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7:08: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河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黃河河口治理研究論文
黃河三角洲地處山東省北部、渤海南岸,是山東半島和京津兩大經濟發達地區的連接地帶,我國三大三角洲之一。黃河三角洲土地遼闊,石油、天然氣、鹵水等資源豐富,還有大面積的淺海海面、灘涂和草場,是黃河下游的“金三角”,開發潛力很大。然而,黃河三角洲的開發與世界各大三角洲,包括我國長江、珠江三角洲相比還遠遠滯后,黃河入海流路不穩定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黃河三角洲的全面開發,特別是石油開發,要求黃河河口必須有一個長時間的穩定。同時黃河水資源匱乏又使黃河河口頻繁斷流,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加快黃河河口治理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影響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現在,關系到未來,并對整個黃河下游的長治久安起著關鍵作用。
為了穩定黃河入海流路,自1988年開始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對穩定入海流路起到了較大作用。尤其是90年代以來,山東黃河河務局編制完成的《黃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得以批復,黃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總投資為36416萬元,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負擔20979萬元,負責崔家控導工程以下(含崔家控導工程)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水利部負擔10437萬元,山東省負擔5000萬元,負責南岸治理工程和崔家護灘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通信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截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實踐證明,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對控導溜勢、有利于輸水排沙入海、穩定流路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河口防洪的不利條件。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黃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中規定的由石油部門負責投資建設的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投資缺口較大,仍有一部分工程未按規劃全面實施,河口流路治理的工程體系難以完善,工程治理的整體效益難以發揮。
②黃河北岸利津縣四段以下、南岸墾利縣二十一戶以下河段,國家一直未納入其管護范圍,工程的管護經費和搶險經費一直未得以安排,致使工程既不能保持完整,又不能確保安全,無法落實責任。
③河口地區各項觀測資料缺乏,河口治理研究相對滯后。為保持河口治理資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為今后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學、詳實的資料,當前急需對河口地區水文泥沙、潮水位及感潮段河道大斷面以及河道、濱海區地形等進行測繪和調查。
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透析論文
黃河口大閘蟹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特有的名貴水產品種,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膏滿黃肥,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近年來,墾利縣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面積已近40多萬畝,年產4500噸,產值約3億元,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基礎設施建設準備工作
(一)養殖地點的選擇。黃河口大閘蟹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養殖地點應具備淡水供應充足、注水和排水通暢、水質良好、水草豐富、位置僻靜、交通運輸方便、基礎設施配套健全等特點。
(二)養殖池塘的建設。養殖池塘面積一般10畝—30畝,其中,環溝面積占40%—50%,環溝坡度1:5,平均水深1-2米,池埂堅實不漏水。池底平整少淤泥且有一定的坡度,使池底向出水口一側傾斜,池塘土質以粘土或粘壤土為好。
(三)養殖水源的選擇。要選擇水質良好,沒有工、農業和生活污水污染。同時注意養殖用水的排放,防止養殖污染。
二、苗種投放前期工作
我國河口海岸現狀研究論文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1挑戰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劇減少
河口是流域物質入海的必經之地,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陸地的物質流一水、沙、化學物質,通過這個通道輸送海洋[5]。在河口和鄰近海岸陸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質是海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據估算,每年由陸地進入海洋的物質約有85%是經河口搬運入海的,可見,河口在陸地物質入海中起著重要作用。陸海物質交匯、咸淡水混合、徑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區,產生各種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和沉積過程。其中,入海泥沙的變化是一個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質在口外的擴散,形成的沖淡水飄浮在鹽水層上面,形成河口鋒,泥沙在河口沉積,形成三角洲。
我國主要河口與世界上其它許多河口一樣都面臨著入海泥沙顯著減少的現象。全球入海的泥沙總量為180一240億t/a[6],在50~80年代,我國河流每年挾帶20億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河流占80%左右。黃河過去年輸沙12億t,素以多沙稱著于世。黃河在1960年由于三門峽水庫截流出現第一次斷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黃河下游斷流日趨嚴重(圖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斷流13次,累計226天,河口330天無水沙入海。黃河的斷流導致入海泥沙銳減,近幾年的黃河來沙僅相當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黃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萬t。
長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億t,近30年來入海泥沙有明顯的減少趨勢(圖2),90年代比60年代減少了l/3,比80年代減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為3.4億t。而長江的入海徑流50年代以來呈波動變化,并沒有減少的趨勢。
