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帝國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3 20:40: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反抗帝國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反抗帝國主義

反抗帝國主義研討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爸袊牟呗灾粓D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薄皯馉幍氖?,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笨偲饋碚f,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

反抗帝國主義道路研究論文

[摘要]蔣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檔案為依據,填補了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為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他對琦善的一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時人對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與他的真實意圖存在著差距。他的目的在于為中國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找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即運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現代化的方法來與帝國主義相抗衡。

[關鍵詞]琦善;鴉片戰爭;反抗帝國主義;中國近代外交史

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遠遜于林則徐。頭一次以琦善為主角并且還為他說了一些好話的,當推1931年蔣廷黻發表在《清華學報》上的《琦善與鴉片戰爭》一文了。對此當時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評。1980年以來,這種褒貶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現。實則蔣廷黻后來還在一些文章中繼續討論過這個問題,下面就先總結一下他的基本觀點。

一蔣廷黻關于琦善的基本觀點

蔣廷黻主要從軍事及外交兩個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鴉片戰爭中的言行及功過。軍事上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琦善應負撤防的主要責任嗎?其次,琦善到底有沒有開門揖盜?最后,琦善有沒有拒絕增兵、陷害忠良?他認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達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間,撤防誠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責任不能歸諸琦善,更不能歸諸他一人”。其二,說琦善開門揖盜有失偏頗。談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軍心,且思‘激勵士氣’;不僅未撤防具,且派員前往虎門‘妥為密防’”。談判漸趨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棄談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強軍備。在兩種矛盾的策略下,廣東的防務呈現出偏重于虎門以內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從事,結果于國內國外均不得諒解,終致開戰。從大角、沙角之戰與虎門之戰的戰況來看,中方“失敗的理由不在撤防,因為炮臺上的兵實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訓練及炮的制造與安置不合法。失敗之速則由于關天培忽略了下橫檔”?!爸袊牟呗灾粓D以臺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實先以臺攻臺?!薄皯馉幍氖。苹蝽氊撘徊糠值呢熑?,但是說他戰前不預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笨偲饋碚f,琦善在軍事上的表現“無可稱贊,亦無可責備”,失敗的根源還是在于當時戰斗力“遠不及英國”。不過蔣廷黻也承認,雖然客觀上琦善沒有撤防,沒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觀看法上,對于戰爭是十分悲觀的。

蔣廷黻對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給予肯定的,認為“他的外交有時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獨到處”。一是尊重英國人;二是基于中英實力的懸殊而堅持以交涉的方式來結束沖突,堪稱“中國第一任外交總長”;三是當談判破裂后,簽訂了一個實際上令英國政府極為不滿的《穿鼻草約》,與后來的《南京條約》相比,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勝利”。

查看全文

學校音樂教育制度的研究與批評

近年來,學術屆在研究偽滿時期音樂教育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從學術研究角度出發,我們應該正視這段歷史,重新看待這段歷史給中國所造成的深重災難,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音樂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了及其深遠的影響,要從中吸取教訓。

一、偽滿洲國時期的歷史與社會制度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建立了所謂的“滿洲國”,當時,對中國進行了放肆的侵略和占領,并對中國人民在精神上進行摧殘和控制。當時滿洲國的首都建立在吉林省長春市,并被大肆地稱為“:新京”,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我國東北部實行殖民帝國主義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在東北實行殖民統治,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的控制與侵略,尤為重要的還有文化藝術的侵襲,在東北推行日本帝國主義的文化教育,歪曲社會歷史,控制中國人民的思想與行為,將文化教育牢牢地控制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者的掌中,并肆無忌憚地謊稱為“官制文化”。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我國東北地區的文化侵略歷史應追溯到1932年,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首先建立了資政局弘法處,這是一個真正的思想統治機構,將歷史與當時社會進行偽裝,并謊稱是新成立的獨立的國家,對中國人民進行精神上的洗腦,從思想統治上來抵制中國人民的反抗,最終目的企圖侵略中國東北。在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政府建立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政治、思想、文化統治中心,稱為:“弘報處”,其目的是為宣傳文化教育政治統治,在我國對人民推行法西斯思想文化的控制。1937年以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新聞、出版、文藝等方面進行全新的控制,特別是偽弘報處發表的《藝文指導綱要》,內容主要包括音樂、美術、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其中心實質就是進一步推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精神,破壞中國歷史文化,對中國人民進行精神文化上的侵略。

