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3 07:2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肝臟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以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多見,常在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現。
【臨床表現】
肝血管瘤多無明顯不適癥狀,當血管瘤增至5厘米以上時,可出現下列癥狀:
腹部包塊 有囊性感,無壓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塊部位聽診時,偶可聽到傳導性血管雜音。
胃腸道癥狀 右上腹隱痛或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噯氣、食后脹飽等消化不良癥狀。
壓迫癥狀 巨大的血管瘤可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產生推擠和壓迫。壓迫食管下端,可出現吞咽困難;壓迫肝外膽道,可出現阻塞性黃疸和膽囊積液;壓迫門靜脈系統,可出現脾大和腹水等。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現上腹部劇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癥狀。多為生長于肋弓以下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導致破裂出血。
Kasabach-Merritt綜合征 血小板減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異常。
其他 游離在肝外生長的帶蒂血管瘤扭轉時可發生壞死,出現腹部劇痛、發熱和虛脫。個別病人因血管瘤巨大伴有動靜脈瘺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導致心力衰竭。
【檢查】
肝血管瘤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診斷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B超檢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現為高回聲,呈低回聲者多有網狀結構,密度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晰。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葉狀,內部回聲仍以增強為主,可呈管網狀,或出現不規則的結節狀,或條塊狀的低回聲區,有時還可出現鈣化高回聲及后方聲影,系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機化或鈣化所致。
螺旋增強CT CT平掃檢查表現為肝實質內境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病灶,少數可為不規則形。
MRI檢查 MRI檢查T1加權呈低信號,T2加權呈高信號,且強度均勻,邊緣清晰,與周圍肝臟反差明顯,被形容為“燈泡征”,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異性表現。
【治療】
篇2
【關鍵詞】 小兒肝臟惡性腫瘤;臨床變現;病例分析
隨著現代社會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規范化治療的應用以及肝臟血管阻斷技術的發展,對于兒童肝臟惡性腫瘤的診治以取得了較長的進步[1]。本文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0里小兒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的回顧性分析,以提高對肝臟惡性腫瘤的病理類型、臨床病理特征及表現的認識,以便給予患兒更為方便有效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的50例患者均為2008年-2011年我院收治的小兒肝臟惡性腫瘤案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d-15歲。根據患兒的具體病理特征將患兒分為肝母細胞瘤組與肝細胞癌組兩組,其中肝母細胞癌組34例,肝細胞癌組16例。兩組患兒在年齡、病程以及病理狀況等方面無可比性,不具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患兒入組后,收集患兒的臨床診治以及病理資料,比較兩組患兒的年齡、臨床特點、乙肝病毒感染率、術后生存率以及手術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異。
1.3 統計學處理 選用合適的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處理分析所得結果采用均數及標準差的形式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年齡構成 肝母細胞瘤組的34例患兒中有23例(67.6%)小于6歲,肝細胞癌組的16例患兒中有5例(31.3%)小于6歲。肝母細胞瘤組患兒的發病年齡相比肝細胞癌組要小,兩組患兒的發病年齡分布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臨床表現 所有的50例患兒中,初次診斷的原因主要包括腹部腫塊30例、腹脹8例、黃疸3例、急腹癥表現4例、發熱1例,還有4例患兒因為偶然的原因發現。患兒從確診到入院均在3d-10個月,平均2.24個月。患兒常見的體征為肝大,其中臍下24例(80%),少數幾例患兒可見腹壁靜脈顯露或是脾大。兩組患兒的臨床表現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3 手術效果 肝母細胞瘤組的34例患兒中有26例(76.8%)進行一期的手術較為完整的切除腫瘤。肝細胞癌組的16例患兒中有6例(37.5%)進行一期的手術較為完整的切除腫瘤。兩組患兒的手術完整切除率比較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2.4 術后存活率 患兒手術后隨訪一年左右,肝母細胞瘤組患兒無瘤存活20例,死亡8例;肝細胞癌組患兒無瘤存活3例,死亡3例。兩組患兒的術后1年存活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發現,小兒肝臟惡性腫瘤的病理類型以肝母細胞瘤為主,肝母細胞瘤患兒的平均發病年齡要明顯低于肝細胞癌組。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肝母細胞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為2.2%,而肝細胞癌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卻高達53.6%[2]。肝細胞癌與乙肝病毒、重度飲酒、糖尿病、黃曲霉毒素污染等關系密切,這之中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臟病變導致肝癌、肝硬化的病變途徑已經得到基本的確定。
肝臟腫瘤患兒的常見病理特征為腹部腫塊,本次研究所選的患者絕大部分均由于腹部異常就診今兒診斷肝臟腫瘤。發確診到入院平均2.24個月,有半數以上的患兒在入院時腫瘤就已經發展之晚期,并且有時還會伴隨著多種并發癥,給醫院的救治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考慮到肝臟腫瘤的臨床表現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提倡兒科醫生在為兒童檢查時,應該注意兒童的腹部檢查,以防肝臟腫瘤的發生并確保對對此類疾病的早發現早治療,以便改善患兒的預后。
綜上,小兒肝臟惡性腫瘤多為肝母細胞瘤,臨床表現多為腹部腫塊。肝母細胞瘤患兒的病毒感染率要低于肝細胞癌組,平均發病年齡要低于肝細胞癌組,并且手術的完整切除率較高,術后預后較好。因此,要多注意兒童平時的身體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肝腫瘤;超聲造影;彩色多普勒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ltrasonic imaging technique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 Methods 47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10 cases of benign tumor of 10 lesions; 37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41 lesions). Observed after injection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SonoVue dynamic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liver cancer, and to make imaging diagnosis. Results liver ultrasound imaging of malignant tumor is "fast into fast out"; Ultrasonic imaging of liver hemangioma is "slow in slow out"; The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early arterial phase strengthening, but longer duration; Strengthen liver cirrhosis nodules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with synchronization. Conclusio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an display the liver tumors do not enhanced phas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liver tumor;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olor doppler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4-0032-01
