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白細胞范文
時間:2023-03-22 02:0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尿白細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先進醫療設備在醫學領域的使用,現在臨床檢驗室檢查尿常規基本實現了儀器自動檢測,無論是檢測項目、檢驗速度等方面均較手工操作有了大大改進,既方便了病人在短時間內得到多項檢測結果,也為檢驗人員減輕了工作量。尿液常規檢驗由3項發展到目前的10項,這對臨床有關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觀察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發現尿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與尿沉渣鏡檢中的白細胞數量經常出現不一致的現象,尿液白細胞檢查對泌尿系統疾病、前列腺疾病等有著重要價值,其定量檢測可直接反映相關疾病的狀態。針對尿液分析儀所得出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等問題,為了更好地使尿液分析儀得出可靠的實驗數據,收集了住院患者550例尿液標本,采用尿液分析儀與顯微鏡計數法對尿液中白細胞檢測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
資料與方法
465名健康體檢者,年齡20~28歲,男358人,女107人,均否認肝、腎、結核等病史(女性排除月經期)。
方法:取受檢者清晨空腹新鮮小便,分別進行儀器分析和顯微鏡檢查(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方法操作)。
儀器:FA-150型尿分析儀及配套尿11聯試紙條、顯微鏡。
結 果
465標本中,儀器檢測白細胞異常65例,鏡檢白細胞異常49例,兩者同時異常43例,兩者符合率65%;不相符者占35%,其中包括儀器檢測的假陰性、假陽性及儀器檢測和鏡檢白細胞數量的差異。
討 論
儀器檢測白細胞陰性而鏡檢白細胞陽性,可能是標本檢測前未混勻,或尿液放置過久,白細胞會沉淀,造成鏡檢時尿液濃縮而致白細胞過多。
儀器檢測白細胞陽性而鏡檢白細胞陰性,可能是尿11聯試紙的白細胞模塊中含有吲哚化合物、重氮鹽及其他物質,而中性粒細胞含有酯酶能水解吲哚化合物,其產物與重氮鹽反應生成紫色物質,顏色與酯酶活性成正比,借此估計尿中白細胞的數量。當粒細胞破壞、崩解時試紙也能檢出,而鏡檢則不能檢出,造成白細胞數量差異但臨床仍以鏡檢的白細胞數為診斷標準,而目前尚無法證實是酯酶還是其他物質存在干擾。
當尿蛋白含量在3g/L以上或大量葡萄糖,高比重尿時均會使試紙條反應敏感性降低,而使儀器檢測白細胞產生假陰性;此外用藥期間尿中含有一定量頭孢菌素、慶大霉素等時可使儀器檢測結果產生假陰性[1]。
任何引起尿液顏色異常的物質如甲醛等都會使儀器檢測白細胞時產生假陽性。
試紙條與尿儀不配套的替代品、保存不當或過期變質,均影響結果。試紙條浸入尿中的時間,應嚴格遵守說明書上的規定;在尿中浸時間過短,反應不能充分進行,過長試劑在尿中擴散,影響結果準確性。
建議:尿10項是半定量檢查法,且尿10項檢查法敏感性高。臨床醫生在判定結果的臨床意義上應有正確的認識,儀器分析只能作為過篩檢查,最終結果還是應以鏡檢結果為準[2]。對一些微量報告應持慎重態度,尤其女性患者,應結合臨床癥狀進一步復查。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尿液干化學儀長春迪瑞H-800;尿液沉渣儀Sysmex UF-500i;手工鏡檢;紅細胞;白細胞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for Detecting Urine RBC and WBC
CHEN Ze-qin1,LI Bin2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Weiyuan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iyuan 642450,Sichuan,China;
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Zigong No.4 People's Hospital,Zigong 643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 and microscopic checking urine red blood cells(WBC), white blood cells(RBC). Methods Urine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 of 680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urine analyzer and microscope at the same,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urine dry chemical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 is 24.85%,the positive rate of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 is 27.35% and that of artificial microscopy is 25.5%.the urine red blood cell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urine sediment analyzer χ2 is 4.09,(P
Key words:Urine dry chemistry analyzer Changchun DIRUI H-800;Urine sediment analyzer Sysmex UF-500i;Manual microscopy ;Red blood cells;White blood cells
尿液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腎小管和集合管分泌(排泄)通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異物、毒物等,同時調節水、電解質代謝及酸堿平衡,借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尿液分析是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首次晨尿因隔夜后尿液在體內濃縮酸化,有利于異常成分檢出,尿液自動化儀器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彌補了人工檢查易漏檢的項目;但有些因素的影響易造成假陽性及假陰性結果。為進一步探討尿液自動化儀器和傳統手工鏡檢在尿液分析中的優缺點,指導臨床實際工作中正確對待兩種方法的應用,本文對680例住院患者晨尿在常規條件下用干化學、尿沉渣儀對尿液紅細胞、白細胞進行檢測,同時人工鏡檢,并對結果比較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隨機收集我院2015年1月13日~6月26日門診和住院部患者新鮮晨尿680例,同時進行尿液自動化儀器和手工鏡檢,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2試劑與儀器 尿液干化學儀長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儀 Sysmex UF-500i及配套試劑、質控品;奧林巴斯顯微鏡、玻片、試管。
1.3方法 每日做標本前檢查室內質控,在控后開始做患者標本。標本均取合格的晨尿10ml,嚴格將尿液混勻,倒入試管中上機(尿液干化學儀長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儀SysmexUF-500i)進行檢測,顯微鏡尿沉渣檢查由有豐富經驗的兩名主管檢驗技師分別按第三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操作,離心后棄上清液,留下0.2ml沉渣,輕搖混勻,取0.02ml 滴于載玻片上,觀察20個高倍鏡視野中紅細胞、白細胞數,結果取均值。
1.4評價指標 尿液干化學儀隱血測出1+及以上為陽性、白細胞測出1+及以上為陽性;尿沉渣儀紅細胞0~25/μL范圍內為陰性、白細胞0~25/μL范圍內為陰性,超出范圍則視為陽性;尿沉渣鏡檢紅細胞0~3/高倍鏡、白細胞0~5/高倍鏡視為陰性,超出范圍則視為陽性。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尿液自動化儀器與手工鏡檢結果陽性率比較分析,尿液自動分析儀中RBC尿液沉渣儀陽性率最高,而干化學儀陽性率最低;WBC干化學儀陽性率最高,而手工鏡檢陽性率最低,見表1。
2.2尿液自動化儀器(尿液干化學儀 長春迪瑞H-800和尿液沉渣儀 Sysmex UF-500i)與手工鏡檢結果,經χ2檢驗:表3 尿液紅細胞鏡檢與尿沉渣儀結果χ2為4.09,P
2.3尿液自動化儀器與手工鏡檢結果靈敏度及特異性比較分析,尿液RBC尿液沉渣儀靈敏度優于干化學儀,而尿液干化學儀特異性則更好;尿液WBC干化學儀靈敏度優于尿液沉渣儀,而尿液沉渣儀特異性相對更好,見表6。
3 討論
血液流經腎小球,血漿中的水、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都能由腎小球濾入腎小囊,形成超原尿,原尿經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與濃縮稀釋后形成終尿,流經腎盂、輸尿管到達膀胱并儲存,通過尿道排除體外。首次晨尿因為尿液酸化濃縮使有形成分富集更利于尿液紅細胞、白細胞的檢出。尿液自動化儀器的使用使得尿液檢測成功提速,不僅解放人力,而且與傳統的鏡檢相比,具有快速、操作簡便、重復性好,可質量控制等優點。尿液沉渣儀Sysmex UF-500i運用流式細胞技術和電阻抗原理,應用熒光染料菲啶和羰花青對對尿液中各類有形成分進行染色,然后經激光照射每一有形成分發出熒光強度、散射光強度及電阻抗大小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定量數據[1]。但是尿液中有大量真菌時,尿沉渣儀誤將真菌識別為紅細胞使紅細胞假性增高,真菌孢子會干擾尿液沉渣儀Sysmex UF-500i對RBC計數,不會干擾WBC的計數[2]。住院患者因為留取尿液過程中其它物質混入,特別女性患者白帶混入可能使白細胞假性增高。采用尿沉渣法進行檢測時易受尿液中的結晶、細菌、藥物、白帶等其他混入物的影響從而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3]。尿液干化學儀長春迪瑞H-800運用配套試紙條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顏色變化,被不同發光二極管照射后,產生發射光,反射光由光電管接受,光信號轉化為電訊號,電訊號傳送至模擬轉換器,轉換成數值,經微處理控制器處理,自動顯示結果。尿干化學法速度快重復性好可適于大批量標本篩檢,顯微鏡法操作繁瑣,但能真實展現細胞等有形成分形態判斷直觀可靠。但是干化學法易受尿液中維生素C影響而使RBC呈假陰性,而WBC主要檢測白細胞酯酶針對于尿液中粒細胞可以檢出,淋巴細胞存在一定局限性[4]。本次實驗中住院部晨尿可能由于放置及運送時間不及時,上機檢測白細胞破壞,白細胞酯酶仍可結合于干化學試紙條,但在鏡檢和尿液沉渣儀上不可檢出使得尿液鏡檢和沉渣儀陽性率減低[5]。干化學法測定尿液細胞時,病患飲食、藥物、PH等因素均可對結果造成影響,從而使得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感染而出現的分泌物和某些氧化物的污染如次氯酸鹽可引起干化學法假陽性,一些疾患如腎病引起尿中紅細胞破壞、溶血性疾病導致血紅蛋白尿等都能產生假陽性,尿液pH值低、比重低、放置時間長,尿中紅細胞就會開始溶解,也會導致假陽性結果產生[6]。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競爭性抑制反應,若尿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可使干化學法檢測紅細胞呈現假陰性[7]。傳統手工鏡檢作為尿液檢測“金標準”[8],但因為操作費時,重復性差,人為因素影響較大,質量不可控制等因素在大量標本時受限。尿沉渣法和干化學法并聯檢測尿液的靈敏度最高,但特異度最低;而尿沉渣法和干化學法串聯檢測的特異度最高,但靈敏度最低。對于尿沉渣及干化學法結果有疑問的尿液樣本,需要使用鏡檢法再次復查,以提高報告的準確率[9]。但干化學法與尿沉渣法同屬儀器測定,受影響因素較多,不能完全代替顯微鏡檢測,可作為常規性的檢測手段。絕大多數儀器檢測到的紅細胞、白細胞結果不需要人工復檢便可以發出檢測報告;而對于有形成分濃集或形態異常的標本以及尿液含有結晶或酵母菌的尿液標本需要人工顯微鏡鏡檢才能發出檢測報告[10]。在臨床工作中,三種方法應聯合應用并結合臨床資料,并指導臨床工作中正確對待兩種儀器方法的應用,以真實反映標本情況,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醫生提供準確可靠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3-296.
