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0:36: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語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語文化

典籍翻譯與漢語文化傳播探索

摘要: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為重要的課題。漢語熱和奧運會為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典籍的翻譯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橋梁,是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典籍翻譯文化傳播

1.漢語文化傳播的契機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北京奧運會的魅力不在于開閉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鳥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題、多視角,立體鮮活地展現了傳統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的風貌與開放中國的胸襟。對于中國而言,經濟騰飛固然重要,文化復興更加意義深遠,后奧運時代我們應更好地落實“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

據統計,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全球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一方面表明漢語作為一種世界語言和商業語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對漢語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目前,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層次,雖然每年到中國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選手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能夠認知的人并不占多數,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膚淺了解來自有限的影視作品或其他大眾傳媒。漢語作為文化的有力載體,應當利用全球“漢語熱”的契機扭轉這一局面。世界范圍內,懂漢語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語了解漢語文化成為中西文化的橋梁,承載中華文明的典籍的翻譯影響日益深遠。

2.典籍承載的漢語文化

查看全文

典籍翻譯與漢語文化的傳播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如何增強文化“軟實力”成為重要的課題。漢語熱和奧運會為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典籍的翻譯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精髓的橋梁,是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論文關鍵詞:典籍翻譯文化傳播

1.漢語文化傳播的契機

中國經濟的騰飛和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漢語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最佳的機會。北京奧運會的魅力不在于開閉幕式的精彩,也不局限于鳥巢、水立方等建筑,而是多主題、多視角,立體鮮活地展現了傳統中國的文化、當代中國的風貌與開放中國的胸襟。對于中國而言,經濟騰飛固然重要,文化復興更加意義深遠,后奧運時代我們應更好地落實“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

據統計,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全球不斷升溫的“漢語熱”,一方面表明漢語作為一種世界語言和商業語言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對漢語文化價值的認識也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目前,大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依然局限在眼界所到的層次,雖然每年到中國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選手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能夠認知的人并不占多數,大部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膚淺了解來自有限的影視作品或其他大眾傳媒。漢語作為文化的有力載體,應當利用全球“漢語熱”的契機扭轉這一局面。世界范圍內,懂漢語的人占很小比例,利用母語了解漢語文化成為中西文化的橋梁,承載中華文明的典籍的翻譯影響日益深遠。

2.典籍承載的漢語文化

查看全文

漢語文化現代性問題論文

另人高興的是,前些年的那場"自封為王",圍繞著"現代性"與"后現代性"之間緊張關系所展開的與其說是爭論,毋寧說是爭吵乃至爭罵,并沒有持續太久,最終被明智之士以一句輕描淡寫的調侃"后什么現代,而且主義",而不了了之。

如果說這場爭論還有什么價值,還值得我們把它當作一個話題重新提出來的話,那就是它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現代性"作為一個問題,既具有歷史性,又不乏當下性;既是地域性的問題,更是全球性的難題,特別是對于我們來說,就更非一個毫不關己的外部問題,恰恰相反,而是一個有著糾纏不清的切身性的問題。我們當前所要做的,不是鸚鵡學舌一般地跟著別人,老是嚷嚷什么"后現代","后啟蒙","后歷史"以及"后理想"等,而是應當塌塌實實地清理"現代性"的具體論域,從社會理論的角度,結合社會思想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的社會思想史,認真地思考頗具歷史具體性,然而決不有悖于現代性之普遍有效性要求的中國現代性問題。

眾所周知,"現代性"作為一個問題之提出,從具體歷史時間來看,是在十九世紀,盡管此前不乏對"現代性"的朦朧認識和直覺批判,比如德國啟蒙思想家哈曼(Hamann)和赫爾德(Herder)等。馬克斯·韋伯(MaxWeber)作為一個社會理論家,其偉大之處不僅僅在于提出了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之間的勾連關系,更在于他那個對同輩以及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概括性命題:所謂"現代性",即是"合理性";所謂"現代化的進程",就是"理性化的過程"。換言之,韋伯透過對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所發生的特殊辨證關系的研究,加上對世界上各大文明體系及其宗教理念的比較分析,不但揭示了"現代性"問題和"合理性"難題自身的復雜性,更闡明了它們相互之間關系的曖昧性。這樣一來,韋伯就把"現代性"

問題轉化成了理性的問題,現代性批判在他那里則變成了理性批判。

韋伯這樣認為,固然有著濃重的康德主義的理性批判色彩和形而上學味道,但他畢竟為解剖和診治"現代性"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大概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韋伯在東西方探討"現代性"問題時都成為了一個出發點,輕易繞不過去。

