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

時間:2022-05-19 06:41:00

導語: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義和團運動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斗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是使中國免于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是義和團反帝斗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系,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系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導入新課:可以聯系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后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么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么?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斗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采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后,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系。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斗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屏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后,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斗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么義和團運動為什么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后):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么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生:義和團對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說明義和團和愚昧,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對本質。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扶清"雖然有扶國、保國的含義,但也很容易讓人們對清政府喪失警惕,后來,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給了義和團一刀,是鎮壓義和團的劊子手之一。那么,"扶清"和"滅洋"義和團更側重哪方面呢?

生:"滅洋"。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中外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義和團最恨洋人。

師:很好,"滅洋"是要消滅一切洋人的東西,這么做是完全正確的嗎?

生:不完全正確,洋人也有先進的東西。比如武器,科技,這些我們應該學習。

師:非常正確。我們對待洋人的事務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突出的反映出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表現了廣大人民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深惡痛絕,它能夠有效的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積極參加到這場反帝愛國運動中來,但是也反映出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對清政府和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

2.平原大捷:略。

3.義和團發展到京津地區:先指導學生看書,并演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然后進行師生問答。

師: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以前是鎮壓,現在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

師:清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呢?

生:義和團強大了,清政府感到害怕。

生:它要利用義和團抵抗外國侵略者。

師:很好,那么,清政府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控制、利用,最后消滅義和團。

師:誰能用成語來概括?

生:借刀殺人、一箭雙雕。

三、反對八國聯軍的斗爭

這是本課重點,利用書中小字、插圖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1.八國聯軍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目的是什么?

2.義和團的英勇抵抗:突出義和團的英勇抗爭精神。比如:廊坊狙擊戰、攻打四國使館和西什庫教堂等。

3.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清政府在利用義和團打擊帝國主義的企圖破產后,決定絞殺義和團,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清政府的反動面目暴露無遺。

4.八國聯軍的暴行:利用書中小字部分和多媒體資料中的圖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辛丑條約》

1.《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略。

2.《辛丑條約》的嚴重危害:根據條約內容逐條分析。

師:為了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會采取什么措施?

生: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向帝國主義貸款。

師:對,這樣會帶來那些危害呢?

生:是人民負擔加重;帝國主義會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師:條約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說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其它內容也像這樣分析,最后由學生得出結論:《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小結: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外民族矛盾尖銳化的產物,它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斗爭的又一次高潮,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政府,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義和團將士們的英勇斗爭精神將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革命。不久爆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窮兇極惡敲詐勒索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