肝臟腫瘤的早期正確診斷是決定臨床治療方案和患者預后的關鍵,如何進一步提高肝癌診斷的準確性是影像學科所關注的課題。超聲造影是診斷肝臟腫瘤的一種新技術,可以有效地提高診斷準確性[1~3]。本研究應用第二代超聲造影劑SonoVue進行實時超聲造影檢查,觀察肝臟良惡性腫瘤中的回聲表現和變化規律,探討其在肝臟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患者4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齡28~72歲,平均(45.42±11.5)歲;肝臟病灶共51個,直徑1.1~15.0 cm,平均(5.8±2.7)cm。47例病人經穿刺或手術病理檢查證實51個肝實質性腫塊:肝細胞性肝癌(HCC)34例37個,肝轉移癌3例4個,肝血管瘤4例4個,局灶性結節性增生(FNH)4例4個,肝硬化結節2例2個。
2.方法
使用百勝Esaote MyLab90彩色多普勒成像系統,CnTITM實時超聲造影匹配軟件,探頭頻率為2.5~5.0 MHz。造影劑使用前利用常規灰階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CDFI)和能量多普勒超聲成像(PDI)觀察。選取清晰的切面,啟動實時灰階造影成像技術,機械指數(MI)調整為0.08,即刻觀察整個動態灰階超聲表現。本研究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產的第二代超聲造影劑SonoVue,使用前用5 ml生理鹽水溶解凍干粉,經肘部靜脈2~3 s內快速團注2.4 ml,尾隨5 ml生理鹽水沖洗。
結果
本組47例未發生與造影劑相關的不良反應或并發癥。所有47例在注射Sono Vue后,肝腫塊在實時灰階超聲圖像上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特點的增強表現,即病灶內回聲增多增亮。類強回聲結節的對比增強超聲表現:①原發性肝癌(HCC):34例37個原發性肝癌病灶均于動脈相早期從周邊向內部快速充盈,26個病灶在動脈期表現為均勻增強,11個表現為不均勻強化,增強程度均為高回聲,明顯高于周圍組織,其內可見迂曲走行的豐富血管網。至門脈期,相當于肝組織的快速增強,病灶增強程度消退,表現為低回聲,有1例為等回聲。見圖1A~B。②肝轉移癌:動脈期1個病灶增強不均勻,3個病灶周圍部分環形增強呈面包征。增強程度為高回聲或混合回聲,以高回聲為主的病灶,病灶外緣見薄環狀強化。至門脈期及延遲期4個病灶回聲減退顯著。見圖2 A~B。③血管瘤:動脈期4個病灶周邊結節狀增強,靜脈期向心性充盈,延遲期進一步增強,病灶增強時間可長達5 min以上。④局灶性結節性增生:動脈期3個呈車輪狀或輪輻狀增強,1個呈均勻增強,靜脈期4個呈中等高回聲或等回聲,延遲期3個呈中等高回聲或等回聲,1個呈低回聲。⑤肝硬化結節:動脈期2個無增強,靜脈期2個與周圍正常肝實質呈同步增強,延遲期2個回聲與肝組織相等無明顯分界而不易辨認。
討論
超聲造影技術是利用超聲造影劑與機體組織間較大的聲特性阻抗的差異,人為地增大含造影劑的血液與相鄰組織之間的聲阻抗差,使獲得的相關超聲圖像反差加大,從而清楚顯示含造影劑的細小血流信號及微血管灌注。與常規超聲檢查相比,超聲造影具有敏感地顯現肝腫瘤,更準確地鑒別診斷,清楚地顯示肝臟和腫瘤的血流狀況及組織灌注等優勢,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1~4]。本研究采用的Sono Vue是新一代超聲造影劑,與生理鹽水混合后形成穩定的氣體微泡混懸液,微泡外殼為磷脂包膜,內含六氟化硫氣體,微泡平均直徑2.5 μm,能在微泡不破裂的情況下產生非線性效應,達到超聲增強的目的。配合低機械指數的實時諧波成像技術,能夠連續、實時動態觀察組織的灌注過程,大大提高了對肝臟腫瘤的定性診斷能力。CnTITM實時造影匹配成像技術利用發射很低聲壓的超聲來實時跟蹤造影劑氣泡的組織灌注過程,是目前超聲腫瘤時相鑒別診斷的新技術[5]。
本組資料顯示, 肝臟良惡性腫瘤增強時相及灌注方式不同。本組原發性肝癌34例37個腫塊在超聲造影上均表現為在早期動脈相快速整體增強,即呈現“快進”特點。有36個腫塊在門脈相快速消退呈略低回聲改變,呈現“快出“特點,與CT表現的快進快出有類似之處[6]。但超聲造影又不同于CT,超聲造影劑微泡不會進入血管外間隙,為真正的血管池顯像;而且超聲造影可實時觀察造影劑進入及流出病灶的全過程。由于HCC主要由肝動脈供血,而周圍肝實質約75%由門靜脈供血[7],兩者出現的增強效應時相不同,呈現造影劑“快進快出”的典型圖像[1,4,8,9],本組占97.29%。肝轉移癌由于受原發癌病理及血供豐富程度的不同而表現為不同的聲像圖,原發于胃腸道的肝轉移癌等低血供的病灶多呈周邊環狀增強或內部弱增強,增強的腫瘤組織呈弱回聲;原發癌為富血管類腫瘤如腎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肝轉移癌多表現為動脈期整體增強,邊緣增強或無增強,延遲相呈“黑洞”表現,此增強形式有時與原發性肝癌不易鑒別[1,4,9]。本組4例肝轉移癌均來源于胃腸道,3例動脈相呈周邊環形增強,1例呈不均勻增強。齊青等[9]對75個肝內病灶(18個良性,惡性57個)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造影,觀察肝臟惡性腫瘤的表現為快速增強,快速減退,惡性組瘤內血流顯示率為96%,他們認為彩色多普勒超聲造影對提高肝腫瘤血流顯示率和診斷符合率有重要意義,其敏感性、特異性與CT較為一致。
由于肝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的血竇組成,其血流速度相對于HCC來說比較緩慢,因此造影劑不易進出,本組實時超聲造影表現為動脈相或早期門脈相病灶周邊結節狀增強,其后造影劑呈向心性充盈,增強持續時間明顯長于惡性腫瘤,呈持續增強型,持續至整個門脈相及實質相。血管瘤的這種“慢進慢出”的增強方式有較高的特異性[4,5,9,10]。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為富血供腫塊,內部有較粗、欠平整的動脈進入中心部,產生造影表現為動脈早期由中心向周邊呈離心性“輪輻狀”增強,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強,在門脈期持續均勻增強,延遲期可表現為等回聲[11]。本組4例FNH造影后有3例出現典型FNH超聲造影圖像,1例在延遲期呈低回聲。硬化結節中不存在異常血供,造影后動脈相無增強,門脈相與周圍肝實質呈同步增強[4,10]。本組研究中肝臟惡性腫瘤的增強消退時間明顯早于肝臟良性腫瘤,增強持續時間明顯短于肝臟良性腫瘤,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相一致[1,3,4,9,12]。
從本組肝實質性腫塊的表現特點來看,超聲造影能準確反映肝腫瘤的血流分布和血流動力學變化特點,利用造影后腫瘤回聲增強的不同時相來鑒別良惡性腫瘤,大大提高了超聲診斷的敏感性與準確性。然而,由于造影增強時間較短暫,使檢查者執行與觀察時間明顯受限,不可能用多個不同的連續切面詳細分析肝腫瘤造影改變。另外,一些少血管病灶的鑒別診斷存在一定困難,各種局灶性腫塊的造影表現有一定相互重疊現象,這也為鑒別診斷增加了難度。此外,由于心臟搏動導致的閃爍偽差,對于肝臟左葉的腫瘤其診斷能力也受到限制。
參考文獻
[1]Lencioni R, Piscaglia F, Bolondi 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 Hepatol, 2008,48(5):848-857.
[2]Rettenbacher T.Focal liver lesions: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 2007,64(2):173-182.
[3]黃麗萍,解麗梅,唐少珊,等.實時超聲造影對肝臟惡性腫瘤鑒別診斷的應用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7,23:134
[4]Claudon M,Cosgrove D,Albrecht T,et al.Guidelines an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 update 2008[J].Ultraschall Med, 2008,29(1):28-44.
[5]Lencioni R,Della Pina C,Crocetti L,et al.Clinical management of focal liver lesions: the key rol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S[J].Eur Radiol,2007,17 Suppl 6:F73-9.
[6]王立學. 肝癌的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特征和診斷價值[J].右江醫學,2005,33(4):378-379.
[7]蘇贊瑞,莫定彪,龍瑜.中晚期原發性肝癌血供的臨床分析[J].右江醫學,2008,36(4):471-472.
[8]Xu HX,Xie XY,Lu MD,et al.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9]齊青,王文平,季正標,等.彩色多普勒超聲造影診斷肝臟腫瘤[J].中國臨床醫學,2005,12:1134-35.
[10]王文平,魏瑞雪,丁紅,等.肝腫瘤實時超聲造影的血流動力學分析[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4,13:359-362.
