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診斷范文

時間:2023-04-10 14:3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影像診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影像診斷

篇1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CT;CR

醫學影像主要包含X線片、超聲、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種醫學技術,其相對于傳統臨床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傷害小等優勢,由于現階段影像學發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檢查方案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且其診斷范圍也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對檢查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1]。

一、資料與方法

1CT影像技術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線對受檢者人體某部位或組織進行逐層掃描,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診斷信息進行重建,以此獲取受檢者橫斷解剖圖。現階段,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并且也存在顯著的臨床優勢,診斷過程中所獲取的橫切面圖像分辨率也比較高,掃描操作比較簡單、速度較快。其缺點主要在于掃描范圍、速度和質量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起到制約效果,對此相關科研人員應對此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完善。

2CR影像技術分析數字化X線攝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線模擬信息后,掃描儀器中的激光閱讀儀再次掃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數據轉換器轉換為圖像。此技術能夠使受檢者通過以此攝影獲取更多層次的身體信息,其優點在于降低受檢者接受X線的劑量,并且其曝光度、寬度以及密度動態等都比較大,所以此技術可以在攝影量不足的情況下顯示更為清晰的圖像,有效避免了因為參數選擇不合適而出現重拍的可能性[2]。

3超聲成像(USG)技術分析USG技術主要是采用超聲波對受檢者身體進行掃描,同時對其器官組織反射、投射信號等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人體器官圖像。此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有點在于無創傷、無輻射并且價格相對也比較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超聲成像技術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分析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場的影響下,然后利用其與受檢者體內組織中與之相關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從而形成磁共振現象,并經過處理后形成圖像。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受檢者處于靜磁場中,同時還需要其保持靜磁場Z方向和長軸方向平行,接著使用脈沖頻磁場作用受檢者患處,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輸出共振信號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形成三維立體圖像或二維斷層圖[3]。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分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過數字化處理,把不需要的組織影像刪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這種技術叫做數字減影技術,其特點是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對觀察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的定位測量,診斷及介入治療提供了真實的立體圖像,為各種介入治療提供了必備條件。

二、醫學影響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1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非常廣泛,其主要在腰間盤突出、寄生蟲病、顱內腫瘤、聽骨破壞、鼻竇及鼻咽早期腫瘤等頭頸部病變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2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因為會采用射線,因此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并且其在診斷軟組織病變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在骨骼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神經系統中脊椎病變以及存在顱骨病變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其在腹部臟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臨床診斷中效果不夠理想[4]。

3超聲成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超聲成像技術主要應用于良性和惡性腫瘤診斷過程中,并且其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特別是對于存在淺表淋巴結診斷和乳腺惡性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此技術還可對患者內腔進行檢查,主要采用微型探頭對患者消化道內存在的小腫瘤進行識別,同時對腫瘤侵犯范圍和轉移程度進行精準判斷,在食道腫瘤診斷中應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磁共振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其對受檢者各組織具有較強的分辨力,臨床上通過其對各系統疾病進行診斷,主要應用于先天性殘疾、腫瘤以及創傷等,并且在中樞系統、脊椎、膀胱以及子宮等部位臨床診斷有顯著的效果,因為此技術不需要對比劑即可對患者血管結構進行有效成像,所以所獲取的信心更為可靠和有效。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DSA由于沒有骨骼與軟組織影的重疊,使血管及其病變顯示更為清楚,用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可很好顯示血管及小病變,可實現觀察血流的動態圖像,成為功能檢查手段。DSA設備與技術已相當成熟,快速三維旋轉實時成像,實時的減影功能,可動態地從不同方位對血管及其病變進行形態和血流動力學的觀察。對介入技術,特別是血管內介入技術,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2

【關鍵詞】 醫學影像;規范化;臨床診斷

臨床醫學影像技術診斷規范化是為了讓醫學影像臨床診斷達到一個全新的標準,通過合理、有效的運用醫學影像檢查手段對臨床診斷水平做進一步的提高,醫學影像技術規范化要求檢查項目要根據現有設備和儀器條件合理的進行開展,在保證質量標準的前提下以最短時間達到相應的水平,其目的是為了提高臨床診斷率,杜絕漏診、誤診現象的發生,對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但就目前我國廣泛的地域分布情況來看,各地區醫療設備不完善,導致在不同地域醫院的醫學影像技術在水平和設備上都有著很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所醫院也存在這多種型號設備搭配使用的情形。為了進一步提升臨床醫學影像診斷水平,為臨床提供準確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診斷依據,對臨床醫學影像技術的規范化診斷建設加強就刻不容緩了。

1 岳普湖適時提高醫學影像操作人員素質

由于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臨床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也在不斷的淘陳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顯縮短了,醫學影像學作為高新影像學設備中的一員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設備的不斷更新其運用知識范圍涵蓋的面積也就會隨之增加。在使用設備的過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會涉及到許多廣博的計算機領域知識和工程學領域的知識。換個角度說,也就是要將開放的、多元化的醫技理念融入傳統的工作模式當中去。

新的醫技理念的樹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1 運用一切工作閑暇時間對自身英語的寫、讀、聽、說、翻譯能力進行穩步而快速提升。醫學影像數字化設備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選擇、界面顯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處理內容無一例外都是以英文顯示為主,英語既作為一門基礎也是醫學影像規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隨著我國的醫學事業與國外的接軌,與國外的學術交流也會愈發的頻繁,技術與設備的更新周期也會越來越短。只有堅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才能做好圖像處理功能等相關方面的應用和開發,科學、高有效的發揮新設備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學習知識領域,對一些有關計算機信息技術、IT網絡的專業和通俗刊物進行篩選性的學習和閱讀,了解一定的網絡的運作模式,對醫學影響技術中圖像的攝取、刪除、處理、傳遞、儲存和打印等相關概念要做到徹底的掌握,并在與網絡和編程工程師合作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知識。

2 醫療影像系統的組建

醫療影像科作為醫院的醫技科室,將患者和臨床科室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聯系可簡單的理解為病人和影像室檢查報告單的回復和臨床科室申請單的請求。影響工作室從接收到申請到反饋檢查結果報告單是要經歷一個有序的過程。

建立和臨床應用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有效進行,既可將患者的病歷進行數據化儲存,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和診斷水平,從而減少醫患糾紛,將公開、透明的理念滲透到就診順序中,使就診服務更加人性化,從而進一步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提高,對組建和諧的醫患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醫學影像網路的建立使醫療信息共享真正的實現,讓病人在不同醫院所拍攝的X線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圖像和診斷報告通過遠程轉診或會診到其他的醫院進行咨詢、診斷或治療時仍可作為有效參考,不用對病人重復進行檢查,既可以對醫療資源進行有效的節約,也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數字化的進程大大減少了患者從接診到發報告的時間,將以往的二十四小時縮減到如今的二小時甚至半個小時,但是逐漸增長的工作量也是現在各個醫院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盡可能的縮減患者的醫療診斷等待時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為了能落實這一點,應盡量將現有設備的優勢發揮出來,科學的將各個環節的耗時縮減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傳遞性,讓每個環節運作流暢顯得尤為重要。

3 規范醫學影像診斷報告

3.1 規范基本程序 醫療文件中相對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診斷報告,是主治醫師診斷和確定治療方案的一項重要根據。高質量的診斷報告既能充分體現科室的診斷水平,也能對整個科室的水平和發展程度進行代表。這就要求醫學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員要通過閱讀病歷,前面了解病情,進而實施觀察,系統分析再結合臨床進行對病情的鑒別、對照,綜合得出報告作出結論。

3.2 規范基本格式 醫學影像學中的診斷報告書的書寫格式是一種固有模式,其內容必須能將符合質量要求保證和質量控制要求充分進行反映。當前國內業界的診斷報告書寫形式種類繁多,長短與簡單復雜程度也不統一。但是從質量的保證和控制的角度出發,醫學影像的診斷報告書應有分為以下五個部分:即查名稱與檢查方法或技術部分;書寫報告與審核報告醫師的署名簽字即一般資料部分;醫學影像學診斷或印象部分;醫學影像學表現或討論部分和一般資料部分。

3.3 規范基本要求 為了能使報告的內容簡單明了,要對書寫進行基本的規范。將重要的內容或部分盡量靠前,并回答臨床醫師的各種要求;影像檢查要進行征象的比較及必要的鑒別診斷;灶要進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態影響特征現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檢查的結果,常規項目的一般項目不能缺失,有順序的進行描述,分開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醫師描述部分與臨床診斷的結論一致。另外,字跡要工整,無語法語病,專業術語規范。

4 總 結

加強醫學影像技術的規范化建設已經成為未來醫學影像學的主流發展方向,其緊迫程度需要我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來達成目標。只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完善設備需求,調高臨床醫學影像的準確性,才能得到廣泛的認可,為廣大患者造福。

參考文獻

[1] 李晨,楊德民,苗壯,等.超聲影像網絡工作系統的建立與臨床應用[J].中華現代影像學雜志,2005,(12):1078-1080.

