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3:3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辨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信譽和信息失真辨別分析
【論文關鍵詞】社會誠信信息作用因素分析
【論文摘要】文章從信息時代的特征、信息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矛盾運動過程、信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等方面探討了信息的運行規律及信息失真、失落的成因,希望以此能夠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共同解決社會失信問題,重構誠信社會,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條件。
信息時代,是指信息產業得到極大發展,信息產品日益豐富,人們被淹沒在各種信息的海洋里,信息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越來越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信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豐富和方便著人們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亂也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它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對社會誠信和道德體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視認真解決,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復危害可能要花費數十倍的時間和精力。
一、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
人們曾經以生產工具為標志來劃分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場手工業時代、機器大工業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如果說信息首先是一種基于技術的生產工具的話,顯然信息時代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手段發展到目前的最高形態,它不僅是生產工具,而且是軟化了的生產工具,會滲透在各種生產工具中發揮作用,滲透在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其作用和功能遠遠超出了人類社會截至目前創造出的所有的“生產工具”。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人類社會才從農業經濟時展到工業化經濟時代(前期、中期、后期),進而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
關于經濟發展階段,羅斯托在他的《經濟增長階段》(1960年)一書中,吸收了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發展階段劃分法、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等理論和方法,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1971年又補充了第六個階段,即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第三和第六階段是社會發展的兩次突變,是最有意義的階段。從主導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演進規律角度,人們將其分成七個階段,其中第七個階段就是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階段。
小議品牌形象視覺辨別設計個性
摘要:品牌形象視覺識別設計日益成為當前企業品牌戰略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中國民族品牌面對全球市場,如何走出自己形象之路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論文旨在從宏觀的角度精準詮釋本土品牌核心價值,喚起目標消費群情感共鳴的視覺語言進行品牌形象設計,從而豐富和發展中國品牌形象視覺識別設計方案,并指導具體實踐工作。全球化競爭近在眼前,面對陌生而強大的競爭對手,我們的民族企業何去何從?這是一場世紀性的生死大考,仿佛另一種形式的“圈地運動”,外來品牌正在群體性地侵入我們的市場,不計成本地以其歷練多年的品牌營銷手段搶占市場,面對這樣的危機我們是否更應該考慮“中國制造”的立足之地。
關鍵詞:品牌形象;個性化;識別設計
品牌的個性形象等是市場競爭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品牌構建工作對大多數管理者來說迫在眉睫,生產力過剩,殘酷的價格競爭,激增的同質化產品和精明的零售商只是其中部分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面對日益成熟的消費市場,如何在產品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相對有力堅實的溝通紐帶成為當下產業界的重大課題,管理者們對此不僅費盡心思,甚至寢食難安。“品牌形象視覺識別設計”作為品牌構建和傳達的重要手段日益為業界所重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許多企業在殘酷競爭中輸在品牌弱勢上,現實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品牌識別設計,了解在中國這片市場上如何進行這項看來“輕松”的工作。
一、視覺識別個性化及其表現方式
入世以來,海外企業已在內地向我國企業宣起了市場營銷競爭和無形資產的競爭,其表現早已不是單純的產品競爭和無形資產的競爭。已擴展為新一輪的全方位和深層次的企業競爭和行業競爭。這就迫使我們在開發設計企業形象的同時,樹立個性化品牌形象識別系統的觀念。
(一)視覺識別的個性化
對外投資政治風險辨別
一、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因素
(一)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
