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5 22:0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代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代謝

透析靈芝代謝產物對腫瘤細胞的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靈芝代謝產物對腫瘤細胞的作用。方法①體質量為18~22g昆明140只小鼠隨機分為7組,其中6組左前腋皮下注射S180,然后分別給予生理鹽水、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環磷酰胺、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加抗血清組、口服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組和單純腹腔注射抗血清組處理,未注射S180的20只給予生理鹽水,一周后處死各組動物觀察各組腫瘤質量大小、血清TNF-α水平、血清中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變化。結果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加抗血清組能有效減輕荷瘤小鼠的腫瘤質量,其質量減輕程度與環磷酰胺無差異。結論靈芝代謝產物中的羥基可能參與了抗腫瘤作用。

關鍵詞:靈芝代謝產物;TNF-α;腫瘤;羥基

靈芝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靈芝屬藥、食兩用真菌。其在自然界生長過程中必然要與細菌等自然界其他微生物爭奪營養,而靈芝作為一種真菌,生長速度要遠慢于細菌,所以作為靈芝能獲勝的法寶之一可能就是其代謝產物,而真菌代謝產物的開發早已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歷史上青霉素的發現就是例證,在這方面我國的發展步伐卻比較慢,靈芝代謝產物藥理作用的開發也將豐富我國中藥的用途。對于靈芝代謝產物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其中靈芝多糖的測定上[1]。但靈芝的代謝產物是否能夠對腫瘤細胞有所作用?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1材料與儀器

1.1試劑環磷酰胺(CTX)注射液由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為071002)。TNF-αELISA試劑盒購于渤海生物公司。肝功能檢測試劑盒購于上海榮盛公司。

1.2含靈芝的代謝產物培養基取生長于斜面固體培養基上的靈芝菌泥(約1cm2)接種于100ml液體培養基(含2%黃豆粉,2%蔗糖,0.075%的磷酸二氫鉀,0.03%的硫酸鎂),25℃100r/min條件下培養5d,用濾紙過濾后得到含靈芝的代謝產物培養基。將這些培養基在-20℃條件下保存待用。

查看全文

小議靈芝代謝對腫瘤細胞的影響

摘要:目的了解靈芝代謝產物對腫瘤細胞的作用。方法①體質量為18~22g昆明140只小鼠隨機分為7組,其中6組左前腋皮下注射S180,然后分別給予生理鹽水、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環磷酰胺、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加抗血清組、口服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組和單純腹腔注射抗血清組處理,未注射S180的20只給予生理鹽水,一周后處死各組動物觀察各組腫瘤質量大小、血清TNF-α水平、血清中谷草轉氨酶和谷丙轉氨酶變化。結果腹腔注射含靈芝代謝產物培養基加抗血清組能有效減輕荷瘤小鼠的腫瘤質量,其質量減輕程度與環磷酰胺無差異。結論靈芝代謝產物中的羥基可能參與了抗腫瘤作用。

關鍵詞:靈芝代謝產物;TNF-α;腫瘤;羥基

靈芝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的靈芝屬藥、食兩用真菌。其在自然界生長過程中必然要與細菌等自然界其他微生物爭奪營養,而靈芝作為一種真菌,生長速度要遠慢于細菌,所以作為靈芝能獲勝的法寶之一可能就是其代謝產物,而真菌代謝產物的開發早已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比如歷史上青霉素的發現就是例證,在這方面我國的發展步伐卻比較慢,靈芝代謝產物藥理作用的開發也將豐富我國中藥的用途。對于靈芝代謝產物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其中靈芝多糖的測定上[1]。但靈芝的代謝產物是否能夠對腫瘤細胞有所作用?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1材料與儀器

1.1試劑環磷酰胺(CTX)注射液由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為071002)。TNF-αELISA試劑盒購于渤海生物公司。肝功能檢測試劑盒購于上海榮盛公司。