[2]唐中,梁騎.四種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對尿液中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檢測性能研究[J].CCP,2012.11.055:3737-3741.
[3]揚金榮.尿液分析儀法與尿沉渣顯微鏡鏡檢結果的對比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12-113.
[4]孫延河,張連勝.聯合應用干化學法與顯微鏡法檢測尿液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準確性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2011,038:1866-1867.
[5]Du J,Xu J,Cui W.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zed criteria for microscopic review following multiple automated routine urinalysis systems[J].Clin Chim Acta,2015,444:221-228.
[6]lmadhounMD,El-HaleesA.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urinary microscopic solid particles[J].J MedEng Technol,2014,38(2):104-110.
[7]孫士欣,陳建魁.尿沉渣人工顯微鏡鏡檢紅細胞、白細胞與尿液干化學分析儀的結果比較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2012,031:1729-1730.
[8]沈鋒,張博.UF-1OOOi尿流式分析儀及Meer6OOH尿干化學分析儀與鏡檢法檢測尿液有形成分的差異性[J].現代檢驗醫學,2013,40:127-132.
篇3
河南大學附屬淮河醫院檢驗科,河南開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尿標本留取方式對尿常規檢驗中白細胞計數變化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于我院泌尿外科就診的248例尿路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雙數字法隨機分成單次清洗組與多次清洗組,每組各124例。其中單次清洗組通過滅菌注射用水清潔會陰后取尿液標本,前段尿樣歸為A組、中段尿樣歸為B組;多次清洗組在尿液取樣前分別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浸潤的紗布、聚維酮碘浸潤的紗布及干凈無菌紗布依次清潔外陰,前段尿樣歸為C組、中段尿樣歸為D組。對比四組尿液樣本細菌污染情況,記錄沉渣鏡檢后紅細胞與白細胞計數情況。結果 ①前段取樣的A、C組尿液培養陽性與陰性對比無統計學意義,中段取樣的B、D組尿液培養陽性與陰性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C組細菌感染對比差異明顯,B、D組細菌感染對比差異明顯(P<0.05);②單次清洗的A、B兩組白細胞計數對比差異明顯(P<0.05);多次清洗后取樣的C、D兩組白細胞計數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取樣紅細胞計數均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患者在尿樣采集前多次清洗會陰后取中段尿液作為檢驗尿液樣本,可有效提升對白細胞與紅細胞計數檢測的精確性,降低假陽性、假陰性情況發生風險,減少誤診幾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
關鍵詞 ] 尿標本留取方式;尿常規檢驗;白細胞計數變化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c)-0141-02
尿液采集與檢驗對尿路感染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1]。相關研究證實[2],傳統尿液采集方案存在多種弊端,如消毒液殘留于尿樣中易造成檢驗假陰性現象、取前段尿液樣本使得檢驗結果存在較大誤差,增加誤診風險等,對尿路感染臨床診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部分學者提倡推廣膀胱穿刺尿細菌培養方案,認為該方案檢驗結果準確性最高,誤診幾率最小,但忽視此檢驗方法為有創檢測法,患者接受度較低,不具有臨床廣泛推廣空間。本次研究選取248例尿路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探討不同尿標本留取方式對尿常規檢驗中白細胞計數變化的影響,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具體報道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于我院泌尿外科就診的248例尿路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雙數字法隨機分成單次清洗組與多次清洗組兩組,每組各124例。本次受試的124例患者均通過尿常規與血常規檢查,其尿菌落計數超過105/mL、尿沉渣白細胞計數超過20萬個/h,被確診為尿路感染,排除尿檢前7 d使用抗生素者;排除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所有患者中男153例,女95例;年齡18~66歲,平均(44.6±4.9)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單次清洗組通過滅菌注射用水清潔會陰后取尿液標本,前段尿樣歸為A組、中段尿樣歸為B組:于護士指導下清潔雙手,將浸潤過滅菌注射用水的無菌紗布從前往后清潔會陰,后由護士按照相關要求將無菌杯交給患者采集尿樣(男性患者站立位,女性患者蹲位),采集到的前段尿樣注明A組,中段尿樣注明B組,均交由護士及時送檢。
②多次清洗組在尿液取樣前分別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浸潤的紗布、聚維酮碘浸潤的紗布及干凈無菌紗布依次清潔外陰,前段尿樣歸為C組、中段尿樣歸為D組:由護士依次為病患發放3個浸潤醫用紗布的一次性杯子,杯a中裝有滅菌注射用水浸潤的紗布一塊、杯b中裝有聚維酮碘浸潤的紗布一塊、杯c中裝有生理鹽水浸潤的紗布一塊,患者在護士的指導下使用上述三塊紗布依次從前往后清洗會陰,后由護士按照相關要求將無菌杯交給患者采集尿樣(男性患者站立位,女性患者蹲位),采集到的前段尿樣注明C組,中段尿樣注明D組,均交由護士及時送檢。
1.3評估標準
1.3.1 尿樣培養判斷標準 陽性:革蘭陰性桿菌計數超過105cfu/mL或革蘭陽性桿菌計數超過104cfu/mL;陰性:尿培養的2 d內無細菌檢出;細菌污染:檢出菌落種類超過2種[3]。
1.3.2觀察指標 對送檢尿液進行細菌培養及沉渣鏡檢,對比四組尿液樣本細菌污染情況、紅細胞與白細胞計數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6.0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以(±s)表示,采取t檢驗;以(%)表示,采取χ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四組患者尿培養結果對比情況分析
前段取樣的A、C組尿液培養陽性與陰性對比無統計學意義,中段取樣的B、D組尿液培養陽性與陰性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C組細菌感染對比差異明顯,B、D組細菌感染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細見下表1。
2.2四組患者紅細胞與白細胞計數對比情況分析
單次清洗的A、B兩組白細胞計數對比差異明顯(P<0.05);多次清洗后取樣的C、D兩組白細胞計數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取樣紅細胞計數均無明顯差異(P>0.05);詳細見下表2。
3 討論
尿常規檢測因檢測項目較多且易受到多種外界因素的干擾,其檢測結果往往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現象,對后續診斷及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為了獲得準確可靠的尿常規檢測結果,除了醫護人員做好本職工作、堅持規范化操作外,患者在尿液樣本采樣途中也需要密切配合[4],以減少誤診幾率,以免延誤寶貴治療時間。本次研究為尋求最佳尿樣留取方式,以提高尿路感染診斷準確度,將受試的248例患者分成單次清洗組與多次清洗組兩組,分別給予單次會陰處清洗消毒與多次清潔消毒方案,發現多次清潔后取樣的C、D組患者尿檢細菌感染率均不足A、B組(單次清潔后取樣)的四分之一,表明合理的尿液取樣指導與無菌操作可有效提升尿樣有效性,降低其菌落計數,以此提高尿檢準確度。
臨床研究表明[5],實驗室尿常規檢測所使用的尿樣最易受到感染的步驟集中在采集環節、儲存環節與檢驗環節,部分患者于尿檢前服用抗生素類藥物、采集環節不按照相關流程操作、樣本采集后未及時送檢等均為尿液檢查呈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現象的重要因素。另外,相關研究表明[6],尿液采集與檢驗對尿路感染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傳統尿液采集方案多需要患者于尿液采樣前使用消毒液清理會陰處,部分患者在清理完畢后易出現消毒液殘留于尿樣中易造成檢驗假陰性現象[7],使得尿常規檢查結果產生誤差,不僅增加醫護人員工作壓力,還可能延誤病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對患者的健康安全不利。為了盡可能排除外界因素對尿液樣本有效性干擾,本次研究中采集的尿樣均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流程,患者未于監測前服用抗生素,樣本采集后也于第一時間又值班護士送至檢驗處檢驗,受試的多次清潔組患者二、三次行外陰消毒使用的碘伏及生理鹽水,均通過相關研究證實[8],不會因其與尿液混合而出現假陰性現象,使用較為安全。
為了探索取樣時段是否對尿檢準確度造成影響,本次研究還將單次清洗組與多次清洗組按照取樣時段劃分成四組,A、C兩組為前段取樣,B、D兩組為中段取樣。通過對比可發現,B、D組尿樣中白細胞計數分別為(6.12±8.21)個/HP和(6.33±8.44)個/HP,明顯小于A、C組的(11.33±9.01)個/HP和(11.59±9.11)個/HP,說明中段尿液樣本在尿常規檢測中更具實用性與有效性。對此,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尿液沖洗有關。即便經過取樣前消毒清洗,難免仍舊有少量細菌殘留,在前段尿液沖洗后,外源性的白細胞計數和紅細胞計數干擾得到有效控制[9],使得中段采樣尿液沉渣檢測結果更精準。這一研究結論與姜小梅[10]等基本一致。
另外,筆者認為當前多數醫療機構出于對患者隱私及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考慮,僅將采樣工具交付患者,鮮有詳細告知其采樣步驟及注意事項,導致患者采樣后樣本感染、變質,失去原有檢測價值。對此,醫護人員應當充當指導者的角色,突顯其責任意識,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專業的指導、輕柔的話語,逐漸消除患者尿液采樣的緊張感與不安感,全程指導患者完成尿液取樣工作,以此提高尿樣有效率,為臨床診治提供真實有效的依據。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提倡推廣膀胱穿刺尿細菌培養方案,但筆者認為該方案雖檢驗結果準確性較高,但為有創診治方案,患者普遍接受度較低,不具有臨床廣泛推廣空間。
綜上所述,患者在尿樣采集前多次清洗會陰后取中段尿液作為檢驗尿液樣本,可有效提升對白細胞與紅細胞計數檢測的精確性,降低假陽性情況發生風險,減少誤診幾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
參考文獻]
[1] 李旭英,鄭士偉,李三驗,等.129例尿路感染者尿常規8 項指標對比分析[C].//2006年浙江省醫學會檢驗醫學會議論文匯編,2006.
