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阻應變片范文
時間:2023-03-27 14:3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阻應變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U78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7-0000-01
1、電阻應變片的工作原理
電阻應變片應用通常是將應變片通過特殊的粘和劑緊密的粘合在產生力學應變基體上,當基體受力發生應力變化時,電阻應變片也一起產生形變,使應變片的阻值發生改變,從而使加在電阻上的電壓發生變化。這種應變片在受力時產生的阻值變化通常較小,一般這種應變片都組成應變電橋,并通過后續的儀表放大器進行放大,再傳輸給處理電路(通常是A/D轉換和CPU)顯示或執行機構。
2、電阻應變片的原理分析
導體或半導體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機械變形,其電阻值也將隨著發生變化,這種現象稱為應變效應。
在工業中,將試材受力后所產生的長度相對變化量εx=ΔL/ L,稱為縱向應變。電阻絲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機械變形時,其阻值發生變化,這就是電阻應變效應,其關系為:ΔR/ R=Kε,ΔR為電阻絲變化值,K為應變靈敏系數,ε為電阻絲長度的相對變化量ΔL/ L。通過測量電路將電阻變化轉換為電流或電壓輸出。
金屬應變片的電阻變化范圍很小,如果直接用歐表測量其電阻值的變化將十分困難,且誤差很大,所以多使用不平衡電橋來測量這一微小的變化量,將電阻的變化轉換為輸出電壓Uo。
2.1測量轉換電路
不平衡電橋測量轉換電路如圖1所示。
輸出電壓為Uo:
電橋平衡的條件是:上下兩個橋臂的左右橋臂的電阻比例相等。即R1?R3=R4?R2,若電橋各臂均有相應的電阻增量,即?R1,?R2,?R3,?R4,則由(1)式得:
在實際使用中往往采用等臂電橋,即R1=R2=R3=R4=R,當時,略去上式中的高階微量項,則
根據不同的要求,應變電橋有3種不同的工作方式。1)單臂半橋工作方式(R1為應變片,R2、R3、R4為固定電阻,?R2=?R3=?R4=0);2)雙臂半橋工作方式(R1、R2為應變片,R3、R4為固定電阻,?R3=?R4=0);3)全橋工作方式(電橋的四個橋臂都為應變片)。
這里主要討論單臂半橋工作方式。半橋路的理論輸出電壓為:
實際輸出電壓為:
則電橋的相對非線性誤差為:
2.2 電阻應變式傳感器
電阻應變式傳感器如圖2所示。傳感器的主要部分是下、下兩個懸臂梁,四個電阻應變片貼在梁的根部,可組成單臂、半橋與全橋電路,最大測量范圍為±3mm。
3、應變片的線性分析
電阻應變式傳感的單臂電橋電路如圖3所示,圖中R1、R2、R3為固定,R為電阻應變片,輸出電壓UO=EKε,E為電橋轉換系數。
將每次的位移量X與對應的數字電壓表的顯示值記入表1中。
其靈敏度為:
4、總結
從實驗數據可以看出靈敏度為常數,說明傳感器的輸入與輸出的關系成正比,即線性關系。但是實驗存在實驗誤差。產生誤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環境溫度及濕度波動、電源電壓下降、電子元件老化、機械零件變形移位、儀表零點漂移等。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電阻應變傳感器 單臂電橋 雙臂電橋 全橋電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這句話來說明傳感器技術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的重要性是很恰當的。隨著自動化等新技術的發展,傳感器的使用數量越來越大,現代化儀器、設備幾乎都離不開傳感器。可以說測試技術與自動控制技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傳感器的作用是感受被測對形象的微小變化,并轉換成為與之相適應的電量,以便對被測信號進行傳輸、處理、控制、顯示和記錄。傳感器已經成為電類產品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擔負著感知和傳輸信號的重要任務。
而電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將被測的非電量轉換成電阻值,通過測量電阻值達到測量非電量的目的。這類傳感器大致分為兩類:電阻應變式和電位計式。利用電阻傳感器可以測量形變、壓力、力、位移、加速度和溫度等非電量參數。本文主要探討電阻應變傳感器三類電橋的性能特點,并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
1.實驗原理
在介紹電阻應變傳感器原理前,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相關知識。
(1)應力與應變
①應力:指截面積為S的物體受到外力F的作用并處于平衡狀態時,F在物體單位截面積上引起的內力就稱為應力,記作σ,其值為:σ=F/S。
②應變:指物體受外力作用時產生的相對形變。設物體原長度為l,受力后產生Δl的形變,若Δl>0,則表示物體長度被拉伸;Δl<0,則表示物體被壓縮。其應變ε定義為:ε=Δl/l。
③應力與應變的關系:應力與應變的關系可用胡克定律來描述,指的是當應力未超過某一限值時,應力與應變成正比,表示為:σ=Eε,其中E為彈性模量。
(2)電阻應變效應
導體或半導體材料在外界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機械形變,其阻值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就稱為應變效應。
(3)電阻應變傳感器原理
電阻應變傳感器是利用應變效應工作的,由彈性敏感元件、電阻應變片和轉換電橋組成。
我們先引入一個實驗:有一段長為20cm的電阻絲,測量其阻值為10Ω。當我們用力拉電阻絲時,電阻絲的長度略有增加,直徑略有減小,從而導致電阻絲阻值也略有增加,由原來的10Ω增加到10.05Ω。
