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范文
時間:2023-03-19 15:0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養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天人相應,是指人體的飲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例如,生活在潮濕環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卻不適用于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所以說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常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例如,人們在冬季常喜歡吃紅燜羊肉、肥牛火鍋、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飲用烏梅湯、綠豆稀粥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生中的體現。
調補陰陽。是指通過合理飲食的方法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傳統養生學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保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況。如果機體失去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疾病,人們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節陰陽以保持健康。例如,甲魚、龜肉、銀耳、燕窩等可以養陰生津、滋陰潤燥以補陰虛,羊肉、狗肉、鹿肉、蝦仁等可以溫腎壯陽、益精填髓以補陽虛,即是飲食調補陰陽的體現。
審因用膳,是指根據個人的機體情況來合理地調配膳食。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種營養成分。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谷肉果菜,食養盡之”。
另外,還要根據年齡的特點來調配飲食。兒童及少年時期。屬于稚陰稚陽之體,各臟腑器官的發育和生理功能都不成熟,所以容易感受邪氣而生病,日常飲食宜選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或應用一些健脾消食的中藥來進行適當調補,而禁忌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青壯年時期,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旺盛。體質強壯,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進行滋補,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證飲食的營養均衡即可。當人體患病時可根據具體的病情采用清補的方法以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當人體因某些原因出現虛弱的癥狀時,則應采取滋養的飲食養生保健方法。到了老年。各種生理功能減退,常常出現氣血不足,陰陽虛損的情況,應用飲食養生保健方法時宜選用那些易于消化而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或藥物,而應禁忌食用寒涼或難于消化的食物。
篇2
味,是中國烹飪的靈魂。自古以來,中國烹飪十分講究味、香、色、形,其中味是第一位的,以味為主,居統帥地位,它決定菜肴的成敗,于是人們將吃的藝術稱之為味的藝術。這個理念成為祖國烹飪文化的重要傳統。歷代名廚無一不是調味的名家,那個周代伊尹還由廚入相。當代任何一個名廚,無一不是調味高手。倘若,烹飪僅以形名世,而不是以味名世,只能算是個食物雕刻家,而不能稱為是烹調家。
養生,特別是食物養生,一點也離不開以味養生,因為味是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一點《黃帝內經》早就論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這段話指出了味與形、氣、精之間的辯證關系。可見,飲食養生以味為本,離不開味,而一般情況下,味成了飲食的代名詞。所以,可以這樣說,飲食養生就是五味養生,可見,味是烹飪與養生的紐帶。