我國河口海岸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層交匯、能量流和物質流的重要聚散地帶。該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開發程度高,導致嚴重的環境變異、資源破壞,對區域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我國流域高強度開發對河口和鄰近海岸帶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新世紀我國的河口海岸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挑戰:入海泥沙量急劇減少;入海污染物質顯著增加;濱海濕地喪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對中國低海岸的嚴重威脅。為此,開展河口海岸環境變異的研究,為解決國家目標和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無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關鍵詞河口海岸人類活動環境變異資源利用巨大挑戰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樞紐,既是流域物質的歸宿,又是海洋的開始;海岸是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帶。河口海岸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帶,各種過程(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地質的)耦合多變,演變機制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帶又是經濟發達、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區的壓力。同時,流域的高強度開發,如森林的破壞、高壩的建設、跨流域的調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響到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加上全球變化、全球變暖問題,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蝕,從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和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安全和生存質量構成嚴峻的威脅。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開發和保護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和科學家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紛紛提出了研究目標、計劃和治理對策[1—3]。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河口海岸面臨的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層交匯、能量流和物質流的重要聚散地帶。該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開發程度高,導致嚴重的環境變異、資源破壞,對區域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我國流域高強度開發對河口和鄰近海岸帶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新世紀我國的河口海岸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挑戰:入海泥沙量急劇減少;入海污染物質顯著增加;濱海濕地喪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對中國低海岸的嚴重威脅。為此,開展河口海岸環境變異的研究,為解決國家目標和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無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關鍵詞河口海岸人類活動環境變異資源利用巨大挑戰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樞紐,既是流域物質的歸宿,又是海洋的開始;海岸是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帶。河口海岸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帶,各種過程(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地質的)耦合多變,演變機制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帶又是經濟發達、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區的壓力。同時,流域的高強度開發,如森林的破壞、高壩的建設、跨流域的調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響到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加上全球變化、全球變暖問題,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蝕,從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和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安全和生存質量構成嚴峻的威脅。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開發和保護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和科學家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紛紛提出了研究目標、計劃和治理對策[1—3]。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河口沖淤量計算分析論文
前言
GIS是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地圖學等多門學科綜合的技術。GIS作為處理地理數據的輸入、輸出、管理、查詢、分析和輔助決策工具,以其出色的數據集成和空間數據處理及可視化表現能力,為我們管理和分析各種資料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以往的沖淤定量計算往往采用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的方法。物理模型的直觀性強,對工程結構近區模擬的準確性高,但它受比尺的限制,在大型工程中投資較大。數學模型投資較小,但它的前處理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其結果也僅僅是一大堆的數據,無法直觀的顯示結果。
筆者想利用GIS出色的數據輸入能力和空間數據處理加快和改善沖淤計算中數據前處理的工作,利用GIS豐富的可視化表現能力是計算結果的表現跟直觀,例如結果表現為一張沖刷和淤積的分層設色圖。筆者試圖找到GIS支持下的沖淤定量計算通用的方法并開發出單機環境下專門的軟件。
1研究現狀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GIS技術步入實用化和產業化階段,國內一些研究人員開始研究利用GIS技術研究海岸與河口的沖淤計算,岸灘演變情況。趙庚星、張萬清等(1999)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研究了黃河口1986年5月至1996年10月淤積與侵蝕面積的變化及其空間動態[1]。吳華林、沈煥庭等(2002)依據1842~1997年10幅不同年代的長江口海圖資料,利用GIS和數字化儀進行處理,建立不同時期的長江口水下數字高程模型,以此作為基礎資料,從橫剖面、深泓線縱剖面、平面變化等不同角度對對長江口攔門沙地區灘槽演變、岸線侵蝕、沙島形成與變遷等進行研究。通過計算河槽容積,實現對不同時段泥沙沖淤量的計算[2]。鞏彩蘭、惲才興(2002)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強大的數據輸入和空間數據分析功能,將長江口南港1988年至2000年的海圖數字化,通過最小距離內插得到柵格水深圖,并且通過相鄰兩年海圖對應位置水深值相減,得到河床沖淤變化圖,在此基礎上定量分析成形沙體的特征,河道容積變化、河道淤積部位和底沙輸移路線、預測下一年河道淤積部位、輸沙率等[3]。通過他們的實踐研究表明GIS技術是定量研究泥沙沖淤的一種有效手段。
