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5:17: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穿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護士靜脈穿刺調查綜述

本文作者:陳永芳工作單位: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血液科

護士對職業防護的認識不足,對職業防護有關知識完全及基本掌握的護士為66.7%,部分掌握及未掌握的占33.3%;從表1可見,護士對靜脈穿刺時戴手套的態度是無所謂及不應戴手套的占27.8%。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護士對職業防護的學習及認識不足,護士對職業防護知識的總體掌握程度及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為此,進一步加強護士對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十分有必要,對保護醫患雙方及保障治療效果均有重要意義。大部分護士靜脈穿刺時未能戴手套防護表1顯示,在靜脈穿刺時,僅26.5%的護士總是戴手套,從來不戴手套的護理人員比例為62.5%。這個比例也與已往有關文獻報道一致。劉紅等[4]對100名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進行統一問卷調查,護理人員在進行抽血、靜脈輸液時使用手套的比例較低,以靜脈輸液為例,其中全部戴手套和有時戴手套操作的護理人員總共僅占29%,從來不戴手套的護理人員比例高達71%。諶安君[5]對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教學醫院18個科室320名護士進行臨床護理操作戴手套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提示護理臨床護理操作手套使用率低,特別是有可能接觸到體液、血液的高危操作時,僅有很少一部分護士能做到總是戴手套;大部分只是偶爾戴手套,甚至不戴手套。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臨床護士在日常護理操作中,大部分未能采取職業防護。這導致護士發生職業感染的風險大大提升。4.3護士靜脈穿刺時未能戴手套防護的主要原因:表2顯示,護士靜脈穿刺時未能戴手套防護的原因中操作不方便、不習慣的占了絕大多數。董桂蘭等[6]調查護士在操作時不愿意戴手套的原因,其中有58.6%的護士也是認為戴手套不舒服,同時77.1%的護士認為戴手套操作不方便,會影響一針見血的成功率,而且在靜脈輸液操作時還會發生輸液貼與手套粘連的現象,影響操作速度。諶安君等[5]分析護士不戴手套的原因主要是操作不方便,戴手套操作可能導致靜脈穿刺成功率下降、延長操作時間而致護士臨床人力不夠。其次為不習慣,這與多年來護士工作繁忙、戴手套影響工作效率及醫院管理層沒有嚴格要求執行有關。直到近年,護士執業傷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關注,才強調護士戴手套的重要性。本調查結果與上述文獻報道基本一致。本調查發現,有47.4%的護士擔心增加消耗,加大醫療成本而增加科室支出的因素,現在大部分科室都實行多勞多得制,手套消耗納入醫療成本,消耗與獎金掛鉤,使護士產生能不戴就不戴,能省就省的錯誤觀念。另外,護理部領導及病房護士長并沒有鼓勵護士戴手套,甚至有部分護士長把手套作為科室財產管理起來而導致護士取用不便;也有6.2%護士認為沒有必要,麻煩,心存有“我這么多年來都沒有感染,以后也不會感染”的僥幸心理。董桂蘭等的調查亦顯示,約50%以上護理人員操作時不戴手套是因為擔心患者有意見,怕患者抱怨。本研究發現有28.4%護理人員亦有因怕患者抱怨而不戴手套,可見加強患者對靜脈穿刺時應該戴手套的認識非常有必要。

加強護士職業防護知識及自我防護意識的培訓要做好職業防護,醫院首先應加強護士職業防護知識及自我防護意識的培訓,使每一名護士都能充分認識到職業感染的危險性和做好職業防護的重要性,在思想認識上打好基礎。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醫院應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護理操作規范,要求護士在靜脈穿刺時戴手套。護士長要起到帶頭的作用,嚴格執行靜脈穿刺時戴手套的規定。加大宣傳力度。為護士的職業防護提供支持及方便。

查看全文

小兒腎穿刺術護理

1臨床資料

本組腎臟疾病患兒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12歲,平均6.5歲。入院時臨床診斷為:腎病綜合征、遷延性腎炎、IgA腎炎、紅斑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術前全部病例常規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凝血酶原時間、血肌酐及尿素氮、尿常規、中段尿培養,以判斷是否有出血傾向,了解腎功能,排除泌尿系統感染。為防止意外最好查血型、備血。進行雙腎B超檢查,了解腎臟的位置、大小、輪廓、內部結構等,以排除禁忌證。所有患兒均穿刺成功,無嚴重并發癥。