烹飪與養生雖然都重視味,但兩者對味的認知角度還是有區別的,各有側重。烹飪之味指“口之于味”,即嗅覺之味;而養生之味,更多地指“體之于味”,即味對身體的健康的功能。可見,烹飪之味凸現的是“表”,而養生之味凸現的是“里”。那么五味究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呢?博大精深的祖國中醫學對此早就有科學認識。中醫總結出五味的功能:辛散、甘緩、酸收、苦泄、咸軟;散、緩、收、泄、軟都是動詞,都表明這五味對身體的功能。中醫充滿了樸素辯證法,反過來推論也十分成立,并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凡是對人體具有“散”的作用的食物是辛味食物;凡對人體具有“緩”作用的食物屬甘味食物;凡對人體具有“收”的食物屬酸的食物;凡對人體有“泄”作用的食物屬苦的食物;凡對人體有“軟”的作用屬咸的食物。談到這里,我們可以總結出,烹飪之味,重在養口;養生之味,重在養體。
但兩者并不是截然不同的,能把兩者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是一個“和”字。“和”既是祖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特色,又是祖國飲食文化的核心與特色。
“和”雖僅僅是一個字,但它是我國古代哲學一個非常重要范疇。“和”字最早見于《國語·鄭語》史伯對鄭植公的談話:“夫和寶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長而物歸之。”春秋末,著名人物晏嬰將“和”的概念運用到烹調中并做了解讀:“和發羹焉。水、火、醯、醢、釅、梅。以烹魚肉。簞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瀉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這不難看出,在烹飪中求和,踐和是早就有的觀念與思想。
依“和”的思想,無論是烹飪之味還是養生之味都不要不及與太過,應堅持一個“中”字。這方面有過教訓:古人稱“陽之五官(藏),傷在五味。”為此,對味過濃重的烹飪原料,要采取調味辦法使之減味;對味過薄的烹飪原料,要通過調味使之增強。養生之味也是同樣道理,堅持濟其不足,以泄其過,堅持一個度的概念。
那么怎樣將烹飪之味與養生之味兩者關系處理好,非常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從我國傳統的飲食養生來說,始終應將味的適體性放在第一位。無論菜肴貴賤,只要適體、有益于健康便是佳味;否則,即便是山珍海味,也有時被養生者所拒絕。強調適體并不排斥適口,如果只強調對身體有利,而毫不顧忌適口,把吃飯當成心理負擔,就會產生厭食癥,反而對身體無益,所以,兩者都要兼顧,也要分清主次關系,在突出適體的同時,也要盡量考慮適口,提高食欲,滿足心理需要。
按照我國傳統飲食養生理論,適口之味一般來說都有適體性。清代著名老中醫葉天士就曾反復指出,適口之味與體有益,即適口之中含有適體性,一定程度上兩者是統一的。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做到烹飪之味的適口性與養生之味的適體性盡可能地相互兼顧,不必刻意突出哪一方面,這實質上就是合二為一。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怎樣做到烹飪適口性與養生之味的適體性統一起來?
在這方面我國的烹飪實踐有豐富的經驗,首先這就是堅持本味與淡味養生。本味自《呂氏春秋》提出后,烹飪界就一直將此作為烹飪之味的最高境界來認識與對待,并認為本味是“至味”,以后的美食家甚至稱為美味。什么是本味?本味不是任一具體確定的味,而是衡量烹飪具體水平的一個尺度,即是一種標尺。如何求得本味?在《呂氏春秋·本味》一書中介紹到要從水開始,再到火候的徐疾、調味和諧,烹飪原料的選擇等方面來求本味。我從多年的實踐中反復體會各種食物的本味真諦,從中求得本味。
其次,要堅持淡味。近年來,隨著人們深受厚味膩食之苦后,重新認識和探索淡的益處。當代人在莊子“返璞歸真、清靜無為”思想影響下,提出了一種飲食養生標準。其實,淡味養生觀念我國古代早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觀念最遲在晉唐時期就已出現。養生家就提出飲食應“去肥濃、節五味”,很明顯這是淡食思想。唐朝的孫思邈就明確提出飲食養生要“每學淡食”。其后,人們注意總結淡味(食)養生的好處,發現淡有補陰之功。古典《食色紳言》曾言:“若蔬食菜羹清虛腸胃,無滓無穢”,通調血脈,“淡食為最”;淡有爽神寧志、醒脾開胃之功。其他古典醫書也提到,淡可清氣、、寧神、爽神、健脾、調陰陽。
再次,飲食養生即五味養生還要因時因地,就是要順其自然。《周禮天官》就曾說過,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應按季節進行調理。依現代飲食科學分心,上述說法有一定科學道理,符合養生要求。就以“春多酸”為例,從生理上講,春天陰氣升發,人體肝氣易升,肝陽易亢,酸味為肝之本味,酸性收斂,酸味入肝,可斂肝氣肝陽;就病理而言,春天肝氣,肝陽之病亦較多,多食酸無疑對防治肝病有益處。
篇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韓國人的幾種飲食養生經驗。
