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翻譯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6:3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術語翻譯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術語翻譯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術語,雙語詞典,翻譯

 

1.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知識積累的速度和知識總量急劇增長。新技術新產品、新思想的層出不窮,導致了新術語的不斷涌現,數量與日俱增,且分布極為廣泛。大量的現實表明,術語在科技發展、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以及科學進步等方面的影響,現代人類社會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作為承載科學知識載體的術語。

探討科技術語與社會科學術語的異同十分必要,因為不同語言以及不同研究領域中產生的思想、概念和術語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它們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而且一種思想或概念術語的不同翻譯勢必影響接受者的思維方式,甚至會使得該思想、概念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術語翻譯得當,可省除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所以,我們必須從術語形成的特點出發,找出其自身規律,并對其翻譯方法進行統一規范。

2. 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的產生的不同背景

為了表達明確,在雙語詞典中很有必要區分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下面將從概念和背景兩方面對科技術語和科學術語進行區分。

2.1 科技術語產生的背景

一般來說,隨著新技術、新事物、科技革命的產生,新概念、新思想得以形成,術語得以產生。術語的一個較為常見的構成方式是將代表若干個簡單概念的單詞聚集在一起,使其組合成一個表示該復雜概念的新術語,如space + ship =spaceship; hyper + text =hypertext 等。另一常見的方法則恰好與上一方法相反,即將一長串表達復雜概念的單詞組合依照英語構詞法的規則予以簡化。如“首字母縮略法”: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簡化為GPR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簡化為CDMA 等;又如“首字母拼寫法”:Wireless ApplicationProtocol 被簡化為WAP,Network InformationCenter 簡化為NIC 等;還有“合成法”:teleprinter + exchange 簡化為telex,information + economics 簡化為infonomics 等。一般說來,科技術語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2.2 社會科學術語產生的背景

社會科學方面的術語詞匯隨社會的發展而豐富。社會科學方面的術語構成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普通詞語專業化或術語化。普通詞語一旦帶有專業色彩,就具有嚴格的定義界限。如“dumping”源于“dump”,其本意為“倒垃圾”,在商業領域被引申為“傾銷”。二是創造新詞畢業論文怎么寫,如“手機”“網民”“扶貧”“融資”“年薪”“聽證會”等。三是借用或引進外來詞語。外來詞又分為外部借入和內部借入兩種。外部借入的術語是指從外語中翻譯而來的詞語。如漢語政治術語“民主”“議會”“資產階級”等都是外來語。內部借入既可指同種語言中普通詞語術語化,也可指同種語言中吸收方言詞語。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廣東、香港等地經濟發展迅猛,粵語方言伴隨著經濟浪潮大量進入普通話。普通話吸收的港臺語有:傳媒、斥資、個案、轉型、廉政、構想、認同、按揭、整合、互動、瓶頸、峰會等。其中吸收的不少詞語在普通話中已經有了同義表達的詞語。另外,部分詞由于語言歸化的原因,其能指和所指有所改變。但也盡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源語的基本特征:如“音借法”:radar 譯為“雷達”,EININO 譯為“厄爾尼諾”等;又如“形借法”:CEO 譯為“首席執行官”,WTO 譯為“世界貿易組織”等。

3. 雙語詞典的特征

雙語詞典是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也是學習外語的重要工具。近年來,隨著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雙語詞典的需求也隨之升漲,編纂事業也相應地蓬勃發展。直到目前,雙語詞典的研究已成為詞典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其基本理論構架業已確立,各分支的探討和實驗也方興未艾。

雙語詞典中,源語言和目的語經常相互補充,前者往往通過諸如語法、詞源、參照、插圖等進一步的輔助信息對后者的對等詞提供補充說明論文格式。這種基本呈現方式和輔助說明的結合幫助詞典用戶理解源語言詞條的真正含義。因此,在雙語詞典中,,詞典編纂者往往會采用源語言的這些輔助信息來更有效、更高效地解釋詞的意義。

由于雙語詞典的獨特語言特征,詞條的翻譯往往和例證獨立開來。詞條的翻譯被看作是“語言”,而非言語,因此遵循詞義上、風格上、語用信息上、語法上的多層面對等原則。首先,漢語上不同詞類的同形異義詞可以被看作是同義詞,放在最常使用的詞類當中,必要時,可輔以其它詞類的例證說明。其次,功能詞應標有詞類標注加以解釋,同時附上解釋性的或意譯型的對等詞。

相對于語文雙語詞典來說,非語文雙語詞典提供的語言學信息遠遠少于語文雙語詞典。翻譯百科詞和專科詞目的原則是力求規范性和科學性,要求譯名統一。而翻譯的方法則多種多樣,例如: 意譯法、音譯法、音兼意譯法、詞索義分析譯法、音雙關譯法等[1]。翻譯時切忌膠柱鼓瑟,編者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或整合各種翻譯手段,以保證譯名既真實反映源語含義,又易于理解和運用。另外,根據雙語詞典翻譯中的特殊性,在翻譯術語時,應做到:不同領域之間、語詞專家與學科專家之間必須緊密協作; 對于約定俗成及舊時譯名問題不能簡單操作,要視具體情況處理; 不能統一的“一物多名”需保留幾種譯名,必要時還應附以簡略說明[2]。

4. 雙語詞典中術語的翻譯

雙語詞典的核心任務是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言相應的對等語[3]。需要承認的是,有嚴復1898年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樣使用于雙語詞典的翻譯研究。不過,這一原則太廣義而難以應用于雙語詞典中的無數實際例子。鑒于此,本文從雙語詞典的視角對術語的翻譯問題提出一種嘗試性的研究。

黃建華等在《雙語詞典學導論》中歸納了雙語詞典的十種基本釋義方式[4]: (一)等值對譯法—提供語義內涵完全相等的目的語詞,如:supermarket---“超級市場”;(二)對應選擇法---列舉各種對應變體,如: “cut-”---切,割; 斬,截; 削,剪(發);(三)譯注法---譯義加注釋,如: Oxford shoes---牛津鞋 (一種足背系帶的淺口便鞋);(四)譯音法---直接音借外來詞,如: copy---拷貝;(五)音義兼譯法---音義自然結合,如:tittup---踢踏舞; (六)譯形法---保留源語中的字母或相似字形,如: X-ray:---X射線;T-square---門-字尺; (七)同義對釋法---常用中性詞釋有語體色彩的詞,用標準語詞釋方言詞,用現代詞釋古舊詞,如: phono---[口], phonograph(留聲機); (八)替換法---用肯定式釋否定式,反之亦然,如: 倒霉---unlucky; staunch---不漏水的畢業論文怎么寫,不漏氣的;(九)構詞釋義法---說明構詞法,介紹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如: taken---take的過去分詞; (十)描述法---當目的語中沒有對應詞時以描述法揭示詞義,如: 何嘗---used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toemphasize negation。

雙語詞典中的術語翻譯除了提供詞條的對等之外,還要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同時譯名要統一[5]。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詞不斷涌現,原有的語詞語義范圍不斷擴大,雙語詞典編纂者的首要任務是準確地譯出那些專業性強、詞義固定、構成復雜、形式多樣的專科及專名術語,編纂者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雙語語言功底之外,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

結合以上的翻譯方法和術語的特征,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術語的翻譯方法。雙語詞典中的術語翻譯最好遵循以下釋義的原則:

1)意譯法

意譯法是與直譯并列的主要譯法之一。譯文內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謂之意譯[6]。意譯法既是翻譯語文雙語詞典詞典的主要手段也是翻譯非語文雙語詞典的重要方式,翻譯時必須透徹理解源語中該詞的命名理據,力求譯詞名副其實,揭示其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特征[7]。如:beeppager---呼機;terminal---終端

2)音譯法

在翻譯一些外來事物的詞匯時,或因目的語中無對等詞匯,或因譯者對所譯對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讀者對這些新事物頗感陌生,人們往往采取音譯法將其譯出。如:加油!--- Jiao You!音譯法是國際上翻譯術語的一種潮流,已有利于術語運用在國際上的統一、有利于國際交流和人類知識的共享。

3)音兼意譯法

這種音、意義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采用一半是音譯,一半是意譯的方式,如:topology---拓撲學;motorboat---摩托艇。另外,還可以采用在音譯完詞條后加一些補充說明的所屬詞匯后綴,如:neon---霓虹燈。

4)諧音雙關譯法

在翻譯中利用“諧音雙關”修辭格,可以在讀音上保留與源語相近的讀音,但在詞義上不拘泥于源語語義,而是不脫離一定范疇的創造性詞義。實際上,很多術語詞都來自于這種翻譯方法。例如:休克---shock;威士忌---whisky;邏輯---logic。其中有些術語詞由于使用的廣泛性,已經沒有了異族語的影子,成了本族語的一部分。

5. 結語

雙語詞典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是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工具。詞典編纂者理應關注科學技術術語的翻譯問題。盡管術語只占雙語詞典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決不能忽視。筆者在此希望以上這些術語的翻譯方法能對雙語詞典編纂者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8。

[2]張錦文.英漢術語翻譯與雙語詞典編纂問題[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 2002年第4期.

