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農增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10:09: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促農增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推進特色農業促農增收政策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就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的特色農業,制定以下政策:

一、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繼續執行國家農資綜合直補、國家良種補貼、省種糧大戶補貼、省水稻良種補貼、農機購置和作業環節補貼、種糧大戶水稻政策性農業保險等各項政策。落實“農機作業券”制度,鼓勵實行農業機械化作業,對實行水稻機械化插秧、油菜機械化收割的,縣財政按實際面積給予補助。大力推廣優質高產糧食品種和省工節本增產技術,縣財政每年繼續安排3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優質糧油試驗示范補貼。縣政府統籌安排一定資金,專項用于小型收割機械等小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繼續安排救災種子儲備專項經費10萬元,完善糧食作物救災種子儲備制度。

(二)著力提升茶、菌主導產業。繼續落實茶葉基地發展補助政策,鄉鎮統一規劃并經主管部門認定、坡度25度以下山地、山塢田連片發展5畝以上的,經主管部門驗收合格,按實際驗收面積一次性補助200元/畝;老茶園改種換植,通過項目驗收的,一次性補助300元/畝。茶葉加工廠優化改造,經驗收合格,達到省標準的,每座獎勵3萬元;被確認為骨干示范茶廠的,每座獎勵5萬元。推進食用菌縣內生產小區建設,新建20萬袋以上生產示范區,廠房達到3000㎡以上的,一次性補助6萬元。

(三)積極培育竹產業基地。毛竹速生豐產林造林連片50畝以上,一次性補助300元/畝;“杉改竹”、毛竹一般造林一次性補助150元/畝;毛竹低產林改造、撫育、擴鞭一次性補助100元/畝。推進毛竹示范園區建設,經主管部門立項并實施的新建和修擴建竹林道,按項目管理要求,給予一定的補助;對修建蓄水池等竹林抗旱設施,發展節水灌溉的,給予一定的補助。

(四)加大油茶低產改造力度。連片50畝以上的油茶低產改造、撫育,經驗收達到標準的,一次性補助80元/畝。

查看全文

鄉鎮促農增收工作匯報

2014年上半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我鎮按照縣2014年促農增收工作部署,認真貫徹落實好農民增收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工作目標實現。現就我鎮上半年以來開展促農增收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積極籌措,抓好促農增收各項措施落實

一是抓住蔬菜價格契機,抓好瓜菜生產管理銷售。今年全鎮冬種瓜菜種植面積5016畝,春節過后各類瓜菜陸續收獲銷售,瓜菜行情較好,收獲各類瓜菜4236.8噸,總產值1726.1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461.5元;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在新種植四棱豆37畝;廣泛發動群眾種植葉菜,正在籌備建設毛瑞上村和響水新隊村2個“菜籃子”示范基地.

二是加大林下經濟發展力度,扶持養殖業形成效益。加大林下經濟發展,尤其是益智種植,在地區林下種植益智千畝,今年益智價格有8元/斤,每畝收成800元,同比增長每斤漲幅3元。同時不斷加大扶貧工作力度,為我鎮農民增收提供強力支持。在扶貧辦的支持下,扶持魚苗發展養魚業,新增養魚專業戶45戶,今年上半年全鎮已經恢復災后蜜蜂繁殖,已經由災后的80箱,新增16箱,蜂蜜價格較好,每斤保持70—100元。

三是加強技能培訓,鼓勵發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籌備開展養魚、養豬、養雞、瓜菜管理等種養技術培訓3期。在鎮里舉辦1次大型招聘會,當場招聘成功25人,另有112人簽訂意向書,1至6月份外出務工708人(其中長工243人、短工465人),直接經濟收入341.25萬元。短工數量較往年有所增加,務工地點多在海口、三亞等地,部分農戶還在農閑時到三亞、五指山或鄰近鄉鎮承包果園、菜地或者打短工進行瓜菜管收、水果采摘等。

