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綜合征中醫病機論文
時間:2022-09-17 07:04:00
導語:代謝綜合征中醫病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文獻,分析代謝綜合征的中西醫發病特點,闡述了脾、肝、腎在脾虛濕盛、肝郁化熱、痰瘀互阻、虛損變癥等不同階段的相互關系和發病機理,分析了代謝綜合征的動態演變和內在的整體關聯性,提出及時處理脂肪代謝紊亂是防治代謝綜合征的關鍵,并為中西醫結合臨床處理代謝綜合征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代謝綜合征;病機;中醫
Abstract:Reviewtheliterature,weanalysisthemetabolicsyndrome(MS)pathogenesisof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features,andexplorerelationshipsandpathogenesisofthespleen,liverandRenalatthedifferentstagesofMS:spleendeficiencyinthekidneydampness,heatofLiverdepression,phlegmhindrancewastingdisease,toAnalysisthemetabolicsyndrome''''sdynamicevolutionoftheoverallrelevanceinherent.Wecandrawtheresultthatitisthekeytopreventtimelyprocessingoffatmetabolismdisorderofmetabolicsyndrome.Anditprovidesabasistheoreticalguidingforclinicaltreatmentofmetabolicsyndromewiththe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Keywords:metabolicsyndrome;Pathogenesis;TCM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多種代謝異常成分聚集于同一體,并主要以心血管疾病為臨床終點的病理狀態。其病理非常復雜,病程較長;胰島素抵抗是其核心特征。腹型肥胖是公認的高危因素,脂肪代謝障礙在發病中起到關鍵作用,其中游離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的異位(胰島β細胞、肝細胞、肌肉等)沉淀對非脂肪細胞產生毒性作用,是導致相關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障礙、降低清除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病理現象的根本原因[1]。因此,調節脂肪代謝紊亂是防治MS的首選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認為MS是個漸進的過程,初期多以血脂紊亂為主,漸見糖耐量低減,其后出現糖尿病。具體可涉及血脂紊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病以及糖尿病后期的各種并發癥如心肌梗塞、腦梗塞、糖尿病性腎病、周圍神經炎、骨質疏松等。現代中西醫結合研究表明MS病機可歷經脾虛濕盛、肝郁化熱、痰瘀互阻、虛損變癥,而痰濕可貫穿于MS的整個病理過程。現僅從中醫理論探討其病機,對該病癥的防治提供參考。
1代謝綜合征的病因病機概述
MS因其是個綜合征,對病因目前并無統一的認識,但傾向于脂肪代謝紊亂,于現代檢測手段可見血脂偏離正常范圍,多見于體型肥胖之人。中醫并無MS,對于脂肪代謝紊亂中醫多責之于脾虛痰濕。內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外因多為嗜食肥甘厚味,二者互為因果,致使運化失常,影響水谷精微的代謝,導致痰濕瘀濁內生,脂質沉積。中醫認為MS的病因脾胃虛弱是其本,痰濕內盛為其標。在其發病過程中病理產物痰濕又與脾(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早期病在中焦脾虛痰濕不化,多為糖耐量減低之階段或未患糖尿病;隨之發展,波及肝臟,肝郁夾痰濕,可變生為熱,又可致瘀導致脂肪肝、胸痹、糖尿病等;肝氣不暢又可困阻脾陽,久之可耗氣傷陽,并波及下焦腎臟,而化熱又可傷及陰液,終致陽陰互損而致臟器虛損。
2代謝綜合征初期:關鍵在脾
