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09:24: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壓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壓氧安全醫治與管控
2009年醫院整體搬遷新區,帶來了高壓氧科的發展機遇,從選址、環境到設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對安全治療與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了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了患者的安全,保證了患者的安全,保證了氧艙的良好運行。
1.高壓氧設備的管理高壓氧氧艙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醫療儀器,是壓力容器。我院從選址安裝到定期檢驗維修等等都嚴格的按照國家《醫用氧艙安全管理規定》,氧艙設在急診樓西側單獨區域,無鍋爐房、配電房、廚房、車庫等,艙內均采用防爆電器,有水噴淋裝置和緊急呼叫按鈕,有空調、對講機、照明、溫控、加濕及測氧排氧等系統,安裝牢固,機房有自動排氣扇。對氧艙設備除平時日常檢查外,有專人負責定期檢驗和維修。
2.患者的治療安全首先嚴格掌握高壓氧治療適應證和禁忌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別對待,不生搬硬套書本上所列知識。首次治療前詳細詢問病情和進行體檢,嚴格入艙宣教和檢查,囑患者和家屬認真閱讀《進艙須知》,穿棉制服裝,禁止攜帶易燃、易爆物品,如打火機、火柴、電動玩具、手機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年齡選擇合適的治療壓力和吸氧時間,一般10天1個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需休息7~10天,再繼續治療,治療期間需服用抗氧化劑(維生素C、維生素E等)。另外對于特殊患者,如有癲癇病史的,同時要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發熱患者體溫<38.5℃且呼吸道通暢,方可治療;氣管切開患者入艙前盡量吸除呼吸道的痰液;外傷患者需清創縫合后治療。
3.制度的執行管理在加強法律觀念、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的同時,必須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職責,如氧艙安全管理制度、機房管理制度、儲氣罐管理制度、供氧間管理制度、氧艙消毒隔離制度、氧艙工作制度、氧艙操作規程、氧艙醫師職責、氧艙護士職責等。每周科內組織學習1次,醫院和科室對各種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計入績效工資。
4.風險的防范高壓氧治療是一種存在風險的治療手段,要想保證患者、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除了嚴格執行安全管理規定及操作規程外,加強醫療風險的防范亦很重要。首先,在患者首次高壓氧治療前,會將治療的目的、風險性及風險防范措施如實告知患者及家屬,簽定《高壓氧治療同意書》,并正確引導患者,使其避免對高壓氧治療效果的過高期望。對高齡、幼兒、病情復雜、病情重的患者,由家屬或醫務人員陪艙。其次,為了能及時處理治療中可能發生的無法預計的意外事件,科內配備了急救藥品和器材,制定了高壓氧的各類緊急預案并定期學習演練,每年有消防人員培訓所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并要求掌握。
5.消毒隔離隨著院內感染的不斷重視,嚴格執行氧艙的消毒隔離制度也成為安全管理得一部分,每個患者有專用的呼吸三套管、吸排氧軟管及吸氧面罩,為避免混淆,均貼上患者姓名,每次用后及時清洗晾干。氧艙每次治療結束后通風換氣,及時清掃拖地,座椅和內壁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遮蓋觀察窗后紫外線照射1小時,每周乳酸熏蒸1次,每個月空氣培養1次。對于傳染病和特殊患者嚴格按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高壓氧艙質量安全論文
1高壓氧艙質量安全管理問題的歷史回顧
根據全國7000臺高壓氧艙的統計看,高壓氧艙事故的總發生概率是0.9%,2001年1月石家莊某醫院一臺高壓氧艙設備發生火災事故,造成患者死亡。從上述事故看,艙內起火造成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究其原因還是絕大部分因違規操作和運行等引發的質量安全管理問題,為醫院和患者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同時帶給我國高壓氧醫學事業沉重的打擊。由此看來,建立高壓氧艙質量安全管理的體系并使其有效運行勢在必行[2]。
2高壓氧艙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
2.1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文件的建立
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醫學高壓氧艙的要求,首先應撰寫一份高壓氧艙質量安全體系的文件,其中包括質量安全管理手冊、相關程序文件、運行指導及記錄和標識等幾個內容。質量安全管理手冊在文件中處于指導地位,是綱領性文件,對其中各部分提供原則性的描述和指導;程序文件包括建立的目的、適用范圍、人員的職責以及工作的程序等;運行指導供操作人員使用,圍繞質量安全管理手冊和程序文件的相關要求,用以指導相關操作的細節工作;執行質量安全體系活動需要通過各類記錄表格進行記錄,標識具有指示作用和警示的意思,例如記錄氧艙設備主要信息的示意圖中就有“嚴禁煙火”的標識[3]。
2.2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文件的運行
高壓氧治療創傷骨科患者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針對高壓氧治療應用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護理問題,探討護理措施,完善護理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方法對創傷骨科250例次行高壓氧治療的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治療前對患者的詳細護理評估和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充分的治療前準備,以及治療后的密切觀察、指導患者應對不良反應和加強飲食護理等,實施綜合護理管理。結果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本組患者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治療安全。結論為提高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應用,實施綜合護理管理是必要的。
【關鍵詞】高壓氧;創傷骨科;護理;管理
