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15:11: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計量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計量學論文:計量學的藥學期刊簡述
本文作者:余致力工作單位:中國藥科大學圖書館
我國藥學期刊的等級分布與占國內學術期刊的比例根據以上數據來源與計量方法,各個等級的數量及比例見表1、表2。在此次《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學術期刊分為65個學科的學術期刊排行榜,共有6400種中文學術期刊參與評價,在分學科評價中,權威期刊312種,核心期刊916種,擴展期刊657種,共計1930種。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藥學期刊占到全國期刊總數的1.219%,這個比例相對來說是非常小的,可以看出我國的藥學發展在國內還是很緩慢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我國科技產業相對來說還比較薄弱,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國內藥學的發展潛力和空間也是非常巨大的,我們應該重視發展民族藥學產業,讓藥學更好地服務于國內衛生事業,為戰勝疾病做出它應有貢獻。而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占到了全國總的權威和核心期刊的1.923%和1.457%,這兩個比例都大于總的期刊的比例1.219%,這說明了,在所有藥學期刊中,我們的核心期刊數比例比較大,國內現有藥學期刊都是很有質量的期刊,都能很好地應用于現代社會。并且擴展核心期刊比例1.218%和總期刊比例1.219%不相上下,因此表明我國藥學期刊的后備力量強大,有這不斷向前發展的潛力。從最后一組數據來看,國內藥學的權威期刊的比例最大(1.923%),更進一步地說明了國內藥學期刊的發刊質量和高利用度。我國在藥學發展中還是走在尖端水平的。主辦單位對以上20種A級以上期刊的主辦單位進行分析,得到以下數據。在權威核心期刊的主辦單位中,獨立主辦的有12家,合作辦刊有8家。獨立主辦和與多個(≥2)比例為3∶2,兩者相差不大,在我國核心藥學期刊中獨立主辦的期刊還是占大多數,表明我國的各種機構越來越能獨立地完成舉辦期刊的活動。從表3中可以看出,由中國藥學會主辦的核心藥學期刊達到了10種,占核心期刊(20種)的50%。顯現出一邊倒的狀況。而中國藥科大學,中國藥理學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期刊分別為2種。其他的就各自為一種。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各個藥學的研究機構還應該著重發展屬于自己的核心期刊,提高自己的辦刊水平,讓自己在藥學核心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立足于核心藥學期刊的大家庭中。核心期刊的地區分布首先,藥學核心期刊的地區分布差異較為明顯,北京以擁有5個核心期刊,比例高達25%,不僅是全學科的核心期刊集中地,也是藥學學科核心期刊集中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學術期刊集中地。接下來分別是江蘇,四川,廣東的藥學期刊發刊數分別是3、2、2。從表4中看出藥學期刊分布差別很大,只是分布在了我國的12個省市,我國擁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但是藥學核心期刊在全國分布38.7%,還不到一半的城市。反應出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其次,從地區藥學核心期刊方向分析得出:北京的核心期刊占總核心期刊的30.71%,而藥學方向的只占到25%。說明了北京雖然是核心期刊聚集地,但是藥學核心期刊的發展沒有其他期刊的好,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期刊來說,北京的藥學期刊發展還不是很強。而江蘇的地區核心期刊比例為6.44%,藥學核心期刊比例達到15%;與之相似的還有廣東的期刊,廣東總核心期刊只有3.8%,藥學核心期刊達到10%。說明這兩個地區的總的核心期刊不是很多,但是相對來說藥學期刊比較多,說明這兩個地區的藥學學科發展得比較好,對藥學期刊比較重視,并且也成為交流的集中地之一。
從上述數據結果結論如下:①國內藥學學術期刊在國內學術期刊中占的份額很小,只占全國期刊總數的1.219%說明我國的藥學期刊發展還處于生長階段,與其他學科期刊相比,在數量上需要有所增加;與此同時,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分別占了全國的1.923%和1.457%。說明了藥學期刊的學術水平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于藥學學科的學科性質和專業研究人員的數量相關。②從藥學核心期刊辦刊的合作情況看,主辦與合辦的比例大約是3∶2。這個比例還可提高。這是因為藥學期刊實行雙方或多方合作,通過集中發揮學術品牌、人才高地、資金優勢等。有利于提高辦刊的業務水平,使得國內更多藥學期刊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從而有利于藥學期刊的國際化。從國內藥學期刊的現狀來看,能進入國際藥學期刊強勢陣地的多數是專業性強、反映主辦單位強勢學科或帶有明顯特色的期刊。為此,國內藥學期刊還應在專業化結構方面進行調整。③從地域分布情況看,藥學核心期刊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如何使期刊分布合理化,共同發展國內的藥學期刊,應該受到重視。可以借鑒北京,江蘇,廣東等地的經驗給其他地區,同時以行業集聚,進行分工合作。以行業(地方產業)為分工基礎,進行行業(地方產業)的科學分布,形成協作協調的專業化藥學期刊方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對科研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作為藥學學科發展的報道載體和平臺,藥學類期刊的作用日益凸現。只有樹立藥學期刊的精品意識,才能使我國的藥學期刊真正為藥物科學的發展和傳播發揮作用。