四是投入大量資金,扶持帶動農村產業發展。我鎮充分利用好省、縣各項資金的扶持帶動作用,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投入資金重點扶持政府鼓勵的高效益、高品質和帶動力強的特色資源產業化項目。扶持了合口村委會順順養雞合作社,已經出欄3批次,每批10000只,產值30萬元;扶持什龍養豬合作社豬場建設已經竣工投產,推動五指山豬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大力扶持發展水產養殖。今年新增加魚塘156畝,配合縣畜牧局扶持150戶農民養魚232萬尾;繼續擴大家禽養殖,扶持什邱等62戶農戶養殖白蓮鵝3964只;已扶持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其中種植業19家,養殖業53家,織錦合作社2家,農業機械化合作社1家。

查看全文

農業園區促農增收調查報告

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否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今年以來,鎮因地制宜,大膽探索,通過抓園區、建基地、搞示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力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前5個月,全鎮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鎮的做法,對促進全縣農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現將他們的做法整理印發,供各級各部門參閱。

一、工作成效及主要做法

今年,鎮黨委、政府搶抓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良好機遇,積極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建設養殖小區。養殖小區地處現代農業示范園中部,占地10畝,總投資80萬元。修建牛棚56間,沼氣池8座,氨化池8座,管理、飼料房16間,至少可養牛160頭。年底可創收24萬元以上,8戶群眾戶均增收3萬元。二是發展拱棚蔬菜。由鎮政府聘請技術人員統一搭建小拱棚50座,承包給3戶蔬菜大戶進行種植和經營,每座拱棚已實現收入600元,戶均增收1萬元。三是擴大育苗基地。育苗產業是鎮的特色產業之一。鎮上不斷增加育苗品種,使育苗小區繁育面積由原來的50畝增加到今年的120畝,品種由原來的以落葉松為主的3個常規品種發展到現在的以落葉松、油松、紅葉李、云杉等為主的9個品種,參建農戶也由最初的21戶發展到目前的45戶。初步計算,畝均每年創收1.4萬元,120畝創收165萬元以上,戶均增收3.7萬元。

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科學規劃,政府引導。一是科學規劃。鎮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現代農業示范園進行了總體規劃,總體規劃面積1000畝,計劃投資1500萬元,利用5年時間,分三期建設。園區規劃為七個功能小區,即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種苗繁育區、養殖區、藥材種植區、蔬菜花卉區、水產養殖及休閑娛樂區、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區。二是配套設施。鎮上自籌資金建成了園區主干道路,接通了水、電,平整了建設場地,使園區實現了“三通一平”,并配套了相應的基礎設施,聘請技術人員統一搭建了蔬菜小拱棚,為下一步培育產業、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便利。三是完成土地流轉。要建辦園區,必須將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這是制約各地發展農業園區的主要因素。鎮黨委、政府遵循市場規律,創新思維,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鎮政府在與農戶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租用土地,然后又以同樣的價格租給養殖戶和種植戶進行產業開發和經營。其中,養殖小區租用土地10畝,蔬菜花卉區租用土地30畝,育苗小區租用土地120畝。通過土地流轉,順利解決了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難題,突破了長期以來困擾各級黨政組織和農戶的體制性障礙。

2、加強領導,強化宣傳。鎮、村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公告等形式,對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目的意義、優惠政策等進行了廣泛宣傳,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鎮上研究制定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方案》,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了各個小區的包抓領導和包抓干部,落實了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調度,保證了園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縣農牧局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指派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強化了對科技人員的管理,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查看全文

做好促農增收的“加減乘除”

最近,我們到縣,圍繞我市農民收入的構成、制約因素和增收潛力等方面展開調研,從中獲得了一些促農增收的啟示。

一、我市農民收入的變化特點

從我市農民收入的整體現狀看,總體水平偏低、收入差距拉大、增長幅度減緩、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矛盾仍十分明顯。其變化趨勢和特點是:

(一)農民收入低位運行,城鄉差距擴大。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與全省平均2458元相比,相差105元;與省會南昌市相比,相差455元;僅相當于撫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的34.5%。近幾年的城鄉居民收入比,2001年為2.77:1,2002年為2.81:1;2003年為2.89:1,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呈逐步擴大的趨勢。