從而,電阻應變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當試件受力變形后,應變片上的電阻絲也隨之產生形變,從而使應變片的阻值發生變化,然后再通過測量轉換電路最終轉換成電壓的變化進行輸出。
2.應變片的種類與特性
應變片可以分為金屬應變片與半導體應變片兩大類。金屬應變片又分為金屬絲式、金屬箔式和薄膜等。本文介紹的金屬箔式是用光刻、腐蝕等工藝制成的一種很薄的金屬箔柵,箔柵厚一般在0.003―0.01mm之間,箔材表面積大,散熱條件好。通常它可以允許通過較大的電流,靈敏度系數較高,也可根據需要制成任意形狀,適合批量生產。而半導體應變片雖然靈敏度要比金屬應變片高幾十倍,但一致性差、溫漂大、電阻與應變間的非線性嚴重,必須考慮溫度補償。
3.金屬箔式三種應變電橋的原理分析
金屬應變片的電阻變化范圍很小,如果直接用歐姆表測量其阻值的變化將十分困難,且誤差很大,所以多使用不平衡電橋來測量這一微小的變化量,將電阻的變化轉換成輸出電壓U。其轉換電路如圖1所示。
測量前應先將電橋調平衡,在電橋輸出端b和d之間接一個檢流計調橋臂電阻使檢流計指示為0,輸出電壓U=0,電橋達到平衡狀態。電橋的平衡條件為RR-RR=0。
(1)單臂半橋
即:構成電橋的4個電阻中,1個是應變片,3個是固定電阻。為了便于分析,一般都取R=R=R=R=R,稱之為等臂電橋。
U=-Ui=-Ui
==Ui≈Ui=KεUi
(2)雙臂半橋
即:構成電橋的4個電阻中,2個是應變片,2個是固定電阻。R=R=R=R=R,ΔR=ΔR,ΔR=-ΔR。
U=-Ui=-Ui
=Ui=KεUi
(3)全橋
即:構成電橋的4個電阻均是應變片。R=R=R=R=R,ΔR=ΔR=ΔR,ΔR=ΔR=-ΔR。
U=-Ui
=-Ui
=Ui=KεUiS
4.應變電橋性能實驗及數據對比分析
實驗原理框圖如圖2:
本文采用的應變片是金屬箔式應變片,給應變片上放置砝碼(每個砝碼20g),應變片受力產生應變效應,從而獲取輸出電壓U的值。放置砝碼的數量不同,讀取的電壓值也就不同。下面是三個橋路實驗獲得的實驗數據如表1,其分析如下。
計算各電橋實驗的靈敏度:S=(ΔU為輸出電壓變化量,ΔW為重量變化量),并進行簡要分析。
單臂半橋:S==0.245mV/g
雙臂半橋:S==0.45mV/g
全橋:S==0.95mV/g
從而得到結論:全橋四臂工作方式的靈敏度最高,雙臂半橋次之,單臂半橋靈敏度最低,且S≈2S≈4S。
5.電阻應變傳感器的應用
電阻應變傳感器可用于稱重測力、測扭矩、加速度、壓力等。它有以下特點:①應用和測量范圍廣。②分辨力和靈敏度高。③結構輕、小,對試件影響小;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強,易于實施對環境干擾的隔離或補償,從而可以在高溫、高壓、高速、強磁場、核輻射等特殊環境中使用;頻率響應好。④商品化,選用和使用都方便,也便于實現遠距離、自動化測量。
因此,目前傳感器的種類雖已繁多,但高精度的傳感器仍以應變式應用最普遍。它廣泛應用于機械、冶金、石油、建筑、交通、水利和宇航等部門的自動測量與控制或科學實驗中。近年來在生物、醫學、體育和商業等部門亦已得到開發應用,并且更是有向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系列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梁森,黃杭美.自動檢測與轉換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蘇鐵力,關振海,孫立紅等.傳感器及其接口技術[M].中國石化出版社,2000.
[3]吳旗.傳感器及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 電子汽車衡 稱重傳感器 工作原理 技術故障 解決方法
一、前言
電子汽車衡是一種利用力―電變換原理將非電量的重力轉變為電量的稱重設備。而能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裝置就是稱重傳感器( 即被稱為一次儀表元件) ,它處于稱重臺面的著力支點上, 必須具有良好的剛度、強度、抗疲勞等機械性能,并承載著臺面所受負載的合力。目前普遍采用電阻應變式稱重傳感器。
二、稱重傳感器的工作原理
彈性體(彈性元件,敏感梁)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彈性變形,使粘貼在他表面的電阻應變片(轉換元件)也隨同產生變形,電阻應變片變形后,它的阻值將發生變化(增大或減小),再經相應的測量電路把這一電阻變化轉換為電信號(電壓或電流),從而完成了將外力變換為電信號的過程。電阻應變片、彈性體和檢測電路是電阻應變式稱重傳感器中不可缺少的幾個主要部分。
1.電阻應變片。電阻應變片是把一根電阻絲機械的分布在一塊有機材料制成的基底上,即成為一片應變片。它的一個重要參數是靈敏系數K。我們來介紹一下它的意義。
設有一個金屬電阻絲,其長度為L,橫截面是半徑為r的圓形,其面積記作S,其電阻率記作ρ,這種材料的泊松系數是μ。當這根電阻絲未受外力作用時,它的電阻值為R:
當它的兩端受F力作用時,將會伸長,也就是說產生變形。設其伸長ΔL,其橫截面積則縮小,即它的截面圓半徑減少Δr。此外,還可用實驗證明,此金屬電阻絲在變形后,電阻率也會有所改變,記作Δρ。
對式(2-1)求全微分,即求出電阻絲伸長后,他的電阻值改變了多少。我們有:
用式(2-1)去除式(2-2)得到ΔR/R = Δρ/ρ + ΔL/L - ΔS/S (2-3)
另外,我們知道導線的橫截面積S = πr2,則 Δs = 2πr×Δr,所以
從材料力學我們知道:
其中,負號表示伸長時,半徑方向是縮小的。μ是表示材料橫向效應泊松系數。
把式(2-4)(2-5)代入(2-3),有
式(2-6))說明了電阻應變片的電阻變化率(電阻相對變化)和電阻絲伸長率(長度相對變化)之間的關系。
需要說明的是:靈敏度系數K值的大小是由制作金屬電阻絲材料的性質決定的一個常數,它和應變片的形狀、尺寸大小無關,不同的材料的K值一般在1.7-3.6之間;其次K值是一個無因次量,即它沒有量綱。
在材料力學中,ΔL/L稱作為應變,記作ε,用它來表示彈性往往顯得太大,很不方便。常常把它的百萬分之一作為單位,記作με。這樣,式(2-6)常寫作:
2.彈性體。彈性體是一個有特殊形狀的結構件。它的功能有兩個,首先是它承受稱重傳感器所受的外力,對外力產生反作用力,達到相對靜平衡;其次,它要產生一個高品質的應變場(區),使粘貼在此區的電阻應變片比較理想的完成應變電信號的轉換任務。
以托利多公司的SB系列稱重傳感器的彈性體為例,來介紹一下其中的應力分布。
設有一帶有肓孔的長方體懸臂梁。肓孔底部中心是承受純剪應力,但其上、下部分將會出現拉伸和壓縮應力。主應力方向一為拉神,一為壓縮,若把應變片貼在這里,則應變片上半部將受拉伸而阻值增加,而應變片的下半部將受壓縮,阻值減少。下面列出肓孔底部中心點的應變表達式,而不再推導。
其中:Q-截面上的剪力;E-揚氏模量:μ-泊松系數;B、b、H、h-為梁的幾何尺寸。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分析的應力狀態均是“局部”情況,而應變片實際感受的是“平均”狀態。
3.檢測電路。檢測電路的功能是把電阻應變片的電阻變化轉變為電壓輸出。因為惠斯登電橋具有很多優點,所以惠斯登電橋在稱重傳感器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稱重傳感器均采用全橋式等臂電橋。
三、稱重傳感器常見技術故障及解決方法
l.由于稱重不當使傳感器受損。(1)被稱車輛( 或物體) 嚴重超載。(2)在稱重過程中產生撞擊,此時物體自身重量加上因重力下墜而產生的動能使物體在接觸稱重平臺時產生的撞擊力大大超過傳感器的額定載荷, 導致傳感器受損。
解決的方法:(1)必須嚴禁超負荷稱量。(2)為稱重平臺安裝減震或防撞擊保護裝置。(3)增加稱重傳感器的額定載荷, 電子汽車衡器使用中時有出現丟車、測量不準的現象,多數是由于稱重傳感器發生的故障引起的。確認是傳感器故障后,可通過更換傳感器使動態衡 恢復正常工作。
2.由于選用傳感器密封方式不當,使傳感器受損。電子汽車衡器經常在惡劣環境下使用,如果使用了密封性能較差的傳感器,由于工業粉塵、各類腐蝕性介質等因素的影響, 極易使電阻應變片的阻值發生改變, 使得稱量結果產生誤差。 此時可用數字萬用表對傳感器的輸入、輸出阻抗進行測量。當測量值與產品提供的技術參數或合格證書所標示值的偏差較大時,即可認定該傳感器已損壞,此時應更換密封性能優良的傳感器( 如選用硅膠密封方式甚至焊接密封方式的稱重傳感器) 。
3.由于受潮使稱量時產生偏差。當傳感器受潮后,顯示儀表經常出現無法自動回零,數字來動等現象。用手動進行復零后,仍會出現數字跳動現象,在空稱狀態下跳動的數字在某區間范圍內無規律波動。當用萬用表對其輸入、輸出阻抗進行測量時,測量值卻并不超差, 此時可按下述方法進行判斷處理:
(1) 拆下所有稱重傳感器,將其逐一單獨進入測量電路,空秤狀態下,未受潮的傳感器會立即自動回零且顯示值穩定。而受潮后的傳感器就可能出現數字跳動,無法回零等現象。手動回零后,上述現象又會重復出現。
篇4
關鍵詞 應變測試;誤差分析;橫向效應
中圖分類號T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30-0160-02
1 概述
早在1856年,開爾文就發現了電阻應變片的基本原理。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利用惠斯登電橋監測粘貼箔式應變片已成為高度完善的測量系統。現代測試的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要想得到盡量精確的測試結果,就必須對應變測試中的許多問題有透徹了解,電阻應變測試的過程中,橫向效應有時候會帶來很大誤差,應予以充分重視。本文就應變測試中的橫向效應引起的誤差問題做出分析。
2 電阻應變片橫向效應引起的誤差分析
當電阻應變片以固定方向粘貼時,即測得沿該方向的應變值,但是,在測量的過程中,電阻應變片除了有該方向的縱向變形外,一定存在著橫向變形,本文即是探求電阻應變片橫向變形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2.1 電阻應變片橫向效應
粘貼式應變片在二向應變場下的響應為:
(Sx表示延應變片橫向的靈敏度,Sy表示延應變片縱向的靈敏度,Sα表示應變片的剪切靈敏度,εx表示橫向應變,εy表示軸向應變,εα表示剪切應變)
一般地,應變片對剪切應變的靈敏度很小,可以忽略,那么,應變片的響應為:
其中為應變片的橫向靈敏度系數。注意到,代入上式,得:
每一個應變片都由生產廠商標定后(標定梁泊松比為μ1)提供一個靈敏度系數Sg,即:
對比(3)和(4)式,可以發現:
又將(5)代入(3),可得:
由上式便可反解出應變真值為:
如果僅僅考慮應變片的靈敏度系數,則:
對比(7)和(8)可得:
如果忽略應變片的橫向效應,將會引起誤差δ,那么:
表2-1計算出當μ1=0.3,Kx分別為0.01、0.02、0.03、0.04、0.05和0.06 分別為0、1、2、3、4、5及6時的誤差δ值
由此可見,當Kx和的值都很大時,橫向效應帶來的誤差將相當顯著,所以,必須對橫向效應加以修正。
2.2 橫向效應的修正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某些情況下,應變片橫向效應帶來的誤差需要修正,下面就應力場應變比已知和應變比未知這兩種情況加以分析。
1)應力場應變比已知 即應力場應變比已知,由(9)式,修正系數為:
2)應力場應變比未知
當應力場應變比未知時,需要用實驗的方法確定x和y兩個方向的表觀應變和,然后再由式(9)反算出真實應變和 。
由式(9)可得出下面的方程組:
求解以上方程組可得:
式(12)便是應力場應力比未知情況下表觀應變和真實應變間的關系式。
3 結論
本文就應變測試中的橫向效應修正問題做了一些探討,除此之外,在應力測試的過程中,還有潮濕和溫度的影響、輻射的影響及壓力的影響等等諸多問題,殘余應力和應力集中的測試方法也還有許多,需進一步探討其影響,在實際的測試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與有限元分析方法結合,使得到的數據更為科學,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
參考文獻
[1]J.W 達利,W.F賴利.Experimental Stress Analysis[M].海洋出版社,1987.