[3]Zgusta,L. Manualof Lexicography[M]. AcademicPublishing House of the Czechoslovak,Academy ofSciences. 1971.

[4]黃建華;陳楚祥.雙語詞典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138-145

[5]馬秉義.詞典翻譯原則探討[J].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996年第5期:54-57

[6]方夢之.科技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8年.

[7]劉宓慶.譯學大辭典[M]. 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9.311?316.

篇2

[關鍵詞]梵高藝術創作;人文情懷與藝術價值;世界藝術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后印象派畫家,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其作品如《星夜》《向目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深深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藝術。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其年輕的生命,時年37歲。梵高的一生是短暫的,也是偉大的。梵高的偉大不僅是因為其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天價,更主要是其為藝術而燃燒自己生命的偉大殉道主義精神,富含悲劇色彩的人生經歷和催人淚下、不被當世人所理解的苦難情感世界以及撼人心魄的傳奇式繪畫歷程。他的不朽足以當之無愧的堪稱世界畫壇屈指可數的巨匠。

一、孤寂的情感世界與悲憫的人文情懷

梵高出身于牧師世家,他從事過畫商工作,做過短暫的傳道士,也曾想仿效基督做一個心靈高沽的圣徒;他曾經歷過痛苦的戀愛但一次次的以失敗的打擊而草草收場;感受過被人誤解的孤獨與無奈;最后執著而瘋狂的用全部的生命把繪畫藝術推向一個極致。他一生悲憫人類的苦難,并希冀以犧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贖別人,以真實的自我感悟自然,以獨特而博大的人文情懷和苦難精神把生命的全部意義在其藝術作品中得以詮釋。梵高是真實的。他一生熱心于幫助貧窮的人們,并深入其中盡自己最大的能力關愛這些善良樸素的心靈,他經常保持虔誠和永恒的愛心去品讀圣經教義并以自虐式基督精神在生活中踐行自己的信念:他大量翻閱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在知識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精神食糧;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堅持自我,努力工作,即便在生活最困苦最疲憊、在身心最孤寂最無助、在所有人都不理解而被當作異類而遺棄的時候,梵高還是始終在工作,直到自己結束生命的最后時刻,仍對生命本身帶有極大眷戀。“悲情永駐”(The sadness will lastforever…)這句他的遺言讓所有人對其死神襲來的悲涼心境凄然淚下,歷久無法平靜。“…一個人必須帶著高尚嚴肅親切的同情心去愛,帶著力去愛,帶著理智去愛,……,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堅定不移信仰之路。”梵高宗教般的人文情懷和藝術信仰超越時空,他悲憫的苦難精神和真實的人格情操萬古不朽。

愛情與事業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大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梵高苦難的生命或許是從他接二連三的失敗愛情開始的。當21歲的梵高在倫敦古比爾公司勤快工作的時候,此時的他,性格孤僻而不大合群,甚至有點古怪和偏執,期間,房東19歲的姑娘厄修拉像一只婉轉的百靈鳥出現在他的眼前,這天使般的姑娘一下子迷住了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梵高。而后,厄修拉徹底改變了梵高孤僻的性格,把他從狹小的個人天地帶出來。讓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神往戀愛、渴望厄修拉的愛。然而。當他一廂情愿鼓足勇氣向厄修拉求愛時,梵高卻意外遭到了已經訂婚的厄修拉的斷然拒絕。初戀的痛苦使梵高的性格更加怪異,他一度消沉和迷茫,巨大的傷痛和孤寂使他漸漸趨向宗教,短暫的傳道士經歷由此開始,悲憫的人文情懷由此逐漸清晰。梵高的傷痛還遠不止他的初戀和傳道士職業的破滅。當他愛慕的表姐凱特殘酷無情地用她那藍黑色的眼睛盯著梵高說出“不。永遠不,永遠不”以及姨夫斯特立克向他說出“滾出去。永遠不準再來!”之時,巨大的悲痛徹底地粉碎了梵高的夢,他又一次嘗到了事與愿違的殘酷苦果。后來,梵高遇到又丑、又醉而且還患有性病、懷孕的西恩,他們在一起過了20個月后迫于壓力最終分開,他把自己所能有的全部愛情都奉獻給了這個最不值得愛的女人。直到他的鄰居——一個老處女愛上他卻遭到家人反對而自殺后,梵高幡然醒悟:對他來說,愛情和人類之愛、上帝之愛永遠不會垂青在他身上。從此,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到繪畫中去避難了。而后,悲憫的人文情懷又一次于梵高的藝術作品中得以展現。

二、獨特的生命蛻變與瘋狂的藝術情懷

從某種意義說,梵高的人生軌跡并不是由自己一手所策劃的。梵高一直活在世俗和家人的既定法則和意愿中,但是當他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憫的傳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懷和種種不幸后,他開始領悟到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一切關于上帝的說法都是天真幼稚的說辭,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只有一片渾噩、悲慘、苦難、殘酷、煎熬和無盡的黑暗。他對世俗開始懷疑、不平、仇恨……這些都似乎預示著他的人生將有所改變。終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隨著痛苦的沖突和搖擺中徹底的發現了自我。

正如梵高自己所說:“我也會有用處的,我也感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只是要怎么做,我才能成為有用的人?對哪一方面有用?”是上帝給予他天才式的思想和智慧。由于以前對繪畫的了解和熱愛,他的腦海中時刻流傳著對繪畫的熱望,這種急切的愿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覺,而即將奔涌出來。“經過了’這些虛度的歲月,我終于發現了自己!我將成為一個藝術家。我一定要成為藝術家。那就是我做不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原因,因為我不是那料,現在我已經抓住了永遠不可能失敗的東西。”梵高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繪畫生涯。

初涉畫壇之前,梵高通讀了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和米什萊等大師的文學著作。接觸和鑒賞過包括夏爾·得格魯、倫勃朗、呂斯代爾、巴比松和海牙畫派等大師的藝術作品,并以米勒和倫勃朗等大師為導師,精心臨摹了自己喜歡的大量作品。一開始梵高就顯示出對繪畫驚人的敏銳力和感悟力。在尋求自己繪畫的藝術道路上。梵高先到布魯塞爾學習透視學和解剖學,然后在法國的埃頓、海牙、紐南和安特衛普輾轉學畫。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農民肖像畫和風景畫。作品大都以灰暗的色彩表達了畫家內心的苦悶孤獨和對下層人民的同情與憐憫。

梵高并不滿足于現有的藝術創作狀況,而后他來到巴黎。期間,在弟弟提奧的引薦下,梵高結識了許多印象派畫家,并得到畢沙羅的賞識和指教。他嘗試著學習運用明亮的色彩,于是,其藝術作品也逐漸明亮起來,并通過技法、運用點狀的筆觸和單純的色彩,將其對藝術的滿腔熱情表達出來。此時,梵高總是處于創作的狂熱之中,他的藝

