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體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4:34: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干部管理體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干部管理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一、2004年以來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情況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土資源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國土資源職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的管理,增強國土資源部門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云南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04]12號、組通字[2004]22號文件精神,昭通國土資源系統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文件的通知》(云政發[2004]122號)、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我省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云辦發[2004]30號)、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結合云南實際,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實現了地州、市縣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決定;
二是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地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決定;
三是基本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對鄉鎮國土資源所的人、財、物全部上劃,大多數地方實行了垂直管理,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垂直管理;
四是根據職能和事權的變化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撤銷或合并了原來不適應的一些機構,增設了比如分局、耕保、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大隊)、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等相應機構并調入相關業務人員;
國土干部管理體制調研報告
一、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運行情況
(一)基本現狀
隨著國土資源體制改革的深化,我縣國土系統機構設置也逐步得到理順,目前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內設機構,設*個行政職能科室,分別有辦公室、規劃耕保科、土地利用科、地籍測繪科、法規監察科、地質礦產科、財務審計科、監察室;第二類為直屬事業單位,有*個單位,分別有土地復墾中心、土地資產儲備開發中心、土地交易所、地政服務所、征地服務所、土地執法監察大隊、信息中心,;第三類為派駐機構,設××個國土所和*個分局。機構性質分為以下幾類:國土分局為副科級建制行政單位;土地儲備中心為副科級建制公益型事業單位;執法監察大隊及國土資源所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其余直屬事業單位均為公益型事業單位。
全縣共核定行政和事業編制共計××*人,其中:行政××人,依照公務員管理××人,事業××人;實有人數××人,其中:行政××人,依照公務員管理××人,事業××人。
(二)主要成效和經驗
近年來,在市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和省廳關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定,緊緊圍繞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中心任務,以思想政治建設為根本,以能力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系統人員的學習、培訓、培養、鍛煉,著力提高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干部隊伍的活力、優化干部隊伍的結構,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的國土資源管理干部隊伍,為全縣國土資源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證和組織保障。
國土局干部管理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一、20*年以來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情況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土資源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國土資源職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的管理,增強國土資源部門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云南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12號、組通字[20*]22號文件精神,昭通國土資源系統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文件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我省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結合云南實際,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實現了地州、市縣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決定;
二是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地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決定;
三是基本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對鄉鎮國土資源所的人、財、物全部上劃,大多數地方實行了垂直管理,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垂直管理;
四是根據職能和事權的變化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撤銷或合并了原來不適應的一些機構,增設了比如分局、耕保、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大隊)、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等相應機構并調入相關業務人員;
國有企業干部管理體制學習材料
我國國有企業就是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國有企業里最主要的資產是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歸全民所有,并由代表全民利益的人民政府來集中行使所有權,類似于西方的政府企業。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表現形式。
國有企業與國家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其生產經營要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以保證實現國家特定的政治目標;另一方面為確保國有企業社會功能的實現,國家又賦予國有企業以法律上的特權,并享有國家的優惠待遇。雖然目前國有企業不足全國經濟總量的50%,但它始終控制著能源、交通、電訊等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并在國家經濟晴雨表上占據著支配地位。根據2006年底的統計數據,國有經濟對gdp的貢獻率約占30%。159家中央企業和1031家地方國企資產總額2000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1062.3億元,實現利潤9644.1億元,我國進入全球企業500強的企業中,絕大部分為國有企業。
改革開放后,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進行了全方位的體制改革,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所謂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管理體制是指國有企業中領導機構設置、人事隸屬關系、管理權利劃分、干部培養選用、績效評價、激勵約束等具體體系和制度的總稱。
一、我國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國有企業中實行嚴格的黨管干部和政府直接管理企業,有它積極的一面,有利于用強有力行政手段保證實現經濟目標,實踐證明也是非常有效的。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逐步深化,原有的國企領導干部管理體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來,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企業干部管理極不協調,已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的正常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體制問題重癥區之一,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1、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