篇4
【摘要】 目的 總結基層醫院低排螺旋CT對肝臟幾種常見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 方法 收集224例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病例的臨床和雙排螺旋CT資料,分析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發生部位,數量及CT平掃及增強后表現。結果 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低密度灶,邊界清或不清,增強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強化或不強化。本組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各自大都有自己較典型的CT征象,結合臨床大多能做出較準確的定性診斷。結論 基層醫院低排螺旋CT多期掃描對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很高的價值。
【關鍵詞】 肝臟 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雙排螺旋CT 多期掃描
螺旋CT橫斷掃描圖像具有很好的密度分辨率,可準確定位,可很好地顯示病變的形態,大小,數目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其掃描速度快,和不間斷的圖像采集特點,患者可在一次屏氣狀態下完成整個肝臟掃描,清除了呼吸移位導致的病變遺漏,并能得到最優的血管及肝實質強化圖像。我院自2007年5月至目前采用雙排螺旋CT對800余例肝臟患者進行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通過對其中的224例資料較完整的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雙排螺旋CT表現進行了分析,以探討低排螺旋CT在肝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4例中,男168例,女 56例,年齡32~78歲,平均56歲。本組61例肝細胞癌,7例肝膽管細胞癌,其中35例為病理穿刺證實,本組肝轉移癌45例,其原發腫瘤均經臨床及病理證實。肝血管瘤73例,三期掃描表現典型,一年至數年經CT或超聲復查無明顯變化。肝囊腫25例,局灶結節性增生3例,大多無臨床癥狀,體檢時發現,經半年~三年復查,無明顯變化。
1.2方法 采用沈陽東軟Neusoft雙排螺旋CT掃描機,檢查前禁食4h,掃描前30min常規口服清水500~800ml,掃描層厚7mm,小病灶層厚選用2~5mm。全部病例均行CT平掃加增強掃描,增強采用三期掃描,動脈期選在開始注藥后25s開始掃描、靜脈期于65s掃描、延時期選在注射結束后5~10分鐘掃描,對比劑選用碘海醇(300mg/ml),總量按1.4ml/kg體重計算,一般總量為80~100ml。
2 結果
2.1原發性肝癌61例,肝右葉41例,肝左葉20例,單發45例,多發16例,肝臟體積增大15例,局限性膨隆37例,有乙肝及肝硬化病史53例,61例選擇可數病灶79個。病變形狀大多為圓形,類圓形和不規則形,病灶大小:10cm 24個,邊緣清楚36個,不清43個。79個病灶中低密度67個,混雜密度12個,密度較均勻37個,不均42個,有22個病灶中央可見更低密度區。增強掃描無強化7例,較均勻強化15例,不均勻強化39例,本組CT增強掃描強化的54例其曲線均較典型。
2.2 肝轉移癌45例,全肝侵犯18例,肝右葉21例,左葉6例。數目:單發14例,多發28例,彌漫3例。病灶形態大多為圓形,類圓形,不規則形僅2個,彌漫3例呈“雨打沙灘”樣表現。病灶大小:大都在5cm以下,等于或大于10cm者僅15個。大多病變為低密度不均勻,邊緣欠清。增強掃描后無強化5例,較均勻強化12例,不均勻強化28例,其中呈周圍強化18例,出現牛眼征[1]5例,當肝實質增強達到峰值時,上述病灶密度均下降,延時掃描均為低密度。
2.3 肝膽管細胞癌7例,部位左葉6例,右葉1例,均為單發,CT平均表現為邊緣不清的低密度腫塊,2例腫塊內出現鈣化灶,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性輕度強化,3例表現為延時強化。
2.4 肝血管瘤73例。部位:肝右葉57例,肝左葉16例,單發56例,多發17例,73例共95個病灶,病灶形態:圓形,類圓形91個,不規則形4個,大小:直徑10cm 4個。密度:均為低密度,密度均勻71個,不均勻24個,其中病灶中心有更低密度者16個。增強掃描早期病灶邊緣呈高密度或結節狀,狀,條塊狀強化,增強區域進行性向中心擴展,本組行延時掃描均呈等密度充填。
2.5 肝囊腫25例,部位:全肝3例,肝右葉14例,肝左葉8例。單發8例,多發14例,彌漫3例,病變形態均為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清楚,密度均為低密度,CT值0~16Hu。增強掃描均無強化,肝實質期上述病變密度更低,邊界更清。
2.6 肝局灶結節性增生3例,部位肝左葉2例,肝右葉1例。均為單發,病變均為稍低密度的不規則腫塊。增強掃描動脈期腫塊呈明顯均勻強化,靜脈期增強密度逐漸下降,中央的瘢痕組織和向周圍放射狀分布的分隔纖維無強化而呈低密度區。
3 討論
3.1 肝臟幾種常見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主要CT征象
3.1.1 原發性肝癌,單發多見,病灶形態多數為圓形,類圓形,少數呈分葉狀,個別為不規則形。病灶邊緣與腫瘤生長方式密切相關,以膨脹生長為主要的增長較慢,壓迫周圍肝臟組織或周圍纖維組織反應,形成假包膜。如假包膜較厚,在CT平掃圖像上表現為一圈透亮帶,即所謂的暈圈征。絕大多數為低密度影,也有等密度及高密度影,其內有時可見更低密度灶,密度均勻或不均勻,多數邊緣不清楚。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很快出現斑片狀或結節狀強化,CT值迅速達到峰值,門靜脈期,正常肝實質對比增強密度開始升高,腫瘤對比增強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腫塊對比增強密度繼續下降,肝實質反而呈高密度影,全程對比增強呈“快進快出”征象。
3.1.2 肝轉移癌 常表現多發病灶,大多為圓形,橢圓形,少見分葉狀及不規則形,密度均為低密度,不均勻較多,三期動態CT掃描見動脈期呈不規則邊緣強化,門靜脈期可出現整個瘤灶呈不均勻強化,少數腫瘤中心為低密度,邊緣強化成高密度,外周有以稍低于肝實質密度的水腫帶,構成所謂的牛眼征[2]。
3.1.3 肝臟膽管細胞癌:病灶以單發為主,CT平掃時表現為邊緣欠清的低密度實質病灶,多數大于5cm,部分病灶內可見不規則點狀或斑片狀鈣化,手術證實其點狀高密度灶并非肝內膽管結石[3]。增強掃描早期病灶強化不明顯,增強中晚期可見到病灶有不均勻強化,其中壞死區域無強化。
3.1.4 肝局灶性結節增生:病灶單發,呈圓形,CT平掃顯示腫塊密度均勻,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較大的病灶部分可顯示中心部分的瘢痕結構呈低密度。增強后動脈期多呈均勻高密度,門脈期和延遲期病灶強化程度下降,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病灶邊界往往不清楚。中心瘢痕可有延遲強化為其特征[3]。
3.1.5 肝血管瘤:單發多見,病灶形態為圓形,類圓形,密度多為均勻低密度,其中可有更低密度影,增強掃描以邊緣向中心擴展,三期動態CT掃描動脈期見病灶自邊緣開始出現斑片狀、結節狀對比增強灶,增強密度高于肝實質,接近同層大血管的密度,門脈期對比增強灶互相融合,同時向腫瘤中央擴展,最后使整個腫瘤增強,這時增強密度可逐漸下降,變為與周圍正常肝實質密度相同的密度,整個對比增強過程表現“早出晚歸”的特征。
3.1.6 肝囊腫:單發或多發,病灶呈圓形、橢圓形,邊緣清楚,呈低密度影,密度均勻,CT值0~18Hu,無鈣化。對比增強后,囊內無對比增強,在周圍強化的肝實質襯托下,囊腫境界更加清楚,囊壁菲薄一般不顯示。
3.2 鑒別診斷
肝癌,肝血管瘤,肝轉移瘤,肝局灶結節性增生在平掃時常無特征性,除非很典型,否則很難鑒別。當病灶周圍有小結節灶并有硬化改變,甲胎蛋白陽性,增強時有不均勻強化,時間密度曲線呈速生速降型,延時掃描無充填,淋巴有轉移時,要考慮肝癌;轉移性肝癌絕大多數有原發癌病史,結合病史不難鑒別;血管瘤大多在增強時從病灶周圍向中心擴展,有快進慢出,逐漸充填的征象。局灶結節性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強掃描可動態反映病灶的血供特點,定性能力較強。中心瘢痕延遲強化為其特征性表現。膽管細胞瘤早期強化不明顯,增強中晚期可見到病灶有不均勻強化,如CT發現肝左葉較大病灶,特別是其內有點狀或斑片狀鈣化,腫瘤遠側肝內膽管擴張,結合臨床無肝硬化病史,AFP陰性者,應考慮膽管細胞癌的可能。肝囊腫有時與單純包蟲囊腫不易鑒別,結合流行病史與包蟲免疫試驗鑒別,確診多無困難。
總之,大多數肝臟腫瘤及肝瘤樣病變的螺旋CT診斷及鑒別診斷較為容易,極少數診斷較為困難。
參 考 文 獻
[1]吳恩惠.醫學影像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9.
篇5
關鍵詞: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臨床病理學
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Liver Metastasis in 55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Tumor
SONG Lei,QIU Shao-dong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1,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55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tumor pat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metastasis.Methods Select the hospital in March 2013~March 2014 clinical data of 55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 metastasis to the liver were analysed.Results 55 cases of digestive tract tumor metastasis to the liver in 38 cases(69.1%)from the colon;55 cases with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in CEA rise in 35 cases(63.5%);Serum AFP detection of 55 cases were negative,and intraoperative patients were no cirrhosis of the liver.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this group of 48 patients with surgical resection,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e longest survival has nine years.That surgery is still the best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tract cancer that has spread to the liver.