河口區雙擁工作計劃
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提高我區雙擁工作,鞏固創建雙擁模范城成果的關鍵一年。200*年全區雙擁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加強軍政軍民團結的指示精神,與時俱進,服務大局,全民參與,整體聯動,加大投入,注重實效,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大好局面,為改革、發展、穩定和軍隊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全面提升我區雙擁工作水平。
具體工作計劃任務是:
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廣泛開展雙擁工作宣傳,提升雙擁工作水平。雙擁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對鞏固黨對軍隊的領導地位,密切軍政軍民關系,鞏固國防,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各單位、各部門、各駐軍駐警部隊要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增強做好雙擁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做好新時期雙擁工作的重要意義,宣傳雙擁創建活動的經驗和成果,以及先進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導廣大軍民進一步增強國防觀點和雙擁意識,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定雙擁工作計劃,進一步明確任務和目標,全面推進我區雙擁工作的發展。區雙擁辦要加強工作指導,各鄉鎮、街道,各部門和各有關單位要切實加強雙擁工作的宣傳報道工作,鄉鎮每年在各級新聞媒體上用稿5篇以上,其他單位和部門不少于2篇。
二、進一步強化雙擁工作領導,加大雙擁工作力度。為進一步鞏固創建雙擁模范城成果,全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共同參與創建工作,建立雙擁工作小組,認真履行雙擁工作職責。各鄉鎮、各部門要繼續將創建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具體督查。要正確處理雙擁工作與經濟建設之間關系,在抓經濟建設和中心工作的同時,決不能放松雙擁工作。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進本鄉鎮、本部門、本單位雙擁工作在今年有明顯起色。
三、進一步鞏固愛心獻功臣行動,努力完成幫扶任務。幾年來我區開展的“愛心獻功臣行動”和“一助一”扶優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今年各鄉鎮、街道,區直各單位要繼續做好幫扶工作,要明確專人負責,做到優撫對象的事有人管;要建立健全幫扶制度,做到活動正常,臺帳、檔案記載完整,定期回訪;要針對優撫對象的實際困難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幫扶到位;要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積極參加“愛心獻功臣行動”,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四、進一步完善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全面提高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水平。去年我區把開展重點優撫對象保障工作,列為工作重點,初步建立起優撫對象醫療保障體制。今年全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優撫醫療保障制度,加大優撫醫療保障基金籌資力度;擴大優撫對象團體醫療保險范圍;適當提高優撫對象醫療費在新型合作醫療報銷比例和報銷額度;狠抓醫療機構優惠減免政策落實工作,從而切實解決優撫對象醫療難問題。實行二等乙級以上傷殘人員醫療統籌,保證二等乙級以上革命傷殘人員醫療需求。
水行政管理開發策略論文
摘要:隨著海河口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海河口及其岸帶出現了一些開發無序狀態,給水行政管理帶來一些問題。因此,水行政不僅要有一個兼顧社會各行各業經濟發展,兼顧海河口地區水利、港口、環保、灘涂開發的不同要求,兼顧近期目標與遠期發展的全面的科學規劃,同時還必須建立法律保障體系和高效權威的水行政管理機制,將海河口水行政和開發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關鍵詞:海河口水行政管理開發利用
位于環渤海經濟開發區中心地帶的海河口及其岸帶地區有海陸面積230km2,天津新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塘沽鹽場、漁碼頭,規劃中的臨港工業區港口和石油、化工、漁業基礎產業等坐落于此,是天津市對外開放和沿海發展的前沿陣地,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海洋、礦產、旅游、灘涂資源豐富,交通四通八達,工業基礎堅實,科技力量雄厚。
海河口及其岸帶的開發利用,有效地促進了天津市、塘沽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中水利部門的防洪工程建設、海河口的整治和管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開發管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統一管理和統一規劃
地區水行政開發管理論文
位于環渤海經濟開發區中心地帶的海河口及其岸帶地區有海陸面積230km2,天津新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塘沽鹽場、漁碼頭,規劃中的臨港工業區港口和石油、化工、漁業基礎產業等坐落于此,是天津市對外開放和沿海發展的前沿陣地,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海洋、礦產、旅游、灘涂資源豐富,交通四通八達,工業基礎堅實,科技力量雄厚。
海河口及其岸帶的開發利用,有效地促進了天津市、塘沽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中水利部門的防洪工程建設、海河口的整治和管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開發管理存在的問題
1.缺乏統一管理和統一規劃
長期以來,河口地區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各部門、各行業按照自己的需要占用岸線,圍墾灘涂,使河口及其岸線開發利用處于無序狀態,造成多頭管理,任意擠占行洪河道和岸線的混亂局面。
各部門、各行業在河口治理開發中要求各不相同,涉水工程規劃和實施項目急劇增加,建設不同步,沒有統一的法規規章,部門、行業間管理目標不一,管理要求不同,致使管理行為不規范。
河流下游治理分析論文
一、黃河口的南遷史
1、公元前3000年黃河自天津入海(北緯39°)。
2、公元前602年黃河自河北省黃驊入海(北緯38.5°)。
3、公元11-1048年黃河自山東利津入海(北緯37.5°)。
4、公元1194年黃河自淮陰入海(北緯34°)。
5、公元1855年黃河自山東省利津入海(這條流路至今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