國土局干部管理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一、20*年以來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情況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土資源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國土資源職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的管理,增強國土資源部門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云南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12號、組通字[20*]22號文件精神,昭通國土資源系統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文件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我省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結合云南實際,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實現了地州、市縣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決定;
二是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地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決定;
三是基本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對鄉鎮國土資源所的人、財、物全部上劃,大多數地方實行了垂直管理,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垂直管理;
四是根據職能和事權的變化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撤銷或合并了原來不適應的一些機構,增設了比如分局、耕保、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大隊)、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等相應機構并調入相關業務人員;
國土干部管理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一、20*年以來國土資源干部管理體制改革情況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國土資源宏觀調控的重大決策,強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保護國土資源職責,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的管理,增強國土資源部門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云南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12號、組通字[20*]22號文件精神,昭通國土資源系統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于做好省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文件的通知》(云政發[20*]122號)、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我省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云辦發[20*]30號)、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結合云南實際,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實現了地州、市縣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決定;
二是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正、副職和黨組書記、黨組成員的考察任命權由地州、市國土資源局黨組決定;
三是基本實現了縣級國土資源局對鄉鎮國土資源所的人、財、物全部上劃,大多數地方實行了垂直管理,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垂直管理;
四是根據職能和事權的變化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要,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撤銷或合并了原來不適應的一些機構,增設了比如分局、耕保、國土資源執法監察支隊(大隊)、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等相應機構并調入相關業務人員;
新時期人事制度黨管干部機制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科學民主制度化的干部管理模式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黨管干部是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首要原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干部制度建設從起步到逐步發展、黨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干部管理體制上、初步形成了一套集中統一管理干部的體制、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干部管理培訓監督制度、黨形成了高度集權的全面執政體制、分部分級管理方式的前提仍是在中央及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干部人事制度進行了以縱向分權、橫向分類為內容的改革、實行民主集中制與依法辦事的原則、人民群眾才是干部選拔任用的真正主體、干部選拔任用的各項原則的主要內容已全部生成、結合與統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點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干部管理模式經歷了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分類分級的干部管理模式。
[關鍵詞]集中統一高度集權分類分級
黨的十七大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作為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首要原則。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特征是對各類人員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建設一支精干的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實施。這套人事制度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其間經歷了幾種形態的演變。
一、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干部制度建設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的干部管理體制。從黨的成立到遵義會議前,黨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干部管理體制上就是側重于黨員管理制度、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的建設,干部管理體制的建設只是初步的。從遵義會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瓦窯堡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運動和黨的七大,黨糾正和克服“左”的錯誤,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此基礎上,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初步形成了一套集中統一管理干部的體制。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央決定對干部實行統一管理。1938年,中央決定在敵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區、地、縣、市、分區的黨委設立組織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調和分配等工作。1941年10月,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除了軍隊干部外,黨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由中央和各級黨委的組織部統一管理。1948年11月,中央組織部發出了《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指出,中央組織部的11項經常性任務之一,便是挑選、配備、調整及重新訓練干部。第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干部管理培訓監督制度,使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和方式更加完善。延安時期,黨中央根據干部隊伍素質的實際和斗爭形勢的需要,先后就干部學習、在職干部教育、辦理黨校、審查干部、吸收知識分子、干部交流等問題下發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逐步建立了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干部選拔、干部考核、干部審查、干部調配與交流等制度。建國前夕,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央關于各級各項干部配備基數的規定》、《中央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奪取全國政權作了充分的組織準備。
干部管理模式演變剖析論文
[摘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干部管理模式經歷了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分類分級的干部管理模式。
[關鍵詞]集中統一高度集權分類分級
黨的十七大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作為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首要原則。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特征是對各類人員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建設一支精干的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實施。這套人事制度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其間經歷了幾種形態的演變。