1.2含靈芝的代謝產物培養基取生長于斜面固體培養基上的靈芝菌泥(約1cm2)接種于100ml液體培養基(含2%黃豆粉,2%蔗糖,0.075%的磷酸二氫鉀,0.03%的硫酸鎂),25℃100r/min條件下培養5d,用濾紙過濾后得到含靈芝的代謝產物培養基。將這些培養基在-20℃條件下保存待用。

查看全文

植物代謝組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技術步驟、分析方法以及實際應用三個方面對當前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面臨的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藥用植物;代謝組學;功能基因組學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內代謝物進行大規模分析的一項技術[1],它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藥用植物代謝組學主要研究外界因素變化對植物所造成的影響,如氣候變化、營養脅迫、生物脅迫,以及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等引起的微小變化,是物種表型分析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現代中藥研究中,代謝組學在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藥資源和質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另外,在對模式植物突變體文庫或轉基因文庫進行分析之前,代謝組學往往是首先考慮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國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對擬南芥突變株進行大規模基因篩選的例子,這為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功能的闡明和選育可供商業化利用的轉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礎。

圖1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四個層次略

目前,還有許多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計劃尚未完成,由于代謝組學研究并不要求對基因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與這些作物有關的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也是其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相比的優勢之一。代謝組學研究涉及與生物技術、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計量學和信息學相關的大量知識,Fiehn[2]對代謝組學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類(見表1)。

1代謝組學研究的技術步驟

查看全文

寵物犬營養代謝性疾病的調查

寵物犬營養代謝性疾病的調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犬已不再是單一作為看護、狩獵、偵察、畜牧等工作之用,越來越多的犬類,特別是小型犬,因其體型輕巧、性格溫順、聰明靈活,被城市以及近郊居民當作寵物飼養;但由于人們養犬往往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寵物犬的飼養和管理上經驗不足,容易使它們患上各種疾病,給飼養者的精神和經濟上帶來不小的損失,營養代謝病是其中的一大類疾病。

營養代謝性疾病是營養紊亂和代謝紊亂疾病的總稱,營養紊亂是因為動物所需的某些營養物質的量供給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營養物質的過量而干擾了另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而代謝紊亂是因體內一個或多個代謝過程異常改變導致內環境紊亂引起的疾病。原創:據南京市康樂寵物醫院門診部2006年2月、3月兩個月的資料記載,曾接觸到寵物犬產后癱瘓、睪丸萎縮、四肢無力站立、白內障、幼犬生長緩慢、急性胰腺炎等病例,經過詢問主人發病犬的癥狀與臨床檢查,初步判定其為缺乏(或過量)某一種營養成分或微量元素而致,及時采取措施對癥治療,起到了明顯的效果。

1寵物犬營養代謝性疾病發生的比例與種類

經過調查,發現動物醫院寵物門診平均每天有20條狗(包括復診)前來就診,除了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和內科病外,患營養代謝病的占15%。寵物犬的營養代謝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1、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性疾病;2、維生素代謝性疾病;3、礦物質代謝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一般有病程時間長、發病率高(特別是處于發育、妊娠、泌乳階段)、臨床癥狀多樣化、具有某一特征性器官的病理變化等特點。下頁表是南京市康樂寵物醫院2006年2月、3月份寵物犬營養代謝病統計表。

寵物犬營養代謝病分類統計表單位:只

查看全文

藥用植物代謝組研究論文

摘要:從技術步驟、分析方法以及實際應用三個方面對當前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面臨的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藥用植物;代謝組學;功能基因組學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內代謝物進行大規模分析的一項技術[1],它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藥用植物代謝組學主要研究外界因素變化對植物所造成的影響,如氣候變化、營養脅迫、生物脅迫,以及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等引起的微小變化,是物種表型分析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現代中藥研究中,代謝組學在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藥資源和質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另外,在對模式植物突變體文庫或轉基因文庫進行分析之前,代謝組學往往是首先考慮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國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對擬南芥突變株進行大規模基因篩選的例子,這為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功能的闡明和選育可供商業化利用的轉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礎。

