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電影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03:2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視電影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電影
一、討論電視電影問題的前提
有一個事實或許能夠打開我們的思路,就是電影界的一個新成員——電影頻道這幾年的發展態勢。電影頻道是靠國家貸款啟動的,也就是負債經營。1996年1月正式開播,第一年就還清了貸款,第二年取得了豐厚的利潤,第三年的廣告收入在前一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翻。而且這一年多來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乃至電影頻道在全國媒體利潤收入上排名第五。更值得提出的是,位居前四位的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東方電視臺、上海電視臺都各自擁有多個頻道,而電影頻道只有一個頻道。這么好的經濟效益正是由于電影頻道的節目有很高的收視率。根據央視調查,這些年在中央八個頻道中,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始終排名第二。盡管全國有3000多家電視臺,上星的電視臺已近50家,電視競爭十分激烈,但電影頻道的收視率一直平穩地保持在中央八套節目的第2位。電影頻道有這么好的廣告效益和收視率實在是說明電影光芒四射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觀眾。
為了滿足觀眾對電影欣賞的需求,這幾年電影頻道一方面每年用一個多億購買國產影片,買斷了建國以來拍攝的幾乎所有的國產片,還買了大量的二十至三十年代拍攝的國產片和各類短片。電影頻道購買國產影片的電視播映權價格上在國內是力度最大的,為了讓廣大觀眾看上當年的優秀電影,曾多次拿出70萬以上的高價購買電影的播映權。另方面電影頻道不斷加大投資拍攝國產影片的力度,僅去年一年就投資4000萬與各電影廠聯合拍攝了18部電影,從影片部數上看占去年國產片生產總量近五分之一。在今年華表獎獲將的十部影片中,電影頻道投資拍攝的影片就有四部,占總數近一半。為了豐富節目源,電影頻道又開拓了新型態電影……電視電影,年產量在百部左右,而且制作力量主要依靠全國的電影廠家。電影頻道以這種方式進一步加強電影廠家的造血功能。一個電視頻道開辦4年多對電影能有這么高的回報率,是創辦者始料未及的,這個事實也是令人深思的。
從世界影視發展史來看,電視比電影的誕生晚40多年,它給世界各國電影業帶來過重大的沖擊,但它也給電影帶來豐厚的利潤,這在歐美國家早有經驗。美國仰仗好來塢使電影顯赫于世,可是在電視的重創下,也曾不得不屈尊向電視臺賣老電影片以貼補電影的不足。開始在經濟上并沒有看到更多的實惠,直到196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電視網在黃金段最先推出電影劇場《周六晚間影院》,播放的都是一些新影片,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見此情景,1962年、1965年另外兩大電視網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黃金段的電影劇場,使電影新片在電視上播出形成氣候并獲得非常好的收視率,一些影片的相對收視率達到了40%-50%,如希區柯克的《鳥》和《亂世佳人》。于是,更多的電影劇場出現了,帶來了電視臺對電影的極大的需求,電影的電視播映權費也隨之大大提高,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桂河橋》的電視播映權竟賣到了300萬美元的天價,這一切給美國電影補充了血液,帶來了生機。
歐洲電影也走過類似的歷程。根據專家的統計數據,法國電影在50年代,影院觀眾在4億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億7千萬,80年代又下降了50%。巴黎的電影院數目1982年為286家,到1988年就只有187家了。英國50年代、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但到80年代就有74%的人口不去影院看電影了。西班牙1966年影院觀眾是4億人次,到90年代只有8000萬人次,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每年都有將近400家影院關閉。歐洲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切是電視蓬勃發展的結果,開始他們想盡辦法維持電影的地位,后來發現雖然影院的電影觀眾大量流失,但電視臺的電影觀眾卻大大增加。西班牙60年代是4億電影觀眾,到90年代陡增到32億電影觀眾,其中85.5%的觀眾是通過電視看電影的。電影院在大幅度減少,電視機卻在翻倍地增加等事實,使歐洲電影人認識到電影可以在電視上獲得更廣大的觀眾群,不但擴大了電影的影響也贏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如法國電視四臺每年播出電影在400部左右,使電影業獲得利潤上億美元。
這些歷史和事實提示我們的是,電影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影不再僅僅是影院中的電影。我們急需改變傳統的電影觀念,從新的角度去延伸我們的電影概念,去討論電影未來的發展。
電影和電視
這些新來源的收入很快就超過了劇場放映的收入。1980年,從劇院發行和放映的收入(包括美國國內和海外)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76%,但是1990年,這些收入只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32%。相比之下,同一時期收費電視的收入則從4.8%上升到9%。更富戲劇性的是:錄像帶的收入則從1%上升到45%(《銀幕財經》1993)。(注:見《銀幕財經》,“制片廠收入在1993年將成長6.9%”(1993年5月5日,第8—13頁)。)因此,當同一時期電影票的收入在美國以及全球呈下降趨勢時,這并不意味著電影沒有人看了,而只是意味著它更多地出現在小屏幕上。
