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陳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19:1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董陳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室內古董陳設論文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作為室內設計重要內容的室內陳設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國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說》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別。”他們一方面喜歡收藏玩賞,一方面又把古董陳設作為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是因為有些古董既具悅目的視覺形式,又能顯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陳設能增強室內環境的書卷氣息。
古董原意為“骨董”,最早見于唐代開元年間,張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說:“雜古器物不類為類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為明清時代普遍的說法,由于古董專供玩賞,清乾隆年間,人們開始稱古董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簡稱。
古代士大夫對古董的收藏和賞玩,應該說早已有之。西晉張華“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將古器物賞玩自覺納入文人雅趣系列卻開始于晚唐,由于這時期的文化風氣使人們更注重細膩內向的直觀體驗。兩宋時期,古董的玩賞出現了令人矚目的熱流。士林領袖歐陽修不遺余力撰成《考古錄》,“輯三代鼎彝,長而明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也嗜古成癖,“得書畫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卒。”著名的《金石錄》就是對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寫成的。蘇東坡、米芾等一些書畫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蘇東坡《書黃州古編鐘》《書古銅鼎》等文記述了他對古器的玩賞。米芾“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時期,由于考古學的興起,文人對古董的收藏與鑒賞更有講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賞箋》,文震亨《長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說》都是對古董收藏和鑒賞的專門論述。古董玩賞關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靜養和人格完善,也成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濁的標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為室內陳設的重要內容。張岱《陶庵夢憶》中所記:“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銅漢玉,周鼎商彝,哥窯倭漆,廠盒宣爐,法書名畫,晉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時人譏之,余謂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韻事,風雅之列。”
古董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書畫、家具、琴劍、燈鏡、玉器、瓶爐等,其中書畫的裝裱形式包括卷軸、冊頁、橫披、扇面、斗方等,書畫的材料有絹、紡、帛、宣紙等。家具的形態有床榻,幾案、椅凳、櫥柜、臺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雞翅木、紅木、楠木、鐵梨木、黃楊木等。瓶爐包括禮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窯、哥窯、汝窯、均窯、柴窯、定窯等,青銅器有鼎、彝、尊、、觚、觶、壺、簋等。玉器按質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瑪瑙、岫玉、雞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龍螭、鸞鳳、避邪、圭璧、環等。古董是個很大的范疇,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董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現代人把雕花門窗、瓦飾磚雕、民族服裝、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為收藏的內容。一些現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魯迅喜歡收藏漢畫像石拓片。沈從文喜歡收藏西南少數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還有扇套、眼鏡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舊墨錠、舊版書。唐喜收藏舊藏書票。黃永玉喜歡收藏煙斗。他們收藏的原則是“人棄我取,隨緣即喜”,所以不會為收藏而勞心傷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說:“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他們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發現者。
