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2:52: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教會音樂現況初探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chuàng)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tài),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fā)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jié)),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jié))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查看全文

教會音樂分析論文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chuàng)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tài),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fā)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jié)),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jié))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查看全文

教會音樂現況分析論文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chuàng)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tài),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fā)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jié)),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jié))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查看全文

教會學生“學會”變“會學”

教會學生“學會”變“會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應“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在當今科學技術和社會飛速發(fā)展、知識量急劇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從“學會”轉化為“會學”。

幾年來,我們針對學生學習被動、無計劃性,不會預習和復習,聽課不抓住要點等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變講書為導學,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一、以“疑”為誘,導其“知疑”、“解疑”

學起于“疑”,須導其“知疑”。

第一,把預習納入課堂,上好預習指導課。就是通過課堂預習,給學生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目的是讓學生去“知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查看全文

加爾文對教會音樂看法論文

由於現今對教會音樂的看法非常分歧,有些人反對電子音樂及吉他進入教會,認為那是靡靡之音;但也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應該替神把魔鬼的樂器搶回來。亞伯拉罕在研讀「加爾文神學」(林鴻信,禮記,主後1994年11月),在本書p265~276收錄「加爾文對講道以及教會音樂的看法」,這篇文章是根據作者於1993年12月27~28日在新竹圣經學院所舉行的「現代社會中改革宗基督徒的靈修」研討會中以「培靈、奮興、短歌的神學探討」為題演講的內容摘要,加以整理而成。其中p275-276是探討加爾文對教會音樂的看法,經作者同意轉載,特將此部份post上來,與弟兄姊妹分享,也盼弟兄姊妹能有所回應,全文如下:

加爾文在教會音樂史上,有兩件事情常常被提到:

第一,是他把全部的詩篇,編成詩歌來唱,一方面因為詩歌是以神的話為中心,另一方面能夠鼓勵信徒以吟誦神的話參與崇拜。唱完整的詩篇在長老教會已經不明顯,在《圣詩》里也沒有把每一篇詩篇都放在里面。歐陸的改革宗教會還在唱詩篇,這可在美國,荷蘭移民建立的歸正教會CRC或RCA的詩歌本找到印證,其中包含了所有的詩篇,而且旋律都很簡單。加爾文不喜歡用太華麗的旋律來唱詩篇,因為擔心會影響到對神的話的專心。總之,詩歌應該以神的話為主體,音樂旋律配合唱出神的話,來追求圣靈的感動。參加過教會詩班的人大概有類似的經驗,有許多詩歌很好聽,但唱過後往往只記得旋律而忘了歌詞的內容。所以對詩歌應該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如果詩歌能幫助我們對神的話的了解,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若是會產生其他的效果,我們就必須考慮再三了。尤其在臺灣的處境中,常牽涉到一個問題:做禮拜該不該使用短歌?有人說短歌很能幫助人敬拜神,但是并非所有短歌的素質都是如此,加爾文大概不會贊同現今流行的一些短歌,特別有些短歌已經以帶動唱為主了,熱鬧有馀,但對於了解神的話沒有幫助,這好像就越走越遠了。

第二,是加爾文反對在禮拜中使用風琴。這也是他常常受到別人攻擊和批評的一點。因為當時的風琴是在一般旅社或公眾場所使用的樂器,加爾文認為不應該在做禮拜時使用。或許今天的電子音樂就如同當時的風琴,我們是不是應該讓電子音樂進到教堂里面,這是尚有爭議性的。加爾文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主要是擔心這種樂器和音樂所造成的聯(lián)想,今日教會也有人主張吉他不應進入教會,因為吉他所彈的多半是靡靡之音,但是也有人不以為然,以為應當替神把樂器從魔鬼手中搶回來,所以引發(fā)許多爭議。若是加爾文活在今天的臺灣,或許他不會贊同在教會中使用電子音樂,我們不一定贊同他這樣的意見,但是他的理由與擔心值得考慮。

查看全文

論自辦教會獨立自主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要內容。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必須大力弘揚和發(fā)展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不斷開創(chuàng)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新局面。