一、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干部制度建設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的干部管理體制。從黨的成立到遵義會議前,黨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干部管理體制上就是側重于黨員管理制度、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的建設,干部管理體制的建設只是初步的。從遵義會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瓦窯堡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運動和黨的七大,黨糾正和克服“左”的錯誤,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此基礎上,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初步形成了一套集中統一管理干部的體制。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央決定對干部實行統一管理。1938年,中央決定在敵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區、地、縣、市、分區的黨委設立組織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調和分配等工作。1941年10月,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除了軍隊干部外,黨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由中央和各級黨委的組織部統一管理。1948年11月,中央組織部發出了《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指出,中央組織部的11項經常性任務之一,便是挑選、配備、調整及重新訓練干部。第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干部管理培訓監督制度,使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和方式更加完善。延安時期,黨中央根據干部隊伍素質的實際和斗爭形勢的需要,先后就干部學習、在職干部教育、辦理黨校、審查干部、吸收知識分子、干部交流等問題下發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逐步建立了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干部選拔、干部考核、干部審查、干部調配與交流等制度。建國前夕,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央關于各級各項干部配備基數的規定》、《中央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奪取全國政權作了充分的組織準備。
二、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
黨管干部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干部管理模式經歷了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分類分級的干部管理模式。
[關鍵詞]集中統一高度集權分類分級
黨的十七大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作為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首要原則。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特征是對各類人員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建設一支精干的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實施。這套人事制度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其間經歷了幾種形態的演變。
一、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干部制度建設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的干部管理體制。從黨的成立到遵義會議前,黨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干部管理體制上就是側重于黨員管理制度、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的建設,干部管理體制的建設只是初步的。從遵義會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瓦窯堡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運動和黨的七大,黨糾正和克服“左”的錯誤,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此基礎上,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初步形成了一套集中統一管理干部的體制。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央決定對干部實行統一管理。1938年,中央決定在敵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區、地、縣、市、分區的黨委設立組織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調和分配等工作。1941年10月,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除了軍隊干部外,黨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由中央和各級黨委的組織部統一管理。1948年11月,中央組織部發出了《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指出,中央組織部的11項經常性任務之一,便是挑選、配備、調整及重新訓練干部。第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干部管理培訓監督制度,使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和方式更加完善。延安時期,黨中央根據干部隊伍素質的實際和斗爭形勢的需要,先后就干部學習、在職干部教育、辦理黨校、審查干部、吸收知識分子、干部交流等問題下發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逐步建立了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干部選拔、干部考核、干部審查、干部調配與交流等制度。建國前夕,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央關于各級各項干部配備基數的規定》、《中央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奪取全國政權作了充分的組織準備。
二、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
漫談黨管干部模式的演變
摘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干部管理模式經歷了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分類分級的干部管理模式。
關鍵詞:集中統一高度集權分類分級
黨的十七大把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作為形成干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的首要原則。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特征是對各類人員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建設一支精干的干部隊伍,確保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實施。這套人事制度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其間經歷了幾種形態的演變。
一、集中統一的干部管理模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干部制度建設從起步到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適應革命戰爭需要的干部管理體制。從黨的成立到遵義會議前,黨的制度建設表現在干部管理體制上就是側重于黨員管理制度、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的建設,干部管理體制的建設只是初步的。從遵義會議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瓦窯堡會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運動和黨的七大,黨糾正和克服“左”的錯誤,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此基礎上,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具體表現在,第一,初步形成了一套集中統一管理干部的體制。為了適應對敵斗爭形勢的需要,中央決定對干部實行統一管理。1938年,中央決定在敵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區、地、縣、市、分區的黨委設立組織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調和分配等工作。1941年10月,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規定,除了軍隊干部外,黨的干部都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由中央和各級黨委的組織部統一管理。1948年11月,中央組織部發出了《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指出,中央組織部的11項經常性任務之一,便是挑選、配備、調整及重新訓練干部。第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干部管理培訓監督制度,使黨的干部管理體制和方式更加完善。延安時期,黨中央根據干部隊伍素質的實際和斗爭形勢的需要,先后就干部學習、在職干部教育、辦理黨校、審查干部、吸收知識分子、干部交流等問題下發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逐步建立了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干部選拔、干部考核、干部審查、干部調配與交流等制度。建國前夕,中共中央下發了《中央關于準備五萬三千個干部的決議》、《中央關于各級各項干部配備基數的規定》、《中央關于大量提拔培養產業工人干部的指示》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奪取全國政權作了充分的組織準備。
二、高度集權的干部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