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3:25: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價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析建筑材料價差調配方式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工程造價管理及計價方式,發生了多次變化。在我國實行了多年的社會主義商品計劃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模式,逐步過渡到以計劃指導為主并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雙軌制”價格體系,隨著市場經濟價格體制的建立,在新的經濟模式指導下,工程經濟在工程造價計算方式還沒有完全實行“量價分離”以施工企業自主報價之前,各時期材料價格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工程造價的直接變化。因此,如何合理地調整建筑工程的材料價差,實行建筑材料價格動態管理,對最終合理地確定工程造價,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材料價差產生的原因及因素

在計劃經濟年代,一切主要材料都將由國家統一規定價格的統銷,其它材料將由有關部門主導經營。國家實施統一規定價格,工程建設有統一的計價方式,價格穩定、持久,工程造價計算準確、不變。“雙執制”價格體系是在國家指令價格及國家因素指導下,部分材料價格開始走向市場,價格開始出現浮動,但三大材(鋼材、木材、水泥)仍在國家最高限價中未能掙脫出來,工程結算中材料價差開始顯現出來。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材料價差調整更加凸顯出來。

眾所周知,現行工程造價的確定,是根據定額計算規則計算工程量,以工程量及套用相應定額子目基價的積匯總形成工程直接費用。定額子目基價(即預算價)由人工、材料、機械及其它直接費等部分組成。在建設工程項目中,如果以工程直接費為100%,構成直接費的人工費占20%,材料占70%~75%左右,機械費占5%左右,由此而論,材料價格取定的高、低將會直接引起工程建設費用的高、低。事實上,在實際施工時使用的價格,是不會靜止不動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建筑材料將會隨著國家政策調整因素、地區差異、時間差異、供求關系等的狀況的變化而處于經常的波動狀態之中,無論價格是上漲或下落,其波動是經常的、絕對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產生材料價差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國家政策因素。

國家政策、法規的改變將會對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因體制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材料價格的變化,即為“制差”。如:98~99年期間國家存貸款利率一再下調,93~95年國家為抑制經濟增長過熱過快,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查看全文

信用價差與宏觀經濟波動

一、引言

信用價差(creditspreads)是指為了補償違約風險,投資者要求公司債發行人提供的高于到期日相同的國債收益率的收益。從理論上來講,信用價差是由債券發行人可能發生違約而出現的,它反映了公司債的風險狀況,因此信用價差常常對應著公司債券的預期違約損失。總體來說,公司債券預期違約損失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的生存環境好,違約的概率低,信用風險小;而在經濟蕭條時期,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化,違約概率高,信用風險隨之加大。因而,信用價差實際上體現為宏觀經濟預期的顯示器,即信用價差小時,意味著預期宏觀經濟向上,反之當預期信用價差大時,即意味著宏觀經濟向下。由于宏觀經濟預期必然對宏觀的實際波動產生重要的影響,為此利用信用價差中所包含的信息預測宏觀經濟的波動狀況,具備相當的可行性。實際上,國內外諸多學者對利用債券市場的信息把握宏觀經濟的波動狀況做出了許多探索性的工作。比如,Harvey(1988),Estrell和Hardouvel(1991),StockandWatson(1989)等認為,長短期利率差不但包含了未來通貨膨脹的信息,還包含了貨幣政策的信息,因此能有效預測宏觀經濟的波動。其實證結果表明長短期利率差對宏觀經濟波動的確有一定的預測能力。BernankeandBlinder(1992)等用商業票據的溢價來解釋未來的產出波動,其實證結果表明商業票據的溢價對未來產出波動的預測能力較弱。事實上,商業票據溢價為信用價差的一種,其為商業票據相對國庫券的溢價。商業票據溢價對未來的產出波動預測能力較弱是因為其僅包含了短期的信用風險信息,無法反映長期的經濟周期變化預期。國內學者利用債券市場信息預測未來產出波動也依循利率期限結構與信用價差兩條線索而展開。如,于鑫(2008)利用5年期與1年期的國債利率差額解釋中國未來的宏觀經濟波動,其實證結果表明5年期與1年期的國債利率差對未來的產出波動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特別是對中長期的產出波動預測效果較好;然而其對短期產出的預測效果較弱,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不高。徐爽(2010)用國債收益率曲線的主成分作為因子,預測中國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等經濟變量,其實證結果表明主成分模型相對簡單利差模型有著更好的預測效果。張燃(2010)利用10年期信用價差數據對宏觀經濟變量進行了預測研究,其實證結果表明利用信用價差對未來宏觀經濟變量中的消費、出口、投資、工業增加值與通貨膨脹的預測效果要優于利用利率期限結構中的長短期利率差的預測效果。然而其對信用價差的度量是直接基于企業債收益率曲線與國債收益率曲線而得出的,這種度量方法忽略了各企業債券的個體波動信息,將對真實的信用價差產生較大的測度誤差。通過上述文獻回顧發現,盡管債券市場上的信用差價包含著豐富的宏觀經濟預期信息,其對宏觀經濟的波動有著較強的解釋能力,但國內外大部分學者都是基于債券市場上的利率期限結構對宏觀經濟波動進行預測。僅有少數學者利用信用價差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狀況,但其對信用價差的測度存在較大的偏誤。為此本文將對信用價差的測度方法進行優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檢驗其對我國宏觀經濟波動狀況的預測能力,其結構安排如下:在第2部分,本文基于Gilchrist(2009)提出的“自下向上”方法,構建了中國債券市場的信用價差指數GZ指數。在第3部分,本文構造實證模型對信用價差對宏觀經濟變量的預測能力進行檢驗,并將其與忽略信用價差變量的模型的解釋能力進行對比。第4部分是結論。

