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5 14:5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文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英文學習計劃

篇1

熊貓早起21天習慣養成計劃XX年08月13日-XX年09月02日focus this week:1.remain to get up at 6:00;2.add a task about listening voa in the morningremark:nos is that the teacher in new oriental school teaches the video course of new concept english; day time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13141516171819

6:00-7:00accent reduction-toefl's materials1accent reduction-toefl's materials1accent reduction-toefl's materials1accent reduction-toefl's materials1accent reduction-toefl's materials1climbing thehillclimbing thehill7:00-7:40review the listening content(agu.13)review the listening content(aug.13)review the listening content(aug.14)review the listening content(aug.15)review the listening content(aug.15)9:40-10:50browse microblogbrowse microblogbrowse microblogbrowse microblogbrowse microblog13:00-14:00reading eco 1,2 phrasesreading eco 3,4 phrasesreading eco 5,6 phrasesbufferreview 21:00-22:00listening the air-english(aug.13)listening the air-english(aug.14)listening the air-english(aug.15)listening the air-english(aug.16)listening the air-english(aug.17)22:00-23:00reading guofan zengcopy the pptbuffercopy the pptcompanying with family23:00-23:30reading the book dear john 1-10)reading the book(11-20)reading the book(21-30)reading the book(31-40) 今天是學習的第一天,熱情很高,現總結如下:

highlight:1.focus on the schedule and finish all the items on time;

lowlight: 1.be often absent-minded during listening the studio english;

2.leave a little time to spare,that is, the schedule is more tight.

tomorrow focus:1.review the studio english;

篇2

一、變革教育觀念,提升教育質量

1.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缺點,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新知識出現的腳步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沒有人能跟得上它。” 教學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改革。許多老師在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的時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導思想,而是簡單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廢。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課堂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單是機械地模仿幾個步驟和技巧,不在思想觀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提高教育質量必須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本,而教師的專業發展又應該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我們現在花許多精力研究一節課怎么上好,但許多時候“這節課怎么上好”變成了一件與學生無關的事,即教師面對誰都這樣教學。但是,教育學是研究人的學科,學生的成長是教師取得成就的重要標志,所以最好的課不僅僅是符合一切教學原則的課、專家認同的課,更應當是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課。學生群體有共性的特征,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應實施激勵文化,每天實施“三個一”工程:即堅持每天找一名學生談話;堅持每天對學生微笑一次;堅持每天對學生說一句鼓勵的話。鼓勵不同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步,提高。

2. 運用換位教學法激勵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筆者嘗試運用換位教學法。它是教學的發展趨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新途徑。讓學生當“老師”,教師由一個居高臨下、交際距離較遠的教師“演員”變成多個形象各異、平等親近的學生“演員”,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新鮮感和吸引力,因而學會聚精會神地關注學生“老師”講課,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加速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交流、溝通和理解,有利于營造寬松、活潑、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當“老師”,為上講臺的學生“老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現實舞臺,使他們增強自信心,獲得榮譽感和成就感,而大多數沒有上講臺的學生,看到同學上講臺,就產生上講臺講課的強烈愿望,教師適時給他們提供機會,就能為他們鼓舞斗志,增強信心、激發興趣、提高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二、豐富校本課程

1. 人本化英語

教育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因此,必須以人為本,必須重視對人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等。每個人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只是表現的領域不同而已。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潛能,推進素質教育,恰恰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這也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

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結合新課程標準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每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全部使用英語為教學語言,從導入新課、到分層激疑、設計任務、交往對話,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精神,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組織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通過讓每一位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自信心的目的,讓學生從依賴老師的指導和解釋逐漸轉向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教師上課及準備工作和課后工作著眼于學生的主動學,著眼于對自學能力及方法的培養,充分利用學生個體的差異,提供機會,拓寬領域,形成互助機制。動機至關重要。