轉貼于 術風格也因此獨樹一幟,并成為后印象主義繪畫藝術的杰出代表。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日本的“浮士繪”出現在他的眼前,這些獨具特色的東方藝術因為其色彩鮮明、線條簡明而又富有表現力打動并喚起了梵高的共鳴。他吸收其精華,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加以實踐,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豐富,更具特色。這種博采眾長、使東西方繪畫技法集于一身的做法,致使梵高的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并超越了歐美同時代許多優秀的大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而后,擁有印象派燦爛色彩和東方藝術簡潔線條的梵高,內心蘊藏著一股強烈的情感需要傾瀉。他已不滿足于巴黎的陰郁,他向往著更加光明的地方,因為他心中有著十倍于太陽的熱情,急需一團烈火來加以引發。于是他來到了法國南部的阿爾小鎮,這里到處輝煌,梵高的天分和激情完全得到了表露。他曾如此白問:“我的體內存在著某種東西,那是什么呢?”現在,那個莫名的東西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爆發出來。他以驚人的勤奮不間斷地進行創作,陽光讓他興奮,他用藝術描繪著象征熱情、光明和生命、富有金黃色彩的太陽,描繪著陽光下的田野,描繪著田野周圍生活的農民。熱烈的太陽神給了梵高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高漲的創作欲望驅使梵高投入近乎瘋狂的工作之中。期間,他大膽創新,大量運用紅、黃、藍等原色。尤其喜歡用紅色、黃色及檸檬黃和橘黃。他認為。這種紅、黃原色產生的強烈效果會給受苦難的人以希望,也會給自己以慰藉。他的作品色彩炫耀,筆觸激情有力,一筆一畫之中運載著奔涌不息的情感激流。粗獷、豪放、充滿動感,緊張、強烈而富節奏。這些偉大的作品傳遞著梵高滿腔激情,表現出一種既熱烈又悲傷、既躁動又孤寂的內心情緒。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竟然完成了200余幅油畫和許多素描作品,他的繪畫技法臻于成熟。

但是。他那不修邊幅的藝術家外表、憂郁孤僻的內心及其意氣沖動與暴戾的性格使得人們害怕他、討厭他,甚至有人把他當作瘋子。而他卻以高度的繪畫熱情忍耐著人們對他的誤解、敵視甚至驅趕,終于在一次割耳事件后,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忍受著內心不被人理解的巨大痛苦和身體的極度折磨,而他體內燃燒的繪畫激情卻從沒有停歇。這時的梵高開始按照自己內心的感受來作畫,激越而狂放。作品還使用了一些旋轉、扭曲的線條,扭曲的筆觸向上升騰著,畫面給人一種流動感,并體現著、充滿著力的搏斗。這正是梵高內心所追求且意欲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意境。這種境界體現著梵高桀驁不馴、不屈于命運、積極向上且與命運抗爭的人格與精神。但是。梵高還是沒有戰勝精神分裂抑或是癲癇的巨大創傷,他還是向自己扣動了扳機……。倒下的36個小時后,一個幽靈飄向了極樂世界。半年后。他的弟弟也辭別于世,他們生前永不分離,死后仍舊魂魄不離。

三、不朽的藝術價值

我們很難相信一個人會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傾注于藝術創作中,但是面對梵高繪畫藝術的真實感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對生命力的追求及對苦難民眾不屈于命運的關切之情,我們會為之一震。因為這種面對社會丑惡、腐朽而表現出的不屈的精神將鼓舞后來者在藝術長河中不斷地探索與追求。

論及個人,梵高無疑是不幸的,他單純的理想主義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執著而神經質的性格使他難以融入當時的社會,并與人為善相處。也許正是這種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廣博的文學修養,寬厚的人文情懷,博大的同情心,悲憫的基督精神,火熱的創作激情,獨特的繪畫技巧,把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燃燒在繪畫藝術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藝術生命。

篇3

關鍵詞:英語文學翻譯;美學價值;藝術特征

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可以更好的豐富文學作品的內容,傳遞出文學作品的精髓,所以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要著重注意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

一、美學價值與藝術特征的含義

1、美學價值的含義。美學,就是對美進行研究,是一門關于美德學科,學科的主要內容是研究美的價值意義和本質特征。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事物,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評價觀點和評價標準來對事物進行評價,這就是美學的形成基礎。美學的研究對象時藝術,是通過個人角度和審美意識來對藝術進行判斷的,通過人們的審美意識來對事物的價值進行衡量,這就是美學價值。

2、藝術特征的含義。藝術特征的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精神層面、活動過程層面以及結果層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進行解釋。精神層面主要是指從精神的角度來分析藝術,把藝術作為一中文學價值的表現形態。活動過程層面是指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家創作藝術的過程就是他對顯示生活的模仿,是一種自我創造和自我展示的活動過程。最后結果層面就是說藝術創作的最終結果就是藝術品,是藝術的存在形式,可以供人們進行欣賞。

二、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使英語文學作品得傳播業越來越廣泛,我國也也涌進了大量的英語文學作品,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英語文學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當代的英語國家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社會形態等內容。但是漢語與英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語言差異,如果把英語文學作品按照一般直譯的方法翻譯過來勢必會影響原著的藝術魅力,同時由于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因此無法讓我們更好的了解英語文學作品。因此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翻譯人員深入了解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了解原著中所要表達的含義、思想和文化,同時也要遵守一定的翻譯原則,例如忠實原著的原則,譯文流暢性的原則以及尊重時代背景的原則等。追求英語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提高英語文學翻譯的質量,促進國家之間友好的文化交流。

三、美學價值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藝術是沒有國家之分的,所以英語文學作品也和中國文學作品一樣,具有很多的語言形式,例如小說、詩歌、散文等等,并且每一種語言形式都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但是由于在眾多的英語文學作品中,每個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形態以及作者本身的生活狀態和文學素養都不同,所以哪怕是同一部英語文學作品,其翻譯出來所體現的美學價值也是不同的。所以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適當的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者是翻譯手段來展示原文中的語言環境,更好的表達原文中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從容方面讀者進行閱讀,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如果翻譯者想要更好的翻譯英語文學作品,體現英語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就需要在翻譯之前對英語文學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環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解,還要對作者當時的創作思想以及創作環境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保證翻譯出來的作品不僅能過反映出作品的沒學價值,同時也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方便讀者進行閱讀。

四、藝術特征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在文學作品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比喻、雙關、渲染、抒情等,在文學作品中運用這些表現手法,可以使文章內容形象化、靈活化、具體化,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文學作品,理解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的時候,如果所處的分析角度不同,那么分析出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即“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想要使譯文體現出原著的精髓,就需要靈活運用藝術手法來進行翻譯。因為無論運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我們的目的是把原文中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要局限于一個詞,一個句子的翻譯,應該顧全大局,對譯一個整體的結構框架。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過程也是對藝術進行二次加工、創作的過程,因此翻譯的譯文是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的,所以在翻譯的時候要尊重原文,對原文的內容進行客觀的反映,保證譯文具有藝術特征和美學價值,符合讀者的閱讀要求。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文學翻譯顯得尤為重要,而要想在譯文中體現英語文學的精髓,就需要在翻譯的時候最求翻譯中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英語文學翻譯的思想,方便讀者可以更好的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目的論” 文化術語 翻譯方法 譯者目的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傳承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其譯成多種語言文字,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但對其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術語的翻譯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擬對呂炳洪教授《拜月亭》英譯本中文化術語的翻譯進行研究以探討呂教授的翻譯方法和目的。

一、《拜月亭》與文化術語

《拜月亭》是元代著名戲劇家施惠創作的愛情戲劇,它描述了兩對青年男女錯綜復雜的愛情故事,謳歌了他們純潔和忠貞的愛情。本劇后被陳圓、劉幼生改編成小說,北京大學外語系呂炳洪教授又將小說翻譯成英語。

文化術語具有文化的專業性、科學性和系統性,并且內涵豐富。小說《拜月亭》中考試方面的術語,如“科舉”、“殿試”、“鄉試”、“狀元”、“舉人”和“秀才”等;時間方面的術語,如:“二更”和“三更”等;宗教方面的術語,如:“儒教”、“道教”、“道士”、“廟觀”和“女施主”等。通過對小說《拜月亭》的搜集和篩選,最終選出58個文化術語;又根據尤金•奈達(Nida Eugene)博士對文化的分類:生態文化、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和語言文化,本文也對這58個文化術語進行分類,發現它們分屬于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

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

翻譯的“目的論”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于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的奠基理論,是德國學者漢斯•威密爾(Hans J. Vermeer)提出的。其“目的論”以行為學理論為根據,認為人的任何行為都有目的,翻譯是一種行為,自然也有目的。作為一種有目的行為的翻譯活動,其翻譯目的主要有:譯者的目的;譯文文本的交際目的;特定翻譯策略或手段所要實現的目的。在“目的論”中,譯者作為整個翻譯活動的最重要的參與者和譯本的創造者,在翻譯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的語讀者也是翻譯目的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根據譯者的目的和讀者的預期期望,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實際上,“目的論”的核心就是: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 翻譯策略決定翻譯結果。“翻譯結果證明翻譯方法是正確的。”并能反過來彰顯翻譯目的。