Key words:Digestive tract tumor;Liver metastasis;Clinical pathology
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概率較高,根據研究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學特點,進一步提升在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上的治療效率,為以后臨床診治提供重要依據。本文分析了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的臨床病理。
1資料與方法
l.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患者中,根據手術類型不同可以分成手術切除和術中活檢兩種類型。其中手術切除48例,術中活檢7例,患者性別分布中,男女比例是46:9;55例患者年齡29歲~60歲,平均年齡是51.4 歲。患者在治療之前都有接受過消化道腫瘤手術,手術之后腫瘤的潛伏期在2個月~9年,平均時間8.7個月。
1.2 實驗室檢查 55例患者在入院后,對他們的身體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檢測的血清 AFP、HBsAg、CEA和AFP 的結果均呈陰性。其中有2例患者HBsAg 檢測結果呈陽性,其他為陰性,在CEA 的檢測結果中,陽性的患者有38例(最低值為 13.8 μg/L,最高值為 100 μg/L,平均 56.9 μg/L)。在B超檢測結果中,低回聲光團的患者要比高回聲光團患者多。此外有43例患者進行了CT檢查,其中42例患者成陽性,陰性率低至 3.33%。12例患者進行了MRI檢查,腫瘤表現為低密度陰影,均呈陽性。
2病理學特征
2.1轉移部位 在所有患者中,轉移部位最多的就是肝臟,其中有7例患者呈現肝臟外轉移,其次是肝內轉移,有8例患者兩頁肝臟都出現了轉移,有3例患者在左肝葉中轉移,5例患者在中肝葉中轉移,22例患者是右肝葉中轉移。
2.2腫瘤大小 在肝臟轉移腫瘤直徑的范圍上,5cm的28例;5~10 cm的23例,10 cm 以上的占4例。
2.3大體形態 在55例患者中,進行手術切除的有48例,還有7例患者由于手術后轉移的范圍比較大,無法再次進行手術,只能夠進行活檢。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的生長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腫瘤表面出現凹陷,且程度各不相同。其次腫瘤均沒有包膜。再次,腫瘤切邊比較堅硬,不會出現出血的現象,整體表現為灰白色。然后是腫瘤區域與周邊正常區域肝組織存在很明顯的界限。最后,肝臟自身不會產生肝硬化現象。
3討論
消化道、肺部、胸部及盆腔等任何部位出現腫瘤,都有可能向肝臟轉移,消化道是轉移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膽囊部、結直腸部、胃部和胰腺部的惡性腫瘤;之后是胸部的器官,依次為肺部、食管部的惡性腫瘤;最后是其他類型的,如乳腺癌、血液系統等部位的惡性腫瘤等。
消化道腫瘤轉移到肝臟是概率最高,主要通過門靜脈向肝臟進行轉移,文中提到的HBsAg 監測結果顯示,很多患者都呈現為陽性。消化道腫瘤不會引起明顯的肝硬化現象,但是肝癌患者這種原發性的疾病明顯表現就是肝硬化,與消化道腫瘤存在很大的區別。
綜上所述,消化道腫瘤和肝細胞癌的本質區別就在于消化道腫瘤肝臟轉移的主要特征,因此,手術切除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劉輝.消化道惡性腫瘤肝臟轉移外科治療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8(11):311-313.
[2]賈國楠.寶石能譜CT碘基圖對消化道腫瘤肝轉移患者生物治療療效的初步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7(10):421-423.
[3]劉金剛,劉亞,李麗新.CT能譜成像才診斷腫瘤淋巴結轉移和腫瘤性質中的作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5(8):731-735.
[4]王健.寶石CT的技術突破和臨床應用[J].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2013,33(2):126-128.
[5]李劍穎.CT能量成像技術進展和臨床應用[J].CT影像雜志,2013,11(2):10-13.
[6]張曉鵬.探索的精神與樂趣-CT能譜成像臨床應用研究中的思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5(8):709-712.
[7]施玲燕,劉繼斌,劉曉玲.CIK細胞實驗研究及治療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4,22(4):141-143.
[8]高君,王志華.腫瘤生物治療的研究近況[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3,30(1):48-50.
篇6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鹽城 224006
[摘要] 目的 研究超聲介入射頻消融對肝臟腫瘤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26例肝臟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在超聲介導下行射頻消融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患者術后均未發生嚴重并發癥,未經特殊治療自行緩解;治療前后甲胎蛋白水平比較t=43.9903(P=0.0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隨訪1年患者的生存率為80.77%。結論 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消融對肝臟腫瘤患者的治療療效顯著,具有安全性高、損傷小、并發癥率低等優點,值得在臨床開展使用。
[
關鍵詞 ] 超聲;肝臟腫瘤;射頻消融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0(a)-0160-02
[作者簡介] 許永華(1984-),男,主治醫師,博士,主要從事肝膽胰外科方向。
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極高,病情的轉歸差;臨床對肝臟腫瘤的治療一直以手術切除為主。近幾年,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很多微創的局部治療方式被運用于肝癌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1]。射頻消融治療屬于其中發展較為完善的一種。目前對此類型治療方式的適應癥及禁忌癥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因此醫學界對其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為探究其對肝臟腫瘤的治療效果,我院展開了對肝臟腫瘤患者行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的研究,現進行如下分析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住院部收治的26例肝臟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在超聲介導下行射頻消融治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齡在32~75歲,平均(55.8±5.6)歲;病程在3個月~10年,平均(6.2±2.4)年;腫瘤直徑在5.0~50.0 mm,平均(35.2±12.8)mm;根據國際TNM分期為16例Ⅲ期,10例Ⅳ期。患者均有嚴重程度不一的肝硬化,其中12例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5例患者有甲、乙型肝炎病史,見表1、2。排除嚴重心、肺、肝、腎等功能衰竭的患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
1.2納入標準
①原發性肝癌患者;②肝臟內病灶結節在3個及以下;③未累及相鄰器官、發生大血管浸潤、肝外轉移、肝硬化程度加重、復發性肝癌殘余肝臟組織過小;④因各種因素而不能行手術治療[2]。
1.3治療設備
美國進口的Valleylab cool-tip RF冷循環射頻消融系統。模式均采用阻抗自動模式,所采用的射頻消融電極針為Tyco中空冷循環穿刺針,穿刺針選用單束ACT-2020或ACT2030,集束ACTC-1525或ACTC-2025。術中的組織凝固情況、人體阻抗均經設備自動檢測完成。采用GE P6型超聲機。
1.4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腫瘤位置的不同行持續硬膜外麻醉或是局麻,術中對患者行心電監護,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等情況。射頻負電極(范圍約15.0 cm×10.0 cm×4.0 cm);通過B超對腫瘤生長的部位、體積行探查,選擇合適的進針點。術區皮膚消毒,常規鋪設無菌布;在B超的介導下,射頻穿刺主電極經劍突下(左肝)、肋緣下或是肋間(右肝),穿刺進入肝癌腫瘤體基底部。根據瘤體大小,對瘤體進行1~3次射頻治療,射頻輸出功率在0~200W范圍內自動調整,治療時間每次為12 min。對瘤體最大徑小于3 cm者多用單束電極針,對于3~5 cm者原則上采用集束電極針,所有射頻消融病例均在B超實時引導下進行,對于進針角度深度欠佳,一次消融不完全者,可采用多次消融方案。消融治療結束后,常規進行針道消融,以使針道碳化止血,同時防止腫瘤細胞針道種植。治療結束后給予保肝對癥支持治療,保持尿液在2000mL/d以上。24 h內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1.5療效評定指標
以世界貿易衛生組織的療效評定標準為基礎制定[3]:①腫瘤病灶均消失或壞死且維持時間在1個月以上—完全緩解;②腫瘤病灶壞死程度或面積減小在50.0%及以上—部分緩解;③腫瘤病灶壞死程度或面積減小在25.0%~50.0%之間—好轉;④腫瘤病灶壞死程度或面積減小或增大在25.0%以下—穩定;⑤腫瘤體積變大且在25.0%及以上或是出現新病灶—進展;總有效率=全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6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并進行t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如果兩組數據比較P值小于0.05,則認為兩組對比數據之間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胎蛋白水平
治療后,總有效24例,約占92.31%。治療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詳見表3。
2.2并發癥
患者術后上腹部疼痛在術后7 d均緩解,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其中16例發生轉氨酶升高、6例發熱等,未經特殊治療自行緩解。
2.3 隨訪
隨訪1年,患者行MRI、CT等復查后有21例患者生存,死亡5例,生存率為80.77%。
3討論
通過對行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的26例肝臟腫瘤患者的臨床研究數據分析得出: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31%,且患者在治療前甲胎蛋白水平的值較高,治療后顯著下降,前后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改進,微創治療的介入提高了肝臟腫瘤患者的生存期,臨床常用的微創介入治療方式有經皮肝動脈栓塞治療、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以及無水酒精注射療法等,為肝臟腫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創傷小、疼痛小的治療,特別適用于不能行手術治療或是不愿行手術治療的患者[4]。本文研究結果數據說明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對肝臟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佳,有助于肝臟功能的恢復。術后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充分說明了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的安全性。隨訪調查中,患者在1年后的生存率達80.77%,說明超聲介入射頻消融治療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限。
一直以來,臨床對肝臟腫瘤患者的治療方式主要是以手術切除,其治療的效果也最為滿意,但大部分患者在臨床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術切除治療的意義。若腫瘤病灶未發生轉移和擴散,行肝移植可較好地治愈疾病,不過費用較高昂,且肝臟的移植源的尋求存在較大的難度,大部分患者無法接受高昂的費用;另一方面,術后會發生排異反應、缺血性膽道病變等并發癥,因此肝臟的移植治療在臨床開展較少[5]。通過本文研究結果結合大量的臨床研究數據分析總結可得出:射頻消融治療的關鍵在于避免因素的干擾:①自身因素的影響:射頻消融的技術、發射器的功率、穿刺引導方法、電極的形狀、影像的清晰度等;②與操作相關的因素:操作醫師對解剖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術的熟練度、消融點的選擇、熱凝的時間、射頻針的布針方法等;③腫瘤因素:腫瘤的體積、數目、位置、形狀、生長方式等。最大限度地避免這些因素的干擾,可減少射頻后腫瘤組織的殘留[6]。經本文研究發現:通過超聲檢查可以在術前對患者腫瘤的位置、形態、大小等進行確定,行患者的選取,并設計穿刺點,有助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中探頭介導架的使用,保證了穿刺的時候電極針和超聲檢查的平面相同;在推進時,可在同一時間探及腫瘤和穿刺針,保證了穿刺的準確性,有效避免了對患者的損傷[7]。但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選擇范圍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上采用射頻消融對肝臟腫瘤患者的治療優勢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范圍的具體研究。
綜上所述,超聲介入射頻消融對肝臟腫瘤患者的治療具有安全性高、有效、對機體損傷小、提高患者生存期限等優點,值得在臨床推廣。
[
參考文獻]
[1]黃衛東,劉海龍,楊必健,等.超聲引導下經皮冷極射頻消融治療肝臟惡性腫瘤71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雜志,2012,14(5):635-637.