篇3

關鍵詞 跨文化 英語教學 交際教學法

一、文化為語言交際的產物

有些人把語言僅僅看作是語言、語法、詞匯總和或看作是一種符號系統,以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指導的聽說教學法實際上是把語言看作是一種符號系統,把語言的社會等其它因素基本上排除在外,這顯然是很有失偏頗的。實際上,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的使用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美國杰出的語言學家薩爾比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寫道:“語言有一個環境。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們屬于種族(或許多種族)。也就是說,屬于一個由于身體特征而其它集團分開的集團。再者,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各種做法和信念,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總體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性質。”另一個語言學家弗賴斯也認為語言與文化在社會環境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曾以breakfast一詞為例,詞的本身意義很清楚:早上的第一頓早飯。但是如果不了解breakfast包括哪些東西,在哪里吃,和誰一起吃,在什么地方吃,就仍然不能充分理解這個詞的意義。歐洲大陸的早餐和英國人的早餐不同,美國人的早餐和英國人的早餐也不一樣,不用說中國人的早餐和英國人的早餐更是兩樣了。如果不了解英美人吃飯的習慣,學習對John’s having his breakfast 這句話的了解只能是一般概念性的。再如,美國社會出現的hippies, yuppies,“me” generation,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是陌生的。盡管有“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這樣的漢語釋義,仍不能盡述全部含義。不了解這段美國文化的人仍會感到費解,同樣,沒有來過中國,不了解中國風俗習慣的英美人很難想象什么是Spring Festival。中國大部分學生也不清楚究竟敢Christmas是個什么樣子,對于英美兒童意味著什么。總之,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而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

二、跨文化交際的具體例子

根據上面的陳述,我了解到了語言上的差異引起了文化上的差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所涉獵的范疇很廣,只有進行長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下面列舉文化差異的幾個突出方面:

1.打招呼。在中國,熟人、朋友見面時,根據不同的情景,問“上哪兒去?”“吃了嗎?”“忙什么哪?”等等。所有這些情形,我們對對方的答話內容并不真正感興趣,但是如果這些話譯成英語就變成了期待對方給予答復的問題,而不再是招呼或寒暄的話了。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是詢問對方到哪兒去,只能在一些特定場合用,如果到處濫用,對方會認為你在干活他的私事。但是談天氣卻是很正常的搭訕方式。如(甲)Lovely weather, isn’t it ?(乙)It’s really a nice day 。談天氣時,一般都是順著對方答,很少有人在談天氣時和對方爭得面紅耳赤,所以談天氣是最保險的搭訕方式。

2、致謝。在中國,一般說來親戚朋友當中,不說“謝謝”,否則人們會感到被當作外人看待。但在英語中,Thank you ,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 使用頻率最高,即使妻子為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謝。在圖書館借書、辦完手續后要對管理員說聲Thank you 。買車票、買東西,在飯店吃飯,服務員、售票員為你做了事以后,你都要說聲Thank you ,而且往往說得很具體,如:Thank you for the coffee ,Thank you for the lovely present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

(三)表示謙虛

中國人和英美人表示謙虛的方式不同。中國人的方式有多種,常見的一種是“自貶”。如(甲)聽說你昨天到北外做了個報告?(乙)我隨便講講,還不是老調重彈!又如,盡管把客人安排在很好的賓館里,但主人還說:“我們這兒條件差,請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飯”、“敝人”、“寒舍”、“拙作”等詞都屬此類。在英美一般不采用“自貶”的方式表示謙虛。相反,如果有人贊稱你說“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你應該說:“Thank you ” 表示感謝。有時也采用轉移“功勞”的辦法,如,(甲)You gave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party 。(乙)Did I ? you Know ,my teacher spent much time helping me 。 這樣的表達就把對方的贊美的詞轉移給了第三者——自己的老師。

(四)接受禮物

在中國,朋友、親戚之間送禮,受者一般總要先推辭,而在對方一再要求下后才不得不表示接受,收下禮物之后一般不當客人面打開。英美人則不同,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且往往是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并對禮物稱贊一番。

(五)身體語言

我們一般認為,美國人手勢太多,面部表情過于豐富,而美國人可能會覺得我們感情深藏不露,有些捉摸不通。英美人講話,雙方之間一般有一臂之隔,通常都忌諱碰觸對方。兩個男人拉著手說話更要避免,否則會被誤解為同性戀者。講話時眼睛看著對方,在英美被認為是誠實、誠懇,而眼睛到處亂看會被認為是狡猾、不老實,英語中有一成語可為佐證: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 。