(二)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增幅差距拉大。2003年全市GDP總量為168.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人均GDP4478元,比上年增長11.9%;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3.5%。農民收入增幅與GDP增幅的差距已擴大到8.4個百分點。

(三)農民收入的區域特征明顯,呈不均衡分布。調查顯示,沿公路或城鎮中心周邊的農戶人均純收入要明顯高于邊遠山區的農戶。市區城郊的孝橋鎮2003年的農民人均收入,要高于臨川西北部山區大崗鎮610元,高于金溪縣左坊鎮750元。而同一區域間的農戶,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勞動力結構和產業投向不同,收入也有很大的差異。左坊鎮農村居民中有70%左右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其人均純收入為1960元,而平均水平以上30%高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達2790元,是低收入農戶的1.4倍。

查看全文

勞務經濟促農增收工作匯報

近年來,縣委、縣當局容身縣情,積極指導城鄉充足勞動力外出務工,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務經濟完成了“五個改變”:一是由“游擊隊”向“集團軍”改變。外出務工人員由1995年的1萬人開展到當前的21萬人,個中100人以上規劃的務工步隊300多個,500人以上的140個,1000人以上的有20多個。二是由“膂力型”向“智能型”改變。每年培訓外出務工人員8000人次以上,輸出技能人員3.2萬人以上,占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的16%。三是由“打工潮”向“創業流”改變。全縣務工族中擁有100萬元以上資產的已逾50人,個中資產過萬萬元的企業家有7人,構成了一個新興的“老板群體”。四是由“掙輔幣”向“掙洋錢”改變。當前,全縣在國外務工的農人已達500多人,外派勞務收入達100萬美元。五是由“東南飛”向“鳳還巢”改變。當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1685人,投資1.4億元,興辦各類經濟實體1440個,帶動了3.5萬人就業。2007年,全縣完成勞務總收入達12.15億元,占GDP34.4億元的35.32%。勞務收入成為全縣農人最直接、最有用的增收起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柱。我們的首要做法是:

一、統策劃劃,送農人一個“金手指”。“金手指”就是當局指導。一是樹立大勞務觀念。縣委、縣當局把開展勞務經濟作為全縣重點開展的五大支柱財產之一,列入全縣經濟建立和社會開展總體目的及“十一五”規劃,制訂了實在可行的勞務輸出治理方法和輸出方案,確保勞務經濟可繼續開展。二是樹立大協作觀念。各級各部分把開展勞務經濟擺在凸起地位,仔細實行職責,自動參加效勞,構成了連合協作、齊抓共管的優越場面。三是樹立大市場觀念。我們既注重占據國內市場,又注重拓寬國外市場;既注重規劃市場,又注重零散市場;既注重普通化市場,又注重特性化市場。對峙走市場化、財產化、特征化之路,構成全方位的勞務輸出格式。

二、強化培訓,送農人一把“金鑰匙”。“金鑰匙”就是技藝培訓。一是渠道多元化。鼎力開展職業教育,樹立培訓基地和培訓機構,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全縣已建省級勞務培訓基地1個、市級勞務培訓基地3個。近年來,各級就業培訓機構共培訓外出務工人員近4萬人,完成了每年“千名技工出”的目的。二是條理合理化。積極展開技工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下崗賦閑人員免費轉崗培訓等短、中、長時間培訓,對外出務工人員分初、中、高級三個條理進行培訓,知足了外出務工人員分歧條理的需求。三是內容適用化。凸起操作入手才能,進步練習課時比重,把教室搬到練習現場,邊練習邊學技藝,進步了學員的入手才能,順應了勞務市場的實際需求。四是專業正軌化。全縣8家培訓機構已開設了電腦、電工、電焊、車工、治理等20多個專業,經由正軌培訓的人員,外出就業的成功率達98%以上,收入程度比普通外出人員凌駕近30%。

