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有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9 00:54: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個人所有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個人所有制理論內涵論文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有制;產權;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闡述了其價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該理論為指導,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個人所有制理論內涵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有制;產權;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闡述了其價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該理論為指導,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個人所有制的內涵與意義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3.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個人完整享有所有者權益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要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分離所導致的勞動與人的異化,為勞動者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因為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只有讓勞動者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的同時,又能對生產資料完全擁有一份屬于他個人的所有權,充分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管理等一系列權益,個人利益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才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能動性、創造性,從而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重視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產權全面享有的所有制。
二、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價值分析
馬克思個人所有制實現形式
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理念的經典性、確定性表述,是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之七“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中的一段文字,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關于“個人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近年來理論界已有數人提出利用股份制以實現之,但是還缺乏具體的論證。本文試從股份制與“個人所有制”的關系的角度,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分析,得出較為實證性的結論。
一、股份制與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聯系
從股份制的歷史發展來看,它作為生產力不斷社會化的顯著表現,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勞動不斷復雜化使個體的勞動永遠被歷史拋在了后面,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日益密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1]集體協作勞動是股份制的重要特征,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體現,也使單個資本的占有形式逐步被適應生產資料社會化的集中資本的股份制所取代。大量歷史事實已經證明,股份制在過去和現在都對生產力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身沒有階級性,而是一種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出現的組織財產和經營的形式。
從股份制的內涵來看:“股份制度就是按一定的法規程序,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創立法人企業(公司)對生產要素實行社會占有和聯合使用。企業擁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從事生產和經營,投資者按投資入股的份額參與企業的管理和分配,同時承擔有限的經濟責任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和財產制度。”[2]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股份制度不僅是一種企業資本組織形式,而且是一種產權占有形式。從整體來看,企業的生產要素是社會占有和聯合使用的:就投資者個人來說,他參與企業的管理和分配,按入股份額占有生產資料和相應的生活資料。股份制包括三個基本要素:股份公司、股票、證券市場。其中股票是最關鍵的因素,股票的金額均等性成就了股權的平等性,一股一權,沒有特權。持有股票數量的多少決定著股票所有人權利和義務的多少,并且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這就意味著擁有多少權利也要承擔多少責任,股票是天生的平等派。股份制企業大多實行有限責任制,這就維護了個人所有的安全性,避免了個人所有權受到難以承受的威脅。這樣一來,個人風險責任的有限性和投資獲取收益的相對無限性合理地統一起來,就自然而然地保障了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和個人所有權的不斷鞏固。
從股份制的對象資本來看,資本具有占有上的個人性和使用上的社會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它還具有剝削性。對資本進行揚棄的過程,就是發揚它本身即客觀存在的個人性和社會性,拋棄它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的剝削性。股份制的運用使生產力突破個人資本的限制而迅速發展,雖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仍然歸資本家私人所有,但資本的揚棄借助生產力的持續不斷發展就產生了巨大的突破性力量,最終會實現真正的社會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股份公司譽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聯合的生產方式過渡的方法,資本的揚棄將是這一過渡成功完成的途徑。馬克思把股份公司看作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最高形式,“股份公司的這種社會性是社會化大生產直接導致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揚棄。股份制度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3]。社會化大生產曾經成就了資本主義,但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具體說是股份制階段上就變成了否定資本主義的中堅力量。
從股份制的性質來看,它不僅是一種資產所有權的實現方式,而且是極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經濟形式,并不與特定的社會性質相聯系。它就像一個博大的制度容器,能容納各種各樣的所有制形式,在這個容器里放進私有制它就是私有制性質的股份制,放進國有制就變成了國有制性質的股份制,那么同理,假設在這個容器里放進了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我們有理由期待:股份制就變成了“個人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又是開放性的,它像流水一樣無孔不入,通過參與方式沖破各種壁壘和封鎖,滲透到各種經濟形式當中去,并且適應性極強地生存和發展,那么我們更有理由期待:它會把民主和平等的經濟意識灌注到私有制的各個領域,星火燎原式地促成“個人所有制”的最終實現。
重建個人所有制內涵分析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這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馬克思建立個人所有制科學論文