一、吃海帶
由于靠近大海,海帶的優點和養生價值很早就被韓國人發現,并很快成為韓國最普遍的食物之一。韓國人無論是平時早餐,還是過生日、坐月子,都要做海帶。海帶常見的吃法是加醋涼拌,或者放點蒜末做成韓式海帶湯。
海帶能養生這一點,確實是有道理的,營養學家認為,海帶中所含的熱量較低,膠質和礦物質較高,易消化吸收,抗老化,吃了后不用擔心發胖,是理想的女性健康食品。
二、喝朱粥、蕎麥粥
粥也是韓國最常見的養生食物。粥里一般添加海鮮、禽蛋、蔬菜、杏仁、松子等。由于蕎麥中含有抗氧化物維生素P,降血壓和助睡眠效果很好,富含纖維,有助于排毒,因此,韓國人喜歡將蕎麥和大米一起熬粥,認為有保健作用。
由于韓國人深知粥的養生價值高,所以,韓國街頭有很多大型高級連鎖粥店,即使一碗粥的價格很貴,約合35~56元人民幣,也常常是顧客盈門。
三、吃白菜
白菜更是韓國人生活中重要的養生食品。韓國營養學家認為,白菜可以退燒解熱、止咳化痰,還能抑制乳癌細胞。所以,韓國人吃火鍋時,一定要加點白菜進去。
當然,韓式泡菜中,也有不少白菜。
四、喝大醬湯
食物加工成湯后,其中的營養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如大醬湯。
大醬湯的韓國典型的食物,這些魚肉湯、菜湯經過長時間熬煮,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還能起到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胃口不好和身體虛弱的人很適合食用。
五、喝菠菜柳橙汁
韓國人還常喝菠菜柳橙汁。他們選取菠菜、高麗菜、帶皮的柳橙、胡蘿卜和蘋果,先切成小碎塊再榨成汁。
這種果蔬汁很有營養價值。菠菜富含維生素B1,可改善惡性貧血等病癥,對氣喘、蕁麻疹也有效。高麗菜膳食纖維豐富,柳橙汁富含維生素C,能促進鐵的吸收,還能美白肌膚。蘋果還有果膠,胡蘿卜含維生素A原,都有助于身體健康。
六、吃大蒜,辣椒
篇4
辛味是指具有辛辣味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胡椒等。
中醫理論認為,辛入肺,辛味食物具有祛風散寒、解表之痛、行氣行血的功效。如生姜、蔥白等,既是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料,也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辛味食物進食過多容易導致肺盛而乘肝,出現指甲枯燥,沒有光澤、肌腱痙攣及精神萎靡等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辛味食物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等,有益于健康。
甘味是指具有甜味(如水果、干果、蜂蜜等)或沒有明顯甜味(如五谷雜糧、蔬菜等)的食物。
中醫理論認為,甘入脾,甘味食物具有益氣補血,調和脾胃的功效,可以促進人體所需要的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以滋養全身。過于偏嗜甘味的食物,會導致脾盛而乘腎,出現面色晦暗、胸悶氣喘,腰膝酸痛和頭發脫落等癥狀。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糖類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但進食過多的糖類會降低機體及免疫力,還會影響體內脂肪消耗,造成脂肪堆積,導致血脂過高、動脈血管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
酸味是指具有酸味的食物,如山楂、烏梅、石榴、檸檬和醋等。
中醫理論認為,酸入肝,酸性食物具有醒脾開胃,消食化積及收斂固澀等功效。而酸味調料(如醋)還具有祛腥和解膩的作用。偏嗜酸味食物會導致肝盛而乘脾。出現皮肉變厚,變皺等表現。
現代醫學研究也認為,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促進消化功能,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調味醋還具有抑制或殺滅細菌和病毒的作用。但過量進食會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是指具有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茶葉和咖啡等。
中國理論認為,苦入心,苦味食物有清熱解毒、燥濕通便等功效,屬于清瀉類食物,特別適合于體質強壯,易于上火者食用。少量的苦味還具有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食物中的苦味是由于食物中含有某些苦味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對人體有益,有些則有害。例如,不成熟的甜瓜的瓜蒂部位就是苦味的,所含的是具有苦味的甜瓜毒素,能夠引起胃痛、嘔吐、腹瀉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咸味是指具有咸味的食物,如食鹽、海帶、紫菜,海蜇等。
