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學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22:53: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中學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中學生應激源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城市中學生應激源
論文摘要:調查城市中學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應激源。方法采用中學生應激源量表,對浙江省5個城市1645名中學生進行應激源調查。結果城市中學生的主要應激源是學習、教師、同學朋友和自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其中學習問題是最主要的應激源,與個體的焦慮抑郁反應密切相關。結論給學生減負,營造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應激(stress)的研究始于本紀世三、四十年代。從應激研究一開始,研究者就發現應激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重大影響。Selye的生理應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應激研究都表明[1~3],如果個體長期處于高應激狀態下,會造成身心損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傷性體驗、工作問題和家庭關系緊張等都會成為應激源,使個體產生心理生理應激反應。中學生作為正在成長的群體,心理波動十分顯著,面對各種緊張性生活事件很容易出現不良的應激反應。了解中學生日常生活的應激源,采取有效對策維護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對象與方法
對象:在浙江省4個行政區選取有代表性的湖州、杭州、溫州、寧波和金華市的6所中學,調查1750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1645份,有效調查率94%。男生829人,女生816人;初一286人,初二264人,初三284人,高一283人,高二269人,高三259人。
方法:應激源評定采用鄭全全、陳樹林等編制的中學生應激源量表[4](有7個維度),分別評估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問題、家庭環境問題、父母教養方式問題、同學朋友問題、社會文化問題及自身生理心理問題,采用0~4級評分。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比較適合中學生群體的心理應激源評估。心理應激反應評定采用SAS、SDS評定量表。1998年12月~1999年3月進行團體測試,問卷當場收回。數據分析都在SPSS8.0中進行。
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考察報告
當代城市中學生社會人格狀況調查報告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我們的社會處在現代化的進程當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現代化。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培養人的機制,新的人才需具備哪些特征?目前學校和家庭對中學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這些問題自然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故而在“社會調查實踐”中,我們選定了“中學生家庭與學校教育現狀抽樣調查”這一課題。經過調查和分析匯總,參考各種文獻,現選取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格特征作研究對象,原因有以下兩點:①通過調查了解當代中學生社會人格的現狀,可以發現我們的家庭、學校在學生性格培養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導致積極的社會人格,而哪些又導致消極的人格。②對目前處在轉型社會中的我國中學生而言,其社會人格同其社會的性質同樣具有過渡特征,在傳統與現代的人格類型轉換的現階段中透視當代中學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視出時代的特色,而哪些還體現出歷史的束縛。前一點主要出于應用的思考,而后者則更多偏重于對社會文化變遷的理論思考,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研究中,我們采用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共計回收中學生答卷175份,經檢查,結果客觀有效,問卷質量高,并按照調查工作計劃中確立的指標項目分別作檢驗分析,同時結合圖書館中的人口學資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擬從當代中學生對所處環境的態度與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傾向、轉型社會人格結構幾方面具體闡述。
二、社會轉型期中學生對所處家庭和學校環境的感受和態度
1.部分父母老師的德育影響力與子女自身難以協調一致。在被調查的中學生當中,有70.2%的父母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時能夠作到言傳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這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有29.8%的父母則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這已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事實上,父母親在家庭內的各種行為所體現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內涵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子女的楷模,這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兒童中尤為如此。父母與子女在家庭里充當的角色與地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說“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賴者,他對有支配權的一方--父母,會發現’自居作用’,而子女在這種作用下會追隨和仿效父母,以期將來能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當然這種機制的作用有時完全是潛意識的。由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問及學生“當老師教導您怎樣做人與父母教導不一致時,您會選擇什么?”有4.7%的中學生選擇了(A)“聽父親的”其較之(B)“聽母親的”所選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現代中國家庭德育中母親的地位較之古代“父嚴母慈”的家庭中母親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雖然這樣,還是可以看出現代中學生對父母的教導的依賴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視的地步,因為也有11.9%的學生選擇(C)“聽老師的”,可見在學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師無疑是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說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會給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奠基階段的中學生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當然,在“父母教導與老師教導不一致時”,大多數中學生還是理性地選擇了“誰對就聽誰的”(F),這一比例達50.2%,而不是像以上三個簡單地選“父親”(A)4.7%、“母親”(B)4.3%或“老師”(C)11.9%那樣,“誰對就聽誰的”表明了他們已具有判斷的能力,不盲從、不迷信權威,這是當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個顯著特征。