二戰后形成的美國、蘇聯兩強并立的雅爾塔體系雖然結束20年了,世界已經全面進入了全球化時代,但是國家間的競爭和利益沖突依然存在。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繼續保持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長期以冷戰思維來處理國家間關系,尤其是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更是千方百計地予以遏制。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西方始終視中國為價值觀上的異己,并慣于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定勢來看待中國。盡管中國不厭其煩地對外解釋其和平發展道路,但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戰略不信任仍難消除。由于受西方國家長期負面宣傳的影響,“中國威脅論”不管在西方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2005年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時,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民意測驗顯示,有73%的美國民眾反對這次并購,理由是“中國投資的目的是獲取技術、擴大影響力、腐蝕美國的政治制度”。中國國有企業現在到美國投資,美國政府一律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即便是由私人經營的中國企業,在對國外較為敏感的行業如金融、通信、能源等領域進行投資時也會面對來自監管的壓力。2010年4月,民生銀行對瀕臨破產的美聯銀提出全面收購,被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迅速回絕,理由就是對民生銀行是否受到“足夠的監管”有疑慮。2010年,中國天津鑫茂集團試圖收購全球第三大電纜巨頭德拉卡、中國吉利收購瑞典沃爾沃、中遠集團獲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35年特許經營權等針對歐洲敏感工業的海外并購案,也引發了歐盟的不安。歐盟工業專員塔亞尼表示,中國企業投資歐洲敏感技術領域是中國當局的政治戰略。中國購買歐洲債券被部分歐盟國家認為是在歐洲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2010年中國企業并購日本企業的數額首次超過美國,而且大量購置土地和不動產,引起了日本政界的注意。2011年1月,日本國會議員召開首次有關“外國人取得日本土地的管制”研討會,意在限制中國人收購日本土地。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2011年1月,中國和塔吉克斯坦兩國政府簽署協議,塔國將2000公頃土地租給中國農民種植水稻,水稻將在塔國內出售。一些對中國懷有戒心的民眾就認為,這是中國的一種和平擴張手段。
(二)國際資源的競爭
由于中國的快速發展,所需的很多資源都得不到充足的供應。因此,資源領域成為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熱點。2004年至2006年,石油和天然氣是中國的投資熱點;而在2007年至2009年,中國的投資重點轉向了金屬及采礦業。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大部分是鐵礦、煤礦等戰略資產,引起澳方對中國企業控制澳洲資源的焦慮。2009年,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拒絕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買入Lynas多數股權的計劃,理由就是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超過90%的稀土資源(其廣泛應用于各種技術設備的生產制造)以及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投資該國資源的高度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對戰略性資源的關注具有全球性。在美國,只要是涉及能源、礦產、港口等具備戰略意義的資產,就容易引起美國人在政治和國土安全方面的焦慮,從而啟動嚴格的投資安全審查。在剛果(金),反政府的圖西族武裝恩孔達部在2008年11月公開威脅,要“阻止中國政府和金沙薩當局聯手掠奪基伍省資源”。尼日爾的沙漠部族“FARS”在2008年6月9日公然對尼政府和中石油簽署的50億美圓石油勘探合同發出挑戰,并警告中石油“小心可能遇到的炸彈”。由于世界重要資源的分布不均衡,各國為了爭奪資源而發生的沖突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第三國針對東道國的戰爭、禁運等行為,來干預其他國家的投資活動。石油、天然氣豐富的國家能夠以此吸引外資來發展經濟,還可以作為政治籌碼與發達國家討價還價,來維持自己的發展和尊嚴。發達國家為保持優勢,通過對外投資方式獲取利益,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如兩次伊拉克戰爭)。中國在能源開發領域的投資幾乎都集中在非洲、拉美、中東和中亞地區,這些地區的部分國家存在政治集團之間利益的爭奪、種族之間的斗爭和宗教派系爭斗。如2010年12月,科特迪瓦大選結束后,出現了“一國兩主”的僵局,導致國內暴力沖突頻發,嚴重影響了中國在該國投資項目的正常運行。自2011年2月中旬開始,利比亞安全局勢出現動蕩,并迅速演變為反對卡扎菲獨裁統治的內戰。由于利比亞擁有巨大的石油資源,而歐美國家極不滿意目前利比亞石油的分配。以法國、美國、英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國家對其進行了軍事干預。還有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朝鮮半島的沖突等威脅國際安全的因素,嚴重破壞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環境。
(三)企業治理結構的差異
辨別是非教學設計論文主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屬于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的范疇。貫徹《教學大綱》高年級教學要點中第二十條"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初步能力"的要求。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通過教育,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人的辨別是非能力不是到了一定時期就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從小做起,不斷積累,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判斷的能力。