篇4

一、注意化學用語的書寫要求和規范

(1)元素符號如果只用一個字母表示則大寫;如果是用兩個字母表示,則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必須小寫,且位于大寫字母的右下角。例如,鎂的元素符號只能寫成“Mg”,而不能寫與“mg”或“MG”。

(2)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必須根據實驗事實,不能隨便臆造。單質化學式寫法分兩類:一類直接由原子構成的單質,用元素符號表示;另一類由分子構成的單質,則在元素符號右下角標注“2”。化合物化學式寫法:先讀后寫,“金左非右,氧右它左,右下加數”,并用化合價法則進行檢驗。

(3)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注意“=”、反應條件、“”、“”的使用。例如,當反應物中有氣體參加時,而生成物中出現氣體則不需標注“”。

(4)注意離子符號和化合價符號的區別:離子符號中,數字在前,“+”“-”符號在后,且一般標注在元素符號右上角,電荷數為“1”時可省略不寫,如Na+。若化合價符號數字在后,“+”“-”符號在前,且一般標注在元素符號正上方,化合價為“1”時不能省略,如+1價的鈉:。

(5)注意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各部分表示的含義,同時分清原子結構與離子結構的區別。

二、注意掌握化學用語的表達意義

由于化學用語既能表示宏觀元素、物質,又能表示微觀具體的粒子(分子、原子、離子),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難以分辨,使用時就會出現錯誤,也就是對化學用語的表達意義把握不準而導致的結果,這也是學習化學用語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以下通過三個例題來說明怎樣加強對化學用語表達意義的理解和運用。

分析:在解答這類問題時,必須注意把握這些符號表示的宏觀含義和微觀含義的分界線:當元素符號、化學式、離子符號前面系數為1時,該符號既有宏觀含義也有微觀含義,當它們的前面系數不是“1”時,一定只表示微觀粒子的數目。所以,上述符號表示的意義為H[氫元素(宏觀);1個氫原子(微觀)]。

另外,如果單質可以用元素符號直接表示的,其元素符號還多一層含義,如C[碳元素?搖(宏觀);碳單質?搖(宏觀);1個碳原子?搖(微觀)]。

2H?搖表示2個氫原子(系數不為1,只能表示粒子數目)。H[氫氣(宏觀);1個氫分子(微觀)]。H(氫離子;1個氫離子)。2H表示2個氫離子,分析:元素符號前或右下角的數字表示原子數目,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數目,離子符號前的系數表示離子數目,都只有微觀含義;化合價符號“+”“-”后面的數字表示化合數目,離子符號中“+”“-”號前的數字表示所帶電荷數目。所以,上述各符號表示的意義分別為:2H表示兩個氫原子;H2表示2個氫原子構成一個氫分子;H2O表示1個水分子中含有2個氫原子;2NH3表示兩個氨氣分子;2Na+表示兩個鈉離子;O2-表示1個氧離子帶2個單位的負電荷;表示負2價的氧元素。

分析:一般來說,一個化學方程式的讀法有三種。第一種讀法:從什么物質參加反應結果生成什么物質讀出;第二種讀法:從分子原子的數目關系讀出;第三種讀法是從物質的量(質量,限于初中階段)的關系讀出。可見正確的讀法有:①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②2個氫分子與1個氧分子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2個水分子;③4份質量的氫與32份質量的氧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36份質量的水。

三、注意在學習化學用語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轉變

由于化學用語是一些陌生的符號,而我們在學習化學時常用漢語表達或記憶,這就對化學用語的運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步改變思維方式,循序漸進地加強對化學用語的理解和記憶,把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從“名稱化”轉變為“字母化”,通過這樣雙重思維的鍛煉,對化學用語的學習也就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了。

對各種化學用語,首先要弄清楚它在整個化學用語中的地位,其次要弄清各用語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化學教學中有效措施之一是將各難點分散,化整為零。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互不關聯的內容是很難的,所以各種化學用語的教學可結合教學內容提前加以介紹,利用學生對新事物的興趣記憶,既化難為易、激發了學習興趣,又為后面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素材。當學習各種用語時就只需把側重點放在書寫規則的探究、防錯糾錯和書寫技能的訓練方面。