二、測度信用價差的GZ指數的構建方法

Gilchrist(2009)提出了測度信用價差的自下向上的方法,并用該方法構建了測度信用價差的GZ指數。其具體的構建方法如下所述:假設在時期t由企業i發行的公司債券k所承諾的現金流序列為(C(s):s=1,2,…,S),這里的現金流包括了按期付息與到期時的本金償付。那么該債券價格可描述為:Pit[k]=ΣSs=1C(s)D(ts)(1)此處的D(t)=e-rtt為在時刻t的折現函數。為了計算與之相對應的無風險債券價格Pft[k],我們利用時刻t連續復利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對現金流序列(C(s):s=1,2,…,S)進行貼現。按此方法所得的無風險債券價格Pft[k]將被用來計算假定國債的收益率yft[k],該國債產生的現金流序列同樣被假定為(C(s):s=1,2,…,S)。用yit[k]表示企業債券k的收益率,那么信用價差則可表示為Sit[k]=yit[k]-yft[k]。通常使用的計算信用價差的方法為將企業債券收益率減去與該企業債券到期日相同的國債收益率曲線上的收益率而得到的,而本文所采用的度量信用價差的方法與通常的方法相比將大大減少信用價差的計算偏誤。按上述方法,我們將得到微觀層面各個時期各種債券的信用價差。將微觀層面的信用價差進行簡單的綜合,就可得到各個時期的信用價差指數。具體計算方法可表示為:此處的Nt指時期t的樣本觀測數,式(2)即為各時期度量信用價差的GZ指數。從式(2)可以看出GZ信用價差指數實際上是各微觀個體債券的信用價差的簡單算術平均值。

三、數據描述與實證分析

(一)數據描述

查看全文

審核材料用量及價差論文

摘要:通過對審計的內容、方法的探討,提出了審計的步驟,進而分析了工程結算審計。

關鍵詞:工程結算;審計

1審前準備工作

竣工結算審計,是在承包商上報竣工結算基礎上進行的。在進行審計前,應考慮各項影響因素,做好充分準備工作。

(1)審查工程建筑各級批文,如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批復,申請立項書和批復,設計、規劃、土地、計劃等部門審批,工程招投標過程和工程施工中文件往來。

(2)查看施工合同和協議。了解計算取費標準和調整取費標準的依據。

查看全文

電力市場交易價差分析

摘要:四川是水電資源大省,亦為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目前水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80%。水電通過自主雙邊交易、復式競價撮合交易等參與電力市場年度交易,2018年成交價格差異甚大。根據四川中長期電力交易品種,分析了形成水電年度交易價差的主要原因,包括成本差別、不公平競價環境、信號失靈等,并提出了市場環境下水電價格形成機制的有關政策措施建議。