不過我們仍須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學生選擇(E)“誰的說法與我相符合就聽誰的”,這一比例之高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我們起碼可從中看出當代中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的表現,當代的中學生,由于獨生子女占較大比例(本次調查結果中,獨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較高,致使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強化。而這種性格特征一方面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持有過度的“自尊感”,而且對于他們未來生活中面臨的人際關系的良好發展無疑是一種潛在的阻礙。這一部分學生較之前面“誰對就聽誰的”那些學生而言,更難以與人相處,常常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評判一切事物,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和替他人著想,這是我們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應重視的一個問題。
城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論文
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有其特定的心理衛生問題,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是心理上、生理上逐漸走向成熟的過度時期。青少年在探索生活的道路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的應激與挫折、伙伴關系中的不良影響、對性成熟的惶惑與無知、缺乏正確引導而滋長的頹廢無聊等不良情緒,都有可能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有關中學生心理衛生狀況如何、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正確處理因適應不良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為此,作者對駐馬店市在校中學生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目的是了解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便為開展中學生心理咨詢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方法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參照駐馬店市重點與普通中學生人數分布比例,計算出樣本構成比,采取分區分層取樣,在駐馬店市6所中學共調查中學生544人,重點中學219人(40·26%),普通中學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齡11~19歲,平均(15·04±1·77)歲。
1·2調查工具90項癥狀清單(SCL—90);中學生生活事件調查粗表。參考國內外有關生活事件量表[1~3],選擇了48項與中學生有關的生活事件條目,內容主要涉及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團體集中調查。
2結果
2·1中學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中學生視力不良影響因素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屈光不正視力中學生
論文摘要:目的調查中學階段學生視力狀況,研究產生屈光不正的主要影響因素。方法用單純隨機方法,選擇有代表意義的農村與市區中學各兩所,對所有在校生進行屈光測定,并測定教室照度、采光系數與采光角,鎮寫戶外活動時問與每天學習時間。結果城市中學近視人數和眼數均高于農村(x=86.40,P<0.001),隨著學齡的增長,視力不良狀況亦逐漸加重,呈正相關關來r=0.927,p<0.01)。男女性別問無差別。高中階段明顯高于初中階段(x2=21.04,P<0.01)。結論影響近視發生的因素有:學習負擔重,戶外活動少,大氣污染與學齡長等。提示預防近視應科學地安排作色時問和充足的戶外活動。
由于中學生的視力發育還不完善,且他們的學生任務繁重,用眼時間相對較長,同時許多學校又受到應試教育、教舍、教學經費等因素的制約,使學生的視力障礙問題愈顯嚴重。目前學生的視力問題最嚴重的是屈光不正。了解和掌握影響學生視力障礙的因素,為預防屈光不正,減少發病人數,降低近視度數,并為以近視為主的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共對1670名城鄉中學生3340只眼進行了研究,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按單純隨機方法選擇新鄉地區四所具有代表意義的農村和市區中學,對其所有在冊學生進行視力測定,共測定有效人數1670例3340只眼,其中男834例,女836例。年齡n~18a,平均14.46a。在所測學生中,有其它眼部疾病而影響視力者,不作為有效例數。
1.2方法調查測試前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使用統一的5米“E”字形對數視力表(上海醫療器械廠),箱內裝有2只30瓦日光燈管,表面照度達到1ooolx以上。表面無反光,光線均勻。統一標準和方法,受檢者與視力表相距sm,檢查遠視力(包括裸眼視力和近視者的矯正視力),先右后左,每個視標停留3~55,每一行缺口的4個方向都檢到。4.0~4.5行以下的視標不能認錯1個,4.6~5.0行視標允許認錯1個,5.。以上允許認錯2個,否則按其上一行視標的視力記錄。統一在用眼2h后馬上進行視力測定。由專業人員邊測定邊檢查有無眼疾,并及時填寫調查表。測量和記錄教室的采光系數、采光角以及教室的照度。對所有被測人員的視力只計算裸眼遠視力。
中學生民防教育工作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進一步加強我市中學生人民防空教育,全面提高我市中學生綜合素質,使我市中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防災救災知識和技能。根據省民防局《關于繼續搞好初級中學“民防知識”教育的意見》、市初級中學民防教育工作意見。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本市中學生民防知識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近年來,全球地震、洪澇、風災頻發,戰事連綿、核危機肆虐,這些現象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增強我國公民防空和防災救災意識,了解民防知識,掌握自我防護的技能。
二、組織領導
學校開展民防知識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落實人員,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建立市中學民防知識教育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由市民防局、市教育局組成,負責制定本市中學生民防知識教育工作的規劃、計劃和年度安排等。