這意味著,從1895年電影第一次公開放映以來,電影——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錄像帶上——現在更多地是從家庭的電視機上觀看,而不是在劇場里觀看。那么,這個變化重要嗎?它對于理解當前電影的狀況有什么意義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考察一下有關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發展得越來越緊密的種種分析和辨論,以及考察一下把這種發展看作是有“失”也有“得”的種種觀點。
經濟
以上分析顯示,電影和電視融合的推動力來自于經濟的力量。雖然電影和電視常常被看作是有明顯區別的(甚至是互相敵對的),但是兩者的關系實際上是復雜的和多變的。威廉姆·拉弗蒂認為:“和傳統的認識相反,電影和電視的經濟關系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注:見威廉·拉弗蒂的“電影和電視”,載加里·愛杰頓編輯的《共棲中的電影和藝術:參考指南》(紐約,格林伍德出版社,1988)。)他把這種關系一直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好萊塢為了掌握潛在對手的發展,同時探索在劇場放映電視的潛在可能性,就投資于電視、廣播和傳播網絡。但是由于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反對,這些策略沒有成功。因為聯邦通訊委員會當時就已經擔心電影工業中的壟斷傾向。后來,在50年代,威廉姆·拉弗蒂將這一時期確定為電影和電視工業終于結成了一種“象征性”的關系。在這一時期,電影制片廠開始把所屬的電影資料館完全對電視業開放,并開始直接為電視制作節目,這促成了60年代早期“電視電影”的出現。
皮特·克雷默認為,好萊塢大制片廠在這樣做的同時,采用了一個“雙重策略”。(注:見皮特·克雷默的“大銀幕的誘惑:電影,電視和好萊塢”,載希爾和麥克羅尼編輯的《大銀幕,小屏幕: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盧登,約翰·利貝媒體和盧登大學出版社,1996)。)一方面,好萊塢大制片廠把原有制片廠體制下的生產程序加以改造,使之適應于針對電視觀眾的常規化生產;在另一方面,它們通過投資于專門的“巨片”(以使用最新的技術、特技,和奇觀場面為特征)來探索一種不同于電視電影的“劇場電視”,希望以此繼續吸引觀眾到電影院來??死啄J為,盡管大制作電影在回收資金上現在也越來越依賴于小屏幕媒體,但是這和它的初衷并沒有什么矛盾。因為正是“大片的引誘力”——“電影的壯觀和神秘”——為電影和錄像帶的觀眾提供了電影的特有魅力。
這種“雙重策略”也和變化中的電影消費模式有關。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比起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鼎盛期,到電影院去看電影越來越變成一種“專門的”活動而不是一種經常的活動。觀眾的社會背景也發生了變化,大多數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的觀眾都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對比之下,年齡較大的和社會背景更為多樣的觀眾則通過電視和錄像帶觀看電影。這種觀看電影的方式對于他們而言是經常性的和習慣性的。因此,就美國的電視電影而言,有人認為盡管它們在批評界不大受重視,但是它們常常吸引了比影院人數更多的觀眾。他們還認為:電視上“每周電影”和微型系列電影的巨大觀眾群可以和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舉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巨大而經常的觀眾群相媲美。(注:見勞倫斯·賈維克/南茜·斯特里克蘭的“電視電影:比想像的更好”(載《美國電影》雜志,1988年12月,第41—43頁)。)然而,盡管人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電視上看各種各樣的電影,問題仍然存在。西爾維亞·哈維認為:重要的是不僅要重視花費在觀看電影上的時間的“數量”,同時也要重視觀看電影的時間的“質量”。(注:見西爾維亞·哈維的“電影是什么?感覺的,抽象的,政治的”,載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編輯的《電影:起源和未來》(倫敦,威斯特明斯特大學出版社,1996)。)這也聯系到了電影和電視關系中的另外一些問題。
電視電影現狀
一、
在60年代,美國的商業電視網還普遍信奉著所謂“最低公分母原則”和“最少抵制原則”,也就是堅持讓自己的每一個節目,都要盡可能滿足最大多數觀眾的需要,得到最大多數觀眾的喜愛,同時不會引起任何人的反感和不滿。在這樣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最初的電視電影很自然地走上輕松娛樂的路子。傳統的好萊塢式驚險故事、浪漫故事和喜劇故事,是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電視電影的主流。只是由于這些專門為電視制作的影片預算很低,拍攝周期很短,而且播出時間基本上為90分鐘,去掉廣告時間只有普通影院電影長度的四分之三左右,因而是些名符其實的小制作,很少有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但從70年代起,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1970年1月,全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部由百老匯戲劇改編的影片《我親愛的查理》(MySweetCharlie)。這是一部講述黑人青年與白人姑娘愛情故事的影片,動作性不強,其封閉式結構也不可能為將來的發展留下什么余地,更重要的是,這種黑白戀愛的內容肯定會引起南方保守的白人觀眾種族主義情緒的不滿。但在經過60年代民權運動和社會大動蕩洗禮后的美國社會和美國觀眾畢竟與以往不同了,全國廣播公司在經過再三考慮之后,還是決定上這部片子。結果這部影片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同時創下了很不錯的收視率,在不久后還得到了3項艾美獎?!段矣H愛的查理》的成功,對以后相當一部分電視電影轉向更嚴肅的題材,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