關鍵詞:電力市場;水電;價格;四川

四川是水電資源大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也是第一批現貨交易試點省。四川省電力市場結構十分復雜,地域特征明顯:一是電網類型多樣。既有國家電網,又有地方電網。國家電網分為一個直供區和100多個全資、控股子公司供區,地方電網有一個省屬電網、5個市縣電網和254個小水電自供區。二是電廠調度關系多樣。既有國調機組(國家電力調度中心統一調度的機組)直送江蘇、上海、浙江,又有網調(西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統一調度的機組)機組送往重慶;既有省調機組(四川電網調度控制中心統一調度的機組)在省內平衡消納,還有地調機組(在不同地方范圍內調度的機組)在市、縣范圍內消納,還有不參加統一調度的自備電廠。另外,還存在“一江三調”(雅礱江梯級水電受國調、西南網調、省調三級調度),“一廠兩調”(溪洛渡電站同時受國網、南網調度)。三是送電方式多樣。四川電網與西藏、重慶、陜西、華中、華東電網有輸電網連接,既有復奉、錦蘇、賓金“點對網”外送,又有川渝、川陜“網對網”外送;既有直流外送通道,也有交流外送通道。四是水電調節性能多樣。多年調節、年調節、季調節、日調節和無調節(徑流式)電站兼有,季以上調節性能水電約占水電總裝機的37%,豐枯出力差別大。水庫電站在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中起重要作用,而且還承擔防洪、灌溉供水、航運、生態供水等社會公益性功能。五是流域梯級水電關系復雜。既有省內河流電站,也有金沙江界河電站。除雅礱江及一些中小河流由單一業主開發外,大部分梯級水電為多業主開發,不同時期、不同業主、不同調節性能、不同并網點的水電不協調問題突出,下游水電受上游干支流電站出力影響大。六是水電建設成本差異大。既有運行幾十年的老電站,基本無折舊和財務費用,也有近年新投產的電站,債務利息負擔重。同時期建設的水庫電站相比一般徑流式電站成本偏高,另外,在建和后續開發的水電建設造價更高[1]。七是電價類型多。歷史形成的還本付息電價、經營期電價、標桿電價、分類標桿電價、分時電價、“三州”留存電量電價、川電外送電價、留川電量電價、扶持電量電價等水電上網電價多達33個,火電上網電價也有9個標準。銷售電價更加復雜,國網四川電力公司經營區內大部分實現同價,部分低價區尚未同價。省屬電網20多個價區和市縣電網仍是“一縣一價”。