[2]J.艾弗里爾.Encyclopendie Vishay D`Analyse Des Contraintes[M]. 機械工業出版社,1985.
[3]陳建華.實驗應力分析[M]. 中國鐵道出版社,1984.
[4]徐躍良.數值分析[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 壓力變送器 工作原理
壓力變送器除了能將非電量轉換成可測量的電量外,還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儀器、儀表和工業自動化領域需要進行自動控制和集中檢測,所以對壓力變送器的需要量增多,同時對產品的精度、穩定性和價格的要求也趨于嚴格。在目前國內市場上,相繼出現過電阻式、擴散硅式、陶磁式壓力變送器,并逐步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位置。本文特意對壓力變送器的工作原理進行分析,以期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1. 壓力變送器的基本介紹
(1)基本概念。壓力變送器用于檢測流體的壓力(實際上是壓強),并進行遠程信號傳送,信號傳送到二次儀表或者計算機進行壓力控制或監測的一種自動化控制前端元件,主要由壓力傳感器、測量電路和過程連接件三部分組成。它能將壓力傳感器感受到的氣體、液體等物理壓力參數轉變成標準的電信號,以供給指示報警儀、記錄儀、調節器等二次儀表進行測量、指示和過程調節。在國內,目前在小型自動化控制方面運用的壓力變送器一般基于壓阻式原理,也就是壓敏電阻受壓后產生電阻變化,通過放大器放大并采用標準壓力標定,即可進行壓力檢測。(2)基本優點。第一,設置方便,可實現多點控制。如果檢測出的壓力信號是連續信號,就可任意設置壓力,只需對電控部分進行設定。第二,可以實現壓縮機運行高級控制,延長壓縮機壽命。通過運用變頻技術,能讓壓縮機運行更平穩,大量減少啟動次數,延長使用周期,而且更加環保節能。第三,提供控制精度,元件可靠性更好。壓力變送器的檢測精度相對于壓力開關高出數倍,控制精度自然就相應地得到提高,因為采用的敏感元件為非機械結構,基本上不再需要維護,能夠降低損壞率。
2. 壓力變送器的工作原理
2.1電阻應變片式壓力變送器
(1)基本概述。電阻應變式壓力變送器大信號輸出,不銹鋼結構,具有線性度高、遲滯誤差小、溫度性能好、工作穩定、量程廣、耐腐蝕等特點,主要在國防和工業自動化等領域被廣泛使用。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電阻應變片,這種敏感器件可以將被測件上的應變變化轉換成為一種電信號。(2)工作原理。吸附在基體材料上,金屬電阻應變片的應變電阻隨機械形變而產生阻值變化的現象,俗稱為電阻應變效應。通常情況下,是將應變片采用特殊的粘和劑緊密的粘合在產生力學應變基體上,隨著基體受力發生應力變化后,電阻應變片也一起產生形變,使應變片的阻值發生改變,從而使加在電阻上的電壓發生變化。這種應變片在受力時產生的阻值變化較小,一般這種應變片都組成應變電橋,并通過后續的儀表放大器進行放大,再傳輸給處理電路(通常是A/D轉換和CPU)顯示或執行機構。在運用時,電阻的取值范圍要格外注意,阻值太小,所需的驅動電流太大,同時不斷發熱會致使應變片的溫度過高,導致應變片的阻值變化太大,輸出零點漂移明顯,調零電路過于復雜。而電阻太大,阻抗太高,抗外界的電磁干擾能力就會降低。(見下圖)
2.2擴散硅壓力變送器
(1)基本概述。擴散硅壓力變送器的壓力檢測元件采用進口擴散硅或者陶瓷芯體,傳感器信號經高性能電子放大器轉換成0-10mA或4-20mA統一輸出信號。這種壓力變送器可替代傳統的遠傳壓力表、霍爾元件、差動變送器,并具有DDZ-Ⅱ及DDZ-Ⅲ型變送器性能。擴散硅壓力變送器具有強大的使用性能,不但能與各種型號的動圈式指示儀、數字壓力表、電子電位差計配套使用,也能與各種自動調節系統或計算機系統配套使用。(2)工作原理。當介質的壓力信號作用于傳感器時,壓力傳感器就將壓力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經差分放大和輸出放大器放大,最后經V/A電壓電流轉換成與被測介質的液位壓力成線性對應關系的4-20mA標準電流輸出信號。
2.3陶瓷壓力變送器
(1)基本概述。陶瓷材料的高彈性、抗腐蝕、抗磨損、抗沖擊和振動是被大家公認的。陶瓷的工作溫度范圍位于-40~135℃之間,具有測量的高精度、高穩定性。電氣絕緣程度>2kV,不僅輸出信號強,而且能夠保持長期的穩定性能。這樣的高特性、低價格優勢,將促使陶瓷傳感器將成為以后的發展方向。(2)工作原理。抗腐蝕的陶瓷壓力變送器的壓力直接作用在陶瓷膜片的前表面,使陶瓷膜片產生微小的形變,厚膜電阻印刷在其背面連接成一個惠斯通電橋。壓敏電阻的壓阻效應能夠使電橋產生一個與壓力成正比的高度線性、與激勵電壓也成正比的電壓信號,2.0/3.0/3.3mV/V的標準信號是根據壓力量程的不同來標定的,可以和應變式傳感器相兼容。傳感器通過激光標定,具有很高的溫度穩定性和時間穩定性,傳感器自帶溫度補償0~70℃,并可以和絕大多數介質直接接觸。
3. 壓力變送器工作時的注意事項
(1)變送器上切勿使用高于36V的電壓,容易導致損壞。(2)變送器切勿用硬物碰觸膜片,會損壞隔膜片。(3)被測介質不能結冰,否則傳感器元件隔離膜片容易損傷,導致變送器破壞。(4)在測量蒸汽或其他高溫介質時,其溫度不應超過變送器使用時的極限溫度,否則必須使用散熱裝置。(5)在測量蒸汽或其他高溫介質時,為使變送器和管道連在一起,應使用散熱管,并使用管道上的壓力傳至變壓器。當被測介質為水蒸氣時,散熱管中要注入適量的水,以防過熱蒸汽直接與變送器接觸,致使損壞傳感器。(6)在壓力傳輸過程中,應注意幾點:變送器與散熱管連接處不可漏氣;在打開閥門時要小心,以免被測介質直接沖擊、損壞傳感器膜片;必須保持管路暢通,避免管道中的沉積物彈出并損壞傳感器膜片。
結語
隨著對壓力變送器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項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它在工業生產的運用勢必越來越廣泛。雖然他在在各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必定的經濟效益,但其技能水平與國外同類產物比較還有必定的距離,我國壓力變送器職業仍存在一些缺點,阻止了壓力變送器職業的展開,加大壓力變送器的工作原理和存在問題的分析,自然就可以解決這種不良狀況的存在。
參考文獻:
[1] 陳廣慶等;一種新型的智能壓力變送器;工礦自動化;2009年第10期.
