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18:09: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典美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典美學

我國古典美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

藝術創作要有科學的理論體系作為指導和支撐,美學是指導藝術創作的理論依據,而古代儒家的美學思想、道家的美學觀點和佛教禪宗的美學感悟是我國古典美學體系的源頭活水。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于建立適應新時期藝術創作的美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典美學;書畫藝術;儒家;道家;佛禪

幾千年來,我國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對美的認識、思考和論述,是匯成我國古典美學理論體系的源頭活水,它滋潤著中國古典藝術特別是書畫藝術的根系,使之綻放出絢麗多姿的奇葩。我們回味“源頭之水”,旨在促進新時期藝術審美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一、儒家的美學思想

儒家群體以孔孟為代表,他們有很多關于審美的論斷,略舉一二便可窺見一斑。

查看全文

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的實踐

[摘要]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中國油畫的發展問題,同樣也是油畫教學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當代油畫創作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作意識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古典美學與油畫創作的結合仍存在諸多問題,還需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實踐探索。本文將圍繞油畫教學的相關問題,探討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中的價值和實踐措施,以期為提高油畫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古典美學;油畫教學;教學實踐

油畫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明代帶入我國的,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和探索已有四百余年,油畫的本土化問題也成為各個時代重要的藝術探索方向。經過了明清及民國的發展之后,油畫藝術的本土化問題逐漸由對創作技法的關注轉向對內在審美的關注,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觀念、美學觀點正逐漸融入中國油畫藝術創作之中,與油畫藝術原本的西方美學觀念不斷碰撞和融合,成為油畫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古典美學對油畫藝術的滲透和融合,傳統儒、釋、道中的美學觀點被加以運用,在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呈現出眾多脫離西方美學思路且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油畫作品。因此,在當代油畫創作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創作意識的重要作用。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中的融入,可為學生創新提供重要的觀念支撐,同時對中國油畫的本土化發展、特色化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中國古典美學與油畫創作的結合仍存在諸多問題,還需進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以進一步優化教學實踐。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追求

中國古典美學的概念大多是基于《道德經》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國古代哲學觀,相較于油畫藝術原本的文化土壤——西方哲學所主張的“二元論”,其在根本上形成了油畫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隔閡,也是油畫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發展所應面對的根本問題,即畫家需要減弱或消除油畫藝術形式與中國美學之間的疏離感。對此,應當首先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的主流意識和整體思路。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以先秦老子為代表,主要圍繞所謂的“道”“氣”“象”,即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而展開。以“道”為宇宙的原始混沌;以“氣”為“道”的有序規律,劃分陰陽,即萬物的生命;以“象”為萬物的形式和內容,是“道”和“氣”的客觀呈現。后世發展大都循此而釋,在基于宇宙觀的基礎上探尋自然規律或追尋人生理想,強調共性的思考,構成了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的審美意識,形成了對美的追求。在審美追求方面,可以《易傳》為代表,其強調“立象以盡意”,從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中能夠看到,自三國兩晉始,從人物畫到山水畫,中國傳統繪畫的演進是由“形似”向“神似”。例如,唐代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彥遠“筆不周而意周”的藝術創作理論,宋代梁楷的“減筆”技法,這些審美追求的演進和發展多源自于“立象以盡意”的影響。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追求始終以“盡意”為目的,而“再現”則多是階段性的過渡存在。這一觀點在唐代至元代的繪畫發展中均較為明顯,成熟的繪畫技法滿足了“再現”的需求后,進而轉向對“意”的抒發和表達。相較于西方,在哲學思想“二元論”的基礎上,西方繪畫以一種接近“鐘擺理論”的狀態發展,即圍繞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作有規律的擺動,但這個“中心值”似乎更傾向于物象的“再現”。如果簡單地將中西方美學觀點進行對比,最直接的差異或許就是“尚意”與“尚形”的區別,以及“共性”與“個性”的差異。西方繪畫在近現代之前,似乎更忠愛對“形”的追求,圍繞造型、色彩展開探索和追尋,且極具個人風格和個人意識;而中國傳統繪畫在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下,則傾向于圍繞宇宙觀、人生觀展開探索和追尋,物象的呈現多被作為精神的外化,具有共性的思考,更強調情感共鳴。但值得注意的是,自近現代以來,西方繪畫所呈現的精神外化趨勢與中國傳統繪畫具有相近的審美意識,且更為激烈和徹底。而回觀中國傳統繪畫,始終在“形”和“意”之間處于一種平衡,這或與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的“中庸”有所聯系,但也體現出了一種滯后感。當下繪畫藝術發展已呈現出新局面,因此,對于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一方面要加以明確,使其為油畫教學的審美培養和創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要認識到中國古典美學的時代滯后性,應以“借古開今”的教學思路對其進行創新,將其更好地融入油畫教學之中。