在西方,針對韋伯的"現代性"批判命題,出現了三種相互不同而又相互牽涉的"現代性"模式,分別為:

查看全文

剖析民族院校漢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路徑

摘要:目前,民族院校漢語文教學存在諸多不足與并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行為,垮強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意識,多梁遺開發和利用漢語文課程資源,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漢語文課程,能與漢語文教學活動相聯系的資源。改變單一的以課本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漢語文實踐活動,拓展漢語文學習空間,提高漢語文教學質貴,促進民族學生的漢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民族院校漢語文課程改革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其目的是要改變學校課程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并要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一、民族院校漢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弊端

長期以來,民族院校漢語文教學未能十分有效地針對教學對象為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這一現實實施教學,而是采用普通學校語文教材,沿用普通學校陳舊、老化的語文教學模式,強調記憶、閱讀、寫作,忽視學生的口頭表達及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訓練幾乎是空白,考試偏重于對特定漢語知識的記憶,學生對知識缺乏理解,只能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無法全面真實地反映對漢語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筆者在近幾年的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發現:許多母語非漢語的藏族學生無法按普通話的發音規律吐字發音,念白字、不識字的現象普遍存在;“說話”時應試學生往往把一個話題提前寫成一篇短文或選擇中小學生作文選中的文章死記硬背,這樣在應試時就變成了“背稿子”,根本達不到口語化的要求。同時,民族院校課程資源的結構單一,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淡薄,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內容、條件、方法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機的整體。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傳統“三中心”依然盛行,造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了十幾年的漢語文,最終連基本的口頭、書面表達都不能順暢、流利。

二、課程資源

查看全文

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關聯性

摘要:漢語言文學與高職語文教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分析漢語言文學與高職語文教育的關系,闡述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漢語言文學與高職語文教育的對接措施。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高職語文;教育現狀;教學策略

語文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獲取、理解、運用知識的重要途徑,高職語文教學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質量,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漢語言文學本屬于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我國高職語文教育者缺乏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忽視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一、漢語言文學與高職語文教學的關系

漢語言文學教學從屬于高職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和內在修養,而一般的語文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這兩者教學的重點雖然具有差異性,但都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此外,漢語言文學教學具有更強的專業性,涉及的專業知識面較廣,學生需要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增強自身的文學底蘊,而語言教學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漢語言文學與高職語文教育的對接措施

查看全文

初中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摘要:語文教師需要思考怎樣做好課程教育工作,在把握教育本質基礎上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理念創新基礎上給予學生更高質量的教育指導,以教學模式創新為載體推動育人工作的有序落實。通過對初中生開展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在提升學生文學修養基礎上拓展其視野,在構建豐富知識體驗基礎上強化學生對漢語言的認知程度。本文分析語文教師對初中生開展漢語言文學教育指導的價值,思考通過哪些創新性教學模式才能保障課程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初中生;語文教師;教學模式;文學修養

因為漢語言文學是對漢語文化的傳承,通過學習和深度研究可以體驗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魅力和特色,在繼承優秀文化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所以在對初中生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思考漢語言文學的傳承價值,在各項因素整合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育人方案,以創新為指導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升班級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程度。這樣能通過教學模式創新推動漢語言文學的創新發展,在推陳出新基礎上提升班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傳承意愿。

一、分析開展漢語文言文學教育的價值

(一)利于傳統文化的合理傳承和創新發展

人們對傳統文學進行學習的基礎是對漢語言文學進行思考,在學習和思想感悟中對傳統文學的特色進行思考,在分析人文情懷基礎上探索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與實踐傳承路徑,在閱讀交流中獲得民族意識的培養。初中生應該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學習,閱讀思考和傳承是學生應該承擔的一項學習任務,立足學習獲得更高水準的知識體驗。因為在民族發展與國際競爭中需要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在優秀精神思考基礎上約束個人的行為,在養成高尚道德操守基礎上參與課程學習與社會建設中,重視在推動時代進步過程中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傳承價值[1]。所以語文教師對初中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指導是利于傳統文化的合理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在把握實際基礎上參與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以現代教育為載體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

查看全文

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研究

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要面臨語言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人類表達思維的一種方式,而語言的概念不是我們認為的簡單的說話交流,在實際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稱為口語,就像英文教學中有一項是練習口語能力,它只是讓人們發出聲音的一種物質,而語言也稱為書面語,由文學語言組成,是文字的表達。口語和書面語總稱為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即一種語言類文學,其中包括寫作、閱讀等內容,因此,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關鍵。