篇6
【關鍵詞】機電;傳感檢測;技術
1 機電一體化
機電一體化又稱機械電子學,英語稱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機械學Mechanics的前半部分與電子學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組合而成。現在的機電一體化技術,是機械和微電子技術緊密集合的一門技術,它的發展使冷冰冰的機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機電一體化具體包括以下內容:機械技術、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系統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傳感檢測技術。
2 傳感檢測技術
傳感檢測技術是系統的感受器官,是實現自動控制、自動調節的關鍵環節。其功能越強,系統的自動化程序就越高。現代工程要求傳感器能快速、精確地獲取信息并能經受嚴酷環境的考驗,它是機電一體化系統達到高水平的保證。
檢測傳感部分包括各種傳感器及其信號檢測電路,其作用就是檢測機電一體化系統工作過程中本身和外界環境有關參量的變化,并將信息傳遞給電子控制單元,電子控制單元根據檢查到的信息向執行器發出相應的控制。
國家標準GB7665-87對傳感器下的定義是:“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并按照一定的規律轉換成可用信號的器件或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
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對傳感器進行分類:
按傳感器的物理量分類,可分為位移、力、速度、溫度、流量、氣體成份等傳感器。
按傳感器工作原理分類,可分為電阻、電容、電感、電壓、霍爾、光電、光柵、熱電偶等傳感器。
電阻式傳感器是將被測量,如位移、形變、力、加速度、濕度、溫度等這些物理量轉換式成電阻值這樣的一種器件。主要有電阻應變式、壓阻式、熱電阻、熱敏、氣敏、濕敏等電阻式傳感器件。
電阻應變式傳感器。傳感器中的電阻應變片具有金屬的應變效應,電阻應變片主要有金屬和半導體兩類,金屬應變片有金屬絲式、箔式、薄膜式之分。半導體應變片具有靈敏度高(通常是絲式、箔式的幾十倍)、橫向效應小等優點。
壓阻式傳感器。壓阻式傳感器是根據半導體材料的壓阻效應在半導體材料的基片上經擴散電阻而制成的器件。其基片可直接作為測量傳感元件,擴散電阻在基片內接成電橋形式。用作壓阻式傳感器的基片(或稱膜片)材料主要為硅片和鍺片,硅片為敏感材料而制成的硅壓阻傳感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以測量壓力和速度的固態壓阻式傳感器應用最為普遍。
熱電阻傳感器。熱電阻傳感器主要是利用電阻值隨溫度變化而變化這一特性來測量溫度及與溫度有關的參數。在溫度檢測精度要求比較高的場合,這種傳感器比較適用。目前較為廣泛的熱電阻材料為鉑、銅、鎳等,它們具有電阻溫度系數大、線性好、性能穩定、使用溫度范圍寬、加工容易等特點。用于測量-200℃~+500℃范圍內的溫度。
按傳感器輸出信號的性質分類,可分為:輸出為開關量的開關型傳感器;輸出為模擬量的模擬型傳感器;輸出為脈沖或代碼的數字型傳感器。
按傳感器材料分類:可分為金屬、聚合物、陶瓷、混合物傳感器。
按傳感器制造工藝分類:可分為集成傳感器、薄膜傳感器、厚膜傳感器、陶瓷傳感器。
集成傳感器是用標準的生產硅基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工藝技術制造的。通常還將用于初步處理被測信號的部分電路也集成在同一芯片上。
薄膜傳感器是通過沉積在介質襯底(基板)上的,相應敏感材料的薄膜形成的。使用混合工藝時,同樣可將部分電路制造在此基板上。
厚膜傳感器是利用相應材料的漿料,涂覆在陶瓷基片上制成的,基片通常是Al2O3制成的,然后進行熱處理,使厚膜成形。
陶瓷傳感器采用標準的陶瓷工藝或其某種變種工藝(溶膠-凝膠等)生產。
完成適當的預備性操作之后,已成形的元件在高溫中進行燒結。厚膜和陶瓷傳感器這二種工藝之間有許多共同特性,在某些方面,可以認為厚膜工藝是陶瓷工藝的一種變型。
每種工藝技術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由于研究、開發和生產所需的資本投入較低,以及傳感器參數的高穩定性等原因,采用陶瓷和厚膜傳感器比較合理。
3 機器視覺技術
采用機器代替人眼來做測量和判斷的“機器視覺”,第一步靠的就是傳感器技術。
機器視覺系統是通過圖像攝取裝置把圖像抓取到,然后將該圖像傳送到處理單元,再通過數字化處理,根據像素分布和亮度、顏色等信息,來進行尺寸、形狀、顏色等的判別。進而根據判別的結果來控制現場的設備動作。
機器視覺技術日臻成熟,在現代加工制造業中,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飲料、化妝品、制藥、建材和化工、金屬加工、電子制造、包裝、汽車制造等行業。在現代自動化生產過程中,廣泛地用于工況監視、成品檢驗和質量控制等領域。機器視覺系統能提高生產的柔性和自動化程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機器視覺易于實現信息集成,是實現計算機集成制造的基礎技術。
4 機器視覺工業檢測系統類型
機器視覺工業檢測系統從檢測性質和應用范圍而言,分為定量和定性檢測兩大類,每類又分為不同的子類。機器視覺在工業在線檢測的各個應用領域十分活躍,如:印刷電路板的視覺檢查、鋼板表面的自動探傷、大型工件平行度和垂直度測量、容器容積或雜質檢測、機械零件的自動識別分類和幾何尺寸測量等。此外,在許多其它方法難以檢測的場合,利用機器視覺系統可以有效地實現。機器視覺的應用正越來越多地代替人去完成許多工作,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自動化水平和檢測系統的智能水平。