中國古典美學在油畫教學實踐中的價值

查看全文

淺析古典園林設計中美學的探究及應用

摘要:中國傳統園林主要是由建筑、植物、道路結合自然環境,從而營造適合人居的和諧環境。中國古典園林主要以自然山水為景觀骨干從而構建山水園林。主要分析了園林景觀的概念,進而剖析中國傳統園林的美學思想及其造園原理,提出中國傳統園林主要有“中和”“氣韻”以及“意境”3種審美形態,并具有深遠的影響。然后分析了園林美學在蘇州留園園林中的運用,并對現代園林景觀的塑造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古典園林;審美形態;造園原理;美學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造需要以其多種多樣的外觀造型與自然空間融為一體,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選擇因地制宜的造型特點,才能形成自然、和諧且美觀的園林景觀。江南園林的園林特點充分體現了人工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特點,其充分利用自然因素與豐富多樣的造園藝術手法相結合構成園林整體(如圖1)。

1園林景觀概述

中國古典園林在東方園林體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古典園林起源于商、周、秦、漢時期,轉折期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于隋唐時期,元、明、清初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初期,清中葉至清末則為成熟后期。中國古典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利用植物、山石、水體、建筑等構園要素結合自然地形變化,遵循科學構園原則及工程技術營造出可供人游憩和玩樂的現實生活境域[1]。

2江南古典園林美學思想與造園原理

查看全文

古典山水畫美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自然”這一概念,在中國古典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中,是一個極至重要而又富有哲學內涵的范疇。對于古典山水畫來說,“自然”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美”,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同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等等命題足以佐證。文章通過對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發展作一番深入的分析,追根溯源,旁征博引,企圖把握中國古典山水畫美學脈絡之根本所在——“藝法自然”這一審美特征。

【關鍵詞】道;自然;古典;山水畫

世有評畫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是能盡其技。”嘗問如何是當處生意?曰:“殆謂自然。”其問自然,則曰:“不能異真者,斯得之矣。”且觀天地生物,特一氣運化爾,其功用秘移,與物有宜,莫知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今畫有信妙矣,方且暈形布色,求物比之,似而效之,口序以成者,皆人力之后先也。豈能合以自然者哉?(宋·董逌《廣川畫跋》卷三《書徐熙牡丹圖》)

朱自清先生解釋說:“‘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氣運化’。‘暈形布色’,比物求似,只是人工,不合自然。”①

蓋“自然”,在中國古典繪畫(尤其是山水畫)美學中是一個極至重要而又復雜豐富的范疇。“同自然之妙有”,“凝神遐想,妙悟自然”,“妙造自然”等等命題,以及“度物象而取其真”,“澄懷味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身即山川而取之”,“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等等命題,無不說明“自然”這一概念范疇在中國古典山水畫中的本體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把握好“自然”這一概念范疇,無疑就把握了中國古典山水畫之特點和本質。