1971年,美國廣播公司在其“每周電影”的欄目中播出了《布里安之歌》(Brian''''sSong),講述了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布里安·皮科羅和蓋爾·賽耶思的故事。與以往的電視電影不同,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和他們的故事是以真實的生活為依據的,據影片的制作者說,這部作品中只有5%是虛構,其余全是事實。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布里安由于身患癌癥,在26歲時就結束了年輕的生命。而在一個故事中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情節,在電視節目的傳統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盡管由于預算低、工期短(實拍只用了14天)、時長有限(實際時長73分,播出時長90分),這部影片算不上特別精彩,一些內容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但還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在電視中播出之后,這部影片后來又被釋放到電影院中放映,從而創造了美國影視業一項新的制度:在可能的情況下,比較優秀的電視電影會在電視播出過一段時間后進入影院。盡管從總體來看,這類影片數量不多,也從來沒有創造過驕人的票房成績。
這部影片還在另外兩個方面為以后的電視電影提供了模仿的樣板。首先是這種以真實事件為依據的故事后來被認為特別適合于電視電影的樣式,成為以后許多電視電影的基本題材,這類影片在美國有一個專稱,叫作“紀錄劇”(docudrama)。其次是講述生理和精神疾病的故事成為后來電視電影中一種重要的類型,以至于被人們稱作是“每周疾病”(diseaseoftheweek)故事。從70年代起,以真實生活為故事基礎的電視電影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這種樣式的一種主流形態。這些作品在處理真實與虛構的比例時雖然各有不同,但大都以當前的或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或真實事件為核心內容,而且一般都使用原人物的真名實姓。其中既有歷史或當代名人的傳記,如《約翰·保羅二世教皇》(PopeJohn&nb
sp;PaulⅡ),或是新聞熱點人物的故事,如《辛普森的故事》(TheO.J.SimpsonStory);也有描述普通人不平常經歷的作品,如講一位不懂英語的柬埔寨移民小姑娘在幾年時間獲得英語拼寫大獎的《拼寫自由的女孩》(TheGirlWhoSpelledFreedom),或是講真實的強奸并殺害未婚妻案的《加利福尼亞命案》(ADeathinCalifornia)。
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
電視電影的起點是生存
電視電影這一電影形態在中國出現,是必然的也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趨勢敏銳洞察和果斷抉擇的結果。其意義在于為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它的邏輯起點是生存,不是學術。
在視聽藝術中,電影一直以老大自居,因為它有百年的資歷,新中國建立50年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又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藝術創作和管理的體系及觀念。電影大師的地位使得它在歷次社會變革中堅強而有效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僅就改革開放以來幾次較大的藝術或經濟的變革來說,除了80年代中期的電影語言變革在當時取得了較大的藝術成就之外,后來80年代末對電影類型化(娛樂性)的探索、90年代初對電影發行放映體制的改革都遇到重重阻力。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80年代中國電視劇興起,電視臺需要大量的制作隊伍甚至制作基地,向電影廠頻送秋波,當時報刊上已有一些以廣電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馬向前為代表,撰寫的關于影視合流是世界影視發展的大趨勢的文章,而電影廠還是只把拍攝電視劇放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眼看著失去了一次占領電視市場,求得經濟文化更大發展的機會。這期間,歐美電影已經或正在經歷電視對電影的沖擊。美國發生在60、70年代,好萊塢在電視的重創下,也不得不向電視臺賣電影以補貼電影經濟的不足。歐洲發生在70、80年代,據專家統計,法國在50年代影院觀眾在4億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億7千萬,80年代又下降了50%;英國50、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到80年代就有74%的觀眾不到影院去看電影了;西班牙60年代影院觀眾是4億人次,到80年代末只有1億人次左右。在80年代歐美國家有些已經解決了、有些正在解決影視合作的問題。這些前車之鑒在80年代并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樣一個固執的機體內,電視電影何以能破土而出呢?只有四個字:生存需要。