教學中注意與語文、生物等各科的聯系就能使各科的教學互相促進,各科知識互相滲透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后可要求學生思考明代于謙所著《石灰吟》里所發生的反應并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石灰吟》中“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教學中注意學科滲透還可以增加化學用語教學的資源,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用活了化學用語,加深了對物質組成及其變化的認識。

篇5

一、以興趣為契機,多結合生活實際,學會運用語言

初學英語階段,意識還處于感性階段,老師會千方百計地在課堂上激發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做游戲、唱兒歌、畫圖畫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調動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小學生明白學習英語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二、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1、傾聽的習慣。

2、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

3、養成正確記憶單詞的習慣。

三、注重積累,搜尋有效的記憶方法。

記憶在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記憶方法直接關系到英語學習的成敗。小學生是初學者對于單詞的記憶還知識處于感性階段,如能引導得當,能發揮他們記憶的潛能。

很多人說在閱讀中背單詞,但那是需要一定的單詞量作為基礎才行。雖然閱讀很重要,但集中精力專門背單詞還是必須的,否則單詞量太少,閱讀就完全失去了興趣。我們學習我們的母語,尚需要專門的記生詞和生字。

可以使用單詞記憶方法記憶,筆者曾體驗過“表音密碼”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記憶的效果特別好,它的原理具體我也說不清楚,一開始用覺得這方法挺一般的,沒什么特別的,但是體驗完到后來(你試個幾天),你就會發現很神奇了,它真的能讓你做到見詞能讀、聽詞能寫。并且從此大量的單詞不再是問題。這對于大量詞匯記憶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四、持之以恒,把握未來。

學習英語要過許多關,如語音關、開口關、拼讀關、朗讀關、默讀關、快讀關、詞匯記憶關、句型轉換關、情景說話關、快速聽寫關等。過每一關都要下夠功夫,練夠火候,才能苦盡甘來。

以下六點是重點

1. 上課時間一定要充分把握

2. 堅持大聲朗讀課文,可改善自己的語音,語調

3. 通過學習課文,在課余時間翻譯課文

4. 對于每課的語法重點,要適時總結,細致分析

篇6

首先,對學習情況有清晰的認識。可以通過對平時的單元練習測試分析進行一個匯總,從而弄清易錯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即要“避輕就重”,對掌握較好的內容可以少花點時間,而說較難的則要想辦法,通過講解、練習、分析、總結等方法,把難點個個擊破。在復習順序上,我覺得還是先局部,再整體,即先按單元復習字、詞、句、篇基礎知識,再綜合全面、查漏補缺地進行復習、訓練,并要注意不斷反思,調整復習內容、方法等。

二、有的放矢,突出重點

六年級學生已學習了近四年的英語,因此涉及了許多知識點。最基礎的是單詞、詞組和句子,應是我們復習的重點之一。而其中詞組是學習英語的關鍵,它是復習英語的良好途徑,同時又是學習句子的基礎,所以必須理解掌握。

句子是學習英語的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各種不同的時態,如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常常很困惑,所以必須加強這方面的語法復習和訓練。只有掌握了這四種時態下句子的特征,動詞變化的規律,他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比如,根據情況選擇或用所給詞的正確形式完成句子;按要求改寫句子;根據中文提示完成句子等。

另外,語音題——單詞辨音是死穴,生成原因主要是發音不標準或不會把音素從單詞中分離出來,這需要耐細致訓練,適當的時候可以教學一點音標,更好地記憶單詞劃線部分的讀音,從而正確地進行判斷、選擇。

三、精心設計,有效練習

有效訓練是提高成績的保證,提高訓練實效。設計的練習其實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基礎知識訓練,如四會要求的單詞、詞組、句子的默寫訓練;另一類是針對考試中常見題型選編的一些題目,在適量的訓練中熟能生巧,掌握答題技巧。準備幾本優秀的習題集、試卷集,供我們參考、選擇,經過復印、剪貼和重組,就能得到最適合我們實際的練習,為達到有效的訓練目標創造條件。

