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禮儀感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0:06: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家庭禮儀感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禮儀教育發揮家庭教育的策略探微
摘要:開展禮儀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禮儀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可采取如下家庭禮儀教育指導策略:悟中思———提高家長家庭禮儀教育意識,動中行———以行動促進親子禮儀行為,議中展———拓展家庭禮儀教育實踐經驗。
關鍵詞:禮儀教育;家庭教育;作用;策略
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擴大,真誠、得體、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擴大社會交往和促進個體發展的重要手段。開展禮儀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禮儀能力、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為提升禮儀教育效果,學校與家庭應該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學生。學校和教師要通過各種活動提升家長的禮儀家教能力,與家長形成教育合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素養。現結合教育實踐,探討在禮儀教育中發揮家庭教育作用的策略。
一、悟中思:提高家長家庭禮儀教育意識
要想有效開展禮儀教育,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禮儀素養。只有懂得禮儀、踐行禮儀,家長才能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正確的禮儀示范。(1)“感悟課堂”,聽中認知。“感悟課堂”是學校為家長開設的禮儀教育專題講座,邀請家長自愿參加。有特邀禮儀專家開展禮儀教育講座,也有客座專家講授家教經典案例。“感悟課堂”能讓家長的禮儀教育更具針對性。(2)“書香家園”,讀中感知。“書香家園”是學校為家長組織的禮儀書籍閱讀活動。教師將家長推薦的家庭禮儀教育書籍打印出封面和內容簡介,布置成“好書推薦墻”供家長閱讀。同時,學校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書刊,鼓勵家長借閱,如《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賞識教育》《挫折教育》等。家長可以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在班級QQ群、家園欄等平臺上分享。(3)“家長論壇”,答疑解惑。“家長論壇”是為幫助家長解決家庭禮儀教育中的問題而建立的交流平臺。開展活動前,教師向家長征集在家庭禮儀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開展論壇活動時,先由一些家長提出事先甄選的共性問題,然后讓所有家長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最后教師進行小結,總結出最科學的解決方案。(4)“孩子活動”,觀中思索。“孩子活動”是為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禮儀行為表現及教師如何開展禮儀教育而創設的展示活動。活動形式包括禮儀半日觀摩、禮儀活動視頻觀摩等。禮儀半日觀摩是讓家長在一個半日活動中觀察孩子和教師的禮儀行為,活動視頻觀摩是向家長展示教師如何組織孩子上禮儀課,以便家長學習和借鑒。
二、動中行:以行動促進親子禮儀行為
小學禮儀校本課程對德育教育的深化作用論文
[摘要]我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世代相襲的交際禮儀傳統文化形成了我國人民的習俗觀念,也規范著中國人的舉止言行。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學校教育更應該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把懂禮貌、有禮儀、講文明作為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和精神追求。為此,青島德縣路小學確立“禮儀育人”的德育特色,開發禮儀校本課程,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禮儀教育,確立禮儀校本課程的結構框架,建立禮儀校本課程管理體系,實施禮儀校本課程教材建設,形成了禮儀課堂融入生活、禮儀行為踐行生活、禮儀環境美化生活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德育;禮儀課程;青島德縣路小學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世代相襲的傳統文化形成了中國人的習俗觀念,也規范著中國人的舉止言行。然而,當代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個性、能力很強,但卻在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以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許多方面有所缺失。多年來,學校德育內容更多的是說教,而中華傳統美德等方面的行為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又是小學德育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學校教育的改革更應該積極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把懂禮貌、有禮儀、講文明作為當代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和精神追求。據此,青島德縣路小學以“培養與世界同步的現代中國人”為辦學宗旨,開發禮儀校本課程,從禮儀行為養成出發實施禮儀教育,形成“禮儀育人”的德育特色。
一、禮儀課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青島德縣路小學將禮儀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實施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立足學生成長特點,以小學生生活中的禮儀規范和成長中的禮儀需要為基礎,以培養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和形成優質的禮儀生活環境為宗旨,整合社會約定俗成的中華傳統禮儀準則和當代兒童成長中的道德修養,對學生進行“禮儀素質”的專項生活培養。它開啟了禮儀專題生活教育,并與其他課程中的禮儀教育資源相融合,積淀了學校禮儀管理及禮儀活動的人文基礎。
(一)禮儀課程的結構框架
小學文明禮儀教育實踐淺談
【摘要】文明禮儀一直以來是我國所提倡的,文明禮儀在我國的文化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現代社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人們對于文明禮儀越來越重視,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的時期,因此在對他們知識學習重視的同時,文明禮儀方面的重視也是不能忽略的。本篇文章中主要針對小學時期的文明禮儀教學問題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希望可以對相關人員的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教育;文明禮儀;實踐活動