1電力市場概況

1.1發用電情況。2018年四川省全口徑裝機容量9832.67萬kW。其中,水電裝機7823.95萬kW,占全口徑裝機的79.57%;火電裝機1575.15萬kW,占比16.02%;風電裝機252.82萬kW,占比2.57%;光伏裝機180.75萬kW,占比1.84%。2018年四川省全口徑發電量3760.84億kW•h。其中,水電、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為3249.10億、434.67億、54.65億、22.42億kW•h。2018年,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3859h。其中,水電、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平均利用小時分別為4186、2724、2333、1441h。2018年,四川省全社會用電量2459.49億kW•h,統調最大用電負荷超過3700萬kW。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分別為11.16、1561.99、419.99、466.36kW•h,分別占比為0.4%、63.5%、17.1%、18.9%。2018年四川省與區外電網已形成“四直六交”聯網格局。即,通過復奉、錦蘇、賓金三條±800kV直流、±500kV德寶直流以及川渝六回交流通道外送電力。2018年全口徑外送電量1333.25億kW•h。1.2中長期市場交易品種。截至2018年底,四川電力市場主體3346家,其中統調發電企業286家,電力用戶2864家,其中220kV用戶21家,110kV用戶153家,35kV用戶204家,10kV用戶2485家,6kV用戶1家,售電公司196家。目前,四川省開展省內電力中長期交易,交易周期涵蓋年、月、周,形成了以“年度交易確定規模、月度交易促進增量、周交易處理偏差”的市場交易機制,交易方式有自主雙邊交易、復式競價撮合交易和拍賣轉讓交易等。以年度交易為主,按月開展月度偏差電量調整交易、短期發電輔助服務交易、豐水期居民生活電能替代交易等。按周開展直購電增量交易、富余電量交易、年度雙邊調整交易、電廠合同電量轉讓交易。交易品種主要由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組成,批發市場交易有直接交易、跨省跨區交易、合同電量轉讓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四大類,直接交易的品種有常規直購、鋁電合作、戰略長協、跨省聯動、富余電量、低谷棄水、留存電量和居民替代等,合同電量轉讓交易又包括發電側合同電量轉讓交易、關停火電補償交易、用電側合同電量轉讓交易、強退售電企業合同轉讓等,零售市場的交易品種也有常規直購、戰略長協、跨省聯動、富余電量、低谷棄水、留存電量等。1.3水電成交價格。[2]2018年,四川省內年度市場化交易電量達712.06kW•h,共計650家市場主體參與直接交易,總成交電量614.73kW•h,其中水電成交電量483.46kW•h、火電128.62kW•h、風光2.65kW•h,水電參與直接交易成交電價0.214元/(kW•h)。水電企業參與年度市場交易的成交價格相差甚大。如2018年度成交的常規直接交易電量336.87億kW•h中,水電成交電量237.30億kW•h,交易均價0.265元/(kW•h),區間為0.245~0.320元/(kW•h);長協直接交易電量140.79億kW•h,其中水電成交電量116.99億kW•h,交易均價0.194元/kW•h,區間為0.134~0.230元/(kW•h);自備替代交易電量36.81億kW•h,水電交易均價0.189元/(kW•h),區間為0.085~0.205元/(kW•h);電能替代交易電量1.90億kW•h,水電交易均價0.148元/(kW•h),區間為0.141~0.225元/kW•h;鋁電聯動及精準扶貧交易電量為49.51億kW•h,水電交易均價0.124元/(kW•h),區間為0.036~0.146元/(kW•h)。從上述交易價格看,最小與最大交易價差高達1倍以上,如此大的價差會導致不同水電企業收益顯著不同。

2水電交易價差成因分析

查看全文

電網基建工程造價差異研究

近年來,電力行業發展迅速,電力需求迅速增長,為了滿足社會與日俱增的用電需求,各地區電網建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各級供電企業電網建設投資的項目數量較多,特別是電網基建項目的投資呈現出了規模大,數量多和管理難度大等特征,造價分析的不合理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不合理的開支和費用事項,影響電網建設和改造項目的進程。電網基建工程投資結余率偏高、工程結算價與合同價、決算超概算等差異較大的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加強電網工程建設項目造價管理,究其根本,深入剖析造價差異產生的原因,不僅是電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電網企業未來實現高質量項目管理的基礎。