課文分兩部分來闡述教學要點: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主要是同學們討論。從五名同學過年得到的禮物談起,這幾名同學得到的禮物不同,意義也不盡一樣。由于一些同學有了起碼的是非觀念,制止了張浩準備用壓歲錢到地攤買武打小說和王亮準備用壓歲錢打游戲機的錯誤想法。這說明同學們對正確的做法與錯誤的做法有了認識。本部分體現了明理環節的要求。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通過五名同學與李紅爺爺的小討論,同學們的正確認識得到了及時的肯定,使同學們的道德認識得到了升華,同學們明白了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認真考慮,注意辨別是非,正確的要堅持,錯誤的要反對。本部分體現了導行環節的要求。在師生共議課文中提到的春節禮物--壓歲錢的使用時,為了使討論更深刻,教師可適當引伸,通過討論來說明: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認真思考,辨別是非,然后按正確的認識去做。
建設項目施工危險源辨別與控制
1.建筑施工危險源的定義及辨識方法
危險源(Hazard),英文釋義為“asourceofdanger”,中文翻譯為“危險的根源”。哈默鉆定義危險源為“可能導致人員傷害或財產損失事故的、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危險源具有破壞的能力是基本條件。這種能夠產生破壞能力的危險源往往就是我們在施工作業中所必備的施工機械、操作人員和材料、制品等。例如施工機械,一旦被不恰當使用,其動能將被意外釋放導致機械傷害。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危險源的辨別方法有直接經驗法和系統分析法兩種直接經驗法就是施工技術人員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及實踐總結,對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危險源進行檢查。這種辨識方法需要技術人員具有較多的工作經驗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分析法是根據系統安全工程辨識危險源,這種辨識方法相比于前一種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2.施工中危險源的控制現狀
建筑工程在社會發展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不管是社會生產工作,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建筑緊密相關。建筑是城市存在的載體,是城市的娛樂活動場所,可以說城市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建筑的支持。事后型仍然是我國施工單位對安全事故的認識模式,缺少安全和危險源的和管理意識。
2.1施工單位的安全意識不強
就目前來看,很多施工單位為了追求自身經濟效益,存在僥幸心理,不重視危險源的辨識和控制,而且有關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也不夠強“經驗不足,水平有限,即使做了相關危險源辨識和控制工作,也難以符合規定標準”還有一部分危險源辨識和管理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給建筑施工質量埋下了安全隱患。
探求土木工程結構損傷的辨別技術
一、整體檢測技術
獲取結構損傷信息的這種方法被籠統地稱之為整體檢測方法,包括:1)動力特性識別技術;2)神經網絡技術;3)遺傳算法技術;4)模型修正技術;5)小波分析技術。下文將針對前三種技術展開深入的探討。
1.動力特性識別法
通過動力測試得到一系列動力響應物理量(動力指紋),并根據這些物理量對結構特性展開分析、判斷的方法即所謂的動力特性識別法或者動力指紋法。當工程結構存在損傷問題時,其結構參數將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進而造成與之對應的動力指紋發生變化,然后對這些動力指紋展開分析,便可對工程結構損傷展開相應的識別和評估。
應用較為廣泛的動力指紋如下:1)頻率;2)振型;3)模態曲率;4)應變模態;5)柔度;6)頻響函數;7)模態保證準則(MAC)等。以珠江大橋的動力特性測試為例。順著大橋橋面一共設置了13個測試斷面,于各個斷面處均設置了豎向(2個)、側向(1個)加速計,以獲取起風條件下或者通船條件下大橋的振動響應。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收集到相應的數據之后,需要借助大型通用有限元結構分析軟件ANSYS建立相應的計算模型,并對其振動特性予以有效識別。根據識別信息便可對大橋結構的內部損傷情況進行科學的判斷。
2.神經網絡技術
正確辨別非法期刊的基本特征
目前出現的非法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期刊的“名頭”都很大,具有誘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國”字號的,例如,有的叫《中國教育××》,還有的在封面上注著“國際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統計源期刊”等。刊物主辦、協辦、支持單位都是“中國××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香港現代××研究會”、“亞太××交流中心”等。有的還邀請了一大批名人、專家做顧問、特邀編輯。
2. 期刊都標有標準刊號或統一刊號,具有欺騙性。一般非法期刊,絕大多數都是既有國際標準期刊刊號即ISSN號,也有國內統一刊號即CN號。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有些刊號根本就不符合正規刊號的結構規,有些國內統一刊號CN后面,大多都綴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號的標識。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辦發行,具有隱蔽性。自辦發行即不通過郵局,沒有郵發代號。沒有郵發代號的期刊從郵局或國家報刊發行網上是查不到他們任何信息的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也有少數非法期刊會編上一個郵發代號,但這些郵發代號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盜用其它期刊的郵發代號。
