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生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23:59: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蠶桑生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蠶桑生產技術培訓會領導講話
同志們:
經縣委、縣政府研究,今天專題召開全縣“東桑西移”項目建設工作暨蠶桑生產技術培訓會,這充分說明了縣委、縣政府對這一產業培植和發展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東桑西移”項目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蠶桑基地、發展蠶桑產業是我縣搶抓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的戰略機遇,立足鄖西實際,整合優勢資源,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選擇。
(一)實施“東桑西移”項目建設,發展蠶桑生產,是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培植農業骨干產業的戰略舉措。黃姜產業持續低迷之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植農業新的替代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東南沿海地區蠶桑生產受到土地的制約,“東桑西移”成為必然趨勢。在“十二五”期間,國家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公共財政扶持、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計劃在中西部地區建設200個萬畝以上的蠶桑基地,并對每個基地縣進行重點扶持。根據《省農業廳關于做好年秋冬播工作的意見》,我省“東桑西移”基地主要分布在原鄂東大別山區的老蠶桑基地和十堰市新建蠶桑基地。年鄰近的鄖縣被確定為“東桑西移”工程全國首批50個萬畝蠶桑基地之一,蠶桑生產發展迅速。今年5月,我帶隊專題向省政府、省商務廳匯報我縣蠶桑生產情況,取得了省政府和省商務廳的支持。省商務廳同意將我縣列入國家“東桑西移”年項目縣,向國家商務部爭取立項。因此,立足縣情,搶抓機遇,推動蠶桑產業發展,是承接國家產業轉移,調整產業結構,培植新的農業替代產業的戰略舉措。
(二)實施“東桑西移”項目建設,發展蠶桑生產,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中國是蠶桑生產起源地,有“絲綢之國”的美稱,蠶絲生產、加工已有數千年歷史,為人類文明和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年全國蠶絲年總需求量達到10萬噸,供給量9.75萬噸,缺口2500噸,國際市場缺口更大。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各產地近年來紛紛出現抬價搶收現象。國際國內蠶絲、蠶繭價格均比去年上升。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絲綢產品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發展蠶桑生產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今年9月,我帶領縣直相關部門和部分鄉鎮的負責人到陽、鎮安等地考察學習蠶桑產業發展的經驗,深受啟發。陜西省各市縣均把蠶桑生產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堅持發展20余年,效果顯著。鄰近的鄖縣后來居上,發展勢頭強勁。因此,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蠶桑生產中的誤區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養蠶是山區農民致富的好途徑,針對養蠶生產中存在的一系列誤區做出更改指正,以期提高蠶繭產量、質量。
【論文關鍵詞】蠶桑生產;誤區;桑樹施肥;養蠶消毒
桑樹對土壤和氣候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廣。養蠶周期短,技術性不高,是農民致富的好途徑。筆者在長期的技術推廣工作中發現,在實際養蠶生產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誤區,從而影響產量,降低繭質,減少收益。現將蠶桑生產中的誤區總結如下。
1桑樹施肥存在的誤區
1.1重視夏肥的意識不強
桑樹夏伐后進入第二生產高峰,因為這時氣溫高,雨水也較多,抽枝長葉生長快。6—8月枝條生長量占整個生長量的90%左右,是桑樹最需養分的時期。施足夏肥后,枝條生長必然粗壯,枝葉茂盛,除促使夏秋葉增產外,還可為翌年春葉高產打下基礎,施夏肥與不施夏肥相比,當年秋葉可增產30%~55%,翌年春葉也能增產19%~37%。夏肥可分2次施用,夏伐后施第1次肥,疏芽和蠶結束時施第2次肥,以速效肥為主,也可配合施些菜餅、廄肥或堆肥等遲效肥料。當前農村施夏肥還不普遍或不充足,是生產上的一個薄弱環節,所以要合理安排肥料,在桑樹生長最需肥時期,能補足肥料是增產蠶繭的根本[1]。
副縣長在全縣蠶桑生產促進工作會講話
一、今年1—8月全縣蠶桑生產的總體形勢
(前略)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一是養蠶農戶的大量減少,導致發種、產繭快速下滑。今年前三季,全縣發種56816張,同比減少5071張,減幅8.2%;收購繭量158.8萬公斤,同比減少6.56萬公斤,減幅3.9%。今春全縣減少10000養蠶農戶,減幅24%;夏季減少8000戶,減幅23.8%。隨著全縣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農民就業渠道和現金收入越來越多元化,我縣的養蠶農戶將進一步減少。二是在今年春夏雨水多、氣溫變化明顯的情況下,蠶病發生嚴重,蠶農損失較大,暴露出應急措施乏力、蠶農消毒防病意識差的弊病。三是部分鄉鎮發種、產繭以20%以上的速度銳減,嚴重影響了全縣發種、產繭。
