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27 04:23:00

導語: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黃河口大閘蟹養殖技術透析論文

黃河口大閘蟹是黃河三角洲地區特有的名貴水產品種,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膏滿黃肥,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近年來,墾利縣大力發展大閘蟹養殖產業,面積已近40多萬畝,年產4500噸,產值約3億元,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一、基礎設施建設準備工作

(一)養殖地點的選擇。黃河口大閘蟹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養殖地點應具備淡水供應充足、注水和排水通暢、水質良好、水草豐富、位置僻靜、交通運輸方便、基礎設施配套健全等特點。

(二)養殖池塘的建設。養殖池塘面積一般10畝—30畝,其中,環溝面積占40%—50%,環溝坡度1:5,平均水深1-2米,池埂堅實不漏水。池底平整少淤泥且有一定的坡度,使池底向出水口一側傾斜,池塘土質以粘土或粘壤土為好。

(三)養殖水源的選擇。要選擇水質良好,沒有工、農業和生活污水污染。同時注意養殖用水的排放,防止養殖污染。

二、苗種投放前期工作

(一)安裝完善防逃逸設施。防逃設施一般用加厚簿膜或鈣塑板等材料。防逃設施一般高約75厘米,在地下25厘米處將防逃設施固定,其余則高出地面,并每隔45-55厘米用樁體支撐,拐角處成弧狀結構;防逃設施里面留1.5米左右的空地或堤埂,并用網片將池塘圍攏,高度大約在1米左右,便于檢查和防止黃河口大閘蟹逃逸。

(二)對養殖池塘進行消毒處理。選好養殖地點后,要對池塘進行清淤整理,采取太陽暴曬的方式殺菌。同時在蟹苗投放前,用85公斤/畝的生石灰溶化后注入池塘進行消毒,去除病體和殘留的兇猛魚類,并改善池塘環境,提高水質的酸堿度,增加鈣含量,這些方法都有利于黃河口大閘蟹的生長和品質的提高。

(三)改善養殖池塘環境。池塘中種植一定量的水草,既可提供黃河口大閘蟹棲息、避敵的場所,又可作為部分青飼料來源,還可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這樣做的有點在于提高黃河口大閘蟹的成活率,同時促進其生長。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勻,種類搭配要科學合理,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要保持相應的比例,以適應黃河口大閘蟹生長棲息的要求。放養一定規模的螺螄,在凈化水體中浮游生物和有機質的同時,還可以給黃河口大閘蟹提供鮮活餌料。

(四)采取隔離方式進行蟹苗暫養。在進行蟹苗投放前期,要選擇一處約占池塘總面積1/4左右的水域進行隔離,并將蟹苗放到隔離區內進行一段時間的養殖,大約放養到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池塘內存在相對豐富的水草和一定規模的螺螄的時候,將蟹苗投放的池塘中進行大規模養殖。

三、蟹苗的選擇和投放

黃河口大閘蟹蟹苗選擇的好與差,直接關系到養殖的成敗。由于黃河入海口特殊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運輸等因素的影響,黃河入海口地區培育的種質純正黃河口大閘蟹蟹苗其成活率、抗病性及生長速度都明顯好于外購的蟹苗。因此,宜選擇本地養殖戶自已培育或黃河入海口地區培育的黃河口大閘蟹蟹苗。進行投放蟹苗的時間一般在11月份和3月份,放苗時池塘與育苗池鹽差≤5‰,溫差≤2℃,要防止冰凍嚴寒和溫度、鹽度變化太大。在蟹苗規格每公斤120-200只的情況下,每畝池塘放養蟹苗約為400只到700只左右,要選擇規格一致,無斷肢,無性早熟。