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脾虛易致痰濕。痰濁為人體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故代謝綜合征其標在痰濁,其本在脾虛。MS血脂紊亂期多以脾虛痰濕型為主,以后痰濁阻郁,郁久化熱,熱灼陰傷,陰虛燥熱形成消渴。如《素問·奇病論》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肥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陰虛燥熱或損及肝,致陽亢風動,挾痰上擾清竅,形成眩暈;或痰濁阻絡而致氣滯血行不暢,痰瘀互結,出現胸痹等血瘀癥狀。另一面,脾虛痰濕困阻脾陽,日久損傷脾陽,導致痰濕無以溫化,痰濕反而又傷陽氣,形成惡性循環,導致MS的難以控制。顯然脾虛痰濕始終貫穿于MS全過程。對于脾胃、飲食與痰濕的關系,正如張仲景《金匱要略》曰:“內濕,多因久病脾虛或飲食不節、貪食生冷、嗜飲酒類損傷脾氣,以致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氣化不利。”李東垣《脾胃論》謂:“油膩厚味,滋生痰涎”。中西醫結合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的痰濕證型可見于2型糖尿病整個病程中并見血脂、血液流變學等指標的異常[2],而從健脾燥濕化痰治療糖尿病取得良好療效的現代研究[3,4]等反證了傳統糖尿病陰虛燥熱的局限性。中西醫結合研究表明,改善和控制飲食生活習慣,可以改善血脂的狀況。也驗證了飲食痰濕與脾胃的關系,因此,脾虛濕盛作為MS基本病理,與血脂紊亂密切關聯。
3代謝綜合征轉變期:關鍵在肝
《靈樞·本臟》指出:“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認識到肝與消渴的關系,肝作為MS發展轉變的樞紐,可使化熱傷陰或致寒化傷陽。肝之疏泄調暢氣機,使脾之運化升降出入正常,各臟腑平衡協調,水谷津液在體內輸布排泄正常運行,使痰濕無以聚集。正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之疏泄失職,膽汁無以正常化生,脾運無以正常升清,則飲食不化,代謝減弱,津液輸布不暢聚濁釀痰,生成脂膏,其痰濕,從陰土寒化為害,損傷脾腎之陽,并困阻脾(腎)陽而見肥胖,疲乏無力,納呆,腰酸腿軟,陽痿,陰寒等。若濕蘊日久,從燥土熱化為害,可郁結化熱成毒,變生肝胃郁熱,以及腸熱而見口臭,消谷善饑,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飲等。或肝郁脾虛,痰濁內盛,浸淫脈道,血行不暢而成瘀,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而見胸脅苦滿,胃脘痞滿,月經不調,閉經,失眠多夢等,甚至變生胸痹,中風等證。而氣機紊亂,又進一步加重肝脾功能異常及各臟腑間的功能失常,變生他癥。由是可見,脾失健運、肝失疏泄、痰瘀互結、熱毒內生在MS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加劇的病理過程,最終導致MS中各種臨床癥狀的發生。
另外,人的精神意識活動,氣血的運行,飲食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津液的宣發、輸布和排泄,均賴肝之疏泄來調理。肝之疏泄功能可調節人的情志活動。若長期過度的情志刺激,導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消灼津液,也可引發消渴。正如《靈樞·五變篇》云:“…怒則氣上,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者消肌膚,故為消癉”。《臨證指南醫案·三消》亦云:“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說明肝郁在MS消渴證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體力活動少、精神壓力大或抑郁癥的人群中容易患MS,也說明了MS與肝失疏泄、情志抑郁密切相關的病機特點。張世筠等[5]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肝火上炎、肝血虧虛、肝腎陰虛、肝陽化風、血虛生風、肝腎陽虛積分以及肝證總積分高于非糖尿病人。臨床治驗[6,7]說明肝在MS發病時占重要的地位。現代醫學已有大量實驗證實,膽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臟參與合成和代謝,而肝臟為脂質代謝失調時異位沉著的重要靶器官,脂肪肝可為胰島素抵抗之因。肝臟的內分泌功能參與體內脂質代謝功能,且脂肪肝的嚴重度與內臟的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性[8]。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結果說明MS中脂肪代謝紊亂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也說明中醫從肝論治MS的正確性。
4代謝綜合征之虛損變癥期:關鍵在腎