搜求“古董”首先講究鑒賞,古董的鑒賞講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審美趣味有些細微的差別,但大致上是一致的,這就是在視覺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氣浸潤而產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視器物的樸拙紋飾。凡古者、真者為雅,新者、贗者多俗,稀罕少見者為雅,普通者為俗,天然細潤者為雅,粗陋雕鑿者為俗,純凈、素色者為雅,復雜、絢麗者為俗,大筆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龍鏤風、吉祥圖案則更被定性為“俗氣”。袁中郎《瓶史》中云:“貴瓷銅、賤金銀,尚清雅也,”“常見江南人家所藏的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文震亭《長物志》也談到古董的鑒賞,“三代秦漢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銹血侵最多。”“銅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貴;、卣、、觶次之。”“官、哥、汝窯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鑒賞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脫俗的審美傾向。
明清文人的古董收藏與玩賞,既包括器物真偽的鑒別,也包括古董的陳設藝術。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談古董的陳設:“安器置物,務在縱橫得當……他如方園曲直、齊整參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時制宜之法。”文震亨《長物志》中云:“位置之法,凡見不同,寒暑各異,高堂廣榭,曲房奧室,各有所宜,即如圖書鼎彝之屬,亦須安設得所,方如圖畫。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僅一幾一榻,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神骨具冷。”在談到置瓶爐時,他說:“春冬用銅,夏秋用瓷,堂屋宜大,書房宜小,貴銅瓦,賤金銀”,袁枚《隨園詩話》中也談到古董的陳設:“陳設古玩,各有所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書舍、或宜山齋……暴富兒自夸其富,非宜設而設之,置窬于臥室寢,徒招人笑。”從上面一段文字看,古董陳設有四個原則:其一不可予設規模,要就地權宜,根據環境的具體特點而布置;其二還要與時變化,根據季節物候的變化,不斷調換古董的位置或古董的種類,避免出現一種古董生根的陳腐跡象;其三古董的陳設最忌對列排偶、務求疏密連斷,參差錯落;其四古董陳設宜簡不宜繁,否則如暴富兒夸富,一味堆砌羅列,會影響居室中蕭疏雅潔的趣味。
室內設計中的古董陳設論文
摘要:古董陳設作為一種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形式,它一方面能夠美化室內環境,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室內的文化內涵,陶冶人的性情。在中國的室內設計史上,古代文人士大夫積累了豐富的陳設經驗,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董類型的增多,越來越要求設計師設計出更新穎、更多樣的陳設形式。
關鍵詞:室內設計古董陳設收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作為室內設計重要內容的室內陳設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中國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文化,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追求精致典雅的生活,一般有收藏古董的癖好,如董其昌《古董十三說》中所言:“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別。”他們一方面喜歡收藏玩賞,一方面又把古董陳設作為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是因為有些古董既具悅目的視覺形式,又能顯示出室主的文化品位,古董陳設能增強室內環境的書卷氣息。
古董原意為“骨董”,最早見于唐代開元年間,張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說:“雜古器物不類為類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為明清時代普遍的說法,由于古董專供玩賞,清乾隆年間,人們開始稱古董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簡稱。