[2]蔡磊,李曉武,夏鋒,等.射頻消融治療轉移性肝癌的臨床療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13(3):190-193.
[3]杜平,劉濤,梁仲惠,等.兩種方法治療肝癌療效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2):177-178.
[4]許帥,李為民,劉浩潤,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合超聲造影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原發性大肝癌的療效評價[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4,26(2):96-99.
[5]呂鑌,孔冬梅,李雪峰,等.肝動脈化療栓塞后冷循環射頻消融聯合高溫蒸餾水瘤內注射治療肝癌的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4):3007-3008,3084.
[6]Ansari,D.,Andersson,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r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tumor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10):1003-1008.
篇7
關鍵詞:當歸貝母苦參丸;H22荷瘤小鼠;肝臟;腎臟;胸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5.018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4)05-0056-05
中醫學將肝癌歸屬“瘕”、“積聚”、“臌脹”、“黃疸”、“脅痛”、“膽脹”等范疇。當歸貝母苦參丸原為《金匱要略》用于治療婦人妊娠小便難。方中當歸為補血良藥,長于養血潤燥,又能活血化瘀;苦參清熱結、利濕熱;貝母化痰散結、清解。諸藥合用,組成扶元氣、消痰瘀、攻癌毒相結合的良方,可用于治療泌尿生殖系統腫瘤[1-3],但用于其他腫瘤的治療尚未見報道。順鉑是臨床用于腫瘤化療的常用藥物,但其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不良反應限制了順鉑在臨床的使用。本研究通過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觀察當歸貝母苦參丸對順鉑化療H22荷瘤小鼠腫瘤及肝臟、腎臟、胸腺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探討當歸貝母苦參丸對順鉑化療的增效減毒作用。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SPF級昆明小鼠60只,雌雄各半,6~8周齡,體質量(20±20)g,甘肅中醫學院SPF級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動物實驗設施使用證號:SYXK(甘)2013-0001;動物合格證號:SCXK(甘)2013-0001。
1.2 細胞株
H22肝癌細胞株,受贈于甘肅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1.3 藥物
岷當歸、浙貝母、苦參購自蘭州市惠仁堂藥店,經甘肅中醫學院中草藥栽培與鑒定教研室楊扶德教授鑒定均為正品。按《金匱要略》配比及傳統方法制備:將岷當歸、浙貝母、苦參飲片各7.5 g放在陶土藥鍋中,加250 mL雙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將所得藥液倒入燒杯中,再加250 mL雙蒸水浸泡30 min,水煎1 h,將2次藥液混合后水浴加熱濃縮至50 mL,供當日灌胃,藥物濃度按原藥材量計算為0.45 g/mL。小鼠灌胃劑量為9 g/kg,相當于人體推薦劑量的12倍。順鉑注射液,10 mg/支,齊魯制約有限公司,批號201002CF,小鼠腹腔注射用,劑量為2 mg/kg,相當于人體推薦劑量的12倍。
1.4 主要試劑與儀器
伊紅(17372-87-1,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蘇木素(517-28-2,Regal Biotechnology Company)。顯微鏡及圖像采集系統(BX53,日本OLYMPUS),CO2培養箱(MCO-18AIC,日本三洋電機公司),超凈臺(SW-CJ-IF,中國蘇州凈化設備廠),電子天平(LD100001,龍騰電子有限公司),電子數顯游標卡尺(雪華工量刃具),輪轉切片機(A0-820,Americ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 實驗方法
2.1 H22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無菌條件下,將復蘇的H22肝癌細胞注入小鼠腹腔,9 d后抽取乳白色小鼠腹水,用滅菌的生理鹽水稀釋5倍,反復吹打混勻,在顯微鏡下計數,用生理鹽水調整細胞濃度至106個/mL,制成H22肝癌細胞懸液,取0.1 mL細胞懸液于每只小鼠右前腋皮下接種。接種后5~7 d可觸及結節時,隨機抽取有結節的雌雄小鼠各5只進行病理檢查,10個結節全部確診為腫瘤組織時為接種成功。
2.2 分組與給藥
結合結節大小和隨機數字表將荷瘤小鼠隨機分為模型組、順鉑組、當歸貝母苦參丸組和當歸貝母苦參丸聯合順鉑組,每組雌雄各5只。當歸貝母苦參丸聯合順鉑組:灌胃當歸貝母苦參丸藥液9 g/kg,腹腔注射順鉑2 mg/kg;當歸貝母苦參丸組:灌胃當歸貝母苦參丸藥液9 g/kg,腹腔注射等劑量生理鹽水0.2 mL;順鉑組:灌胃等劑量生理鹽水0.4 mL,腹腔注射順鉑2 mg/kg;模型組:分別灌胃和腹腔注射等劑量生理鹽水0.4 mL和0.2 mL。連續14 d。
2.3 腫瘤體積測量
分別于給藥前和給藥第4、7、10、13日以數顯游標卡尺測量腫瘤的長徑(A)和短徑(B),計算出腫瘤的體積[V=0.5×A×B×B]。
2.4 病理切片的制備
末次給藥24 h后,處死小鼠,每只小鼠取腫瘤、肝臟、腎臟、胸腺組織,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酒精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石蠟包埋組織,切成4 μm厚的薄片,進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每個蠟塊制作1張切片,最后封片。
2.5 病理觀察
鏡下觀察HE病理切片,利用Cellsense圖像采集系統拍照。每張切片選擇3個典型視野,按照以下標準進行評分,最后各組得分以所有視野評分―x±s表示。
2.5.1 腫瘤組織病理變化評分 ①腫瘤細胞壞死程度。0分:無或罕見細胞壞死;1分:僅見灶性細胞壞死;2分:網狀多灶性細胞壞死;3分:大片狀細胞壞死。②腫瘤細胞密度。0分:無腫瘤細胞或腫瘤細胞少見;1分:腫瘤細胞聚集成巢,隨處可見細胞間隙;2分:腫瘤細胞緊密排列成巢,部分區域可見到細胞間隙;3分:腫瘤細胞密集成堆,少見細胞間隙。③腫瘤細胞異型性。0分:異型性不明顯;1分:輕度異型性;2分:中度異型性;3分:高度異型性。④腫瘤細胞核分裂計數:直接計數高倍鏡下核分裂像數目。⑤淋巴細胞浸潤程度。0分:腫瘤間質無或很少見淋巴細胞浸潤;1分:淋巴細胞稀疏散在分布;2分:淋巴細胞中量程度浸潤;3分:淋巴細胞密布或聚集成團。⑥纖維組織增生程度。0分:無或很少見腫瘤間質纖維組織增生;1分:纖維組織輕度增生;2分:纖維組織中度增生;3分:大量纖維組織增生[4]。
2.5.2 肝臟組織病理變化評分 0分:肝細胞排列整齊,形態正常,小葉結構清晰,未見病理形態改變;1分:肝細胞腫脹,氣球樣變,點狀壞死;2分:肝細胞灶性壞死;3分:肝細胞廣泛灶性壞死[5]。
2.5.3 腎臟組織的病理變化評分 0分:腎小球、腎間質血管及腎小管上皮細胞正常;1分:腎小球輕度萎縮,或腎間質少量血管充血,或炎性細胞輕度浸潤;2分:腎小球萎縮,或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或腎間質血管充血,或炎細胞浸潤;3分:腎小球萎縮嚴重,或較多腎小管上皮細胞濁腫,或腎間質血管嚴重充血[6]。