圖1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四個層次略

目前,還有許多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計劃尚未完成,由于代謝組學研究并不要求對基因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與這些作物有關的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也是其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相比的優勢之一。代謝組學研究涉及與生物技術、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計量學和信息學相關的大量知識,Fiehn[2]對代謝組學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類(見表1)。

1代謝組學研究的技術步驟

查看全文

代謝綜合征中醫病機論文

【摘要】結合文獻,分析代謝綜合征的中西醫發病特點,闡述了脾、肝、腎在脾虛濕盛、肝郁化熱、痰瘀互阻、虛損變癥等不同階段的相互關系和發病機理,分析了代謝綜合征的動態演變和內在的整體關聯性,提出及時處理脂肪代謝紊亂是防治代謝綜合征的關鍵,并為中西醫結合臨床處理代謝綜合征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病機;中醫

Abstract:Reviewtheliterature,weanalysisthemetabolicsyndrome(MS)pathogenesis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eatures,andexplorerelationshipsandpathogenesisofthespleen,liverandRenalatthedifferentstagesofMS:spleendeficiencyinthekidneydampness,heatofLiverdepression,phlegmhindrancewastingdisease,toAnalysisthemetabolicsyndrome''''sdynamicevolutionoftheoverallrelevanceinherent.Wecandrawtheresultthatitisthekeytopreventtimelyprocessingoffatmetabolismdisorderofmetabolicsyndrome.Anditprovidesabasistheoreticalguidingforclinicaltreatmentofmetabolicsyndromewiththe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Keywords:metabolicsyndrome;Pathogenesis;TCM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多種代謝異常成分聚集于同一體,并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為臨床終點的病理狀態。其病理非常復雜,病程較長;胰島素抵抗是其核心特征。腹型肥胖是公認的高危因素,脂肪代謝障礙在發病中起到關鍵作用,其中游離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的異位(胰島β細胞、肝細胞、肌肉等)沉淀對非脂肪細胞產生毒性作用,是導致相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障礙、降低清除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病理現象的根本原因[1]。因此,調節脂肪代謝紊亂是防治MS的首選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認為MS是個漸進的過程,初期多以血脂紊亂為主,漸見糖耐量低減,其后出現糖尿病。具體可涉及血脂紊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病以及糖尿病后期的各種并發癥如心肌梗塞、腦梗塞、糖尿病性腎病、周圍神經炎、骨質疏松等。現代中西醫結合研究表明MS病機可歷經脾虛濕盛、肝郁化熱、痰瘀互阻、虛損變癥,而痰濕可貫穿于MS的整個病理過程。現僅從中醫理論探討其病機,對該病癥的防治提供參考。

1代謝綜合征的病因病機概述

查看全文

加強代謝綜合征的管理

我國是發展較快而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人口已達到13億,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人民健康和素質有較大的提高,才能保障社會和諧與持久發展。在新的世紀,醫學衛生戰線不僅要面臨新的傳染性疾病,社會變革、經濟文化生活的變化勢必導致一些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逐漸乃至快速增加。代謝綜合征又稱代謝異常心血管綜合征,在我國已經流行,它是一組心血管疾病危害因素的聚集與組合,諸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血糖調節受損、異常)、炎癥、血凝增強、纖溶降低等因素的參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增加以及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增長。沒有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其8年生存率與患有心肌梗死的非糖尿病患者相當。代謝綜合征正在威脅著人民的健康,也將增加社會經濟、個人經濟及心理負擔。

一、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定義和診斷標準

Reaven在提出代謝綜合征(X綜合征)之前,即有死亡四重奏的名稱,即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構成對心血管的威脅,以后DeFronzo提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之后將代謝綜合征與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兩者等同起來。近年,Reaven認為代謝綜合征的基礎是胰島素抵抗與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所包含的內容更廣泛,它還包括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征及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生等,故認為兩種綜合征不完全相同,代謝綜合征的提出比較切合實際。