馬克思關于“個人所有制”理念的經典性、確定性表述,是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之七“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中的一段文字,即:“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關于“個人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近年來理論界已有數人提出利用股份制以實現之,但是還缺乏具體的論證。本文試從股份制與“個人所有制”的關系的角度,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分析,得出較為實證性的結論。
一、股份制與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理論聯系
從股份制的歷史發展來看,它作為生產力不斷社會化的顯著表現,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勞動不斷復雜化使個體的勞動永遠被歷史拋在了后面,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日益密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1]集體協作勞動是股份制的重要特征,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體現,也使單個資本的占有形式逐步被適應生產資料社會化的集中資本的股份制所取代。大量歷史事實已經證明,股份制在過去和現在都對生產力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身沒有階級性,而是一種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上出現的組織財產和經營的形式。
從股份制的內涵來看:“股份制度就是按一定的法規程序,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創立法人企業(公司)對生產要素實行社會占有和聯合使用。企業擁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從事生產和經營,投資者按投資入股的份額參與企業的管理和分配,同時承擔有限的經濟責任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和財產制度。”[2]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股份制度不僅是一種企業資本組織形式,而且是一種產權占有形式。從整體來看,企業的生產要素是社會占有和聯合使用的:就投資者個人來說,他參與企業的管理和分配,按入股份額占有生產資料和相應的生活資料。股份制包括三個基本要素:股份公司、股票、證券市場。其中股票是最關鍵的因素,股票的金額均等性成就了股權的平等性,一股一權,沒有特權。持有股票數量的多少決定著股票所有人權利和義務的多少,并且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這就意味著擁有多少權利也要承擔多少責任,股票是天生的平等派。股份制企業大多實行有限責任制,這就維護了個人所有的安全性,避免了個人所有權受到難以承受的威脅。這樣一來,個人風險責任的有限性和投資獲取收益的相對無限性合理地統一起來,就自然而然地保障了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和個人所有權的不斷鞏固。
從股份制的對象資本來看,資本具有占有上的個人性和使用上的社會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它還具有剝削性。對資本進行揚棄的過程,就是發揚它本身即客觀存在的個人性和社會性,拋棄它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的剝削性。股份制的運用使生產力突破個人資本的限制而迅速發展,雖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仍然歸資本家私人所有,但資本的揚棄借助生產力的持續不斷發展就產生了巨大的突破性力量,最終會實現真正的社會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股份公司譽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聯合的生產方式過渡的方法,資本的揚棄將是這一過渡成功完成的途徑。馬克思把股份公司看作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最高形式,“股份公司的這種社會性是社會化大生產直接導致的,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揚棄。股份制度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3]。社會化大生產曾經成就了資本主義,但它發展到一定程度上具體說是股份制階段上就變成了否定資本主義的中堅力量。
從股份制的性質來看,它不僅是一種資產所有權的實現方式,而且是極具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經濟形式,并不與特定的社會性質相聯系。它就像一個博大的制度容器,能容納各種各樣的所有制形式,在這個容器里放進私有制它就是私有制性質的股份制,放進國有制就變成了國有制性質的股份制,那么同理,假設在這個容器里放進了馬克思所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我們有理由期待:股份制就變成了“個人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股份制又是開放性的,它像流水一樣無孔不入,通過參與方式沖破各種壁壘和封鎖,滲透到各種經濟形式當中去,并且適應性極強地生存和發展,那么我們更有理由期待:它會把民主和平等的經濟意識灌注到私有制的各個領域,星火燎原式地促成“個人所有制”的最終實現。
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本質探討論文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思想的理解上分歧很大,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八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是指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及其產品的局部的個人所有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是指“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共同所有權”;第三種觀點是指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第四種觀點認為,是指作為社會主義補充形式的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第五種觀點認為,是指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第六種觀點認為是指勞動力的個人所有制;第七種觀點認為是指勞動力的私人所有制;第八種觀點認為是指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上述八種觀點,筆者認為都沒有能完整、科學地反映和表述出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思想的原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的方面,值得商榷。筆者認為,馬克思這里提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概念,指的是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通過長期的研究,認為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比之以后的各種社會形態,各種所有制關系都“崇高得多”。因此,未來的社會應該是重建、恢復原始所有制下的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但是,這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在原來意義上的更進一步的發展,是重新建立一種嶄新的個人所有制,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本文把三大形態下的主要所有制列成下面的簡表,從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區別點,看出這種否定之否定地過程和實質。(見表1)。
