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綜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0:2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電子商務綜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過網民規模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商務的潛在市場巨大,而且網民規模一直是呈現上升趨勢。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人們意識到電子商務的核心是商務,電子只是其輔助手段。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已經從千億數量跨入萬億數量級,伴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從雙11后,我們從統計數據來看,“網商”的發展途徑是非常大的我國網商群體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特許經營一詞譯自英文franchising起源于法語,是特許人和受許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根據合同,特許人向受許人提供一種獨特的商業經營特許權,并給予人員訓練、組織結構、經營管理、商品采購等方面的指導與幫助,受許人向特許人支付相應的費用。特許經營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其萌芽階段是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第二階段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第三階段是20世紀40~70年代;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90年代末。特許經營在第四階段,借助于IT和網絡技術,特許經營以空前的速度、規模以及強大的市場滲透力向前推進,發展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股創新性的重要力量。文章希望通過將電子商務和特許經營的整合,并從網商的角度提出許經營的發展戰略,來對當前環境下的特許經營進行較全面的分析。
2電子商務和特許經營的聯合發展模式
2.1契約合作體模式指各公司相互同意共同采取某種經營方式的合作,各自企業經營管理仍具有其獨立性,雙方只是利用對方的特長;在互利互助的前提下上從事合作,并通過簽訂契約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及利潤分配的松散型結合,一般由合作方分別提供資金、技術、經銷網點、管理者等。合作體不具有法人資格,沒有獨立的財產權,合作各方都以各自的身份承擔法律責任。雙方的權益、義務和具體的職能與任務如資源投入、風險分擔等均在契約方式規定下進行。合作體既可以是非實體性質的,也可以是實體性質的法人企業。契約合作體靈活的出資方式,各方出資形式可以是資金、技術、機械設備、無形資產、營銷網絡等,均可作為經營投入。對經營活動、財產管理與使用,則由合作各方派出代表組成管理機構進行管理,也可以推舉其中一方代行管理。
2.2股權合作體模式它是由合作各方通過簽訂合同而建立起來的契約式企業:有自己的章程、管理形式、組織機構,由董事會作為最高權利機構,任命的管理經營團隊負責日常經營工作。股權合作體的企業組織結構更加緊密,管理監控比較復雜,企業作為獨立的法人擁有所有財產權,以全部資產作為責任限度,實行有限責任制。
2.3傳統特許經營轉向網絡特許經營模式傳統特許經營轉向中間特許經營發展。一般而言。中問特許經營模式是指由網絡公司等第三方幫助傳統特許經營的這些加盟店實現電子商務。由網絡公司實行統一管理。根據消費者和便利店之間的地理關系份配送貨店,貨到付款。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間特許經營是傳統特許經營向電子商務上的移植,是介于傳統特許經營和網絡特許經營的一種中間模式。
3結束語
特許經營想要在電商時代繼續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上所說,一是要解決好品牌的維護與推廣問題,二是要解決好電商企業與實體連鎖店的銷量沖抵問題,究其本質所言,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整體統籌原則,盡可能把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計算機管理系統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運用計算機管理實現網絡化控制,方便信息的實時更新與采集,規劃系統內不同特許經營單位間的銷售區域與考核目標,提高效率,并改善基層店面與高層的溝通渠道。
篇2
關鍵詞 顧客忠誠度 影響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1相關背景