深刻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鄉鎮政府在行政職能轉變中不同程度地弱化或忽略了對產業發展的指導、引導、支持和扶持。二是養蠶農戶戶營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是制約蠶桑產業深入發展的重大因素。戶營規模小、專業程度低,養蠶占家庭收入比重輕,難以調動廣大蠶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農民科技水平不高,勞動效率低。四是養蠶農戶分散,龍頭企業人員投入多,蠶桑產業服務成本高。五是目前全縣畝桑蠶繭收入一般在700—800元,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農戶不多,單位面積效益不高,對蠶農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二、努力推進全縣蠶桑產業發展優化升級
墊江蠶桑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培育,具有了基礎,顯現了效益,也穩住了重慶第二的位次。而在養蠶農戶數量遞減情況下,要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關鍵在于培育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戶。根據墊江實際,我縣科學合理的戶營規模為:經營桑園3—5畝,年養蠶10張以上,家庭繭款收入5000元以上。目前全縣達到這樣水平的農戶僅800多戶,只占養蠶農戶的2%。全縣蠶桑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戶的工作目標是:通過2—3年的努力,培植5000戶適度規模經營戶。我們提出這個目標,是基于實際考慮的,是科學可行的,要圍繞以下兩方面做好工作:
掛鉤蠶桑生產工作會議講話提綱
同志們:
為加快蠶桑產業的發展,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縣委、縣人民政府決定召開這次全縣主要部門掛鉤蠶桑生產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明確鄉鎮和掛鉤部門職責任務,找準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大家對蠶桑產業的認識,增強信心,轉變作風,扎扎實實的做好工作,完成今年的種養計劃。
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加快蠶桑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一)發展蠶桑產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
去年,全縣桑園投產面積為6619畝,全年養蠶4次,涉及8個鄉鎮、1793戶,農戶養蠶2979.3張,比前年增加2392.6張;鮮繭產量91099.1公斤,比前年增加70000公斤;實現產值1733119.4元,平均價格19.01元/公斤。目前,全縣有10個鄉鎮、100個村、419個村民小組、3592戶種植桑樹,現有桑園面積15850.82畝,已嫁接6203.08畝,其中:去年全縣有69個村、228個村民小組、1682戶農戶種植桑樹7116畝,實際通過驗收4771畝。截至年6月1日,全縣養春蠶農戶827戶,養春蠶422.4張,鮮繭產量16707.35公斤,實現產值329411.9元,平均價格19.72元/公斤,單張蠶繭產量近40公斤,產值760元,如果按一年養四次蠶計算,畝產值將達3000元,是我縣目前農產業中畝產值最高的產業之一,具有很明顯的比較效益。種桑養蠶已逐步發展成為農民一項投資少,見效快,受益期長,綜合效益高,生態效益好的項目。實踐證明,發展蠶桑產業有利于農村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鄉風文明、農村村容整潔和農村民主管理。發展蠶桑產業,是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措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
蠶桑生產示范區實施方案
一、2007—2009年總體規劃
按照生產規模化、設施集約化、操作機械化、技術標準化、產品外向化的發展思路,以梁南村為重點,大力推行“合作社+工廠+科技服務+農戶”運作模式,加快高效示范基地規模擴張,到2009年建成核心方3000畝、示范區10000畝的高效蠶業示范區。畝桑綜合收入6000元,蠶繭質量躍居全國前列。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循環種養、標準化養蠶全國領先。建成集先進性、高效性、示范性、前導性、生態性、休閑性于一體的蠶桑旅游觀光區。
二、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1、高效設施養殖示范帶。建成3條高效養殖示范帶和6個養殖小區;新建標準化蠶室60座,總面積6000平方米以上;小蠶智能化控制標準化共育室20個,全部實行電氣化加溫補濕和自動化控制。改造低產桑園200畝,插花地補植桑園500畝,完善桑園水系500畝。新上國內最先進的全自動烘繭機2組。推廣桑→蠶→低桿蔬菜循環利用模式2000畝。分別培植桑→蠶→食用菌循環利用示范農戶300戶、桑→蠶→雞循環利用示范戶200戶、桑→蠶→豬(兔)→沼氣循環利用示范戶20戶,開發桑→蠶→魚循環利用模式25畝。
2、蠶桑社會化服務示范。建成通過GSP認證的蠶藥銷售點。組建12人的技術服務隊。購置消毒機械6臺套,對示范區內的小蠶共育室、大蠶室進行統一機械消毒。購置專業彌霧機10臺,負責區內桑園統一治蟲,嚴控農藥污染對蠶的危害。對蠶業科技樓進行改造,添置培訓、試驗、展示的必備設備。完善蠶業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工廠+科技服務+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建立桑蠶文化中心。
