爆炸,是核燃料爆炸么?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關注的問題,在強大的核能面前,人們始終存有敬畏之心。日本大地震對福島核電站造成的損壞,正值我國大力發展核電之時,由這一事件不得不發人深省,給我們留下太多可以思考的問題。福島核電站的爆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技術的革新,安全性的保障等等。
核電站的修建意味著這一技術不能有絲毫紕漏,否則災難就會覆水難收,而且綿延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泄漏后,有6.7噸放射性物質外泄并蔓延擴散到出事點普里皮亞季方圓數百公里的地方。這些放射性物質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兩種,一是放射性碘,二是放射性銫,僅后者的半衰期也有30年。
如今我國在原有的10幾座核電站的基礎上正在大力投資發展核事業,正在將火電這一重心向核電這一清潔能源轉移,可是福島這一事件卻無形影響了人們對核電的看法與觀念。無可厚非的火電由于原料煤炭的日益缺稀而將日益走向衰敗和沒落的。而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具有廣闊前景的核電。它將漸漸支撐起整個國家的電力需求。福島核電事故為將來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故發生的原因分析
核電站盡管被視為是清潔的能源,但是經過燃燒的乏燃料,如果處理不好則可造成核污染。一臺百萬千瓦的反應堆每年產生的乏燃料約為22噸現在有核電站的國家對核電站產生的乏燃料都并未妥善處理,為將來埋下了隱患。
由于東電最近公布的數據和信息接連出錯,其數據分析能力和所公布數據的可靠性也遭到社會各界普遍質疑。除了擅自篡改數據并隱瞞事故外,東京電力下屬福島第一核電站還存在超期服役的問題。早在今年2月,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就出現了一系列老化的跡象。截至3月26日,該機組壽命已有40年。而在日本,運行30年的核電機組即被視為“高齡”機組,由此可見,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機組稱得上是“超高齡”機組了。“高齡”機組應根據設備老化情況進行保守運行。但是超齡服役的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仍是東電公司的主力機組。
另外,福島第一核電站6個機組的33個部件缺乏定期檢查。其中,一個配電裝置11年來從未接受檢查,這一裝置的作用是向一座反應堆的溫控系統分配電力。事實上,早在2007年,一些研究人員便提醒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存在遭遇海嘯破壞的風險,但東電未予理會。
2007年,阪井團隊的研究報告稱,50年內,福島第一核電站遭遇高度超過6米海浪的幾率為大約10%。報告說:“由于海嘯現象的不確定性,存在海浪高度超過(核電站)設計防護高度的可能。”不過,東電沒有依據這一研究結果修正任何安全方案。然而,3月11日的地震觸發海嘯后,福島第一核電站遭遇的海浪高度大約為14米。由此看來,對于核電這種一旦有事故發生將會危害性巨大的對象,對于安全性的考慮必須全面而且有預見性。不能對任何一種可能抱有僥幸心理,否則這種不負責任的發展是用人民的生命來為他們的粗心大意來買單,最終的結果必定是更大的損失,更嚴重的災難,甚至會危及到全世界。
事件造成的影響
地震發生后,東京電力公司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而其高層負責人也沒有給人們留下好印象。在日本民眾提心吊膽觀望核危機之際,東京電力總裁清水正孝卻幾乎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使人們不禁質疑他對危機的掌控程度。
同樣,核輻射也是沒有國界的,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在空氣、水、食品以及蔬菜中發現了來自福島核電站的輻射物質。然而,對于核輻射在世界多國所引發的關注和擔憂,東京電力似乎并不關心。4月4日,在事先未與相關國家進行溝通的情況下,東京電力公司將福島第一核電站廠區內1.15萬噸含低濃度放射物質的污水排入海中,以騰出空間容納部分機組內所積高輻射污水。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教授認為,在法律完備、制度細密的日本經濟環境中,東京電力公司能夠恣意妄為,政府職能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事故給我們的啟示
按說核電站的運行是極其嚴格的,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幾率微乎其微。眾所周知現在的商用核反應堆都是采用的核裂變技術,中國、美國、日本都是。不過日本的商用核反應堆和別人卻很不一樣,日本的反應堆是增殖反應堆、其他國家的核電基本上是減速反應堆;與減速反應堆相比增殖反應堆的安全性要差不少,而且運營成本高很多。日本為什么放著安全運營成本低的不用反而用差得多的增殖反應堆,原因很簡單――所有人都知道他們想用牛頭不對馬嘴的反應堆干什么。但是無論怎樣世界人民都在為日本人的野心買單。