忠誠(loyalty)是一種情感特征,是一種雙方的信任關系。在商業經營領域,伴隨著買方市場的日趨成熟,顧客比較和選擇的權力越來越大,顧客忠誠度(Customer Loyalty)引起了經營者的普遍關注。從顧客忠誠度研究現狀來看,國外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盡管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爭議,但其基本理論已經比較成熟,而國內學者對顧客忠誠度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很多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因此,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等方法對我國公開發表的涉及到顧客忠誠度的論文進行內容分析,以期探討顧客忠誠度研究的基本特點,重點研究顧客忠誠度的內涵、影響因素,以及管理對策,試圖對我國顧客忠誠度的研究給以科學的總結,為我國企業致力于提高顧客忠誠度提供理論指導。
2顧客忠誠度的內涵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以及認識上的差異,對于顧客忠誠度內涵的把握尚未形成共識。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定義可以概括為態度忠誠論、行為忠誠以及綜合論三種類型。
(1)態度忠誠論,主要是從顧客的情感、意識以及行為傾向等角度來論述的。劉志剛、馬云峰(2003)認為顧客忠誠就是消費者在長期消費過程中對某一產品及廠商的專一程度;張為棟(2004)認為所謂顧客忠誠是指消費者在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競爭品牌時,偏好于其中某一品牌。
(2)行為忠誠論,主要從顧客對某品牌的產品和服務的行為表現來加以研究。劉爽(2003)認為顧客忠誠是指消費者通過信息溝通及產品的直接使用經驗、識別、接受并信任某企業的承諾,并轉化為最終購買和重復購買的行為;符超(2000)認為顧客忠誠就是顧客能抗拒競爭者提供的價格優惠,持續地購買本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甚至為公司免費義務宣傳。
(3)綜合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顧客忠誠是態度忠誠和行為忠誠的統一。劉洪程(2004)認為顧客忠誠是指顧客對某品牌的內在積極態度、情感、偏愛和外在重復惠顧行為的統一。馬清學(2003)認為所謂顧客忠誠是指顧客在消費中對某品牌的產品和服務有一定的依賴性,在感情上有一定的偏愛,重復購買同一品牌的產品和服務,積極為企業做宣傳和推薦,并且不易受外界特別是競爭品牌的信息誘惑。
3影響顧客忠誠度的因素
對于影響顧客忠誠度的因素,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王建波(1994),指出影響顧客忠誠度的因素主要是產品質量和服務、品牌知名度、企業形象、顧客信任和員工素質5 個方面,但是總的來看可以歸納為產品質量和服務、信任營造兩方面。南劍飛(2004)認為顧客消費體驗即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的滿意度是影響顧客忠誠度的一個重要變量,與顧客忠誠度呈正相關關系。陶應虎(2010)認為,顧客并不是無緣無故地忠誠于某一個企業的,它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而且受諸多因素影響。主要有:內在價值、顧客滿意、交易成本、消費經歷、企業形象、顧客的信任感、替代者吸引力、顧客價值和企業內外各種相互組織和個人互動的作用等方面。國外學者Srinivasan等(2002)提出8 項可能會影響顧客忠誠度的因素,分別為客制化(顧客化或個性化)、接觸互動性、培養、關懷、虛擬社群、選擇性、便利性,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除了便利性,其它7 個因素對顧客的忠誠度有顯著的影響。學者Yang(2009)等通過對網絡游戲愛好者的調查發現:體驗價值、交易成本和服務質量對網絡顧客忠誠度有顯著影響。周文輝、劉麗蓉(2007)實證研究發現,感知價格、商品質量、交通便利、員工服務和促銷活動是大型超市顧客忠誠度的驅動要素,賣場環境對顧客忠誠度的提升沒有顯著影響。
4顧客忠誠度的管理對策
由于顧客忠誠度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顧客忠誠度的管理受到研究者廣泛的重視。國內專家學者提出的提高顧客忠誠度的措施不盡相同,在此對論文研究中涉及到的提高顧客忠誠度的措施進行分析,得到幾條主要管理對策。