90年代初,在電影局及電影局副局長陸兆亨的大力推動下,在1995年乘中央電影臺成立四個有線專業頻道的風,中央電視臺電視頻道開通了。可是電影頻道開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國以來拍攝的近3000部國產電影幾乎全播過了,有些播了近10遍。盡管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在中央電視臺的8個頻道中一直排行第2,但沒有足夠的國產電影供播放已經顯而易見。這里的原因很簡單,電影頻道每年電影節目的播出量很大,國家對國產電影與外國電影的播出比例有嚴格規定:(國產電影)3:(外國電影)1。如果按每天播出1部國產新片來計算,一年至少要制作365部國產新片。這對目前國產電影不到100部的產量無異于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開播的前三年觀眾已經把電影頻道看成是播放老古董的頻道。1998年初,筆者當時因負責電影頻道節目的總編排,把國產電影片源危機將影響到電影頻道的生存危機向領導做匯報,并提出制作電視電影以彌補國產電影片源不足的設想。電影頻道領導當機立斷,1998年下半年就開始實施拍攝電視電影的計劃。1999年春節第一次播出了我們制作的電視電影《歲歲平安》。雖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標志著一種新形態的電影在中國誕生了,在中國電影界,這應是一個革新,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和意義,即使是始作俑者也始料不及。
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
電視電影的起點是生存
電視電影這一電影形態在中國出現,是必然的也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趨勢敏銳洞察和果斷抉擇的結果。其意義在于為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它的邏輯起點是生存,不是學術。
在視聽藝術中,電影一直以老大自居,因為它有百年的資歷,新中國建立50年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又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藝術創作和管理的體系及觀念。電影大師的地位使得它在歷次社會變革中堅強而有效地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僅就改革開放以來幾次較大的藝術或經濟的變革來說,除了80年代中期的電影語言變革在當時取得了較大的藝術成就之外,后來80年代末對電影類型化(娛樂性)的探索、90年代初對電影發行放映體制的改革都遇到重重阻力。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80年代中國電視劇興起,電視臺需要大量的制作隊伍甚至制作基地,向電影廠頻送秋波,當時報刊上已有一些以廣電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員馬向前為代表,撰寫的關于影視合流是世界影視發展的大趨勢的文章,而電影廠還是只把拍攝電視劇放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位置,眼看著失去了一次占領電視市場,求得經濟文化更大發展的機會。這期間,歐美電影已經或正在經歷電視對電影的沖擊。美國發生在60、70年代,好萊塢在電視的重創下,也不得不向電視臺賣電影以補貼電影經濟的不足。歐洲發生在70、80年代,據專家統計,法國在50年代影院觀眾在4億人次左右,70年代下降到1億7千萬,80年代又下降了50%;英國50、60年代影院上座率很高,到80年代就有74%的觀眾不到影院去看電影了;西班牙60年代影院觀眾是4億人次,到80年代末只有1億人次左右。在80年代歐美國家有些已經解決了、有些正在解決影視合作的問題。這些前車之鑒在80年代并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樣一個固執的機體內,電視電影何以能破土而出呢?只有四個字:生存需要。
90年代初,在電影局及電影局副局長陸兆亨的大力推動下,在1995年乘中央電影臺成立四個有線專業頻道的風,中央電視臺電視頻道開通了??墒请娪邦l道開播的第三年就把建國以來拍攝的近3000部國產電影幾乎全播過了,有些播了近10遍。盡管電影頻道的收視率在中央電視臺的8個頻道中一直排行第2,但沒有足夠的國產電影供播放已經顯而易見。這里的原因很簡單,電影頻道每年電影節目的播出量很大,國家對國產電影與外國電影的播出比例有嚴格規定:(國產電影)3:(外國電影)1。如果按每天播出1部國產新片來計算,一年至少要制作365部國產新片。這對目前國產電影不到100部的產量無異于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開播的前三年觀眾已經把電影頻道看成是播放老古董的頻道。1998年初,筆者當時因負責電影頻道節目的總編排,把國產電影片源危機將影響到電影頻道的生存危機向領導做匯報,并提出制作電視電影以彌補國產電影片源不足的設想。電影頻道領導當機立斷,1998年下半年就開始實施拍攝電視電影的計劃。1999年春節第一次播出了我們制作的電視電影《歲歲平安》。雖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標志著一種新形態的電影在中國誕生了,在中國電影界,這應是一個革新,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和意義,即使是始作俑者也始料不及。
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思索