用微波作為信號源,根據微波發生器發出不同波濤率的方波,測量金屬表面的裂紋,微波的波的頻率越高,可測的裂紋越狹小。
自動光學檢測 (AOI) 指的是通過在受控照明條件下使檢測目標(如 PCB 的一部分)成像進行的目標檢測。
在AOI 系統中,捕獲和重建3-D 形狀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3-D AOI從檢測圖像中可以萃取出不同類型的信息。其表面顏色一直被成功用于檢查零部件情況,對于焊點檢測,精確確定焊點質量,形狀信息比顏色信息更有用。
篇7
2、稱重傳感器上的E+E-S+S-的意思:E+E-是電源線,S+S-是反饋線。
3、S+和S-是補償線路電阻用的。S+和E+是通路的,S-和E-是通路的。
4、稱重傳感器是用來將重量信號或壓力信號轉換成電量信號的轉換裝置。
篇8
傳感器技術是實現測試與自動控制的重要環節。在測試系統中,被作為一次儀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準確傳遞和檢測出某一形態的信息,并將其轉換成另一形態的信息。
具體地說傳感器是指那些對被測對象的某一確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響應)與檢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規律轉換成與之對應的可輸出信號的元器件或裝置。如果沒有傳感器對被測的原始信息進行準確可靠的捕獲和轉換,一切準確的測試與控制都將無法實現,即使最現代化的電子計算機,沒有準確的信息(或轉換可靠的數據),不失真的輸入,也將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傳感器種類及品種繁多,原理也各式各樣。其中電阻應變式傳感器是被廣泛用于電子秤和各種新型機構的測力裝置,其精度和范圍度是根據需要來選定的過高的精度要求對某種使用也無太大意義,過寬的范圍度也會使測量精度降低,而且會造成成本過高及增加工藝上的困難,因此,應根據測量對象的要求,恰當地選擇精度和范圍度是至關重要的。但無論何種條件、場合使用的傳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穩定,數據可靠,經久耐用。為此,在研究高精度傳感器的同時,必須重視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研究。目前,包括床暗器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檢測與應用等諸項內容在內的傳感器技術,已逐漸形成了一門相對獨立的專門學科。
一般情況下,由于傳感器設置的場所并非理想,在溫度、濕度、壓力等效應的綜合影響下,可引起傳感器零點漂移和靈敏度的變化,已成為使用中的嚴重問題。雖然人們在制作傳感器過程中,采取了溫度補償及密封防潮的措施,但它與應變片、粘帖膠本身的高興能化、粘帖技術的精確和熟練、彈性體材料的選擇及冷、熱加工工藝的制定均有密切的關系,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視,都需精心設計和制作。同時,還須注意傳感器的安裝方法,支撐結構的設置,如何克服橫向力等問題。
作為一次儀表的傳感器通常由敏感元件與轉換元件組成。
轉換元件就是精密的電橋。因此,測力秤重用電阻應變式傳感器主要由彈性體、應變片、粘帖膠及各種補償電阻構成。他的穩定性也必然是由這些元件的內、外因的綜合作用所決定。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談些粗淺看法,與同行商榷。
篇9
關健詞:先隧后站荷載釋放 螺栓受力 管頂應變 片塊變位 監測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A
因采用先隧后站技術,施工段盾構成型隧道(管片塊裝嵌而成)在地鐵站開挖施工過程中,因成型隧道上部荷載(土方量)的改變使管片塊的受力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成型隧道管片塊變位,出現施工及隧道結構的質量問題。為了及時了解和掌握地鐵車站開挖施工過程對成型隧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有必要對涉及的成型隧道段管片及其結構進行實時監測。
一、 監測的方法和內容
1、監測方法
圖1
本次監測采用工程測試中的應變電測技術。應變電測技術是用電測方法測量應變的一種測試技術。電測技術的基本組成是傳感器元件(電阻式應變片、應變計等)和測試儀器,原理是將結構應變機械量轉換成電量信號,經儀器接收、放大和量化等系統處理后示出應變量值。應變電測技術具有能效高、測量準確、遠距離遙測和數圖采集等優勢,在材料、結構工程領域的應變測試中被廣泛的應用。監測主要有電阻應變片、電阻式位移計、電阻式測力傳感器;應變測試系統(手持應變儀TC31K、電阻應變儀YJ26)。[1]
2、 監測內容
根據被監測結構體與受力概況,選定軌道交通五號線某一車站基坑開挖區下成型隧道左幅:309、315、321、327、333、339管片環,右幅:315、319、324、329、333、337管片環作為監測部位(見圖1)。
監測部位為:
① 管片塊間連接螺栓受力(螺栓受力監測點);② 管片環內壁頂部混凝土受力應變(管頂應變監測點);③ 管片間間隙變位(片塊變位監測點)。
(1) 螺栓受力監測
在螺栓桿中間位置凹凸兩面開淺槽(深2mm),并沿螺栓桿軸線靠固定螺帽端開線槽。在淺槽中心位置粘貼電阻應變片組,引導線,環氧密封。在電測法的基礎上,通過現場實驗校準,獲得螺栓應變值換算成螺桿力值關系式,得到螺桿受力值,實現監測管片(塊)間承壓力變化狀況。(見圖2)
(2) 管頂應變監測
隧道混凝土管片受力應變監測,采用電阻應變電測法。在監測盾構隧道內壁的頂部混凝土管片(塊)上,沿平行隧道方向粘貼電阻應變片,實現監測盾構隧道上方挖土施工過程中,管片(塊)混凝土應變(應力)的變化狀況。(見圖3)
(3) 片塊變位監測
在監測管面上選擇有代表性管片(塊)間(垂直間隙方向)粘貼特制表座,安放電阻式位移計,實現監測隧道混凝土管片間間隙變位。(見圖4)