我們應該吸取日本地震的教訓,在核電站建設過程中在抗震方面應該更加重視,同時提高它的抗震等級,使核電站更加安全可靠。在運行中的核電站應該考慮使它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使它的專設安全設施得到升級,并且要特別注意它的日常運行維護和檢驗,使它在緊急情況下的作用得到應有的發揮。
結語
隨著世界核電技術的發展,安全技術已有了長足的發展,核安全的管理也越加規范,核電站的安全性有了穩步的提高。然而在技術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突破應該稱為新的目標,保證核這個優質能源安全搞笑的服務與人類,而非給人類帶來災難。
參考文獻:
張建民,核反應堆控制,原子能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核污染,γ吸收劑量率,健康評估。
中圖分類號:F4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3-0283-01
本文測定了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20km內土壤及植物的γ射線放射水平。福島核事故是一起由海嘯,地震,核泄漏等多重因素引發的重大災害。福島核泄漏時間是自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以來最為嚴重的核泄漏事件,其危害不僅涉及當地居民,而且還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與生態災難,其危害將持續數十年[1]。核爆炸和核泄漏等突發事件的安全排查和預警預報問題已經引起我國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2]。因此,本文對此次事故后對環境與居民健康影響進行了調查。
福島第一核電站第一臺機組在1967年9月動工,1971年3月投入商業運行。二號至六號機組在1972年至1979年陸續完工,并網并投入商業運行,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核電站。在發生多次中小型事故后,福島第一核電站于2011年3月11日在海嘯影響下發生了7級特重大核事故,當地居民除福島縣外六縣均申請緊急撤離。為了監測福島核事故對周圍環境的持續影響,組成檢測小組對永久封堆處理后的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周圍進行了環境放射性檢測。
核電站正常運行時對環境的直接γ射線照射是較小的,因為大多數核電站反應堆都有厚重的混凝土防護罩。所以一座正常運行的核電站對環境的直接危害較小。但是當較嚴重的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放射性物質會通過水,空氣以及生物等諸多途徑對外環境進行照射。人體攝入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組織后,還會受到α射線以及γ射線的內照射。當人體接收到一定的照射劑量后,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反應。所以當公眾得知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后發生了恐慌。其實,福島核事故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并不足道。小組為了測量在隔離區內人體受到的直接外照射劑量率,用便攜式個人劑量儀計算并得出結論。
由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估算我國外劑量水平,其均值為7.4×10-8Gy?h-1[3]。小組在宮城縣以及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采取了土壤樣品,并利用γ能譜法對其Cs-137含量進行了測量。
1.監測方法
1.1測量點選擇
測量時間為2016年8月中旬,測量點分布于福島第一核電站100km范圍內包括隔離區域的環境。由于考慮到海嘯對放射性物質的傳播途徑的影響,選取在3-11海嘯中受災的同海拔村落作為對照。環境表面γ輻射來自多種介質,因此選擇的介質主要為土壤,植被,水源,設施以及空氣。在各個采樣點隨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介質,標記并測量。土壤等測量點各有十六個測量點。選擇測量點后用Inspectorγ劑量儀進行檢測。
1.2測量方法
采用美國Inspector手持式射線檢測儀對所選樣本進行檢測,測定樣品表面γ射線吸收劑量率,相對于Cs137標準源靈敏度3500CPM/mR/hr。不同采樣點由于環境因素影響,連續測得五個數值,取平均值。
1.3個人吸收劑量檢測
采用便攜式個人γ輻射吸收劑量儀計算在各個采樣點個人吸收劑量。將劑量儀隨身攜帶。在滯留較長時間的采樣點計時,并計算年吸收劑量。
1.4土壤樣品采集
在距福島第一核電站約20km處隨機選擇無植被覆蓋的土壤,按梅花形分成五個子采樣點,采取1-5cm深處土壤。將采取樣品混裝,風干,去掉雜草后密封。使用HPG-高純鍺γ能譜儀對土樣所含核素種類及其比活度進行檢測。
2.結果與分析
2.1 環境表面γ輻射吸收劑量率測定結果
采用距離事故中心不同距離的空氣中γ吸收劑量率數據,每個監測點的五個數值取平均值。由:年吸收劑量=γ吸收劑量率×3.156×107÷1000得出每個監測點的γ吸收年劑量。
將計算所得空氣年吸收劑量值與監測點與事故中心距離進行線性擬合后結果表明R2較大,曲線模型很好的解釋,涵蓋了實驗數據:有效說明當地空氣年吸收劑量隨著與事故中心距離增加而以對數模型形式減少。