1語文教育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工具,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是因為人具有語言能力,人類可以將自己內心的想法用語言進行表達,同時也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所以語文教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與人溝通的交際能力。語文教育教會人類認字、寫字、閱讀、表達、溝通等多種能力,是對學生智力拓展的一種開發。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研究,可以運用于日常生活,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2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系

漢語言文學源于語文教育,要想學好漢語言文學,首先要打好語文學習基礎,這樣對未來學習能力、寫作能力及閱讀能力的提升都有幫助,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在各大高校教學中,漢語言文學已被列入大學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漢語言文學其實是對語文教育的深入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漢語言文學也是學生今后向教師領域201發展要鉆研的業務,因此,學好漢語言文學是對語文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我國語言文化走向世界。

3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特色

查看全文

深究中英文化差異及動物的聯想作用

動物與人類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原始人類時期開始,人們就通過生產勞動等社會活動逐漸地認識并了解生活在其周圍的動物及其習性。隨著對動物認識的逐步加深,人們開始馴養某些種類的動物并利用它們為人類的生產勞動服務。在人類認識并利用動物的過程中,動物也開始逐漸地溶入人類的文化生活并成為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民族對動物的認識和利用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即使是相同的動物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意象。本文將僅以漢英文化中動物與文化的關系的比較為例,來闡述動物與文化的關系。筆者認為動物與文化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動物會讓人產生聯想

在不同的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有時是相同或相似的,有時是部分相同,有時是不盡相同甚至是相反的次而有時候卻是各自文化里所特有的。下面我們將分別比較漢英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的異同。

1.在漢英文化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聯想意義的動物。由于有些動物有很明顯的身體特征以及生活習性等,即使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他們也會從這些動物身上很自然地產生相同或類似的聯想,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相同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例如,在漢英兩種文化當中,“孤貍”都有狡猾的聯想意義。中國人在形容某人老奸巨猾的時候會說“他是一條老孤貍,’;英語文化中在形容某人很狡猾的時候也會說“Heisacraftyoldfox…”(他是一條狡猾的老孤貍)。在漢英兩種文化當中“老鼠”都有膽小的聯想意義。漢語里用“膽小如鼠”來形容一個人膽??;而當用英語問你“AreyouaManoramouse?”的時候,那是在問:“你是男子漢還是膽小鬼?”這兒的mouse(老鼠)是“膽小鬼,,的意思?!绑H子”在中國文化中是很能吃苦耐勞的動物,在中國北方,它們常被用來拉犁耕地,但創門卻又被看成是愚蠢且固執的動物,因為中國人在形容某人愚蠢的時候常常說“他是頭笨驢”,在形容某人固執的時候會說“他是頭華驢”。在英語中同樣也有漢語文化中關于“驢子”的所有這些聯想意義:英語中用donkey一work來指代“苦活兒”:“Heisanabsolutedonkey?!币庵浮八且晃挥薮阑蚬虉痰娜恕?,當然,donkey(驢子)到底是意指“愚蠢”還是“固執”還得由語境來決定。漢語文化中聯想相同或相似的動物還有:鸚鵡是好學舌的,小鹿是膽小溫順的,豬是肥胖的,猴子是調皮的,蜜蜂是忙碌的,小羊是溫順的,等等。

2.在漢英文化中聯想意義部分相同的動物。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的活動方式、認識事物的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確切地說,漢英文化中有著完全相同的聯想意義的動物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謂的相同也只是相對的。上面我們已經提到的孤貍和老鼠在漢英文化中相同的聯想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兩種動物漢英文化中不同的聯想意義。孤貍在漢英兩種文化中都有狡猾的聯想意義,但是在漢語文化中,孤貍還有另外的聯想意義風騷的女人。在中國古代的伸話傳說里,孤貍常被描述成變成人形去句引男子并最后吸千他們精血的妖精。所以,中國人若說某某女人是“孤貍精”或“騷孤貍”,那肯定是在罵她是一個風騷的女人。漢語文化中的“老鼠”幾乎一無是處……“鼠目寸光”、“賊眉鼠眼”、“鼠頭鼠腦”等許多與“老鼠”有關的成語都是貶義詞;而在英語文化中有“asquietasamouse”的說法,因此老鼠有安靜的聯想意義。與漢語文化中老鼠的不好的聯想形成對照的,是美英等國卡通片中的老鼠聰明機智,迪斯尼公司創造出來的“米老鼠”形象在文明世界幾乎是家喻戶曉,而且它在孩子們中間也幾乎成了“聰明機智”的代名詞。