從表一可見,這種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除保留有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人始終是生產的目的、人的發展呈現著圓滿境界等特點外,還克服了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的不足,加進了新的內容,也就是說。這種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比之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刻:它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自由人聯合體所有;二是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三是產品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四是勞動自由個人所有;五是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在這五項內容里,第一項內容是基礎和前提;第二、三、四項內容是第一項內容的引申、展開和結果。由于生產資料是自由人聯合體所有的,所以勞動者自由個人能夠既對自己的勞動力又能對自己的勞動有所有權和占有權。從表一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勞動力個人所有是三大形態里的主要所有制的共同點。在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勞動力是自由個人所有;在交換關系形態下的資本主義所有制里,勞動力仍然是個人所有。資本主義所有制將原始所有制的其他方面、其他特點都徹底地完全地否定了,而唯獨保留了勞動力個人所有這一條沒有被否定。自由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它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的其他特點、其他方面,而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這一點也仍然被保留下來。不僅如此,在自由經濟形態下的“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里還將發展勞動力的自由個人所有制,使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更加完善。這說明,勞動力個人所有是三大經濟形態的共同點,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保證和動力。因此,它也是馬克思“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另外,資本家所有制在否定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時,將勞動個人所有這一條也否定了,用勞動歸資本家所有來代替它,從而使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只有形式而無內容。因為,當工人將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后,勞動者在出賣的時間(為資本家工作的時間內)實際上也就不能支配、占有自己的勞動力了。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下的勞動歸資本家所有這一條,重新恢復勞動自由個人所有,從而使勞動力個人所有重新既有形式又有內容。公務員之家
“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五項內容中的最后一項內容即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它是“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目的,不僅如此,它還是“重建個人所有制”內涵中的最高層次,也是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社會的最本質、最主要的特征。在原始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原始人的勞動力和勞動都是歸自由勞動者個人所有,而由于勞動力和勞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兩者都是歸勞動者個人所有,所以在原始人那里,人的發展能呈現“圓滿”的境界;雖然是有限的“豐富”和有限的“圓滿”,但畢竟是“圓滿”和“豐富”的;在交換關系形態下的資本家所有制里,由于生產資料是資本家所有的,產品也必然是資本家所有,從而勞動者的勞動也歸資本家所有。因此,人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發展;在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由于生產資料歸自由人聯合體共同所有,產品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勞動者的自由勞動力和勞動重新得到了結合,都歸勞動者個人所有,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成為可能。在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無論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共同所有,還是勞動力和勞動歸個人所有,這些都不是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存在的目的;原始的自然共同體存在的目的,只是原始人的再生產和發展。在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和原始所有制下一樣,無論是生產資料和產品所有,還是勞動力和勞動個人所有,這些也都不是“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的目的,它們只是達到目的的“中介”,唯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才是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的目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對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下個定義的話,筆者以為,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本質特征的正確的定義,應該是表述為,所謂“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即是重建(重新恢復)一個生產資料和產品由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基礎上的,勞動者的勞動力和勞動都歸自由個人所有。從而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發展的所有制。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重建社會主義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這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市場經濟研究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這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私有制的類型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不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是勞動異化的雇傭勞動私有制,而保護勞動者的個人私有制卻是社會主義的道德神。還提出了相對私有制的概念。社會主義只消滅雇傭勞動私有制,爭取實現的是使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成為現實。
關鍵詞
分工,私有制,道德,異化,雇傭,勞動者,所有制
張恒山同志在“論財產所有權的社會意義”(《新華文摘》2002年第2期)一文中說馬克思認為勞動分工是導致私有財產的根源,根據是馬克思說過:“其實分工和私有制是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馬恩選集》第一卷第37頁1972年版)張恒山同志還說“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私有權導致人的勞動異化,從而使人的本質異化,所以,不具有道德合理性。”長期研究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并有小有成績的我認為,他的第一個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二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
分工不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源,尤其不是剝削階級雇傭勞動私有制產生的根源。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是明明白白的,那就是分工和私有制是同時產生的,即有分工就有私有制,決沒有勞動分工是導致私有財產的意思。分工和私有制是孿生兄弟,而不是父子關系;它們的父母是發展起來的生產力以及勞動種類和勞動部門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