電視機的普及和電視業的發展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方式,而且為許多行業帶來了豐厚的效益。然而傳統的院線電影也是不會被電視和其他新型媒體所取代的,它擁有其一些特殊的特點,而且,這些特點是其他發展起來的媒體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場所、完美的音響效果等。基于國內外電視行業的迅猛發展,電視與電影在這股影視藝術行業發展的潮涌中產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種新型的電影模式誕生了,也就是電視電影。電視電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由電視人投資的低成本電影,適合在電視上播出。電視電影風格的多樣化和題材接近現實,主要關注于熱點新聞、人們關心的話題,使得受眾對于電視電影的偏愛,使它擁有了相對穩定的一部分收視群體,保證了電視臺的收視率。電視電影也借鑒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品位和表現技能。所以,電視、電影以及電視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征是影響觀眾喜好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一、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
1.交集式
電視電影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決定了它要遵循電_鋇和電影兩種媒介的特點,不僅在表現方式上而且在藝術審美特征上和電視、電影有區別之處也有共通的地方。在電視電影的時間長度上,電視電影與電影也比較相似,大多數電影是90分鐘長度的,而電視電影一般也是90分鐘,要在9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盡量把一個故事講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對簡練、緊湊,電視電影在敘事強度上和電影也比較接近。高度凝練、壓縮的故事可以帶給觀眾興奮點的頻率更高,有張有弛的緊張感和刺激更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電視電影的興起,似乎正從另一方向彌補了電視短劇創作極其匱乏的缺憾,甚至從某種角度來看它正在替代電視短劇尤其是單本劇的功能,但每一種表現形式又都存在著它們自身所獨有的一些藝術特征和優勢。當然,電視電影也有它自身的藝術特征,因為這些藝術特征也逐漸受到了一批觀眾的喜愛。
2.敘事的節奏感強
通過對電視電影和電視劇的比較、電視電影和電影的比較得出,電視電影和電影一樣具有敘事的節奏感比較強,因為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完整的敘事結構和制造氣氛,所以要求電視電影必須具備很強的節奏感,在電視電影的時間長度上,電視電影與電影也比較相似,大多數電影是90分鐘長度的,而電視電影一般也是90分鐘,要在90分鐘左右的時間里盡量把一個故事講述的精彩,因此要相對簡練、緊湊,電視電影在敘事強度上和電影也比較接近。高度凝練、壓縮的故事可以帶給觀眾興奮點的頻率更高,有張有弛的緊張感和刺激更容易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視電影的藝術流變
一
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電視傳媒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被電視的魅力所吸引,電視成為當時公眾最為時尚、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消費標志之一,在不斷地改變著億萬受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異的電視播出臺,以及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視欄目和節目,深深滋養了美國電視傳媒業的茁壯成長,也更加刺激和懸吊起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億萬觀眾的欣賞期待。為了滿足觀眾的熱切期待,也為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許多電視臺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適時新聞報道欄目、電視專題欄目外,把競爭和吸引觀眾的焦點聚集到利用電視播出電視劇和電影上來。然而,迅猛發展的電視業,大量空白的時間段,即便龐大的、年產數百部影片的好萊塢生產廠商也似乎難以滿足其胃口。當然,好萊塢電影業出于同已顯崢嶸的電視市場競爭的原因,在電視播出電影問題上設置了種種限制,致使觀眾在電視上收看到的電影,一般多是早已超過放映檔期的影片。此外,好萊塢電影由于制作成本頗高,致使其將收回成本、賺取利潤的目標緊緊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對電視播出電影多帶有抵制行為和輕視情緒。迫于無奈,美國一些電視臺、電視制作機構便著手自己拍攝一些成本頗低、但又兼具電影故事片藝術特質的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于是,一種被稱做“電視電影”的影視藝術形式就這樣在電視與電影的“競爭夾縫”中應運而生了[1]。
事實證明,這種影視合流的藝術形式,后來竟被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所看好。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商業電視網黃金時段的節目幾乎全部是電視電影,觀眾平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約200多部電視電影[1]。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電視電影后,也迅速成為電視傳媒業一個突出的新增長點,產生了眾多優秀的電視電影作品[2]。