篇7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1.中西跨文化交際中經常出現的文化沖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造成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由于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隨俗的原則。

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好勝,同時社會風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在中國文化中,集體取向占據主導地位,追求個人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嚴重的個人主義,必然會受到譴責。而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進取精神的表現,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2.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人們對遇到的現象、事物和行為的評價和解釋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同樣如此,因此往往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語用的遷移。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則就會不同,一種文化的標準規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條件加以解釋,而不能以此為規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否則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人們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而這種后果有時會很嚴重,甚至會招致巨大經濟損失。我國的羊絨制品在國際上評價頗好,北方某廠曾出口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商標被譯成英文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語中goat這個詞除了本意“山羊”外,還有“色鬼”之意。有了這樣的英文商標,無論這種羊絨被的質量有多好,用起來多舒服,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也不會愿意把它鋪上床的。

3.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3.1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中,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3.2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

一直以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側重點都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在質和量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投影儀、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舉辦一些專題講座,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進教學方法時,一定要使新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緊密聯系,并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合。

3.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使用非語言行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過程,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和交際中有時候卻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加以重視。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內涵差異非常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3.4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但學生在課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時間,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雜志和時事評論等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西方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學校還應充分發揮外教在西方文化傳播中的作用,他們是活的文化教材,讓學生直接與外教交流,聽外教做報告或講課,其言傳身教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篇8

關鍵詞:英語文化 素養 評介

語言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積累和傳播,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因此,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第二語言,其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是文化傳播的載體,這就要求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英語文化教學。但受傳統英語教學理念的影響,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唯工具論”現象非常普遍,部分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及應試技巧的灌輸,而忽略了英語文化知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大多數學生在英語語言交際實踐活動中既聽不懂,也說不清,這種英語文化教學誤區的存在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梳理目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英語文化教學綜合策略,進而促進大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現狀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英語文化教育旨在培養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但反觀我國目前高校英語文化的教學現狀,在英語文化教學觀念、英語文化教學目標、英語文化教學方法、英語文化教學評價等方面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1.英語文化教學觀念方面

據筆者的調查,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文化意識普遍不高,且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具體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文化教學意識淡薄,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多數教師仍然維持著以英語知識講解為主的英語語言教學觀念,側重于語言形式,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意義,進而導致大學生英語知識結構體系中文化內容缺失。其次,文化失衡現象嚴重。在處理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關系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失衡現象,直接影響英語文化教學效果。一方面,受教師、教材、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偏重于英語文化的導入,而忽略了漢語文化。另一方面,則過度強調漢語文化的融入,試圖通過漢語文化來解構英語文化,這是另一種文化失衡現象的體現。

2.英語文化教學目標方面

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明確的教學目標能為英語文化教學實踐的開展提供方向指引,但從目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目標的現狀來看,有以下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英語文化素養培養目標的缺失。目前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忽視對學生文化意識及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未能正確地理解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與聯系,或者接受英語文化,或者心存漢語文化,未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標。第二是差異性英語文化教學目標的忽略。雖然有些高校確定了英語文化教學目標,但統一性特征明顯,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性需求。

3.英語文化教學方法方面

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且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英語文化教學需要,逐漸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及弊端。首先,教師仍然是教學的主體,他們決定著教學全過程中的一切環節,如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進度等,并統一要求,忽略了文化及學生的差異性,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次,傳統“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學方法只強調語言知識的灌輸,而缺乏語言的輸出以及對文化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利于英語文化素養的形成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4.英語文化教學評價方面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目前英語文化教學評價難以滿足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雙重需求。在評價形式方面采用的是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強調的是學生的成績,缺乏形成性評價,進而忽略了學生對語言文化理解及應用等方面的考評。而評價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無法參與其中。另外,高校依然注重學生英語知識的考評,而忽略了學習方法、學生態度、學習興趣等考評指標。

二、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為了實現大學生綜合英語文化素養的培養,目前高校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足,筆者提出以下高校英語文化教學綜合策略。