2護理體會

2.1術前護理

(1)向患兒家長解釋腎穿刺對于患兒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他們了解腎穿刺的目的、操作過程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注意事項等,客觀評價并發癥和意外發生的概率,消除家長的顧慮。盡量安排已行腎穿刺的患兒家長同該患兒家長交流以提高信心。患兒普遍存在害怕手術疼痛心理,我們根據患兒年齡的不同,在家長的配合下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談話、疏導。對心理輔導效果不佳或者是年齡過小的患兒,采取全麻B超引導腎活檢術。

(2)穿刺時患兒若不能很好的配合,易造成穿刺時穿刺針移位,導致取材不滿意,甚至出現包膜下血腫等嚴重的并發癥。因此術前3d應由護士指導患兒做呼吸屏氣訓練,并訓練患兒在床上排大、小便,防止術后患兒因疼痛或不習慣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

查看全文

新生兒靜脈穿刺方式運用

靜脈輸液是新生兒給藥的主要途徑,但由于新生兒特殊的解剖特征和生理特點,如血管脆弱、管腔細小、好動、不合作等,容易導致穿刺部位腫脹、出血。如果多次穿刺,將對患兒造成一定的傷害,同時也給護理工作增加一定的難度和工作量。對于需要長期靜脈輸液的新生兒,靜脈穿刺留置是最好的選擇。由于其具有操作簡單、套管柔軟、對血管刺激小、可長期靜脈內留置等優勢,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用藥和急救,并且可顯著提高護理工作效率J。當前靜脈穿刺的部位主要有腋靜脈、頭皮靜脈、踝部大隱靜脈及前臂頭靜脈,但對于新生兒這類特殊人群來說,哪個部位的靜脈穿刺留置效果最佳目前尚存在爭議。本文就新生兒靜脈穿刺的方法做一比較分析,為臨床靜脈留置輸液方法的選擇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科行靜脈留置輸液的新生兒243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其中男139例,女104例;胎齡28~36周,平均33.8周;出生體質量1353~1937g,平均1663g。根據隨機數字方法分成3組,每組81例,分別為腋靜脈穿刺組、頭皮靜脈穿刺組和前臂頭靜脈穿刺組。3組患兒在性別、年齡、胎齡、出生體質量以及病情方面均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3組患兒均采用24G密閉式靜脈留置針,其靜脈穿刺部位分別為腋靜脈、頭皮靜脈和前臂頭靜脈。穿刺成功后均采用3L無菌透明敷貼封閉穿刺部位,平整粘貼并固定好;采用含肝素鈉的生理鹽水5mL(使用250mL生理鹽水加入12500U肝素鈉配制而成)正壓封管。穿刺固定好后,每隔24~48h揭開無菌敷貼,用75%酒精消毒穿刺針眼處,待于燥后換用新的無菌敷貼。輸液管每24h更換1次。整個護理過程中嚴格遵循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注意每天觀察穿刺部位,當穿刺處出現腫脹、留置針阻塞、2級及以上靜脈炎時應及時拔除留置針。如果未出現上述情況,留置針保留時間應不超過14d,應注意及時、主動拔針,以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比較分析3組患兒的留置針留置時間、穿刺時間、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患兒家長滿意程度等情況。

查看全文

小兒靜脈穿刺護理管理論文

一、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

我院屬于一所綜合性的醫院,提供小兒靜脈穿刺服務的科室包括4個科室:兒外科、兒內科、門診輸液中心以及耳鼻喉科,包括50名女性護理人員,其年齡為20-56歲,平均年齡為(35.2+2.1)歲,其中,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和護士的人數分別為1、18、13和18;學歷:本科、大專、中專分別為12名、18名、20名;50名護理人員的工作年限為2-27年,平均為(12.5+2.2)年。2.方法

(1)建立護理管理小組

本研究中所建立的管理小組共包括13名護理人員,組長由副主任擔任,副組長則由4個科室中的護士長擔任。管理小組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分析4個科室內小兒靜脈穿刺的現狀問題和其各種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相應的護理管理干預方法。