2.2土壤樣品γ能譜分析
采集距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心約20km地區土壤137Cs,利用γ能譜法對其人工放射性核素種類及比活度進行分析。γ譜方法測定環境樣品的放射性,制樣簡單,不需要冗長的化學流程,大大減少實驗室工作量[4]。結果表明,樣品中137Cs比活度為(144.6±11.4Bq/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92-32.2Bq/Kg[5]。134Cs活度為(27.3±3.6)Bq/Kg。未檢測出其他人工放射性核素,說明該地區當時受福島核泄漏輻射影響嚴重,且還存在持續影響。
2.3 地區輻射性綜合分析
目前,福島縣的原住民,仍有15.4萬人過著避難生活,有5.7萬人因核輻射污染問題在縣外避難。
(1)福島縣內根據輻射量將輻射區域劃分為“返還困難區域”(輻射量超過50毫希沃特/年,10微希沃特/小時,超過本底40-50倍)、“限制居住區域”(輻射量在20至50毫希沃特/年之間)和“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輻射量在20毫希沃特/年以下)。原先生活在這些區域的居民至今無法返回家鄉,其中“返還困難區域”的居民可能今后永遠無法回家。
(2)負責清理核廢料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長也是按照正常核電站工作的輻射量來計算的。根據官方數據,因此他們每年最大只能接受50毫希沃特/年的輻射,5年累計并不是250毫希沃特,而是只有100毫希沃特。1毫希沃特大約相當于照10次X光所接受的輻射。一般在福島核電站內部工作的話,輻射高的情況下每天就會受到1毫希沃特的輻射。這樣計算他們每年只能工作50天。
(3)而根據我們自己的數據,如我們于8月12號于巖石中測得的數據2.104μSv/hr(18.431mSV/yr),可以證明我們當時所處的地域為“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而這也和日本政府給出的數據一致。又如我們8月13號途經一處被日本政府分為“限制居住區域”的地區時,因為被告知這里輻射過高所以不能下車,我們便在車上直接使用儀器進行了測量。結果數據顯示此處的輻射值為3.294μSV/hr(28.855mSv/yr),正好落入“限制居住區域”的年輻射值范圍。
經過統計,小組到過“避難指示解除準備區域”和“限制居住區域”。
3.結論
1.環境介質中的γ輻射表面吸收劑量率隨測量點與事故中心距離以對數模型下降。
篇7
閱讀提示: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為全世界敲響了安全警鐘,也讓人們對我國的核電事業產生了諸多疑慮:在役的核電站是否安全?還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怎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1. 在役核電站是否安全?
技術更為先進
監管非常嚴格
應急體系完備
據了解,我國目前投入運營的核電站,共有13臺機組:秦山一期1臺、二期3臺、三期2臺,大亞灣2臺,田灣2臺,嶺澳3臺。其中,最早的是秦山一期,始建于1985年,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最新的是嶺澳二期3號機組和秦山二期3號機組,分別于去年9月、10月投入運營。
這些核電站是否安全?受訪專家一致認為:我國的核電站絕大多數采用改進后的二代核電技術,“門檻”比世界平均水平高,核電站的選址更加保守、安全,均遠離地質斷裂帶,建在穩定的基巖上;它們的抗震標準、防洪標準等都做到了“高一級”設防。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核電事業部顧問俞卓平,曾參與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的建設、運行,是我國大陸首批核電站高級操縱員、值長。他告訴記者,秦山一期建設的第二年,即1986年4月,就發生了切爾諾貝利事故。為此,核電廠的安全系統做了很多改進,比如安全參數顯示系統等;同時,世界上所有的核電站,吸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事故教訓,無論是建設標準、還是安全設施、操作程序等,都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更為嚴格的標準。
“核電站是否安全,不是只聽核電站自己說的。”俞卓平說,鑒于核安全影響的全球性,世界上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這一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組織之外,還有一個民間組織,即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我國政府和所有核電站運營單位都加入了這兩個國際機構。一旦成為這兩個組織的成員,就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定,除了相互之間交流技術信息、管理經驗,每個成員都必須接受這兩個組織的安全監督和技術評估,并按照評估意見進行改進,提高核電站的安全性。