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中應用廣泛,對軟組織擠壓傷及缺血、筋膜間隙綜合征、骨折、骨愈合不良或骨壞死、斷肢斷指再植術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周圍血管疾病、皮膚潰瘍等的治療效果較好[1]。本文通過對2003年1月~2005年11月,本院行高壓氧治療的250例次創傷骨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進行總結,就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療安全。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50例次患者中,男165例,女85例,年齡17~65歲,平均38.5歲。其中軟組織擠壓傷32例,軟組織缺血38例,筋膜間隙綜合征1例,四肢骨折51例,骨折愈合不良6例,骨壞死2例,斷肢斷指再植術后18例,皮瓣移植26例,骨髓炎8例,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28例,周圍血管疾病18例,皮膚潰瘍22例。在手術后接受高壓氧治療5~10天,每天2h,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效果。
2高壓氧應用的綜合護理管理方法
創傷骨科患者中高壓氧治療的應用論文
【摘要】目的針對高壓氧治療應用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護理問題,探討護理措施,完善護理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療安全。方法對創傷骨科250例次行高壓氧治療的患者,在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治療前對患者的詳細護理評估和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充分的治療前準備,以及治療后的密切觀察、指導患者應對不良反應和加強飲食護理等,實施綜合護理管理。結果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本組患者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的效果,提高了治療安全。結論為提高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患者中的應用,實施綜合護理管理是必要的。
【關鍵詞】高壓氧;創傷骨科;護理;管理
高壓氧治療在創傷骨科中應用廣泛,對軟組織擠壓傷及缺血、筋膜間隙綜合征、骨折、骨愈合不良或骨壞死、斷肢斷指再植術后、皮瓣移植、骨髓炎、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周圍血管疾病、皮膚潰瘍等的治療效果較好[1]。本文通過對2003年1月~2005年11月,本院行高壓氧治療的250例次創傷骨科住院患者的護理進行總結,就治療中出現的護理問題進行探討,通過系統、有效的綜合護理管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療安全。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250例次患者中,男165例,女85例,年齡17~65歲,平均38.5歲。其中軟組織擠壓傷32例,軟組織缺血38例,筋膜間隙綜合征1例,四肢骨折51例,骨折愈合不良6例,骨壞死2例,斷肢斷指再植術后18例,皮瓣移植26例,骨髓炎8例,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28例,周圍血管疾病18例,皮膚潰瘍22例。在手術后接受高壓氧治療5~10天,每天2h,無一例發生并發癥,取得較好效果。
2高壓氧應用的綜合護理管理方法
血腫穿刺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應用高壓氧聯合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治療的效果。方法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行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治療,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式基礎上接受高壓氧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和治療14、28d后的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0%高于對照組的7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d后,研究組CSS評分(10.24±2.77)分低于對照組的(12.20±3.14)分;治療28d后,研究組CSS評分(8.21±2.53)分低于對照組的(11.20±3.14)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d后研究組患者的MoCA評分(14.91±2.19)、(16.26±2.5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2.34±2.87)、(14.92±2.9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高壓氧聯合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治療,能有效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認知水平和神經功能障礙,可使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理想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高壓氧;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高血壓腦出血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一種中老年人群中發生率較高的外科疾病,具有致殘率、致死率高及病情發展速度快等特點,是目前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的高危疾病之一。據調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發生后遺癥或致死的患者人數占比約80%[1]。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該方法具有安全性強、操作簡便以及不易產生創傷等優點,較其他外科手術方法具有明顯的治療優勢[2]。而高壓氧治療法則在緩解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方面有著重要應用,且能夠防止腦組織水腫進一步發展,有效改善缺血區受損的神經功能,促進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癥狀恢復。