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動力。每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民族而存在,一個重要的標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現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為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的發(fā)展推動民族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促進民族的繁榮,文化的落后制約民族的進步。民族文化的興盛,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動民族走向繁榮發(fā)展。民族文化的衰落,則會削弱民族發(fā)展的動力。因此,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一個民族,必須發(fā)展這個民族的文化。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締造、捍衛(wèi)了偉大的祖國,共同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在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少數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促進中華文化形成了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的鮮明特征。秦漢雄風、盛唐氣象,作為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文化輝煌,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推動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fā)展,歷久而彌新。少數民族文化對于中原文化有很強的向心性,對中原文化的認同,也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國家統(tǒng)一成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的奮斗目標。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是世界文化多樣性賴以存在的基礎。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瑰寶。在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中,少數民族優(yōu)秀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和特色,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少數民族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交流是國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形式,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我國種桑養(yǎng)蠶技術和四大發(fā)明主要經由少數民族地區(qū)傳到西方,葡萄、黃瓜等農作物和琵琶、雜技等藝術主要通過少數民族地區(qū)傳入中原。張騫的駝隊與鄭和的云帆,不僅將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到世界,也將域外優(yōu)秀文化引入中國,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查看全文

鎮(zhèn)議教會領導發(fā)言

尊敬的各位教師、同志們:

辦學水平、教育質量更是一年一個新臺階,城關的辦學條件在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在不斷優(yōu)化,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不斷擴大,教學成績在不斷取得新突破。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重視,離不開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更離不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頑強拼搏。特別是工作在教育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崇高職責,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社會上樹立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受到廣大學生的忠心愛戴和全社會的廣泛尊重。此,再次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戰(zhàn)線的廣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但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處在向科學跨越發(fā)展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城關鎮(zhèn),同志們雖然我取得了一些成績。特別是城關的教育事業(yè),還需要我繼續(xù)努力,再接再厲。目前教育的形勢還不容樂觀,整個社會對教育的發(fā)展不是很滿意,整體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其他各項管理和服務工作仍需進一步規(guī)范,學生、家長、也包括我部分教師對目前的教育很是擔憂。當然原因很多,如教育的債務負擔沉重、學校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等,影響了教育教學的秩序,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個別教師沒有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自己終身追求的事業(yè)。

總書記在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去年。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強國必先強教。這一年,黨中央、國務院還頒布實施教育規(guī)劃綱要,開啟了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新征程,成為我國教育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作為全面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關鍵之年,目前,教育事業(yè)迎來了改革發(fā)展的大好機遇。但是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越要增強憂患意識。此,向全鎮(zhèn)的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幾點希望和要求。

教育為本;教育大計,一要牢記使命擔重任。百年大計。教師為本。黨和政府對你有很高的期望,大家只有發(fā)奮努力,才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才能無愧于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二要加強學習強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zhàn),做出新奉獻。中小學要創(chuàng)造條件選送一些基本素質好、責任感強、有發(fā)展前途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條件好的院校去培訓。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用他先進經驗,指導我工作,以此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要堅持創(chuàng)新重實效。要在全面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中創(chuàng)新,不斷改進教學辦法,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德育工作中創(chuàng)新,真正形成一個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生動活波、貫穿教育始終、針對性強、實效性好的德育工作新局面;要在教學管理上傳新,繼承傳統(tǒng),形成特色,創(chuàng)新機制,打造隊伍,創(chuàng)造名校。四要為人師表作表率。教師的人格力量來源于教師高尚的師德,來源于教師對教育事業(yè)、對學生的真心呵護、關愛。全鎮(zhèn)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師德修養(yǎng),做一個愛崗敬業(yè)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深受學生熱愛和尊敬的人。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教育是國計。更是明天。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里,代表鎮(zhèn)黨委、政府鄭重承諾:一是進一步加強對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二是進一步營造人人尊重教師、人人重視教育的社會氛圍,引導社會各界尊重教師、關心教師、支持教育。

查看全文

班主任感想應該教會學生些什么

作為班主任,到底應該教會學生些什么呢?我想,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班主任老師,應當讓孩子們從小就有追求,有向往,有責任,勇氣,有力量,使他們沿著正確的人生旅途堅定地邁出第一步。具體地說,班主任應該教會學生明是非,辨曲直;教會學生有擔當,負責任;教會學生有信心,有勇氣;教會學生愛學習,愛生活。

一、教會學生明是非,辨曲直

現在的孩子,接受新事物較快,思維靈活,在成長中得到的條件及信息量都今非昔比,天賦優(yōu)稟,但是又太脆弱、太敏感、太逆反,他們太容易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歪風邪氣的不健康影響,會產生諸如自卑、叛逆、嫉妒、孤僻、缺乏同情心和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心理問題。

我們班主任可以說是勢單力薄無力改造社會大環(huán)境,卻可使用智慧與技巧,教會孩子們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輔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校正其品德行為,塑造其完善、獨立的人格。

怎樣教會學生明是非,辨曲直呢?我主要用這些方法:

1、小故事中講道理

查看全文

小議教會音樂的省思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chuàng)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tài),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fā)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jié)),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jié))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查看全文

教會音樂的省思(初論)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chuàng)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tài),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fā)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jié)),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jié))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