他告訴記者,核電站建成投運后,每年都要進行設備檢修和零部件更換,以滿足安全要求。一座核電站每年的檢修和技術改造費用,都在幾百萬元乃至上千萬元或更高。因此,即使是即將服役期滿的機組,也都是符合安全要求的,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老掉牙了”。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員專家、環保部核安全和環境專家委員會委員郁祖盛,是我國核安全戰線的老兵。“我國的核安全監管體系,是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要求,一步到位的。無論是指標要求,還是操作流程,都吸收了國際上的最新經驗。”他告訴記者,從核電站的審批、設計,到選址、建造、運營、退役,都是按照國家核安全的法律法規,在國家核安全局的監督、檢查之下,嚴格按程序,一步步完成的。此外,核電站的建設、運行和退役均采取許可證制度,所有從事核行業工作的人、單位都要有許可證,包括核電設備的制造許可證、核電站操作人員的操作許可證等。“應該說,確保核電站安全的三大要素――安全停堆、導出余熱和包容放射性,目前運行的核電機組都是滿足要求的。”
我國的核應急保障狀況如何?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許平介紹,我國建有三級應急管理體系:在國家層面,由國務院有關部門的20家單位組成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核事故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制定并實施國家核應急預案、統一決策指揮事故救援,以及人員培訓、應急演練等;在省級層面,有在役、在建核電站的16個省都建立了相應的核應急機構,并配有專業的應急隊伍,包括輻射監測、輻射防護、去污洗消、醫療救護等;第三級設在核電站,都有詳細的應急處理規章和訓練有素的應急隊伍。各級核應急組織每年都舉行各種類型的演練。此外,國家對核電廠規定有嚴格的事故(事件)報告制度,一旦發生事故,必須要在緊急處置的同時,向國家核安全、核應急管理部門報告。
2. 核電要不要繼續發展?
本身有優勢
減排有壓力
市場有需求
今后中國還要不要繼續發展核電?專家們的意見是:在能源緊缺、全球變暖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核電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繼續發展核電,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葉奇蓁認為,核電本身有明顯優勢。比如在發電效率上,1公斤的鈾―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燃燒釋放的能量。一座百萬千瓦核電站每年只要補充30噸核燃料,同樣功率的火電廠每年要燃燒330萬噸煤。在成本方面,我國已經建成的13臺核電機組,除個別機組外,電價均低于當地的標桿電價。
俞卓平認為,與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相比,核電具有容量大和基本不受自然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的優點,能夠持續提供穩定的大規模電力。核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技術與產業化的成熟度,優于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
“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對節能減排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17%,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10年的8.3%提高到11.4%,離開核電,顯然難以達到。
郁祖盛認為,市場需求是某一項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十一五”期間,我國發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1%,從2005年的24747億千瓦時增加到2010年的4.141萬億千瓦時。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預測,到2015年,我國發電量將達6.27萬億千瓦時左右,年均增長率約為8.5%。“如此旺盛的需求增長,要求核電要繼續大力發展。”他說,去年我國核電的比重僅為2%,全世界的在役核電機組442臺,發電量占世界發電總量的16%;其中,核電發電量超過20%的國家和地區有16個,法國更是超過70%。在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雙重驅動下,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把利用更安全的核能技術發電作為戰略選擇。
至于我國為什么首先在東南沿海發展核電,葉奇蓁院士解釋說,一是由于東南沿海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東南沿海電網比較大,一旦核電機組跳開的話,電網不大受影響。世界上60%的核電站建在內陸,只要按照核安全法規所規定的要求選擇廠址,在內陸建核電站是沒有問題的。
專家們認為,在發展核電問題上,不應因噎廢食。
3. 怎樣提高安全系數?