為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以本院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間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高壓氧聯合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展開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9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研究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59~76歲,平均年齡(67.9±7.3)歲;從患病起始到住院時間7~25d,平均從患病起始到住院時間(12.6±5.1)d,出血量36~83ml,平均出血量(51.9±10.4)ml;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4~10分,平均GCS評分(7.2±3.1)分。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58~75歲,平均年齡(67.1±8.8)歲;從患病起始到住院時間8~26d,平均從患病起始到住院時間(13.2±3.8)d;出血量34~81ml,平均出血量(49.9±10.4)ml;GCS評分4~11分,平均GCS評分(7.9±3.8)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組前經檢查均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高血壓腦出血癥狀評判標準符合,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語言不清、頭痛、惡心、嘔吐、視線模糊等。另外,均排除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智力障礙以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1.2治療方法1.2.1對照組行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治療:先通過CT影像學檢查,將患者的血管穿刺位置確定下來,術前鋪巾進行消毒處理,并對局部位置予以鎮靜麻醉,選擇長度適宜的穿刺針對患者進行血腫穿刺處理,處理完后清洗患者血腫部位,接下來注入2萬~4萬U的尿激酶,以及4ml左右生理鹽水,夾閉側管并保持此狀態2~4h,術后將尿激酶連續在患者體內多次注入,間隔3~7d后將導管拔出。另外,術后接受預防腦血管痙攣、緩解腦水腫、預防感染以及血壓控制等常規治療措施。1.2.2研究組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式基礎上接受高壓氧治療,微創置管血腫穿刺術后7d開始實施高壓氧治療,升壓20min,壓力大小在0.20~0.22MPa之間,吸純氧時間控制為1h,治療操作中間息2次,每次間隔間吸5min艙內壓縮空氣,并保持恒定速度下進行20min減壓,1次/d,1個療程為10d,總共進行4個療程治療。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和治療14、28d后的CSS、MoCA評分。①根據我國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高血壓腦出血療效評估標準,高血壓腦出血療效共分為5個層次: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其中,基本痊愈:患者病殘程度降低至0級,且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91%~100%;顯著進步:病殘程度為Ⅰ~Ⅲ級,NIHSS評分降低46%~90%;進步:NIHSS評分降低18%~45%;無變化:NIHSS評分降低<18%;惡化:NIHSS評分較治療前增大。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②應用CSS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評分越大,代表神經功能缺損嚴重性越明顯。③應用MoCA量表評價患者的認知功能,具體評價維度包括:視結構、語言、記憶、執行、注意力集中性、計算、思維、定向力等能力,分值范圍在0~30分,患者認知功能越好時對應分值結果就越大。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潛水減壓病治療分析論文
目前,全國共有氧艙3700多臺,氧艙數量和治療患者的人數均居世界前列。其中,不到10%的氧艙用于潛水減壓病的治療,且主要分布在沿海開放城市。環渤海地區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環繞渤海及部分黃海沿岸,由丹東、大連、營口、盤錦、錦西、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濱州、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等15個城市和地區組成。近年來,該地區海上養殖業發展迅速,為地區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而來,該地區也是潛水減壓病的多發地區。
臨床實踐證明,高壓氧對某些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特別是在急救醫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高壓氧治療疾病的種類已達100余種,涉及臨床各個學科,尤其在減壓病、心腦血管、感染、中毒、氣栓癥等疾病治療方面應用更為廣泛。減壓病(DCS)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潛水作業(實際潛水或加壓艙中模擬潛水)、高氣壓作業(隧道高氣壓作業或沉箱作業)與失事潛艇艇員離艇脫險上浮,以及飛行員乘坐非加壓座艙飛機升空速度過快過高;或在高空時加壓座艙的密封性發生故障,突然泄壓;或在低壓艙中模擬飛行上升高空(上升高度11700m,如不及時吸氧,DCS發病率可達50%)。我軍的常規潛艇和核潛艇保持著良好的安全記錄,造成失事而艇員離艇脫險上浮的事件僅有2次,也做好了嚴格的潛水減壓安全措施,沒有發生減壓病事件;我軍的潛水員、海軍陸戰隊兩棲偵察中隊、特戰隊等特勤部隊在進行水下作業時,嚴格執行潛水作業安全規則,并及時加壓治療,迄今為至,尚未發生過嚴重的減壓病事件;飛行員患減壓病也僅發生在飛機發生事故后才可能發生,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因此,目前,減壓病主要發生在沿海各城市,如福建、廣東、青島、煙臺、大連等地,從事潛水作業的人逐漸增多,主要從事捕捉魚蝦、打撈沉船、海上救援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潛水員的身影,潛水減壓病的發生作為一種職業風險就存在于他們之中,對于民間沒有組織和單位的潛水人員來說尤為明顯和突出。這些民間潛水人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勞動強度大,忽視潛水作業安全規則,盲目增加下潛深度和水下作業時間,同時反復潛水作業,而又不設停留站直接上升出水或僅憑經驗設定停留站,致使溶解于體內的大量空氣不能安全釋放,導致大量氣泡累及腦、脊髓、肺等,引起減壓病發病人數逐年增高,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皮膚瘀斑、關節疼痛、肢體癱瘓、頭痛、眩暈、大小便失禁、昏迷甚至死亡。所以,研究環渤海地區潛水減壓病的治療現狀,提出解決辦法已成為航海醫學界一個重要的科題。
1環渤海地區潛水減壓病治療現狀
1.1醫院級別及分類