學校的教育除了基本的課堂學習之外,德育方面也要到位。而且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學校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高。小學這個十分重要的階段,更需要給予重視,因此本文便對文明禮儀教育的相關實踐活動做了分析。
一、真誠的面對現實生活中文明禮儀面臨的尷尬
根據一系列的調查分析可以了解到,作為學校的相關人員,即便是已經做了很多有關文明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實際上在校園內還是不免會出現許多破壞植物、垃圾堆放不規范和在某些特定場合大喊大叫的情況。根據仔細觀察分析了解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個方面,而且受影響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一方面是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以及教育不到位。現在許多家庭的家長都忙于工作,對孩子的管理時間非常少,而且有的孩子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由于對他們太寵愛,以致于有些不良的習慣,比如任性、不講理、自私。而另一方面,校外的一些人員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同樣會給孩子們一個錯誤的示范,所以上述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學校內部教育學生要懂禮貌,講文明,而學校外面卻是另一番場景,因此小學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文明禮儀十分困難。
二、找準突破口,實現小學文明教育的目標
高中學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摘要:近幾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思想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何規范高中學生的行為習慣,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標,已成為民族地區很多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把儒家《弟子規》作為養成教育范本,促悟踐行,就能解決養成教育這一難題。
關鍵詞:《弟子規》;民族地區;高中生;養成教育;實踐研究
一、利用《弟子規》進行養成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班拉杜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拉杜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通過榜樣示范、觀察模仿、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的觀察學習,可以實現社會認知行為發生變化。(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簡言之,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二、利用《弟子規》進行養成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傳統文化,落實教育事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教育要向民族地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立足“立德樹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民族地區學校順應時代需要和國家政策導向,應該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國學經典的學習。民族地區的學校結合高中學生獨立性增強,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需求的心理特點,應以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為原則,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懂得事親孝、待人誠、舉止雅、語言美、是非明和生活健的道理,擁有良好的心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促進校園和諧、社會和諧。(二)通過《弟子規》的養成教育,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使之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新時期青年的培養目標是“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是要靠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的。而學校作為教育人的機構,更是責無旁貸。讓學生通過《弟子規》的誦讀理解、領悟模仿、自覺實踐,不僅能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破解民族地區高中學校德育的難題,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劑良方,而且能幫助學生自覺遵守紀律,牢固樹立遠大理想。
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文明禮儀教育
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來感染
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的滲透關鍵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教書者必先行為人師。”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因為在小學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教師的言行舉止經常影響著孩子的言行。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教師也應該點頭或招手向學生問好;當老師錯了,也敢于向學生道歉;教師也不隨地吐痰,看到垃圾也主動撿起。這樣的小節,慢慢地感染著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親其師而信其道“”身教重于言傳”。這兩句話同樣說明良好的文明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刻意義。教師的言行舉止,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不作為信息傳達于學生的大腦,反饋于教學的過程。
二、巧設情境,營造教育氛圍