古代士大夫對古董的收藏和賞玩,應該說早已有之。西晉張華“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將古器物賞玩自覺納入文人雅趣系列卻開始于晚唐,由于這時期的文化風氣使人們更注重細膩內向的直觀體驗。兩宋時期,古董的玩賞出現了令人矚目的熱流。士林領袖歐陽修不遺余力撰成《考古錄》,“輯三代鼎彝,長而明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也嗜古成癖,“得書畫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卒。”著名的《金石錄》就是對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寫成的。蘇東坡、米芾等一些書畫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蘇東坡《書黃州古編鐘》《書古銅鼎》等文記述了他對古器的玩賞。米芾“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時期,由于考古學的興起,文人對古董的收藏與鑒賞更有講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賞箋》,文震亨《長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說》都是對古董收藏和鑒賞的專門論述。古董玩賞關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靜養和人格完善,也成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濁的標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為室內陳設的重要內容。張岱《陶庵夢憶》中所記:“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銅漢玉,周鼎商彝,哥窯倭漆,廠盒宣爐,法書名畫,晉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時人譏之,余謂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韻事,風雅之列。”
古董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書畫、家具、琴劍、燈鏡、玉器、瓶爐等,其中書畫的裝裱形式包括卷軸、冊頁、橫披、扇面、斗方等,書畫的材料有絹、紡、帛、宣紙等。家具的形態有床榻,幾案、椅凳、櫥柜、臺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雞翅木、紅木、楠木、鐵梨木、黃楊木等。瓶爐包括禮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窯、哥窯、汝窯、均窯、柴窯、定窯等,青銅器有鼎、彝、尊、、觚、觶、壺、簋等。玉器按質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瑪瑙、岫玉、雞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龍螭、鸞鳳、避邪、圭璧、環等。古董是個很大的范疇,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董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現代人把雕花門窗、瓦飾磚雕、民族服裝、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為收藏的內容。一些現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魯迅喜歡收藏漢畫像石拓片。沈從文喜歡收藏西南少數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還有扇套、眼鏡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舊墨錠、舊版書。唐喜收藏舊藏書票。黃永玉喜歡收藏煙斗。他們收藏的原則是“人棄我取,隨緣即喜”,所以不會為收藏而勞心傷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說:“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他們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發現者。
室內設計中古董陳設探究論文
古董原意為“骨董”,最早見于唐代開元年間,張宣《疑耀》卷五四:“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說》中說:“雜古器物不類為類者,名骨董”骨董或古董成為明清時代普遍的說法,由于古董專供玩賞,清乾隆年間,人們開始稱古董為“古玩”即古代文玩的簡稱。
古代士大夫對古董的收藏和賞玩,應該說早已有之。西晉張華“曾收藏天下奇秘”,“由是博物洽聞,世無與比”。唐初薛稷亦好古博雅。但是,將古器物賞玩自覺納入文人雅趣系列卻開始于晚唐,由于這時期的文化風氣使人們更注重細膩內向的直觀體驗。兩宋時期,古董的玩賞出現了令人矚目的熱流。士林領袖歐陽修不遺余力撰成《考古錄》,“輯三代鼎彝,長而明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也嗜古成癖,“得書畫鼎彝,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卒。”著名的《金石錄》就是對古器物“把玩咀嚼”中寫成的。蘇東坡、米芾等一些書畫名家也酷嗜文玩金石。蘇東坡《書黃州古編鐘》《書古銅鼎》等文記述了他對古器的玩賞。米芾“遇古器物書畫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明清時期,由于考古學的興起,文人對古董的收藏與鑒賞更有講究,屠隆《考余事》,高濂《燕居清賞箋》,文震亨《長物志》,董其昌《古董十三說》都是對古董收藏和鑒賞的專門論述。古董玩賞關乎文人士大夫性情的靜養和人格完善,也成為文人士大夫品藻清濁的標志,古董在文人生活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為室內陳設的重要內容。張岱《陶庵夢憶》中所記:“圖書四壁,充棟連床,鼎彝尊,不移而具”“余如秦銅漢玉,周鼎商彝,哥窯倭漆,廠盒宣爐,法書名畫,晉帖唐琴,所畜之多,等分宜埒富,時人譏之,余謂博雅好古,尤是文人韻事,風雅之列。”