圖2-管片塊間連接螺栓受力監測圖 圖3-管片環內壁頂部混凝土受力應變監測圖 圖4-管片間間隙變位監測圖
二、 現場監測數據采集
經過6個月的現場監測、數據采集及其整理,獲得了成型隧道上部土方量改變工況下,隧道管片環內壁頂部混凝土受力應變、管片塊間連接螺栓受力和間隙變位等數值。
監測點布置的位置及編號見下表圖。
某一段面監測點編號說明表
說明:1. 以人站立時面向車站(開挖區)的左右盾構隧道定義左右幅。
2.“-H”“-Q”“-Z”表示離楊箕站較前的監測點為“-Q”,靠后為“-H”,中間的為“-Z”。
3. “-1”“-2”表示人站立時面向楊箕站(開挖區)的左右先后定義1、2。
左幅339環監測點位置布置圖 左幅337環監測點位置布置圖 管片塊間連接螺栓受力和間隙變位監測 螺栓“應變力值換算――關系式”現場實驗校定
三、 監測數據綜合分析
1、監測目的
在車站開挖施工過程中,因成型隧道上部土方的逐漸挖除荷載陸續減小,定會造成管片環與環之間、片與片之間的受力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成型隧道管片發生變位留下成型隧道質量問題。為了及時了解和掌握地鐵車站開挖過程中對成型隧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有必要對其數據變化進行采集分析。從而通過分析數據作出有效預防措施。[2]
2、數據分析
①螺栓受力分析(見圖5)
螺栓受力監測是通過在電測法的基礎上,將獲得的螺栓應變值換算成螺桿受力值。從7月17日第一次數據采集到最后一次1月9日采集的全部數據,左線制圖后分析發現:
⑴開挖第一層土的緩慢變化階段:
基坑上方第一層土開挖后螺栓受力變化不大,曲線變化較小(車站開挖是從編號300環向編號339環的方向進行掘土)。根據現場開挖的順序,在8月6日前掘土到監測區上方時基本上只開始開挖第一層土。從圖5的曲線變化可以看出此時螺栓受力情況變化較小,變化值范圍在1-10KN之間。但也有個別點由于力的集中受壓出現負值被壓緊,且變化較大如Z327-3Q的監測點。
⑵分段分層陸續開挖到第三層土的迅速變化階段:
隨著分段分層的開挖順序,8月6日至8月23日逐段逐層的開挖到Z304環的第三層土時。通過曲線圖可以看出曲線迅速往上然后又迅速回落,變化值在5-50KN之間差值較大。監測數據說明開挖卸載第二、第三層土時螺栓受力變化最大。
圖5-左線各環螺栓受力監測數據變化圖
⑶至開挖完成后的穩定變化階段:
隨著開挖的繼續進行,上部土方陸續掘除直至荷載全部卸載完成。從圖上看出該階段9月1日到1月9日期間曲線變化較為平坦,變化值在5KN左右。這樣說明在挖出第三道支撐后螺栓受力變化已趨于穩定。
②各測點同一時間不同階段與前次測量變化的螺栓受力分析:(見圖6)
圖6-左線同一時間各監測點螺栓受力數據與第一次數據差值變化圖表
⑴從圖上可以看出7月29日為前段開挖期間,屬于緩慢變化階段,變化值在-2.5KN至2.2KN之間變化;
⑵9月8日這段時間剛好在開挖第二、第三段支撐的過程之中,圖中變化值較大在-10KN至1.1KN之間變化;
⑶9月30日及10月8日開挖為穩定變化階段,變化值在0KN至1.7KN和-3.2KN至-0.7KN之間變化;
圖7-左線同一時間各監測點螺栓受力數據與第一次數據差值變化圖表
⑷以上說明在開挖過程中,越是接近開挖第二、三道支撐時間的時候,各測點本次與上次螺栓受力變化差值越大;
⑸且各階段同一時間各測點越接近開挖端本次與上次螺栓受力變化差值越大。
③各測點同一時間不同階段與第一次測量變化的螺栓受力分析:(見圖7)
⑴從圖7藍色(7月29日)和紅色(9月8日)兩條曲線可以看出,兩條曲線變化較大;
⑵9月30日和10 月8日兩條曲線相對比較緩和;
⑶通過分析認為該圖可以佐證在開挖第二、三道支撐的過程中螺栓受力變化迅速,該過程中開挖對于成型隧道的影響較大。
④管頂拉伸微應變數據分析:(見圖8)
隧道混凝土管片受力應變監測,是采用電阻應變電測法。主要是通過惠斯登電橋原理來測量應變所引起的電阻變化的微小信號,經過電容器極板間充滿電介質時, 電容增大的倍數來獲得管片混凝土微小變化的狀況。本圖通過收集7月29日到年1月8 日的監測數據繪成圖表后總結出以下幾點:
圖8-左線各環管頂應變監測點數據變化圖
⑴基坑從開挖到結束,管片拉伸應變曲線走向總體向下發展,到開挖完成后大部分測點的拉伸變量達到最大;
⑵從Z315環及Z309環的曲線可以看出在開挖第三、四道支撐的過程中(9月30日)單次混凝土應變量最大;
⑶隨著基坑開挖完成,混凝土管片最終的應變量越接近基坑中部的環號其變量越大;
小結:隨著基坑開挖管片上方土方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混凝土的應變量與上部土方量減小成反比,即土方減少應變量增加。另在開挖第三及第四道支撐時單次變量最大。
⑤管片塊、環之間位移數據分析:
基坑開挖一般采用分段分層逐級掘土的方式,楊箕站基坑開挖其方式相同。當前段開挖完成后暴露的管片就會先拆除。從車站開挖和拆除的順序可以總結以下幾點內容:
⑴在車站管片上部開挖土方時,管片的片與片之間、環與環之間位移有少量變化但變量不大;
⑵從施工日期和圖表上可以看出當對已開挖出的管片進行拆除后(9月6日),大部分管片位移量全部有較大變量;
⑶隨著上部土方的逐漸挖除及前段管片逐環拆除后,位移量不斷變化最終累積位移最大值;
⑷從圖中可看出數值有正值也有負值,這種情況認為是受力不均引起的擠壓變化。
總結:
1、通過了解地鐵5號線某車站基坑開挖全過程的數據分析,先隧道后車站的施工工藝流程中,施工過程風險最大的就可能是在開挖第二,第三道支撐時的風險最大。如能在該過程中加以控制及采取有效措施,對成型隧道的影響就會減小到最低限度。
2、管片的片與片、環與環之間的位移主要變化還是在拆除管片后引起的位移最大。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扭矩扳子;力矩;力臂;電阻應變儀;荷重傳感器;校準;檢驗
1 概述