MS的主要臨床特征即中心型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病,均可歸于中醫的痰濁、濕阻、血瘀的范疇,尤其在糖尿病晚期階段,其虛損變癥最多(諸如中風、厥證、關格、真心痛等),最能體現出腎虛的本質。正如《石室秘錄》曰:“消渴一證,雖分上、中、下,但腎虛以致渴則無不同也。”張景岳也言“若由真水不足,則系屬陰虛,無論上、中、下三消,宜急治腎,必使腎氣漸充,精力漸復,則病自愈。”從MS臨床特征的痰濕病因來看,腎虛也充當及其重要的角色,如《景岳全書》曰:“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可見,脾腎兩虛、痰濕內停是MS的相互關聯的根本原因,可貫穿于整個疾病階段。而腎虛在MS虛損變癥階段更是治療時不可忽視的原因。現代研究表明腎本質涉及下丘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軸,關系到全身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狀態,如糖尿病患者常出現“低T3,T4綜合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E2,E2/T較正常人顯著升高,T顯著下降[9];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殺菌率以及T淋巴細胞明顯低于老年常見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表明腎虛非特異性免疫和細胞免疫水平低下的狀態[10],因此臨床糖尿病患者表現為肺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的機會比正常人高。而中醫臨床從腎論治糖尿病取效[11,12]也證明MS的腎虛本質。
因此,對于內藏元陰元陽之腎,具有維持和調節人體各臟器的基本代謝的功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腎藏精,一方面助脾化生精微,另一方面精血互生涵養肝陽,助肝以調達肝氣。若腎氣不足,則溫化失職,無力助脾化生精微,加之飲食過量,嗜食肥甘厚味,又加重脾腎功能失調,濕聚脂積,氣血瘀阻。若氣虛及陽,損及脾陽,脾失運化,則水濕停聚,變生痰飲。并且腎主水,飲食物代謝之水液在腎陽的蒸騰氣化下,升清降濁,膀胱開合有度,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正常。如腎之元陰元陽受損則各臟器組織溫煦功能下降,變生痰飲水濕,積聚泛溢肌膚體表。其腎精不足,則五臟失養,而飲食不節、外邪入侵、情志失調等因素的作用下更易發為代謝綜合征的虛損變癥。故調補腎陰腎陽對于MS虛損變癥期防治并發癥具有重要的意義。
5小結
縱觀MS的發展,可以發現,痰濕是該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產物,為其核心病理因素。其根源不外脾腎兩端,其發病、變動關乎肝,突破了傳統對MS中消渴病從“肺胃腎”“陰虛燥熱”論治的認識局限。因此,臨床治療應該從疾病的系統的動態的角度出發,權衡虛實兩方面癥候的多寡,虛多時分辨健脾或益腎,兼以調肝活血化痰通絡;在痰瘀等實象顯著時則以滌痰化瘀為主兼以調節臟腑功能扶助正氣。總之,結合現代醫學技術的研究成果,應運用傳統的辨證理論,系統動態地把握MS的發展進程,而防治MS的關鍵是應樹立未病先防、及時處理脂肪代謝紊亂的臨床意識。
【參考文獻】
[1]遲家敏.代謝綜合征與血脂代謝異常[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7):553.
[2]盛梅笑,郭惠芳.糖尿病與痰濕關系的臨床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2(1):12.
[3]林紹志,劉炳國,魏守寬.糖尿病從痰濕論治——附35例Ⅱ型糖尿病病例分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9,2:8.
[4]方文佳.運脾燥濕化痰法治療Ⅱ型糖尿病30例[J].陜西中醫,2002,23(9):775.
[5]張世筠,杜寶俊,周群清,等.中醫肝證與糖尿病患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7(10):90.
[6]倪海祥,劉剛,羅蘇生,等.從肝論治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8):577.
[7]朱永娟.從肝論治Ⅱ型糖尿病100例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9,7:19.
[8]EguchiY.,EguchiT.,MizutaT.,等.內臟脂肪堆積與胰島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發病因素[J].世界核心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分冊,2006,11:41.
[9]鄺安埅.男性Ⅱ型糖尿病中醫辨證論治與血漿性激素關系的初步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2:79.
[10]王展.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分析[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5,6:372.
[11]徐波.溫柔補腎法治療糖尿病[J].中醫藥研究,2000,16(6):30.
[12]王文,買成德,馬志有.益氣溫陽法治療2型糖尿病陽虛型30例療效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03,25(12):775.
- 上一篇:機體的自我否定傾向論文
- 下一篇:女性亞健康的日常調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