(1)客戶關系管理、產品質量和服務管理以及信任營造是提高顧客忠誠度的關鍵措施。吳文輝(2004),指出CRM(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使實現企業與客戶利益關系共同體成為可能,CRM不僅能給顧客帶來價值,而且也能給企業帶來利益。良好的CRM不僅可使企業更好地挽留現存的客戶,而且還可使企業找回已經失去的客戶。CRM的核心是客戶的資源價值管理:通過滿足客戶的個性需求來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和保有率,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符超(2000)認為提高顧客忠誠度應該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水準。廖仲毛(2003)提出與用戶進行廣泛的溝通,了解顧客的需要,從而與顧客之間建立一種信任關系,對提高顧客忠誠度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強員工管理與企業形象管理是提高顧客忠誠度的重要措施。加強員工管理主要包括對員工進行培訓(包括服務態度、禮儀、溝通技巧等) 、加強員工自身素質的培養以及適當授權以充分發揮員工工作的熱情。首先,企業需要經常與員工溝通。一方面因為員工是與顧客直接交流的,顧客對企業的抱怨、建議需要員工如實地反饋給企業,以調整管理策略;另一方面,企業需要了解員工的需要,并盡可能地滿足以激勵其努力工作,并最終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其次,企業應建立服務評價體系考核員工,以期能更好地為顧客服務。翁應釗(2001)認為培養顧客忠誠度應從員工素質抓起,打造一支高素質、精業務、愛崗敬業的員工隊伍,指出這是獲得顧客信任的前提條件。王建波(1994)認為企業應投身于公共事業的發展,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獲得顧客的信任,從而提升顧客忠誠度。
(3)制定有利回報政策以及采取顧客導向的營銷策略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顧客忠誠度。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如果企業把提高顧客忠誠度的關鍵放在有利回報政策上,而忽略客戶關系管理、產品質量和服務管理、信任營造、加強員工管理以及企業形象管理,顯然對于提高顧客忠誠度的作用并不明顯。究其原因,這可能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發生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以及一些利惠不是顧客主要考慮的因素,而產品質量是最基本的要求,顧客在消費過程中享受到的愉快的消費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企業管理者應轉變觀念,挖掘影響顧客忠誠的核心因素,從而真正提高顧客忠誠度并最終實現企業的發展。
企業在為顧客提供服務時,以嶄新的服務理念,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努力為顧客創造了更多的附加值,以提高顧客的完全滿意度,最終創建顧客忠誠度,為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利潤提高奠定了永久的顧客群,也為企業的明天和發展帶來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企業要使顧客從滿意到忠誠還需要進行經營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還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
5建立顧客忠誠的理念
(1)要實現顧客忠誠,在經營觀念中要樹立:
①要信任顧客,堅信顧客的需求永遠是正確的,時刻牢記企業的責任就是為顧客的需求而存在;
②要不斷創新,為顧客提供超值服務和超期望的滿意;
③出現失誤時,要竭盡全力去彌補,挽回影響,使顧客轉為滿意;
④對顧客要懷有感激之情,感謝顧客購買了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感謝顧客的回報;
⑤要積極主動地幫助顧客,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
(2)穩定,持續地良好運營,使產品、服務能長期讓顧客滿意,在此基礎上超期望讓顧客滿意。
(3)不斷追求服務質量的改進,特別是在情感服務上要贏得顧客,使顧客感到愉快。
(4)比競爭對手為顧客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讓顧客有充分的選擇余地。
(5)加強與顧客的聯系、溝通,與顧客建立伙伴關系,形成感情上的交融。
綜上所述,一家經營成功的企業,一家能立足于市場的企業,一定是將顧客完全滿意作為企業的追求目標,并不斷地進行持續改進,以建立顧客忠誠度為企業的終極追求。
參考文獻
[1] 朱惠民.漢通顧客滿意度(CS)實證研究[J].經濟叢刊,2009(05):43-44.
[2] 周詩濤.酒店顧客抱怨管理及忠誠度提高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8(06):70-75.
[3] 張瓊,蔣莉.提高經濟型酒店顧客忠誠度的策略研究[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05):86-87.
[4] 翟慶華,葉明海.網絡購物顧客忠誠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經濟論壇,2009(18):128-131.
[5] 楊豐瑞,周道珍.電子商務顧客價值、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系研究[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10(04):40-43.