隨著扭矩扳子在我公司對旋緊力矩有要求的螺絲緊固件作業中廣泛的使用,需要對扭矩扳子定期進行檢定。由于送上級部門檢定周期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時間,但扳子在周期內的使用中,由于存在使用磨損、外力碰撞等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有時需要再檢驗,本人根據力矩原理,利用現有的YJ-26型靜態電阻應變儀與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組合,制作了一臺簡易手動機械預置式扭矩扳子校準裝置,經使用效果良好。
2 簡易預置式扭矩扳子校準裝置的組成
2.1 YJ-26型靜態電阻應變儀
YJ-26型靜態電阻應變儀是在靜力強度研究中,測量結構及材料任意點變形的應力分析儀器;如配相應的傳感器,可測量力等物理量。
2.2 BHR-4型的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
BHR-4型的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量程為(0-200)kg,原理是利用電阻應變原理構成。采用圓筒型彈性體為測力敏感元件,電阻應變片為轉換元件。該傳感器結構簡單、強度高、攜帶方便、抗沖擊穩定性好。常用于各種構造物體的荷重實驗。
2.3 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
固定支架起著支撐、固定、調整扭矩扳子角度的作用,并與水平地板焊接在一起(并有加強筋連接)。千斤頂高度可調支架不用焊接,可在地上移動;靜態電阻應變儀、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油壓千斤頂和其組合成一個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2.4 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的轉軸可調角度裝置
首先加工一個材料為碳素工具鋼(T8)?準230mm×30mm的金屬圓盤(扭矩扳子夾具),在其?準170mm圓周內(距其圓周邊20mm),除圓心外按同一方向均勻分布六個根據不同扭矩扳子旋轉正方形扳頭的尺寸而制作的正方形通孔,其邊長尺寸分別是19.4+0.2mm、19+0.2mm、12.8+0.2mm、12.5+0.2mm、25+0.2mm、25.6+0.2mm;也可根據其它扳子的不同尺寸制作。在?準200mm圓周上每隔15mm弧長,鉆一個?準12.5mm的孔(加工成沉頭座),同樣地在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上進行配鉆,得到相應通孔。其金屬圓盤中心孔為?準20.5mm(加工成沉頭座),同樣進行配鉆,得到相應轉軸固定支架通孔;(金屬圓盤經過熱處理獲得相應的硬度和耐磨性)用相應的圓柱頭內六角螺栓與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進行沉頭座連接并且是動配合(圓盤可轉動)。
3 校準扭矩扳子的測量原理
3.1 標定靜態電阻應變儀的顯示值(?滋?著)與力(kg)間的正比例關系
根據說明書對應YJ-26型靜態電阻應變儀(當靈敏系數k=2標定值為15000?滋?著)與BHR-4型的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量程為0-200kg組合,顯示值(?滋?著)與力(kg)的比例應為10:1。(如果配不同量程傳感器也可以是其他比例。)
3.2 校準靜態電阻應變儀
用一組(10個)M1等20kg標準砝碼對靜態電阻應變儀與荷重傳感器進行組校準(或經上級計量部門校準);在量程范圍內確定(包含上、下限)至少五個點進行測量,檢驗其基本誤差不大于測量值的±0.8%。否則重新調整儀器再進行測試。
3.3 根據不同規格量程的扭矩扳子制定出不同的表格
其內容是:按JJG707-2003《扭矩扳子》檢定規程要求確定出3~5個力矩M(Nm)校準點;并根據力臂d(扳子轉軸到手柄中心長度m),根據力矩原理M=F?d,通過F=M/d,計算出相應的力F(N)。除以9.8kg?m/s2再轉換成千克力F(kg)。最后轉換成儀器的顯示值(?滋?著),并根據準確度等級確定允許基本誤差±4%~±10%的誤差范圍。舉例如表1所示校準扭矩扳子明細表。型號規格:AC80~300Nm,L=0.488m允許基本誤差±4%
表1
注:L的長度(單位必須是米)作為制定表格的依據,如果該表格確定下來,則L不變;反之,如果儀器測量出三次平均F(?滋?著)的應變值,除以10,乘以9.8得出F(N),再乘以L(d)得出所測量的力矩(Nm)。
4 校準扭矩扳子的過程
將手動機械式扭矩扳子預置到所需要校準的力矩值上,把扭矩扳子的正方形旋轉扳頭插入到位于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上的圓盤扭矩扳子卡具中,轉動圓盤觀察,使扭矩扳子處于近似水平狀態時,然后用兩個?準12mm的銷釘(或圓柱頭螺釘)在圓盤?準200mm圓周上?準12.5mm的對稱孔與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的相應通孔穿插限位;(連接圓盤與扭矩扳子轉軸固定支架)并鎖緊。
將油壓千斤頂放在千斤頂可調支架上,并根據扭矩扳子的水平高度調整可調支架的高度,將荷重傳感器放在油壓千斤頂上,且將荷重傳感器頂端放置一個小“Y”型鋼筋支架,使得傳感器支架、千斤頂、千斤頂可調支架的總高度約等于扭矩扳子水平狀態的高度,且扭矩扳子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小于10°(減少誤差),再按某表格用卷尺測出相應的長度L約等于d(扳子轉軸到手柄中心的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確定傳感器“Y”支架所頂扭矩扳子的支點。調整好并標定靜態電阻應變儀并連接電阻應變荷重傳感器,對千斤頂緩慢地施加力直到扭矩扳子發出“嗒”的一聲,此時觀察應變儀的示值(?滋?著)并記錄,然后撤力即可,同一點重復測量三次,得出平均;重復上述過程,所得測量值與表格相應允許基本誤差(?滋?著)進行比較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