篇3

【關鍵詞】粗糙集方法;醫學影像學;診斷準確性

粗糙集理論是一個交叉融合多種學科形成的新學科,已被廣泛用于各個行業包括:市場營銷、衛生、電信、金融、農副產品、互聯網語言的識別以及知識管理系統等等。粗糙集理論在很多的領域已取得令人驕傲的應用效果。在醫學影像學領域中,隨著影像學數據信息不斷的增長,在醫學影像學診斷中運用粗糙集方法,能客觀地展現出海量數據信息以及高維資料的背后的真實情況,更好的幫助醫生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有利于臨床診斷正確性的提高。

1 簡要論述粗糙集方法

1982年波蘭數學家首次提出粗糙集概念,這是以等價關系為基礎的,用于分類問題的研究,用上集合與下集合生成一個相逼近的新集合,新結合的邊界線被定義為上下近似集的差集。是繼概率論、證據論之后有一個不確定性問題的處理工具,是一種新型的軟計算方式。

這種建立在分類機制前提下的粗糙及理論,可以把分類解釋成為一定區域中的等價關系,這個區域正是由等價關系進行劃分的。將知識歸納為數據的劃分,被劃分后的集合定義為概念。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庫,對不確定或不精確的知識通過已知的信息庫進行近似刻畫。無須提出數據集合以外的一切知識,因此,對于問題的描述比較客觀、比較具體,再加上粗糙集理論不包含不確定或不精確原始數據機制,與證據理論、概率論等有較強的互補性。

粗糙集合理方法適用于研究不定型問題的工具,作為集合理論的擴展,粗糙集理論主要用來研究不完整的信息數據挖掘技術。它可以在缺乏數據的先驗知識前提下,用考察數據分類的能力解決模糊不定的數據并加以分析處理,與此同時粗糙集算法簡單且容易操作,現在以它為基礎的數據挖掘工具也非常多,粗糙集理論其出發點是假設所有研究對象都涉及一些的信息。隨著粗糙集理論的廣泛應用,其有效性被越來越多的證實,成為了現階段人工智能研究的重點。

2 醫學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的應用實例分析

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來我院進行膠質瘤診斷治療的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詳細研究,其中,29例男,21例女,患者年齡在23歲-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7歲。其中,11例WHO I級,25例WHO II級,9例WHO III級,5例WHO IV級。對上述患者進行MRI檢查,平掃TIW1橫斷面與矢狀面得出影像學資料。由放射科專業醫生對上述患者的MRI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包括病灶位置、形狀、囊變、TIW1、T2W1、水腫、鈣化、出血、性變等等,按照影像學特征對不同指標進行分類。并通過粗糙集方法、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與分類回歸樹方法對影像學資料進行研究。具體粗糙集方法:將決策表導入專門的Rosetta軟件,通過軟件對病例進行規則約簡與屬性約簡。在條件屬性核產生的基礎上,得到決策規則庫,通過規則庫過濾,達到知識的精簡。通過10折交叉驗證方式測試膠質瘤數據,通過測試結果的診斷靈敏性、覆蓋率、陽性預測值、特異度、陰性預測值等提取診斷性能,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粗糙集方法的診斷準確性為85.2%,特異度為92.7%;決策樹方法診斷準確性為83.0%,特異度為91.3%;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診斷準確性為83.2%,特異度為85.6%。充分證實了,在臨床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能夠得到更多的確定性規則,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3 醫學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的應用的優點分析

3.1 粗糙集方法應用便捷、結果準確性高

粗糙集方法不需要預先設計概率、不需要建立相應的因變量函數關系,直接運算集合中的對象,直接獲得不可分辨的矩陣,直接得出結論。通過粗糙集法分析,其結論呈現的方式是以IF….Then…的形式出現,呈現結果不僅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且呈現形式非常明確。

3.2 粗糙集方法能客觀地展現出海量數據信息以及高維資料的背后的真實情

這種基于數據集合的挖掘方法,在臨床影像學診斷中,粗糙集方法能夠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知識。例如,在在對膠質瘤影像學資料進行規則提取以及屬性約簡時,整個過程都是客觀的,不受外界因素、人為因素的干擾,獲得的膠質瘤級別診斷比較容易理解、診斷規則比較清晰。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與分類回歸樹方法,是通過訓練集方式生成一個新的測試函數,通過函數分析方法,計算不同對象的可能發生概率,進而預測對象的分類。Logistic二元回歸方法是基于數理統計基礎上的,通過筆數比篩選具有價值、有統計學意義的不同變量,將這些變量通過模型方程形式進行計算,比較計算前后實際結果與預測結果兩者的差異性,從而進一步確定自變量的入選,同時,還可以計算出自變量的重要價值。決策樹方式是通過地規模與分層模式進行的,也就是根據不同的對象建立不同的樹分支。在不同分支的子集中建立重復的分值和下層節點,從而生成了決策樹。再對決策樹剪枝,再對決策樹進行規則處理。但是,這種基于概率的分類結果,是根據概率進行判定的,對于高級別膠質瘤的診斷率比較低,這種決策樹分析方法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說決策樹的修建、決策樹的增長、選擇父節點數以及子節點數等等,都會影響到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4 結語

粗糙集方法是將觀測到的龐大數據集加以分析研究,其目的是找的未知的關系及數據擁有者能夠理解且有價值的新方法來總結數據,經粗糙集方法推導出的準確率較高,在臨床醫學影像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馬常杰,陳守余.數據庫中模糊關聯規則挖掘研究進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0,12(11):752-753.

[2]田軍章.基于PACS的結構化報告(SR)模塊的設計與實現研究[D].第一軍醫大學,2011,4(09):141-142.

[3]王小鳳,周明全,耿國華.一種基于模糊粗糙集理論的算法及其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11(5):369-371.

[4]王國胤.Rough集理論在不完備信息系統中的擴充[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2,5(17):13-15.

篇4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搜集我院有完整資料的腸扭轉病例10例,全部有完整螺旋CT檢查資料并且經手術證實,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齡47歲。1例男性老年患者為乙狀結腸扭轉,有慢性便秘病史。所有患者就診時主要癥狀有不同程度持續性陣發性腹痛、腹脹及頻繁嘔吐,6例患者停止排氣、排便,體查患者腹部壓痛點相對固定。腹透顯示腹部腸管不同程度擴張伴不均勻液氣平面,然后行CT掃描檢查。

1.2 檢查方法:設備采用飛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機,全部病例行CT平時,其中6例增強掃描,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進行靜脈團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濃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總量100ml行全腹部掃描。平掃及增強掃描范圍從膈頂至恥骨聯合下緣,層厚3mm,層距1.5mm,掃描條件120KV,130MA,掃描數據傳遞到計算機工作站,進行重組后處理,采用多平面重組法(MPR),重建出橫斷面、冠狀面及矢狀面多平面圖像,進行圖像多方位觀察。常規采用腹窗觀察,窗寬300~400,窗位405~0HU,適當調節窗寬、窗位,觀察“漩渦征”、腸系膜結構及其血管。

2.結果

本組病例小腸360°扭轉4例,小腸180~270°扭轉5例,乙狀結腸360°扭轉1例。9病例不同程度出現腸管、腸系膜及其血管“漩渦征”增強掃描加血管重建病例可見血管“漩渦征”。其中2例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點周圍腸管圍繞盤聚而成,CT表現呈“漩渦征”。4例腸壁“靶征”,1例乙狀結腸扭轉近端腸管擴張積液,其鄰近“漩渦征”邊緣出現“鳥嘴征”。10病例有不同程度腸管擴張及液氣面,8例出現腹水。手術中發現扭轉腸壁不同程度水腫增厚,腸系膜靜脈血管擴張,腸缺血表現,2例腸扭轉并發絞窄性腸梗阻,局部腸管缺血壞死征象。7病例主要病因是腸系膜過長導致腸扭轉。

3.討論

腸扭轉好發部位為相對游離的小腸、盲腸和乙狀結腸[1]。腸扭轉是一種常見的較嚴重腸梗阻,常可在短時間內發生腸絞窄、壞死、易發生休克,死亡率較高[2]。X線平片檢查腸扭轉可以出現空、回腸換位,“假腫瘤征”,“C形征”,“S形征”,“8字征”,“馬蹄征”,腸腔擴張積氣伴液氣平面,但上述征象有假陽性的存在,無法明確扭轉部位。螺旋CT在明確診斷腸扭轉、分析腸扭轉的原因、尋找梗阻點具有明顯優越性[3]。總結本組10病例的螺旋CT征象,7病例不同程度出現“漩渦征”,綜合上述分析腹部CT掃描“漩渦征”是診斷腸扭轉的特征性CT征象。“漩渦征”是指小腸腸袢及其系膜血管以腸系膜上動脈根部為中心軸盤繞集聚形成“漩渦”狀團塊[4]。病理基礎包括:①小腸腸管漩渦;②腸系膜漩渦;③腸系膜血管為主漩渦,可以由二個以上組成或單個構成。其CT表現為多個條帶狀影圍繞一個中心結構呈漩渦狀排列,形成一軟組織團塊影。本組7例小腸扭轉病例中顯示“漩渦征”由小腸腸管和腸系膜內組織及其血管組織構成的有4例,2例由小腸腸管和腸系膜血管為主構成,1例主要由腸系膜組織所構成。CT平掃圖像可見不同程度“漩渦征”。“漩渦征”顯示不明顯時,必須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組法行矢狀面、冠狀面重組并適當調節窗寬、窗位,此征象可以清楚顯示。增強CT掃描能夠明顯提高“漩渦征”的CT征象,行腸系膜血管重建高密度投影,能夠清楚顯示血管扭曲形成“漩渦征”。在腸旋轉不良伴有中腸扭轉時“漩渦征”更具特征性表現,其扭轉點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心,扭轉位置相對較高而固定,位于胰頭下方腸系膜根部[5]。一般腸扭轉點無固定部位,扭轉位置多見于中下腹部。結合本組病例分析,因旋轉不良所致的中腸扭轉與一般性腸扭轉鑒別不難。腸扭轉參與構成“漩渦征”的局部腸壁塌陷和扭轉的腸袢較少伴有腸管粘連,僅有系膜組織及乙狀結腸扭轉或發病時扭轉程度較輕、可復性腸扭轉等因素時“漩渦征”可顯示不明顯甚至未能顯示,1例腸系膜構成為主輕度扭轉,周圍腸管淤積擴張,未顯示“漩渦征”。網膜扭轉CT征象是含有纖維和脂肪的網膜褶襞向“腫塊”(扭轉處)呈放射狀匯聚,類似小腸扭轉時系膜的改變[6]。當“漩渦征”以網系膜組織構成為主時,采用常規腹窗觀察可能不易顯示網系膜結構,可采用適當調低窗位觀察網系膜結構,有利于“漩渦征”顯示。