[2] 孫秀娟.陰道出血病人尿常規標本采集方法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30.
[3] 張括,李金明.病原體核酸檢測中泌尿生殖道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9):982-985.
[4] 賈宏.門診留取尿培養標本合格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對策[C].//2007年全國加強門診急診工作(烏魯木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80-82.
[5] 劉丹,何志娟,朱玲,等.巧用提示卡提示患者留取24h尿標本[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z1):133.
[6] 楊沛芝,張建林.品質圈活動在提高24 h尿標本留取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35-36.
[7] 蘇小霞,何淑賢,易克艷,等.品管圈在提高留取尿標本質量中的應用與成效[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232.
[8] 彭巧君,王梅新,杜麗霞,等.24 h尿標本留取方法的改進[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25-326.
[9] 韓靖云,張秀珍.不合格采樣及送檢導致生化指標波動原因的探討[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1,24(2):113-114.
篇4
【關鍵詞】 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鏡檢白細胞;分析
隨著尿液分析儀的廣泛使用,干化學試劑帶法已作為尿液檢驗的常規項目;尿沉渣人工鏡檢耗時、費力,以致有許多工作人員不愿意進行此項檢驗。筆者使用兩種方法聯合檢測286例尿液標本,將其中的有關白細胞檢驗項目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本院門診以及住院患者共286例,年齡6~69歲,平均29歲。其中男131例,女155例。
1.2 方法 干化學法白細胞酯酶試驗:使用Uritest-200尿液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嚴格按照使用要求及說明,進行實驗操作。取新鮮尿液10 ml,混勻,浸入檢測試紙條,1 s后取出,放置于儀器內自動檢測,打印報告結果。結果報告:(-)、(±)、(+)、(++)、(+++)、(++++)。本次實驗,白細胞酯酶試驗檢測結果(±)統計為陽性。鏡檢白細胞:留取新鮮尿液標本10.0 ml于試管中,在1200~1300 r/min轉速條件下,離心 5 min,棄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充分混勻后,取20ul 滴在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1.8~1.8 cm ),使用OLYMPUS光學顯微鏡進行檢測。先以較弱的光線,使用低倍鏡觀察全貌,再用高倍鏡仔細辨認白細胞(WBC)。結果報告:WBC: x 個/高倍視野(HPF )[1],本次實驗,白細胞:>5個/HPF 判為陽性。將檢驗結果進行統計,比較分析。
2 結果
見表1。
表1
286例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與鏡檢白細胞檢驗結果(例)
白細胞酯酶試驗鏡檢白細胞結果
陽性陰性合計
陽性17421
陰性3262265
合計 20266286
干化學法白細胞酯酶試驗陽性率為7.3%,鏡檢白細胞陽性率為7.0%。
3 討論
兩種方法檢測陽性率相差不大,但是陰性、陽性結果之間有相互交叉的情況,這與各自不同的實驗原理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白細胞酯酶試驗原理:細胞胞質含嗜苯胺藍顆粒的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均含有白細胞酯酶,該酶能水解吲哚酚酯,生成吲哚酚和有機酸,吲哚酚可進一步氧化形成靛藍;或吲哚酚和重氮鹽發生反應生成重氮色素,使試帶發生顏色變化,尿液分析儀檢測這種變化,從而報告出相應的檢驗結果[2]。鏡檢白細胞則是利用顯微鏡的放大作用,將細胞等有形成分呈現于鏡下(如進行染色分析,則效果更佳),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進行結果報告。至于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陽性,鏡檢白細胞陰性的結果,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陰道分泌物污染可以導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致假陽性[1];(2)尿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低滲尿、高PH尿或者標本處置不當等,尿液中的白細胞被破壞,顯微鏡下看不見,或僅見細胞碎片;(3)尿沉渣內白細胞含量較少且未充分混勻,細胞分布不均,以至鏡檢結果陰性。這種現象在白細胞酯酶試驗結果為(±)的情形較易出現。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結果陰性,鏡檢白細胞陽性,其可能原因有 :(1)尿液中蛋白濃度高(>5.0 g/L)、葡萄糖濃度高(大于30.0 g/L)或尿液比密度降低等均可導致白細胞酯酶試驗假陰性結果;(2)尿中某些藥物的影響,如尿中高濃度四環素可以導致白細胞酯酶試驗假陰性;(3)試帶失效、某些因素致白細胞酯酶試劑靈敏度降低,未能顯示陽性結果;(4)尿液白細胞中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不與白細胞酯酶試劑發生反應。在腎移置患者發生排異反應時,尿中以淋巴細胞為主或其他病因引起的單核細胞增多的尿液時,白細胞酯酶為陰性結果[3];(5)尿中或者某些上皮細胞、陰道滴蟲等誤判為白細胞等;(6)其他人為錯誤等。
參 考 文 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3-296.
篇5
關鍵詞: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鏡檢;紅細胞;白細胞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原理是通過顯微鏡對流動計數池中尿液的有形成分的顯微放大,由主機控制攝像同步裝置對分布在視野內的樣品攝取多幅圖像進行分析處理,采用機器視覺技術,針對不同性質的樣品通過低倍鏡掃描陰性過篩,低倍鏡目標定位和高倍鏡跟蹤識別對樣品中的有形成分進行分析。該儀器具有操作簡便、自動化程度高、檢出率高等優點,并且較好地解決了尿沉渣難以標準化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干擾因素[1]。本文采用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鏡檢法共分析了952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標本,探討使用該儀器測定紅細胞和白細胞的主要干擾因素,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儀器及試劑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配套試劑(湖南愛威公司)。
1.1.2標本來源隨機收集我院住院患者清潔中段尿952份。
1.2方法用一次性塑料尿杯隨機收集住院患者清潔中段尿,充分混勻后倒入20ml的專用試管中,嚴格按照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操作方法進行尿液分析,所有標本均在取樣后2h內完成檢測。
2結果
2.1紅細胞測定結果
2.1.1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檢測檢出陽性153例,陽性率16.1%。
2.1.2 人工鏡檢檢出陽性101例,陽性率10.6%。
2.2白細胞測定結果
2.2.1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檢測檢出陽性91例,陽性率9.6%。
2.2.2人工鏡檢檢出陽性72例,陽性率7.6%。
3討論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人工鏡檢紅細胞不符合的52例標本中,20份是有結晶引起;13份是由上皮細胞的細胞核引起;9份是由變形的白細胞引起;6份由酵母菌引起;4份由大量細菌引起。一些結晶的形狀和紅細胞的形狀非常相似,像尿酸鹽結晶,草酸鈣結晶。而上皮細胞的細胞核的形態大小也和紅細胞極為相似,酵母菌的形態大小也和紅細胞類似,但是真菌孢子及酵母菌多無色、折光性強,邊緣厚且常連成串,大小不一,有時可見出芽[2]。一些變形的白細胞大小也和紅細胞大小差不多,從而導致儀器分析時誤認從而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
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和人工鏡檢紅細胞不符合的19例標本中,經鏡檢確認8份由小圓細胞引起;5份是有草酸鹽結晶引起; 4份是有紅細胞引起;2份由滴蟲引起。小圓上皮細胞和滴蟲與白細胞相似,一些紅細胞也和白細胞差不多,而草酸鹽結晶具有較強的散光強度,從而導致儀器分析時誤認。
近些年,臨床檢驗基本已進入儀器檢測時代,通過顯微鏡人工鏡檢的傳統手工時代已逐步被取代[3,4]。自動化儀器分析法只能起到初步篩查作用,尿液沉渣顯微鏡檢查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檢查手段,標準化的顯微鏡檢查仍然是尿液沉渣分析的金標準,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
綜上所述,雖然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有很多優點,但尿液有形成分復雜,所以儀器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鏡檢,故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對一些陽性標本進行人工審核鏡檢復查,避免出現一些有形成分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再發報告,以確保提高尿液沉渣檢測的質量保證。
參考文獻:
[1]AVE-763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儀器說明書.
[2]魏明竟,臨床檢驗學[M].第一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9,8.
[3]張湘琦,蘭愛純,唐和林,等.臨床尿常規檢驗的影響因素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16):1757.