二、偽滿洲國時期的學校音樂教育體制

偽滿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了中國東北,全國人民并不是一味地順從和軟弱,一些愛國人士成立了各種反抗組織和隊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決定要從思想上抵制中國的反抗勢力,企圖在文化精神上控制中國人民的思想,抹殺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教育,于是,他們破壞了原來傳統的教學體系,建立了“新學制”。也就預示著奴化教育在中國東北地區真正地推行起來了,其內容包括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政府大肆推行“教育體制改革”,建立了《學制要綱》。在這個綱領中提到了德育教育的目標民族協和精神,實際上就是讓中國學生相信和接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存在,并信奉日偽政府。除此之外,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偽滿洲國還獨立地列出了“師道教育”,類似于我們當代的師范學校教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要想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就必須訓練一批順從的老師,從根本上對中國人民進行思想的侵略。音樂教學內容體現了所謂的建國精神,大肆贊揚為日本侵略者的功績?!靶聦W制”成為了我國教育史上最長、最大的一個教育學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從根本上并不想讓中國人民接受和掌握太多的先進的思想和文化,讓中國人順從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統治,使中國人的思想變得麻痹、癡呆。同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還強迫推行日本語的學習與訓練,稱“國語課”為日語,在音樂課上,由音樂教師教唱日本歌曲,這些都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卑劣手段。

三、偽滿洲國時期的學校音樂課程體系

查看全文

我心靈深處的恐怖主義

一、恐怖主義的根源

有人說:“恐怖主義是因為無路可走、因為絕望而產生的反抗,是弱小民族、弱勢群體的一種無奈的掙扎?!边@話很有道理,比如鄙人,也是弱勢群體中的人,也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詐和壓迫,而且投訴無門。于是心中常想:捅了他!炸死他!這不就是恐怖主義嗎?但是我的恐怖主義從來沒有變成計劃,更沒有變成行動。因為我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我到哪里搞炸彈?我會使用炸彈嗎?我捅刀子的技術能過關嗎?我有錢雇傭殺手嗎?殺人后我有藏身的地方嗎?我有足夠的錢買機票從而逃到國外某個無賴國家去嗎?

所以,弱小到我這種程度的人是不能成為恐怖主義者的。所以,恐怖主義者似乎并不弱小,至少不像我一樣弱小。

有人可能要說:“你劉大生還不是最弱的弱勢者,而且只是一個個體而不是弱勢群體,否則,你可能會成為恐怖主義者的?!边@話倒也有道理,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比如中國的農民,從來就是世界上最弱最弱的弱勢群體,可是他們什么時候搞過恐怖主義(中農民可能也參加過某些紅色恐怖行為,但那是上面號召的)。今天的農民,實在沒有辦法了,至多會砸幾輛貪官的小汽車,才不會逮住誰就殺誰呢!

誠然,1977年,北京有一位司機,把自己駕駛的卡車對著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猛沖猛撞。這似乎也是一種弱勢者的絕望反抗。但是,那位司機也不最弱勢的人,她已經有車可開,有班可上,有工資可拿,而那個時代的我,當一個手扶拖拉機的駕駛員已經是最高夢想了。還有幾個億的中國人,那時候連卡車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呢!你能說,天安門廣場上制造恐怖的那位女司機是最弱勢的人嗎?

巴勒斯坦人中也有過一些恐怖主義,他們對以色列也搞過一些恐怖活動。但是,你能說他們是最弱勢的人群嗎?你能說他們是走投無路的人嗎?不能吧?以色列對他們的確有所不公,有時甚至很不公,但是他們在以色列工廠里獲得的工資恐怕遠遠高于某些大國的工人老大哥。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和平請愿的權利,他們又有游行示威的權利,他們甚至還有罷工的權利,他們在行使這些權利的時候,如果不扔石頭,以色列警察是不會開槍的。這樣的人群不知比某些“強大的工人階級”要強多少倍!

查看全文

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缎脸髼l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胺銮濉f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

摘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在矛盾與沖突中應運而生。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產生的現實基礎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提供特定的歷史條件,不單純是為社會主義國家創造機遇,同時也為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注入生機。

關鍵詞: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時代背景;現實基礎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語境,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形成有其時代背景。19世紀末,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開始日益尖銳,無產階級追求獨立、解放的社會主義革命方興未艾。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風詭云譎的國內外形勢魚龍混雜的國內環境,讓蘇俄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在矛盾與沖突中應運而生。

一、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步入了帝國主義國家。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使得不同發展程度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世界范圍內的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空前高漲。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的炮響給社會主義革命帶來了勝利的曙光,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隨之誕生。