古董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書畫、家具、琴劍、燈鏡、玉器、瓶爐等,其中書畫的裝裱形式包括卷軸、冊頁、橫披、扇面、斗方等,書畫的材料有絹、紡、帛、宣紙等。家具的形態有床榻,幾案、椅凳、櫥柜、臺桌、屏架等,家具的材料有花梨木、紫檀、雞翅木、紅木、楠木、鐵梨木、黃楊木等。瓶爐包括禮器和酒具,瓷器有官窯、哥窯、汝窯、均窯、柴窯、定窯等,青銅器有鼎、彝、尊、、觚、觶、壺、簋等。玉器按質地分有翡翠、和田玉、瑪瑙、岫玉、雞血、青田等,玉器造型有龍螭、鸞鳳、避邪、圭璧、環等。古董是個很大的范疇,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董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現代人把雕花門窗、瓦飾磚雕、民族服裝、餐具茶具、雨具玩具等都作為收藏的內容。一些現代作家也大都有收藏的癖好,如魯迅喜歡收藏漢畫像石拓片。沈從文喜歡收藏西南少數民族的漆盒、土家印花布,還有扇套、眼鏡盒、香袋等。周作人喜收舊墨錠、舊版書。唐喜收藏舊藏書票。黃永玉喜歡收藏煙斗。他們收藏的原則是“人棄我取,隨緣即喜”,所以不會為收藏而勞心傷神,正像一位作家所說:“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他們不但是古董收藏者,也是新古董的發現者。
搜求“古董”首先講究鑒賞,古董的鑒賞講究“雅、俗”之分,明清文人在古董品玩上的審美趣味有些細微的差別,但大致上是一致的,這就是在視覺上崇尚“入土年入”因土氣浸潤而產生古意盎然的色彩,重視器物的樸拙紋飾。凡古者、真者為雅,新者、贗者多俗,稀罕少見者為雅,普通者為俗,天然細潤者為雅,粗陋雕鑿者為俗,純凈、素色者為雅,復雜、絢麗者為俗,大筆描金字者必俗,至于雕龍鏤風、吉祥圖案則更被定性為“俗氣”。袁中郎《瓶史》中云:“貴瓷銅、賤金銀,尚清雅也,”“常見江南人家所藏的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文震亭《長物志》也談到古董的鑒賞,“三代秦漢人制玉,古雅不凡,土銹血侵最多。”“銅器:鼎彝、觚、尊、敦、鬲最貴;、卣、、觶次之。”“官、哥、汝窯粉青色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如此鑒賞趣味,流露出文人高雅脫俗的審美傾向。
明清文人的古董收藏與玩賞,既包括器物真偽的鑒別,也包括古董的陳設藝術。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談古董的陳設:“安器置物,務在縱橫得當……他如方園曲直、齊整參差,皆有就地立局之方,因時制宜之法。”文震亨《長物志》中云:“位置之法,凡見不同,寒暑各異,高堂廣榭,曲房奧室,各有所宜,即如圖書鼎彝之屬,亦須安設得所,方如圖畫。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僅一幾一榻,令人想見其風致,真令神骨具冷。”在談到置瓶爐時,他說:“春冬用銅,夏秋用瓷,堂屋宜大,書房宜小,貴銅瓦,賤金銀”,袁枚《隨園詩話》中也談到古董的陳設:“陳設古玩,各有所宜,或宜堂、或宜室、或宜書舍、或宜山齋……暴富兒自夸其富,非宜設而設之,置窬于臥室寢,徒招人笑。”從上面一段文字看,古董陳設有四個原則:其一不可予設規模,要就地權宜,根據環境的具體特點而布置;其二還要與時變化,根據季節物候的變化,不斷調換古董的位置或古董的種類,避免出現一種古董生根的陳腐跡象;其三古董的陳設最忌對列排偶、務求疏密連斷,參差錯落;其四古董陳設宜簡不宜繁,否則如暴富兒夸富,一味堆砌羅列,會影響居室中蕭疏雅潔的趣味。
現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媒體上對收藏知識的宣傳普及,人們(轉第127頁)(接第111頁)的審美水平也提高了,家家都愿意在家中陳設一些古董以增加室內的書卷氣息和文化品位,古董有沒有文物價值倒不愿意太計較,只要自己喜歡,有審美價值就行,就像古人所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愛好古董收藏的人越來越多,收藏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大到家具門窗,小到墨腚印石,高雅者如金石書畫,鐘鼎瓷器,通俗者如泥狗灶馬、牙簽筷子等等,有的看重其文物價值,有的看重其審美效果。古董種類的增加和室內環境的變化,需要設計師創造出新的與環境相適應的陳設形式,從陳設的角度講,古董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一類是有文物價值沒有觀賞價值,或者有觀賞價值沒有歷史價值的。對于第一類最適宜于室內陳設,這些以傳統的古董內容居多,如鐘鼎瓷器,書畫金石。這些內容適宜陳設于古色古香的居室環境中,現代居室多鋼筋水泥結構建筑,居室可購置仿古木結構家具與之配套,以求居室整體風格的協調。書畫的陳設,要求比較具體,一般大的卷軸畫或橫披不宜于懸掛現代的方盒空間,除非在大空間的室內,墻面加裝木結構的裝飾,尺幅度較小的冊頁或封面,可加鏡框,陳設于室內。畫面構圖形式以裝飾造型的工筆畫較出效果,如唐代仕女畫、宋人花鳥小品或清末任佰年的繪畫。現代也有喜歡專門收藏不上釉的陶塑制品的。由于沒有色彩的干擾,其造型的審美意味更加突顯,如沒上釉的唐代陶馬、陶俑,體量飽滿,空間開張,非常具有現代感,若和銹跡斑駁的青銅器一起放在現代設計風格的居室內會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效果。對于新的古董類型,陳設時,要設計相應的陳設設施,即使對一些舊的古董的類型也需要探索新的陳設形式,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博古架形式,如印石、筷子類的小物件。可根據居室的風格特點制作一些木格子或金屬架,印石可陳列于書房,筷子宜陳于餐廳。又如寶劍、獵槍一類的東西也制作相應的臺架,置于不同的環境。對于大型的文物,歷史價值較高,視覺效果不太美,可置于儲藏室,若室主陳列愿望強烈,可以設計專門的陳設空間。設計的主要原則是要把古董作為一個設計元素自然地融入室內環境,使人進入室內感覺到古董就是環境的一部分,而沒有突兀的感覺。現在一些從事文藝工作的人一般都有收藏古董的癖好,但陳設時極不講究,不考慮造型、色彩,體量是否協調,一味地堆砌羅列,進入這樣的居室內如進入了古董店,或是荒祠古墓,給人一種陰氣襲人的感覺。現代的古董陳設一般要注意這樣幾點:首先,要弄清古董的內容與居室功能是否相吻合;其次,要考慮造型形式與室內設計風格協調。另外,要注意古董的堆砌太多使室內環境的明度下降,暗調的居室空間會給人一種沉悶壓抑的感覺。