三、完美機制,送農人一座“金橋梁”。“金橋梁”就是組織凝集。一是完美政策,架起勞務輸出的“縱貫橋”。經過戶籍治理準則變革、完美地盤承包政策、完美城鄉勞務市場和標準中介效勞等政策辦法,清算和作廢農人進城務工的各類限制性規則,完成勞動力雙向活動,積極擴展勞務輸出,推進勞務經濟疾速開展。二是健全組織,架起溝通銜接的“信息橋”。充沛發揚行政資本優勢,出力完美縣、鄉、村三級勞務輸出組織。縣鄉均成立了勞務任務治理辦公室,詳細擔任勞務培訓、輸出指導和治理效勞任務;在鄉鎮、街道和社區樹立了勞動保證機構67個,成立各類職業中介機構49個;開通了勞務信息網,實時精確地供應勞務需求信息,建立對接平臺,構成“雙贏共進、互惠協作”的勞務經濟協作機制。三是強化監管,架起組織建立的“連心橋”。注重對外出務工黨員的教育治理,確保黨員離鄉不離黨,活動不流掉。在外出務工經商黨員相對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新疆等10多個城市樹立黨組織,把70%的外出務工黨員歸入組織治理,加強了務工人員的凝集力、戰役力。

四、聯動效勞,送農人一根“金手杖”。“金手杖”就是雙向維權。一是維護權益,積極探究“泉源建會、屬地治理、結合互動、雙向維權”的任務機制。2003年以來,共為全縣務工人員追繳拖欠工資1800余萬元,協助農人工簽署和補簽勞動合同近4萬份,協助處置農人工侵權案件150起,依法索賠金額1200余萬元,對農人工展開司法援助53起,挽回直接經濟損掉近600萬元。二是營建情況,叫響“勞務致富、致富榮耀”的標語。實時清算、修訂和廢棄“限農、歧農、排農”的政策和規則,加速地盤流轉,讓更多的農人從地盤上走出去。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者,與外商外資一致看待,落實優惠政策,支撐和鼓舞外出務工人員回歸創業。三是供應保證,鼎力展開各類幫扶效勞運動。充沛發揚各級組織和本能機能部分的效果,組織意愿效勞隊、出產突擊隊、群眾合作組,協助外出務工農人搶種搶收,解除出產上的后顧之憂;在縣城建了“農人工公寓”,處理進城務工農人的吃住難題;兌現落實“兩免一補”政策,處理農人工后代上學問題;展開“關喜歡留守兒童舉動”,確保存守兒童安康生長;履行“一證制”,讓參與鄉村協作醫療的農人工可以在務工地治病并報銷醫藥費,開通了農人工就醫的“綠色通道”。

五、培養品牌,送農人一塊“金招牌”。“金招牌”就是打造品牌。一是本質培養品牌。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鼎力推行“訂單式”、“定向式”、“儲藏式”培訓,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步勞務人員的就業技藝。二是特征定位品牌。依托傳統優勢,找準市場定位,確立了以磚刀、菜刀、鉸剪、螺絲刀為主的“四把刀”勞務品牌計謀,打造特征勞務,全縣以“四把刀”為業的務工人員近2萬人。三是形象塑造品牌。注重具體提拔外出務工人員的綜合本質,打造“巴山漢子、諾水妹子”的勞務新品牌,樹立籍務工人員的優越形象,加強外出務工人員的全體競爭力。2000年以來,有3名務工者遭到省委、省當局的表揚,25人被評為全市“回籍創業標兵”,為革命老區博得了聲譽,樹立了形象。

查看全文

農業局促農增收工作要點

農業工作總體思路是: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中心,以農業標準化、產業化、規范化為總抓手,以“十百千萬”工程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落實黨的各項惠民強農政策措施,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計劃達到1579億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12726元,增長12.5%。