汲取教訓
多管齊下
警鐘長鳴
“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這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明確要求。專家們認為,安全始終是核電發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則,應充分汲取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經驗教訓,多管齊下,進一步提高核電的安全系數――
在核電站的設計、建設、運行的全過程,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理念。要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對在運核電站進行全面檢查,重新評估其薄弱環節,采取及時有效的糾正措施;對在建和待建核電項目進行審查評估,嚴格執行國家核安全法規標準要求,不斷采用先進技術,改進安全措施,提高核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從根本上提高安全度。對正在實施的第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重大科技專項研究加大投入,按照國際最新的標準和要求,加強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發;
加強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提升安全技能,提高核電設計、制造、建設、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強核安全文化建設,嚴肅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搞好運行經驗反饋;
盡快制定出臺國家原子能法,在國家法律的統一要求下,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安全有序地發展核電,避免核電相關各集團公司、單位之間的無序競爭。
此外,還應加大核電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核電常識的了解,掌握必要的防護知識方法;加強核事故應急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核應急技術水平和響應能力。
篇8
關鍵詞:日本核泄漏;核安全;預防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和關東首都圈發生里氏9級強震,并引發海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和放射性物質泄露事故。與日本核電站爆炸一起被引爆的,還有全球各界人士對于核電發展的擔心和爭論,令核安全問題再度成為輿論和的焦點。福島核事故是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與美國三英里島核電站事故之后,世界第三大核事故。對這起事故的原因教訓進行深入分析,既能暴露出許多安全隱患問題,又能給我國核安全敲響警鐘。
警示之一:核事故的預防要追本溯源,只有不斷提高設計水平,確保工程質量,才能打牢安全基礎。
日本“3·11”地震發生后,福島核電站受到影響而保護性地自動停堆。按照福島核電站設計要求,外電網停止供電時,應當啟動應急柴油機發電機組,以維持堆芯余熱及時排除;但應急發電系統被海嘯摧毀,失去電源,余熱無法排出,導致核燃料熔化,這樣放射性物質就可能泄漏出來。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承認,采用二代技術建造的福島核電站機組在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會遭受海嘯和地震的影響,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核電機組的安全性,本質上是由設計所賦予的。擴張過于迅猛,必然造成設計上的缺陷。日本核電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和美國三英里島兩次核事故后,美國等國數十年沒有建造核電站,但日本建設核電站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來,趕上并超過了其他國家。在目前世界上正在運行的441臺機組中,日本以55臺的數量越居世界第四位。然而,日本核電站所采用的都是一代或二代技術,從根本上決定了其無法有效抵御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我國在積極發展核電的同時,更要穩妥發展,安全發展。我國現投入商運的核電機組有13臺,2010年我國新開工建設10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數達到28臺,占全球在建核電總規模的40%以上。在空前高漲的核電投資熱潮下,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和電力集團紛紛要求加快核電建設步伐,甚至提出每年開工建設8-10臺機組的速度和規模。然而,現階段我國核電仍然處于大規模發展前的準備階段,主要有三個突出問題:一是人才資源缺乏。核電建設周期長,專業人才需求大,現在新建項目不斷開工,高端人才不斷稀釋,人力資源爭奪相當激烈。