3、基礎設施改造。對進口南北兩端美化、綠化出新,更換二○四國道邊的楊樹,改栽女貞、銀杏、紫薇等。對現有核心方水泥路路肩進行黑色化改造,鋪設瀝青路面,長度約3公里,補全女貞、銀杏。對魚塘進行改造,建成休閑垂釣中心。建成核心方向東延伸所涉及的3公里水泥路和防滲渠。打通示范區北出口,將南北中心路向北延伸至鎮政府南環路。加強村容村貌整治,延伸核心方南東西路路燈至二○四國道邊,增設路燈20盞;完成蠶繭站前路面整理和綠化;整治水泥路兩側的草堆、廁所;搬遷桑園內墳墓,清除高大樹木;將村部后工廠予以拆遷,并建成副產品開發基地。
蠶桑局安全生產工作意見
2015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認真實施《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狠抓工作落實,為蠶業經濟健康發展、為建設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國際休閑旅游城市創造安全穩定的環境。結合我局實際,現對2015年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見:
一、工作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生產”理念,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全面深化安生生產“四項行動”和“三項建設”,強化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意識、落實安全責任、狠抓隱患排查整改、消除事故苗頭、嚴格責任追究,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安全事故,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二、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杜絕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努力降低經濟損失,力爭無事故。
蠶桑項目工作大會領導講話
同志們:
月7日縣委書記指出:“蠶桑項目建設一是要穩步發展,基地質量要高標準,二是要加大培訓力度,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引進一家龍頭企業,實現產業鏈接。”為落實這一精神,縣委、政府召開這次以訓代會的蠶桑項目工作會議。經過培訓學習和經驗交流,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縣委、縣政府組織召開這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們在這里召開了“全縣東桑西移項目建設工作暨蠶桑生產技術培訓會”,議題是“為什么”要實施“東桑西移”工程。今天,我們再次在這里召開全縣蠶桑項目工作會,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樣”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蠶桑產業。下面,我講四個方面的意見。
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過去一年蠶桑項目工作
一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各鄉鎮和農業、林業、商務等部門的共同努力,我縣蠶桑基地規模從小到大,蠶桑養殖生產從無到有,“東桑西移”項目從爭取到批復,成效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年秋冬,我們克服采購桑苗難和價格貴的困難,通過農戶出一點兒、政府補一點兒的辦法,調回優質嫁接桑苗1300余萬株,新建蠶桑基地2萬余畝,其中千畝以上的鄉鎮9個,它們是:香口、景陽、六郎、夾河、澗池、觀音、馬安、河夾、安家,500畝以上的鄉鎮3個,它們是城關、土門、羊尾,300畝以上的鄉鎮2個,它們是上津、關防;300畝以上的村27個,桑園增長幅度位于全省前列。雖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澇等災害影響,但已成活的桑樹長勢良好,秋季每4—5畝桑園仍可養1張蠶,實現當年建園當年養蠶。同時,為了保證良種桑苗供應,今年新建雜交桑繁育基地501畝、嫁接桑苗100畝,長勢良好,可出圃優質桑苗2800多萬株。
(二)養殖示范成效明顯。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和養殖服務,蠶桑示范戶積極性高漲,養蠶效益明顯提高。有蠶桑基地的15個鄉鎮共培植蠶桑生產示范戶346戶,養蠶479張,張蠶平均產繭35.5公斤以上,最高張產繭量達到51.5公斤,達到中上等水平。安家鄉養蠶50張,張平產量均在38公斤以上;澗池鄉澗池村周榮養蠶3張,每張產繭47.5公斤;河夾鎮坪溝村孫天龍創下了1張蠶產出51.5公斤蠶繭的記錄。示范戶的養蠶收入逐步成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安家長崗嶺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園8畝,早秋養2張蠶,晚秋又養2張,僅一個多月養蠶收入達到3400多元;城關四堰坪韓小艷年秋季建桑園13畝,今年秋季養蠶30張,收入2.3萬元;河夾鎮坪溝村張文龍2004年發展桑園3畝,年開始見效,現在每年養蠶10張以上,收入1萬余元。
民俗文化生態調查報告
蠶絲生產民俗是指在整個蠶絲生產過程中蠶農們世代相傳的生產技藝和知識,以及圍繞這一生產過程在民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所產生的帶有鮮明地域蠶絲特色的民俗事象。這一些民俗事象,在一個特定區域的集中體現,又形成了這個區域獨特的文化生態。