(一)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矛盾錯綜交織。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高度集中到少數壟斷資本家手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便全面走向反動,對內壓榨無產階級,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對外則大肆侵略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1.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顯著。資本家為了更多地追求剩余價值,滿足自身的經濟利潤,想盡一切辦法對工人階級的搜刮和剝削。通過各種手段壓迫無產階級,并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進行鎮壓。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強勢打壓使得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運動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運動不斷高漲。資本主義列強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拓寬海外市場,使其成為原料產地和產品輸出地,便出現殖民主義世界體系的萌芽。帝國主義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掠奪式的資本輸入、原料侵占、政治打壓、軍事控制使這些國家逐步喪失主權,不同程度地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更肆無忌憚,與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封建勢力相互勾結,殘酷地剝削勞苦人民的財富,被奴役、被壓迫的民眾,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對帝國主義國家怨聲載道,加劇了民族仇視心理,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矛盾。2.不同發展程度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資本家要想攫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就必須在世界范圍內開拓更大的市場、原料和商品的供應輸出產地。然而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市場的瓜分和掠奪,是依據他們的綜合實力而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資本家分割世界,并不是他們心腸特別毒辣……而且他們分割世界,是按資本、按實力來割的,在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制度下,也只有按這種標準來分割。”[1]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障本國壟斷資本家的壟斷利潤,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侵略和擴張政策,瓜分世界領土,掠奪殖民地。英國、俄國、法國等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憑借著雄厚的實力瓜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土地,使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掠奪殖民地相對較少,這種分配上的不均勻必然會激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隨著后起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某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它們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配世界市場,必然會遭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烈反對,加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導致帝國主義戰爭。

查看全文

關于時代特征的重大爭論

把握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理論的核心問題。如果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那么,沒有對帝國主義時代基本特征的正確認識,就沒有十月革命的勝利,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后來是這樣總結的:“列寧曾經說過。革命首先從帝國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突破。十月革命時的俄國是這樣的薄弱環節,十月革命后的中國也是這樣的薄弱環節。俄國和中國的共同點是:都有相當數量的無產階級,都有大量的農民群眾,都是大國?!蹦抢锍闪恕暗蹏髁x一切矛盾的集合點”。其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斗爭,列寧看成一件大事,斯大林也看成一件大事,說這是革命的間接后備軍。中國革命也吃這一碗飯?!薄笆赂锩膭倮軌蜢柟滔聛?,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帝國主義內部的矛盾多。當時有十四個國家出兵干涉,但是每個國家派的兵都不多。”“印度沒有突破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取得革命勝利,主要是因為印度共產黨起先站在尼赫魯的對面,不積極參加他們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去奪取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在印度獨立以后,他們卻跟在尼赫魯的后面走,沒有堅持自己的獨立性。印度和中國還有一個區別,印度是英國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印度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由英國資產階級訓練出來的。而中國,則是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這些帝國主義造成了中國長期不統一的、分割的局面?!保ā蹲x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下),第839-842頁)在這里談的,便是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發生與成功的歷史條件,這些歷史條件構成了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后者的揭示是與列寧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在井岡山回答“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時,依據和運用的正是列寧揭示的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他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規律在中國的具體表現。

列寧說:“歷史條件還沒有成熟的事情,是不能夠加速的?!保ā稒C會主義和第二國際的破產》(1916年1月),《列寧全集》第22卷,第101頁)所謂把握時代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對世界政治、經濟的總和,世界的具體情況,即當代世界的基本矛盾,進行具體的階級分析。當代世界的基本矛盾不只是一個,要找到若干基本矛盾,發現組成每一對基本矛盾的對立雙方的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基本矛盾之間的錯綜關系。所謂構成時代特征的歷史條件,既包括每對世界矛盾中的雙方構成統一體的條件,以及若干對世界基本矛盾組成世界體系的條件,或統稱“歷史條件1”;也包括每對基本矛盾的雙方在統一體中地位相互轉換的條件,以及若干對基本矛盾在世界體系中地位相互轉化的條件,或統稱“歷史條件2”。應該說,歷史條件1已經潛在地隱含著歷史條件2,而這里說的歷史條件2則是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的歷史條件。矛盾的斗爭貫穿于大系統運動的全過程,但因為歷史條件1的存在以及歷史條件2的潛在,而在總體上處于量變階段;又因為歷史條件2的出現而在總體上處于質變階段。從歷史條件1向歷史條件2的過渡,是矛盾斗爭中積累的量變到部分質變的結果。只有大系統矛盾運動的質變階段,才能創造從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