結合螺旋CT增強掃描及血管重建可以了解血管扭轉、血管性梗塞,腸系膜血管血流障礙情況,腸扭轉可造成局部腸壁血供障礙,可導致局部腸缺血,乃至腸壞死。本組病例腸扭轉時均有不同程度出現腸管缺血和血液回流障礙,使腸管充血水腫,梗阻段腸壁呈環形增厚,并且出現粘膜下層水腫呈分層改變,而構成“靶征”。增強CT顯示梗阻段腸壁強化程度減弱或強化時間延遲。腸壁水腫、滲出及血流障礙等出現腹水。綜合上述螺旋CT掃描及多平面重組(MRP)CT圖像發現“漩渦征”應考慮有腸扭轉,“漩渦征”的出現對腸扭轉定性、定位、范圍及腸系膜血管情況診斷有重要價值。

腸扭轉與單純性腸梗阻的鑒別診斷。腸扭轉不僅有腸管走行改變,還伴有腸系膜組織及其伴行血管走向的異常,腸扭轉的同時該段腸管及其腸系膜組織內的血管也必然扭轉,而單純性腸梗阻應該顯示該段腸系膜及其系膜血管受牽連扭曲,并且局部腸壁水腫增厚,但其腸管段系膜血管未發生扭轉,因此診斷腸扭轉的同時不僅要有腸管走行改變及扭轉征象,還有其伴行血管走向異常、扭轉。

參考文獻

[1] 吳在德,吳肇漢,主編.第6版.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2-483.

[2] 李銀業,李宜杰,竇斌,等.腸扭轉CT診斷(附16例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1):34-36.

[3] 包迎偉,紀建松,傅立平,等.螺旋CT對腸扭轉的診斷價值.放射學實踐,2010,25(1):79-81.

[4] 紀建松,王祖飛,徐兆龍,等.腸扭轉的CT表現.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11):1185-1187.

篇5

[關鍵詞] 比較影像學;影像診斷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醫學教育從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逐漸發展到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云南中醫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提出了“培養實用型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了達到學校的培養目標,我們制訂了影像診斷學的教學目標為:打牢基礎,掌握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及鑒別診斷,掌握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了解影像學在中醫臨床及研究中的應用。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法――典型病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解決典型病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引入教學中。

比較影像學是影像學的一個分支,根據對照比較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種成像技術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為了更準確地診斷和鑒別疾病,二是為了更合理地選擇影像檢查方法[1]。為了提高影像學的教學質量,比較影像學已被部分醫學院校引入到教學中。

1 中醫院校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教學法現狀

典型病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推理和判斷,來學習醫學知識的一種方法 ,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2]。典型病例教學法在教學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學中,除了有以上優點外,也存在一些問題:①課時少,教學內容多。②學生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西醫基礎薄弱。③如何在教學中將影像診斷學的內容與中醫的相關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上情況造成學生對影像學相關內容不理解,對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對檢查方法選擇無從下手,對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的結合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 ,授課過程中放棄按部就班, 進行各種圖像間的比較及各種檢查方法的對比[4-5];為了使學生理解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的相關知識的結合,將影像診斷學中的西醫內容及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的內容與對比的方式進行講解,這對提高中醫院校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及中醫學生的臨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較影像學在典型病例教學中的應用

2.1比較影像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影像診斷學理論的學習

對于學生而言,影像診斷學理論既抽象又難于理解,為了解決學生的困難,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及理解相關內容;例如:各種成像技術的基本原理及應用的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記憶,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對照比較的方法進行講解,強調每種檢查方法的優點、缺點、成像特點及他們之間的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和相互印證的關系;同時應用典型病例引導學生思考臨床上應如何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這樣就既加深了學生對影像學檢查方法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臨床能力。

2.2 有助于學生對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影像診斷學的教學內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學表現,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有“異病同影,同病異影”的特點,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異常困難,在閱片時不知如何得出診斷結論[6],因此在教學中,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將影像學表現有相似之處的不同疾病的圖像進行比較,列出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同時指出每個疾病的特征性表現,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對相關內容加深印象,同時掌握通過分析圖像得出診斷的方法。例如:在講解中央型肺癌時,將周圍型肺癌、肺錯構瘤、轉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現的疾病的圖像列出,通過比較,找出它們影像學表現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同時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中央型肺癌,腫塊靠近肺門;周圍性肺癌;腫塊邊界有毛刺,可出現空洞;肺錯構瘤可出現爆米花的鈣化;轉移性肺癌肺部可見多個病灶。通過比較講解后,學生對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現印象深刻,同時學習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擴寬了知識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現的方法及鑒別診斷的方法。

2.3有助于學生對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

現在,在臨床工作中,對影像學診斷方法的選擇,常遵循以下原則: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診斷及指導治療[7]。②盡量避免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8]。③避免重復檢查。④經濟的原則,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檢查方法的優缺點、同一個疾病在不同檢查法中的表現特點及局限性[4]。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中,強調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優點及缺點,同時結合疾病進行講解,培養學生合理選擇相關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體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傷史、體征為脊柱的部分節段觸診有壓痛等,脊柱正、側位片上,有時骨折線顯示不清,僅表現出椎體形態不自然,而且不能顯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為了進一步明確脊柱損傷的情況,就需要進行CT檢查,CT能顯示相應的節段的脊柱椎體是否有骨折表現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為進一步了解脊髓損傷的程度,需行MRI檢查。這樣講解了以后,學生就會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顯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顯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MRI檢查可以很好顯示脊髓損傷的情況。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據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學檢查中的表現的特點,根據臨床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達到輔助臨床診斷、指導治療的目的。

2.4有助于學生對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部分的理解。

中醫院校的影像診斷學教學中涉及影像診斷學與中醫相結合的內容,包括影像診斷學應用于中醫研究的領域、在中醫臨床中的應用以及中醫相關技術在影像診斷學的應用,這些內容是學生較感興趣但又覺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們就將這部分內容用對比的方式與西醫的相關內容一起講解,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氣管炎的影像學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亂,伴有肺氣腫可出現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氣虛型的患者出現肺紋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紋理多呈條索狀,走向規律,肺氣腫征象少見,寒痰型僅見肺紋理略增粗[5]經過講解后,學生不僅了解慢性支氣管炎的影像學表現,同時還了解了影像學可用于中醫相關癥侯的診斷及了解相關癥候的影像學表現。

3 應用后的教學效果

將比較影像學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級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教學中,用比較的方式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講解后,通過一年的教學,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此也有很好的評價。我們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 96.7%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對理解疾病的影像學表現、對了解各種檢查方式的優缺點、對今后的臨床工作有幫助,100%的學生認為對學習影像診斷學理論有幫助。

4 展望

有學者提出在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和醫療費用日見增長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太高、醫療資源還不太豐富的情況下,發展比較影像學勢在必行[13-14]。為了讓學生適應今后的臨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觀念,掌握基本的臨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醫課程的教學中,尤其強調加強學生對西醫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對學生相關臨床技能的培養, 因此我們在影像學診斷的典型病例教學當中,應用比較影像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進行比較的內容太多,比較的方法不恰當,學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結合教學實際,讓比較影像學的方法在教學中發揮其優勢,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新海,張現坡.比較影像學簡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響.典型病例教學法在整形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1,4(10):261-262.

[3] 張洪濤.典型病例教學法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9(30):1102-1103.

[4] 呂紅玲,閔曉黎,雷億成.淺談將比較影像學的理念引入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必要性[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19):55-56.

[5] 張東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呂佳南,董紅梅,胡洋,等.發展比較影像學的策略[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1,10(34):68-69.

[7] 楊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學模式在整形外科碩士研究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學謙,張文華,魯砷,等.典型病例庫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學報,2009,30(18):2305.

[9] 黃文,鄭健.“典型病例導入式”在臨床醫學八年制醫學生神經內科見習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09,38(6):45.