2.5.4 胸腺組織病理變化評分 0分:皮髓質界限清楚,胸腺小體明顯,淋巴細胞數量正常;1分:皮髓質界限較清,胸腺小體較明顯,淋巴細胞數量減少;2分:皮髓質界限模糊,胸腺小體不明顯,淋巴細胞明顯減少;3分:皮髓質界限不清,淋巴細胞嚴重缺乏[7]。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實驗數據均以―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齊性檢驗和方差分析。P
4 結果
4.1 當歸貝母苦參丸對小鼠腫瘤體積的影響
給藥第7日起,各給藥組與模型組比較,腫瘤體積均減小(P
篇8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來我院療養的肝臟血管瘤飛行人員18例,年齡24~55歲,平均36.8歲。男性16例,女性2例,其中殲擊機飛行人員13例,運輸機飛行人員5例,2例為駕駛員,3例為領航員,飛行時間3140~4620小時。
1.2 檢查方法 采用日立EUB6000和ATL HDI500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C5-2超寬頻探頭,頻率范圍2~5MHz。患者取平臥位或側臥位,首先用二維超聲觀察肝臟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態、內部回聲情況。然后在CDFI和CDE模式下對病灶進行初步觀察,再用局部放大,深入仔細的觀察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信號形態及分布,然后用頻譜多普勒判斷信號性質,測量血流動力學參數,即收縮期峰值速度(Vmax)、舒張期末流速(Vmin)以及阻力指數(RI)。將結果對比分析。
2 結果
18例血管瘤患者中,其直徑3.0cm以上瘤體周邊血流,兩者均可顯示,對血供豐富的血管瘤,CDE的表現特征為“粗帶狀”,血管網的完整性清晰可見。CDFI表現為“多彩狀”或“網格狀”,血管的連續性不如CDE優越。對血管瘤內血流的顯示,CDE甚為敏感。本組18例血管瘤患者,顯示內部血流占92%,血流顯像表現為“樹枝狀”或“網絡狀”。CDFI則占66%,血流顯像特征為“帶狀”或“斑點狀”。兩者均可顯示血流穿隔。
3 討論
CDE是利用血流中紅細胞的密度、散射強度或能量分布,既曲線下面積表示取樣區內紅細胞多普勒散射能量的總和,與局部紅細胞總數相關[1]。與CDFI相比,具有其獨特優勢,能夠顯示血流的敏感性高,連續性好[2,3]。
CDE顯示血流信號豐富,具有“超聲血管造影”的效果,對豐富血供的血管瘤,能清晰顯示血管分布的形態,且連續性、完整性好,血管染色均勻一致,無色彩混疊現象。故CDE不受Nyquist極限的限制,無混疊現象存在。血管瘤的血供較為豐富,其CDE顯示率為100%,本組18例血管瘤中均可顯示瘤體周邊血流,血管的形態與肝臟間界限清晰可見,勾畫出一幅理想的“血管網圖”。瘤體的CDE顯示率隨體積增大而增加,其彩色血流豐富程度與血管瘤內部結構、類型相關。有的表現為整個瘤體內充滿“樹枝狀”的彩色血流,清晰顯示伸入瘤體內血管,稱之“血管穿隔”現象。有的為細帶狀彩色血流交叉呈“網絡狀”,對少數血管瘤,則表現為點狀血流,稱之“星點狀”。由于CDE以運動的反射體能量構成血流圖,它顯示的彩色血液不受流速、方向和探測角度的影響,因此獲得血流信號的敏感度高,能完整的顯示血管樹和血管網, 對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亦能顯示。本組血管瘤全并變性的檢測中發現,在病灶區可顯示“星點狀”特征,這樣對CDFI檢測不到或易丟失的信號而CDE能獲取,從而提高了對細小血流信號檢測能力,也說明了取樣區域內紅細胞平均頻移為0時,紅細胞能量不為0。
總之,對飛行人員血管瘤的初步臨床應用表明,CDE在可以客觀評估肝臟組織及其血管瘤的血流灌注狀態,特異性強、靈敏性高,能顯著提高肝臟血管瘤的診斷水平,彌補了二維超聲診斷的不足,可明顯提高診斷符合率,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超聲診斷技術。
參考文獻
1李松.彩色多普勒能量血流顯像的特點及其現狀.中國超聲醫學雜志,1996,12:57
2Bude RO, Rubin JM.Power Doppler Sonography.1996,200:21-23
篇9
the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simpl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fan qingbo, huang huifang, lian lijuan, et al.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and explore prop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18 cases with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stage, operation, chemotherapy and histopatholog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umor as well as the data of long term follow-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of the hepatic metastatic tumor located on the surface of liver, 66.1%(11/18) of them was clinically stage 3 and 44.4% (8/18)was grade 1 at first operation. the hepatic metastatic rate was 16.7%(3/18) in standard adjuvant chemotherapy group but increased obviously to 31.2%(15/48) in irregular chemotherapy group. auxiliary diagnostic methods could not indicate correct results. the surgical resection rate of hepatic metastasis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was 94.4%(17/18). there was less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group with the diameter of tumor less than 15 cm. the follow-up time ranged from 3~205 months with the mean of 20.9 months. the 3 year survival rate was 77.8%(14/18), lost of follow-up rate was 0.0%(0/18); the 5 year and 10 year survival rate was 55.6%(10/18) and 38.9%(7/18) respectively, lost of follow-up rate was 22.2% (4/18) and 38.9% (7/18) respectively, one of them had survived for more than 17 years. conclusions the hepatic metastatic rate of pure immature ovarian teratoma could be decreased by using standard adjuvant chemotherapy. suitable surgical treatment could reduce complica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is kind of patients.