篇5
1 夏季莫傷“心”
中醫理論認為夏天主心,而夏日酷暑容易傷“心”,要養心首先要養神,調心養神是夏季養生的關鍵。
中醫認為,心具有兩大功能,一是主管日常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二是主管血脈,心臟就像一個泵,負責把血液送到人體各個部位。心臟重量占體重的0.5%。但用血量卻占全身的10%。整個心臟要在勞逸結合、中庸適度、自然和諧、完美的境界下工作。
夏季人最容易煩躁、發火,健康的心臟要建立在平日心理調節上。人們日常不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不會都一帆風順,但卻都需要做到心氣平和,也就是胸懷開闊,不局限于自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遇事要冷靜、不激動,不過喜、過憂、過悲,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疾病的發生。
2 預防胃腸受到細菌的侵襲
炎熱的夏季,人們的消化功能降低,常出現胃脘不適,易患胃腸道疾病。首先,夏季人們往往采取多喝水的方式來降溫解渴,但喝水過多胃液容易被沖淡,從而降低了胃液的殺菌能力,使細菌進入腸道。其次,夏季濕熱的氣候環境更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食物容易腐爛變質,食用變質食物后,輕者容易出現腹瀉,重者容易中毒,造成嚴重的腸胃損傷。
為保證胃腸健康,夏季人們可多食含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筍、蒲公英等,這些食物可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清心除煩、醒腦提神,健脾利胃,增加食欲。在食物中還可添加大蒜并吃些醋,食用洋蔥、韭菜、大蔥、蒜苗等蔬菜,這些均可起到生津開胃、抑制殺滅各種病毒、細菌的作用。水果可多吃梨,因為梨可以凈化腎臟,清潔腸道、對便秘、厭食、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療效。
3 夏季的健康養生飲食
夏季飲食應選取偏涼性食物,糧食類食物包括大麥、小麥、綠豆等;水果、蔬菜類食物包括西瓜、檸檬、苦瓜、黃瓜、冬瓜、南瓜、番茄、菠菜、白菜、水蘿卜等;肉禽蛋類食物包括兔肉、鴨肉、雞蛋等。少選取和食用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篇6
【關鍵字】起居 養生
1、日常飲食養生原則
《黃帝內經》認為,飲食結構合理,五味調和,寒熱諧調,無所偏嗜,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需要的營養。
1.1、膳食均衡,可助延年。《黃帝內經》中寫道:“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意思是教導我們在養生飲食上要做到搭配全面,均衡膳食。
1.2、合理搭配,有益健康。現代營養學證明,為了從食物中獲得合理的營養,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在飲食上,必須注意營養的均衡。要做到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品種搭配,生熟搭配、干稀搭配。
1.3、調和五味,增進健康。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即甜、酸、苦、辣、咸,五味對五臟。傳統中醫認為,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十分密切,如果調配得當,則可增進健康,有益于人的延年益壽。過食咸味,則使血脈凝塞不暢;過食苦味,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過食辛味,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過食甘味,則使骨疼痛而頭發脫落,所以我們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調整飲食,講究飲食科學。
1.4、飲食宜暖,冷熱平衡。食宜暖,飲食宜寒熱適中。進食較冷食物太多易傷脾胃和肺氣,溫度太熱的食物和水會破壞口腔黏膜和胃黏膜。因此溫度宜“溫”,以熱無 唇,冷無冰齒。避免高熱量食物,平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天然食物,肉類食物選擇熱量較低的魚肉和雞鴨。