據不完全調查(通過網絡查詢55家、電話咨詢42家和同行介紹28家等方式),環渤海地區共有氧艙70多家,其中,山東沿海城市有30多家,河北省有5家左右,天津市有16家,遼寧省有不到20家。其中,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占50%,二級乙等以下醫院占35%,個人診所、私人承包等占15%。
1.2科室一般情況
氧化碳中毒治療研究論文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無論在居民生活中,還是工業生產中,其發病率一直很高,每年因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人數為各種中毒死亡的首位。而遲發性腦病是其危害最大的后遺癥,但其發病機理目前還不明確,治療亦無統一方案。現總結我院治療體會,概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遲發性腦病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34~76歲,平均58歲。34例為生活中燃煤取暖發生意外,2例為工業生產中毒。“假愈期”2~32天,平均21天。
1.2治療方法(1)高壓氧治療:采用單人氧氣加壓艙,治療壓力0.2MPa,加壓20min,穩壓40min,減壓20min,每天1次,每10天為1個療程,病情加重期不間斷,恢復期可每個療程休息3~5天。總療程數不確定,平均10個療程,最多做200余次。(2)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500ml,15天為1個療程;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2次,共5~7天;奧扎格雷鈉,連用14天為1個療程。(3)地塞米松每日20mg,應用7~10天。(4)煙酸占替諾針每日300mg,逐漸增加至每日600mg、900mg,20天為1個療程。(5)腦復素、胞二磷膽堿、丹參、能量合劑等。
1.3療效判定臨床痊愈:意識清楚,原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好轉:意識恢復,遺留部分運動障礙;無效:意識無恢復,癥狀與體征同治療前。
2結果
新生兒缺血病情觀察與監護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以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損害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腦病癥狀[1],具有臨床發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點。回顧性分析我科63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所有資料來源于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間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兒經臨床癥狀、體征、頭顱B超、CT以及實驗室檢查,符合沈曉明主編[2]《兒科學》中關于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標準。本研究共63例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其中男39例,女24例;自然分娩28例,剖腹產35例;早產兒5例,足月兒49例,過期產9例;體重在1.8~4.9kg之間,平均(3.3±1.2)kg;發病時間在出生后24h以內者44例,在24~48h以內者17例,在48h以上者2例;興奮激惹48例,肌張力高43例,反應差37例,擁抱反射或吸吮反射減弱或消失32例,前目飽滿l0例,眼凝視或眼震4例,面色陣發性青紫、蒼白3例,昏迷2例。
1.2搶救和護理方法患兒發病后,立即給予對癥治療和相關護理措施。單人高壓氧艙全艙給氧,首先用微閉門縫洗艙法洗艙5min以上,按照每分鐘加壓0.003Mpa對高壓氧艙進行加壓,當氧壓至0.05~0.06Mpa時,穩壓30min左右,然后以0.003MPa/min進行減壓,保持艙內溫度18℃~22℃之間,氧濃度在75%~85%之間。治療時間設定為60min/d,1次/d,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中間休息10d。對于輕度HIE患兒采取1個療程治療,中重度HIE患兒給予2個療程治療。根據患兒的年齡、體質量等情況科學選擇艙壓。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
2結果
腦卒中早期整體康復監護干預
腦卒中是一類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綜合征,具有很高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為常見,易導致偏癱、肢體活動功能下降或肌肉萎縮等[1],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為其家庭和子女帶來極大的負擔。此類患者易因患病產生消極心理,對治療不配合,康復效果很差。早期整體康復護理干預包括心理治療、針灸、運動機能恢復訓練、高壓氧治療等方法,理論上能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但目前研究探討該方面內容的文獻較少。為深入了解腦卒中患者行早期整體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筆者對2009年2~12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2~12月,筆者所在醫院共收治腦卒中患者98例,所有患者均經確診且具有明顯偏癱、失語或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在治療中將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9例,年齡33~86歲,平均(65.5±8.6)歲;其中干預組,男26例,女23例;對照組,男25例,女2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疾病構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和護理[2]。對干預組患者,進行以下整體康復護理干預:(1)心理治療:護理人員在了解患者情況后應為其營造舒適的就醫環境,并對其詳細講述該病的影響及治療方案,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進行看書、讀報等簡單的娛樂活動;(2)針灸:根據其病癥發展特征進行10d為1個療程的大、小腦醒針灸法,配合推拿按摩等恢復手段;(3)運動機能恢復訓練:待患者生命體征較為穩定后鼓勵其進行推滾桶、夾豆等肌肉協調訓練,并輔以穿脫衣、上下樓梯的日常生活動作訓練;(4)高壓氧治療:每日進行2h高壓氧治療,1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休息2d繼續下1個療程。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療效評價,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均不給予其他相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