一、突出工作重點,實施“十百千萬”工程

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重點培育發展10個規范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建100個糧果菜畜標準化示范園場,培育100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培訓農民2萬人次。合作社建設要達到規范管理、有序運行、發揮實效的目標;標準化示范園場要達到具備規模、管理標準、示范性強的目標,其中:果品基地24個,蔬菜10個,糧食6個,養殖業6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培育和農業科技培訓工作,要依托農技推廣示范縣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按照局屬各單位工作性質,細化任務分工,協同完成。年內要舉辦培訓班150場次以上,選定的100名農業技術員每年入戶開展科技指導10次以上。

二、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以果蔬特色高效產業為主攻方向,通過落實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提升質量安全水平,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提升品牌效益,通過膨脹基地規模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產品營銷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份額,形成地域品牌優勢。

1、扎實推進“三品”認證工作。按照政府扶持、企業牽頭、農戶參與的原則,加快“三品”認證步伐。種植業產品要在綠色食品認證的基礎上,向有機食品發展,同時抓好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養殖業產品要在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的基礎上,實現綠色食品認證的新突破。年內,全市新增“三品”認證8個,其中:無公害產品認證3個,綠色食品認證4個,有機食品認證1個。

查看全文

走村入戶促農增收指導意見

為全面貫徹落實縣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培育現代農業新高地、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地,經縣農村六大重點工程建設指揮部研究,確定在全縣涉農部門中開展“走村入戶、貼心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活動。現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縣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農民增收致富為中心,號召全縣各涉農部門及農業戰線上的廣大干部職工傾聽民聲、體察民情,轉變作風、貼近群眾,積極主動提供“科技、培訓、信息、政策”四項服務,推動農業生產能力、農村富裕水平、農民幸福指數持續提高,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現代農業新高地、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地”。

二、活動內容

(一)提供科技服務,推動農業依靠科技加快發展

1.大力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全縣科技人員要堅持勤下鄉、多下鄉,做到與群眾面對面傳授、手把手指導。各涉農部門要加大農業科技宣傳力度,把更多的農業科技圖書、技術資料送到群眾手中。

查看全文

在全縣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農增收會議上的講話

在全縣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促農增收會議上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促農增收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省、市的要求,全面部署我縣促農增收各項工作任務,動員全縣廣大干部統一思想,迅速行動,扎實工作,卓有成效地抓好促農增收工作,切實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下面,我講三個方面問題。

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開展促農增收工作的重大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促進農民增收的主題,從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尤其是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作出了重大政策調整。一是取消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我省作為試點省份,直接取消了農業稅。二是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從糧食風險金中拿出不少于的資金直接補貼種糧農民。種良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的農民還可以獲得良種補貼。三是對農民培訓進行補貼,安排資金專門用于農民工的培訓。四是進城農民可以享受城鎮市民的社會福利待遇。五是對農業機械化給予資金扶持。六是免除農村流動小商販的稅費。七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資金扶持。八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保費的補貼。可以說,中央一號文件既是一個親農親民的文件,也是一個富農富民的文件;既是一個放寬政策給實惠的文件,也是一個減負擔增效益的文件;既是一個具有戰略前瞻性的文件,也是一個體現農村工作新思路的文件。這必將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據匡算,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取消農業稅這三項政策,農民人均就可以獲得元以上直接利益。此外,今年農業生產的客觀條件也十分有利,去年雨量充足,今年墑情較好,農產品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而且短時期內不可能有大的回落。所有這些都給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可以說,農業和農村經濟大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們全縣各級干部必須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全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特別是要按照上級部署,深入開展好促農增收工作。對此項工作,全縣各級干部要予以高度重視,充分認識開展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開展促農增收工作,是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重大舉措。中央一號文件涵蓋面廣,理論性強,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農民消化、理解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盡快理解一號文件的精神實質。另外,為把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措施落到實處,省里出臺了實施意見,對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進行了細化、實化。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抓好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我們組織干部深入農村,開展促農增收工作,就是讓大家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把中央扶持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及省里制定的實施意見送到農村,送到田間地頭,送到每個農戶,真正讓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盡快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從而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把政策變成促進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實際行動。