“目的論” 的主要翻譯原則是“目的”和“忠誠”,外加靈活。在“目的論”看來,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期望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從譯者的目的和譯文的預期目的考慮,譯者的翻譯方法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三、《拜月亭》中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

1.文化層面上的翻譯方法。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翻譯在處理文化差異時,主要有兩種方法:異化法和歸化法。

異化法的核心是“讓目的語讀者趨向源語文化”即以“源語文化為依歸”;歸化法的核心是“讓源語文化趨向目的語讀者”即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通俗地說,就是在翻譯過程中,當處理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時,以源語文化為依歸或落腳點的,就是異化法,其譯者目的顯然是向目的語讀者介紹和傳播源語文化,以便目的語讀者借助于翻譯了解源語更多的有關生態、物質、社會、宗教和語言等方面的文化;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或落腳點的,就是歸化法,其譯者目的主要是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兩種方法在呂教授對《拜月亭》中的文化術語的翻譯中都用到,但有所側重(如文中表格所示)。

2.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方法。文化是隱性的,語言是顯性的,文化翻譯靠語言文字的翻譯來實現。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方法有: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替代法等。

音譯法: 用不同語言或書寫系統的拼音或字母來寫字、詞、句、名字等的翻譯方法(區別于“意譯法”)(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 。目的語文化中沒有對應或類似的事物,即存在“文化空缺”,直接翻譯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 就要采用音譯法。音譯法一般用于翻譯人名、地名、獨有的物質、社會、宗教文化術語等。《拜月亭》中有4個術語采用音譯法。呂教授除了對社會文化術語“衙門”直接音譯為“Yamen”、“叩頭” 直接音譯為“Koutou”外,對物質文化術語“粽子”作如下翻譯Zongzi,(Pyramid-shaped dumplings wrapped with reed leaves, and strung together) 處理,對社會文化術語中的中國封建社會紀年法“天寶”譯為“the period of Tianbao of the Tang Dynasty”;這樣音譯加闡釋說明,不僅增加了目的語詞匯、豐富了目的語文化,而且盡可能地告訴目的語讀者“粽子”為何物、“天寶”為何年;因此,音譯法不僅保留了源語文化風味,而且還能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有機會領略異域文化特色,是真正體現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異化法。

直譯法:指偏重于照顧原文字句的翻譯方法(區別于“意譯法”)。直譯法是向目的語讀者介紹源語文化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正如我國著名學者茅盾所說:“所謂的直譯,淺顯地說,是不改變原詞原句,嚴格地來說,是要力爭保持原作的精髓和風格。”惠宇也認為:如果翻譯傳遞了原作的文化內涵、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直譯。《拜月亭》中有35個術語采用直譯法。比如呂教授對物質文化術語“繡架”直譯為“the embroidery frame”;對社會文化術語“儒生”、“忠”和“義”分別直譯為“a scholar”、“loyalty”和“the sense of obligation”;對宗教文化術語“上天”和“廟”分別直譯為“heaven”和“a temple”,用這種方法,不僅保留了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而且還保留了濃厚的源語文化風味,同時,還能使目的語讀者易于理解,很好地實現了異化法。

意譯法: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方法(區別于“直譯法”);根據某種語言詞語的意義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詞語的方法 (區別于“音譯法”)。正如劉重德所說:意譯法是一種 “只有在譯者不可能進行直譯的時候和地方,并且在無法重現原作句式或修辭的情況下,主要傳遞原作意思和精神的補充手段”。惠宇也認為:如果翻譯僅僅傳遞了內容但卻失去了原作的語言形式和特色,那么它就是意譯。《拜月亭》中有18個術語采用意譯法。比如:呂教授對物質文化術語“日漏”意譯為“a water clock”、對社會文化術語中的時間表達法“二更”和“三更”分別意譯為“on the second night watch”和“on the third night watch”,對古代年齡表達法“而立”意譯為“thirty years old”;對宗教文化術語“道”意譯為“a code of honor”。這些術語在英語中無法重現,但呂教授采用了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的方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了它們的意思和精神。

替代法:Mona Baker 認為:替代法指的是用目的語詞語替代源語詞語,所指雖不同,但對目的語讀者造成的影響與對源語讀者造成的影響卻相似。《拜月亭》中有1個術語采用替代法,那就是社會文化術語“《詩經》”,呂教授將它譯為“The Book of Songs”。顯然,他將英語中的“Songs”替代“詩”、將“Book”替代“經”。它們雖然所指不同,但給雙方讀者造成的影響相似。嚴格說來,替代法屬于意譯法的一種,它是用替代的方法將意思翻譯出來的一種方法,替代的詞語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因而理解起來容易,能留下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影響。顯然,替代法也是以目的語文化為依歸的方法。

縱上所述,列表于下:《拜月亭》中58個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統計表

在“目的論”指導下,通過對古典文學作品《拜月亭》呂教授英譯本中58個文化術語的翻譯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發現他主要采用了異化法(占67%),由此可知,他的主要翻譯目的是借助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尤其是其中文化術語的翻譯來弘揚和傳播中國豐富而燦爛的文化,以此來滿足英語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愿望;鑒于他以歸化法(占33%)作為必要補充,可以得出:呂教授也能忠誠于英語讀者,并能考慮英語文本的可讀性和英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呂教授的這種有所側重的有目的的靈活的翻譯方法對中國譯者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其中文化術語的翻譯很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呂炳洪:《拜月亭》(英漢對照),新世界出版社,2001。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Vermeer, Hans J. 2000.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Translational Ac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4]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中國翻譯》,2000.4。

[5]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方夢之:《譯學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惠宇:《“是直譯,還是意譯?”》,《外語教學》,1998.19。

篇5

【關鍵詞】中國特色政論文 生態視角 語言特點 英語翻譯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幾年,中國奧運會和世博會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國文化讓世界都著迷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和中國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及各國人民都對中國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論文就成為他們了解中國的一個途徑。政論文的翻譯對譯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譯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態視角與語言翻譯的結合所建立的新翻譯策略就能夠很好地幫助譯者做好翻譯工作。

一 中國特色政論文的語言特點

1.政論文概述

政論文,是政治性論文的簡稱,它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的議論文。政論文論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問題。從政論文的性質來講,中國政論文是帶有中國時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傾向性的議論文;從政論文的內容來說,它論及中國的國家機制和方針政策;從表現形式上看,政論文的出版和發行都是由政府機關負責的,如《人民日報》。

2.政論文的特點

政論文的主要功能是宣傳、號召、表達、勸說。政論文的功能也決定了政論文的特點。與其他文體相比,政論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勸說力。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政論文在政治體系中表達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見,政論文在國家維持秩序穩定、解決社會矛盾時起到了重大的引導作用。這些都要歸功于政論文的強大勸說力。

二 生態翻譯學

將生態視角和翻譯學相結合催生出了生態翻譯學,生態翻譯學有九個研究理論視角:(1)生態范式;(2)生態理性;(3)關聯序鏈;(4)翻譯生態環境;(5)譯者中心;(6)譯有所為;(7)適應與選擇;(8)“三維”轉換;(9)事后追懲。

1.生態范式

生態翻譯學曾多次對譯論范式進行定位,筆者最同意的一個定位是,生態翻譯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是從生態理性和生態視角對翻譯進行研究的,其生態范式和研究領域的性質被定位為“翻譯即適應與選擇”。

2.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生態環境指的是翻譯所涉文本、文化語境、“翻譯群落”以及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集合。翻譯生態環境在其范圍上分為大環境、中環境、小環境。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分為物理環境和精神環境。對譯者來說,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環境的集合就是翻譯的生態環境。