建筑裝飾設計陳設藝術分析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室內裝飾的要求也是逐漸變為一種個性化的需求。人們不再希望室內的裝飾風格千篇一律,而是希望通過陳設藝術的表現力,體現出自己的情趣和風格。目前建筑裝飾設計中陳設藝術的主要原材料有字畫、攝影作品、工藝品、雕塑、古董等,人們希望通過對不同原材料的收集和設計,來提升室內的觀賞藝術、居住體驗、品格愛好。本文就主要介紹陳設藝術在建筑裝飾設計中的主要作用,陳設藝術的主要分類,陳設藝術的設計原則,以及陳設藝術的主要應用。
關鍵詞:裝飾設計;陳設藝術;設計原則;主要應用
建筑裝飾設計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建筑材料,以及一些其他的輔助元素,來達到住戶的實際需求的。在建筑裝飾設計中陳設藝術作為一個重大的板塊,一直都得到設計師的重視。陳設藝術不僅突破了室內的空間限制、環境限制,而且對消費者的心理、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一、陳設藝術
在我國古代,人們的居住環境都是通過不同的藝術設計來渲染住戶的身份地位的。在古代的室內設計中由于沒有空間和位置的限制,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建造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名跡古玩等,這些淵源的歷史文化就是當下陳設藝術的藝術來源。在我國近代,隨著改革開發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房屋建筑發展中,已經由過去的分散式居住環境逐漸向集中性居住演變,在城市中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人們的居住空間和環境也都開始限制在了一個特定的區域內。為了解除人們對審美的疲勞,室內的裝飾設計更能夠提高人們的居住水平。在室內裝飾中人們不僅要求建筑設計師可以盡多地將空間利用最大化,而且還要留有足夠的空間位置,以便住戶安裝自己的個人風格喜好進行裝飾裝潢。而陳設藝術就是人們根據個人的喜好、品格、思想等,利用字畫、雕塑、古玩、工藝品等來對室內進行裝飾,通過在空間位置上的布置、色彩上的搭配、大小的分類等來實現室內陳設的整體藝術性[1]。
二、建筑裝飾設計中陳設藝術的作用
陳設藝術設計在環境設計的應用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室內環境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應用可以為人們創造一個溫暖、舒適、有藝術氛圍的生活居住環境。本文主要探討了陳設藝術的分類、陳設藝術中不同陳設物的特點、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陳設藝術;室內環境設計;分類;作用
陳設藝術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缺少了陳設品的襯托,視覺效果會大打折扣,同樣,如果陳設品缺少了合適的室內環境,也同樣無法發揮自身的魅力。因此,只有將陳設藝術和室內設計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的審美效果,為人們營造一個舒適和諧的居住環境,提升幸福感。
一、陳設藝術的分類
從功能上可以將陳設藝術品分為三類:實用性陳設、裝飾性陳設和宗教性陳設,下面分別展開論述。(1)實用性陳設。實用性陳設指既能在功能上滿足的生活需求又能兼顧觀賞性的陳設品,比如沙發、茶幾、衣柜、燈飾等。這些陳設品不但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這些陳設品運用不同的材質、結構設計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美感,滿足人們的觀感需求。(2)裝飾性陳設。裝飾性陳設是指一些可以美化空間、具有陳列價值的工藝品,如刺繡、陶藝、金銀飾品、紀念品等。這些裝飾性陳設不但可以美化室內空間,同時還可以渲染濃厚的藝術氛圍,陶冶人的情操。(3)宗教性陳設。宗教性陳設是指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工藝品和供品,如觀音像、財神爺等。這類陳設適合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些人擺設觀音像是為了求平安,有人擺設財神爺是為了求財源廣進,都是為了表達一種精神寄托和信仰。
二、不同陳設物的特點
室內設計中綠色設計理念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室內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內設計是一個復合型概念,包括室內物理環境設計、裝飾設計和陳設設計等。當前室內設計引發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它包含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全部內容。把“綠色”引入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
關鍵詞:室內設計;綠色設計;環保