篇6
[關鍵詞] 尿沉渣分析儀;顯微鏡鏡檢;假陽性;假陰性
[中圖分類號] R44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c)-0077-02
Study on the interference factors of detection of WBC,RBC,CAST by UF-100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
LIU Weiping YIN Minggang ZHONG Huixiu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Zigo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terference factors of detection of WBC, RBC, CAST by UF-100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 Methods 8 950 cases of midpiece morning urine samples were dectected by UF-100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 and compared with manual microscopy. Results The main false positive factor of detection for WBC, RBC, CAST was ammonium salts (accounts for 35.3%), calcium oxalate crystals (accounts for 40.1%), and viscose rayon (accounts for 38.1%) respectively. The main false negative factor of detection for WBC, RBC, CAST was WBC accumulation (accounts for 59.2%), shadow RBC (accounts for 34.5%) and hyaline cast (accounts for 100.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any interference factors exist in urine for detection of WBC, RBC, CAST by UF-100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 Therefore, microscopy review standards and result verifying system are supposed to be established to avoid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Key words] Urinary sediment analyzer; Microscopy; False positive; False negative
UF-100型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是采用流式細胞技術和電阻抗技術,利用細胞染色技術對細胞核和細胞膜等成分進行染色,根據尿中各類有形成分產生的散射光脈沖和熒光脈沖的強度、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電阻抗信號的大小來區分尿內紅細胞(RBC)、白細胞(WBC)、管型(CAST)等有形成分。但由于尿液有形成分復雜,影響因素很多,且各檢測指標的形態、大小、染色性方面存在相似之處,因此該儀器并不能嚴格區分尿液各類有形成分,常導致某些檢測項目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果誤判,可出現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如果不予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將會誤導臨床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了避免臨床誤診和漏診,筆者對該儀器檢測的干擾因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隨機收集2011年6~9月本院住院患者中段晨尿共8 950份,其中,男5 461例,女3 489例。年齡1~86歲。以顯微鏡法作為金標準,WBC、RBC、CAST假陽性標本數分別為354、506、569例;假陰性標本數分別為103、151、16例,以假陽性和假陰性標本作為研究對象。
1.2 儀器及試劑
UF-100型尿沉渣全自動分析儀(以下簡稱UF-100) 及配套試劑(日本Sysme公司)。
1.3 方法
用潔凈尿杯收集住院患者中段晨尿,充分混勻后倒入干凈試管約12 mL,先用U F-100進行分析,剩余尿液取10 mL做顯微鏡檢查。顯微鏡檢查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1]執行,每份標本均在2 h內完成檢測。UF-100 檢測結果按照本實驗室建立的參考范圍進行判斷,即紅細胞
2 結果
2.1 UF-100檢測尿液WBC、RBC和CAST的假陽性干擾因素及其分布
導致WBC檢測假陽性的因素:非晶形鹽類占35.3%(125/354)、小圓上皮細胞占28.8%(102/354)、酵母菌占18.9%(67/354)、破碎上皮細胞占15.0%(53/354)、滴蟲2.0%(7/354)。RBC檢測假陽性的因素分別為:草酸鈣結晶占40.1%(203/506)、酵母菌占31.4%(159/506)、細菌占14.2%(72/506)、其他結晶及非晶形鹽類占10.7%(54/506)、脂肪滴占1.6%(8/506)、卵磷脂小體占1.4%(7/506)、占0.6%(3/506)。CAST假陽性的因素:黏液絲占38.1%(217/569),類圓柱體占26.0%(148/569),上皮細胞占18.3%(104/569),膿球占16.0%(91/569),菌絲及酵母菌聚集物占1.6%(9/569)
2.2 UF-100檢測尿液WBC、RBC和CAST的假陰性干擾因素及其分布
導致WBC檢測出現假陰性的因素有白細胞聚集和白細胞粘附,分別占59.2%(61/103)和40.8%(42/103)。導致RBC假陰性的因素:影紅細胞占34.5%(52/151),紅細胞高度異形性占31.1%(47/151),紅細胞碎片占19.2%(29/151)和紅細胞聚集占15.2%(23/151)。管型假陰性的因素為少量透明管型,占100.0%(16/16)。
3 討論
尿沉渣分析儀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篩查儀器,尿液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響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2]。但是由于儀器本身的局限性,尿液成分復雜,有諸多影響檢測的因素,可導致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因此,必須用顯微鏡法對可疑結果進行復查確認。
本研究結果表明,白細胞假陽性的首位因素是非晶形鹽類結晶包括磷酸鹽和尿酸鹽,占35.3%(125/354),酸性尿液中以非晶形尿酸鹽為主,堿性尿和中性尿中以非晶形磷酸鹽為主。其他依次為小圓上皮細胞、酵母菌、破碎上皮細胞和滴蟲。干擾機制可能是尿中非晶形尿酸鹽或磷酸鹽、小圓上皮細胞、破碎上皮細胞等成分的大小及染色程度與白細胞類似,產生的散射光、熒光及電阻抗信號與WBC部分重疊[3];酵母菌含有RNA和DNA,熒光強度較高,而干擾白細胞計數。導致白細胞檢測假陰性的主要因素有白細胞聚集和白細胞黏附。
導致紅細胞假陽性最主要的因素是草酸鈣結晶,占40.1%(203/506),干擾機制為UF-100稀釋液中螯合劑和加溫處理并不能消除尿液標本中的草酸鈣結晶及其他某些鹽類結晶,而部分草酸鈣結晶大小與紅細胞類似而干擾UF-100的紅細胞計數[4];酵母菌大小形態與紅細胞相似而可導致紅細胞假性增高。細菌也可引起紅細胞假陽性,可能是由于細菌濃度過高,成堆細菌顆粒與紅細胞相似[5]。其他結晶及非晶形鹽類、脂肪滴、卵磷脂小體和等由于染色性、散射光信號也可干擾RBC檢測而出現假陽性。導致紅細胞假陰性最主要的因素是影紅細胞,其次為紅細胞高度異形性、紅細胞碎片和紅細胞聚集。而假陰性的圖像主要是由于紅細胞出現變形、皺縮、膨脹等形態改變,儀器發生漏檢或將其歸于未分類成分[6]。
導致管型假陽性的首位因素是黏液絲,占38.1%(217/569),其他因素依次為類圓柱體、上皮細胞、膿球、菌絲及酵母菌聚集物。其干擾機制主要是由于這些物質本身或聚集后形成物的形態或大小與管型類似,產生的熒光信號、散射光信號等與管型接近而導致儀器誤判出現假陽性。
因此,臨床實驗室進行尿沉渣分析時應該制定適合實驗室實際的鏡檢復查標準,同時建立結果審核制度[7]。也就是說,對于WBC、RBC、CAST等主要尿沉渣指標陽性,或與干化學分析結果矛盾的標本,應該進行離心鏡檢,確認后再出報告,以減少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對臨床診治疾病造成誤診和漏診。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 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4.
[2] 林楨,鐘秋月. 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儀對管型檢測的準確性及干擾因素分析[J]. 實用醫學雜志,2011,27(7):1280-1282.
[3] ,鄒曉月,袁立新. UF-100尿沉渣分析儀和干化學檢測尿中紅細胞和白細胞及管型的干擾因素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4):534-536.
[4] 蔣敘川.UF-100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中紅細胞假陽性分析[J]. 西部醫學,2011,23(2):368.
[5] 程穎,程燃. 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影響因素的探討[J]. 重慶醫學,2006,35(4):346-347.
[6] 潘揚,衣魯江.IQTM200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性能評價[J]. 臨床檢驗雜志,2008,26(5):400.
篇7
【關鍵詞】 蛋白尿; 腎病綜合征; 膜性腎小球腎炎; 動物實驗; 綜述
蛋白尿是腎病綜合征最常見的表現。人們早已認識到蛋白尿的發生與腎小球濾過屏障的異常有密切關系。腎小球濾過屏障結構由內向外依次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腎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erane,GBM)以及位于外側足細胞(Podocyte)與足突之間的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由于內皮細胞窗孔直徑較大,幾乎不能限制蛋白質的濾過,但其表面覆蓋的陰性蛋白多糖可能起到一定的電荷屏障效應。GBM通過表面豐富陰離子電荷和纖維索帶網絡樣的小孔徑篩網結構發揮電荷屏障和孔徑屏障的功能。臟層上皮細胞即足細胞是位于GBM外側的一種終末期分化細胞,其構成了避免機體蛋白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足細胞損傷必然伴隨大量蛋白尿。
在伴有大量蛋白尿的人類腎病和腎病動物模型中,足突融合是最主要和最常見的形態改變,同時也是一些疾?。ㄈ缥⑿〔∽兡I病)的特征性形態改變。足細胞的異常在各種類型的腎病綜合征蛋白尿產生及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電子顯微鏡掃描提示被稱為融合的足細胞形狀改變由指突交錯狀足突逐漸均一化,導致細胞看起來扁平拉長。這不是相臨細胞的融合,更準確說,是每個足細胞回縮、變短、增寬。與正常細胞相比,足突長度減少70%,寬度增加60%,結果不正常細胞形狀包括變平和擴展細胞,這就是足突融合[2]。足突融合不是一個簡單被動現象,而是一個需要消耗能量以及起始于足細胞骨架改變后發生的積極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已經相繼發現多個特異的由腎小球足細胞表達的蛋白分子,將其稱為足細胞相關分子(Podocyte associated molecules)。這些分子不但由足細胞特異表達,而且對維系正常的足細胞形態和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據這些分子在足細胞足突的分布而將其分為三類:主要分布于足突頂部(Apical area)的分子,即足突面向尿囊腔部分所分布的分子;足突裂孔隔膜部的分子,即主要分布在足細胞足突的裂孔隔膜上的分子;足突基底部分子,即分布在足突與腎小球基膜相附著部位的分子。此外,也有研究者將足細胞內大量的骨架蛋白,尤其是導致蛋白尿或腎病發生的一些足細胞表達的細胞骨架蛋白分子也歸屬為足細胞分子。這些分子直接或間接導致或參與足細胞足突融合及相關的病理生理過程,導致蛋白尿。Mundel教授認為引起足突融合的可能機制可歸納為如下幾點:首先是病變直接干擾了足細胞的細胞骨架及其與αactinin4的聯系破壞;其次是干擾了足突與基膜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三是足細胞頂區受損,負電荷屏障破壞;第四是損傷了裂孔隔膜復合體及其相關的脂閥(Lipid rafts)[3]。本文將就這些足細胞相關分子與足突融合的研究作一些介紹。