城市女中學生體育消費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城市中學女生體育消費現狀
[論文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等方法,對河北省城市女中學生的體育消費結構、體育消費水平、體育消費行為與動機進行比較和分析,探討河北省城市中學女生的體育消費現狀。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的抽樣采取隨機抽樣法,在河北省的11個地級市的市區中,每市隨機抽取1所中學(滄州、廊坊、唐山各2所),共14所學校,每個市抽取200名女生(初、高中各100份),共2200名在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女生中隨機抽樣。
2.研究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等。共發放調查問卷2200份,收回2084份,占94.73%。其中有效問卷2060份,有效率為98.85%;初級中學為1061人,高級中學為999人;對所獲數據進行了數理統計。
二、結果與分析
校服創新設計論文
一、南京市中學生校服的滿意度調查
目前已有的對南京市中學校服相關問題的調查與研究,大都是針對某一學校或者南京市某個區的部分學校,大部分研究是中學生從自身穿著角度進行調查,研究重點在于設計的舒服度,缺乏社會各方面對校服的意見數據。我們此次調查了南京市全市的38所中學(其中有兩所是職業中學),每所學校散發了約30張學生調查問卷,20張家長和社會人士的調查問卷。有效的調查問卷數據分析顯示:南京市主城區以及靠近主城區的中學生不喜歡自己校服的占比為45%,喜歡的占比為15%,部分學生無所謂。而在靠近郊區,如溧水、六合、大廠,反映的校服問題偏多。不喜歡的占絕大多數,喜歡的占比為5%。
1.美觀與舒適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市區百分之六十的學生不滿意自己校服的美觀以及舒適度,而郊區或者偏離市區甚至達到了70%。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質量有問題:認為不透氣的占90%,還有易起靜電,不吸汗等問題,舒適度顯然不夠。南京市的中學生校服多以運動、休閑型為主,學生普遍認為校服太肥大,款式過于單一,面料檔次低,服裝號型分得不夠細等等問題。不透氣易起靜電不吸汗
2.心理影響
對“校服太漂亮,是否會引起學生早戀或無心上學等現象?”這一問題,90%學生認為是無稽之談,并且他們希望體現出性別差異。從校服文化對中學生心理發展影響的角度來進行探索研究,如今社會比較開放,學生思想比較成熟,對校服款式也表示出不滿,喜歡日式制服和韓式校服比較多,其中女生選韓式的偏多,占51%左右。學生一般希望校服表現青春活力,達到99%,其次是時尚潮流百分之80%,再者是個性彰顯占60%。只有5%-10%的學生希望校服體現嚴謹學風。對于是否愿意穿著校服,學生的排斥倒沒有太大,大部分表示希望每天穿校服,便于學校管理,這類學生達到70%,25%學生持無所謂態度。
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征文稿
為深入學習和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交通安全法規,進一步增強中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為盡快在全縣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規知識,提高中學生的現代交通文明素質,使我們從小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行為,提高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中小學生交通傷亡事故,保證祖國花朵健康成長,再次舉辦了天津市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征文活動。
我作為一名中學生想先對其進行分析一下。
天津市
1.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的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土地利用規劃,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相互結合、相互反饋做得不夠。交通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放在道路網絡上,對影響交通發展的政策因素考慮不足,造成在規劃實施中對于政策的變化無所適應,規劃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應變能力。
2.道路容量不足
學生交通安全演講
為深入學習和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等交通安全法規,進一步增強中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為盡快在全縣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規知
識,提高中學生的現代交通文明素質,使我們從小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行為,提高中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最大限度的預防和減少中小學生交通傷亡事故,保證祖國花朵健康成長,再次舉辦了天
津市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征文活動。我作為一名中學生想先對其進行分析一下。*市1.城市交通規劃、建設和管理的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的城市規劃主要是土地利用
規劃,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相互結合、相互反饋做得不夠。交通研究的著眼點主要放在道路網絡上,對影響交通發展的政策因素考慮不足,造成在規劃實施中對于政策的變化無所適應,規劃
缺乏應有的彈性和應變能力。2.道路容量不足雖然道路建設不斷增加,但交通擁擠沒有明顯緩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車輛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道路建設增長的速度,道路擁擠,交通秩
序混亂,道路建設速度跟不上機動車車輛增加的速度,城區缺少停車場,其問題主要存在于太平路擁擠上。3.公交站牌位置不當及損壞后的維修,公交車車次不均因為*市是直轄市發展公交較早,
中學生吸煙問題感想
報載,中國城市中學生中男生吸煙比例已高達40%,少數女生也有吸煙行為。校內的寢室、廁所,校外的公園、電影院都成了他們避開老師和家長吸煙的最佳場所。研究表明,吸煙學生中60%有撒謊、偷竊、搜身、賭博等不良行為。面對如此嚴重的“毒情”,廣大教育工作者憂心忡忡,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可是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我們在分析中學生吸煙這一問題時過分地強調社會、家庭等客體環境的影響。其實,中學生吸煙這一不良行為并不是外界的不良影響所直接決定的,而是通過學生的主觀認識和意向活動才形成的,也就是說,只有認真分析學生主體心理上的原因,才能從深層次上解決問題。為此,我們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目前吸煙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心理上的偏差:
一、標新立異心理
中學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自我意識不斷顯現,表現欲逐步增強,時刻想以“新”“異”來吸引別人,而吸煙恰好能滿足這一心理。
二、追求風度心理
目前,電影電視錄相等娛樂傳播媒介對學生心理的影響極大。一些吸煙學生承認他們吸煙完全學自銀幕上的偶像和英雄人物,覺得吸煙很有風度,有男子漢味。的確,這些道德認識還處在不成熟階段的中學生往往錯誤地將吸煙與威武、灑脫聯系在一起。
三、好奇玩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