篇3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電信、廣電和出版三大產業的融合已成為現代傳媒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并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學者多從理論框架、路徑選擇、某一產業面臨的困境及發展對策等方面對這一融合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擬在綜合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成因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業界發展動態,揭示這三大產業在數字環境下的產業融合趨勢。
一、傳統電信、廣電和出版三大產業的分立機械生產及其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農業時代(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使生產與消費相分離,分工漸趨成熟,形成了具有固定邊界的產業部門。這些固定化的產業邊界與工業化生產方式聯系在一起,使工業技術的每一步發展都在生產上擴大了分工,并對這種固定化的產業邊界起到進一步強化作用,從而使產業邊界越來越清晰。這種具有固定化邊界的產業分工被稱為產業分立。
產業邊界是對產業分立進行分析的一個必要理論基礎,然而產業邊界這一概念在傳統產業經濟理論中并未明確提出。鑒于其對于研究產業分立的重要性,周振華[1]從理論抽象角度,確定產業邊界的4種基本類型為:技術邊界、業務邊界、運作邊界和市場邊界。技術邊界,即每一個產業是用一種特定的技術手段及裝備和與此相適應的工藝流程來生產某一種產品;業務邊界,即每一個產業通過不同的投入產出方式向消費者提供其產品或服務,并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鏈;運作邊界,即每一個產業的活動有其特定的基礎平臺及其配套條件;市場邊界,即每一個產業的交易是在一個特定的市場(包括其規模、區域等)通過不同的環節與流轉方式進行。由于筆者認為運作邊界和技術邊界存在交叉之處,因此,本文著重就技術邊界、業務邊界和市場邊界進行分析。據此,盡管電信、廣電和出版三大產業提供的產品都可劃歸為信息產品或服務,但由于它們所提供的具體的產品和服務、使用的技術、市場領域等有很大差異,存在明顯的技術邊界、業務邊界、運作邊界和市場邊界。因此,像其他產業部門一樣,1990年代之前,它們在產業分類上通常被區分為電信業、廣電業(廣播電視業)和出版業三大類。
就技術邊界而言,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的分立集中表現在信息傳送平臺、信息接收終端的差異性。在信息傳送平臺方面,這三個產業擁有各自獨立的傳遞信息產品或服務的網絡平臺。如電信業的電信網、廣電業的廣播電視網、出版業的有形分發網。在信息接收終端方面,這三個產業提供信息產品的終端設備均為專用設備,用戶只能使用特定的設備接收特定的信息。例如,接收雙向語音信息需要使用電話機;接收單向聲音和圖像需要分別使用收音機和電視機;接收單向的文字信息需要文本資料。盡管信息產品和傳送網絡會存在交叉現象,如傳送雙向文件和數據既可通過電信業的電信網,也可通過出版業的有形分發網,但從總體上來看,不同的信息產品與其傳輸網絡和接收終端基本上存在一一對應關系。
就業務邊界而言,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的分立表現在分別提供不同的產品或服務。電信業提供的是點對點的信息傳遞,通常指電話、電報、傳真等,信息在特定用戶——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進行相互交換;廣播電視業提供的是聲音、圖像等信息服務;出版業提供的是書、報、刊、CD等產品。這些信息產品或服務針對的是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不具有替代性。
就市場邊界而言,傳統獨立性媒介產業之間往往是一種縱向一體化的市場結構,有各自分割的市場領地。[2]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各自在市場中相對獨立,它們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系。
二、數字環境下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的成因1.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的內部條件
早在197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尼葛洛教授就用三個圓圈來描述計算機、印刷和廣播電視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相交處將會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隨著產業融合發生的領域不斷擴大,學術界關于產業融合的研究及其概念的界定也在不斷發展。進入20世紀后,哈佛大學的歐丁格和法國作家羅爾與敏斯試圖用創造的新詞Compunctions和Telemetriqu來反映數字融合的發展趨勢。[3]歐洲委員會綠皮書、美國學者Yoffie、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以及中國學者周振華、馬健等[4-7]都對產業融合做出了不同的定義。無論怎樣定義,產業融合都是對產業分立的否定,標志著原有固定化產業邊界(技術邊界、業務邊界、市場邊界)的模糊甚至消失,以及技術融合、業務融合與市場融合的實現。