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欄目中的“正大劇場”,曾于90年代系統引進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國電視電影作品,這對國人了解和接受電視電影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中國電視觀眾熟悉的《神探亨特》,其實也是一部電視電影系列片,主演“亨特”的美國演員福萊德·德雷爾(FredDryer)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90年代享譽國際影壇的法籍波蘭電影藝術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i),也曾于1988年執導拍攝了轟動歐洲影視界的電視電影系列片《十誡》,他又根據其中的《第五誡》和《第六誡》改編成增長了的電影版《關于殺人的短片》和《關于愛情的短片》,兩部影片再度轟動了世界影壇,基耶斯洛夫斯基從此躋身于國際電影藝術大師之列。此外,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也十分重視電視電影的拍攝,他曾于2001年與好萊塢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TomHanks)合作拍攝了反映二戰題材的電視電影《兄弟樂隊》,投資1億2千萬美元,此片被公認是當今世界最昂貴的電視電影。
二
中國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與美國當年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自1995年起,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六頻道——電影頻道開播,這一專業化電影頻道迅速吸引了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關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漸培育著觀眾在電視上收看電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習慣。來自各方面的調查已經顯示,中國當代電影觀眾的主體已經在向家庭方面轉移,中國觀眾觀看電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經變成從電視里收看。調查還顯示,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電影頻道播映的收視率高達2000萬人次,遠遠高于同等影片在電影院的觀眾上座人次。因此,電影頻道此舉,無疑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觀看方式和習慣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抑或是變革與創新。據有關部門1998年的統計數字,全國能夠收看到電影頻道的觀眾約達4.3億人,占全部電視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萬人,晚間有4600萬人收看電影頻道。為了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收看電影的需要,電影頻道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時間里,就購買了建國后拍攝的3600部國產影片總量的61%,約為近2200部影片。雖然國內各電影制片廠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與電影頻道每天近20個小時的節目播出時間、日吞量約10部影片,年吞量約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國產影片同樣也存在先爭取影院票房、爭取收回成本、賺取票房利潤的“首要任務”,因此無暇顧及電視也就理所當然了。于是,電影頻道于1999年起開始自行制作電視電影。為此,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每年投資6000多萬元拍攝電視電影。截止2002年上半年,短短3年多時間里,電影頻道已經攝制完成了350部電視電影[3]。
為了促進電視電影事業的健康發展,也為了樹立品牌、明確導向、獎勵先進、鼓舞士氣,經國家廣電總局電影事業管理局批準,電影頻道于2001年設立并舉辦了電視電影“百合獎”,并啟動了首屆電視電影“百合獎”評選活動。
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綜述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電視電影藝術特征題材
一、引言
電視機的普及和電視業的發展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方式,而且為許多行業帶來了豐厚的效益。然而傳統的院線電影也是不會被電視和其他新型媒體所取代的,它擁有其一些特殊的特點,而且,這些特點是其他發展起來的媒體所不能取代的。超大的屏幕、特定的播放場所、完美的音響效果等?;趪鴥韧怆娨曅袠I的迅猛發展,電視與電影在這股影視藝術行業發展的潮涌中產生了交集,由此而生的一種新型的電影模式誕生了,也就是電視電影。電視電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由電視人投資的低成本電影,適合在電視上播出。電視電影風格的多樣化和題材接近現實,主要關注于熱點新聞、人們關心的話題,使得受眾對于電視電影的偏愛,使它擁有了相對穩定的一部分收視群體,保證了電視臺的收視率。電視電影也借鑒了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藝術品位和表現技能。所以,電視、電影以及電視電影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征是影響觀眾喜好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二、電視電影的藝術特征
1.交集式
小議電視電影的藝術流變
數年以前,當我們剛剛聽到“電視電影”(TVmovie)這個陌生名詞的時候,還把它完全當作一個遙遠的舶來品;今天,當我們再度說起電視電影時,你或許會驚喜地發現:它竟離我們這么近了。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已經熟知了眾多外國的電視電影作品,而且,還因為我們也有了國產的電視電影作品。伴隨著藝術家們的辛勤探索,電視電影作為影視合流新型的藝術形式,已經或正在成為現代電視傳媒和電影藝術整合發展的新亮點。