國際上對代謝綜合征的定義和診斷標準尚未統一,WHO的診斷標準強調將胰島素抵抗作為基本要求并列入微量白蛋白尿測定,這顯然不適用于群體篩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ATPⅢ)則規定,腹型肥胖、高血壓、血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和空腹血糖受損5項指標中只要≥3項即可診斷為代謝綜合征,不必測定胰島素水平和微量白蛋白尿,更適合于群體篩查和臨床應用。代謝綜合征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體重增加、運動過少、食用碳水化合物過多及吸煙而增加。美國人肥胖超重率高,腹圍普遍較大,代謝綜合征患病率可高達24%。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采用WHO的標準,并根據中國當前實際情況合理吸收兩者的長處,做了兩點修改:一是肥胖定為體重指數≥28kg/m和(或)腰圍男性≥85cm,女性≥80cm;二是胰島素抵抗(HOMA胰島素抵抗指數)以上1/4位點為切割點,但不作為代謝綜合征的基本判定指標,例如在經濟條件差的地區,已明確為糖尿病者可省略胰島素測定。由于所采用的診斷指標不一,包括數值上的差異,各地區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相差較大。

二、代謝綜合征與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代謝綜合征代表著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集聚狀態,它還包括糖尿病前期的糖調節受損和糖耐量減退。超重、肥胖、血脂異常相當常見,高血壓又常見于肥胖,因而血管病變相當多見。尤其大血管病變以動脈粥樣硬化為突出的病理變化,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和事件。動脈粥樣硬化早在糖尿病前期、有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時已發生并有所發展,在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作用下,首先有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和功能異常,內皮細胞可產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NO、活性氧簇物質(超氧陰離子)、前列腺素,內皮素和血管緊張素Ⅱ以及趨化因子、黏附因子,使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等白細胞黏附并游走到內皮下間隙,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進入內膜,而這些脂蛋白經氧化和糖化后可為單核.巨噬細胞所攝取并轉變為泡沫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在炎癥因子和生長因子作用下,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到內膜并增生和分化,使平滑肌細胞從收縮表型轉變為分泌表型,形成脂肪條紋、脂肪纖維斑和粥樣斑塊。動脈粥樣斑塊不穩定(斑塊破裂),最終可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腔或血栓脫落致血管遠端堵塞而發生相應部位的梗死。代謝綜合征可有胰島素抵抗、游離脂肪酸、TNF、IL-6、C反應蛋白、瘦素、抵抗素增加而脂聯素減少等多因素和多種細胞的相互作用,導致心腦血管和頸動脈、下肢動脈的復雜病變。

查看全文

膿毒癥生物喋呤鐵代謝發展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感染致膿毒癥時重要器官生物喋呤、鐵代謝的病理生理意義。方法腹腔感染致膿毒癥模型采用盲腸結扎穿孔法(CLP),用反相高效液相分析法測定24只大鼠肝、肺、腎等組織生物喋呤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其鐵含量。結果膿毒癥大鼠2h時肝、肺、腎組織生物喋呤含量顯著增多,而鐵含量變化不顯著。結論生物喋呤參與了腹腔感染所致膿毒癥的發生、發展過程,而與鐵代謝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膿毒癥生物喋呤鐵代謝

膿毒癥及常常并發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ODS)是內、外科危重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而生物喋呤(BH4)是膿毒癥主要的指標。本研究利用膿毒癥大鼠模型,在不同時相觀察不同組織中生物喋呤與鐵代謝的指標,籍以為MODS的防治尋求可能的途徑。

1材料和方法

1.1動物分組雄性Wister大鼠24只,體重220~300g,實驗動物動物飼養1周以上,實驗前夜禁食,自由飲水。采用盲腸結扎穿孔(CLP)致膿毒癥模型:2%戊巴比妥鈉(80mg/kg體重)腹腔麻醉后固定、鋪無菌洞巾,沿腹正中線作2cm切口,暴露盲腸,絲線結扎盲腸根部,避免腸梗阻,用18號針穿通盲腸3次,并留置1條寬2mm、兩頭貫通盲腸的橡皮片以防止針孔閉合。其后,將盲腸放回腹腔,逐層縫合腹部切口。動物皮下注射林格氏液抗休克。動物隨機分為以下兩組:(1)正常對照(n=6):麻醉后活殺,留取肝、肺、腎組織標本待測;(2)膿毒癥組(n=18):行CLP后,分別于2、8、16h活殺,留取肝、肺、腎組織標本待測。