[10] 婁飛云,熊韻波.多媒體典型病例教學法在神經外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0,35(8):841-842.

[11] 羅章偉,黃江河.比較教學法在核醫學影像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04,32(4):388-389.

[12] 王敘馥,左書耀,張勤.比較影像在核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篇6

[關鍵詞]LBLTBL醫學影像學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02-0084-02

“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探索實踐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現代教學理論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密切關注。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美國Oklahoma大學的Larry 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是基于團隊進行學習,以解決問題為目標,重視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主要內容是以一個小型組織化的學習環境為條件,以小組團隊討論合作為形式,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為目標的一種學習模式。TBL結合了LBL學生教師比高和PBL學生主動學習的優點,將小組學習的高效性與以講座為導向的大組學習系統性相融合。TBL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綜合素質上的作用已得到初步證實。

隨著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影像診斷技術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們中醫院校,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是我們影像教師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意在探索:在中醫院校,TBL如何應用于影像診斷學教學中以及對影像診斷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一、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0級中西醫結合聯合辦學一、二班,影像診斷學開設時間均在二年級下半學期,隨機分組,實驗組(TBL組)和對照組(LBL組),對照組(一班)175人,實驗組(二班)177人。

(二)研究方法

1.分組:研究組隨機分20組,每組8~9人,選取一人為組長,負責組織和協調組內的合作學習。

2.教學實施:(1)自學階段:針對呼吸系統正常、基本病變以及常見疾病的影像表現,教師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提前一周下發,學生課外預習。(2)討論學習階段:①個人測試(individual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iRAT)。教師依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設計一套測試卷,由20道多選題構成,涵蓋所學的主要知識點,每位學生完成一份測試卷(iRAT)。②團隊閱讀評價測試(group 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gRAT)。由小組討論、檢索資料,完善iRAT問題,獲得小組認可的gRAT答案。全班各小組給出各自的gRAT答案,進行組與組間的討論,獲得全班同學一致認可的答案。③教師進行評價及反饋,總結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獲得系統、明確的掌握。(3)應用知識訓練階段(Application Exercises)。經過第一、二階段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教師此時給出一系列需要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仔細分析才能回答的復雜測試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研究,得出各自小組的答案再進行組間爭論,教師作出總結,獲得全班的共識。最后,學生之間對每人的表現,包括發言主動性、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進行相互評價,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和認可,并進一步進行改進。

(三)評價方法

通過實習課、問卷調查、呼吸系統考試成績定量分析方式檢驗教學效果。1.實習課閱片:辨別正常與異常、對病變描述、診斷疾病能力,采用5分制,發現全部異常,對病變描述詳盡,疾病診斷正確,5分;發現大部分異常,對病變描述較詳盡,疾病診斷正確,4分;發現小部分異常或發現大部分異常但將部分正常誤認為異常,對病變描述不詳盡,疾病診斷正確,3分;發現小部分異常或發現大部分異常但將部分正常誤認為異常,對病變描述不詳盡,疾病診斷不正確,2分;未發現異常,1分;未發現異常但將正常誤認為異常,0分。2.問卷調查:設計問卷調查項目,包括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好、從他人發言中學到知識、我的參與獲得的尊重認可、表達交流能力的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等,分為同意和不同意。3.呼吸系統考試:針對呼吸系統所學內容,設計單選題25分、多選題10分,填空題10分,簡答題35分,病例討論題20分,總計100分試題,在呼吸系統學習結束后進行測試。

二、結果

(一)兩組實習課成績比較(表1)

表1兩組實習課成績比較人(%)

(二) 兩組問卷調查項目比較(表2)

表2兩組問卷調查項目比較人(%)

(三)呼吸系統考試

呼吸系統100分,對照組得分79±3.6分,實驗組得分86±2.7分。其中病例討論得分:對照組9±3.4,實驗組15±3.0。

三、討論

2010級中西醫結合聯合辦學專業TBL組與LBL組比較,實習課:3分以上,實驗組(TBL)占79.1%,對照組(LBL)占63.5%。問卷調查:各項調查項目,除時間充足外,實驗組學生均優于對照組。呼吸系統考試成績分析:TBL教學法優于LBL教學法,尤其病例討論題,實驗組(TBL)明顯好于對照組(LBL)。研究結果表明:TBL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優于傳統的LBL。TBL提高了學生查閱、利用文獻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人交往和團隊合作等能力;引導和培養了學生的正確臨床思維能力,為學生將來進入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實施TBL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TBL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理念、知識結構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和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對TBL還有些不適應;學生耗時較多,對學生素質和能力要求較高;課前準備時間不足,影響了教學效果;班級人數過多,課堂時間有限,大部分同學沒有發言機會;對教師要求較高,教師課前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測試題的設計較難,測試題要求覆蓋面較廣,難易適中,過易,學生缺乏興趣,過難,影響學生課前準備情緒;課前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討論結果不甚滿意。

TBL教學法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影像診斷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但是,TBL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限制,教師如何將TBL教學法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繼續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玉華.TBL教學法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與展望[J].科技信息,2011,(21):444.

[2]姜冠潮,周慶環,陳紅.基于團隊的學習模式(TBL)在醫學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8-9.

[3]高曉秋,馬武華.TBL教學法在西醫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30-1231.

篇7

    一、影像檢查目的與方案

    1.影像檢查目的 影像學檢查能較好地反映肝的形態、結構變化與繼發改變,是診斷與評價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線鋇劑:發現食管靜脈曲張。超聲、CT、MR檢查:評價肝脾大小、形態、靜脈曲張及腹腔積液情況。

    2.影像檢查方案

    2.1超聲雖在顯示肝硬化病理改變方面無明顯優勢,但因其無輻射、操作方便、檢查費用低、患者易接受等優點,仍然是臨床檢查肝硬化的首選影像手段。

    2.2CT反映肝、脾的形態、密度及結構的變化。CT增強掃描還可清楚顯示肝門靜脈高壓的側支循環。

    2.3MRI比CT、超聲更易于顯示肝細胞再生結節及其周圍的網狀纖維。增強MRI動態掃描有利于顯示再生結節惡變,有利于早期準確診斷。

    二、影像診斷

    1.超聲

    1.1肝大小、形態及回聲改變:肝硬化早期可見肝大,實質回聲致密,回聲增強增粗。晚期肝縮小,肝表面顯示凹凸不平,肝實質回聲多顯示粗大點狀或斑狀。

    1.2肝硬化時由于縮小變形和肝組織再生或纖維化,而使肝靜脈顯示不佳。根據肝門靜脈和脾靜脈徑線的測量可推測肝門靜脈高壓癥的存在。

    1.3腹腔積液:為帶狀無回聲區,少量腹腔積液即可顯示出來,而此時臨床上難以發現。

    2.X線食管鋇劑造影檢查,食管靜脈曲張表現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狀改變(圖2-1略)。

    3.CT

    3.1通常表現為肝體積縮小和肝葉比例失調,肝邊緣呈鋸齒狀改變。

    3.2肝硬化肝實質密度可無明顯改變。如伴有脂肪浸潤,則表現為平掃時肝實質內彌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區域相問,增強后肝密度可均勻或更不均勻。

    3.3嚴重肝硬化患者可見門脈主干增粗及側支循環開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賁門區域和脾門附近。平掃為團狀或結節狀軟組織影,增強后增粗的靜脈強化明顯(圖2-2略)。

    4.MRI

    4.1肝的外形和輪廓與超聲、CT顯示的改變一致。

    4.2肝的信號可均勻或不均勻,MR的重要價值在于能顯示再生結節,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等及稍低信號,無包膜。彌漫分布的再生小結節呈短T1信號,增強后為邊界清楚的低信號灶,如出現動脈早期強化,提示再生結節惡變。

    4.3 MRI可顯示肝門靜脈及側支循環情況,CE-MRA顯示更加清晰直觀(圖2-3略)。

    三、結合臨床

    1.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臨床表現不明顯,可以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的癥狀,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右上腹痛、腹瀉等。晚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癥臨床表現。

    2.肝功能減退臨床表現 消瘦乏力、營養狀況多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礙等。

    3.門脈高壓癥臨床表現 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壁靜脈曲張、腹腔積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4.實驗室檢查 肝功能試驗常有陽性發現,如轉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進行性減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乙型、丙型活動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內腫杯志物陽性。

    四、鑒別診斷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現為肝大,影像學缺乏特異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聲一般都出現典型的肝大小、形態、密度、輪廓的異常以及脾大、肝門靜脈高壓改變的征象,診斷比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為肝硬化的常規檢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時采用。再生結節有時需與早期肝癌鑒別,前者為肝門靜脈供血而非肝動脈供血,CT或MRI掃描動脈期再生結節沒有增強。

    五、臨床演變與復查

篇8

【關鍵詞】 慢性胰腺炎;胰腺癌;CT;直接征象;間接征象

CT Imaging Diagnosi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WU Hong-zhou.Department of Radiology,Dafeng Hospital,Chaoyang District,Shantou City,Shantou 515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by analyzing the CT sign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between the two main points to improve for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diagnosis.Methods The right has been clinically confirmed 32 case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45 cases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patients with direct and indirect CT sig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CT sign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link could be differentiated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chronic pancreatitis.Conclusion CT imag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cancer a powerful method lies in its linking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igns and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combined with clinical,to enhanc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oth.