三 生態視角下的翻譯策略

政論文中的術語所含范圍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覆蓋面很廣。由于政論文的特點,對譯文的客觀性要求很高,在翻譯時譯者就不能翻譯得太主觀,要求有很高的忠誠度。有些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在英文語境中是找不到相應意思詞匯的,這就要求譯者能在保持忠誠度的基礎上進行發揮。既要內容豐富,又要求表達準確,這一點對譯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翻譯生態理論強調不同語種翻譯之間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圖“將其他種語言的‘不潔’拒之門外,保持本族語的純凈”,注重“語言的生態學,即清潔性、倫理性和綠色性”。其具體翻譯策略介紹如下:

1.直譯

第一,逐字翻譯。一些縮略語,它們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這樣的句子適合使用逐字翻譯法,可在保留其原來的形式的情況下進行直譯。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這樣翻譯:“Life and safety first.”這樣,既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譯文以最簡練形式表達出來。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釋義。有些政治術語是具有節奏性的,形式整齊,內容豐富。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就可以使用此譯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譯+意譯

政論文中有許多地方都有其深層含義,不能使用逐字翻譯的方法,這樣會使意思表達不明確,外國人在理解時會出現問題,運用生態翻譯理論也正是為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保留形式+結構內釋義。結構內釋義是只對結構進行細微改動,有技巧地將濃縮的意思表達出來。如:“兩縱十橫、六河連通”,可以翻譯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結構外釋義。結構外釋義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國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譯這部分時可根據翻譯生態理論的要求將原文中沒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語的習慣翻譯出來,在翻譯時保留中國特色。

3.意譯

在政論文中,一些專業術語是帶有數字的,而在翻譯時含義的重要性顯然大于數字,其數字在翻譯中是可以不顯示的,這樣就可以意譯。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數字。比如“三農”一詞,在翻譯時就可以使用這種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這也是官方的翻譯方法。在翻譯時也會發現,有些句子是非常適合這種翻譯方法的。

第二,補譯。專有名詞是可以用補譯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在翻譯過程中要注重對幾點原則的把握:精確、最簡化、重視、完整、自然。

綜上所述,在翻譯時,要看看能否直譯,在保留原文含義的基礎上,保留其表達形式。直譯的要求就是,在表達精準的同時做到最簡化。在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上,要以直譯優先。如果直譯不能做到對原文翻譯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慮直譯+意譯的方法。當然,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常會出現一些問題。

1.翻譯時的語言屬于機械轉換類型

語言翻譯是把兩種文化和思維模式在語言中聯系起來的橋梁,是一種再創造的勞動,而不是機械轉換,機械轉換這種翻譯方式也是生態翻譯法著重要糾正的一種翻譯方法。因此,在翻譯之前做好準備,搜集好資料,是準確翻譯和傳達原文含義的重要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翻譯前的準備工作可以幫助譯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義。理解是翻譯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如果不能準確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實地將它翻譯成目標語呢?在日常生活中,譯者要注意積累詞匯和翻譯技能,運用時代的產物(網絡)和其他途徑查找出可以表達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邏輯分析能力在翻譯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時候,政論文的獨特特點都需要譯者對原文的結構、邏輯、含義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決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進行翻譯。在翻譯學習的過程中,要多閱讀些翻譯家的作品,找出最適合的翻譯方法。

五 總結

譯者在對政論文進行翻譯之前,要對政論文的特點、意義和風格有所掌握,深入體會生態視角翻譯理論的精髓,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在經驗中不斷揣摩、研究,最終達到在翻譯過程中能夠選擇最佳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周偉龍.當代中國特色政論文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2)

[2]劉麗曼.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政論文本翻譯策略[D].蘭州大學,2013

[3]周彥軍.談政論文的英譯――以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河西學院學報,2009(4)

[4]羅小波.政論文英譯:順應論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工業大學,2010

[5]李紅霞.目的論視域下的政論文英譯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外國語文,2010(5)

篇6

一、摘要寫作

論文摘要的主要作用是對整篇論一個概括,從而讓讀者對整篇論文有一個大概而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所以,摘要通常必須簡單的描述論文的主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發現、研究的結論和所帶來的啟示。一般來說,中文摘要的字數在500個漢字左右,英文摘要在250-300個單次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摘要出現在正文的前面,但一般的情況是:寫完論文主題部分后才寫摘要,因為只有全文寫完了,作者才真正能夠給讀者提供一個整篇論文的概括。根據黃國文、葛達西、張美芳(2006)的觀點,論文的摘要應該包括下面這些內容:(1)研究的主題、范圍;(2)研究的背景;(3)研究的目的;(4)研究的方法(研究是怎樣進行的);(5)有哪些主要研究發現或觀點;(6)研究所帶來的啟示。

根據所摘論文的內容和性質的不同,摘要大致可分為三類:指示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指示性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是對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圍作簡明扼要的介紹,字數大約在100~200字。報道性摘要報道性摘要是對原文內容的濃縮。這是一種概述論文主要論點、重要發現和創新內容,包含論文重要數據等主要信息的摘要。字數可在300~400字左右。報道性摘要屬于資料性摘要,適用于一般主題較單一的論文,要求作者述論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及得出的結論等主要信息。字數一般在150~250字。

學術論文摘要雖說字數很少,但是內容卻高度濃縮,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首先必須對全文主題進行高度的概括、濃縮,以最簡煉的筆法、對選題反復推敲,用最少的文字去表達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然后要客觀反映論文的中心思想,既不能寫成“前言”式的內容,不能寫成“結論”式的簡單重復,應是對全文核心內容的高度歸納與概括,縮而成論文正文之前的獨立單元。最后,摘要一般不以第一人稱表述,最好采用第三人稱過去式的表述方法,求客觀、真實。

二、摘要翻譯

英語文章的特點是開門見山,不拖泥帶水,摘要更是如此。因此,英文摘要在語言上應該簡明易懂,直截了當;表達要客觀準確,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文體要樸實自然;長度要適宜,通常不超過250個詞。在原則上,英文摘要需要由原論文的作者提供,但是許多作者尤其是人文社科類的科研人員尚難以使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委托他人將自己的中文摘要翻譯成英文。針對這種情況,譯者首先應該詳細了解原文的內容,弄清楚原文中專業術語和詞匯的含義,通過上下文,梳理出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正確理解中文摘要的內容;其次,根據英語的行文習慣和詞語搭配的用法,合理安排句子結構,正確選擇用詞,盡可能忠實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最后,對照原文仔細檢查。在這個過程中,譯者要特別注意專有名詞的翻譯,如外國人名或已被公認的中國人名的拼寫,外國地名的拼寫,文章或書籍名稱的翻譯,專業術語的翻譯等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去翻譯,而應該通過咨詢專業人士或查找資料找到這些詞語正確的英文表述。英文摘要常常使用被動語態,這樣可以避免主觀色彩太濃,給人以強加的印象;但是有時為了突出所表達的內容,主動語態可以更加直接有力;時態通常使用一般現在時和一般過去時,主語使用單數第三人稱(也有的用第一人稱復數形式).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摘要翻譯的例子:

原文:

生態成本構成與作用研究

摘要: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環境,創建優良環境,建設美麗中國,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本文綜述了我國生態與環境現狀,簡述了國家、政府部門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的發展理念、政策和措施。本文重點闡述了生態成本的基本內涵、構成,分析了生態成本用于產品成本合算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并針對我國有關生態成本的研究與應用現狀,分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環境;生態成本;構成

譯文一:

AStudyof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Theenvironmentisanelementaryconditionforpeopletosurvivein.Soprotectingourenvironment,creatinganexcellentenvironmentandbuildingabeautifulChinaisthedutyandmissionconferredonusbyhistory.This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brieflyintroducesdevelopmentconcepts,policiesandmeasuresabou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Whichputforwardbythestateandgovernmentdepartments.Besides,thispapermainlyillustratesthebasicconnotation,composition,andanalyzesthesignificance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forcost-effectiveproduct.Anditanalyzes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viewof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ycost;composition

譯文二:

AStudyontheCompositionandFunctionofEcologicalCost

Abstract:Itisourhistoricresponsibilitytoprotecttheenvironmentonwhichwelive,andcreateanexcellentenvironment.Thispaper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ecologyandenvironmentinChina,andthedevelopmentideas,policiesandmeasuresofChinainaddress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s.Itmainlyanalyzesthebasicconnotationandcompositionofecologicalcostanditsfunctionandsignificanceforproductcostaccounting.Itconcludesbypointingouttheurgent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cost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ecologicalcost;composition