1造價差異產生的原因

在進行電網基建工程造價差異分析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從工程項目的外部原因入手,更需要明確在工程量和材料差異背后的內在原因,除了直觀最后反映到概預算和竣工決算中的金額差異外,造成項目中工程量差異和價格差異的原因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歷史因素方面,電網基建工程的造價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影響。從項目建立初期的審核,到項目的實際施工進程和施工計劃,再到最后的結算審計,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國家政策法規的限制和影響。除項目本身進度以外,與項目有關的資金計劃也會因政策法規改變導致的社會經濟壞境改變而受到影響。②在環境因素方面,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條件、交通運輸、通信、周邊居民等因素。現場條件對工程造價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如項目的總體平面布置、“四通一平”等都與施工現場條件直接相關。③在管理因素方面,在長期的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很多與預期不符的變更,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要求進行項目的施工管理。完善的、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工程造價管控水平,在確保工程質量這個重要前提下合理降低工程造價。1)在建設項目的施工過程中,時常發生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引發的工程變更以及超預算問題,例如很多要求更改最終卻沒有做出調整的項目、管理人員盲目簽證、決策缺乏嚴謹性、對于不必要的分項工程隨意更改決定,影響施工項目的運行效率等。如果忽視管理,不重視實時的工程施工情況,對施工情況缺乏動態監控,就不能給予工程建設情況及時的反饋,因此無法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以便對工程造價進行調整,導致超預算狀況的發生。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工程造價管控制度,就會使得工程造價管控工作缺乏有力的監督,難以對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材料、機械設備的采購以及施工成本管理控制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把握和控制,極有可能導致工程造價管控工作無法全面開展。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工程造價管控制度,施工現場管理人員權責不明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本身管控制度的不完善,一旦工程出現紕漏或其他問題,就無法及時明確責任人,及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無疑會延誤工程施工進度,導致預期外的費用,從而引起造價的增加。更為甚者,無法對工程整體質量形成一個良好的保障。要防止建設投資超出預算或者資金浪費等不良現象出現,必須從各個方面、各個細節加強對工程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對工程造價進行管控。2)現場簽證問題是建設工程中常常發生的管理問題。現代建設工程具有投資規模較大,價格市場化、技術含量高等特點,施工過程復雜而且關聯了多個相關單位,不可能準確預判整個施工期間可能出現的狀況,也不可能在合同中對方方面面做出約定。其實,建設材料與建設的使用設備是工程造價的關鍵影響因素,它們的價格是否合理,利用率是否得當,關系著工程的整個成本的高低。[1]另外,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中的不確定性會因為各種主客觀條件的變化隨之增大。現場簽證在此情況下就無法避免,尤其是在施工工序繁雜或者施工境況惡劣的工程項目中,現場簽證的支出在工程造價中就會有很大的占比。④竣工決算編制方面,決算編制不符合規定或者不合理,可能導致建筑工程造價超預算問題的產生。決算人員要以決算編制為指導,積極開展建筑工程預算編制工作,開展科學合理的預算和決算工作,以進一步明確決算金額。若決算編制不科學,決算編制的內容與實際建筑工程不相符,則代表著決算人員在進行建筑工程預算工作時依據錯誤的內容,在該情況下,必然會影響決算金額的正確程度,導致超預算問題的產生。為此,規范編制造價決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造價決算編制本身缺乏規范性,必然會導致建筑工程超預算等諸多問題。建筑工程造價預算工作存在一定的繁雜性,同時對于造價決算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較高,要求造價預算人員必須了解有關的政策規章,也有較強的基礎知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工程造價決算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將直接影響著工程造價決算水平,在工程造價預算環節,決算人員應當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發揮自身專長,如若綜合能力較差,那么將無法結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需求,制定切合實際的工程造價決算方案,很多時候也缺乏全面性的考慮,從而出現漏項及缺項的問題,致使工程決算結果不合理,產生諸多的麻煩與矛盾。如果決算審核工作流于表面,在決算審核時沒有嚴格把關,則無法真實、全面地預測和反映工程的實際支出情況。此外,也有時候是因為缺乏對工程的了解,缺乏調查分析和風險評估,決算人員未能進入到施工現場考察,對實際工程的情況了解比較片面導致實際施工與造價預算兩者存在較大偏差,從而造成超預算問題。⑤調研深度方面,在正式建設前期,工程設計人員與圖紙等相關因素對工程造價有重大的影響。在設計人員方面,主要會受到人員綜合素質的影響,其次,圖紙設計在施工階段起著重要的作用,關系著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2]前期工程設計不恰當變回在施工階段發生設計變更,從而影響工程項目的造價。設計變更的產生原因有多種可能。首先工程項目前期準備不足或工程設計前期考慮過于片面,例如施工現場的勘察數據是建設單位進行項目設計概算的重要依據,在調研階段,設計人員對施工現場的地質、環境、區域的勘察數據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或不全面,在施工過程中不免會導致與原計劃之間的差異,引起大量的設計變更。在此期間,所有的正常工作都會受到影響,從人員、材料、設備、工程都將停止運行。二次設計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會工期延誤,另一方面也會產生與供應商的索賠,引起經濟損失;其次是設計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或溝通能力,都可能導致設計圖紙偏離工程項目的建設標準和規范,不符合實際需要,引起設計變更;另外,招投標中的片面性也是原因之一。評標中片面重視投標方案設計階段,只看中更好的報價,而不管后續的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因此項目招標后,缺乏競爭機制,導致設計單位控制成本的積極性降低,最后產生過多的成本問題。除了以上原因,還應對一些實際環境的影響進行深入探究,比如地質勘探結果與現實有出入、施工現場情況變動、施工現場的地質結構比預期更為復雜等,致設計變更的出現。[3]