1 足突基底部分子與足突融合
足突基底部分子在維持細胞形狀上起重要作用,它能維持足突與基膜的相互作用和足突的正確定位,其中最主要的分子是α3β1整合素(α3β1integrins)以及Dystroglycan復合體。已有的研究顯示足細胞在基膜上的附著破壞能引起足突融合以及足突自基膜脫離或足細胞的胞體收縮,從而導致濾過屏障破壞引起蛋白尿。黏附分子α3β1整合素是足細胞貼附于GBM的主要受體,通過α3β1整合素足細胞貼附于GBM的細胞外基質蛋白上[4]。文獻報道,培養的大鼠足細胞以β1整合素依賴方式與GBM的主要成分Ⅳ型膠原和層黏連蛋白相黏附[5],而在胞漿區的異二聚體則與細胞骨架或細胞骨架相關蛋白如Talin,Vinculin,αactinin等相互作用[3]。
α3整合素基因敲除小鼠出現了GBM結構紊亂及正常足突形成缺失[6],抗β整合素抗體可引起蛋白尿的發生[7],提示整合素在維持正常足細胞功能中起著重要作用。整合素連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是一種與整合素相互作用的絲氨酸及蘇氨酸蛋白激酶。腎小球中ILK主要在足細胞上表達,它通過調控由整合素介導的細胞內信號轉導而影響細胞之間、細胞與細胞外基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節足細胞生存[810]。在芬蘭型遺傳型腎病綜合征患者、血清腎毒性模型和生長激素轉基因動物模型足細胞中,ILK表達明顯上調[11]。ILK過表達可使足細胞發生去分化、高度增生及細胞骨架重排,并與基質脫離。提示ILK表達增多促進并參與了足細胞損害,可能是導致蛋白尿產生的原因。Dstroglycans(DG)是另一類連接細胞骨架的細胞外基質受體,介導足細胞與GBM的黏附[12],它是肌細胞增強蛋白(Dystrophin)糖蛋白復合物的重要成員之一。DG作為一類大的前體蛋白而被合成,已證實它在包括腎臟的許多組織中與基底膜相連α2,βDG與α3β1整合素具有同樣的定位。DG與GBM上的層黏連蛋白、基底膜蛋白多糖相連。在足細胞融合關聯疾病中,微小病變腎病DG水平下降,在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中DG以結成束的方式重新分布[13]。Kojima等[14]用活性氧損傷足細胞以及采用魚精蛋白直接分離DG的黏附,最后導致了足突融合的發生。
2 足細胞頂區表面分子與足突融合
足細胞除了作為靜態分子篩阻止蛋白尿外,也可以以電荷屏障的方式阻止帶陰電荷的蛋白通過。而這主要歸功于足細胞頂區表面分子Podocalyxin和Podoplanin。足細胞陰電荷水平下降或丟失會導致足突融合與蛋白尿[15]。Podocalyxin可與足突Factin相互作用以維持足細胞構象穩定,這種作用可能是通過Ezrin蛋白介導的[16]。以足突融合為主要表現的嘌呤霉素腎炎模型腎臟Podoplanin的表達明顯下降[17]。同時也有研究證實給大鼠注射抗Podoplanin抗體會導致足細胞足突融合和蛋白尿[18]。
3 足細胞骨架蛋白與足突融合
足細胞有豐富的肌動蛋白(Actin)細胞骨架。肌動蛋白細胞骨架能使足細胞不斷動態地改變形狀,同時行使靜態的功能[19]。足細胞的細胞骨架由3種主要成分組成,即微管(Microtubules,直徑24 nm),中間絲(Intermediate filaments,直徑10 nm)和微絲(Microfilaments,直徑7~9 nm)[19]。足細胞細胞骨架對維持足細胞正常的形態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維持跨膜蛋白和裂孔隔膜的正常位置有重要作用。在結構破壞的足突內,Actin網架結構(Meshwork)發生顯著改變,而足細胞Actin網架結構的變化是足突融合、消失和蛋白尿發生的先決條件[20]。
微管是由球形的α和β微管蛋白亞單位組成的異二聚體,它們對維持主突起的正常結構有重要作用,同時它們對足突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21]。成熟的足細胞在細胞體和主突起中均表達中間絲蛋白Vimentin和Desmin[22]。其中,Desmin只在大鼠腎小球表達,在嘌呤霉素腎病足突融合中表達明顯增高[22];Vimentin可能在足突形成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23]。與細胞體和主突起的細胞骨架不同,微絲是細胞足突主要骨架組成部分,最主要的分子組成是纖維狀肌動蛋白(Factin),其相關蛋白αactinin4,Synaptopodin將Factin交聯在一起[24]。Factin,αactinin4和Synaptopodin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是相互支撐、相互影響的。Factin是一種有極性的機能結構,這種結構使它可以迅速的分支,延伸和解體。Drenckhahn和Franke提出的足突細胞骨架結構模式是由Factin,αactinin4以及肌動蛋白Myosin形成的環狀微絲束[25]。αactinin4分子是一種Actin微絲交聯蛋白,可以將松散的肌動蛋白交聯成具有收縮能力的纖維束,對于錨定纖維束至胞漿膜具有輔助作用。其編碼基因ACTN4的突變引起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26]。在實驗性腎病模型中,它的增加可促使足突融合[27];對轉基因小鼠的研究中進一步發現,表達突變αactinin4的小鼠有足突融合以及FSGS的表現[28]。Synaptopodin是一種肌動蛋白結合蛋白,它與足突的actin微絲相連,并且可能有調節足突形狀和其運動的能力[29];一項在兒童患者中的研究也發現,在微小病變腎病、先天性腎病及FSGS患者中Synaptopodin表達減少[30]。這些研究均直接或間接的說明了骨架蛋白在維持足細胞形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以不同的作用方式參與了足突融合。
裂孔隔膜是連接足細胞相鄰足突的蛋白復合體。在腎小球疾病伴有足突融合,往往伴有裂孔隔膜的消失。近年來研究發現,裂孔隔膜是由多個分子組成的復合體樣結構,目前已認識的分子有Nephrin,Podocin,CD2AP,FAT,Pcadherin,Neph13及ZO1等。裂孔隔膜構成分子的表達異常能不同程度的影響裂孔隔膜的完整性,且部分分子的改變與足突融合關系密切。Benzing和Walz的研究提示裂孔隔膜蛋白不是靜止的,而是經常參與了信號傳導的過程。裂孔隔膜蛋白發送信號控制足細胞的表形、生存、Actin骨架[31]。
4 裂孔隔膜蛋白與足突融合
裂孔隔膜蛋白控制足細胞形狀可能最終歸于Actin骨架的改變。Nephrin,Podocin與Actin存在著相互作用,注射Nephrin和NEPH1的抗血清可引起補體非依賴性蛋白尿和細胞骨架的異常,表明SD復合體的破壞可嚴重影響Actin細胞骨架的完整并導致蛋白尿的發生[32,33]。盡管這些結果表明SD的信號傳導對于細胞骨架的重塑(Remodeling)和足細胞形態的完整起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到向Actin網狀結構傳遞信號的SD分子的效應蛋白(Effectors)及信號傳導通路目前并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參與SD與細胞骨架間聯系的接頭蛋白有CD2AP[34],FAT[35],CASK[36]和ZO1[37]。CD2AP不但能與Nephrin的胞內功能域相互作用,而且可和Actin相互結合,可能起到將Nephrin錨定在Actin細胞骨架上的作用[38,39]。近來發現的并被定位在足細胞SD的Densin180可能是SD分子與細胞骨架之間的重要連接蛋白,因為有研究表明在神經元細胞αactinin可和Densin180相互結合和作用[40]。此外,新的SD分子鈣調素依賴絲氨酸蛋白激酶可與Nephrin相互作用并能穩定Nephrincadherin復合體進而將其連接到Actin細胞骨架[36]。FAT1同樣是聚合Actin的組織者,FAT可和ENA/VASP蛋白結合,而ENA/VASP蛋白直接控制Actin的解聚和聚合[41]。ZO1位于SD插人足突處的胞質側。最近的功能研究表明ZO1除信號傳導功能外,ZO1還能和Actin細胞骨架相互作用[42]。盡管ZO1和Actin相互作用的功能意義在體內還沒有得到證實,但是ZO1能把NEPH1及其相關結合蛋白連接到Actin細胞骨架,而這對于足突結構的完整是尤其重要的。因此,SD作為靜態分子篩及高度動態的功能復合體,其信號傳導及對細胞骨架的作用、與細胞骨架的聯系,對于維持足細胞的正常結構及腎小球濾過屏障的完整功能起關鍵作用。當裂孔隔膜蛋白受損或變異后,除丟失靜態分子篩外,還有Actin排列的損傷(比如:Actin結構破壞),最終足突融合和蛋白尿。
因此,足突融合是一個由復雜機制構成的病理過程,足細胞分子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參與了足突融合。從上述研究也可以看出,足細胞許多區域的分子均與細胞骨架有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無論引起足突形態變化的因素是什么或損傷的部位在何處,大部分情況下均可先影響足細胞骨架而后引起足突融合的形態改變,同時足細胞分子的改變也能以不同的方式與細胞骨架發生作用從而引起足突融合。因此,可以說以肌動蛋白為中心的細胞骨架是各種損傷因素作用于足細胞引起足突融合的“共同的最后道路”(Common finalpathway)。這些足細胞分子的研究將為早日明確足突融合的發生機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Asanuma K,YanagidaAsanuma E,Faul C,et al.Synaptopodin orchestrates actin organization and cell motility via regulation of RhoA signalling[J].Nat Cell Biol,2006,8(5):485491.
[2] Shankland SJ.The podocyte's response to injury:role in proteinuria and glomerulosclerosis[J].Kidney Int,2006,69(12):21312147.
[3] Mundel P,Shankland SJ.Podocyte biology and response to injury[J].J Am Soc Nephrol,2002,13(12):30053015.
[4] Kojima K,Kerjaschki D.Is podocyte shape controlled by the dystroglycan complex[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2,17 Suppl 9:2324.
[5] Cybulsky AV,Carbonetto S,Huang Q,et al.Adhesion of rat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s to extracellular matrices:role of beta 1 integrins[J].Kidney Int,1992,42(5):10991106.
[6] Kreidberg JA,Donovan MJ,Goldstein SL,et al.Alpha 3 beta 1 integrin has a crucial role in kidney and lung organogenesis[J].Development,1996,122(11):35373547.
[7] Adler S,Eng B.Integrin receptors and function on cultured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J].Kidney Int,1993,44(2):278284.
[8] Blattner SM,Kretzler M.Integrinlinked kinase in renal disease:connecting cellmatrix interaction to the cytoskeleton[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5,14(4):404410.