在人力資源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過快擴大核電建設規模,將造成現有人力資源過量稀釋和無序流動,既難以滿足新建項目人才需求,又影響已開工項目建造質量。二是設計水平受限。目前我國還沒有全面掌握百萬千瓦級大型核電站設計技術,堆芯設計、部分關鍵設備設計尚未掌握設計驗證的能力,一些關鍵技術的設計目前仍處在“模仿”階段,具備大型核電站設計資質僅728院、一院和二院,其中具有核電站核蒸汽供應系統設計經歷的只有728院和一院,經歷過人才斷層和流失過程,情況剛剛改善,人員招聘和人才培養尚在推進中,距離全面承擔大規模核電發展的研發和設計任務還有較大差距。加上新近組建的中廣核設計院,現有設計能力只能滿足每年3-4臺二代改進型核電機組的設計需要。在引進了AP1000和EPR核電技術之后,設計能力將進一步分散。三是建設能力不足。我國核電設備制造國產化的總體能力還相當有限:真正具有資質和業績的核島安裝隊伍目前只有第二、三建設公司和第五建設公司,現有總體安裝能力也只能滿足每年3至4臺機組建設的需要。如果擴張過于迅猛,必然引發人力資源分配、國產化戰略推進、核安全監管安排等方面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威脅核電的建造質量和運行安全。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要保持我國核電穩定、健康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核電安全運行,抓好核電建設質量,不能有絲毫的松懈,這是我國核電發展的根本。在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把我國核電發展的方針明確為:“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其文字簡潔、內涵深刻,把安全、高效兩大要素同列其中,高屋建瓴,突顯核電發展新的時代特征。要堅持“采用世界先進技術,統一技術路線,積極發展核電”的戰略決策,對新上核電項目要嚴格審批,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在建項目要停止建設。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對設計作實質性改進,對選址作慎重考慮,不斷向國際核能界新的安全標準靠攏。
篇9
【關鍵詞】核電站 應急 通信 CDMA短信平臺
1 引言
核安全是核電站的生命,雖然理論上核電站發生事故的幾率小于萬分之一堆年,設計上有防止事故發生的多重安全措施并留有很大的安全裕量,但是由于人、設備、環境等不確定因素,核電站事故仍有發生,核電站事故應急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核電站運營單位的重視。我國核安全法規規定核電站運行前必須制定出詳細的、可供實施的應急計劃及相應的執行程序。核應急狀態是由于核設施發生事故或事件,使核設施內外的某些區域處于緊急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為緩解和控制核事故,要求立即采取響應措施,對事故進行處理,防止或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的后果和危害,保護環境,保障工作人員和社會公眾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核電廠應急計劃與準備準則中明確規定核設施需保證其應急通信聯絡暢通。
2 核電站應急通信系統
核電站應急通信系統是核電站應急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核應急通信是指揮、管理和協調場內應急響應以及保持營運單位應急組織與場外應急組織聯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核電廠營運單位的應急通信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1)保障核電廠營運單位有關應急設施、應急組織之間的通信聯絡和數據信息傳輸。
(2)保障核電廠營運單位與場外有關應急組織之間的通信聯絡。
(3)按有關規定,保障核電廠向規定的國家有關部門和場外應急組織傳輸數據信息。
3 核電站應急通信系統設計基本原則
核電廠營運單位的應急通信系統應按以下基本原則進行設計:
(1) 應按照積極兼容和少許專設的原則進行設計。整個通信網絡并非專為應急目的而設計的,但應要求在應急時立即可以利用或可以立即轉換成應急專用。少許專為應急目的而補充設置的應急通信系統和設備,平時也可用于非應急目的,但應隨時可用于應急響應。
(2) 為了保障應急通信系統安全可靠地實施應急響應所要求具備的功能,除要求系統設計應有足夠通信容量(冗余性)外, 還應滿足通信手段的多樣性、防干擾、防阻塞和防非法截取信息的要求。
(3) 整個通信網絡的設置應考慮各個應急設施的位置和功能、當地的實體和自然地形障礙、場外應急組織的設置和核電廠營運單位應急組織和應急人員的設置等因素。
4 應急通信系統
在核電站應急工況下,應急通信的暢通與否關系到應急響應信息(報警信號、命令、建議等)能否及時實施和傳達到位。為保證應急通信的可靠性,通信系統的設置應盡有足夠的富裕量和多樣性。該核電站根據實際情況,遵循應急狀態和正常運行相互兼容的原則,設置了一系列的應急通信系統,主要包括廣播、聲警報、CDMA應急短信平臺、常規電話、安全電話、應急電話、應急調度電話。本文主要分析廣播、聲警報和CDMA應急短信平臺。