2造價差異原因的五維分析模型

在進行電網基建工程造價差異原因分析的過程中,其核心思路是通過造價金額的多方位對比,從招標范圍外新增、施工圖紙差異、變更和簽證增加以及政策調整等幾個方面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出影響工程造價的因素,并從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出發,從多個維度展開分析,并且在不同維度的原因中尋找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重點針對可控因素提出相應的加強管控的措施和建議,針對不可控因素提出管理改進建議。本文通過對多個電網基建項目造價差異產生原因的深入剖析和總結歸納,基于以上工作,提出了基建工程造價差異原因的五維分析模型,具體如圖1所示。其中,管理維度的原因分析側重于從招標階段入手,按階段查找分析招標機構清單及限價編制質量,查找分析建設管理單位、監理單位、結算審核單位過程造價管控情況,分析費用增加原因。設計維度的原因分析側重于分析工程量增加原因,是否是由于升版圖導致費用增加,是否存在應辦設計變更而未辦設計變更的現象,是否存在改變初步設計原則的情況,是否勘測、設計等深度不夠原因導致等。政策維度的原因分析側重于分析工程造價的上漲與物價增加、政策調整及稅收變化等宏觀因素的相關性。清單維度的原因分析側重于分析工程量增加與清單中所列項目是否存在差異等,其他維度的原因分析側重于分析其他與工程量增加相關的以上未歸集的個例因素。

3造價分析體系和流程

查看全文

建筑材料價差調整方法論文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工程造價管理及計價方式,發生了多次變化。在我國實行了多年的主義商品計劃為主體的經濟模式,逐步過渡到以計劃指導為主并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雙軌制”價格體系,隨著市場經濟價格體制的建立,在新的經濟模式指導下,工程經濟在工程造價方式還沒有完全實行“量價分離”以施工自主報價之前,各時期材料價格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工程造價的直接變化。因此,如何合理地調整建筑工程的材料價差,實行建筑材料價格動態管理,對最終合理地確定工程造價,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材料價差產生的原因及因素

在計劃經濟年代,一切主要材料都將由國家統一規定價格的統銷,其它材料將由有關部門主導經營。國家實施統一規定價格,工程建設有統一的計價方式,價格穩定、持久,工程造價計算準確、不變。“雙執制”價格體系是在國家指令價格及國家因素指導下,部分材料價格開始走向市場,價格開始出現浮動,但三大材(鋼材、木材、水泥)仍在國家最高限價中未能掙脫出來,工程結算中材料價差開始顯現出來。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材料價差調整更加凸顯出來。

眾所周知,現行工程造價的確定,是根據定額計算規則計算工程量,以工程量及套用相應定額子目基價的積匯總形成工程直接費用。定額子目基價(即預算價)由人工、材料、機械及其它直接費等部分組成。在建設工程項目中,如果以工程直接費為100%,構成直接費的人工費占20%,材料占70%~75%左右,機械費占5%左右,由此而論,材料價格取定的高、低將會直接引起工程建設費用的高、低。事實上,在實際施工時使用的價格,是不會靜止不動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建筑材料將會隨著國家政策調整因素、地區差異、時間差異、供求關系等的狀況的變化而處于經常的波動狀態之中,無論價格是上漲或下落,其波動是經常的、絕對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產生材料價差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國家政策因素。

國家政策、法規的改變將會對市場產生巨大的。這種因體制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材料價格的變化,即為“制差”。如:98~99年期間國家存貸款利率一再下調,93~95年國家為抑制經濟增長過熱過快,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查看全文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自B股對國內自然人開放的政策出臺以來,投資者表現出對B股市場的極大的熱情,新聞媒體也極為關注。但期間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的認識和一些偏頗的觀點。所以有必要對A、B股市場進行一些理論和實證分析,以探求A、B股價差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B股市場未來的走勢和投資前景。首先我們從理論和實證角度來分析A、B股價差的形成原因。