(2)調查的方法

查看全文

股動脈穿刺手術病患的心理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行介入診療患者大都接受了健康教育,對介入診療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外周介入中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的患者其穿刺部位往往在健側,而疾病在對側,這就給患者造成一些心理壓力。本文分析在行介入診療時患者對穿刺部位的心理反應,探討行之有效的干預對策。方法隨機抽取行冠心病介入診療患者30例(均行股動脈穿刺),外周盆腔及下肢血管病變患者30例,同樣行股動脈穿刺。通過觀察和詢問,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針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揭示護理干預對策。結果只有捕捉到患者對關鍵問題的心理癥結,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才能收到良好的心理護理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診療以其微創、結果直觀、療效好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介入診療患者的護理工作亦愈來愈受到關注。通過護理干預使進行介入診療的患者能夠正確認識介入診療過程,有重點、有目的的去認識介入診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解除各種心理問題,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

一、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隨機調查近期心內科經股動脈介入診療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齡39~80歲,平均59.5歲。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從健側股動脈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齡42~78歲,平均60歲。

查看全文

靜脈穿刺采血失敗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血液磁極化療法這一新技術是通過采血、處理血、回輸血三個步驟完成,靜脈血經過充氧、充磁、補磁,然后回輸到患者體內,對高血壓、高黏血癥等60多種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采血是本療法的重要環節,穿刺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時間和這一療法的推廣應用。因此,總結靜脈穿刺失敗的原因及對策,對提高服務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血液磁極化療法

1臨床資料

近幾年來,治療患者數千人次,臨床資料比較完整的有217人次,其中男102例,女115例,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78歲;高血壓患者84例,高血脂患者16例,糖尿病患者9例,銀屑病患者26例,其他皮膚病患者82例;在治療采血過程中穿刺失敗的有17人次,采血成功率達92.2%。

2失敗原因及對策

2.1患者肥胖由于患者皮下脂肪豐滿,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膚,但血管較固定,故穿刺時操作者要以食指和中指探明靜脈走向和深淺度,然后從血管上方進針,沿前方探索血管,其進針角度合理度稍大些,但進針一般不宜超過40°。

查看全文

皮肺穿刺手術臨床護理措施探索論文

【關鍵詞】CT攝影術,X線計算機;肺;活組織檢查;觀察;護理

【摘要】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由于定位準確,具有檢出率高、并發癥少的特點,彌補了纖維支氣管鏡對支氣管腔外病變難以活檢的不足,臨床應用日益廣泛。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7月開展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116例,明確肺部占位性病變的病理診斷。但是由于此項檢查有創傷性,氣胸的發生率在8%~61%,出血發生率在4.4%~25.9%[2],也時有胸膜反應、空氣栓塞、針道腫瘤種植等并發癥發生。我們經過嚴格掌握適應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術中密切配合,明顯降低了穿刺活檢術的并發癥,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6例患者中,男86例,女30例,年齡46~76歲,平均58歲,均拍胸正側位片,86例行胸部CT,病灶最小為3.1cm,最大為6cm,腫塊距皮膚穿刺點最大距離為6cm。本組病例并發氣胸1例,咯血4例,胸膜反應1例。

二、護理

2.1術前準備及護理

查看全文

穿刺探針定位器結構設計研究

摘要:以一種多自由度穿刺探針定位器為對象,對其進行了總體方案和結構設計,較詳細的地介紹了該定位器的硬件組成,使得該定位器滿足準確定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輔助裝置,以解決目前面臨的穿刺探針定位問題。

關鍵詞:多自由度;定位器;穿刺穿刺針

屬于介入放射學器材,介入放射學操作中,穿刺皮膚,以進一步引導介入放射學器材進入體內,行血管性與非血管性介入操作的金屬針[1]。目前,由于穿刺探針的定位裝置在醫療器械中應用較為廣泛,工作效率缺不盡完善,而且價格昂貴。一般醫院仍然采用人工定位的方式,成功率較低,這樣只能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要設計一種能夠將穿刺探針準確定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輔助裝置,以解決目前面臨的穿刺探針定位問題。

1多自由度穿刺探針定位器總體方案和結構設計

1.1設計要求

設計一種能夠將穿刺探針準確定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輔助裝置,以解決目前面臨的穿刺探針定位問題。(1)穿刺探針定位器須能帶動探頭能在整個診床范圍內停留。(2)檢測探頭能實現0°~120°的空間自由回轉。(3)自定心夾緊機構夾緊直徑8~50mm。