從整體看就可以看出來,譯文二在整體上就比譯文一要整齊和簡潔,更符合英文摘要的簡短準確的特點。再從具體用詞可以看出,譯文二的用詞更貼切原文,更能表達出原文的意思,用詞更加準確。尤其是在專業名詞的翻譯上更是較為準確。當然在句式的安排上也是更勝一籌。

總結

對于一名MTI學習者來說,正確書寫論文摘要和準確翻譯論文摘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相關的問題。所以明白和理解相關書寫和翻譯原則、規定和方法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黃國文.MTI畢業論文寫作指南[M].北京: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黃國文、葛大西、張美芳.英語學術論文寫作[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 商貿 意群 翻譯技巧 特征

作為翻譯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商貿翻譯必須要遵守一般的,基礎的翻譯規則和理論,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做到練達,通暢,易讀。同時,商貿翻譯還具有自己的各異話特征,有其自己的特殊性,翻譯時,我們就要掌握這些基本的特性,掌握其技巧和規則。本論文就商貿英語翻譯的基本特點和技巧做了一般性的解讀與總結,從而給想要從事商貿英語翻譯的人員一些參考。

1 商貿翻譯的特點

1.1 商貿翻譯的領域特點

商貿英語翻譯在很多領域都有涉及,其范圍非常廣泛,涵蓋了與貿易、經濟、文化、科技等相關范疇。從事商貿翻譯的人員,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英語和漢語的語言基礎,例如英語的聽說讀寫要非常的熟練,而且,譯員要掌握商務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中西方文化等有關的知識,所以,譯員在做商貿翻譯時,具備相關的專業的知識,熟知有關的專業術語,以此為基礎,認真的解構原文,將其打碎成翻譯單元,并形成意群,然后按照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和語言規則,重新將這些意群組織起來,做到終于原文,細致無誤。

1.2 商貿英語翻譯的行文差異

兩種語言在互相轉換的過程中,不同行業有著不同的行文思路,如法律文體、理論文體、報刊文體、書信文體和廣告文體等,其語言特色迥然而異。例如,漢語的行文方式同英語的行文方式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在商務英語語篇中體現得也很充分。因此,在將漢語的商務語篇翻譯成英語時,譯者一定要善于把握漢語原文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整合等方式對原文信息進行加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需要。本例中的英譯文重組了原文信息,并按照英語的表達方式和新的視角來行文,使得英譯文條理清楚、邏輯清晰。

2 商貿翻譯的技巧

2.1 專業術語的翻譯

由于商貿翻譯涉及的領域比較廣,因此,相關的術語比較多,譯員要把握好有關術語的翻譯,尤其是一些國際慣用語,翻譯時要按照規定用語,才能做到準確無誤。商務英語的語匯正常囊括一般語匯、半業余語匯和業余語匯。一般語匯是通用英語中的罕用語匯。

例如:If a usance draft is presented,the drawee takes up the obligation of payment when the draft becomes due by putting the word“accepted”,his signature and the date of acceptance on the face of the draft.句中涌現了很過半業余詞匯,“draft”,“presented”,“accepted/acceptance”,“face”分別是“券別”、“提醒”、“承兌”和“票面”的意義,而正在普通英語中,它們卻辨別是“算草”、“涌現”、“承受”和“臉”的意義。相似的語匯很多,相似,appreciation?(貶值),collection(托收),balance(余額、定額),delivery(交割),margin(成本、保障金),maturity(期滿),settlement (結算)之類。

因此,遇到商貿術語的翻譯,必須多多的查閱工具書,勤找資料,用最恰當的詞填補最恰當的位置,不可擅自臆造,另行創新。

2.2 句子的翻譯

商貿英語的句子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一定的套路,其實也就是程式話,翻譯應該參照權威的同類文本進行。而商業信函的程式化程度輕得多,則可以頻繁使用一些套語、固定搭配及句式。

例如:下面例句的翻譯:

內地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于港澳地區的經濟關系,除了貿易外,還在相互的資金、生產和技術合作與交流規模上不斷擴大和深化,使得兩地經濟聯系突破傳統的貿易單一格局,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

The open-up policy and reforms adopt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have spurred its economic link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o. These link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trading relationship.

銜接對語篇的連貫起重要作用,翻譯時不可不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銜接。銜接可依靠詞匯手段和句法手段來進行,詞匯手段包括詞語的重復、指代、省略、替代等。本例中漢語原文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內地的改革開放對大陸與港澳地區經濟關系的促進,英譯文以一句譯出,將“the economic links”作謂語動詞“spur”的賓語。在翻譯第二層意思時,譯文承上啟下,以重復“These links”的辦法將第二句同第一句密切地銜接起來,使得譯文前后貫通,過度自然。

篇8

 

一、引言

 

漢藏科技翻譯一般平鋪直敘、較少使用修辭手段,因而讀起來給人一種表面的印象是莊重乃至壓抑,這是科技文章本身的文體特點所決定的。但倘若在科技文章的撰寫與翻譯過程中,能對語言進行恰如其分的潤飾,講究詞法、句法及篇章的粘連,則定會增加其可續性。這里涉及到美學取向的問題。

 

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18 世紀德國啟蒙思想家和美學家鮑姆加登的《美學》出版,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問世,而使美學成為博大精深體系的則是康德、黑格爾創立的德國古典美學。美學得到了較大發展并很快被引入哲學、倫理學、心理學、文藝理論等學科,最近又成為研究語言和翻譯的學者所關注的焦點,為語言學和翻譯學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一般認為文學翻譯運用的是形象思維方式,語言要求豐富生動、形象具體,因而在遣詞造句方面倍加斟酌,以期下筆如神,達到“煽情”的目的,而科技文章則要求客觀準確地反映事物,因而要求使用的語言明白而簡練,要盡量避免使用修辭語或辭格。這也是基本得到認可的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分野。然而,這種對科技文章語言運用問題的理解不能不說是片面的。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學的種類》一書中指出,如果科學論文僅以傳遞信息為目的,那么當科學內容被認為過時的時候,該論文也就走向了墳墓。因此他提倡科技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時不僅要考慮其科學價值,同時也要考慮非科學的因素,即科技論文不但要有科學價值,而且要有文學欣賞價值。事實上,科技文章也并非就是語言刻板、表述正經,無文采可言。科技文章讀多了,我們就會發現。邏輯掩飾不了形象,縝密也不會扼殺生動。

 

二、漢藏科技翻譯的美學體現

 

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美化的過程,譯者猶如美的使者,把一種美詮釋為另一種美。美感就是譯者的直覺,是譯者藝術氣息的揮灑。美感之與他們,猶如靈魂之與肉體,依附于它,卻又漂浮不定,漢藏科技翻譯工作者的翻譯若能達此境界,實在是難能可貴。人們一般認為語言表達精確為美,以整齊為美,以和諧為美,一得體為美,原文或譯文概莫能外,這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達成的審美共識,容不得半點懷疑。相對漢藏科技翻譯而言,其美感主要體現在:

 

(一)精確性

 

科技文章在用詞方面要求準確,盡量避免混淆不清和一詞多義。詞匯多以一般包括概念多義和關聯多以兩個部分。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它直接明確地表示指稱對象。科技術語是記載科技概念的特殊詞語,除概念意義外,一般無其他附加意義。術語的恰當使用既可增加內容的精確性,又可提高形式上的簡潔度,以簡潔為語言形式表達精確內容,由此烘托出書卷的權威奇峰。許多科技詞匯的翻譯本身就具有精確且形象生動的特點,如激光、雷達翻譯為“skul vod”、“reg brd”很明顯,這些術語的翻譯體現了漢藏科技翻譯中的精確性。

 

(二)整齊性

 

科技文章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嚴密性要求采用合理的句子結構。一般來說,當一句話里包含兩個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他們又不是同等重要時,須采用主從結構。反之,當一個句子有兩個意義對等、起相同語法功能的并列成分時,采用并列結構。如:直線運動‘“drng thik vkul skyod”、大氣壓譯“rlung khhs chen mo”。

 

(三)簡約性

 

科技文章中有一個重要的句法現象,那就是名詞化結構的廣泛運用。名詞化使句子變為名詞短語,這種轉換在原文中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可以較少使用人稱主語,從而體現科技概念的客觀性,二是可以避免結構臃腫。

 

(四)有序性

 