1.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正確高校英語文化教學觀念的樹立是有效開展英語文化教學的基本前提。首先,語言教學要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一般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化信息的興趣要大于對語言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英語語言知識傳授時應注重文化內容的講解。其次,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要同步輸入。在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應強調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和學習英語文化,這種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同步輸入的教學觀念,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并獲得跨文化交際意識與技能。

2.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其一,要培養文化素養。文化素養的培養是英語文化教學過程中的基本目標,學生不僅要吸取英語文化精華,還要深刻理解漢語文化。其二,要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文化學習的最終目標,它是由跨文化認識能力、跨文化比較能力、跨文化取舍能力等構成的綜合能力體系。其三,要制定差異性教學目標。各高校應根據該校實際情況,制定有系統性、差異性的英語文化教學目標,有條件的可結合不同專業進一步細化英語文化教學目標,這樣才能體現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3.應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靈活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方法的應用是實施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關鍵。首先,教學前,應靈活使用文化導入方法。目前常用的文化導入方法有視聽導入法、啟發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等,可根據實際文化內容靈活選擇。以視聽導入法為例,在講解“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時,教師可通過“The Devil Wears Prada(時尚女魔頭)”及“A Story of Lala’s Promotion(杜拉拉升職記)”兩部電影片段的比較,讓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實現文化教學內容的延伸。其次,教學中,可應用文化體驗方法。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學法較多,如交際法、語法翻譯法、詞義挖掘法、對比教學法、認知教學法等,這些同樣可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興趣靈活選用。以常用的對比教學法為例,在講解“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圣誕節文化傳統與春節文化傳統的比較,讓學生對西方的圣誕節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4.構建多元的教學評價

多元化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評價體系主要體現于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實質上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外,在日常學習中還要通過觀察、監督、學習活動記錄、學習檔案記錄等方式對學生的表現、情感、態度、合作精神、學習習慣、方法應用等指標進行評價。同時,改變傳統教師單一性評價方式,采用學生互評、學生自我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教育部門對學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另外,還應在評價機制方面做出調整,可在高校英語等級考試中增加對中英文化知識的檢測,進而激勵學生主動去學習英語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篇9

透;做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語教材包含著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民俗、風情等許多文化知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認識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狀態、政治體制及文化習俗等。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些在這方面的認識和做法:

一、介紹英語詞匯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將中西文化在稱呼語、致謝、謙虛、贊揚、關心等方面的表達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比如可將英語國家談話中的禁忌歸納為五個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而在中國,與人談話問這些問題恰恰表示著關心、親近和友好,誰遇見熟人不談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離。許多中國人相信“佛主”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語“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們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夠拯救人類,造福人類,于是就有了相關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詞,中國人看來常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似乎與中國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等。

二、通過多種直觀形式,讓學生體驗英語國家文化氛圍

筆者經常引導鼓勵學生多接觸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藝作品,讓學生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如各階層的人們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進行什么娛樂活動,如何慶祝節日,以及說話的表情、手勢、體態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通常用擁抱或親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賀,而在大多數東方國家里,人們是用握手的方式來向他人表示祝賀。又如在英美等國家,人們舉行葬禮時一般穿黑色禮服,表示莊重和對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國,人們多穿白戴孝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在英美等國家,人們舉行婚禮,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純潔高貴”,而中國的新娘一般多穿紅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紅色”被英美國家的人們視為“罪惡”的象征。

三、廣泛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英語實踐空間

篇10

一、創設高雅的教室環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學生一天所有的學習時間都是在此度過的,這個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如何發揮好這個作用,每當擔任一個新的班級班主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提出些建設性意見的基礎上將班級的環境布置交給學生,教室里張貼的班規、班訓、名人名言由學生集體完成,使之時刻鼓勵和鞭策同學們的行為。墻壁上的班訓,課桌上的座右銘,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很自然地自我勉勵、自我約束,認真學習。教室前面的一塊較大的墻壁上則是“優秀作業展”,用以展示學生的作業和試卷。教室衛生潔具整齊的排放,另外在教室的講臺和窗臺上適當擺放盆花和綠色植物,既給教室增加溫馨感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心。當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時間的變化、事件的變化可以及時變化環境布置。例如,三月份“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學生帶來和父母的合影貼在墻上,主題:“無論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著你”,在升華母愛的同時也讓學生感覺教室就是自己的家。四月份,春光明媚,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搜索春的氣息,編制手抄報《春風·春雨·春花》,提升學生鑒賞美的品味,并鍛煉了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期中考試后,對成績優秀和進步明顯的同學進行表彰,推出“群星閃爍”,下面貼上學生的照片,對學生起到鼓勵、鞭笞和積極的導向作用,學生在學習上更認真了。學生天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無形之中會讓自己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建立民主公平的班級制度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學生沒有嚴格的行為規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風,學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就沒有準則。班級規章制度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保證。建立大家都能認同的公約,才能使班集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公開競選班干部