[9] Kretzler M,Teixeira VP,Berger T,et al.Altering glomerular epithelial function in vitro using transient and stable transfection[J].J Nephrol,2001,14(3):211219.
[10] Tu Y,Huang Y,Zhang Y,et al.A new focal adhesion protein that interacts with integrinlinked kinase and regulates cell adhesion and spreading[J].J Cell Biol,2001,153(3):585598.
[11] Kretzler M,Teixeira VP,Unschuld PG,et al.Integrinlinked kinase as a candidate downstream effector in proteinuria[J].FASEB J,2001,15(10):18431845.
[12] Ruscher K,Freyer D,Karsch M,et al.Erythropoietin is a paracrine mediator of ischemic tolerance in the brain:evidence from an in vitro model[J].J Neurosci,2002,22(23):1029110301.
[13] Regele HM,Fillipovic E,Langer B,et al.Glomerular expression of dystroglycans is reduced in minimal change nephrosis but not in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J].J Am Soc Nephrol,2000,11(3):403412.
[14] Kojima K,Davidovits A,Poczewski H,et al.Podocyte flattening and disorder of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re associated with splitting of dystroglycanmatrix interaction[J].J Am Soc Nephrol,2004,15(8):20792089.
[15] Kurihara H,Anderson JM,Kerjaschki D,et al.The alter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slits seen in 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nephrosis and protamine sulfatetreated rats contain the tight junction protein ZO1[J].Am J Pathol,1992,141(4):805816.
[16] Mattson MP,Goodman Y,Luo H,et al.Activation of NFkappaB protects hippocampal neuron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poptosis:evidence for induction of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uppression of peroxynitrite production and protein tyrosine nitration[J].J Neurosci Res,1997,49(6):681697.
[17] BreitenederGeleff S,Matsui K,Soleiman A,et al.Podoplanin,novel 43kd membrane protein of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s,is downregulated in puromycin nephrosis[J].Am J Pathol,1997,151(4):11411152.
[18] Matsui K,BreitenederGeleff S,Kerjaschki D.Epitopespecific antibodies to the 43kD glomerular membrane protein podoplanin cause proteinuria and rapid flattening of podocytes[J].J Am Soc Nephrol,1998,9(11):20132026.
[19] Ichimura K,Kurihara H,Sakai T.Actin filament organization of foot processes in rat podocytes[J].J Histochem Cytochem,2003,51(12):15891600.
[20] Topham PS,Haydar SA,Kuphal R,et al.Complementmediated injury reversibly disrupts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 actin microfilaments and focal adhesions[J].Kidney Int,1999,55(5):17631775.
[21] Smoyer WE,Mundel P.Regulation of podocyte structur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phrotic syndrome[J].J Mol Med,1998,76(34):172183.
[22] Yaoita E,Franke WW,Yamamoto T,et al.Identification of renal podocytes in multiple species:higher vertebrates are vimentin positive/lower vertebrates are desmin positive[J].Histochem Cell Biol,1999,111(2):107115.
[23] Nagata M,Yamaguchi Y,Ito K.Loss of mitotic activ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vimentin in glomerular epithelial cells of developing human kidneys[J].Anat Embryol (Berl),1993,187(3):275279.
[24] Cortes P,Mendez M,Riser BL,et al.Factin fiber distribution in glomerular cells: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J].Kidney Int,2000,58(6):24522461.
[25] Drenckhahn D,Franke RP.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contractile and cytoskeletal proteins in glomerular podocytes of chicken,rat,and man[J].Lab Invest,1988,59(5):673682.
[26] Kaplan JM,Kim SH,North KN,et al.Mutations in ACTN4,encoding alphaactinin4,cause familial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J].Nat Genet,2000,24(3):251256.
[27] Smoyer WE,Mundel P,Gupta A,et al.Podocyte alphaactinin induction precedes foot process effacement in experimental nephrotic syndrome[J].Am J Physiol,1997,273(1 Pt 2):F150157.
[28] Michaud JL,Lemieux LI,Dube M,et al.Focal and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in mice with podocytespecific expression of mutant alphaactinin4[J].J Am Soc Nephrol,2003,14(5):12001211.
[29] Mundel P,Heid HW,Mundel TM,et al.Synaptopodin:an actinassociated protein in telencephalic dendrites and renal podocytes[J].J Cell Biol,1997,139(1):193204.
[30] Wallar BJ,Alberts AS.The formins:active scaffolds that remodel the cytoskeleton[J].Trends Cell Biol,2003,13(8):435446.
[31] Benzing T.Signaling at the slit diaphragm[J].J Am Soc Nephrol,2004,15(6):13821391.
[32] Yuan H,Takeuchi E,Salant DJ.Podocyte slitdiaphragm protein nephrin is linked to the actin cytoskeleton[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2,282(4):F585591.
[33] Liu G,Kaw B,Kurfis J,et al.Neph1 and nephrin interaction in the slit diaphragm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glomerular permeability[J].J Clin Invest,2003,112(2):209221.
[34] Lehtonen S,Zhao F,Lehtonen E.CD2associated protein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the actin cytoskeleton[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2,283(4):F734743.
[35] Asanuma K,Mundel P.The role of podocytes in glomerular pathobiology[J].Clin Exp Nephrol,2003,7(4):255259.
[36] Lehtonen S,Lehtonen E,Kudlicka K,et al.Nephrin forms a complex with adherens junction proteins and CASK in podocytes and in 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s expressing nephrin[J].Am J Pathol,2004,165(3):923936.
[37] Ahola H,Heikkila E,Astrom E,et al.A novel protein,densin,expressed by glomerular podocytes[J].J Am Soc Nephrol,2003,14(7):17311737.
[38] Shih NY,Li J,Cotran R,et al.CD2AP localizes to the slit diaphragm and binds to nephrin via a novel Cterminal domain[J].Am J Pathol,2001,159(6):23032308.
[39] Welsch T,Endlich N,Gokce G,et al.Association of CD2AP with dynamic actin on vesicles in podocytes[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5,289(5):F11341143.
[40] Walikonis RS,Oguni A,Khorosheva EM,et al.Densin180 forms a ternary complex with the (alpha)subunit of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 and (alpha)actinin[J].J Neurosci,2001,21(2):423433.
篇8
【摘要】 目的 觀察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早期和臨床糖尿病腎?。―N)患者尿蛋白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的影響,探討ATRA對DN的療效。方法 根據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的測定結果,將2型DN患者分為早期蛋白尿組和臨床蛋白尿組。各組再隨機分為2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治療組和ATRA+ARB治療組。在為期24 w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纈沙坦80 mg/d。ATRA+ARB治療組加服ATRA 10 mg/d?;颊呙恐鼙O測24 h尿蛋白,進行常規生化檢查,治療前后測定UMA、尿MCP1、尿肌酐(Ucr)。24 h尿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UMA和尿MCP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Ucr采用苦味酸法測定。結果 兩治療組不同時期DN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Glu)及腎功能變化無統計學意義。早期和臨床DN患者,經治療后24 h尿蛋白、UMA/Ucr和尿MCP1/Ucr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1);ATRA+ARB組與ARB組兩組治療后的情況相比較,前者的24 h尿蛋白、UMA/Ucr和尿MCP1/Ucr水平更低(P<0.05)。治療期間,未觀察到與ATRA明顯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在應用ARB藥物的基礎上聯合應用ATRA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蛋白尿和抑制包括MCP1在內的炎性介質,從而延緩DN的進展。