3.在漢英文化中有著不同或相反的聯想意義的動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漢民族對“構”不愉快的聯想。在漢民族文化中,的被認為是最下賊的東西。這一點在漢語成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象“構急跳墻”,“狗咬丸人勢”,“構眼看人低”等帶“狗”字的漢語成語幾乎全都是貶義詞。就連可口的狗肉也是不能上正席來招待客人的,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而在英語文化中,狗的聯想意義遠沒有我們漢民族的這么糟糕,的被認為是忠誠的,他們稱狗為man’sbestfriend(人類最好的朋友),可見狗在英語文化中是很可親的動物。再如,在漢語文化中,“貓頭鷹”被認為是不祥的動物,人們認為半夜里聽見貓頭鷹的叫聲就要倒霉。在英語文化中有assolemnanowl以及aswiseasanowl的說法,因此英語文化中的貓頭鷹是很嚴肅、很有智慧的動物。其實,這類聯想意義不同或相反的動物還有龍、編蝠等?!褒垺痹跐h語文化里是很草貴的,古時只有皇家的建筑和服飾上面才可以出現龍的圖案,有“龍”字的成語幾乎全都是褒義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而且中國人也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在西方文化里面卻被描繪成興風作浪、制造水患災害的怪物?!熬庲稹痹谖鞣轿幕锿ǔV荒芤鹑藗儔牡穆撓?。英語中有asblindasabat(像編蝎一樣瞎)和ascrazyasabat(像編蝠一樣瘋狂)的說法,而且可能是因為有吸血蝠的緣故,提起蝙蝠人們就會產生丑惡、兇殘及吸血鬼等令人不快的聯想。而漢語文化里的編蝠卻有吉祥、幸福的聯想意義,其原因很簡單:“蝠”與“?!蓖簟?/p>

查看全文

語文教育管理論文

[內容]

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漢語文教育研討會”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漢語文教育專家、學者120余人出席了會議,提交論文、研究資料108篇。在開幕式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會講話,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國正致開幕辭,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王宏志、北師大副校長王英杰到會致辭。與會代表反映,在新世紀的大門即將開啟之前,海內外專家聚集在漢語文教育的故鄉,交流經驗,探討漢語文教學走過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義。

一、與會代表認為,“百年漢語文教學經歷創立、奠基、改革與發展的過程”,譜寫了漢語文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浙江教育學院張傳宗說,“語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本世紀初,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前一階段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學務綱要》開始對中國文學提出要求;1912年民國政府根據《壬子學制》頒布《中學校令》,規定在中學設立國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課程標準規定,課本由清末全選文言文轉變到“五四”文言文和語體文兼選,以后又發展成以語體文為主;1946年出版的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中等國文》,強調“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對于漢語漢文的基本規律與主要用途的掌握”。這階段的國文教學,開始確定了國文科作為中等教育一門基礎學科的地位,是整個語文教學創立和奠基的時期。

與會代表認為,建國以后國文科改為語文科,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實行文學和漢語分科教學;1961年第一次提出語文教學具有三方面任務:提高語文水平、提高思想和豐富文化知識;1963年新編語文教材,第一次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將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惟一任務來提,對以后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影響深遠。中央教科所章熊說,“十年浩劫”之后,語文教師迸發出極大積極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現過一個教法探索的輝煌時期。這次探索沿著啟發式的思路,尋求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的途徑。實踐的結果,一個響亮的口號出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此,又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縱深的探索: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提倡自學,把教師的作用命名為“導讀”;在語文課與母語環境關系方面——提出“大語文教育”的主張;在教材編寫方面——力求在課文中體現“訓練”的軌跡。這次探索使中國大陸語文教學在教學法方面的成就居華語地區的領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顧振彪說,幾十年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但并非是最佳的。從現行新編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這一框框,構成了以能力訓練為主線。

與會代表認為,百年語文教學,從國文科到語文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諸多方面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問題。主要是語文學科理論尚待進一步研究,語文教學效率還不夠理想,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與會代表認為,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需要進行世紀跨度的思考,確立漢語文教育民族化與科學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學院王鵬偉說,我們把這種思考稱之為“世紀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紀的思考”,意在表明這種思考不僅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現狀的思辨和對漢語文教育發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傳統的回顧。漢語文教育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認真清理這筆遺產,將為我們確認世紀之交的漢語教育方向提供歷史參照。北京教育學院蘇立康說,漢字教學在中國語文教學的歷史中有著成功的經驗。特別應當提及的是《三字經》,全書400多個三字結構,幾乎包羅了全部最基本的語素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語法結構,可以認識1000多個漢字,可以學習漢語法和其他許多新的知識,并且為學生日后閱讀其他讀物奠定了基礎,這本啟蒙教材是傳統語文入門教學的經驗結晶,它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很好汲取。武漢六中特級教師洪鎮濤說,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而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正確途徑。傳統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而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會,它反映了學習語言的規律。臺灣屏東師院余崇生在《論文章結構與表達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寫好一篇文章,平時的確需要博覽群書,吸收儲備,觀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斷練習,方能熟悉表達技巧。他稱這種修養、儲備是一種“養氣”,而傳統的多讀多寫正是實施這種“養氣”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漢語文教育管理論文

