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8:16: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理用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院合理用藥管理細則
一、為加強藥事管理工作,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性、經濟性、有效性,避免各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及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全面提高醫療質量,依據《藥品管理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江西省醫療機構臨床合理用藥管理辦法》等規定制定本細則。
二、成立“臨床合理用藥監督小組”,負責全院的合理用藥監督管理工作。
(一)、“臨床合理用藥監督小組”組成人員名單:略
(二)、“臨床合理用藥監督小組”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提出本院合理用藥的目標和要求;組織對全院臨床藥物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對藥物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定期組織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用藥知識宣教,切實推進全院臨床合理用藥。
(三)各職能科應履行全院合理用藥監督管理職責,醫務科、質控科應經常深入科室檢查臨床用藥情況,及時反饋臨床用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提交“臨床合理用藥監督小組”討論決策。藥劑科應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藥品和新特藥品的使用情況。
(四)各臨床科成員負責對本科醫生合理用藥的監督管理職責,及時糾正本科室醫生臨床用藥中存在的問題。
合理用藥的重要決策
據WHO報告,全世界50%以上的藥品是以不恰當的方式處理、調配和出售的,同時有50%的患者未能正確使用。從而導致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藥,有七分之一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藥造成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合理用藥現象同樣嚴重,其結果不僅引起藥物不良反應、誘發藥害,還造成衛生資源浪費,加重患者及社會負擔。因此,合理用藥是全球衛生界共同的追求目標。要達到合理用藥,關鍵措施在于國家藥物政策的指導和醫、藥、護、患各環節的共同努力。
1執行國家藥物政策(NDP)
NDP的核心內容是基本藥物政策,強調基本藥物政策和合理用藥理論相結合,旨在提高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保障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用藥的基本需求,使有限的社會醫藥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基本藥物是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量適量,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以公平獲得的藥品。衛生部《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1]正視國情,考慮到占醫療需求大多數的基層社區衛生工作特點,對醫療水平相對薄弱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以下衛生院,強制使用國家基本藥物,在源頭上自然避免了相當一部分藥物的不合理應用。
2規范醫療行為
2.1實施臨床路徑(CP)CP是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是一個有關臨床治療的綜合模式,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終起到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變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作用。采用臨床路徑后,可以避免傳統路徑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的治療組或者不同醫師個人之間出現不同的治療方案,避免了其隨意性,提高了費用、預后等等的可評估性。因為路徑的制訂是綜合多學科醫學知識的過程,包括合理用藥,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評估、總結、改良,實施臨床路徑,自然能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2.2遵守《處方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處方管理辦法》是醫師正確處方的依據,規范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是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的關鍵措施之一,本辦法對處方管理的一般規定,處方權的獲得,處方的開具,處方的調劑,監督管理及法律責任等均做了詳盡的規定。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就能確保醫師具備應有的專業資質和相應的診療水平,并規范自己的醫療行為,從而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合理用藥的發生。
合理用藥保證論文
摘要:臨床上對藥品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同時也要求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所使用的藥品應當盡可能少地出現ADR。
關鍵詞:藥品安全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報道和討論比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根據WHO報告,全球死亡人數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藥。在我國,據有關部門統計,藥物不良反應在住院患者中的發生率約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藥菌感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百億元以上。
合理用藥始終與合理治療伴行,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課題,也是醫院藥學工作者永恒的話題。醫院藥學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務患者為中心、臨床藥學為基礎,促進臨床科學用藥,其核心是保障臨床治療中的安全用藥。目前公認的合理用藥的基本要素:以當代藥物和疾病的系統知識和理論為基礎,安全、有效、經濟及適當的使用藥物。