“綠色”這個概念曾一度成為國內外社會各界所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由于環境的污染和惡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應該在各個方面對環境進行系統的治理和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綠色”可以被理解為合理的人性化的設計,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正確使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他們對室內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內設計是一個復合型概念,包括室內物理環境設計、裝飾設計和陳設設計等。在新時期,室內設計業隨之引發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它包含了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全部內容。把“綠色”引入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
一、“綠色”室內設計的趨勢
早在數千年前,我國先哲就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旨在強調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研究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尋找與之適應的環境形態結構,營造一個方便、安全、舒適的適合居住的綠色家居環境已成為室內設計的一個新的目標和趨勢,即以溫馨雅致為前提,體現主體思想的新觀念和新的審美意識的多功能綜合設計,把審美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為一體。不難預測,在當今乃至未來,室內設計要滿足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和人們身體健康的要求。合理利用資源,適度裝修,以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為目的,充分考慮設計的環保性和耐久性,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我們不僅僅滿足我們自己今天的需求,還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一來,把“綠色”引入到室內設計的各個方面,使之成為環保、舒適、耐久的室內空間環境,顯得尤為必要。
二、綠色設計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設計的運用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茶文化的消費也逐步呈現多元發展趨向,傳統民間藝術樸素、厚重、儒雅的氣質特征極大地契合了現代人快節奏工作背后的精神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茶室空間設計中傳統民間藝術的應用研究與實踐仍嚴重匱乏,因此,有必要結合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設計中的作用,探索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設計中的高效運用,以填補該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缺失。
關鍵詞:傳統民間藝術;茶室設計;運用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無論是五彩斑斕的民間燈彩、趣味橫生的民間剪紙、豐富多彩的民間表演,還是極具特色的窗欞格子、扇子、圖案、紋飾等,不僅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精華,還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綺麗瑰寶。中國茶室設計注重營造悠閑、寧靜、舒適、自然、特色的空間氛圍,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順應、親和態度使得茶室空間、陳設、裝飾設計上往往將民間藝術視覺符號滲透其中,通過藝術符號、裝飾色彩、環境陳設、氣氛烘托等為人們帶來強烈的感官體驗、情感體驗、道德頓悟與精神享受,使得茶室不僅是滿足人們情感、物質需求的獨特場域,而且是激發人們精神增長的空間,既顯露出高度的科學性,又兼具濃郁的人情味。
1傳統民間藝術與茶室設計的歷史淵源
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設計中的滲透由來已久,從唐朝飲茶之風盛行、茶室正式形成起,茶室空間的陳設、器具等裝飾均成為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示載體;到了宋朝,茶肆、茶樓等風靡一時,規模持續擴大,該時期茶室空間裝飾、器具、設施等都趨于完善,茶室逐步成為吸引王孫公子、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場域,為了營造雅致的飲茶氛圍、增添文化品味,各種工藝品、藝術展品、名人字畫、娛樂活動等紛紛融入茶室空間,極大地拓展了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空間的應用;到了元、明、清時期,茶室進一步延續和發展,成為傳統民間藝術應用的巔峰時期,如北京人稱為清的茶室,其環境清幽、布局獨特、裝飾別致,字畫、盆景、吉祥紋飾、剪紙藝術等極具蘊意的民間藝術元素適當點綴在茶室空間中,不僅帶來了良好的視覺體驗,還增加了茶室空間的文化氛圍,成為文人雅士靜心品茗的絕佳圣地;民國時期,茶室以其獨特視角折射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彼時茶室數量大增、種類多樣,不僅是人們閑余時間的消遣之所,更是人們了解時局事態、獲悉各類消息的集中場所,此時茶室的經營形式日趨多樣、各類民間藝術元素的運用也更生動多元;建國后,茶室發展經歷了短暫的萎縮期后逐步走向成熟,茶室設計也越來越關注人本需求,除了保證茶室空間的功能,還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彰顯,因此,各種蘊含濃厚文化內涵與吉祥寓意的民間藝術成為茶室設計不可或缺的視覺語言要素,在營造良好的室內空間文化氛圍中發揮著積極的效應[1]。