一般來說,科技文章修辭的規律性較之于文學作品要強。但不同的科技文體,其修辭技巧和手段又存在著一些顯性或隱性的差異。原文中的修辭功能主要包括陳述功能、描述功能、指令功能、定義功能和分類功能。不管科技文體如何繁多,其修辭功能大多可以納入以上五大范疇。相對于任何一特定的語篇來說,其信息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呈現出一種有序美。

 

(五)整體性

 

科技文章論理準確、邏輯嚴密,語段的語法粘著手段得到全面應用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語段大致可定義為“句子組合”。語法粘著手段一般分為三大類:即邏輯紐帶、照應關系以及詞匯紐帶。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對原文形式正確的理解,另方面也可以使譯文邏輯清楚、條理分明、渾然一體。科技文章有一個很重要的語義層次,那就是概念段,這比在其他文體中的體現得更為明顯。概念段可以是一個自然段,也可以是幾個自然段;概念段必須有一個主題,主題可以由有個句子表示,也可以由一個短語或一個從句表示,有時還要從幾個句子的某些部分中提煉出來。因此,首先應確立它的主題,然后考慮主題應分布在什么位置。確定要寫的主題和內容之后,就要運用鏈接標志,使行文稱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體美對于漢藏兩種語言的要求各不一樣。

 

三、結論

 

漢藏科技翻譯中的美不是奔涌的文思、華麗的詞藻、跌巖起伏的情節、幽默詼諧的語言、多變的修辭手段,而是準確地使用科技術語,熟練地應用科技句法,縝密合理地鏈接篇章,使科技文體在漢藏翻譯中得以充分體現。科學僅僅有理性精神還不夠,有了想象力的襯托它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具創新力。“雅”在科技翻譯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把握漢藏科技翻譯的藝術欣賞價值,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除了堅實的科技專業知識以外,翻譯人員一定要注重自身漢語和文學修養的培養和提高,充分發揮文學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這一潛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將漢藏科技翻譯的研究視野和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篇9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英漢法律術語特征的基礎上,提出要實現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譯文必須符合法律術語的特征和目標文本的語言習慣,并且在法律內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譯文最大程度地準確傳遞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在原始社會中,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氏族,而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規范是風俗和習慣。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產生,階級出現,于是作為統治階級的國家就逐漸形成了,作為國家實現其職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法律作為治理社會的有效方法和機制之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法律是人類社會階段性的政治制度、人類的精神高度、財富分配形態和方式、生產發展水平的體現。

法律翻譯由來已久,尤其是近幾年,隨著中國法制化進程加快,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大,對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法律文獻被譯成外文。入世將我國納入國際一體化的大環境中,由于我國法律制度還沒有完全與國際接軌,為了更好的參與到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動中,我國開始也加快了向國際發達國家學習的步伐。這就要求大量翻譯外國的法律、法規,以便于學習借鑒。但是受法律翻譯人員專業水平和翻譯態度的影響,我國法律文件的翻譯質量不容樂觀。有些法律法規的翻譯,在詞匯層面并沒有盡最大的可能體現出法律文體同其他文體的差異,不符合法律詞匯特征的翻譯隨處可見。為了提高法律翻譯的質量,有必要在了解法律術語的特征的基礎上探討其翻譯的出路。

一、法律術語的特征分析

法律英語的專門術語是用來準確表達特有的法律概念的專門用語。法律術語為法學專業領域內的交流提供方便。由于法律工作自身的莊嚴性,使法律工作中的專門化的行業語一律具有科學技術語的精密、明確、語義單一等特點。法律語言專業詞匯數量大,應用范圍廣,總的來說法律術語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術語詞義的單一性。法律語言的準確性是無庸置疑的,這既是立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條文得以實施與操作的前提,法律英語語言也同樣具有這種準確性。法律術語最突出的特點是詞義單一而固定,每個專業術語所表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時其他任何詞語都不能代替。法律英語的每一個專業詞匯都有自己特定的法律含義,絕對不能隨意更改,絕非普通意義的詞匯所能代替。另外,一個詞可能有多種意思,但作為術語,只能作特定理解。

2.法律術語詞義的相對模糊性。在現實中,法律語言總是存在相對的模糊性。有限的法律規范是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社會現象和關系的,同時,在法律活動中,由于人們的概念、認知背景、推理方法和對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不同,都會導致法律語言的模糊性,以此來使立法和法律的適用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有些法律詞匯只能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才能適用。而離開特定的語境和條件,就會產生歧義。法律模糊語言包括:模糊附加詞即附加在意義明確的表達形式之前后,可使本來意義明確的大概念變模糊的詞,如about,or so;模糊詞語,即有些詞和表達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good;模糊蘊涵,即有的詞概念清晰確含有模糊意義,如night在英國法律中指“日落后一小時至日出前一小時”,但是各地所處時區不一樣,實際上還是難以把握。

3.法律術語的對義性。詞語的對義性是指詞語的意義互相矛盾、互相對立,即詞語所表示的概念在邏輯上具有一種矛盾或對立的關系。如“一般”與“特殊”、“上面”與“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語中,這類意義相反或對應的詞,屬于反義詞的范疇。在法律語言中,我們稱之為對義詞。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法律工作必須借助一組表示矛盾、對立的事物或表示對立的法律行為的詞語來表示各種互相對立的法律關系。在法律專業術語中,這一點英語和漢語有一致性。例如:plaintiff原告與defendant被告,right權力與obligation義務等等。法律專業術語這類對義現象是由法律工作本身的性質所賦予的。因為法律工作的對象往往是利害關系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行為人和受害人,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經濟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等。這就決定了法律專業術語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對義詞。

4.法律術語的嚴謹性。法律詞匯具有明顯的保守特征。由于法律英語的用詞正式,語義嚴謹,法律英語詞匯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語和中古英語詞匯,這也是法律英語詞匯莊重肅穆的標志之一,只不過這些詞匯很久以來已經脫離了普通用法的意義。在各種法律文獻中,最常見的古體詞如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hereunder在…以下等常出現在法律條文中,它們能使語言精練,直觀,而現代英語的其他領域中,這類“文言文”用語已逐漸減少。古詞匯的使用大大增強了法律英語的正式性和嚴肅性,能避免重復,使句子結構緊湊精煉,并且使得法律英語與日常英語在詞匯方面輕易區別開來。法律語言有時采用幾個同義詞或者近義詞連用來表達統一的法律概念。這種表達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嚴密,表述更加準確,盡最大可能地避免歧義和疏漏。

眾所周知法律術語的翻譯是法律翻譯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法律翻譯涉及到兩個學科領域:法學和語言學。法學這個具有極強的專業性的領域要求其文本的翻譯者通曉原語言和目標語的不同的法律制度,了解由此而產生的法律概念的差異。在語言表述方面,由于法律文體明顯區別于其他文體,法律文本的語言表述必須表現其特殊性,這就要求譯者認真研究法律術語的語言特征,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譯質量。作為法律翻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術語的翻譯必須考慮到在語言風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的差異,尋求搭建這些差異的橋梁和通道,使譯文最大程度地準確傳遞原法律文本的信息。每個國家或地區法律有其自身的術語和潛在的概念結構,本身的分類規則,法律淵源及社會經濟原則。每個法律體系本身有其表達概念的詞匯,不同類別的規則,及解釋規則的方法。法律翻譯中術語的翻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術語翻譯的好壞、準確與否常常關系到翻譯質量的好壞。法律術語翻譯準確,即使在其他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問題,也許還過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誤解;而如果術語的翻譯錯了,就可能造成誤解,甚至釀成糾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能只注意到術語其中的某個含義,忽略了其他含義,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義,忽略了其在特殊語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義,或者是由于選擇用詞時把握不準確而造成了失誤。因此,提高法律術語的翻譯質量還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法律語言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其他語體的翻譯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適用于法律翻譯。法律翻譯需要適合其自身專業特點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和其他文體的翻譯一樣,法律翻譯的基本要求也是“準確”,但是對“準確”度的要求更高。法律翻譯中的“準確”是指盡最大可能地再現原文本的所有法律信息,譯文所傳遞的法律信息沒有遺漏、添加和歧義,客觀上不令譯文讀者產生誤解和困惑,并且保持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但是任何法律翻譯都面臨由于不同法律制度所產生的法律概念的差異,這使得譯文準確地反映原法律文本的信息并非易事,如果譯者在法律術語翻譯中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原則,就可以使譯文最大程度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法律術語翻譯的原則