4.從網上查詢,常常發現這類非法期刊同名現象很多,同一名稱的期刊甚至還有多個不同的刊號。例如同是《×國教育》就有3家,同是《中國教育××研究雜志》就有北京、廣州2家,又如《中國××教育研究》1個期刊,就有4個不同的刊號。
5.非法期刊的內容繁雜,版面混亂。不少非法期刊在內容的編排上沒有規律,不設置分類欄目,文章雜亂無序,不符合正規期刊在內容編排方面規范化、標準化的格規要求。
如何辨別非法教育類期刊
正確辨別非法教育類期刊的基本特征:
目前出現的非法教育類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期刊的“名頭”都很大,具有誘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國”字號的,例如,有的叫《中國教育××》,還有的在封面上注著“國際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統計源期刊”等。刊物主辦、協辦、支持單位都是“中國××研究院”、“中國××研究中心”、“香港現代××研究會”、“亞太××交流中心”等。有的還邀請了一大批名人、專家做顧問、特邀編輯。
2.期刊都標有標準刊號或統一刊號,具有欺騙性。一般非法期刊,絕大多數都是既有國際標準期刊刊號即ISSN號,也有國內統一刊號即CN號。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有些刊號根本就不符合正規刊號的結構式,有些國內統一刊號CN后面,大多都綴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號的標識。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辦發行,具有隱蔽性。自辦發行即不通過郵局,沒有郵發代號。沒有郵發代號的期刊從郵局或國家報刊發行網上是查不到他們任何信息的。也有少數非法期刊會編上一個郵發代號,但這些郵發代號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盜用其它期刊的郵發代號。
4.大多數非法期刊,社址、編輯部地址或注冊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廣州等大城市,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廈××室”或“××樓××座”,也常常在異地設辦事機構。所以,社址、編輯部地址、注冊地址與辦公地址分離,是這類非法期刊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營銷人員必須具備辨別和解決危機能力
營銷是企業的龍頭,營銷人員也成為時代的寵兒,許多企業不遺余力地花費人力物力對營銷人員的專業水平、營銷觀念進行強化訓練,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期望能取得更好的銷售業績,為企業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卻忽視了對營銷人員危機應對能力的訓練。
筆者在企業從事危機管理工作多年,經歷的許多案例都是因為營業人員不懂得應對危機造成的,企業的營銷體系建立往往是分區域的,在選定的地區設置分支機構,請區域營銷主管負責處理當地的事務,營銷主管和營業人員就必須面對與當地政府職能部門、消費者、媒體、經營伙伴的關系建立及突發事件處理,小舉幾例:
國家技術監督局為確保企業產品質量合格,對消費者負責,會對企業產品會進行抽檢,我所服務的企業有一個營銷主管在職能部門官員來抽樣時,因一些小誤會與抽檢人員發生爭執,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打得不可開交,直至總公司派員處理才得以平息。
企業不可能確保產品質量百分之百不出出問題,即使是百萬分之一的殘次品概率,到了消費者手中就是百分之百,一個誠信經營的企業必須認真對待消費者投訴,首先面對消費者投訴處理的人往往是企業的銷售人員。
我公司一個分支機構接到一名消費者投訴,該消費者因索賠金額太高未得到滿意答復,隨即投訴至政府職能部門和一家電視臺,當政府職能部門檢查人員和媒體到分支機構辦公室時,因主管不在辦公室,所有工作人員沒有一個出面接待,只是冷冷回答主管不在,其實政府職能部門和媒體來的人本意是想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結果被我們員工的冷漠將與消費者的矛盾轉至與政府、與媒體的矛盾上,我去處理這件事情時,搞清情況后實在哭笑不得!
還有一個分公司更離譜,幾年前因為沒有辦理衛生許可證被衛生防疫部門檢查,后在溝通過程中只因衛生防疫部門的一個工作人員口頭說不用辦理,就幾年沒有辦理分支機構衛生許可證,幾年過去了又被衛生防疫站檢查,因為幾年沒有辦理衛生許可證被要求繳納罰款數萬元,費了一些周折才解決。
藥品研發項目的危機辨別研討
藥品研發項目投資多、周期長、成功率低,因而進行科學的風險管理從而提高藥品研發的成功率非常重要。風險識別就是發現潛在風險的過程,是研發項目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關于研發風險識別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定性分析,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1)從風險來源角度進行分析
從研發面臨的不確定性出發,周寄中等(2002)認為項目層次的研發風險主要是指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它們分別來自技術和市場的成熟度。毛薦其等(2002)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項目本身的難度和復雜性以及創新者的能力作為風險的來源,并認為研發項目的風險包括技術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政策風險、生產風險和管理風險。在對這幾類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毛薦其等列出了各類風險包含的24種細分風險。
(2)從結果與預期比較的角度進行分析
史密斯(Smith,1999)認為,研發過程中,如果無法按計劃書要求開發出新產品,則存在技術上的風險,如果產品達到開發計劃書要求,但不能成功實現商業化,則存在市場風險。這方面研究確定技術創新項目有無風險的關鍵是如何確定預期目標,如何對預期目標進行測度。
本文認為應該將研發階段和風險類別相結合,如果單獨從階段特征或風險特征來考察研發風險,則忽視了兩者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