2傳統民間藝術在茶室設計中的作用
歷史文化名樓維修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得國家擁有諸多的文化瑰寶,其中非古建筑歷史文化名樓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其進行繼承與發揚較為重要。本文首先針對非古建筑歷史文化名樓的價值進行分析,之后再對其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進行闡述,從而實現文化遺產的傳承。
【關鍵詞】仿古建筑;歷史文化名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歷史上樓閣建筑多為以木材為主的建材,不同于西方堅固的石頭材質,木結構建筑難以保存,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尤其是朝代更迭時期,屢屢遭到兵火侵害,這就造成中國文化名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屢建屢毀、幾度興廢。現在歷史文化名樓協會的樓閣中,多數樓閣都為當代根據史料記載重新修建的,這些名樓雖不是真正的古代建筑,但對于延續名樓自身蘊涵的文化仍有重要的意義。
1非古建筑歷史文化名樓的價值
近年來,社會上甚至是學術界對于重建歷史文化名樓有著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將重建的古建筑視為“假古董”,否認重建的歷史文化名樓的意義,這一觀點可能是來源于《威尼斯憲章》。憲章由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筑師及技師國際會議于1964年5月25日在威尼斯通過表決,因而被稱為《威尼斯憲章》。憲章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筑的重要價值和作用,將其視為人類的共同遺產和歷史的見證,并提出在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中應遵守的兩個基本原則,即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中對于真實性,在憲章十五條中規定:“對于任何重建都應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許重修,也就是說,把現存但已解體的部分重新組合。”《威尼斯憲章》的制定對歐洲的歷史古跡保護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對于以木結構為建筑主體的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這些原則就具有局限性了。從《威尼斯憲章》誕生以來,根據它的局限性頒布一系列后續國際文件對它進行完善,如《佛羅倫薩憲章》《奈良原真性文件》《北京文件》等,在《北京文件》中,對中國重建古建筑的做法給予肯定,“在確定已毀建筑能不能重建時,應當充分考慮它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考慮到中國建筑文化及其特色,實事求是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刀切[1]”。關于西方采用石頭建造,中國的古建筑利用土木構造在思想意識層面上的原因,梁思成先生曾分析:“但更深究其故,實緣于不著意于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可以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于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筑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毀亦視為災異天譴,非材料工程之過[2]”。可以看出中國建筑“屬于環境思想方面,與其他建筑之歷史背景迥然不同者[3]”。歷史文化名樓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僅在于保存和展示古建筑本體,更深層的是樓閣蘊含的文化價值。非古建筑歷史文化名樓同其他的文化名樓一樣,肩負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景觀功能,傳承歷史的文化的脈絡。
2城隍閣歷年維修情況
西方人室內設計論文
第一:室內設計的首要目標在于滿足客戶生活的基本需要。
第二:室內設計所追求的是包含天、地、墻、家具及陳設品在內的整體環境風格與質量。
第三:室內設計注重材料的選擇,注重品牌、質感,因此更為理性實用。
在地面材料的選擇上,由于木材更適合于休息區域,瓷磚、大理石等冷材料應用于客廳區域。墻面的處理上因空間功能需要而選不同的顏色,天藍、藍、綠更適合休息與思考,較為適合臥室及書房的墻面,而黃色、米色等較為中性的暖色則適用于客廳、餐廳等白天活動的區域。吊頂的應用主要應該強調空間的獨立性,所以點到為止,絕不過分夸張。窗簾布藝的選擇更看重與窗戶造型、家具色彩與風格上的協調性。燈光的選擇充分注意燈光的冷暖、間接、直接等特點。在方案階段與客戶就一些裝飾面,裝飾品的采購與布置及時溝通。
在中國,近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給建筑業創造了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大城市,經常可以看到匯集了當代最優秀理念的建筑。應該說,作為來自西方國家的設計師,我十分羨慕甚至有些妒忌我的中國同行處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機會的時代。