內容]

由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國家教委課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國際漢語文教育研討會”于1997年10月21~2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海內外的漢語文教育專家、學者120余人出席了會議,提交論文、研究資料108篇。在開幕式上,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會講話,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國正致開幕辭,課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長王宏志、北師大副校長王英杰到會致辭。與會代表反映,在新世紀的大門即將開啟之前,海內外專家聚集在漢語文教育的故鄉,交流經驗,探討漢語文教學走過和走向的路,具有重大意義。

一、與會代表認為,“百年漢語文教學經歷創立、奠基、改革與發展的過程”,譜寫了漢語文教育史上光輝的篇章。浙江教育學院張傳宗說,“語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在本世紀初,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前一階段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前。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學務綱要》開始對中國文學提出要求;1912年民國政府根據《壬子學制》頒布《中學校令》,規定在中學設立國文科;1931年以后公布的課程標準規定,課本由清末全選文言文轉變到“五四”文言文和語體文兼選,以后又發展成以語體文為主;1946年出版的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中等國文》,強調“國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對于漢語漢文的基本規律與主要用途的掌握”。這階段的國文教學,開始確定了國文科作為中等教育一門基礎學科的地位,是整個語文教學創立和奠基的時期。

與會代表認為,建國以后國文科改為語文科,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作了多次探索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1956年實行文學和漢語分科教學;1961年第一次提出語文教學具有三方面任務:提高語文水平、提高思想和豐富文化知識;1963年新編語文教材,第一次明確指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將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語文教學的惟一任務來提,對以后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影響深遠。中央教科所章熊說,“十年浩劫”之后,語文教師迸發出極大積極性,因此,在80年代初曾出現過一個教法探索的輝煌時期。這次探索沿著啟發式的思路,尋求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主動得到發展”的途徑。實踐的結果,一個響亮的口號出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睘榇?,又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縱深的探索: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提倡自學,把教師的作用命名為“導讀”;在語文課與母語環境關系方面——提出“大語文教育”的主張;在教材編寫方面——力求在課文中體現“訓練”的軌跡。這次探索使中國大陸語文教學在教學法方面的成就居華語地區的領先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顧振彪說,幾十年來,我國中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階段”(記敘——說明——議論)“兩循環”(初中——高中)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優點,但并非是最佳的。從現行新編的各套教材看,大都已跳出這一框框,構成了以能力訓練為主線。

與會代表認為,百年語文教學,從國文科到語文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大大小小的多次改革,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諸多方面積累了可貴的經驗。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問題。主要是語文學科理論尚待進一步研究,語文教學效率還不夠理想,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與會代表認為,處于世紀之交的漢語文教育需要進行世紀跨度的思考,確立漢語文教育民族化與科學化的方向。吉林教育學院王鵬偉說,我們把這種思考稱之為“世紀跨度的思考”,而不是“跨世紀的思考”,意在表明這種思考不僅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現狀的思辨和對漢語文教育發展的前瞻,而且首先包涵著對漢語文教育傳統的回顧。漢語文教育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認真清理這筆遺產,將為我們確認世紀之交的漢語教育方向提供歷史參照。北京教育學院蘇立康說,漢字教學在中國語文教學的歷史中有著成功的經驗。特別應當提及的是《三字經》,全書400多個三字結構,幾乎包羅了全部最基本的語素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語法結構,可以認識1000多個漢字,可以學習漢語法和其他許多新的知識,并且為學生日后閱讀其他讀物奠定了基礎,這本啟蒙教材是傳統語文入門教學的經驗結晶,它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很好汲取。武漢六中特級教師洪鎮濤說,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而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正確途徑。傳統經驗告訴我們,學習語言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而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會,它反映了學習語言的規律。臺灣屏東師院余崇生在《論文章結構與表達技巧》一文中指出,想寫好一篇文章,平時的確需要博覽群書,吸收儲備,觀摩名家的作品及不斷練習,方能熟悉表達技巧。他稱這種修養、儲備是一種“養氣”,而傳統的多讀多寫正是實施這種“養氣”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