【關鍵詞】 全反式維甲酸;糖尿病腎?。坏鞍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蛋白尿既是糖尿病腎病(DN)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又是導致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因素,其排出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嚴重程度〔1,2〕。但臨床出現顯性蛋白尿后,DN病變已不可逆轉,病人預后較差〔2〕。有研究表明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以通過趨化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生長因子等多種介質參與腎臟炎癥反應,使細胞外基質在腎小球和腎小管中堆積,參與DN的發生、發展〔3,4〕。同時MCP1在DN患者尿中排泄增加早于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現〔5〕。因此,尿MCP1可以作為早期DN的診斷新方法和治療靶點。全反式維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是維生素A的衍生物,具有調控生物細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最近的研究發現ATRA可以保護腎小球濾過屏障,減少尿蛋白排泄率,同時具有調節多種生長因子,抑制細胞外基質合成的作用,可能影響DN的發生和發展〔6〕。本文旨在探討ATRA對DN患者尿蛋白和MCP1的影響,為DN的治療探索新的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我院腎內科及內分泌科住院及門診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60例,糖尿病病程(12.4±2.6)年,平均年齡(56.0±4.1)歲,均符合1999年WHO制訂的診斷標準。入選患者24 h尿蛋白<3.5 g,血肌酐(Scr)<442 μmol/L。根據患者連續3次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測定結果,將患者分為2組:早期蛋白尿組(24 h UMA 30~300 mg,n=28);臨床蛋白尿組:(24 h UMA>300 mg,n=32)。各組再隨機平均分為2個治療亞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治療亞組和ATRA+ARB治療亞組。研究中血壓控制不佳可以加用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颊呔駹顟B正常,同意參與試驗研究,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腎血管狹窄、尿路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癥高滲性昏迷及乳酸酸中毒、急性心肌梗死、急、慢性心力衰竭、急、慢性心律失常、不穩定心絞痛、結締組織疾病等,近期未服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ARB類藥物。兩組別各治療組病程、年齡、男/女、血壓、空腹血糖(Glu)、Scr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2)。表1 早期蛋白尿組不同治療亞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略)表2 臨床蛋白尿組不同治療亞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纈沙坦80 mg/d,ATRA+ARB治療組加服ATRA 10 mg/d,共24 w?;颊呙咳毡O測Glu、血壓并記錄不良事件。每周監測血、尿常規、24 h尿蛋白、尿素氮(BUN)、Scr、電解質、肝功能、血脂。治療前后測定(UMA/尿肌酐(urine creatinine,Ucr)、尿MCP1/Ucr。24h尿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Ucr采用苦味酸法測定,UMA和尿MCP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并計算UMA /Ucr和尿MCP1/Ucr比值,各化驗指標的測定均按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T2DM患者早期蛋白尿組不同亞組檢測結果
兩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無明顯差異,治療后Glu較治療前均有下降趨勢,但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的24 h尿蛋白、UMA/Ucr及尿MCP1/Ucr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且ATRA+ARB組較ARB組治療后24 h尿蛋白和UMA/Ucr、尿MCP1/Ucr水平更低(P<0.05)。(見表3)。表3 T2DM患者早期蛋白尿組檢測結果(略)
2.2 T2DM患者臨床蛋白尿組不同亞組檢測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Glu和腎功能指標較治療前均有下降趨勢,但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后的24 h尿蛋白和UMA/Ucr、尿MCP1/Ucr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ATRA+ARB組較ARB組治療后,24 h尿蛋白和UMA/Ucr、尿MCP1/Ucr水平更低(P<0.05)。(見表4)。表4 T2DM臨床蛋白尿組化驗指標結果(略)
2.3 各治療組出現的不良反應比較
各治療組患者血常規、肝功能、血離子在治療期間均未發現異常。ATRA+ARB治療組共出現6例消化系統不適癥狀,表現為厭食、惡心、腹脹,給予適量胃腸動力藥物后緩解。
3 討 論
D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是影響糖尿病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DN的發生及發展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近年來許多實驗和臨床資料均提示除了腎血流動力學異常、糖化終產物形成外,DN的進展還與腎小球濾過屏障的改變及腎間質炎性細胞浸潤有關〔1〕。
蛋白尿排泄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腎小球濾過屏障對血漿蛋白通透能力的高低。有學者研究表明在高糖刺激下,構成足細胞裂孔膜的nephrin、pcadherin蛋白在早期DN腎小球內的表達降低〔7〕,從而干擾了腎小球基底膜(GBM)結構和功能上的整合性,是DN形成蛋白尿的原因之一。
MCP1是趨化因子家族的一個主營成員,可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機體多種細胞合成和分泌,具有激活和誘導單核細胞趨化的雙重功能〔8,9〕。正常人的腎組織中僅有少量MCP1表達,對保持正常的腎臟功能是必需的。在DN時,升高的血糖和糖基化產物,局部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以及增多的轉化生長因子等細胞因子刺激MCP1生成增加〔10~12〕。過多的MCP1使腎小球中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浸潤,細胞外基質在腎小球和腎小管中堆積,從而參與DN腎小球硬化、腎間質纖維化形成以及腎功能的惡化。因此,抑制MCP1的表達可阻止或延緩DN的進展。
ATRA是一種天然的維生素A活性代謝產物,對多種組織、細胞有很強的誘導分化和調控增生的作用。既往主要用于以增生為主的各類腫瘤和皮膚病的治療。近年來研究發現,ATRA對部分腎臟病亦有治療作用。本實驗室前期研究及國外學者實驗證實ATRA可以激活nephrin、pcadherin的啟動子,從轉錄水平上使裂孔膜構成蛋白表達升高〔13,14〕,從而阻止蛋白尿的形成。另有學者研究表明ATRA可以通過下調MCP1,抑制腎組織中白細胞的浸潤,對DN患者的腎臟起到保護作用〔15〕。
在本臨床研究中,T2DM患者早期蛋白尿組與臨床蛋白尿組兩組數據均顯示,經過24 w治療后,ARB治療組患者的24 h尿蛋白、UMA/Ucr和尿MCP1/Ucr水平均明顯下降。證實ARB藥物能夠減輕患者的蛋白尿,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尿MCP1水平,與國內其他學者報道相一致〔16〕。同時發現,與ARB組治療情況相比較,ATRA+ARB組各項指標下降更加明顯,提示在應用ARB藥物的基礎上聯合應用ATRA能夠更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蛋白尿和抑制包括MCP1在內的炎性介質,延緩DN的進展。在24 w的臨床研究中,尚未觀察到與ATRA明顯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說明ATRA用于治療DN較安全。
本研究結果證實,ATRA可能通過降低DN患者的蛋白尿和抑制炎性介質MCP1延緩DN的發展,ATRA聯合ARB治療可能優于ARB治療DN。
參考文獻
1 苗里寧.腎功能衰竭〔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15660.
2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89.
3 楊國卿.不同尿白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含量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內科雜志,2006;23(3):1867.
4 趙吉光,許鐘鎬,崔文鵬,等.貝那普利對糖尿病腎病腎組織MCP1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1):20957.
5 Nishoka H,Kanauchi M,Dohi K.Role of monocyte chemotactic peptide 1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Nephron,2001;88(2):18990.
6 Wagner J,Dechow C,Morath C,et al.Retinoic acid reduces glomerular injurying at model of glomerular damage〔J〕.J Am Soc Nephrol,2000;11(8):147987.
7 Geiger B,Ayalon O.Cadherins〔J〕.Ann Rev Cell Biol,1992;8:30732.
8 Morrissey J.Angiotensin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kidney〔J〕.Am J kidney Dis,1998;31:1719.
9 Schlondorff D,Nelson PJ,Luckow B,et al.Chemokines and renal disease〔J〕.Kid Int,1997;51:61021.
10 Matsui T,Yamagishi S,Ueda S,et al.Telmisartan,an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blocker,inhibits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 (AGE)induced monocyte chemoatractant protein1 expression in mesangial cells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receptor for AGEs via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activation〔J〕.J Int Med Res,2007;35:4829.
11 Nishimura C,Kuriyama K.Alteration of lipid peroxide and endogenous antioxidant contents in retina of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Effect of vitamin A administration〔J〕.Jpn J Pharmacol,1985;37:36572.
12 Zobali F,Avci A,Canbolat O.Effects of vitamin A and insulin on the antioxidative state of diabetic rat heart:A comparision study with combination treatment〔J〕.Cell Biochem Funct,2002;20:7580.
13 Suzuki A,Ito T,Imai E,et al.Retinoids regulate the repairing process of the podocytes in 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induced nephrotic rats〔J〕. J Am Soc Nephrol,2003;14:98191.
14 Vaughan MR,Pippin JW,Griffin SV,et al.ATRA induces pod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nephrin and podocin expression in vitro and in vivo〔J〕. Kidney Int,2005;68:13344.
篇9
[關鍵詞] 尿沉渣;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