為了進一步做好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保護工作,弘揚我們悠久的絲綢文化,經支部黨員豐國需提議,農工余杭支部于2008年春組成了調研組,對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的文化生態保護進行調研。此外,我們的調研還得到了省民俗專家、杭州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副主任顧希佳教授的大力支持。經過近半年的走訪,我們基本完成了對塘棲鎮塘北村蠶絲生產民俗文化生態狀況的調研,現將成果報告如下:
一、塘北村蠶桑生產及相關民俗概況
塘北村座落在余杭區塘棲鎮的北部,是塘棲鎮的第一大村,2003年由塘棲鎮三個大村——姚家壩、龍光橋、鄭家埭三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有1351戶農戶,總人口約為516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為7422畝,有耕地5013畝,桑地1600畝,果地647畝,魚塘162畝。該村主要經濟構成有蠶桑、枇杷、果木、家禽、水產等。其中,蠶桑的比重很大,目前約有90%以上的農戶還在從事蠶桑生產,每年蠶桑生產占農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是整個余杭區的第一養蠶大村。
塘棲鎮作為余杭“絲綢之府”的主要代表區域,曾擁有極其悠久的蠶桑生產歷史。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鄉鎮工業的崛起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蠶桑生產下滑嚴重。目前,塘棲鎮的蠶桑生產主要集中在塘北村一帶。據2007年統計,塘北村一年四期(春、夏、中秋、晚秋)共養殖蠶種1714張,占全鎮90.4%(不含塘棲辦事處),全年蠶繭總產量高達1501.7擔,占全鎮年蠶繭產量的90.4%(不含塘棲辦事處)。按全年平均繭價980元/擔計算,全村一年蠶繭收入達147.3萬余元。其中春期蠶蠶種1165張,總產量達到1067.1擔,占全年產量的71%。
蠶桑生產作為塘北村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村落社區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長期的蠶桑生產過程中,當地已形成了包括口頭文學、民間信仰、人生禮儀、節日慶典、民間工藝等各方面內容的一系列傳統民俗。
蠶桑養殖業產業鏈發展探討
蠶桑產業鏈環境保護主要包含了栽桑養蠶、蠶繭收購等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涉及面廣、產業鏈長、增值潛力大。從“十五”以來,廣西蠶桑產業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生產蠶繭省份。但是從蠶桑養殖業整體來看,產業鏈發展始終比較遲緩。在這種形勢下,探討產業鏈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1蠶桑養殖業的產業鏈發展現狀
1.1蠶桑生產的自然風險大。廣西玉林的氣候環境是促使蠶業發展的重要優勢之一。它位于亞熱帶,該氣候帶雨量充足、氣溫較高的特征非常適合桑樹的生長,因此蠶繭的生產具有次數多,產量大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成為了桑樹病原體傳播與感染的源頭,同時溫度高且濕度大的環境會增加其傳播速度。臺風、干旱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非常容易對桑園產生破壞性行為。工業區排放的廢水、固體廢棄物等也將對桑園產生污染。因此,蠶桑的生產存在較大的自然隱患。同時這些自然風險集中在桑樹的成長收獲期間,所以這時候如果發生自然風險,則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整個蠶業,還有付出了精力和財力的蠶戶們。1.2絲綢出口依存度高。雖然我國作為絲綢的出口大國和生產大國,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對于蠶絲定價卻沒有話語權,因此我們只在數量上占有優勢。國際金融一旦出現了動蕩的話,蠶絲的出口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這樣一來降低國外需求,國內的蠶絲便會因為供過于求而下調價格。玉林作為我國的蠶絲生產量最大的產地,受到影響可想而知。1.3市場風險大。蠶繭制品作為一種商品流通于市場中,必然會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肯定是會受到價值規律的約束,供需的轉變引起價格的上下浮動,但是農戶們也并不知道什么時候價格會上漲什么時候價格會下調,也是等到蠶繭上市后才知曉的,所以前期他們并不能做一些準備工作,儲存時間較短蠶戶只能憑市場價格來銷售了,因此市場的變化時刻影響著蠶戶的收益。1.4生產及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當前,玉林的蠶桑生產主要是采取小農生產的經營方式,并沒有轉變為規模化和現代化的經營模式。雖然玉林桑蠶業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缺乏專業的蠶桑種養和繭絲綢的人才。因此人才的匱乏和科技設備的落后是阻礙玉林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足之處。
2加強蠶桑產業鏈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的對策