1.5、培養健康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如果自己都不重視飲食習慣,那就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做賭注,勢必會自食惡果。食當細嚼,不可狼吞虎咽;大渴不大飲;怒而不食;還要有一個正確的用餐順序,正確的先后順序應該是:湯---生菜―熟食菜―五谷雜糧,飯后1-2小時再進食水果;飯后不宜立即躺臥和劇烈運動;餐后用茶水漱口
1.6、飲食有節,少食有益。飲食過飽的危害,長期的過飽飲食,會在體內形成許多垃圾,而脾胃不堪重負之后,運化飲食變為精微物質的能力也會下降,精微物質不足身體得不到很好的營養,正氣不足,自然就易生病。其二,要改變用餐前后的習慣,盡可能定時三餐,吃飯要細嚼慢咽,用餐后要稍微休息一下。其三,要少食多餐。
1.7、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早飯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才能為身體一天的活動提供足夠的能量;而過了午后就應該少吃。
2、教師的飲食補養方法
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食補常常能起到單純用藥物不能起到的作用,科學的進補方法是針對教師對象進行進補。下面針對中年教師的飲食進補進行分析。
2.1、中年男教師的飲食補養方法
教師常有如下典型問題: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情緒不佳,心理壓力大;頭昏腦脹,眼前發黑,記憶力下降。它與如下營養物質缺少有關系,鉻、植物纖維、鎂、維生素A和鋅,可從如下物質中攝入。其一、西紅柿。其酸味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蛋白質等,其中豐富的維生素C能制造出骨膠原,強健血管。其二、南瓜子,它可對男性的前列腺肥大問題有緩解作用,它也是維生素E的良好來源,可以抗老化。其三、胡蘿卜,胡蘿卜素會在體內變化成維生素A,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含有豐富的鉀,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其四、大豆,常吃大豆,可減少患前列腺癌的概率,還對改善男性的骨質流失有效。其五、深海魚,對心臟血管特別有益。其六、含維生素C的食物,也可多食用。
2.2、中年女性教師的飲食補養
女性到了中年,正處更年期,更應注意飲食養生,營養調節,以預防和調治更年期女性生理功能變化。可多食如下食物,加強營養。其一、燕窩,具有滋陰潤燥、益氣養陰、添精補髓,養血止血的功效,是一味清補佳品。其二、木耳,含有豐富的膠質、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及豐富的微量元素。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滋陰、益氣和血、補腦強心及補腎的作用。其三、百合,一種清補食品,有潤肺、補虛、安神作用。其四、蓮子,性平味甘澀,有益腎氣、養心氣、補脾氣的功用,適用于更年期心神不安煩躁失眠,或夜寐多夢,體虛帶下者食用。其五、枸杞子,更年期女性皆可食用,肝腎陰虧、陰虛火旺、頭暈目眩、腰酸腿軟者,食之頗有裨益。其六、甲魚,性平味甘,有滋陰作用。肝腎陰虛、手足心熱、頭昏腰酸、月經紊亂不止者,最宜食之。其七、鴨肉,性涼味甘甜,是一種滋陰清補食品。女性更年期陰虛火旺者食之最宜。其八、阿膠,滋陰養血、補益沖任,絕經前最宜食之。
3、日常養生中的飲食禁忌
篇7
中國民間諺語精煉、生動,通俗易懂,甚至起一語為師、一言成法的作用,具有一定哲理性和指導實踐的效果。這里列舉些與飲食養生相關的例子,供大家參考。
人缺食,臉發黃,地缺肥,禾發黃;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三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進見閻王。充分說明人靠飯來撐,人以食為養,天事地事吃飯是第一大事的重要意義。
關于“藥補不如食補”的諺語也很多。如:人參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蘿卜杏仁干姜梨,治咳有效不求醫;黃瓜絲瓜加番茄,美容不找郎中爺;韭根韭葉,散瘀活血;鮮藕止血,熟藕補血,婦女產后禁生冷,唯獨不忌藕;豬胰淡菜湯,消癭潤發不尿糖;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冬吃生姜夏吃蒜,有病不用背藥罐;熱天一塊瓜,勝如把藥抓。