【Key words】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tic cancer; CT; Direct signs; Indirect signs

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關系密切,并且其二者的臨床特點有較多相似之處,所以臨床上鑒別診斷比較困難。CT能較為清楚的反應胰腺的各種病變及其繼發表現,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在CT表現上就各有特點,因此,筆者著重分析二者的CT表現,發現規律,從而提高對二者的診斷準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總結本院1999年至2009年間,經CT檢查及手術、病理確診的胰腺癌患者32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6歲,男18例,女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45例,年齡30~69歲,平均年齡48歲,男25例,女20例。兩組性別、年齡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CT機為島津SCT7000-TH型。所有病例均進行CT平掃,掃描范圍包括肝、脾、胃及腹膜后腔結構。

2 結果

2.1 胰腺癌的CT征象

2.1.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變區腫大(發生率:32/32):此種征象多見于胰頭勾突區,并形成局限腫塊,形態為不規則分葉狀或類圓形隆起,邊界模糊,與正常胰腺實質分界不清。(發生率:29/32);胰體、尾癌時,腫塊體積稍小,多不明顯,但多造成胰體尾部邊緣僵硬平直,從而出現形態異常。(發生率:3/32);②胰腺病變區密度改變(發生率:32/32):病變區多為等密度(發生率:13/32)或低密度(發生率:11/32),有時可見混雜密度及更低密度液化壞死區(發生率:7/32);③胰腺鈣化:少見(發生率:1/32);④胰管擴張(發生率:27/32):發生率高,胰管中遠段擴張,形態呈平滑型或串珠狀,與胰腺走向一致。有胰頭內同時出現擴張的膽總管者,即與擴張的胰管構成“雙管征”(發生率:4/27)。

2.1.2 CT間接征象 ①膽道梗阻性擴張(發生率:20/32):擴張的膽總管常于胰頭或勾突水平呈突然狹窄中斷;②胰周脂肪層的改變及侵犯鄰近臟器(發生率:14/32):胰周脂肪層受侵,中晚期胰腺癌,胰腺周圍鄰近器官間的脂肪層受侵,鄰近臟器亦多有受侵、相互粘連;③胰周大血管受累(發生率:22/32):腸系膜上動靜脈、脾靜脈、門靜脈、腹腔動脈和腹主動脈等發生移位、增粗、模糊,甚至有的血管被病變包埋消失。癌塊侵犯腹主動脈致兩者粘連;④局部淋巴結轉移(發生率:9/32):發生于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周圍的淋巴結,呈結節狀改變;⑤合并囊腫改變(發生率:2/32):少見;⑥肝、脾轉移及腹水(發生率:19/32):晚期胰腺癌可見。

2.2 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

2.2.1 CT直接征象 ①胰腺病變區呈彌漫性腫大(發生率:37/45),部分可見胰體尾萎縮細小(發生率:12/45)。慢性胰頭炎時,胰頭局限腫塊具有炎性特征,即內密度均勻,液化壞死灶極少見,腫塊與周圍結構分界清楚;②胰腺鈣化(發生率:39/45):此為慢性胰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1],鈣化沿胰導管走向分布,呈散在、多發的小鈣斑;③胰管擴張(發生率:41/45):粗細不均、不規則的胰管擴張是慢性胰腺炎較具特征性的表現,這點在與胰腺癌的鑒別中有重要意義[2];④假性囊腫(發生率:38/45):此征象發生率較高,胰腺內、外均可發生,且常為多發,大小不一,位置不定,大多超出胰腺輪廓以外;⑤胰腺萎縮,胰腺實質明顯減少(發生率:16/45):這是慢性胰腺炎發展的必然歸宿。

2.2.2 CT間接征象 ①胰周筋膜增厚與腹腔內廣泛粘連,有時可見腎旁前間隙積液或膿腫存在(發生率:44/45):這點是診斷慢性胰腺炎的可靠依據;②胰周脂肪層的改變及侵犯鄰近臟器(發生率:8/45):胰周脂肪層基本存在,受累程度輕,胰后脂肪層多不受累,鄰近臟器結構能分清楚;③胰周大血管(發生率:0/45):雖有模糊移位現象,但未發現管徑粗大或被包埋消失等改變;④膽道梗阻性擴張(發生率:5/45):擴張的膽總管特點:圓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漸變細小,未見突然中斷或變形;⑤腹部淋巴結腫大(發生率:0/45):未發現腹部淋巴結腫大,無腹水癥。

3 討論

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在CT征象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又各有特點。

兩者相似點及鑒別:①均可見胰腺腫大:癌組腫大多為不規則,局限性,內部密度不均,多有液化壞死灶,大多見于胰頭;炎組腫大多呈彌漫性(亦有萎縮者),胰頭炎時形成的局限腫塊內部均勻,液化壞死灶少見,邊界清楚;②均可見胰管擴張:癌組胰頭癌侵及胰管呈平滑型或串珠狀擴張;炎組的胰管擴張呈粗細不均、不規則狀;③均可見假囊腫:炎組發生率高,常為多發,大小不一,位置不定,胰內、外均可發生,多超出胰腺輪廓外;癌組發生率低,常為單發,體積多小,胰體尾側常見,不超出胰腺輪廓,且其近端可見腫塊;④可見膽道擴張:癌組多為低位膽道梗阻性擴張,擴張程度重,擴張膽總管常于胰頭或勾突水平突然狹窄中斷,常可見“雙管征”。 小胰頭癌時,胰頭未發現明確腫塊,則胰管并膽總管擴張對明確診斷有重大幫助[3];炎組地位梗阻少見,擴張程度輕,且擴張的膽總管為圓形,光滑,自上而下逐漸縮小,間無中斷。

胰腺癌常見,而慢性胰腺炎少見征象:癌組胰前后脂肪層均受侵犯,其中胰后脂肪層受累強烈提示為胰腺癌[4]。晚期胰腺癌常侵犯鄰近臟器,使其相互粘連。慢性胰腺炎胰周脂肪層較少受侵,多見其周圍筋膜增厚及腹腔內廣泛粘連,可存在炎癥特異性征象(積液或膿腫)。胰腺癌胰周大血管模糊增粗、被包埋消失,此不僅為胰腺癌的確診標準,同時還是癌腫不可切除的可靠依據[5]。局部淋巴結腫大及其他轉移征象僅見于癌組。

慢性胰腺炎常見,而胰腺癌少見征象:鈣化是最慢性胰腺炎具特征性的征象,其特點是,沿胰管走向分布的多發、散在小鈣斑。胰腺萎縮,胰腺實質明顯減少則是慢性胰腺炎發展的必然歸宿。

影像學診斷時需將CT平掃片上胰腺本身征象與胰周組織、臟器等的改變聯系起來考慮,分析,并進行鑒別診斷,這樣才能提高影像學診斷的準確率。

參 考 文 獻

[1] 許達生,陳君祿,黃兆民.臨床CT診斷學-CT診斷要點、少見征象與誤診分析.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234.

[2] 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483.

[3] 周誠,韋嘉湖,施發表,等.胰腺癌CT診斷難點的探討.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27(12):848.

篇9

[關鍵詞]卓越醫生;PBL;行為導向;診斷學

[中圖分類號] R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2(c)-0162-04

Exploration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in the diagnostics teaching of "outstanding doctor"

MA Jian-mei1 NI Jing1 BAI Dan2

1.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2.Otorhinolaryng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Clinical Medical in 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ed to the first "outstanding doctor" class of our school in diagnostics teaching.Methods 13 grade students of our school in 2015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experiment group (n=60) with the class of outstanding doctor students,the same period clinical professional class (regular class students) as control group (n=180).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behavior-oriented method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method,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was evalua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amination.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final diagnosis theory examination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operation,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history collection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Outstanding doctor;Problem-based learning;Behavior-oriented;Diagnostics如何⒁窖生培養成卓越醫學生,進而培養成“卓越醫生”,成為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值得探索的內容。我校始終堅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醫藥衛生人才,在教育部和衛生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中,我校成為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醫生的臨床工作能力,集中體現在診斷疾病的能力上,因此臨床醫學教學首重《診斷學》[1]。目前診斷學教學普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發揮,難以培養出能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處理、解決患者健康問題的卓越醫學生。只有改革教學模式,強化技能訓練、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達到培養卓越醫學生的目的,而行為導向教學法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國際上通用的教學模式,值得借鑒。

行為導向教學法又稱實踐引導教學法,起源于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學模式。以教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將學生的學習與未來的發展密切結合起來,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型,教師在教學中既是引導者,也是主持人,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組織及動手能力、自主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協作及綜合概括等多種能力,并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最終達到學生行為的積極改變,對學生認知、情感、社會等方面的多維人格進行塑造[2-5]。這種教學模式對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起著十分有效的作用,現被世界各國認可,具體的方法包括情景模擬法、角色演繹法、主題討論法和案例展示法等[6]。