一、藥物使用不合理
合理用藥分析論文
1不合理用藥的原因①合理用藥工作在醫院還沒擺到應用的位置,對這些工作尚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抓合理用藥是提高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②醫生的藥學知識和治療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經驗性和習慣性用藥比較普遍,對一些新藥的藥理、藥效了解不深;③合理用藥知識的宣傳、學習還不夠廣泛和深入,信息系統不健全。使醫生對藥物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它有價值的信息不能及時交流,造成不合理用藥現象長期得不到糾正。
2臨床不合理用藥的分析
1.1濫用或盲目應用抗生素
抗生素各科均廣泛應用,使用率達70%以上,其中聯用率高達40%,甚至出現二聯、三聯以上,最常見濫用為上呼吸道感染,入院給予2~3種抗生素治療。
1.1.1無指征的治療用藥這類不合理用藥主要表現在普通感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感染者,在未合并細菌感染,無應用抗生素的指征下用藥。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對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反而增加肝臟負擔。
1.1.2無指征的預防應用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預防用藥和手術前后的預防用藥,很多癥狀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況下,預防用藥不僅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可能引起耐藥菌感染和不良反應。手術前后的預防用藥,在臨床上比較普遍,正確的預防用藥可防止術后感染的發生,還可避免術后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可能發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和二重感染。不合理的手術預防用藥主要表現在手術后長時間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不附合《抗生素應用指南》的“分類選用、短程應用”的原則。
精神科門診不合理用藥問題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醫院精神科門診不合理用藥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方法:抽取2019年2~11月醫院精神科門診處方1200份,根據《處方管理辦法》《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5版)》《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和藥品說明書對處方的藥物分類和不合理用藥進行點評分析。結果:精神科門診用藥主要為抗精神病藥(34.5%)、抗焦慮藥(16.9%)、抗抑郁藥(13.8%)、抗躁狂藥(9.6%)、抗癲癇藥(8.2%)、腦代謝藥(7.0%)、細胞營養藥(6.4%)及其他類(3.7%),其中不合理用藥處方占比11.3%,不合理原因主要為藥物聯合使用過多(32%)、鎮靜催眠類藥物使用過量(26%)、超說明書用藥(24%)和頻繁換藥(18%)。結論: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和抑郁癥是門診中最多見精神類疾病,為保障精神疾病患者安全用藥,應該通過醫院制度建設、醫生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培訓、藥師的監督和對患者和家屬的用藥教育這些方面加強管理。
關鍵詞:精神科;用藥;問題;對策
精神障礙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環境等內外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1]。調查顯示[2],目前我國精神障礙總的患病率為17%,主要為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及焦慮癥,具有患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精神類疾病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人民精神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在醫院精神科門診中,患者呈逐年上升趨勢,精神科患者普遍缺乏正確的用藥意識與認知。所以,精神科門診用藥較為復雜,要考慮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雙重因素,但避免不了在門診用藥處方中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問題[3],如超說明書用藥、處方量過大、聯合用藥過多等。現將醫院精神科門診中患者用藥情況作一調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9年2~11月醫院精神科門診處方1200份,月均處方120份。根據處方內容確定用藥基本情況,再根據《處方管理辦法》《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5版)》《精神科合理用藥手冊》和藥品說明書對抽取的1200份處方進行點評分析。
全市合理用藥實施方案
近年來,隨著藥品監管力度的加大,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制度的不斷完善,公眾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安全用藥、合理用藥問題日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齊二藥”制售假藥案的查處和曝光,使公眾對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的需求上升到新的高度。保障藥品使用安全、促進合理用藥,是藥品監管工作一項長期的工作重點,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履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職責是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應盡的法律責任,同時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因此,要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讓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藥品使用安全,增強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單位的責任意識,營造“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宣傳活動的總體目標