飲食療病保健的諺語則更多。如葷素搭配,長命百歲;膏粱厚味,易傷脾胃;食不過飽,飲勿過量;按時飲食,身必無疾;常吃大棗,抗癌防老;豆豉不起眼,能防腦血栓;核桃是個寶,補腎又健腦;綠豆甘草,磨粉調服,能解百毒;酸棗桑椹湯,安眠幫大忙;煙酒不分家,害了你我他;早喝鹽水勝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蔬菜是個寶,餐餐不可少;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貪吃貪睡,添病減歲;飲酒吃肉,比不上早睡長肉;預防腸道病,吃喝要干凈;吃瓜果,要去皮,吃了才不壞肚皮;春吃防風粥,散風祛寒,夏吃綠豆湯、酸梅汁降暑去熱,秋吃芝麻雪梨粥,潤燥滋腎,冬吃狗羊肉,進補養陰;若要不失眠,煮粥加門蓮(去皮心);紫蘇一枝花,散寒不離它;老翁目不瞑,長年食決明,鼻子愛出血,赴快吃藕節;酸倒牙,嚼點茶;冬瓜黃瓜西瓜皮,消腫無需他藥醫;暴飲暴食易生病,定時定量得安寧;一頓吃傷,十頓喝湯;吃喝定量,身體強壯;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蔬菜是一寶,賽過靈芝草;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卜保平安;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狂飲傷身,暴食傷胃;寧可鍋中存放,不可肚子飽脹;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人愿長壽安,要減夜來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前喝湯,苗條健康;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三天不吃青(菜),兩眼冒金星;甜言奪志,甜食壞齒;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錢瓜,害了絞腸痧。
篇8
茶飲
山楂綠茶飲山楂10克切片,水煎沸后入綠茶1.5克,略泡即可飲用。可再泡再飲。散瘀血,降血脂,軟化血管,降低血壓,擴張血管。冠心病、血脂紊亂、胸悶納呆者尤宜。
木耳柿餅湯黑木耳9克,柿餅30克,冰糖少許,加水煮爛服食。降壓降黏,高血壓、血黏度增高者宜服。
白果紅棗湯白果仁炒干燥研細末;紅棗20克加水煎湯,沖入白果末5克調服。益氣補肺健脾,眩暈者可服。
百合紅棗湯百合30克,紅棗10枚,冰糖適量,加水煮至棗熟。陰虛引起心悸、心煩、失眠癥宜食。
薺前墨蓮飲薺菜、車前子、墨旱蓮各15克,煎湯代茶飲。利尿降壓,瀉火養陰,對高血壓患者有益。治乳糜尿亦有效。
蓮子心元參茶蓮子心1.5克,元參6克,水煎代茶飲。滋腎清心,適用于心煩急躁、腰腿酸軟、多夢易醒者。
橄欖湯咸橄欖4枚,鮮蘆根100克,水煎代茶。急慢性咽炎宜服。
鶉蛋銀耳羹鵪鶉蛋10枚,水煮熟去殼,加入水發銀耳20克,加水燉煮爛熟,加入冰糖適量調味。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增強細胞免疫;鵪鶉蛋補五臟,益中氣,實筋骨,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胱氨酸、卵磷脂等。兩味相合能補益肝腎,適用于口干咽燥、大便秘結等。
藥粥
山萸肉粥山茱萸15~20克,粳米60克,加水煮粥。補肝益腎,澀精斂汗。凡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遺尿,小便頻數,虛汗不止,帶下清稀者皆宜服食。對老年人,加枸杞子10克;若有遺精尿頻,加芡實30克;若汗多,加浮小麥15克。
仙人粥何首烏30~60克,水煎取濃汁,入紅棗5~7枚,粳米100克煮粥,少入冰糖或紅糖調味。何首烏含卵磷脂,強壯心腎,改善動脈硬化,老年神經衰弱、失眠心悸者宜服。
米油粥粳米120克加水煮粥,米粒開花后取米湯,文火熬稠,取面上米油,沖入雞蛋1只(打散),入鹽調味。清心養陰潤肺,心陰不足、心悸氣促者服之有一定幫助。
胡蘿卜粥胡蘿卜250克,切碎,粳米75克,加水煮粥。胡蘿卜含琥珀酸鉀鹽,有降低血壓之功;含胡蘿卜素,尤宜老年。宜糖尿病、夜盲、皮膚干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
藥膳
雙菜湯淡菜10克,薺菜30克,加水煮湯,稍入食鹽調味。降壓、降脂、利尿。
生地黃雞烏骨雞1只,洗凈。生地黃250克,切細,飴糖150克拌勻,放入雞腹中,再放入蔥、姜,隔水蒸熟食之。陰虛心悸、口干、五心煩熱等癥宜食。
蓮子芡實瘦肉湯蓮子肉50克,芡實50克,瘦豬肉200克,加水煮湯,少入食鹽調味佐膳。養心益脾,固精生津,夜睡多夢、夜尿頻數、腰酸遺精、失眠心慌者皆宜服食。
益智仁燉牛肉益智仁15~30克,牛肉100克,加水燉至肉熟。吃肉喝湯。健胃益脾,補腦益智。納呆口干、失眠健忘者宜食。
豬心燉當歸豬心1個,剖開,入當歸60克,填入豬心內,隔水蒸至豬心熟爛,或加水煮湯。可連用5~10次。安神養血補心,勞累過度、失眠心悸、驚恐不安者皆宜。
鮑魚棗仁煎鮑魚30克,炒棗仁15克,加水煲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養肝寧心,安神斂汗,而滋陰安神作用尤佳。可用于頑固性失眠者。
篇9
多禽少畜護心臟
對于肉食,人們大多又愛又怕。愛是因為它營養豐富,口感良好;怕是因為其脂肪含量高,容易與高脂血癥乃至冠心病、中風、糖尿病等疾病掛鉤。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竅門之一就是多吃禽肉少吃畜肉。