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通過采用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7]。以PBL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于1969年由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先提出,在加拿大 Mc Master大學被最早采用,至今已有200多所醫學院校部分或全部采用PBL教學模式,現在成為國際上推崇的教育方式[8]。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無論是PBL還是行為導向教學法在國外都已被推廣應用,但是我國的教育環境不同于國外發達國家[9],尤其我校是一所二本院校,來自農村的學生占了一大部分,這些學生中小學接受的教育以“講授灌輸”為主,要達到“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必須探索適合我校教育特點和學生基礎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筆者將行為導向法與PBL有機結合,以問題和案例為中心,討論為主線,貫穿“情景模擬法、角色演繹法”等多種方法,應用于我校卓越醫生班診斷學教學中,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我校2015年13級卓越醫生班學生60名為實驗組,同期臨床專業班學生180名為對照組,卓越醫生班和臨床專業班學生入校時隨機選擇編入班級。

1.2方法

1.2.1教材與課程設置 兩組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第8版),使用同一版本教學大綱和實習指導,授課教師、教學進度、實驗設備場地和考試形式、題目一致。實驗組教學采用行為導向法和PBL相結合,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1.2.2教學實施 實驗組教學前教師設計教學情景、案例、討論主題、思維引導方法,并根據班內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建立學習小組,每組約10名,由組長協助教師主持學習討論,通過小組的學習力量激發組員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進行實踐活動和討論[10],當討論離題太遠時給予引導、鼓勵。小組長組織成員將討論過程中的問題歸納整理并查閱資料解決問題,最終用思維導圖表達推理過程,教師負責最終課程結束時的總結、歸納。此外,應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互動,同時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學生可以反復練習體格檢查、穿刺等操作。對照組按照傳統模式進行教學。

1.2.3教學反饋評價 首先,實驗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小組內互評,組員之間相互討論及借鑒;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性評價,以鼓勵為主,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同時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小結。期末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進行對比。在PBL結合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比較的總體評價上,發放240份調查問卷,回收率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習興趣提高、知識整合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增強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等,可選擇認可或不認可,由學生不記名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學生診斷學成績的比較

在2015年期末診斷學理論考試、體格檢查操作考試實驗組學生平均分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病史采集和輔助檢查平均分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調查問卷評價

實驗組對各項能力提高的認可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意味著創新與改革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著重強調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要求從課程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和內容更新等方面進行創新,以培養出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國際一流的醫學人才[11]。“創新”意味著改革原有教育教學理念、方法,但一定要結合國情、校情。PBL和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國際上通用的^為成熟和先進的方法,但是我國教育現狀和國外有較大差別,國外醫學生經過四年綜合大學學習后才進入醫科院校學習,他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扎實的理論基礎,這些是開展PBL和行為導向教學的基礎,我國醫學院校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大多接受傳統的講授式教育,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特別是邊遠地區,以我校為例,招收到臨床專業學生入校分數達到一本線,但是課堂上教學互動效果較差,教師主導課堂,到了實習階段,部分學生仍然不敢對患者進行處理,甚至見到患者就緊張得手足無措,更談不上與患者良好溝通、采集病史、熟練的檢查了。實施“卓越醫生培養計劃”若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依然是高分低能,遠遠達不到“卓越醫生”的要求。因此我校將行為導向教學法和PBL相結合,取其精華,結合學生特點進行了教學改革。

3.2《診斷學》教學改革是完成“卓越醫生培養計劃”的重要措施

《診斷學》的基本內容是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歷書寫和臨床診斷思維等;是具有操作性、實踐性、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要求學生既扎實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熟練地運用各種臨床操作技能,并具備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醫生的臨床工作能力,集中體現在診斷疾病的能力上。完成“卓越醫生培養計劃”進行《診斷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重要措施。我校首先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理念,對教師進行“行為導向法與PBL”知識培訓,要求熟練運用兩種教學方法并理解其精髓,在課堂上承擔“主持人”的角色。將這兩種教學方法介紹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面臨難題時相互協作的本能,鼓勵學生利用各種資源,拓展思維,在課堂上承擔“演員”的角色。筆者常將行為導向教學法中的“情景模擬”結合問題與討論展開教學,通過營造一個逼真的工作場景,使學生根據相關要求,完成各項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病案導入法”也是筆者常用的方法,選取臨床典型案例,討論分析,掌握疾病知識及操作技能[12]。其次是整合課程內容,相關章節整合在同一課時,如“暈厥”和“意識障礙”,“嘔血”和“便血”。此外加強技能訓練,將實踐操作課設定為觀看示教,小組練習,小組互評,教師測評考核,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學生自行練習,建立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互動。最后,我校十分重視“教與學”的評價反思,不僅為教師教學改革提供依據,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13],這不僅有利于醫學生分析病情、寫好病案,同時也能在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中掌握分寸,避免醫療糾紛。中國醫師協會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當或不夠而導致的[14],因此培養醫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是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3.3行為導向法與PBL應用于我校的現狀分析

從調查問卷和成績對比分析得出,行為導向法結合PBL應用于我校第一屆卓越醫生班《診斷學》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提高了溝通表達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運行,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前準備,并且需要有網絡和豐富的圖書資源支持,課程教師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能水平和交叉學科的知識,課堂上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適當的干預和引導;同時對于接受多年傳統教育的學生而言,消除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改變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勢有一定的難度[15],這些給教師和學生以及學校提出了挑戰。

行為導向法與PBL結合應用于我校“卓越醫生”《診斷學》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充分肯定了行為導向法與PBL是一種先進的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方法,但是我國高校普遍學生數量大,自學能力差,教師編制較少,科教研任務重,難以推廣,筆者將繼續堅持教學改革,探索更具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董巧稚,劉文娜,趙翠芳,等.臨床技能綜合培訓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16,17(7):85-86.

[2]錢紅,劉理靜.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診斷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0):1575 -1576.

[3]朱天民,李輝,陽楊,等.探討建構主義傾向的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中醫康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 23(17):23-24.

[4]王春生.高職音樂教學中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運用初探[J].藝術科技,2013,(9):303.

[5]袁愛娥.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4,10(10):2332-2333.

[6]戚海林.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單片機技術與應用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2013,(21):130-132.

[7]陸媛,于德華,張斌,等.PBL教學模式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4,16(17):1880-1883.

[8]Newman MJ.Problem 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approach[J].J Vet Med Educ,2005,32(1):12-20.

[9]楊立強,倪家驤,岳劍寧,等.淺析基于PBL教學模式下的臨床醫學教學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29(14):5768-5772.

[10]楊妍.淺析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82-83.

[11]李曉杰,周萬春,馬國武.“卓越醫生教育”背景下口腔修復學的教學改革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22):5-7.

[12]盧璇,郭銀桂,劉儒雅.中醫?撇“傅既搿―情景模擬法在N1級護理人員中醫操作培訓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5):169-171.

[13]梁闊,王亞軍,方育,等.臨床教學中加強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9):160-162.

[14]楊雪蓉,陸灝,陶楓,等.論醫學人文教育在內分泌科臨床實習中的體現[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28-30.

篇10

[關鍵詞] 乳腺腫瘤;早期診斷;血氧功能成像技術;多普勒超聲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8(b)-0095-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約占女性癌癥的17%,且近二十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1-2]。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診斷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3]。目前,乳腺檢查方法較多,但無論是CT、磁共振、鉬靶、多普勒超聲等檢查,都有其不足之處,在已有的檢查方法基礎上,嘗試與其他新興輔助手段聯檢,倍受臨床關注[4]。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breast blood oxygen functional image technology,BOI)是近年新發展起來的紅外成像技術,具有便捷、無創、可同時定性、定量等顯著優勢。然而BOI無法顯示乳腺實質結構,需結合臨床醫師的經驗做出診斷,主觀性較大,易漏診。因此,綜合分析各種檢查方法的特點,尋求一種高效、準確的聯合篩查方法,對臨床早期乳癌的診斷意義深遠。目前研究中,多普勒超聲與BOI聯合應用于乳腺癌早期診斷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以期為乳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2年3月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收治的225例乳腺單發腫塊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9~75歲,平均39.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3~415 d,平均42.1 d,腫塊直徑0.3~4.2 cm,平均1.6 cm;腫塊位于右側乳腺者135例,其中外上象限者48例,外下象限者13例,內上象限者33例,內下象限者11例,中間象限者30例;腫塊位于左側乳腺者90例,其中外上象限者25例,外下象限者11例,內上象限者17例,內下象限者21例,中間象限者16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且所有患者均經知情交代,自愿入組。

1.2 入組標準

①初次診斷“乳腺腫塊”,既往無同類病史及乳腺手術史,未經過任何治療。②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既往無乳腺癌及其它惡性腫瘤病史。

1.3 主要實驗儀器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檢查儀(E2SN22型,武漢一海公司;GJM-GT系列型,深圳市國基科技有限公司);活檢裝置(MC1610型,MAGNUM 美國巴德公司);彩超(百勝AU3探頭,頻率7~12 MHz;意大利HDI5000及GE VIV7探頭,頻率為7.5~12 MHz;美國Vivid7探頭,頻率7.5~12 MHz GE)。

1.4 研究方法

入組病例首先進行臨床檢查,懷疑乳腺惡性腫塊者,進一步經乳腺彩超證實后,進行乳腺血氧功能檢查。由主診醫師決定治療方案,并結合患者意愿,行空芯針穿刺病理檢查或腫物切除活檢手術,比較彩超診斷與病理診斷及血氧功能診斷與病理診斷,分別計算出乳腺彩超及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篩查乳腺癌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及二者結合對于乳腺癌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