1.法律術語翻譯的公正性。法律的最重要準則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譯也必須體現這一原則。法律英語是以英語共同語為基礎,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動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專業特點的語言。因此,在法律英語中不僅有眾多的具有法律專門意義的特殊詞匯,而且由于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法令或契約等法律文書所表述的內容必須準確、嚴密、客觀和規范,不容許絲毫的引伸、推理或抒發和表達感情,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必須考慮其屬于法律范疇的義項。因此譯文的語言必須反映出目標語中法律語言的特點。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但在句子結構上畢竟還有相同點,大體上都具有是“主、謂、賓”的基本框架。只要英語句子可以按其原有的成分排列順序轉換成結構大體相同的漢語句子,翻譯時就應當照辦,而不能隨意偏離翻譯的基本原則,把翻譯當作釋義。例如一些法規將“但是”翻譯成“but”或者“however”,這樣的翻譯不符合法律英語的特點,應該改譯成更符合法律英語語體的“provided that”。另外,有些日常用語在法律語境下失去了原來的民族共同語義項,甚至與民族共同語義項大相徑庭。

2.法律術語翻譯的一致性。譯文在詞匯的選擇和表達形式上都必須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譯文只有符合目標語法律語言的詞匯特征,才能在目標語的讀者面前像原文本的讀者一樣保持法律的莊嚴和權威性。對于英文原法律文本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連用形式的翻譯,由于英漢語言的區別,并不是每一個在意義上有細微差別的英語同義詞或近義詞都有相應的漢語對等詞匯,因此,并沒有必要把原文中的每一個同義詞和近義詞都翻譯出來。法律語言間詞語使用的一致性,必須由使用法律語言的雙方認可,而且不像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學中詞語的使用容易達到相同的理解。總的來說,人們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詞語,應該基于法律體系的框架尋找近似的詞語,這需要翻譯者做出詞語合適性的至關重要的判斷。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語都能根據字面意義直接翻譯成目標語,如果貿然直譯原法律文本中的詞匯,而譯文表達的法律概念卻在目標法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標法律體系的某個法律表達吻合但卻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則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目標法律文本讀者對譯文產生困惑和誤解。解決這類問題的出路在于認真理解原法律文本術語內在的法律含義,用目標文本中帶有相同法律含義的法律術語翻譯。

3.法律術語翻譯的創新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發展,新的事物的產生要求用新的法律術語來表達。在洶涌的全球化和新的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原有的常規字詞已經不能確切表達許多最新發生的社會法律現象,因而法律英語中生成大量新的詞匯。新詞的形成可歸納為以下幾種形式:復合法、派生法、字義轉換、文法功能引申、縮略法、造新詞等。新詞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聞媒體記者的生花妙筆,少部分則出自學者專家的巧思,通過社會大眾的廣泛接受,正式成為“新詞”。對于發展的事物,可以采用已有的民族共同語但給其賦予新的法律含義,如“計劃生育”、“引渡”等;對于由于法律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新的法律概念可以借用外來語。但是創造新的法律術語必須謹慎,最好由法律翻譯權威機構制定統一的標準,以使新的法律術語的表達統一而規范。

三、法律術語翻譯的方法

專門的法律術語是法律英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確的翻譯法律術語是必需的。首先,正確理解原詞在上下文中的確切意義。專門術語的作用在于以最簡潔的詞或詞組敘述一項普遍接受的復雜的法律概念、學說,或法則,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較簡潔的語言相互交流溝通,因此詞的內在意義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復雜得多。譯者如果單就字面意義直譯,或望文生義,就無法將詞的真正含義正確完整的表達出來。而且,詞的意義常隨上下文而變動。其次,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原詞對等或接近對等的專門術語。英語和漢語中的法律術語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義與效果,不可隨便改變形式。為了達到法律上的效果對等,譯者應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詞源對等或接近對等的正式用語而不是任意自創新詞,以免誤導讀者,引起歧義或解釋上的爭議。同時,由于法律制度的差異,英美法中許多術語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規范在本國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無對等或接近的對等語,遇到此種情形,譯者不妨通過對原詞的意義與內涵作正確理解后將之譯為非法律專業用語的中性詞以免發生混淆。與此同時,英美法中有許多術語,雖有特定的意思,卻無明確的定義,其適用范圍也無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確切含義不明確。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詞目的在于保持條文執行或履行時的靈活性。日后如果發生爭執,其最終解釋權屬于法院,譯者無權對此作任何解釋或澄清。因此,譯者在法律功能對等的前提下,對含混詞應采取的翻譯策略是以模糊對模糊。相反的,對于含義明確的原詞則應確切翻譯,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模糊。總之,要實現法律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譯文必須符合法律術語的特征和目標文本的語言習慣,并且在法律內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譯文最大程度地準確傳遞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參考文獻:

1.趙寶河.法律語言的語言特征[J].池州師專學報,2005(2)

2.熊松.英語法律文書的文體特征及翻譯要領[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5(3)

篇10

關鍵詞:知網 翻譯方向 論文寫作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023-01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是我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我國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強調本科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大學四年對所學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措施,是畢業生綜合成績測評的重要手段。

一、基于知網的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理論基礎

上世紀末,知網信息平臺迅速崛起,為我國期刊、論文及相關文獻的檢索和收藏提供了充實而廣泛的空間,在網絡、文獻和資料大量涌現的時代,給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翻譯研究方向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在目的論指導下,基于知網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趨向于以論文寫作的預期功能和論證目的以及作者的期待為核心,在不改變論文寫作初衷的前提下,對所研究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以更好地突出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為目的。從目的論視角審視基于知網的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一方面從微觀角度規范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對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修改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更好地完成畢業論文寫作。

二、基于知網的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的三種方式

1.基于知網資源的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

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必須充分運用知網信息共享這一優勢。知網對于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寶庫,通過知網可以檢索到非常有價值的英漢翻譯方面的專業術語和專業資料,其中關于英漢語言學、英美文學、英漢教學方法和跨文化交際等與翻譯研究方向緊密相關的資料數不勝數,并且這些資料具有豐富性、廉價性和方便性等特點。論文作者不再是單純而被動的論文撰寫者,同時也可將自己的資源上傳共享到知網,成為信息的構建者和者,做到以寫促學,形成以交流促共享的新的畢業論文寫作局面。

2.基于知網工具的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

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研究過程,也是每一個畢業生通過知網技術和平_,并根據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自主研究和創作的過程。強大的知網信息平臺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一個以畢業生論文寫作者為主體,強調互動和創新的論文寫作過程。為廣大畢業生提供服務的知網信息平臺工具主要包括在線導航、在線搜索和引擎等幾大特殊功能,優質的在線服務具有良好的資源環境,這不僅為廣大畢業生提供簡明的信息平臺,而且還為畢業生提供了可靠的資源與寫作素材,使畢業生更好地深入到畢業論文寫作中,對所研究論題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于更深入地研究。

三、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理論與實踐的整合

1.堅持以論文作者為中心

論文寫作活動的發生和發展是論文作者積極自覺地構建主觀寫作意圖的過程,是寫作的主體。因此,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理論與實踐整合的基本原則應是一切都要為促進論文作者實現有效寫用為核心目標,充分考慮論文作者的認知心理和認知特點、寫作動機、自身素養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2.堅持論文寫作實踐植根于理論層面

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與統一是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的另一重要原則。這就要求論文作者需要選擇一個恰當的理論作為寫作指導,而不是用慣性的思維選擇一個從眾的不適合的理論。當然,翻譯研究方向畢業論文寫作在知網的使用過程中切不可局限于某一種單一的理論。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對待知網的運用方面應采取應題而異的資料搜索方式和論文寫作方法,根據不同的論題和論點,從知網選取不同的理論。

本科畢業論文寫作是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體現,是我國現階段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我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客體,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直接反映出我國高校本科教學的質量。將知網信息平臺與畢業論文寫作相結合,極大地提升了我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泓.談新世紀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服務[J].情報科學,2002(5).

[2]朱凡.數據庫利用教育史文獻檢索課的核心[J].情報雜志,2002(6)

[3]欒穎.The PAD Class Teaching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J].海外英語,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