與豬、牛、羊等畜肉比較,禽肉雖同屬動物性脂肪,但所含脂肪的結構卻不相同。畜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多,膽固醇也高,而鵝、鴨、雞等禽肉不僅脂肪較少(僅為前者的1/4~1/3),而且所含脂肪的結構更接近于橄欖油,故有保護心臟的作用。
多糙少精保護血管
目前冠心病、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日漸升高,已成為國人的“頭號殺手”。除了傳統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外,還有一大禍根,那就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
專家研究發現,一種稱為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質,如果在血液中的濃度過高,就會引起人的動脈硬化,最終導致心肌梗死、腦中風以及老年癡呆癥。而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之所以會升高,越來越多地細加工的食品就是原因之一。
多生少熟減少致癌物
就禽肉而言,如果有生、熟兩種擺在你面前,你會鐘情于哪一種呢?熟肉制品食用方便,口味也不錯,你可能更喜愛熟肉制品。不過,這樣你將犯下攝入亞硝酸鹽的錯誤。因為在制作熟肉制品過程中,要添加亞硝酸鹽,目的是借助其防腐作用,使食品保鮮。但亞硝酸鹽一旦進入人體,就可分解成具有強烈致癌作用的物質亞硝胺,嚴重威脅人的健康。
多還原少氧化活躍大腦
如何保障大腦健康?怎樣提高用腦效率?營養學家指出:多吃還原食物,少吃氧化食物。
所謂氧化食物,是指那些富含過氧化脂類化合物的食物,油炸類食品、方便面、漢堡包等為其代表,高熱量含油食品、肥肉和果汁亦屬此類。這些食物能在人體內發生氧化反應,損害腦血管壁的正常分子結構,使腦血管變窄,影響血液流動,對大腦的生理活動產生不良刺激,導致思維遲鈍。
還原食物則含胡蘿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成分,可阻止腦血管壁的氧化反應進行,或者使已經發生的氧化反應“還原”,保證腦血管通暢,大腦供血充足,始終處于清醒、活躍的健康狀態。
多綠少白益壽延年
篇10
二、多果菜:維生素A、C和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每天至少吃400克水果和蔬菜。
三、多吃魚:吃魚能延年益壽。魚肉內含有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多吃魚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降低早期死亡率。
四、多纖維:纖維食物有益健康。含豐富纖維的食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一個重要來源。纖維素有助于消化,能保護你免得腸道疾病。
五、多吃鈣:鈣要定期吃。魚、杏仁、綠色蔬菜和奶制品(脫脂奶)都含鈣,應多吃。
六、多吃鐵:鐵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元素,又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組成部分,參與氧的運載和交換,且參加氧化酶的組成,含鐵的食物有動物肝臟、瘦肉、魚蝦和豆類、蔬菜等。
七、多吃鋅:鋅是多種酶的組成部分,參與人體多種代謝,有維持人體免疫力和保護視力的作用。鋅還有促進食欲、生長發育、改善性器官功能的作用。含鋅的食物有肉類、動物肝臟、蛋類和貝殼等。
七少
一、少進食:不要吃得太飽。許多人習慣每天攝入2500千卡的熱量,今后應改為日攝入1500千卡。這樣就可以減輕細胞的負擔,維持細胞的活力。細胞迅速得到更新,機體對疾病的免疫力也日漸增強。日常飲食要注意保持平衡,吃得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二、少精食:精制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損失了大部分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和微量元素(如鋅、鐵等),長期食用精制食品易造成營養缺乏。
三、少飲酒:老年人以少飲酒或不飲酒為宜。大量飲酒損害肝臟,導致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四、少脂肪:脂肪攝入量不得超過30%,但也不得少于15%。脂肪的風險因素是:肥胖癥、心臟病、高膽固醇。
五、少吃鹽:每天食鹽過多,超過10克,就有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危險。如果你吃鹽太多,應立即減量。
六、少咖啡:咖啡同心臟病有著直接的聯系。每人每天喝6杯咖啡,死于心力衰竭的風險就增加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