新課程的教學提倡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參與、體驗和感悟。其核心價值是因為一定的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也為在課堂教育中滲透文明素養帶來了契機。如,在六(2)班思想品德課一節《熠熠生輝的中西文化》課上,我以古詩《游子吟》為引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并說說自己的體會等方式調動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繼而過渡到對老師和社會的感激,為學生熱愛祖國、奉獻社會打下了情感的鋪墊。與此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在這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并非獨立于課堂教學結構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鋪墊環節中。同時,我還把文明禮儀的常規要求編成“三字經”發給每個學生去理解感悟,并落實到言行中。教育于無形,自然而順暢,避免了空洞的說教。
三、豐富語言,促進文明禮儀
心理學家認為“贊美有如孩子的營養劑”。一句由衷的贊美,便可喪失信心,挫敗的兒童懸崖勒馬,表現不錯的孩子更加積極上進。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行為表現是其思想活動和個性情感的真實寫照。學生在活動中,各種行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顯露出來。為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問題,及時教育疏導。同時,教師豐富的教學語言還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專心地進行探究活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還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外,還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和文學修養以及文明素養,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在文明優美的語言環境中陶冶情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禮儀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幼兒園禮儀教育的重點是教師結合幼兒的生理特點,實現教育內容的具體化與規范化,制定循序漸進的禮儀行為規劃,有效地統一訓練和示范明理,確保幼兒禮儀教育的形象性、具體性、生活化、趣味性,讓幼兒在親自體驗與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地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與禮儀觀念,最終推動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此,本文闡述了幼兒園禮儀教育的有效方法,旨在使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關鍵詞: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文明行為
幼兒園教育的指導文件明確了品德教育需要注重良好行為習慣與情感的培養,關注潛移默化產生的感染效果,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和生活當中滲透。幼兒健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事項是禮儀教育,禮儀教育也屬于社會性教育的一個關鍵部分。由于三歲至六歲幼兒是形成良好習慣的敏感階段,把握住這個時期開展禮儀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幼兒園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能夠使幼兒懂得生活與懂得做人,從而推動幼兒向社會性的方向發展,奠定幼兒以后的發展與成長基礎。下面,筆者對幼兒園禮儀教育的一些有效方法進行了簡要地分析。
一、教師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相比較于榜樣,任何的事情都難以如此深入與溫和地打動人心。為此,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務必體現榜樣的重要作用。由于教師是幼兒接觸的最為直接和主要的人群,因此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有著關鍵的示范性作用,教師的行動與語言會是幼兒效仿的對象。鑒于此,幼兒園應當有效地體現教師的這種功能,且以此對幼兒滲透禮儀教育。啟發孩子形成良好的禮貌行為習慣。其中,一種非常有效和簡單可行的策略是教師為幼兒示范需要做的事情與不能夠做的事情,讓孩子認真地觀察和學習。如此一來,教師借助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使幼兒更加直觀地接受禮儀教育,且推動幼兒在生活和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禮儀規范的影響。
二、組織一些關于文明禮儀的活動
財政局道德講堂指導方案
v為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市“道德講堂”建設實施意見》,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財政干部職工道德建設的吸引力,彰顯道德模范的感召力,擴大好人的影響力,引導全局干部職工自覺投身道德實踐活動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文明單位創建水平,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廣泛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結合實際,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項目化、實踐化,以“暢談身邊的好人好事、講述自己的感人故事、感恩社會的自覺行動”等形式,教育、感化身邊每個人。大力開展“在社會做一個好公民,在單位做一個好職工,在家庭做一個好成員”的“三做”活動,將“開放、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融入每一位財政干部職工的心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干部職工的文明素質,推動形成“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愛單位”的良好氛圍,為實現我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目標,建設創新、優美、和諧、幸福新作出財政部門新的努力。
二、目標任務
以提升財政干部職工思想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為核心,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四德”建設為重點,建立起覆蓋全局的“道德講堂”網絡,強化宣傳教育,傳播身邊模范、好人的道德故事,引導干部職工“積小善為大善”、“積小德為大德”,自覺成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1、滿足“以文化人”的精神需求。通過“道德講堂”,讓干部職工在面對面交流中凈化心靈、崇尚文明,用文化力量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干部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方面。