在班級建設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班干部上任采取競爭上崗,通過自薦、推薦、民主評議產生,讓學生民主推選出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并設置多種崗位。創設機會盡量使多數學生以各種角色活躍于班集體管理的位置上,并定期對班干部考核。在多元多向的競爭中,給每位學生帶來機遇與挑戰,他們在積極進取中更有活力了。

完善獎懲制度,激勵學生競爭

對于每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加以肯定,并予以班內表揚,購買獎品給予獎勵。獎勵是按照公平、公開、全面的原則,不以成績的好壞為惟一標準,而是綜合地評估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表現。每當領獎的學生莊嚴、珍惜地拿過獎品,其它學生積極地鼓掌,班級的正氣以及和諧的班級氛圍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在獎勵的同時,也采取一些處罰措施,加以強制性糾正,即當學生犯了不同程度的錯誤時,可以用不同方法來解決,比如寫表態書(或保證書)、或通過做一件好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等,但一定要避免體罰與變相體罰。班級獎懲制度注重人性化,可操作性,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使學生真正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開展各種常規的評比

各種常規分為:一日常規、一周常規、每月常規、學期常規、學年常規。這些常規工作也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完全交給學生去做,公開評比結果。常規管理要保持連貫性,要常抓不懈。例如,學校要求學生在校內要佩帶胸卡、對儀容儀表和跑操、體育活動等都有應有的規范,不能抓一時、放一陣,時緊時寬,不能僅僅靠學校政教處、年級組的突擊檢查來解決問題,關鍵是要持之以恒地抓常規教育,靠常規管理的連貫性來促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搞好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時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多彩的班級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絕好途徑。中學生活動量大,求知欲強,多數學生不滿足學校單調的甚至有些枯燥的課堂生活,他們向往和追求多層次和多色彩的立體生活。課外活動的豐富多彩滿足了他們的求知、發展和實踐的需求,開發他們創造發展的潛能。設計和組織班級活動主要依據三個原則:一是教育性,使活動有助于拓展學生視野,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例如,集體活動需要團隊合作、友愛和尊重,演講要有激情,閱讀能使人深刻、博大,體育比賽能使人勇敢、頑強,文藝活動能使人大方、活躍,科學研究需要周密和耐心。二是多樣性,課外活動的形式要生動活潑,活動的內容要豐富多彩,使學生的生活呈現多樣化。通過形式與內容的變化讓學生產生新鮮感,進而激發參與和嘗試的欲望。三是自主性,發揮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主體作用,通過動腦、動手、動口,通過體驗,通過活動去豐富自己,培養某一方面能力。如果僅僅以為課外活動就是玩玩跳跳,將課外活動降低到游戲的水平,那就會犯認識上和操作上的錯誤,甚至對學生的教育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例如,通過開展觀賞“走進春天”的攝影展覽活動,增強了學生健康的審美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開展“我對嘗試教學感想的研究性小論文活動”,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迎世博,爭做文明好少年”,讓學生關注社會,嘗試參與社會活動。再如,通過舉辦《珍愛生命,陽光生活》主題班會,使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實現人生的價值。通過舉辦《規范在我心中》主題班會,問答、辯論、小品、故事,寓教育于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有利時機,學生積極良好的個性得到發揮和發展,而消極的不良的個性受到抑制和排斥,使自我形象不斷完善和成熟。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班級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對于增長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和全面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和集體教育以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都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