【key words】 teratocarcinoma; ovarian neoplasms; neoplasm recurrence, local
肝臟周圍是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的常見復發部位,該部位腫瘤的發生、發展、轉歸以及臨床表現、預后等均具有與其他惡性腫瘤不同的特點。只有掌握這" 些特點,才能進行正確診斷和治療,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否則將會導致誤診、誤治,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現將本院收治的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患者進行綜合分析,以了解此種腫瘤的臨床特點,探討其正確診斷和治療方案。
資料與方法
我院自1947年12月至1999年3月共收治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患者75例,為了防止其他類型惡性生殖細胞腫瘤對本病特性的干擾,將11例含有內胚竇瘤、胚胎瘤及絨毛膜癌的混合型腫瘤不包括在本研究之內,其中,18例出現肝臟周圍復發[15例肝膈間復發,3例肝臟下方復發,其發生率為28.1%(18/64)]。根據1985年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標準進行腫瘤臨床分期,采用thurlbeck等[1]及norris等[2]標準進行病理分級,通過詳細復習患者病史、手術中所見情況、化學治療(化療)情況以及其原發腫瘤、復發腫瘤的病理檢查、病理分級,結合長期定期隨診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一、 臨床病理特點
1.年齡:18例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患者,平均年齡24.8歲(6~41歲)。
2.臨床分期:根據1985年figo分期標準,18例患者初次手術時臨床分期ⅰ期3例(16.7%),ⅱ期2例(11.1%),ⅲ期11例(61.1%),分期不詳者2例(11.1%)。在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患者中,初治時大多" 數已是臨床ⅲ期。
3.病理分級:18例肝臟周圍復發患者中,原發性腫瘤病理分級g3級者3例(16.7%),g2級者6例(33.3%),g1級者8例(44.4%),不詳者1例(5.6%)。肝臟周圍復發患者中,復發性腫瘤g2級者3例(16.7%), g1級者2例(11.1%),g0級者13例(72.2%),肝臟周圍復發性腫瘤手術與初治手術間隔時間平均20.9個月(1~55個月)。
二、診斷
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患者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b超、ct及同位素掃描。18例患者中,進行b超檢查者15例,ct掃描者10例,同位素掃描者6例。b超和ct檢查的診斷正確率分別為6.7%(1/15)、10.0%(1/10),同位素掃描的6例中無一例診斷正確。
三、治療
(一) 手術治療
1.初次手術: 18例患者初次手術時,行單側附件切除術12例(66.7%),其中單純單側附件切除術7例(38.8%), 單側附件+大網膜+闌尾切除術3例(16.6%), 全子宮+單側附件+闌尾切除術1例(5.6%), 單側附件+盆腔淋巴結清掃+肝膈間腫瘤切除術1例(5.6%); 行雙側附件切除術5例(27.8%),其中全子宮+雙側附件+大網膜切除術3例(16.6%), 雙側附件+闌尾+大網膜+盆腔淋巴結清掃術1例(5.6%), 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術1例(5.6%); 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1例(5.6%)。初次手術時僅有1例患者行肝膈間腫瘤切除術,其他均為復發后再次手術者。
2. 二次手術:18例肝臟周圍復發患者中,17例(94.4%)患者進行了二次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復發性腫瘤均位于肝臟表面,與肝實質有界限,可行剝離術;1例患者肝膈間腫瘤直徑為3~5 cm,自1996年10月隨診至今未見增大,一直未行二次手術治療。進行二次手術患者的術中情況:(1)腫瘤大小:復發腫瘤直徑小于5 cm 者2例,5~10 cm者 2例,10~15 cm者4例,15~20 cm者 1 例,20~25 cm 者0例,25~30 cm者 2例,大于30 cm 者3例,不詳者3例。(2) 手術時間及出血量:6例患者術中探查肝臟周圍腫瘤直徑大于15 cm,最大者達30 cm×25 cm×20 cm,手術時間4~6 h,失血1 000~4 000 ml;8例患者肝臟周圍腫瘤直徑小于15 cm,術中失血小于800 ml,手術時間少于4 h,手術過程順利;有3例患者術中記錄不詳。(3)手術并發癥:4例術中出現膈肌損傷,2例術后出現血氣胸、敗血癥;1例因術中失血多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行姑息性手術,盆腔復發瘤未能切除。上述并發癥均出現于肝臟周圍復發腫瘤直徑大于15 cm的患者。(4)手術切凈情況:所有肝臟周圍復發腫瘤二次手術時均基本切凈(殘余腫瘤直徑小于2 cm)。8例巨大肝臟周圍復發腫瘤患者,術中行分段切除術,其中1例出現創面廣泛滲血,予局部壓迫止血,術后恢復好。
(二) 化療
1. 初次手術后化療:64例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患者中,18例初次手術后接受正規化療,指采用長春新堿(vcr)、更" 生霉素(ksm)、環磷酰胺(ctx)即vac方案化療者,療程≥6個,間隔不超過6周;或采用順鉑(ddp)、vcr、平陽霉素 (blm)即pvb方案化療者,療程≥4個,間隔不超過6周。其中3例(16.7%)出現肝臟周圍復發。48例未行正規化療,指采用vac、pvb以外方案或初次手術后化療情況不明、未行化療者,其中15例(31.2%)出現肝臟周圍復發。
2.肝臟周圍復發腫瘤術后化療: 17例肝臟周圍復發腫瘤患者手術后, 其中12例g0級患者中8例進行了化療(其中4例患者在外院進行了肝動脈插管化療), 4例未行化療; 2例g1級患者均未行化療; 3例g2級患者1例行化療,其余2例未行化療。
四、隨診
18例單純性卵巢未成型熟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患者隨診時間為3~205 個月(平均20.9個月),其中17例(94.4%)行肝臟周圍復發腫瘤切除術,1例患者未手術,隨診至今腫瘤無明顯增大;13例患者術后生存33~205個月(平均108.6個月),其中2例(11.1%)各生育一活胎。3年生存率為77.8%(14/18),失訪率0.0%。其中4例(22.2%)初次手術后生存5~20個月(平均10.3個月)后死亡,死亡率22.2%(4/18)。4例中2例于肝臟周圍復發腫瘤切除術后出現腸梗阻及肺部感染,在外院未積極治療而死亡;另外2例(40~50年代患者)死于腫瘤復發。5年生存率為55.6%(10/18), 失訪率22.2%(4/18)。 10年生存率為38.9%(7/18), 失訪率為38.9%(7/18)。
討論
一、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的機理
在本組病例中,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率為28.1%,其發生機理可能為,(1)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的轉移方式為沿腹膜擴散,隨著呼吸使膈肌上下運動,造成腹腔內正負壓的改變,使腹腔內液體及游離細胞被吸向橫膈下;(2)膈結腸韌帶貫穿,將腹腔分隔,惡性細胞易向膈右側轉移;(3)橫膈有豐富的淋巴管,腹腔內的游離細胞常首先進入橫膈淋巴管;(4)由于種植數量多且小,無法切凈,或解剖位置較高且部位隱匿,術中探查不易發現該部位腫瘤,未能及時剔除[3]。因此,在初次手術時應仔細探查該部位。
二、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開始時多無癥狀,常增大至一定體積后,壓迫周圍臟器使肝功能受損或出現腹水時,患者方來就診。b超檢查可早期發現肝臟周圍腫瘤。
在隨診過程中,雖然超聲檢查可以早期發現肝臟周圍腫物,但診斷時常誤診為肝實質內復發轉移,實際上多為局部壓入性并非散在浸潤,即未向肝實質的多個方向侵襲,與肝實質之間有明確界限。說明,肝臟周圍復發腫瘤源自腹膜轉移,而非血行、淋巴播散。本研究中,ct掃描、b超、同位素掃描的準確診斷率較低,因此,對于輔助診斷的結果,要與相關科室反復討論研究后方可作出定論。
三、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的治療
根據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具有惡性向良性逆轉的生物特性及其肝臟周圍表面種植的特點[4, 5],可采取有效治療方法。由于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生長會造成多臟器功能損害[6],甚至惡性轉化[7],故手術治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未能在最佳時期進行手術仍將有不少風險。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腫瘤不論其腫瘤大小、部位及有無癥狀,均應予以手術切除,但只有在腫瘤直徑<15 cm時,手術失血少,切除所需時間短且術后并發癥少,故應爭取早日手術。
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為肝臟周圍復發,無實質浸潤,由于肝動脈血流特點,使肝動脈插管化療的藥物達到肝臟周圍者不多,因此,行肝動脈插管化療的方法是錯誤的。在本研究中,有4例患者在外院進行了肝動脈插管化療,結果表明,該方法不但對控制腫瘤復發無效,且創傷大,治療費用高,延誤了進一步的治療。
迄今, 化療對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病理學和生物學變化有無直接作用尚需更深入的研究。該病二次手術后病理分級仍為g1級者是否需要化療尚存爭議。據報道,臨床ⅰ期、病理分級g1級的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復發率為20%,而g2級和g3級的復發率分別高達50%和75%[2]。因此,大多數研究認為,此類患者除非存在化療禁忌證,否則均應進行化療[8]。但在本研究中,8例病理分級為g0級的肝臟周圍復發腫瘤患者術后仍進行了化療,但腫瘤繼續生長。由于此類腫瘤細胞對化療不敏感,故不應該無限制的進行化療。
四、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的預后
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是一種" 惡性程度很高的卵巢生殖細胞腫瘤。應用手術聯合以鉑類為主的療可明顯改善其預后。1984年,連利娟等[5]報道,10例卵巢復發性未成熟畸胎瘤肝轉移患者中,手術切除率為50%,而5例肝臟復發腫瘤未切除患者全部死亡。本研究中,手術切除率為94.4%,3年生存率為77.8%,5年生存率為55.6%, 10年生存率為38.9%,其中包括未掌握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有惡性向良性逆轉的規律以前治療的患者,當時在治療上不夠積極,如果在某些方面(如定期隨診、加強并發癥治療)積極些,則生存率會更高。
五、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的預防
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肝臟周圍復發有多種預防措施。經過手術探查,診斷為ⅰa期和g1級的單純性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可以行單側附件切除術,不需化療;ⅰa期和g2~g3級患者需行vac、pvb或ddp、鬼臼乙叉甙(vp16)、blm(即peb)方案化療6個療程[9]。對于年輕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除非對側卵巢或子宮已經受累,均可行保守手術,術后選擇適宜的化療方案[10];至于ⅱ期以上患者,需在行包括大網膜切除在內的腫瘤細胞減滅術后,立即應用正規化療(以pvb化療方案為首選,間隔3~4周,4~6個療程),則可以避免或大大減少復發率。在我們的研究中,初次手術后未行正規化療的48例患者中,15例(31.2%)出現肝臟周圍復發;而接受正規化療的18例患者中,僅有3例(16.7%)出現肝臟周圍復發,其中1例患者臨床ⅲb期,病理分級為g1級,術后行正規pvb化療6個療程,b超檢查發現肝膈間腫物3~5 cm,由于患者拒絕行二次手術,至今隨診已35個月,無癥狀,腫瘤亦無明顯增大。
參考文獻
1,thurlbeck wm, scully re. solid teratoma of the ovary. cancer, 1960, 13: 804-811.