一、20世紀60年代
是美國電視傳媒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越來越多的受眾被電視的魅力所吸引,電視成為當時公眾最為時尚、最為普及的大眾文化消費標志之一,在不斷地改變著億萬受眾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心理等。那些形式各異的電視播出臺,以及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視欄目和節目,深深滋養了美國電視傳媒業的茁壯成長,也更加刺激和懸吊起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億萬觀眾的欣賞期待。為了滿足觀眾的熱切期待,也為了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許多電視臺除了制作大量日常適時新聞報道欄目、電視專題欄目外,把競爭和吸引觀眾的焦點聚集到利用電視播出電視劇和電影上來。然而,迅猛發展的電視業,大量空白的時間段,即便龐大的、年產數百部影片的好萊塢生產廠商也似乎難以滿足其胃口。當然,好萊塢電影業出于同已顯崢嶸的電視市場競爭的原因,在電視播出電影問題上設置了種種限制,致使觀眾在電視上收看到的電影,一般多是早已超過放映檔期的影片。此外,好萊塢電影由于制作成本頗高,致使其將收回成本、賺取利潤的目標緊緊盯在影院票房上面,而對電視播出電影多帶有抵制行為和輕視情緒。迫于無奈,美國一些電視臺、電視制作機構便著手自己拍攝一些成本頗低、但又兼具電影故事片藝術特質的節目在電視上播出,于是,一種被稱做“電視電影”的影視藝術形式就這樣在電視與電影的“競爭夾縫”中應運而生了。
事實證明,這種影視合流的藝術形式,后來竟被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所看好。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商業電視網黃金時段的節目幾乎全部是電視電影,觀眾平均一周能看到5部,每年可看到約200多部電視電影[1]。英國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電視電影后,也迅速成為電視傳媒業一個突出的新增長點,產生了眾多優秀的電視電影作品[2]。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欄目中的“正大劇場”,曾于90年代系統引進了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美國電視電影作品,這對國人了解和接受電視電影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中國電視觀眾熟悉的《神探亨特》,其實也是一部電視電影系列片,主演“亨特”的美國演員福萊德·德雷爾(FredDryer)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90年代享譽國際影壇的法籍波蘭電影藝術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i),也曾于1988年執導拍攝了轟動歐洲影視界的電視電影系列片《十誡》,他又根據其中的《第五誡》和《第六誡》改編成增長了的電影版《關于殺人的短片》和《關于愛情的短片》,兩部影片再度轟動了世界影壇,基耶斯洛夫斯基從此躋身于國際電影藝術大師之列。此外,美國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StevenSpielberg)也十分重視電視電影的拍攝,他曾于2001年與好萊塢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TomHanks)合作拍攝了反映二戰題材的電視電影《兄弟樂隊》,投資1億2千萬美元,此片被公認是當今世界最昂貴的電視電影。
二、中國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
與美國當年電視電影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大致相近。自1995年起,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六頻道——電影頻道開播,這一專業化電影頻道迅速吸引了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關注和期待的目光,并逐漸培育著觀眾在電視上收看電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習慣。來自各方面的調查已經顯示,中國當代電影觀眾的主體已經在向家庭方面轉移,中國觀眾觀看電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經變成從電視里收看。調查還顯示,一部中等水平的影片在電影頻道播映的收視率高達2000萬人次,遠遠高于同等影片在電影院的觀眾上座人次。因此,電影頻道此舉,無疑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觀看方式和習慣是一次重大的挑戰,抑或是變革與創新。據有關部門1998年的統計數字,全國能夠收看到電影頻道的觀眾約達4.3億人,占全部電視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萬人,晚間有4600萬人收看電影頻道。為了滿足廣大電視觀眾收看電影的需要,電影頻道僅在1995年底到1996年底的一年時間里,就購買了建國后拍攝的3600部國產影片總量的61%,約為近2200部影片。雖然國內各電影制片廠每年都有不少佳片新作,但與電影頻道每天近20個小時的節目播出時間、日吞量約10部影片,年吞量約3600余部影片的“海量”需求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更何況國產影片同樣也存在先爭取影院票房、爭取收回成本、賺取票房利潤的“首要任務”,因此無暇顧及電視也就理所當然了。于是,電影頻道于1999年起開始自行制作電視電影。為此,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每年投資6000多萬元拍攝電視電影。截止2002年上半年,短短3年多時間里,電影頻道已經攝制完成了350部電視電影。