一、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為了分析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我們從理論角度提出幾種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實證驗證。

第一、流動性差異假說,我們認為對股票溢價最簡單的解釋是流動性假說,結合該假說,我們考慮中國股市的情況是,相對于B股,A股存在溢價,反映了相對于交易不甚活躍的B股,A股有著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動性。這種溢價現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國內投資者或國外投資者有不同的資產基礎價值和不同的風險規避程度。

這種假說可以放在擴充的CAMP模型來考慮,考慮流動性風險,CAPM模型變為:R=Rf+β(Rm-Rf)+ω,其中ω為由于流動性成本存在投資者所要求的額外收益。從該模型來看,由于存在流動性成本(一般流動性越低,則成本越高),投資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從而對價格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時、相對于A股投資,B股投資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我們也可以從實證角度來論證該假說,我們用同一公司A股價格與B股價格之比來反映A股溢價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來測量A、B股流動性差異。實證的結果是A、B股流動性差異顯著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差。B股相對于A股的流動性越低,則B股投資者就會承擔額外的流動性成本,僅從這一點看,B股的投資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價格成負相關關系,所以A股相對于B股有更高的溢價。

查看全文

工程量清單計價差異論文

摘要:通過對工程量清單計價與按定額計價的差異進行剖析,全面闡述新的計價方式下的計價思路,同時談談作者對工程量清單計價的實際意義的看法。

關鍵詞:清單計價;定額計價;計價思路;計價意義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長期服務于計劃經濟時期的指令性定額,在市場經濟化的今天,已經不能適應建筑市場的需要,存在許多問題。作為與國際慣例接軌、根本改變政府定價模式、規范招標投標行為并進而治理整頓建筑市場經濟秩序的一項具體措施,工程量清單計價將成為我國由國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推廣的一種工程計價辦法。對于“全部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資金占總投資額50%以上或擁有控股權)大中型建設工程”,該規范為強制性規范。工程量清單計價只須實現由市場形成造價這一個目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作者認為推行工程量清單計價形式時無須更多地強調它的意義,只要指出它能夠達到市場競爭定價的要求即可。

1999年,市場經濟水平較高的廣東順德率先提出政府宏觀控制,企業自主報價,市場形成價格的改革思路,并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辦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紛紛學習,為了在全國推行這一先進合理的計價模式,建設部從2002年年初開始,組織標準定額研究所和一些地區工程造價專家,編制完成了《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并在2003年7月1日起,作為國家標準,在全國執行。

那么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工程造價計價方法呢?清單計價與定額計價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定價權的歸屬上,是市場形成價格,還是政府定價的問題。工程量清單計價就是招標人在招標文件中列出擬建工程的工程數量表(也稱工程量清單),投標人按工程量表、招標文件要求自主報價,通過評標競爭確定工程造價的形式。雖然工程量清單計價形式上只是要求招標文件中列出工程量表,但在具體計價過程中涉及到造價構成、計價依據、評標辦法等一系列問題,這些與定額預結算的計價形式有著根本的區別,所以說工程量清單計價又是一種新的計價形式。工程量清單計價與按定額計價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計價依據不同。這是清單計價和按定額計價的最根本區別。按定額計價的唯一依據就是定額,而工程量清單計價的主要依據是企業定額,包括企業生產要素消耗量標準、材料價格、施工機械配備及管理狀況、各項管理費支出標準等。目前可能多數企業沒有企業定額,但隨著工程量清單計價形式的推廣和報價實踐的增加,企業將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定額和相應的項目單價,當企業都能根據自身狀況和市場供求關系報出綜合單價時,企業自主報價、市場競爭(通過招投標)定價的計價格局也將形成,這也正是工程量清單所要促成的目標。工程量清單計價的本質是要改變政府定價模式,建立起市場形成造價機制,只有計價依據個別化,這一目標才能實現。

查看全文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

A、B股價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場未來投資前景分析自B股對國內自然人開放的政策出臺以來,投資者表現出對B股市場的極大的熱情,新聞媒體也極為關注。但期間出現了一些非理性的認識和一些偏頗的觀點。所以有必要對A、B股市場進行一些理論和實證分析,以探求A、B股價差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B股市場未來的走勢和投資前景。首先我們從理論和實證角度來分析A、B股價差的形成原因。