查看全文

古典美學傳播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審美觀照”是一個頗具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審美范疇,在學術界被廣泛運用,但卻并未得到學理上的建構與闡析。“觀照”這個概念來源于中國傳統美學。審美觀照是在藝術創作中攝取、形成審美意象的重要途徑。審美觀照不是一般的觀看、觀察,而是審美主體在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之后,以充滿獨特情韻的眼光來看對象物的觀賞與晤對。中國古典美學中審美觀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觀俯察”、“遠觀近察”的“流觀”。中國的審美觀照方式與傳統哲學中的道家、佛學與理學都有某些內在的聯系。中國文學藝術的獨特韻味與意境,是與其獨特的審美觀照方式密切相關的。

【關鍵詞】審美觀照;觀照方式;仰觀俯察;遠觀近察

一、“審美觀照”的涵義與“觀物取象”

審美觀照,是一種重要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客體之間發生實踐性聯系的特殊方式。中國古代詩論、畫論中在這方面有十分豐富的資料,卻并無從具體到抽象的理論概括。在當代的美學論著中,多有使用“審美觀照”這個概念者,卻同樣缺少關于“審美觀照”這個概念的理論建構。而筆者以為,“審美觀照”是一個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基礎和當論活力的美學理論范疇。

無疑地,中國古典美學有著廣大而淵深的理論資源,很多資料至今對于藝術創作和當代的中國美學的發展,仍有源源不斷的借鑒價值。但是,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很多概念,尚處于前理論的狀態,以一種經驗的、未經抽象的形式存在著,如同未經提煉的礦藏。然而,這些概念的存在,卻是美學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美學在當代世界美學格局中的地位與突進,有賴于傳統文藝美學中的范疇的升華與理論提煉。“審美觀照”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范疇。

什么是“審美觀照”?這是應該從學理層面加以厘清的。“觀照”是一個具有濃重的中國特色的概念。它的來源出自于佛學。《辭海》中的“觀照”辭條說:“觀照:佛教指靜觀世界,以智慧照見事理。”這個辭義是來源于佛學辭典的。丁福保《佛學小辭典》中即說:“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曰觀照。”觀即“止觀”,這就要求主體以般若智慧直觀事物,而直接洞照事物的本質。如《壇經》所云:“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菲起誑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道。”指的便是不借助于理性解析的直觀體驗。而“審美觀照”這個范疇在中國古代的美學資料并無直接的存在,更多的是以“觀”等說法指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于作為審美對象的獨特的觀審角度與方式。

查看全文

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影響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在我國現存的古典園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藝術瑰寶,它是特定時期人們審美要求的體現,這一審美情趣也必然繼續影響著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發展。本文從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立意和布局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美學園林建筑藝術設計

建筑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淀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在中國園林里,不規則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觀構圖的主體,而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筑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環曲折,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以其獨特的風格著稱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

一、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的影響

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但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傳統思想對封建時代的園林建筑立意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建筑的物質外殼如亭、堂、館、軒、齋等,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文化禮儀及習俗上與“天地”及“先祖”溝通交流的物質媒體。而臺的雛形是“靈臺”,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園林中的宮殿,以“巨麗”為特點,講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導的“順天理,合天意”的禮制,強調中軸線意識及“天定”的尊卑等級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從我國園林建筑的發展來看,早期的園林建于自然中,充滿了求仙的神秘氣氛。漢代后期造園逐步消失神秘氣氛以大自然為師法對象。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文人士大夫為逃脫政治動亂,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響,大都崇尚玄談,寄情山水,他們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們居住、休息、游玩,觀賞的現實生活中親切依存的體形環境,謳歌自然景物和詩文山水畫開始出現。但是,人又不可能實現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園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實現其山林簡樸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獲得神游宇宙的樂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視其為超越塵俗清心養慮之所,私家園林應運而興。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紛紛加入造園的行列,他們在設計中以詩畫情趣入園,因畫意而成景,園林與詩、畫的結合更為緊密、精練,概括地再現了自然,并把自然美與建筑美相融合創造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園林建筑獲得了成熟發展。

查看全文

詮釋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影響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在我國現存的古典園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藝術瑰寶,它是特定時期人們審美要求的體現,這一審美情趣也必然繼續影響著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發展。本文從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立意和布局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美學園林建筑藝術設計