德育下中專學生禮儀教育策略分析
摘要:毋庸置疑,禮伩教育對于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關系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禮儀教育也逐漸成為教育活動中教師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將以中專階段的教育為例,談一談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關鍵詞:德育;中專;禮儀教育
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統稱。它主要是指在人們的社會交往當中,為了相互尊重,在言談、儀式、儀表、儀容等方面形成的約定俗成的規定。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共同的行為規范。因此,在禮儀教育當中,教師應結合禮儀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特點,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并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與完善,以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強化。
一、榜樣示范,培養禮儀觀念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禮儀教育當中,教師首先應該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嚴格的要求,以此來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一來,可以循序漸進地將文明禮儀的觀念向學生滲透,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筆者主要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第一,儀表端莊,舉止大方。在教學場合,筆者十分注重衣著的莊重、整潔,并且不會化濃妝,不會佩戴過多的裝飾品。第二,語言文明,講話和氣。筆者會盡量做到談吐文雅,語言規范,并且會堅持用普通話與他人進行交流。第三,尊重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會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學生問好時,會回禮示意。同時,筆者在上課時會做到不遲到、不拖堂、不早退,不隨便出入教室。第四,尊重家長,謙和有禮。在與家長相處過程中會做到熱情有禮,不訓斥責備,不耍態度,不動輒請家長來校。最終,通過多個方面的以身作則,筆者逐漸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了學生了禮儀觀念的形成。
二、常規管理,引導習慣養成
中學德育特色學校創建匯報材料
XX省XX中學坐落在革命搖籃、朱毛會師圣地XX市XX鎮的XX河畔,在XX精神的培育下,在改革雨露的滋潤下,在黨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學校不斷發展、不斷壯大、不斷前進。
XX中學的前身是1840年由XX、XX、XX三縣客籍人集資建造的XX書院,這是當時三縣客籍人的最高學府。1928年,、井岡會師后,在XX書院成立了紅軍軍官教導隊,負責培訓革命武裝干部,實際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第一所“紅軍學校”。
XX中學堅持“規范十特色”的辦學方向,始終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辦學宗旨;堅持“教書育人,以德育人,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堅持“因地制宜,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的辦學思路,要求全校師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讓校園的“凈”轉化成學生心靈的“凈”,力求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扎實,特長明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鞏固德育基礎的同時,堅持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加強團隊一體化建設,建設立體互動的德育網絡,打造適應初、高中學生實際的德育模式。
厚實立體的育人體系——德育基礎
1、健全機制,監督落實
學校根據各項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了各項德育工作制度:《學校德育常規》、《行為規范的檢查評比制度》、《先進班級的爭創制度》、《優秀班主任的評選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成立了德育領導小組,以校長、書記為組長,政教主任、教導主任為副組長,所有班主任為組員。另外還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形成了一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強有力的德育網絡,負責指導學校的德育工作。
中職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探究
摘要:目前多數中職學生缺乏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這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根據中職學生文明行為現狀,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通過樹立全員教師的德育理念,發揮全員教師的表率作用,強化中職學生文明行為意識,營造良好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的合力,有效地加強中職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職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的范疇十分廣泛,筆者將就中職學校如何進行文明行為養成教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中職學生文明行為現狀
當前社會中存在著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等不良價值觀,中職學生在這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下,也受到了影響,比如學生遇到教師不理不睬、為同學起外號、課間大聲喧嘩、大爆粗口、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上課遲到早退、隨便出入教師辦公室、抽煙喝酒、談戀愛……諸如此類,數不勝數。因此,加強中職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十分重要。
二、中職學生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