一、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為了分析A、B股價差形成的原因,我們從理論角度提出幾種假說,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實證驗證。

第一、流動性差異假說,我們認為對股票溢價最簡單的解釋是流動性假說,結合該假說,我們考慮中國股市的情況是,相對于B股,A股存在溢價,反映了相對于交易不甚活躍的B股,A股有著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動性。這種溢價現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國內投資者或國外投資者有不同的資產基礎價值和不同的風險規避程度。

這種假說可以放在擴充的CAMP模型來考慮,考慮流動性風險,CAPM模型變為:R=Rf+β(Rm-Rf)+ω,其中ω為由于流動性成本存在投資者所要求的額外收益。從該模型來看,由于存在流動性成本(一般流動性越低,則成本越高),投資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從而對價格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時、相對于A股投資,B股投資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我們也可以從實證角度來論證該假說,我們用同一公司A股價格與B股價格之比來反映A股溢價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來測量A、B股流動性差異。實證的結果是A、B股流動性差異顯著地影響到他們的價差。B股相對于A股的流動性越低,則B股投資者就會承擔額外的流動性成本,僅從這一點看,B股的投資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資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價格成負相關關系,所以A股相對于B股有更高的溢價。

查看全文

透析證券市場流動性衡量方式對比

半個世紀以來,金融市場得到了不斷發展和擴張,學者們對金融市場的研究也進入空前繁榮時期。目前證券市場流動性正在成為金融學的研究主流之一,而學術界對于證券市場的流動性的衡量方法卻多種多樣,究竟哪一種衡量方法更為科學,更適合我國的證券市場,這就迫切的要求對這些度量方法進行分類研究,并做出科學的評價,為投資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論依據。

1證券市場流動性的內涵

最早對資產的流動性進行了概括的是Keynes,他認為如果資產在短期內不受損失地前提下能進行變現,那么該資產就具有流動性[1]。隨著對流動性的深入研究,后期學者大多從價格變化和交易容量對流動性進行定義,更加強調市場的吸納能力。BIS認為在流動性好的市場中,市場參與者能夠快速的執行大規模的交易指令,而不對資產價格產生很大的影響[2]。目前對流動性最為公認的定義為:如果投資者在其需要交易的時候能以較低的成本買進或者賣出大量的股票而對價格產生較小的影響,則稱市場是具有流動性的。市場流動性包括了4個維度即市場寬度、市場深度、即時性和彈性。

2證券市場流動性的衡量方法

2.1價差指標

報價價差,指的是做市商在交易成交前報出的買賣價差,一般有絕對值和相對值之分。買賣價差的絕對值,就是最優賣價與最優買價的差值;買賣價差相對值用買賣價差絕對值與最優買賣價格的平均值的商來表示。如果交易時間用t表示,PA表示賣價(ask),PB表示買價(bid),PM表示bid-ask的中間價(mid-point):PM=12(PA+PB),那么OSPR=PA-PB可以來表示絕對報價價差,ROSPR=(PA+PB)/PM可以來表示相對報價價差。有效價差,即實際成交的買價和賣價之間的差額。如果交易時間用t表示,t時刻股價用Pt表示,賣價用PA表示,買價用PB表示,中間價格用PM表示:PM=12(PA+PB),那么有效價差:ES=|Pt-PM|。有效價差用來衡量訂單的實際執行成本。實際價差,指的是執行訂單的價格減去執行訂單后一段時間的價差中點的差額。一般有絕對實現價差和相對實現價差2種方法。如果交易時間用t表示,t時刻股價用Pt表示,價差中點用PM表示,則ARS=|Pt-PM|表示實現價差絕對值,RRS=|Pt-PM|PM表示實現價差相對值。訂單執行后的市場影響成本可以用實際價差來反映。定位價差,即實際價差與有效價差的差額,可反映交易價格的波動。在市場參與者中,一般知情交易者擁有信息優勢,他們付出的實際價差將低于有效價差,進而會從交易后的價格波動中獲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