1.2觀察指標和方法

查看全文

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技術步驟、分析方法以及實際應用三個方面對當前藥用植物代謝組學研究領域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中面臨的挑戰進行綜述。

【關鍵詞】藥用植物;代謝組學;功能基因組學

代謝組學是對生物體內代謝物進行大規模分析的一項技術[1],它是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藥用植物代謝組學主要研究外界因素變化對植物所造成的影響,如氣候變化、營養脅迫、生物脅迫,以及基因的突變和重組等引起的微小變化,是物種表型分析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現代中藥研究中,代謝組學在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藥資源和質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另外,在對模式植物突變體文庫或轉基因文庫進行分析之前,代謝組學往往是首先考慮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國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對擬南芥突變株進行大規模基因篩選的例子,這為與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功能的闡明和選育可供商業化利用的轉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礎。

圖1系統生物學研究的四個層次略

目前,還有許多經濟作物的全基因組測序計劃尚未完成,由于代謝組學研究并不要求對基因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與這些作物有關的研究領域具有更大的利用價值,這也是其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相比的優勢之一。代謝組學研究涉及與生物技術、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化學計量學和信息學相關的大量知識,Fiehn[2]對代謝組學有關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類(見表1)。

1代謝組學研究的技術步驟

查看全文

肝代謝系統研究與應用論文

摘要:肝藥酶在藥物代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肝藥酶的研究方法中,以動物肝臟或肝細胞為基礎,構建體外肝代謝系統是體外代謝研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對體外肝代謝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肝微粒體、基因重組CYP450酶系、肝細胞培養、肝組織切片及離體肝灌流系統等方法。本文綜述近年國內外所應用的不同體外肝代謝系統,并對各體外代謝研究方法進行比較,指出根據各系統的特性、不同的實驗要求和目的,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關鍵詞:細胞色素P450酶;肝微粒體;肝細胞培養;肝組織切片;離體肝灌流

藥物代謝(drugmetabolism)一般是指藥物的生物轉化(drugbiotransformation)。藥物經生物轉化后,可引起藥物的藥理活性或∕和毒理活性的改變。因此,研究藥物的生物轉化,明確其代謝過程,對新藥開發、新劑型設計及制定合理的臨床用藥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肝臟是藥物生物轉化的重要器官,含有參與藥物代謝重要的酶系(細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P450,CYP450),該酶系參與藥物及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CYP450酶系由三十多種同工酶(亞型)組成,主要有CYP1、CYP2、CYP3三大家族[1]。本文所介紹的各種體外代謝系統均含有一種或多種CYP450酶的同工酶,為研究藥物體外代謝提供了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動物肝體外代謝研究可以較好地排除體內因素干擾,直接觀察酶對底物代謝的選擇性,為整體試驗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以肝臟為基礎的體外代謝系統主要包括肝微粒體、基因重組CYP450酶系、肝細胞、肝組織切片及離體肝灌流。

1肝微粒體

1.1肝微粒體的制備

多數采用差速離心法[2],通過高速離心使微粒體與其他成分分離,操作簡單,無需其他試劑輔助。但較耗時,設備要求高,使該法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針對這些情況,可采用試劑輔助分離的方法[3],在離心前額外加入一定比例的PEG6000或CaCl2,促進微粒體沉降。此法對設備要求降低,并縮短了實驗周期。肝微粒體的制備過程均應在4℃下進行。正確、合理地選擇緩沖液,能起到良好介質的作用,按比例加入后進行肝組織的破碎和勻漿,才可有效分離肝微粒體和避免細胞器受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