2.1提高蠶桑資源開發及綜合應用能力。其實在食品、醫藥等等領域中,對于蠶、桑、繭、絲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蠶桑業的綜合應用具備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可以從中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廣西玉林首先應該做的是,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實現多元化需求作為發展目的大力發展蠶桑業,打造一個具備市場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新型蠶桑產業,實現整個桑蠶產業的穩定高速發展,為農戶的穩定收益提供有效保障。2.2蠶桑繭絲從規模經濟朝范圍經濟轉變。范圍經濟是指,生產從單一的發展模式轉變為利用多種資源而擴大經營范圍的模式。其范圍經濟主要是充分利用土地面積差與時間差,將蠶桑生產從種桑養蠶到桑園立體種養以及桑葉、桑枝、蠶沙等多用途應用來從事多種生產經營活動。這樣就提高養蠶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但是,土地的數量限制了蠶桑業的發展,雖然說可以不斷地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其種植的面積,提高種植的技術來擴大規模經濟,但是還是會受到養蠶次數的限制。因而通過蠶桑資源多元化應用和桑園的多種經營模式是廣西蠶桑業通過范圍經濟達到經濟效益的重大舉措。2.3延長產業鏈聚集。玉林的蠶桑業想要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要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實施“東綢西移”,鼓勵相關企業一步一步實現產業升級,推進織綢領域的深加工,促成印染項目的成立和發展,將蠶桑繭絲引往織綢家紡以及服裝加工等系列的企業中去,實現繅絲到絲織再到印染的產業鏈,搶占國內繭絲綢產業高地。進一步對蠶桑資源能夠進行綜合利用的企業進行管理和扶持,逐漸形成品牌戰略,提高蠶繭制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2.4加強科技創新。這些年來,玉林蠶桑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還不能稱之為“先進水平”。應該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從而建立“蠶業研發基地”,將學術研究作為提高生產力的重要保證;政府應當給予相應的鼓勵措施,鼓勵各個蠶桑企業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積極的投身于研發新品中去。同時政府也可以成立一個相關的科研組,為蠶桑業的科技創新爭取一個新的突破口。玉林應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將目光放在國際的交流合作上,通過共同的研究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共同推進熱帶亞熱帶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
作者:黃瑀 單位:廣西玉林市蠶業技術推廣站
在全縣蠶桑產業發展現場會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同志們:
按照會議安排,下面我就九資河鎮鞏固發展蠶桑產業情況向大家作個簡要匯報,敬請批評指正。我匯報的題目是“認清形勢上認識,優化服務促發展”。
今年以來,我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繼續把蠶桑生產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圍繞建設蠶繭產業強鄉目標,堅持發展與改造并重的原則,大力鞏固發展蠶桑生產。全鎮蠶桑生產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新建基地1000畝,改造老基地3000畝,育苗500畝,全鎮春季發種3000張,實現蠶繭收入100萬元。我們的主要作法是: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宣傳發動,著力在“引”字上做文章
近年來,由于受市場行情,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廣大蠶農對發展蠶桑生產存在興趣不濃、信心不足、認識不高的問題,存在怕養不好、怕價不高、怕擔風險的“三怕”心理。針對上述問題,鎮黨委、鎮政府及時召開黨政成員聯席會,通過集中討論,充分醞釀,大家一致認為:發展蠶桑生產這一支柱產業仍然是我鎮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最現實、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徑,要始終如一的抓緊、抓好、抓牢蠶桑生產。我們首先在干部身上統一思想,消除雜念,形成共識,接著,我們又相繼召開了村干部大會、村代表會、部分群眾會。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黨員干部,既要認識到當前的不利因素,更要清楚地看到當前發展蠶桑生產的有利因素:一是我鎮具有植桑養蠶良好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產業規模優勢;二是我鎮廣大群眾有較好的種桑養蠶技術;三是蠶桑市場盡管近年來不算景氣,但價格始終保持在單價7元左右,群眾養蠶還是有利可圖;四是縣領導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蠶桑生產工作,積極為蠶農爭取相關優惠政策和解決實際難題;五是搞好蠶桑生產始終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頭戲,是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項目。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打消了群眾顧慮,使全鎮廣大蠶農放下思想包袱,自覺地增強了發展蠶桑生產的信心和決心,自覺地把思想真正統一到鎮黨委、鎮政府的決策上來,統一到發展蠶桑生產、促進農民增收上來。思想的高度統一,為我鎮今年搞好蠶桑生產工作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突出重點,著力在“實”字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