4.1 廣播
該核電站有兩套廣播主機,分別設在1W601和3W601,分別對應1/2#機組和3/4#機組,兩套廣播主機設備選型和配置均相同,可在主控室、應急停堆屏、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室啟動機組廣播、廠房廣播或全廠廣播,尋人呼叫及生產信息或應急信息指令,具有分區呼叫和優先呼叫功能并具有操作簡單、響應迅捷、場內信息傳遞范圍廣等特點。
4.2 聲警報
聲警報作為有線廣播系統的備用,在生產運行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或出現緊急狀態時,能通過該系統從主控室、應急停堆屏、反應堆廠房、核燃料廠房或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室啟動警報信號,激發警報終端發出相應音響警報,通知現場及有關人員撤離或采取相應緊急防范措施,達到報警目的。
聲警報系統包括兩套聲警報主機,設備選型和配置也相同,分別設在1W601和3W601。聲警報有四種警報信號,分別為:緊急撤離警報、火災警報、撤離警報、解除信號。聲警報系統還具有分區警報功能,分別為:廠房警報、機組警報、全廠警報。
4.3 CDMA應急短信平臺
CDMA應急短信平臺采用華三交換機S3600-28組網,主控室和EG樓短信平臺通過協議轉換器接入華為交換機并入核電基地內網后匯入電信CDMA公網,
應急短信平臺主要用于公司4臺機組的運行應急ON-CALL人員的手機應急尋呼。通過主控室或EG樓的操作平臺進行WEB登陸后選擇不同的分組(主要分為運行崗位人員、應急崗位人員、T類人員)來發送不同內容的短信,短信內容可預置,發送方式有兩種,一是個人發送,一是群體發送。
5 三個應急通信系統比較
廣播系統終端揚聲器幾乎覆蓋核電站所有廠房倉庫及食堂辦公樓等建筑物,具有場內信息傳遞范圍廣、操作簡單、內容直接等特點,但通過廣播系統所的信息指令只能局限于核電站廠區范圍。聲警報系統終端揚聲器分布范圍不及廣播,只能在相應區域四種不同的報警聲,無法準確區分具體的應急狀態及發生事故地點,但它兼具火災報警功能,在廠房失電廣播系統無法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聲警報系統可以在不改變任何設置的情況下作廣播使用。
CDMA應急短信平臺傳遞信息指令快捷及時,內容詳實,具有信息容量大、覆蓋地域廣、可靠、手機終端體積小便于攜帶以及信息方式多樣、隨時、隨地等優點。但CDMA應急短信平臺依賴電信CDMA公網,只能在電信CDMA公網正常的情況下工作,一旦電信CDMA網絡發生故障CDMA應急短信平臺也無法工作。
三者在使用上也有不同要求,該核電站的應急政策規定應急待命狀態下只能使用短信平臺和廣播通知,廠房應急狀態下使用短信平臺、廣播通知和聲警報中的撤離警報,場區(場外)應急狀態下使用短信平臺、廣播通知和聲警報中的緊急撤離警報。這三個系統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
6 CDMA短信平臺改進建議
CDMA應急短信平臺經過較長時間運行后,作為維護人員,我們發現,基于CDMA應急短信平臺現有設備,可以對其進行簡單技術改造使其兼具根據機組運行指標通知相關責任人的功能,具體實現方案如下:通過前置系統采集和獲取核電運行相關指標,經過分類和處理,進入數據中心,通過指標分類標準(策略)進行嚴重級別分類和定義,并關聯到相關責任部門和人員,形成短信呼叫任務庫。短信呼叫任務庫根據定義的優先級別把信息提交到短信呼叫平臺,并發送到相關人員手機中。系統改造結構圖見圖1。
此功能具有發送迅速,信息及時的特點,能夠迅速地將相關信息發送到指定人員手中,為核電廠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7 結束語
廣播、聲警報、CDMA應急短信平臺三個應急通信子系統與電話等其他通信手段一同組成了該核電站的應急通信系統,這些系統不僅具有應急功能,在核電站正常功率運行、停堆維修等工作中也發揮各自的作用,滿足了核電站各種通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像CDMA應急短信平臺等無線通信系統正在逐步進入核電站,無線通信是核電站通信的未來發展方向,由于核電站控制系統對抗干擾能力要求非常高,使得無線通信在核電站的應用暫時受到限制,但隨著技術的發展,相信在解決好無線通信功率輻射對核電站控制系統的干擾影響等問題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無線通信方式在核電站得到應用。
參考文獻
[1]核電廠安全有關通信系統[Z].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1992.
[2]核電廠營運單位應急設施的功能和特性準則[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1994.
[3]核電廠應急計劃與準備準則 場外應急職能與組織[Z].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1999.
[4]核電廠應急計劃與準備準則 場外應急設施功能與特性[Z].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1999.
[5]核電廠應急計劃與準備準則 場內應急響應職能與組織機構[Z].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2003.
[6]核電廠應急計劃與準備準則 場內應急設施功能與特性[Z].中華人民共和國核行業標準,2003.