1.4.1 乳腺血氧功能檢測的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項

1.4.1.1 儀器的操作流程 ①輸入檢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動態觀察正反像圖象。③對雙乳兩次拍照,自動分析,得出18幅圖片。④進入修改界面填寫報告單打印。

1.4.1.2 檢查方法 ①被檢查者端坐于攝像頭前方55~75 cm處。②暴露雙乳。③對雙乳的5個象限及腋窩區進行觸診,擠壓觀察有無分泌物。④打開探頭光源開關,對好焦距和光圈。⑤原則對線打光及遮光辦法。⑥動態觀察,取感興趣點采圖。⑦拍攝后,探頭停留2 s,使圖采集完整。⑧進入診斷部分,點擊血氧值,輸入診斷詞匯。

1.4.1.3 檢查注意事項 ①下垂,向下,使盡可能半圓重疊。②光源達到亮度最滿意為佳,盡可能包括全乳(除外病變)。

1.4.2 乳腺血氧功能檢測的診斷標準

1.4.2.1 灰影診斷標準 ①淺灰影:正常乳腺乳暈外區灰度。②中灰影:近似乳暈區灰度。③深灰影:同或大于灰度,乳暈區外組織最亮度為“0”級。一般情況下,淺、中灰影描述良性;中、深灰影多描述惡性(炎癥、結核、外傷也會為深灰影,需結合病史);動態影像中如果出現灰影,灰影壓指不退色,有診斷意義,多考慮為惡性。

1.4.2.2 血管診斷標準 ①A型:沒有血管或僅1~2條血管。②B型:多于2條以上,樹枝狀、網狀、不規則分布。③C型:多形容惡性,表現為:放射型,引流型,迂回型 ,中斷型。血管分為A、B、C三型;A、B型基本屬于正常組織血管;C型多產生于惡性腫瘤(不絕對,無伴隨灰影,沒有臨床意義)。

1.4.2.3 血氧值診斷標準①高血:血值>1.4(顯示為紅色,圖1)。②中血:血值1.2~1.4(顯示為黃色,圖2)。③平血:血值0.9(顯示為綠色,圖4)。⑤中氧:氧值0.9~0.85(顯示為黃色,圖5)。⑥低氧:氧值1.4,氧值

1.4.2.4 曲線結構圖診斷標準 ①增生的改變:輕度:曲線不穩(圖1);中度:多同心圓改變,曲線致密,走形較清晰(圖2);重度:曲線結構明顯紊亂,可有多發單線條小環影(圖3)。②惡性腫瘤改變:典型的曲線結構局部致密、結構紊亂或不典型局部曲線扭曲(圖4)。③良性小腫物或小結節改變:小于1.0 cm結節,在正常結構內出現的單線條小環影;大于1.0 cm腫物顯示局部曲峰上抬(圖5)。

1.4.3 診斷分級及報告結論參考標準

①乳腺0級:非特異性改變,建議另作其它項檢查。②乳腺1級:未見異常,希望定期作健康檢查。③乳腺2級:所有良性病改變(包括輕度增生),建議定期 檢查。④乳腺3級:顯示明顯異常,但良性可能性大(包括中重度增生),按醫囑須短期復查(3~6個月)。⑤乳腺4級:可疑癌(50%),建議其它檢查聯合進一步確診。⑥乳腺5級:高度可疑癌(幾乎可以定論),建議作鉬靶、CT、磁共振或活檢等進一步檢查。⑦乳腺6級:為病理已經明確診斷為惡性的。

1.4.4 彩超儀器檢測的操作流程

①錄入檢查者的基本信息。②對病例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③觀察圖像特征。④詳細記錄并打印報告。

1.4.5 彩超儀器的檢測方法

①被檢查者仰臥床上。②暴露雙乳。③對雙乳的5個象限及腋窩區進行觸診,擠壓觀察有無分泌物。④雙乳涂上耦合劑,探頭由乳腺外象限開始至內下象限逐步檢測。⑤動態觀察:觀察指標包括:腫物形態及邊界;內部回聲/病灶后回聲;側壁聲影;微小鈣化灶;血流顯像分布、血流峰值流速、血流阻力指數值、血管數目等。觀察方法:對乳腺腫塊作縱、橫、斜多切面掃查。⑥標記并測量腫物大小。⑦記錄并打印報告。

1.4.6 彩超檢測乳腺癌診斷參考標準

①腫塊邊界不整,界限不清或欠清,邊緣呈鋸齒狀或蟹足狀。②無包膜或包膜不完整。③縱橫比值> 1。④腫塊多為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或極低回聲,多可見微鈣化。⑤后方多伴回聲衰減或側方聲影。⑥內部及周邊血流多較豐富、可見穿支血管或/和血流阻力高。

1.4.7 病理檢測乳腺癌診斷參考標準(浸潤性導管癌)

①有原位癌的結構。②間質浸潤,癌呈條索狀或團塊狀。③高倍鏡下見細胞體積增大,可見核仁,核仁深,比例失調。

1.5 觀察指標及標準

對比分析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最后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用所得數據統計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篩查乳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陰性預測率等指標,并與病理結果及彩超結果相比較,以及血氧功能檢查與彩超相結合診斷乳腺癌的敏感度、特異度,評價該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

1.5.1 病例判別標準

①真陽性:檢測結果為“惡性”,且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②假陽性:檢測結果為“惡性”,但病理診斷為良性腫塊。③真陰性:檢測結果為“良性”,且病理診斷為良性腫塊。④假陰性:檢測結果為“良性”,但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

1.5.2 計算方法

①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②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③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較

本實驗中,血氧功能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91.9%(34/37),特異度為88.3%(166/188),陽性預測值為61.8%(34/55),陰性預測值為98.2%(167/170)。見表1。

2.2 彩超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價

本實驗中,彩超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86.8%(33/38),特異度為85.6%(160/187),陽性預測值為52.4%(33/63),陰性預測值為98.8%(160/162)。見表2。血氧功能檢查結果與彩超檢查結果比較,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各指標均無統計學差異(P >0.05)。

2.3 彩超與血氧結合對診斷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率

本實驗中,彩超與血氧結合檢查對乳腺腫塊的敏感度為97.4%(37/38),特異度為90.3%(169/187),陽性預測值為67.3%(18/55),陰性預測值為99.4%(169/170),顯著高于單項血氧功能成像檢查或彩超檢查(P < 0.05),而血氧與彩超聯合檢查的陰性預測率則與單項血氧功能成像檢查或彩超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約有120萬例乳腺癌病例新發,每年大約有50萬婦女因乳腺癌而死亡,近二十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乳腺癌已經成為癌癥中第2位主要的死亡原因[5]。近20年來,我國及亞洲各國的乳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發患者數已居女性所有惡性腫瘤的第1位。目前,我國的乳腺癌發病率已從5年前的17/105增加至去年的52/105,上升超過3倍[6-7]。

乳腺癌是一種自主生長性的疾病,發生于乳腺內的導管系統,一旦癌細胞從導管結構擴散到導管周圍組織則出現侵襲性生長的特性。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于乳癌的重要性的理論依據是基于乳腺癌的預后與腫塊的大小和腋窩淋巴結受累狀況所反映的臨床分期有關[8]。隨著腫瘤直徑的增大,長期隨訪所發現的預后也就越差,而得以早期發現的大多數乳腺癌都能獲得較好的預后這一事實,足以支持在危險人群中開展普查。但普查采用的檢查手段應有足夠的敏感性,才能提高早期診斷率,為早期治療提供依據。由于目前乳腺癌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因此還不能據此預測哪些人會患乳腺癌。能做到的只能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9],亦即對危險人群的大樣本篩查。

傳統的乳腺癌病灶的發現依靠乳腺定期自檢、臨床體檢以及常規影像學檢查。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定期的乳腺自檢并能提高乳腺癌的早期發現率,而臨床體檢發現的乳腺癌主要是有臨床體征的一部分[10]。因此,乳腺癌的早期發現應該依靠影像學手段而非臨床體檢,目前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乳腺超聲檢查、鉬靶X線攝片等[11]。在良好操作下,鉬靶X線攝片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87%,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94%[12]。但是鉬靶照相對人體具有放射線損傷的危險性,可能誘發乳腺組織癌變。其優點為敏感性較高、有照片結果可供反復觀察、比對,對實體瘤及鈣化灶的診斷率高。而超聲檢查的優勢主要限于囊性和實質性腫塊的鑒別。故乳腺鉬靶照相和乳腺超聲檢查都具有其局限性[13-14]。因此許多國家近年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新型的乳腺腫塊檢查診斷方法,其內容主要涉及形態影像學、功能影像學和分子影像學,特別是新的安全、無輻射、無創的檢查方法成為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就包括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術是應用乳腺組織中的含氧血紅蛋白和去氧血紅蛋白對近紅外光具有不同的散射與吸收特征這一原理發展而來的一種新的功能成像技術,是乳腺疾病檢查的一種重要方法[15-16]。它的主要特點是無創、敏感,可進行定性、定量檢查,并且對乳腺組織病變的早期變化的檢測更為準確。該項技術對早期乳腺疾病如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金宗浩等報道乳腺癌的“高血低氧”符合率為85.7%,乳腺增生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為83.3%,乳腺良性腫瘤的“非高血低氧”符合率90.2%[17]。可以設想,把兩種各具優點的檢查技術聯合起來研究,會找到一個提高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但是兩種技術聯合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斷方面的研究尚少見報道。