以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的監管理念為指導,以藥品法律法規基本知識和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各種宣傳媒體,深入鄉村、社區、街道、學校等場所,廣泛宣傳,傳播合理用藥知識,提高公眾安全用藥和依法維權意識,樹立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良好形象。
二、宣傳活動的重點內容
1、宣傳藥品監管法律法規知識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職能,要讓公眾熟悉和了解現行藥品法律法規以及監管部門加強藥品監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
2、宣傳公眾在藥品消費中的權利和義務,使公眾了解維權的途徑和自覺抵制不合理用藥,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臨床不合理用藥及藥學干預分析
摘要:對臨床不合理用藥的藥物干預效果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促進臨床用藥的合理、安全。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例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這100例臨床案例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不合理的用藥治療問題并采取干預措施。對比臨床用藥干預之后患者的實際治療情況,對此進行探討。對臨床不合理用藥進行藥學干預提高了臨床用藥水平,能夠合理控制臨床不合理用藥發生的幾率,干預前后具有顯著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對臨床不合理用藥進行干預,不僅能減少臨床不合理用藥發生的概率,還能提升臨床用藥的效率,加快患者的康復,進一步提升醫院的醫療質量,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臨床用藥;不合理用藥;藥學干預;干預機制
在由人類疾病導致的死亡率不斷提升的今天,藥物作為抑制這樣現象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對人類的生存率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由于錯誤且盲目的用藥觀念,用藥安全與用藥合理正被人們逐漸忽視。尤其是醫院作為救死扶傷的重要場所,醫院工作的規范性會直接決定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促進臨床藥師的合理用藥是我們面臨的共同課題,本文就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例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進行回顧,并對藥學干預進行如下報告。
1研究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例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44例,女56例,20歲以下的患者23例,20~30歲的患者45例,30歲以上的患者32例。在實驗前已經讓患者充分了解并掌握本次實驗內容,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參與藥物縮減治療中,且隨時都可以退出,符合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所有患者無論是在年齡、性別等其他資料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1.2研究方法。通過對我院100例臨床患者的案例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治療過程對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藥現象,并對這種現象實施藥學干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結合《臨床用藥須知》、《處方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以及藥品特性、使用說明等資料對臨床不合理用藥進行統計與分類,與資深的臨床醫師共同探討統計結果,對不合理用藥內容進行確定,從而為藥學干預的合理開展做好基礎準備工作。不合理的藥物具體分為:藥物的用量不夠合理、藥物的用法不夠合理、對患者病情并無專用藥項目、對患者進行重復藥物的使用、選用與患者病情不符的藥物。1.3統計學方法。對本次研究數據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處理,使用來表示計量資料結果,使用(n)來表示計數資料的用例數,使用(%)來表示計數資料,使用來表示計數資料的組間率。組間的數據對比具有顯著的差異,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藥學服務與臨床合理用藥思索
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醫藥衛生科技水平也日新月異,以抗生素濫用為代表的不合理用藥對人民身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同時也增加了社會醫療保障費用的不合理支出。據統計,我國不合理用藥人數占用藥者的12%~32%,全國每年5000萬住院患者中至少有250萬人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1]。因此,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2年頒布了《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提出醫院藥學工作要以服務患者為中心,以臨床藥學為基礎,以合理用藥為核心,參與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藥學技術服務[2]。大力開展臨床藥學服務,促進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前各級醫院藥學工作的重心。
1藥學服務的概念
建立完善的臨床藥學服務體系,注重關心和關懷患者,由傳統的以臨床醫生為主體的醫療模式向醫、藥、護三位一體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轉變,是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藥學服務是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向公眾(含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提供直接的、負責任的、與藥物使用有關的服務(包括藥物選擇、藥物使用知識和信息),以期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實現改善與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理想目標[3]。藥學服務的宗旨是以恰當的藥物治療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是以患者利益為出發點,由藥師提供給醫、護、患的專業服務。