四、餌料喂養注意事項

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主要有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兩大類別。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主要是以人工和天然餌料兩種配合進行喂養。池塘中放養的螺螄、水草等天然餌料,可解決黃河口大閘蟹部分飼料來源。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投喂還因生長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一齡蟹苗至成蟹養殖階段,投喂的餌料以蟹類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河蟹生長中期應以投喂植物性餌料為主,搭配動物性餌料,后期應多投喂動物性餌料,做到“兩頭精,中間青”。黃河口大閘蟹喂養餌料主要是螺螄、小雜魚等,同時搭配一定數量的植物性飼料。黃河口大閘蟹的餌料系數一般在5以上,究竟投餌多少,應視季節、水溫、蟹的不同生長階段來定。總的分配原則是:上半年投餌占總量的30%-35%;7-11月份占總量的65%-70%。蟹苗至成蟹的日投喂量為在池蟹總重的8%-10%。成蟹喂養按蟹體重5%左右投喂,動物下腳料按占顆粒飼料的10%左右投喂。另外還要視黃河三角洲地區天氣、水溫、水質等狀況,以及河蟹吃食情況,靈活掌握,及時合理的進行調整。黃河口大閘蟹要每日喂養2次,一般為上午7、8時左右,下午6、7時左右,第一次投喂的飼料約占總量的30%左右,第二次投喂的飼料約占總量的70%左右。同時加強觀測,根據飼料剩余的情況決定投放的品種和數量,以無剩余為標準,不宜過量投喂。

五、養殖水體操作規程

池塘水質的保持和穩定對黃河口大閘蟹的品質、生長速度非常重要。從蟹苗投放到成蟹出塘,水質一定要保持清新,溶氧量豐富,水體肥沃,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厘米左右,苗期以肥為宜,成蟹期以瘦為宜。池塘水體的高度在養殖前期一般應在0.6米左右,養殖中期應逐漸增加水深,一周左右注入一次新水,當溫度升高時,水深一般保持在1.3米左右,并每天都要注水10-20厘米左右增加水深。同時加強水草的種植管理,覆蓋池塘的面積約為40%左右,有效降低水體的溫度,優化黃河口大閘蟹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根據黃河口地區的水質特點,春、秋兩季一般為7-10天換水一次,換水量為1/3,夏季一般每3-5天換水一次,換水量不超過1/2。加強池塘溫度的測量,池水溫不能波動太大,避免因為溫度變化或溶氧不足造成大量死亡。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養殖區的抽樣化驗,及時掌握養殖區中水環境的各項理化指標,合理調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當遇到池塘水質變壞的時候,應采取使用生石灰或施用生物制劑等措施,調節水質,改善水體,降低有毒物質含量,防止病害的發生。

六、日常管理要點

日常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經常巡塘,做到一天至少1-2次,做到“五查、有五定”。一是查有無剩余餌料,定當天投餌品種和數量;二是查水質水體是否正常,定換水時間和換水量;看水體是否缺氧,是否能見度降低等,若黃河口大閘蟹受驚后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來;傍晚或清晨黃河口大閘蟹大量集在池邊岸上,說明水中缺氧,必須立即換水或增氧。三是查防逃設施是否正常,定維修加固措施;四是查有敵害,定防范辦法;五是查有無病蟹和死蟹,定防治挽救措施;還要看黃河口大閘蟹的活動狀態是否正常。公務員之家

七、防治病害措施

黃河口大閘蟹的病害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并重的原則。大力應用生態養殖技術,通過池塘清淤消毒、選育優質蟹苗、改善水質、健康餌料、生物制劑調控等措施,改善黃河口大閘蟹的生長發育環境,提升大閘蟹的抗病能力。如發生病害時,要詳細分析,分清病害類別,針對腐殼病、黑鰓病、爛肢病、水腫病等不同病理,采用國家允許的高效、低毒、副作用小的漁藥進行處理。

八、收獲時間和措施

在東營市墾利縣(黃河入海口)正常情況下9月中旬就可以開始進行黃河口大閘蟹的捕獲。不過此時黃河口大閘蟹尚未真正完全成熟,蟹黃不夠飽滿,蟹肉不夠多,而其體質較差,運輸過程中死亡數量多。到12月份以后,黃河口大閘蟹蟹黃被吸收,品質較差。所以,黃河口大閘蟹最合適的捕獲時間是10月份左右。捕獲措施可采用燈光誘捕法或在各個池塘內插網捕捉,還可以采取排水捕撈的方式。捕捉的成蟹應經2小時以上的網箱暫養,經吐泥濾臟后,分袋包裝,保溫運輸至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