2,norris hj, zirkin hj, benson wl. immature (malignant) teratoma of the ovary: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study of 58 cases. cancer, 1976, 37: 2359-2372.
3,連利娟,主編.林巧稚婦科腫瘤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489-526.
4,連利娟,唐敏一,劉彤華.卵巢未成熟型畸胎瘤惡性程度的逆轉. 中華婦產科雜志,1979, 14:267-271.
5,連利娟, 吳葆楨, 唐敏一,等.肝和肺的卵巢復發性未成熟畸胎瘤.中華醫學雜志,1984,64:732-734.
6,culine s, lhomme c, kattan j, et al. pure malignant immature teratoma of the ovary: the role of the chemotherapy and second - look surgery. int j gynecol cancer, 1995, 5: 432-437.
7,kattan j, droz jp, culine s, et al. the growing teratoma syndrome: a woman with nonesminomatous germ cell tumor of the ovary. gynecol oncol, 1993,49: 395-399.
8,rescorla fj. germ cell tumors. semin pediatr surg, 1997,6: 29-37.
篇10
關鍵詞:64層螺旋CT;肝臟;三期掃描;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545-02
肝血管瘤一般為海綿狀血管瘤[1],是肝臟十分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其發病率約占84.5%,好發于女性,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4-5倍?通常發病于30-60歲年齡段,沒有明顯的病理癥狀,常在腹部影像學檢查過程中偶然發現?現階段,多層螺旋 CT 三期增強掃描已經在臨床中得廣泛應用,明顯提高了肝血管瘤的診斷率,對肝臟病變特別是肝癌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現選擇2014.04-2015.04期間在我院進行診治的114例肝臟腫瘤患者,進一步探析64層螺旋 CT 肝臟增強三期掃描的診斷價值,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04-2015.04期間在我院進行診治的114例肝臟腫瘤患者,包括65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年齡范圍28-84歲,平均年齡(54.83±4.82)歲?其中,原發肝癌者30例,肝轉移癌者12例,肝硬化16例,血管瘤者50例,肝膽管細胞癌6例?
1.2方法
選用SIEMENS Sensation64螺旋CT(德國 生產),掃描參數:電壓為120 KV,電流為280-340 mA,掃描頻率為0.80 s/r,掃描層厚為5.0 mm,螺距1.870?首先進行肝臟平掃,再對前臂進行穿刺,靜脈團注非離子造影劑,選用碘帕醇(濃度為300 mg I/ml),劑量為80-100 ml,團注速度3.0 ml/s.動脈期延長時間為20-30 s?門靜脈期延遲時間為60-90 s?平衡期延遲時間為120-180 s,肝靜脈期?肝動脈期的增強掃描方向是從肝臟上緣逐漸至肝臟下緣;門靜脈的增強掃描方向正好相反[2]?考慮是肝轉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接受增強三期掃描,還應該延時9-14分鐘,再加掃一期?
2結果
本組114例患者經增強三期掃描,肝動脈診斷率100%(114/114)?門靜脈診斷率97.37%(111/114)?肝靜脈診斷率95.61%(109/114)?(1)動脈期:動脈期延長時間通常在造影劑注射后20-30秒內,平均(25.02±2.35)秒,實施全肝臟掃描?在動脈期,正常肝實質的強化不顯著,增強CT 值比平掃增高了10-20 HU?但是腹主動脈已經達到了最高峰值,CT 值超過了100-200 HU?可以清晰的顯示:右肝動脈?左肝動脈,沒有門靜脈強化者視為優;只觀察到肝固有動脈以上的動脈者視為過早;隱約可觀察到肝動脈,并且門靜脈開始強化者視為過晚?(2)門靜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時間通常在造影劑注射后60-90秒內,平均(70.25±4.17)秒?可以清晰的顯示:門靜脈右后支?右前支?左支或其下級分支者視為優;只能觀察到門靜脈主干,門靜脈主干以上靜脈強化?肝動脈者視為早;肝靜脈出現顯著強化者視為過晚?門靜脈期能夠全面?直觀的觀察到門靜脈系統的解剖結構?受侵?癌栓范圍等門靜脈側支開放情況,通常可明確顯示病變與門靜脈之間的關系,有效檢出肝低血供腫瘤,以便臨床制定手術方案?(3)平衡期:平衡期延遲時間通常在造影劑注射后2-3分鐘,平均(2.50±0.31)分鐘?平衡期時,造影劑在肝細胞外間隙的血管內?外迅速達到平衡狀態?考慮肝轉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進行三期掃描,還應該延時9-14分鐘,再加掃一期?
3討論
肝臟是通過肝動脈與肝門靜脈完成血液供應的,肝動脈供應的血液有20%-25%;肝門靜脈供應的血液有75%-80%;但是肝臟的大部分腫瘤是通過肝動脈完成血液供應的?通過靜脈團注造影劑后,從肝動脈輸送造影劑與肝門靜脈要早20-30 秒達到肝臟?因此,造影劑注射20-30 秒后,腹主動脈?肝動脈先達到充盈狀態,因為沒有肝門靜脈供血,所以強化不會被沖淡,腫瘤強化表現為高密度,與肝臟呈明顯對比?64層螺旋 CT 肝臟增強三期掃描的應用價值在于[3]:(1)增強病灶顯示的敏感性,通過增強三期掃描能夠清晰的顯示平掃無法觀察的小病灶,增加了病灶的顯示機會,更適用于肝臟內部的全部病灶?(2)鑒別病灶的性質,肝癌具有快進快出的特點,動脈期時,表現為明顯的均勻或不均勻強化,增強 CT 值能快速達到最高峰值,密度明顯高于同層的正常肝臟組織?但是,低于同層主動脈的強化?門靜脈期時,密度急速降低,表現為相對等密度,或是低密度影?直到平衡期時,病灶表現為均勻或不均勻的低密度?肝血管瘤在整個增強掃描過程能夠清晰的顯示早出晚歸的明顯CT 表現,早期由周邊部位開始增強,增強密度逐漸接近同層大血管的密度,并且隨著時間的延續,增強范圍逐漸向中央擴展,增強密度逐漸降低,最后降低至等密度?(3)清晰顯示肝內血管,能區分平掃影像圖顯示的血管截面的詳細情況,還能清晰顯示肝門靜脈栓塞,或是腫瘤侵犯的肝內血管?本次試驗114例患者,肝動脈診斷率100%?門靜脈診斷率97.37%?肝靜脈診斷率95.61%,進一步證實64層螺旋 CT 肝臟增強三期掃描診斷肝臟腫瘤的準確率較高,可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 余祖存,呂海蓉,關紅博.16 排螺旋 CT 在肝臟增強分期掃描中的應用體會[J].陜西醫學雜志,2011,39(5):58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