查看全文

靜脈輸液穿刺方法論文

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常用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也是醫院作為救死扶傷治療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穩、準、快高質量建立好靜脈通路,達到快捷的治療目的,一直是我們護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技術操作內容。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對部分需要靜脈輸液的患者采取免用止血帶方法進行靜脈穿刺,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1998年7月至2001年3月,分別在急診科、泌尿科選擇普通輸液患者3000例次,其中男性1729次,女性1261次,年齡7-80歲,分成甲、乙兩組,每組1500例次,甲組采用常規靜脈穿刺法,乙組采用無止血帶穿刺法,靜脈輸液部位為四肢遠端淺靜脈,各組分別由2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管護師、護師操作。

二、靜脈輸液穿刺方法:1、無止血帶穿刺法:備齊用物,選擇血管,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一般取上肢血管,使肢體重心向下稍垂,術者與患者角度適宜操作為宜,一般角度不要大于40度角,用手輕輕摩擦皮膚30秒至1分,常規皮膚消毒,患者握拳,術者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針與皮膚呈15-30度角,正面或旁側進針直刺血管,見針尾部有回血時再沿血管前行約0.1-0.2cm,有時靜脈壓力低,須用左手食指在穿刺針上2cm處向下方輕輕推壓血管方見針尾部回血。穿刺成功后,囑患者松拳用膠布固定針頭,調節輸液速度,在操作過程中除不用止血帶外,其他操作步驟與常規靜脈穿刺法相同。2、將選擇血管部位上端15-20cm處向下握推1-2分,使血管充盈,在所選擇穿刺血管上方2-3cm處用食指或姆指壓迫所要穿刺血管,以此固定血管,然后進行穿刺,余下操作方法與上述靜脈穿刺法相同。

三、結果:采用常規與不用止血帶靜脈穿刺方法為患者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甲乙兩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經統計學處理未見明顯差異(附表)靜脈輸液患者采用常規法與不用止血帶穿刺輸液方法結果比較P>0.05四、討論靜脈穿刺技術是治療疾病、搶救危重患者護士的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護理專業教科書有一整套常規操作標準穿刺技術方法,為護士提供了完善實用的理論依據。幾年來在臨床工作中,常發現扎用止血帶行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諸多不適。1、疼痛。2、凝血機制差,止血帶扎痕成淤血紫斑,我們在常規輸液的基礎上,摸索出不用止血帶穿刺法,取得了較好效果。其依據為患者飲食正常,無腹瀉、高熱以致腹水者,其血管內血液充盈壓與血容量成正比。因此人體血容量正常狀態下,靜脈穿刺針入血管后針尾均可見回血,如靜脈壓低未見回血,抬左手即在穿刺血管上方1cm處用食指向下輕輕推壓該血管即可見到回血。若準備穿刺時見血管充盈不足,將一指壓在被穿刺血管上端2-3cm處,受重力影響壓力明顯增加,從而增強了遠端淺靜脈的充盈程度,使靜脈穿刺容易成功,從甲乙兩組比較看來,穿刺成功率經統計學處理,一針見血率P>0.05,也就是說采用無止血帶穿刺法與常規靜脈穿刺法,兩者之間效果差異不大,幾乎相同,但前者有以下優點:1、避免患者扎止血帶所致的不適。2、避免因松開止血帶的外力作用導致的穿刺針頭斜面滑脫出血管外,提高成功率。3、減少輸液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查看全文

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方法:通過醫學文獻及臨床經驗認真分析總結。結果:小兒靜脈穿刺成功與否與護士的心理素質、靜脈的選擇、持針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關。結論: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應從提高護士心理素質及加強技術訓練入手,同時要針對患兒的具體情況,因人而宜,必要時還可借助一些輔助器械。

關鍵詞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率

心理素質

在小兒靜脈輸液中,護士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直接關系到靜脈穿刺輸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調節。對患兒進行必要的安撫,盡量減少緊張恐懼的心理,使患兒及時進入良好的穿刺狀態。

靜脈的選擇

靜脈的選擇應避免在骨隆突處、關節部位、靜脈活瓣處穿刺,還要根據患兒的病情進行合理的選擇。先頭皮后四肢、先額后枕、先大后小。小兒頭皮靜脈極為豐富,較大的有額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及枕靜脈,便于固定,又不影響患兒活動,便于保暖,故多采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