前言
由于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定量與定性檢查對泌尿系統疾病的早期診斷、病情及治療效果的評價和預后均有重要意義,所以尿常規檢查是各級醫院最常見的檢查之一。由于病人眾多,醫院每天要產生大量的尿沉渣圖像數據,在檢驗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如果醫生完全憑借肉眼判別其中有形成分的種類,不僅工作上需要大量的檢驗人員,而且長時間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給檢驗人員的眼睛帶來傷害,容易產生疲勞從而造成誤判。此外,人工鏡檢也依賴于診斷醫生的臨床經驗、分析能力以及身心狀態等,個人差異性很大。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圖像處理分析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迅速發展起來,為其機器智能化識別提供了可能。如何更好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做出判斷,是研究人員奮斗的目標。
一、 尿沉渣檢查概述
尿沉渣檢查是指對尿液中各種有病理意義的有形成分的檢查,通過對尿液中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分析,來檢驗一個人的腎臟及泌尿系統是否有疾病或者損傷。作為醫院常規檢測項目之一,尿沉渣檢查對臨床泌尿系統疾病診斷、治療檢測及健康普查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尿液中紅細胞增多常提示尿路出血,進一步檢查紅細胞的形態則有助于確定出血是來自腎小球還是下尿路;白細胞異常提示尿路感染或者腎炎;根據上皮細胞增多情況可以判斷各種尿路病變部位;管型增多則預示著腎小球腎炎,腎功能的衰退等。通過對各種有形成分的檢測和數量變化統計可以較為準確的輔助判斷、定位、鑒別及預測泌尿系統疾病,所以尿沉渣檢查對人類的健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主要有形成分
在尿沉渣圖像中,有形成分復雜各異,其中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主要是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和上皮細胞。其中每一類由于潛在的各種未知因素又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紋理和色彩,致使尿沉渣圖像中各種成分的表現形式非常復雜。鑒于本課題主要對紅細胞和白細胞兩種成分進行研究,所以在這里對管型和上皮細胞只做簡單了的介紹。四種有形成分的具體形態分別如下所示:
(1)紅細胞(RBC)
正常形態下,紅細胞呈無色或稍帶淺黃色的具有折光性的細小圓點,由于中心顯著的灰白色而呈指環狀,缺少內部結構,如圖 1(a)所示。在高比重尿液中,由于尿液濃縮導致紅細胞內部水分滲出,形態變小,呈面包圈狀,如圖 1(b)所示。如果嚴重的話,紅細胞邊緣會皺縮,進而發生畸變,如圖 1(c)所示。一般情況下,尿液中紅細胞個數較少,如果出現異常數量或者異常形態的紅細胞,則可能是來自于腎、尿路或者組織的出血,此時需要進一步檢查紅細胞的形態來確定出血位置。這主要是根據來自不同病變位置的紅細胞通常具有不同的形態。
a.正常型 b.皺縮型 c.畸變型
圖 1紅細胞不同形態
(2)白細胞(WBC)
白細胞常為無色,胞核不清楚,胞漿呈顆粒狀,多為嗜中粒細胞。新鮮尿液中,白細胞外形完整,漿內顆粒清晰可見,常分散存在,如圖2(a)所示。當尿液被細菌分解時,白細胞呈破碎狀態,多為不規則形態,胞結構略呈模糊,漿內充滿粗大顆粒,核不清楚,如圖2(b)所示。當尿液中的白細胞數量出現異常時,則預示著尿路感染或者急性腎小球腎炎等癥狀。
a.正常型 b.破碎型
圖2 白細胞不同形態
(3)管型細胞(CAST)
管型呈直或微彎的圓柱狀,長短不一,兩邊平行,兩端或一端鈍圓,偶可呈破裂狀,如圖3 所示。尿液中管型的種類比較多,大體上可分為透明管型以及顆粒管型兩大類,其中每類又包含不同的子類別。當尿液中管型細胞較多時,表示腎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a.透明管型 b.顆粒管型
圖3 管型的不同形態
(4)上皮細胞(EC)
尿液中的上皮細胞大致分為小圓上皮細胞、尾形上皮細胞和鱗狀上皮細胞三類,如圖4 所示。正常尿液中一般含有少量上皮細胞,當尿液中上皮細胞較多時,表示腎小管、輸尿管或者膀胱頸部有炎癥病變。
a.小圓上皮細胞 b. 尾形上皮細胞 c.鱗狀上皮細胞
圖4 上皮細胞的不同形態
篇10
關鍵詞: 尿沉渣; 圖像分割; 多信息互補; SVM
中圖分類號: TN957.5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3)17?0118?04
0 引 言
尿沉渣檢查是指通過對尿液中各種有病理意義的有形成分進行分析,來檢驗一個人的腎臟及泌尿系統是否有疾病或者損傷。紅白細胞作為尿沉渣中最具有臨床價值的兩類細胞,是必須要進行檢查的有形成分。讓計算機代替人來完成對紅白細胞的自動分析,關鍵在于對紅白細胞的分割與識別。
目前,已經出現了許多種分割和識別方法。在分割上,文獻[1?3]中提出了閾值分割、聚類、邊緣檢測以及區域提取等方法。特定地使用某種閾值分割法只能將其中的一部分紅白細胞分割出來。聚類法是通過檢測相似點的簇來對每個聚類進行標記,其缺點是聚類數目事先不可知,而且沒有考慮到不同類別間的交叉性。邊緣檢測通過確定強度值的突變點的位置來區分不同的區域,但是僅僅通過邊緣檢測并不能取得整體上較滿意的效果。區域提取存在停止準則確定困難以及計算復雜等缺點。在識別上,文獻[4?6]中提出了線性分類法、模糊聚類、神經網絡以及支持向量機等方法。其中線性分類法無法解決非線性問題,模糊聚類法沒有考慮到類別間的交叉,神經網絡法存在嚴重的過學習問題,無法避免局部極小值,得到的解可能是局部最優解。
相比之下,支持向量機算法是專門為適用于小樣本學習問題而提出的通用學習算法。它基于結構風險最小化原理,而非傳統的經驗風險最小化原理,從而能兼顧訓練誤差和泛化能力[7]。而且SVM不存在過學習問題,得到的解是全局最優解,有更好的泛化性能。
綜上所述,對于復雜的尿沉渣圖像來說,單一地使用某種分割方法很難將尿沉渣中的紅白細胞全部分割出來。為此,通過研究各種分割方法的優點,本文提出了三次組合分割算法,將圖像分三層進行處理,在每一層中使用不同的算法對尿沉渣圖像中的紅白細胞進行分割,融合各層分割結果,從而通過多信息互補的方法得到完整的分割結果。最后在特征提取的基礎上,對紅白細胞使用SVM方法進行分類識別。
1 紅白細胞分割
結合尿沉渣圖像的特點,本文針對紅白細胞提出的三次組合分割算法主要分為三步:頂層分割使用自適應Canny邊緣檢測結合形態學進行處理;中層分割使用OTSU法閾值結合形態學進行處理;底層分割利用Sobel算子求取圖像的梯度,對求取的梯度圖進行OTSU閾值化,再結合形態學進行處理。最后將各層的分割結果進行融合,從而通過多信息互補的方法得到完整的分割結果。算法整體流程圖如圖1所示。
1.1 頂層分割
1.2 中層分割
OTSU法是在判決分析最小二乘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得出,計算過程簡單,是一種穩定常用的算法。其主要思想是:在對圖像進行閾值分割時,選定的分割閾值應使前景區域的平均灰度、背景區域的平均灰度與整幅圖像的平均灰度之間差異最大,這種差異用區域的方差來表示。
1.3 底層分割
經過以上兩層分割,尿沉渣圖像中仍舊存在未被分割出來的紅白細胞。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細胞的邊緣相對模糊,在Canny邊緣檢測或者Otsu法閾值后無法形成閉合區域,從而導致前兩層分割失效。針對此種情況,本文再次進行了分割,這里稱為底層分割。在底層分割中,首先利用Sobel算子求取圖像的梯度圖,然后對梯度圖進行Otsu法閾值處理,最后再結合形態學完成最終的分割。
1.4 分割效果
各層的分割效果如圖2中各子圖所示。其中圖(a)為一幅尿沉渣原始圖像,里面含有大量的紅白細胞。在頂層分割中使用高低閾值自適應的Canny邊緣檢測后的效果如圖(b)所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形態學處理。主要的處理依次是:使用半徑為1的圓形結構元素對分割結果進行膨脹處理;使用同樣的結構元素對膨脹結果進行閉運算。這兩步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封閉一些不閉合的輪廓,使其形成閉合區域。搜索圖像中的閉合區域,并進行孔洞填充。依據區域的幾何特性去除一些明顯的雜質,比如圓形度,輪廓的粗糙度,面積等。頂層分割結果如圖(c)所示。在中層使用Otsu閾值后,去除頂層分割結果得到圖(d)。再結合形態學處理得到中層分割結果圖(e)。圖(f)為底層分割中使用Sobel算子求取的梯度圖。對圖(e)進行Ostu閾值化,去除以上兩層的分割結果,并結合形態學處理得到底層分割結果見圖(g)。將三層的結果進行融合,實現多信息互補,即可得到完整的分割結果如圖(h)所示。從圖(h)中可以發現,原圖中所有的紅白細胞基本都已被分割出來。
為了對整套算法的分割精度進行測試,從樣本圖像中一共選取了60幅尿沉渣圖像進行實驗。通過統計圖像中實際存在的紅白細胞總數和準確分割后檢測到的細胞總數,計算相應的分割精度。其中分割精度是指準確分割后檢測到的細胞總數與圖像中實際存在的細胞總數的比值,具體的分割精度見表1。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整套分割算法的精度完全達到了醫用水平。
2 特征提取
為了對尿沉渣圖像中的紅白細胞進行分類識別,在完成紅白細胞的分割以后,要進一步提取兩種細胞的各自特征。提取的特征見表2。
3 紅白細胞的SVM分類
3.1 實驗設計
SVM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用某種非線性映射將輸入向量映射到高維特征空間,然后在這個高維空間中構造最優超平面,使兩類之間的間隔最大,同時保證樣本的分類誤差盡可能小。
通過對分割出的尿沉渣圖像中各有形成分數量進行統計可以發現,紅細胞、白細胞以及其他有形成分的概率比為0.55∶0.3∶0.15,紅細胞占的比重過大,這就導致紅細胞被識別為白細胞或者其他有形成分的數目大,導致除紅細胞之外的有形成分的偽陽率偏高。而且如果僅用一級分類器,由于樣本極不均衡,過分的強調分類器向某幾個類別偏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針對這種情況,為了更好地發揮SVM的優勢,本文采用一對多SVM設計了一種兩級分類器集成的方法。第一級分類器主要識別紅細胞,將識別結果輸入第二級分類器再繼續識別白細胞。兩級SVM分類器結構如圖3所示。
3.2 實驗結果及分析
SVM的實驗是在VC 6.0的環境下進行的,算法實現語言為C/C++,程序平臺為主頻2.66 GHz的Intel Pentium IV PC。所使用的照片分辨率為576×576,放大倍數為40倍,未染色,JPG格式。同時為了進行比較,對文獻[3]中的方法也進行了相應的實驗,基本思路是:在完成特征提取的基礎上,采用兩級BP神經網絡的方法進行訓練和分類。實驗結果見表3。表3中評估的性能指標主要有識別時間、識別率、分類器個數以及SVM方法中的參數、支持向量數等。這里識別時間是計算單個樣本特征的時間和用分類器對其歸類的時間的綜合,取的是大量樣本識別時間的期望。
觀察表3數據可以發現,兩級SVM所獲得的識別率和識別所需的時間均明顯優于其他兩個實驗,這說明本文提出的識別算法是高效的。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充分利用先驗知識對紅白細胞進行分割,根據面積、圓形度等特征去除一些明顯的雜質,使分割后的成分中只含有紅白細胞和一些在形態上和紅白細胞相近的“雜質”。這樣避免了對一些不必要的成分進行識別。使用兩級SVM分類器,第一級對紅細胞進行識別,將未被識別為紅細胞的成分輸入到第二級分類器,這樣既減少了樣本數量且節約了時間,同時由于大部分的紅細胞都已經被識別出去,也降低了白細胞的偽陽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樣本的不平衡帶來的不利影響。
4 結 論
本文結合尿沉渣圖像的特點,實現了紅白細胞的自動分割與識別。針對紅白細胞提出了三次組合分割算法,該算法按照自頂向下、逐步分割的思想,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割,簡單高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分割精度達到了97.7%。在識別上,設計了兩級集成的SVM分類器,識別精度達到了95.8%。實驗結果表明,本文設計的整套自動分割與識別方法,處理速度快,精度高,具有很強的普適性。
參考文獻
[1] LINKO S, KOURI T T, TOIVONEN E, et al. Analytical performance of the Iris iQ200 automated urine microscopy analyzer [J]. Clinica Chimica Acta, 2006, 372(1/2): 54?64.
[2] CHIEN T I, KAO J T, LIU H L. Urine sediment examination: a comparison of automated systems and manual micros?copy [J]. Clinica Chimica Acta, 2007, 384 (1/2): 28?34.
[3] 李勇明.尿沉渣圖像自動識別算法的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4] 傅聰.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尿液粒子識別分類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5] 魏宇璋.基于模糊聚類的尿沉渣有形成分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
[6] 王永福.基于神經網絡的尿沉渣有形成分自動分類識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7] 張學工.關于統計學習理論與支持向量機[J].自動化學報,2000,26(1):32?42.
[8] 唐路路,張啟燦,胡松.一種自適應閾值的Canny邊緣檢測算法[J].光電工程,2011,38(5):127?132.
[9] BURGES C J C. 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J].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1998, 2(2): 12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