建筑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淀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在中國園林里,不規則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觀構圖的主體,而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筑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環曲折,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以其獨特的風格著稱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

一、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的影響

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但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傳統思想對封建時代的園林建筑立意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建筑的物質外殼如亭、堂、館、軒、齋等,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文化禮儀及習俗上與“天地”及“先祖”溝通交流的物質媒體。而臺的雛形是“靈臺”,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園林中的宮殿,以“巨麗”為特點,講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導的“順天理,合天意”的禮制,強調中軸線意識及“天定”的尊卑等級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從我國園林建筑的發展來看,早期的園林建于自然中,充滿了求仙的神秘氣氛。漢代后期造園逐步消失神秘氣氛以大自然為師法對象。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文人士大夫為逃脫政治動亂,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響,大都崇尚玄談,寄情山水,他們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們居住、休息、游玩,觀賞的現實生活中親切依存的體形環境,謳歌自然景物和詩文山水畫開始出現。但是,人又不可能實現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園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實現其山林簡樸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獲得神游宇宙的樂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視其為超越塵俗清心養慮之所,私家園林應運而興。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紛紛加入造園的行列,他們在設計中以詩畫情趣入園,因畫意而成景,園林與詩、畫的結合更為緊密、精練,概括地再現了自然,并把自然美與建筑美相融合創造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園林建筑獲得了成熟發展。

查看全文

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影響論文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筑、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在我國現存的古典園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藝術瑰寶,它是特定時期人們審美要求的體現,這一審美情趣也必然繼續影響著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發展。本文從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立意和布局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傳統美學園林建筑藝術設計

建筑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一部凝固的史詩。她積淀著人類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史,體現了各國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由文人、畫家、造園匠師們創造出來的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在中國園林里,不規則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觀構圖的主體,而形式各異的各類建筑卻為觀賞和營造文化品味而設,植物配合著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環曲折,達到一種自然環境、審美情趣與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調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夠以其獨特的風格著稱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

一、傳統美學對我國古典園林建筑發展的影響

建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藝術瑰寶,但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傳統思想對封建時代的園林建筑立意產生了深遠影響。園林建筑的物質外殼如亭、堂、館、軒、齋等,更多的是充當一種在文化禮儀及習俗上與“天地”及“先祖”溝通交流的物質媒體。而臺的雛形是“靈臺”,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園林中的宮殿,以“巨麗”為特點,講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導的“順天理,合天意”的禮制,強調中軸線意識及“天定”的尊卑等級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從我國園林建筑的發展來看,早期的園林建于自然中,充滿了求仙的神秘氣氛。漢代后期造園逐步消失神秘氣氛以大自然為師法對象。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文人士大夫為逃脫政治動亂,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響,大都崇尚玄談,寄情山水,他們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們居住、休息、游玩,觀賞的現實生活中親切依存的體形環境,謳歌自然景物和詩文山水畫開始出現。但是,人又不可能實現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園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實現其山林簡樸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獲得神游宇宙的樂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視其為超越塵俗清心養慮之所,私家園林應運而興。唐宋時期文人墨客紛紛加入造園的行列,他們在設計中以詩畫情趣入園,因畫意而成景,園林與詩、畫的結合更為緊密、精練,概括地再現了自然,并把自然美與建筑美相融合創造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園林景觀,園林建筑獲得了成熟發展。

查看全文

小議武術美學研究的反思

摘要:總結了20世紀武術美學研究的成果,分析得出:受中國美學研究的影響,武術美學的研究呈現出一種致力于本民族傳統美學,從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角度進行研究;另一種運用西方美學范疇,從美的存在形式進行研究兩種態勢。指出對武術進行美學研究仍應以中國本民族傳統美學為主,同時,理性地選擇、消化、吸收西方美學的理論。

關鍵詞:武術;美學;民族傳統美學;西方美學

1運用民族傳統美學研究武術

中國古典美學是以形象性、類比象征性的思維來闡發個人的直觀感悟;以中國古典美學的詩性話語如“境界”、“氣韻”等表達審美義理。在對武術進行美學研究的過程中,從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有胡小明、弓云武、張均予、吳慶華、張林艷、李德元、張志勇等,其中以胡小明為代表。