但是,具體到家庭住宅的設計來說,我認為有必要關注以下問題:
中晚明文化革新的成效
人類學家弗朗茲•博厄斯說過,“社會-心理的研究方法提示了文化變革中活躍的動態過程”。[1]所以,要理解文化的任何一種特質,就不能脫離對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的考察,而人文生態則是整個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的綜合反映。明代中期以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既是繁盛興旺的經貿中心,又是開放活躍的文化中心,甚至是明朝廷的人才中心。”[2]這一時期,雖然世風日下,但是“文人文化”反而日盛。處于文化前沿地帶的蘇州,人才魁倬,匯聚了眾多的文化精英,操縱著文化的進退,這對形成“蘇式”藝術特有的文化內涵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蘇州商品經濟的發達,也必然對文化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加速了“蘇式”藝術的“商品化”過程;商人勢力的壯大,使其參與藝術品經營的熱情上升,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也有提高,并以此作為躋身文化上層、改變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士商結合,聯手推動了“蘇式”藝術的形成與發展;而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興起,他們的思想和審美要求,也為“蘇式”藝術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一、閑適心態為“蘇式”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文化大背景看,明代中晚期是一個思想變動激烈的時期,處于文化前沿的蘇州,則更為敏感地感受到世風變化所帶來的沖擊,文人中普遍出現的閑適心態,是對此最明顯的回應。這種心態滲透到藝術的創作與消費活動中,就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1、政治風暴引發的“市隱”心態
北宋天圣年以前朝廷施行的是重北輕南的方針,南方士子多沉抑。南宋情況稍有好轉,但隨后,由于張士誠在元末曾割據蘇州和朱元璋對抗,以致朱元璋建明后對蘇州施行了一系列苛刻的政策,如籍沒富室豪民的田產,增加田賦稅收;許多人甚至遭到殺戮迫害,或者被遷徙出境;士子在長時間的科舉考試中都不得錄取。急劇而來的政治風暴,再加上隨后朝廷的宦官當政、吏治腐敗,讀書人漸失兼濟天下的機會。作為出產文人重鎮的蘇州,人文心態發生激變,士人開始重新審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棄官歸田、“順情遂性”,竭力倡導個性自由,逐漸形成了特定時空下的“市隱”文化心態,并導致了士大夫文人對趣味化和藝術化生活的追求,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蘇州文人的意識形態發生了由“理”到“情”、由“雅”到“俗”的轉變。曾任吳縣縣令的公安派領袖袁宏道慨嘆道“:蘇郡文物,甲于一時,至弘正間,才藝代出,斌斌稱盛,詞林當天下之五,然真實學道者似未可多得,至于文人尤難,何也?一生精力盡用之詩中草圣中也”。到明代晚期,此種文化潮流還迅速地波及到了全國其它地方。結果是求學問道者愈來愈少,玩賞享樂、追求藝術化的人生成為社會的普遍風氣。蘇州文人群體意識覺醒較早,追求精致生活成為風氣。早在弘治年間,思想界尚沉寂之時,雅集之風已在蘇州縉紳士大夫中興起,逐漸蔚然成風。從蘇州畫家多畫“雅集圖”即可說明他們群體活動的活躍。前期以沈周為核心,形成以祝顥、徐有貞、劉玨、杜瓊、史鑒、吳寬、文林、李應楨等為代表的文人交游圈。弘治以后,以楊循吉、都穆、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徐禎卿諸子為核心,又聚集了一大批士子文人,其中,祝、文、唐、徐還并稱為“吳中四才子”。進入正德嘉靖以后,吳中文人集團依然活躍,各種集會結社,如南社、北社、崇雅社等,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都非常大。而“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曾主持文壇十幾年,眾多士子山人等,莫不奔走門下。萬歷年間,張鳳翼、張獻翼、王稚登、錢希言等,更是將蘇州士人放浪自適、講究韻致生活的風尚推向新的髙潮。他們大都多才多藝,集詞章、書畫、篆刻精絕于一身,又愛好戲曲、工藝品,善于治園修亭、賞珍玩器。臺灣學者吳智和在《明人山水休閑生活》中曾把蘇州文人集團的文化生活歸納為四類:居家園林、山水攬勝、器物玩賞、藝文流連。可見,講求閑適、真趣、清賞的生活態度則是吳中文人共同追求的精神消費方式(圖一)。蘇州園林最能體現當時文人雅士澄懷滌慮、與物熙和的文化品格(圖二)。除了園林之外,蘇州士人還把此種文化心態寄托于文房書齋、金石書畫之中。對士子來說,書齋不僅是他們讀書求學的處所,也是怡情養性的自娛佳地。因此,他們特別注重書齋的內外環境。蘇州文人大都喜歡在書齋中陳設古雅高潔之物,書畫就是書齋不可或缺的陳設。除此之外,他們還多喜書籍文玩。如吳江隱士史鑒書齋中收藏頗豐,“客至,陳三代、秦漢器物,及唐宋以來書畫名品,相與鑒賞”。[3]長州士人顧國本,嘗筑小園于舍旁,取名“澹園”,據稱他家“藏書數千卷,率皆秘本,唐宋以來法書名畫,充棟插架,以及尊罍彝器,杯盎幾案,入其室無一近今物。士大夫之博雅好古者,遂往無虛日”。[4]在此消費需求之下,蘇州家具制造、圖書版刻特別發達,收藏、鑒賞古董之風盛行,由此還帶動了書畫作偽以及仿古銅器的生產。
2、士商結合牽動了“閑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