電影和電視的融合
但是,如果我們把電視、錄像帶和光盤上的電影也考慮進去的話,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雖然一段時間以來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的人數是減少了,但是實際看電影的人數并沒有減少,而且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這從電影、電視、錄像帶和其他音像制品的市場經濟越來越緊密地糾纏在一起的現象中可見一斑。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好萊塢的大制片廠都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危機。但是,到80年代末,它們重新恢復了經濟和財政上的良好狀態。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是好萊塢大制片廠逐漸適應并開發了新的錄像帶和收費電視的市場。這些新來源的收入很快就超過了劇場放映的收入。1980年,從劇院發行和放映的收入(包括美國國內和海外)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76%,但是1990年,這些收入只占好萊塢制片廠年收入的32%。相比之下,同一時期收費電視的收入則從4.8%上升到9%。更富戲劇性的是:錄像帶的收入則從1%上升到45%(《銀幕財經》1993)。(注:見《銀幕財經》,“制片廠收入在1993年將成長6.9%”(1993年5月5日,第8—13頁)。)因此,當同一時期電影票的收入在美國以及全球呈下降趨勢時,這并不意味著電影沒有人看了,而只是意味著它更多地出現在小屏幕上。
這意味著,從1895年電影第一次公開放映以來,電影——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錄像帶上——現在更多地是從家庭的電視機上觀看,而不是在劇場里觀看。那么,這個變化重要嗎?它對于理解當前電影的狀況有什么意義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考察一下有關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發展得越來越緊密的種種分析和辨論,以及考察一下把這種發展看作是有“失”也有“得”的種種觀點。
經濟
以上分析顯示,電影和電視融合的推動力來自于經濟的力量。雖然電影和電視常常被看作是有明顯區別的(甚至是互相敵對的),但是兩者的關系實際上是復雜的和多變的。威廉姆·拉弗蒂認為:“和傳統的認識相反,電影和電視的經濟關系有一段很長的歷史”。(注:見威廉·拉弗蒂的“電影和電視”,載加里·愛杰頓編輯的《共棲中的電影和藝術:參考指南》(紐約,格林伍德出版社,1988)。)他把這種關系一直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好萊塢為了掌握潛在對手的發展,同時探索在劇場放映電視的潛在可能性,就投資于電視、廣播和傳播網絡。但是由于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反對,這些策略沒有成功。因為聯邦通訊委員會當時就已經擔心電影工業中的壟斷傾向。后來,在50年代,威廉姆·拉弗蒂將這一時期確定為電影和電視工業終于結成了一種“象征性”的關系。在這一時期,電影制片廠開始把所屬的電影資料館完全對電視業開放,并開始直接為電視制作節目,這促成了60年代早期“電視電影”的出現。
皮特·克雷默認為,好萊塢大制片廠在這樣做的同時,采用了一個“雙重策略”。(注:見皮特·克雷默的“大銀幕的誘惑:電影,電視和好萊塢”,載希爾和麥克羅尼編輯的《大銀幕,小屏幕:電影和電視的關系》(盧登,約翰·利貝媒體和盧登大學出版社,1996)。)一方面,好萊塢大制片廠把原有制片廠體制下的生產程序加以改造,使之適應于針對電視觀眾的常規化生產;在另一方面,它們通過投資于專門的“巨片”(以使用最新的技術、特技,和奇觀場面為特征)來探索一種不同于電視電影的“劇場電視”,希望以此繼續吸引觀眾到電影院來??死啄J為,盡管大制作電影在回收資金上現在也越來越依賴于小屏幕媒體,但是這和它的初衷并沒有什么矛盾。因為正是“大片的引誘力”——“電影的壯觀和神秘”——為電影和錄像帶的觀眾提供了電影的特有魅力。
這種“雙重策略”也和變化中的電影消費模式有關。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比起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鼎盛期,到電影院去看電影越來越變成一種“專門的”活動而不是一種經常的活動。觀眾的社會背景也發生了變化,大多數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的觀眾都是15至24歲的年輕人。對比之下,年齡較大的和社會背景更為多樣的觀眾則通過電視和錄像帶觀看電影。這種觀看電影的方式對于他們而言是經常性的和習慣性的。因此,就美國的電視電影而言,有人認為盡管它們在批評界不大受重視,但是它們常常吸引了比影院人數更多的觀眾。他們還認為:電視上“每周電影”和微型系列電影的巨大觀眾群可以和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舉家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巨大而經常的觀眾群相媲美。(注:見勞倫斯·賈維克/南茜·斯特里克蘭的“電視電影:比想像的更好”(載《美國電影》雜志,1988年12月,第41—43頁)。)然而,盡管人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在電視上看各種各樣的電影,問題仍然存在。西爾維亞·哈維認為:重要的是不僅要重視花費在觀看電影上的時間的“數量”,同時也要重視觀看電影的時間的“質量”。(注:見西爾維亞·哈維的“電影是什么?感覺的,抽象的,政治的”,載克里斯托弗·威廉斯編輯的《電影:起源和未來》(倫敦,威斯特明斯特大學出版社,1996)。)這也聯系到了電影和電視關系中的另外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