胡小明在《中國古典美學與武術》一文中,從3個方面探討了古典美學與武術的相互關系。第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文中指出:“先秦至兩漢,是中國武術成為審美對象的萌芽時期。同時,這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時期。”“魏晉南北朝……是美學和藝術探索的自覺時代。這一時期的武術,……融攝了較豐富的文化因素,并顯現出一些理論色彩。”“從中晚唐開始,中國美學發展呈現出儒、道、禪等三家合流的趨勢,對武術美的本質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宋元時代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成熟階段。晚唐以后,美學思想傾向于抒情寫意,強調平淡天然之美,更加不求形似,力求傳神,在更高層次上抽象出審美活動的理性內容。”“宋代武術的強身自衛、娛樂健身的社會功能的高揚,也標志著它正在走向自身的成熟階段。”元代在民間禁武,武術“潛人到元代最有特色的藝術形式—戲劇雜劇。使演練技巧程式化。……武術在這里從實用徹底地走向了審美。”“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美學,……將傳統美學已提出的觀點發揮得更為深人細致,呈現出總結性形態。明清時期的中國武術,也在這時完成了量上的積累,呈現出階段性的總結形態。”在這里,胡小明把武術在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與中國美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相對應,用中國古典美學在不同時期的成果來說明武術具有的美也是在不斷的隨著古典美學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使人們清晰的認識到武術的美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是深受中國古典美學影響的。第二,從古典美學的義理來看,文章運用中國古典美學詩性話語如氣;韻;意;形;神;陽剛、陰柔來探討它們在武術美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從審美特征上看,中國古典美學“強調美與善統一。”武術也強調“美善統一,德術并重。”中國古典美學“追求內在含蓄的表現”,有“言不盡意”之說。“武術之美表現出內在含蓄的趣味和神韻,……全憑審美主體的感性體驗與心靈領悟。”中國古典美學“追求人生與自然的和諧”“總是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去尋求美。中國武術,也把追求和諧作為自己的審美特征。”在這里,胡小明把武術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特征進行對比,尋找出了3個對應方面。可以說是從比較深的層次探討武術的美。

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與滲透。因此,從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歷史來看武術美的發展過程是有積極意義的。

查看全文

現代藝術設計中美學的表現元素探析

1、現代藝術設計發展概述

1.1內涵解析

藝術設計包括多個范疇的設計內容,例如,廣告、服裝、產品包裝、產品外形等方面的設計,這些設計對一個時代的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優秀的設計藝術可推動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現代設計應體現當下的新理念、新思想,并保留傳統的設計精粹,利用恰當手法融合二者的契合點,實現傳統元素、現念的充分結合,塑造獨具風格的設計作品。此外,現代設計會受到多種外部條件的影響,如,現代文化、社會條件、經濟因素等。新時期的藝術設計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則,以柔和、包容的思想看待很多新出現的元素,嘗試融入各種新興的表現元素,實現現代設計的創新發展。

1.2發展趨勢

現代藝術在發展中呈現出“新”的設計美感,要實現藝術設計的“新”發展,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總的來說,現代設計應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尤其要注重美學元素的融入及創新。彰顯設計之“新”,不是盲目地接納所有新事物,也不是一味的尊古守舊,而是融合兩者的優點,既傳承中國美學的傳統精髓,也要促進現代設計的創新發展。藝術設計的現代創新既要對傳統美學進行突破,也要傳揚傳統美學的精髓成分,以現代手法演繹傳統美學的表現元素,全新界定傳統美學的風格、內涵及視覺效果。現代人們對藝術設計提出了更多新要求,設計者應善于挖掘各種表現元素,巧妙運用恰當的手法,將美學元素嵌入現代設計中,實現傳統美學的突破發展,形成有現代性的設計藝術,不斷豐富、繁榮我國藝術設計的美學成果。

2、傳統美學表現元素融入現代藝術設計的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