對時代特征的認識,主要涉及它“是什么”的問題;由此引出的革命戰略與策略的制訂和實行,主要涉及“怎么辦”即主觀能動性的問題。

列寧認為:“這里談的是歷史上的大時代,無論過去或將來,每個時代都有個別的、局部的、時而前進時而后退的運動,都有脫離一般運動和運動的一般速度的各種傾向。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時代的某些歷史運動的發展會有多么快,有多么順利。但是我們能夠知道,而且確實知道,哪一個階級是這個或那個時代的中心,決定著時代的主要內容、時展的主要方向、時代的歷史背景的主要特點等等。只有在這種基礎上,即首先估計到區別不同‘時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歷史上的個別情節),我們才能夠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認清了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我們才能以此為根據來估計這國或那國的更詳細的特點?!保ā洞蛑鴦e人的旗幟》(1915年2月以后)?!读袑幦返?1卷第123-124頁)“現在的帝國主義戰爭是兩大強國集團的帝國主義政治的繼續,而這種政治是由帝國主義時代各種關系的總和所產生和培植的。但是這個時代又必然要產生和培植反對民族壓迫的政治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政治,因此也就可能并且必然會有:第一、革命的民族起義和戰爭;第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戰爭和起義;第三、這兩種革命戰爭的匯合等等?!保ā稛o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列寧選集》第2卷第874頁)

對于列寧主義來說,事情本來是一清二楚的。所謂時代的主題,就是由這一時代的諸個世界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而集中表現出來的主要矛盾。時代的主題解決了,時代的性質也就改變了。說到矛盾,它必然是統一體中兩個對立面不平衡的矛盾運動。對于帝國主義時代來說,東方被壓迫民族從西方壓迫民族的世界統治下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統治下爭取階級解放的斗爭,就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在帝國主義時代,世界矛盾的焦點進一步由西向東轉移,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問題,成為時代主題的中心內容。其中,東方被壓迫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又是東方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歷史條件。于是,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成為帝國主義時代列寧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出的最重要的戰略方針。

就中心內容而言,西方的民族壓迫和東方的民族解放,構成了帝國主義時代的主題。就這一中心內容矛盾斗爭的形式而言,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條件下,會以和平的或非和平的方式交替展開。斗爭方式的這種交替變化,并非就是時代主題中心內容的根本轉變。

查看全文

和平,離我們有多遠?

1989年,柏林墻倒塌了,在接下來的短短兩年內,整個蘇聯東歐國家紛紛改旋易張,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以西方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早在冷戰結束以前的十年,中國就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際上奉行和平與發展的外交路線的改革開放。

人類是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甚至歡呼聲中進入21世紀的。

樂觀的人們以為,全球化以為著原有的國家界限的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村”和人類共同體,其既包括經濟-貿易上的WTO,也包括更大范圍上的世界政治秩序,在這種秩序下,人們將越來越能夠共享一套基本的信念、價值、經濟-貿易發展帶來的好處、通訊-交通帶來的便利??傊?,是自由民主的勝利,因此也是“歷史的終結”。(弗蘭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

悲觀的人則認為,隨著東西兩大陣營的冷戰以一方勝利而結束,代之而起的,將必定是文明之間的沖突,特別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圈與依斯蘭文明圈、儒家文明圈之間的沖突。如果不是文明沖突,還能是什么呢?(SAMULHUNGTINGTON《文明的沖突》)

在中國國內,主導的觀念也是和平。在這種觀念引導下,不但學術上在反駁文明沖突的可能性中,主要的反駁基本上是建立在一個“和”字上,例如說儒家文明如何注重“和為貴”,歷史上中華文明如何善于吸納、兼容各種外來文化,等等;而且,在具體的經濟-政治布局上,基本上不再考慮毛時代的所謂“備戰”,大量的“軍轉民”(軍工生產轉為民用生產),國際上也奉行大國外交,一再主動與美國等西方強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參見伏波:)

查看全文

抗戰勝利60周年征文

2005年9月3日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銘記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做出的重要的歷史貢獻和巨大犧牲,以史為鑒,弘揚愛國主義,發揚抗戰精神,走和平強國之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和巨大犧牲

我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的大部分主力。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余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余人。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余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和巨大犧牲。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對世界各國人民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全面抗戰

查看全文

小議民族概念的形成詮釋

摘要:我國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融入對民族發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別吸收國外民族理論得以界定的動態過程。本文試圖從分析對我國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個理論方向入手,理解諸多時代背景因素在我國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概念;國外民族理論;時代背景

一、近代國家民族學說影響下的民族概念

這一時期以鴉片戰爭之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為界限。這一時期,我國民族定義的現實背景是西方列強的入侵激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時代渴望是救亡圖存。

(一)民族國家學說的特點

民族國家理論是從地域、文化、人民和政府之間具有客觀一致性的假設出發進行研究民族概念的學說,它在關于建國和征募忠實臣民的政治演說中獲得極大發展的。在政治演說中,政治領袖們用民族國家學說把他們的追隨者團結在同一面旗幟或其他國家象征的詞匯下,進行政黨活動。在這個學說下,民族概念是在政治和教育中被用來把普通人局部的、宗教的或基于親族關系的忠誠轉變為對國家的愛和忠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