篇10
日本核危機,令美國人感同身受,《紐約時報》驚呼,日本已經有兩座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失效,可能引發日本史上最嚴重的核泄漏事故,甚至成為第二次“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
《新西蘭先驅報》也從歷史的角度描述了核危機的嚴重程度。報道稱,此次日本面臨的核危機是自二戰日本遭受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而日本的核危機已經蔓延到了全球,這是自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以來,人類又一次面臨嚴重的“核威脅”。
盡管日本官員再三向公眾保證,受到地震影響的核反應堆沒有崩塌的危險,但專家表示,他們對此不敢確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放射性元素已經外泄并且進入大氣中,核反應堆存在崩潰的可能”,曾指導歐盟委員會應對切爾諾貝利災難行動的核物理學家山耐爾說:“這是一個糟糕的事故”,雖然這還不是切爾諾貝利,但他警告,“事態極度危急,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那就是在日本境內大面積出現核輻射污染。”
全球緊急應對
核危機不僅在日本彌漫,伴隨而來的恐慌已經在全球蔓延開來。法國核安全管理局(ASN)指出,福島核電站爆炸后泄漏的核烏云可能會隨著東風到達美國西海岸。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緊急派兩名職員前往日本。
韓國更是人人自危,自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以來,韓國國內對核放射物質影響的關注度也急劇升溫。大家都在討論放射性污染物是否真的會進入韓國。韓國核子能安全技術院相關人士已經出面聲明,此類消息是毫無根據的“流言飛語”,呼吁大家不要被此類假消息迷惑。
俄羅斯總理普京表示:“20日之前大氣移動方向不會改變。”但他還是下令加強對遠東地區的輻射控制并啟動所有監控設備。歐洲也是一片恐慌,瑞典媒體指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時,由于前蘇聯政府控制消息,使周邊國家沒有時間采取應對措施。日本可能也沒有充分提供事件的相關信息。”
歐美碘制劑脫銷
日本核危機早已“潛入”了各國人們的生活。韓國食品農林漁業部公告稱,將加強對從日本進口的牲畜和水產品的輻射檢測。該部表示,自上周六起在日本生產和加工的17種牲畜和水產品以及其他9種來自日本海域的產品需要接受檢測。
此外,擔心日本核輻射,美國人搶購碘化鉀。一些生產商說,他們的碘化鉀供應不足,原因是美國人擔心日本的核輻射可能會波及美國,于是紛紛尋求防護。碘化鉀可以預防甲狀腺受到輻射的危害。
位于弗吉尼亞州的主要供應商Anbex Inc.的總裁莫里斯說,該公司上周六很快就賣光了一萬多盒14片裝的碘化鉀。他說,公司每分鐘約收到三份訂單,都是訂購10美元一盒的碘化鉀,正常情況下每周最少的時候訂單只有三份。圣路易斯縣的公司的沃戴克說,該公司尚未統計最近的全部訂單,不過沃戴克估計每小時收到數十個電話,還有電子郵件。
歐洲也是一片恐慌。在1986年發生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時蒙受巨大損失的芬蘭,當福島核電站發生爆炸事故后,碘制劑出現脫銷現象。
蝴蝶效應
日本核電站危機在國際社會也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反核能組織呼吁反思核電技術的安全性。12日,數萬德國人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終結現有核電設施。在德國西南城市斯圖加特郊外,數以萬計的人手拉手組成人墻,綿延將近45公里,一直延伸至內卡韋斯特海姆核電站門前。一些人喊著口號,舉著標語。標語上寫著:“核電?不,謝謝。”這次集會活動籌劃已久,按美聯社說法,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1日因強震而發生泄漏后,集會者猛然增加。德、意、韓等國紛紛表示將重審各自的核電站計劃。
德國總理默克爾決定,就延長該國老舊的核電站再做考慮。而瑞士決定,在徹底的安全審查之前,停建新的核電站。意大利的反核示威者則加緊對政府施加壓力,意大利政府將于本周開會討論未來核電站的選址。
此外,印度表示,將檢查其核電站,以確保經得起地震和海嘯的考驗。韓國也表示,將審視自身的核計劃。韓國原計劃建造14座新核反應堆。同時,俄羅斯總理普京已下令對俄羅斯核工業進行檢查。 反思熱潮
英國《經濟學人》則分析稱,先是罕見大地震,接著是破壞性海嘯,現在核電站爆炸又引發核危機,日本的“悲哀”在步步升級。報道指出,日本55家核電站10家關閉,福島核電站冷卻系統故障,控制室內輻射已達正常水平的1000倍。核輻射吸收劑以及海水的腐蝕,可能加速日本老化的核反應堆退役。在地質構造不穩定的日本,竟然密密麻麻地分布著50多座核電站。日本這個迄今全球地震最活躍的國家擁有全世界約十分之一的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