(1)技術融合是產業融合的前提條件。技術是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沒有技術的迅速發展,就不會出現技術融合,而沒有技術融合,產業融合也就無從談起。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在信息領域主要采用的是模擬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1990年代后期,數字技術與電子計算機相伴相生,它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各種信息(圖、文、聲、像等)轉化為電子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數字“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傳播、還原,使媒介傳輸的信息產品或服務融合為一種傳輸方式,并導致在線報刊、在線視頻等數字產品的大量涌現。此外,網絡技術尤其是IP技術,以一種共同的地址界定方式和開放而非獨家專用的標準,不僅將計算機聯在一起,并采用分散式結構處理多媒體,而且使不同網絡之間只需增加網絡智能即可相聯通,獨立的各種網絡聯網時不需要進行復雜的信息交換。[8]隨著IP 技術的發展,以IP 協議為基礎的網絡(互聯網)正成為各種環境中的主流網絡方式。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技術在電信業、廣電業、出版業之間擴散并廣泛滲透,為這三大產業的融合提供了一個平臺。此外,信息接收終端也不斷趨于融合。例如,近些年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手機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閱讀終端,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上網、讀書、看報、看電視……可見,信息化使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之間有了共同的技術基礎,原有的技術邊界正在被打破。
(2)業務融合與技術融合是相關聯的。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融合后,原有的核心技能和知識基礎、產品生產流程、業務結構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產業分立階段,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所經營的業務范圍各不相同,但隨著技術融合的不斷推進,三大產業間的業務融合也進一步擴大。如手機增值業務使得手機電視、手機閱讀等產品出現。與此相對應的服務融合同樣使信息傳播的方式及內容的選擇具有了可替代性,為用戶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帶來了很大程度的便利。
(3)市場融合是技術融合與業務融合的最終結果。業務融合后,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間的業務聯系日漸緊密,從而能為社會提供替代性很強的信息產品或服務。在共同的技術基礎上,使用同一接收終端設備的用戶由一種產品的消費者變成了多種產品的消費者,消費者趨向統一,進而導致消費市場趨向統一。產品融合后,原來呈線性的市場結構相互交叉,呈復雜的網狀結構,并出現相互競爭-合作的關系。因此,市場融合只有做到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技術融合和業務融合應以市場融合為導向,才能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服務來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
2.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的外部原因
我們在討論技術、業務、市場融合的同時,不能忽視相關產業政策的變化對產業融合的影響。制度就是產業融合的外部推動力。
由于我國電信和廣電所屬部門不同、體制不同、追求的效益也不同,一直以來,國家對電信、廣電控制嚴格,嚴禁二者之間出現任何業務上的融合。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對電信、廣電之間產業融合的政策逐步進行了調整。2008 年,在[2008]1號文中明確提出推進“三網融合”,要“在確保廣播電視安全傳輸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適應‘三網融合’發展要求的運營服務機制。鼓勵廣播電視機構利用國家公用通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絡提供數字電視服務和增值電信業務。在符合國家有關投融資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包括國有電信企業在內的國有資本參與數字電視接入網絡建設和電視接收端數字化改造”[9]。國家廣電總局在2009 年4 月14 日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要求,“落實數字電視產業政策,推進“三網融合”[10]。2009 年5 月25 日,國發[2009]26 號文明確指出:“落實國家相關規定,實現廣電和電信企業的雙向進入,推動‘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廣電總局、發改委、財政部負責)。”[11]國家對電信、廣電等產業融合的相關政策貫穿始終,這對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的融合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數字環境下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在數字環境下,電信業、廣電業和出版業之間相互滲透、融合,利用新的生產模式,產生新的信息產品,從而形成三大產業逐漸融合的發展趨勢。
1.電信業的新發展
(1)電信業中的手機閱讀發展勢頭良好。通過技術融合,網絡運營商、軟件開發商和電信公司不斷滲透到出版行業中,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網絡出版物和手機出版物的出現。作為便攜式手持終端,手機是最被看好的新媒體。2008年底,中國移動在杭州建立了閱讀基地,該基地意在依托中國移動的用戶規模,集中各方資源來推廣新的圖書發行模式,推進G3電子閱讀器的開發和推廣。截至目前,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開展戰略合作的共有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出版集團等79家單位,入庫圖書30萬冊。[13]數據顯示,2011年此舉帶來中國移動手機閱讀信息費收入15億元。[13]同樣,中國聯通“沃閱讀”也有很好的發展,2011年訪問量接近40億次,與多家出版集團和內容提供商合作引入圖書15萬冊。[14]