鑒于多普勒超聲與血氧成像技術聯合應用在乳腺癌的診斷方面的研究尚較少見報道,本項目隨機選擇未經臨床治療乳腺腫塊病例,分別進行多普勒超聲及血氧功能成像觀察,以手術病理結果為校對標準,分析和評價多普勒超聲檢查、血氧成像技術檢查以及兩種檢查聯合運用在乳腺癌臨床早期診斷方面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探討提高乳腺腫塊診斷率的方法,為臨床篩查及診斷早期乳癌提供可靠依據。

有學者提出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依賴腫瘤組織的微血管形成的理論[18],認為當實體腫瘤生長到直徑>2 mm時,就需要腫瘤性新生血管的生成為腫瘤內細胞的旺盛的生長提供營養,以利于腫瘤的進一步生長,并提供血行轉移通道。實體腫瘤生長可分為兩個時期-無血管期(avascular phase)和血管期(vascular phase)[19]。無血管期的腫瘤細胞主要依靠擴散作用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該時期腫瘤生長速度較為緩慢。隨著腫瘤細胞的不斷增殖,直徑不斷擴大,擴散作用漸漸地不能滿足腫瘤細胞進一步增長的需要,腫瘤開始進入血管期。腫瘤血管生成是導致腫瘤從“緩慢生長”的無血管期狀態過渡到“自主生長”的血管期狀態的關鍵。新生的腫瘤性血管為腫瘤提供豐富的血液灌注,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和氧。從而使腫瘤細胞代謝旺盛,耗氧增加,生長不斷加速。腫瘤向周圍組織內浸潤生長的同時,新生的腫瘤血管也處在不斷的生成、生長、退變與重建的過程中。同時新生血管也為腫瘤的轉移和侵襲提供通道,經由宿主血管和微循環系統向以及遠處周圍組織浸潤,形成轉移[20]。同時,癌腫組織局部壞死、瘤體增大造成內部循環不良、癌細胞新陳代謝旺盛等原因均可造成腫瘤局部血氧含量降低,故此造成了惡性腫瘤具有高血流、低血氧的特點。乳腺血氧功能成像系統將功能學信息和形態學信息融合,同時具有結構圖像和功能圖像特征[21]。既包含乳腺內病變區血和氧的含量進行定量檢測和二維成像,又包含病灶區的結構成像,通過等灰度線、血管顯化和邊緣檢測,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敏感性。

乳暈區血值“作差”說明:乳暈區灰度次于灰度,因此,乳暈區的血值本身就高于組織血值,所以,乳暈區的病變的血氧值必須經過“作差”加以修正;“作差”是乳暈區病變的血值減去正常乳暈區血值,之后再+1,即是乳暈區病變部位真正的血值[22]。例:病變乳暈區血值2.04、正常乳暈區如果血值1.12,相減之后為0.92+1=1.92這個值為真正的意義的血氧值。

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檢查儀所獲得的信息說明:①動態觀察血管信息和灰影信息。②靜態觀察血圖、氧圖、增強圖信息,包括原圖信息。動態圖像能夠觀察整個的全貌,而靜態的原圖與增強圖只是一個局部。原圖和增強圖是上感興趣、關鍵部位的局部拍照圖片,它是動態圖像中關鍵點的記錄。在拍照的過程中,動態圖像中某些信息會出現縮小或丟失現象,因此在報告單中,既要描述動態的信息,也要描述靜態觀察原圖、增強圖信息。同時還要盡量避免在拍照過程中的信息丟失。診斷過程中,動態判斷標準與靜態判斷標準是相同的[23]。

血氧圖的信息說明:血圖和氧圖是根據兩個波長單色光的原圖,計算而得,原圖上的許多無用的干擾信息,在血圖、氧圖上產生干擾,必須人為的加以排除,必須借助原圖、增強圖的可疑信息,然后再“可疑處點血氧”才是有意義的,也可以在血圖、氧圖上觀察是否有“可疑處”,然后在原圖上加以確認。原圖為深灰色,血氧圖顯示紅色起到了定位作用,上的血氧值沒有意義。乳暈上的血氧值必須經過“作差”加以修正。在血氧圖上看到的正常血管因是表面血管為靜脈血管,與坐標色相同,可表現為“高血低氧”,不代表有任何病,也不能誤取信息。

乳腺癌診斷標準中:①血氧值是主線;②灰影血管是關鍵;③增強、曲線緊相連。其中有兩項以上指標的符合,就有診斷價值。血氧值原則高血低氧是乳腺癌特有指標,但是,腫瘤本身耗氧程度不同,采集的信息會有所不同,運用好三句話的關系,做出診斷會更科學化。準確率會更高。總之,惡性病變以血氧值為主要標準;良性以曲線結構為標準。乳腺增生程度判斷,依靠曲線結構圖。曲線結構非常紊亂,為重度增生,或有非典型增生可能,此類為高危人群。能為這一類人群提供短期復查的信息,是其它儀器不能獲取的信息,社會效益可觀。一些良性腫物,在結構曲線上出現為小的單線條影像。

本研究組中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乳腺癌和良性腫瘤的診斷結果其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 陰性預測率等指標與乳腺彩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血氧功能成像與乳腺彩超結合,則其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率等指標與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而陰性預測率則與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相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 > 0.05)。在本實驗中,血氧功能成像診斷系統針對典型乳腺癌,其診斷特征相比較突出,乳腺癌為等灰度線、邊緣、血管異常、高血低氧表現者,其診斷乳正確率較高(97.4%,37/38),本組漏診乳腺癌1例,這是由于此1例未看到灰影,未看到紊亂的等灰度線、模糊的邊緣線及新生的小血管,也并無高血低氧表現。另將良性腫瘤誤診為乳腺癌1例,占0.5%(1/187),可能由于該病變新生毛細血管,局部血紅蛋白增加,內部結構改變等,致灰度線等發生相應改變,提高了對近紅外光的敏感度[24]。

綜上所述,血氧功能成像單獨應用于鑒別乳腺良性、惡性腫瘤較乳腺彩超并無明顯優勢,但血氧功能成像與乳腺彩超結合則其診斷價值則明顯優于血氧功能成像及乳腺彩超,提示乳腺血氧功能成像可作為常規乳腺影像學檢查的簡便、無創、有效的輔助手段,對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及普查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Porter PL. Global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J]. Salud Publica Mex,2009,51(2):141-146.

[2] 金宗浩.乳腺增生與乳腺[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69-208.

[3] Jones SA,Bain JR. Review of data describing outcomes that are used to assess 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duction mammaplasity [J]. Plats Reconstract Surg,2001,108(1):62-67.

[4] 駱清銘,曾紹群,程,等.組織光學成像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6,30(3):157-162.

[5] 姜軍,韓曉蓉,張毅,等.紅外乳腺導管造影術診斷溢液的臨床價值[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23):2069-2072.

[6] 黃燁,陳登峰,袁璐,等.乳腺腫塊微血管密度與血氧近紅外光參數的實驗研究[J].腫瘤防治研究,2007,34(1):51-53.

[7] Petit JY,Garusi C,Greuse 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s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8] 謝則平,王曉芳,張先林,等.近紅外光無創傷診斷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癌癥,2000,19(2):185.

[9] 寧連勝.現代乳腺疾病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60-978.

[10] 李坤成.乳腺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

[11] 郭曉霞,王雁,邊曉琳,等.超聲在乳腺腫塊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醫藥論壇雜志,2010,31(12):105-106.

[12] 廖桂英,溫賜祥.高頻彩超診斷乳腺腫塊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08,14(1):27-30.

[13] 包明穩,徐曉紅.超聲診斷乳腺癌的現狀及新技術應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9,27(2):204-205.

[14] 陳雪松,黃海燕,徐曉紅.彩超診斷乳腺腫塊75 例臨床應用[J].中國腫瘤,2008,17(6):537-538.

[15] 林文妙,周衛國,郁成,等.乳腺良性腫瘤的影像學及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3):307-308.

[16] Hong AS ,Rosen EL,Soo MS,et al. BI2RADS for Sonograph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Sonographic Featur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05,184(4):1260-1265.

[17] Evans N,Lyons K. The use of ult rasound in the diagonosis of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of t he breast less than 10 m min size [J]. Clin Radio 2000,55(4):261-263.

[18] Petit JY,Garusi C,GreuseM,et al. One hundred and eleven cases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Oncology(Milan)[J]. Tumor,2002,88(1):41-47.

[19] 馮憲超,孫占和.鉬靶攝影結合超聲檢查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8):25-26.

[20] 金宗浩,黨云文.乳腺良惡性腫瘤的血氧及血流微量檢測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6,13(2):104-106.

[21] 施建華,甄林林,周玉梅,等.乳腺三算子及血氧功能成像技術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09,35(8):898-900.

[22] 孫立宏,金莉.乳腺血氧功能影像檢查儀對乳腺癌檢查的作用分析-附9000例體檢病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2):1718-1719.

[23] Folkman J. 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N Engl J Med,1971,285(21):118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