2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用藥是指用現代的、系統的、綜合性的醫學、藥學和管理學知識來指導用藥,使臨床藥物治療安全有效、符合患者經濟要求;同時也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邊緣科學,屬于臨床藥學的核心[4]。合理用藥的生物醫學標準[5]是指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品。包括:藥品準確,用藥適應證適宜,藥物的療效、安全性、實用性、使用及價格適宜,劑量、用法與療程妥當;用藥對象適宜,無禁忌證,不良反應小,藥品調配及提供給患者的用藥信息準確,患者依從性良好。
3藥學服務的內容與方法
藥學服務對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意義
摘要:目的:探討開展藥學服務對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意義。方法:對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骨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開出的7700張處方的審核結果進行回顧性研究。在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在全院范圍內開展藥學服務。將此時間段內我院骨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開出的3850張處方納入研究組,并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間(未開展藥學服務)我院骨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開出的3850張處方納入對照組。然后,比較兩組處方中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率。結果:在研究組的3850張處方中,有102張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其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率為2.65%(102/3850)。在對照組的3850張處方中,有980張處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其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率為25.45%(980/3850)。與對照組中的處方相比,研究組處方中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藥學服務能夠顯著降低臨床工作中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率。各醫院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
關鍵詞:開展藥學服務;合理用藥;處方;意義
近年來,隨著藥品種類的不斷增加,臨床上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已經逐漸引起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我國衛生管理部門頒布的《處方管理方法》中明確規定,在進行臨床配藥的過程中,臨床藥師有責任對處方中用藥的適宜性進行審核,以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藥學服務是指臨床藥師通過與臨床醫師等醫務人員進行合作,為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并對其接受治療的效果進行有效的監測。為了進一步探討開展藥學服務對促進臨床上合理用藥的意義,筆者對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骨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開出的7700張處方的審核結果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我院骨科、腎內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開出的7700張處方。
臨床藥師對臨床不合理用藥的影響
臨床不合理用藥是造成醫療事故的重要原因,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對臨床用藥加以干預和規范,意義重大[1]。藥師的藥學干預是提升臨床用藥合理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臨床藥師對臨床不合理用藥進行藥學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納入臨床用藥記錄114份,均抽取自我院各科室2013年1月至2016年的用藥記錄,以未實施藥師干預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53份用藥記錄為參照組,骨科、內科、婦科、結核科、腫瘤科分別8、13、9、7、16份;以實施藥師干預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61份用藥記錄為觀察組,骨科、內科、婦科、結核科、腫瘤科分別11、15、10、8、17份;兩組用藥記錄的科室來源比較接近,可對比。1.2方法1.2.1研究方法:采取回顧性分析法,對實施藥師干預前后的臨床用藥情況加以整合對比。1.2.2藥師干預方法:①設立專職藥學干預藥師:讓藥師進駐醫院各科室,主要工作為參與會診,用藥方案制定以及查房,對醫師的處方予以查驗,監督臨床用藥。②抗菌藥物進行專項干預: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的相關規定,嚴格監督抗菌藥物的使用,對其適應證,適用人群以及給藥方式和劑量等進行確認,嚴格控制藥物使用,如使用第1、2代藥物即可治愈的病癥,盡量不使用第3代藥物等[2]。③對藥師處方的干預:明確各類藥物的使用標準和處方評價標準,定期對整理好的處方進行審核,審核后將結果上報至醫務科,對醫師的處方開具質量進行評估,并根據醫師處方開具情況予以相應的獎罰。④干預方式:醫師與藥師的專業特點,臨床實踐經驗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而二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也與用藥干預工作的效果有較大關聯,因此,藥師在向醫師提出建議或采取干預時,應該注意方式和方法,盡量先進行交流討論后再行干預。1.3效果觀察:比較干預前后兩組不合理用藥情況,對比不同干預方式下藥師接受率。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比較兩組差異,使用χ2檢驗,如P<0.05,可斷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處方用藥不合理比例:干預后的觀察組不合理用藥比率顯著低于干預前的參照組,差異鮮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不同干預下醫師的接受率:相比于藥師直接干預,經過討論交流后,醫師的接受率更高,見表2。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