隨著手機用戶數量的激增及其自身功能的不斷完善,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閱讀終端,人們通過手機上網、讀書、看報、娛樂等。因此,手機報、手機出版物的發展勢頭迅猛,其前景被多家出版機構看好?!稉P州晚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上海日報》等紛紛推出了手機報業務。
(2)電信業正以3G技術為依托,全面開發3G業務。新一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使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在技術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產業融合。3G(第三代通訊技術),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轉自dylw.net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15]與2G相比較,其傳輸聲音、數據的速度極大提高。未來的3G不僅能提供手機辦公、視頻通話、手機電視、手機網游等服務,還將和社區網站相結合,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已采取了此應用。
2.廣電業的新發展
(1)廣播電視數字化。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猛,新技術使有線電視網絡從原來的傳輸模擬節目向數字化業務領域擴展。廣播電視數字化使電視機變成一個集公共傳播、信息服務、文化娛樂、交流互動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信息接收終端,可以向電信業和互聯網領域提供具有可替代性的數字產品,實現業務融合。2004—2008年,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分別為97萬、397萬、1 266萬、2 686萬、4 528萬戶,增長勢頭明顯。[16]截至2009年3月,全國已經有229個城市進行了數字化整體轉換,其中106個城市已經完成轉換,廣西、寧夏等地基本實現數字化,北京、天津、青海、海南、貴州、吉林等地的城市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比例超過了50%。[16]電視節目數字化制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2)大媒體集團漸成規模?;诩夹g融合與業務融合,電信業、廣電業、出版業之間出現融合,它們之間打破了原有的產業分工的限制,實現了資源在大范圍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產業重組、融合過程中,信息產業之間的聯盟不僅是實現產業融合的一種有效形式,同時還可以使企業做大做強。2001年12月6日,中國最大的傳媒集團——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正式掛牌成立。中國廣播影視集團整合了中央級廣播電視、電影及廣電網絡公司的資源和力量,如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等,成為綜合性傳媒集團,經營廣播、電視、電影、傳輸網絡、互聯網站、報刊出版、影視藝術、科技開發、廣告經營等業務,這使我國傳媒集團跨行業整合成為可能。而在國際上,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維旺迪環球公司、迪士尼公司、維亞康姆公司、貝塔斯曼公司等紛紛進軍電影和出版業,形成橫跨出版業、影視業的大媒體集團。
3.出版業的新發展
(1)出版業正積極拓展數字出版領域。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內容——出版產品的重要組成因素——在擔任傳統出版的重要投入要素這一角色的同時,成為新興出版物的生產要素。它們通過技術融合,實現影視書刊互動、報網互動,逐漸形成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融合態勢。網絡運營商、技術提供商、電信運營商通過技術滲透到傳統出版業中,通過開發電子書、網絡出版物、手機出版物等新產品,改變傳統出版物的內容和形式。一些硬件廠商,如漢王科技,通過研發“漢王閱讀器”創造出新的閱讀方式,人們可以通過電子閱讀器直接在電子書上進行批注、修改和編輯。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發光電子書、可以卷起來的電子書相繼出現,帶給人們真實閱讀的感覺。同時,一些數字出版企業,如龍源期刊、萬方數據、中國知網、中文轉自dylw.net在線、盛大文學等,將大量的學術論文、文學作品、個人原創作品放到互聯網上供人們下載閱讀并廣泛傳播。除了這些新興的數字出版企業外,傳統出版社也積極向數字出版領域邁進。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自1993年開始研發《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版,截至2011年已出版了10多個版本;2011年出版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開發了手機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同時,與iPad合作的“掌上百科”也在積極研發過程中。再如,被譽為“工具書的王國”的商務印書館開發的“商務印書館·精品工具書數據庫”,將傳統的內容與現代化的數字技術完美結合,打造出我國首個權威性的工具書查檢學習數字平臺。這就逐漸打破了出版業和電信業、廣電業的技術邊界,實現了技術融合,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前提條件。