查看全文

在全縣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促農增收會議中央領導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縣促農增收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省、市的要求,全面部署我縣促農增收各項工作任務,動員全縣廣大干部統一思想,迅速行動,扎實工作,卓有成效地抓好促農增收工作,切實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落到實處。下面,我講三個方面問題。

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開展促農增收工作的重大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促進農民增收的主題,從穩定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尤其是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作出了重大政策調整。一是取消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我省作為試點省份,直接取消了農業稅。二是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從糧食風險金中拿出不少于的資金直接補貼種糧農民。種良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的農民還可以獲得良種補貼。三是對農民培訓進行補貼,安排資金專門用于農民工的培訓。四是進城農民可以享受城鎮市民的社會福利待遇。五是對農業機械化給予資金扶持。六是免除農村流動小商販的稅費。七是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給予資金扶持。八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保費的補貼。可以說,中央一號文件既是一個親農親民的文件,也是一個富農富民的文件;既是一個放寬政策給實惠的文件,也是一個減負擔增效益的文件;既是一個具有戰略前瞻性的文件,也是一個體現農村工作新思路的文件。這必將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據匡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僅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取消農業稅這三項政策,農民人均就可以獲得元以上直接利益。此外,今年農業生產的客觀條件也十分有利,去年雨量充足,今年墑情較好,農產品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而且短時期內不可能有大的回落。所有這些都給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可以說,農業和農村經濟大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們全縣各級干部必須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全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加快發展。特別是要按照上級部署,深入開展好促農增收工作。對此項工作,全縣各級干部要予以高度重視,充分認識開展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

第一,要充分認識到開展促農增收工作,是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重大舉措。中央一號文件涵蓋面廣,理論性強,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農民消化、理解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民盡快理解一號文件的精神實質。另外,為把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措施落到實處,省里出臺了實施意見,對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進行了細化、實化。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抓好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我們組織干部深入農村,開展促農增收工作,就是讓大家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把中央扶持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及省里制定的實施意見送到農村,送到田間地頭,送到每個農戶,真正讓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盡快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從而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把政策變成促進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實際行動。

第二,要充分認識到開展促農增收工作,是幫助鄉村解決備春耕生產實際問題的現實需要。縣委、縣政府對今年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就是要實現糧食生產大豐收。按照大豐收的目標,農民在春耕中,仍然面臨著缺資金、缺技術和投入不足等諸多問題,特別是由于去年我縣農業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民手中持幣量減少,今年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又普遍漲價,這必將影響農民對備春耕生產的投入,一些農民對高標準搞好今年的備春耕生產,在認識和技術標準的把握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需要我們幫助解決的問題很多,比如今年地怎么種,錢怎么掙,農民現在需要了解哪些政策,哪些市場信息,哪些技術,哪些方面還需要幫助。而我們組織干部深入基層開展促農增收工作,就是要了解他們所想、所盼、所需,解決好他們的燃眉之急,幫助農民種上地,種好地。只有這樣,才能不違農時,高標準、高質量地搞好今年春耕生產。

查看全文

林業局促農增收工作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精神,促進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規范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及其行為,維護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加快現代林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林業實際,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

(一)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促進互助合作的重要形式。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在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基礎上,同類林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建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能夠有效地解決林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農戶“辦”不了或“辦起來不合算”的難題,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的交易費用大和風險成本高的問題,對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將產生重要作用。

(二)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抓手。林業生產周期長,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實現良性循環。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有利于突破家庭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發揮規模經營的優勢,推進林業標準化、產業化、信息化、生態化發展,提高林業勞動生產率和林地產出率;有利于發展林產品加工流通業,帶動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林業發展進程。

(三)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經營、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有利于降低林產品生產和流通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創新機制,激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農民投資收益;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市場談判地位,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四)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是培育新型市場主體、發展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專業化分工合作,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林業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形成共同購買林業生產資料、租賃機械、銷售產品、共享技術信息的合作體;有利于共同經營森林,克服生產周期長的弱點,形成有效的資金流;有利于聯合從事林產品加工業,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產權明晰、內部運行機制規范的新型市場主體,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