(2)出版業正在顛覆傳統圖書出版產業的業務模式、業務流程和營銷方式。為了應對出版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它們進一步打破原有的業務邊界,實現業務融合。傳統出版社紛紛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新的圖書宣傳和發行渠道。如利用網上書店、專業性的團購網站進行圖書銷售,解決了物流配送和庫存問題;還通過網上書店中各類圖書的銷售排行榜、書評等影響讀者的消費選擇;利用微博對圖書信息進行,開展作者與讀者、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線上線下活動,開創一種新的媒體營銷模式。此外,產業融合還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節約了運營成本。據《紐約時報》報道,亞馬遜開始和作者直接簽約,并準備向他們開放部分后臺數據。這樣,過去是作者—經紀人—出版社—亞馬遜—讀者的產業鏈條,縮短為作者—亞馬遜—讀者。
(3)出版業積極利用新技術打造全媒體出版。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的融合標志著全媒體出版時代的來臨。全媒體出版,又稱作“復合出版”或“跨媒體出版”,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先生認為:“全媒體出版就是同一種內容通過多種媒體同步出版。包括紙質媒體,也包括互聯網、手機、閱讀器。”[12]這樣,一方面將圖書以傳統方式進行紙質出版,另一方面以數字出版的方式將圖書進行出版。在全媒體出版時代,傳統出版、數字出版、影視傳播實現產品服務一體化,2008年,馮小剛的影視作品《非誠勿擾》就是全媒體出版的首次嘗試。
隨著科技的發展,MPR出版物(多媒體印刷讀物)成為全媒體出版的新成員。MPR是一種專有創新技術,它將二維條碼編碼解碼技術、微距數碼攝像技術、語音壓縮及播放技術和現代出版印刷技術進行了整合,是集紙質印刷出版、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網絡出版為一體的全媒體出版,使用這種技術可以實現讀者聞聽看讀的同步進行。目前MPR技術擁有方深圳天朗時代公司已推出多種應用成果,包括MPR版本的《詩經》《楚辭》,與書法家合作的MPR書法、國畫作品,以及可以消除閱讀障礙的MPR盲人讀物等。
四、結語
信息產業的融合過程是一個全方位的動態過程,需要實現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及市場融合,它摧毀了傳統產業經濟運行的基礎,呈現出一種新的產業經濟形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相關轉自dylw.net產業政策的不斷調整,電信業、廣電業、出版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會迸發出更大的生命力,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而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電信、廣電、出版三大產業也將會加強資源整合的力度,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在新一輪產業經濟的發展中嶄露頭角。
[參考文獻]
[1]周振華.產業融合:新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標志——兼析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三大產業融合案例[J].產業經濟研究,2003(1):2.
[2]鄧向陽.媒介經濟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223.
[3]湯文仙.技術融合的理論內涵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4):31.
[4]李美云.國外產業融合研究新進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12):12.
[5]劉宇青.對旅游產業發展融合化的認識[J].商場現代化,2009(25):124.
[6]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合[M].上海:三聯書店,2003.
[7]馬健.產業融合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許道友.信息通訊產業融合下的產業邊界和市場結構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7(9):11.
[9]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8]1 號)[DB/OL].(2008-01-18)[2012-08-26].http://sarft.gov.cn/articles/2008/01/18/20080119004411200481.html.
[10]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DB/OL].(2009-04-15)[2012-08-26].http://gov.cn/ zwgk/2009- 04/15/content_1282430.htm.
[11]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26號)[DB/OL].(2009-05-25)[2012-08-26].http://gov.cn/zwgk/2009-05/25/content_1323641.htm.
[12]童之磊.全媒體出版[DB/OL].(2009-07-07)[2011-08-26].http://chuban.cc/rdjj/szcb3/zlt/200907/t20090707_50647.html.
[13]網易.中國移動閱讀信息費收入去年達15億元[EB/OL].(2012-04-06)[2012-08-26].http://mobie.163.com/12/0406/19/7UE9D8EG00130A1.html.
[14]王鵬.聯通沃閱讀去年訪問量40億已引入15萬冊圖書資源[EB/OL].(2012-07-25)[2012-08-26].http://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2_07/02/1571293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