金融計量學課程教學思考
摘要:近年來,順應金融類學科發展趨勢,各高校金融類專業紛紛設立金融計量學課程,但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卻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也面對一些困難挑戰。鑒于此,在分析了國內金融類專業金融計量學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該課程今后改進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金融類專業;金融計量學;課程教學
1金融計量學課程簡介
金融計量學從計量經濟學發展而來,將計量技術和模型運用于處理金融問題中,是一門建立在金融學、投資學、微積分、概率論、統計學、計算機編程等知識框架上的綜合性學科,在現代金融研究及應用領域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當下金融資產極大豐富,金融投資活動日益活躍,金融風險不斷增長的背景下,金融計量學日益成為金融類專業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必備知識。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的金融類專業也逐漸意識到金融計量學的重要性,紛紛開設金融計量學課程。然而由于該課程綜合性強,難度較高,在各高校金融類專業中開設時間也不長,可供汲取的經驗有限,因此存在學生基礎薄弱、課程定位模糊、實驗教學水平不高、教材質量良莠不齊諸多問題。同時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又深刻影響了金融計量學的發展,極大改變了這一領域的傳統研究內容和方法,給金融計量學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2金融計量學教學的現狀與不足
2.1學生數理統計和編程基礎薄弱。金融計量學的知識框架和應用特點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數理統計基礎和一定的計算機編程能力。盡管金融類本科專業都會設置概率論、數理統計基礎課程,但是學生往往對知識點掌握不太牢固,對于數學公式存在畏懼心理。這使得金融計量學教學過程中需不斷穿插復習數理統計相關理論,導致金融計量學重點知識的教學學時不夠用,也導致很多重要的理論推導無法進行。此外,金融計量學的應用特點要求學生掌握至少一個計量軟件。Eviews軟件操作簡單,界面互動性強,是金融類專業學生常用的計量分析工具。然而該軟件在模型設置和參數分析上有諸多限制,難以解決很多略微復雜的問題,也難以轉化為程序化語言,對于金融類學生求職就業幫助不大,尤其是很多金融專業學生夢寐以求的投資類崗位,對于Eviews軟件的認可度很低。2.2課程定位模糊,金融理論不夠突出。嚴格來說,金融計量學與宏觀計量經濟學及微觀計量經濟學并列為計量經濟學的三個分支。三者區別在于金融計量學重點探討市場有效性、資產定價、資產波動率等現代金融理論的核心問題,與金融學科聯系更加緊密;而后兩者以宏微觀經濟學為基礎,更加關注經濟問題。雖然很多學校金融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包含了計量經濟學和金融計量學兩門課程,嘗試將宏微觀計量經濟學與金融計量學區分開來,但是對金融計量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與已開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重疊較多,因此課程學時設置較計量經濟學課程有所減少。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知識點和案例仍沿用計量經濟學的內容,缺乏針對金融問題的深入探討。2.3實驗教學缺乏啟發性和探索性。金融計量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金融類專業本科學生的社會實踐、實習工作以及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涉及,尤其在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現階段很多學校的金融計量學課程雖然設置了一定的實驗教學學時,但實驗內容多為書本上或理論課堂上的實例演示的呆板重復,學生往往只學會了點擊幾個按鈕,而沒有掌握系統性分析解決金融問題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也缺乏對分析方法和分析結果的多角度探索,導致在真正將金融計量工具應用于實際時感覺無從下手,只會“紙上談兵”。2.4相關教材良莠不齊。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市面上現有的金融計量學的教材有很多。一般來說,面向研究生或數理統計專業的學生的教材在理論推導方面會更深入,而面向本科生或金融類專業的學生的教材更偏向于應用。金融專業的本科教學多選用后一類教材,以避開學生難以理解的數學推導,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由于缺乏理論支撐,這類教材在知識點的講解上大多較為零散簡單,一些概念和原理的來龍去脈難以講清楚,導致學生在一些理論的理解上存在困難和偏差,影響實踐應用。此外,這類教材的數量雖然不少,但是有一些教材為了突出實用性而過度刪減理論基礎部分,導致整本教材成為一本軟件使用指南,不適合該課程的本科教學,另外一部分教材缺乏高質量的案例講解,無法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標。
化學計量學發展論文
摘要評述了化學計量學在我國近年來的發展,包括多元校正與分辨、穩健方法、化學模式識別、化學定量構效關系、分子模擬與優化、化學專家系統與數據庫等主要分支,其中特別對近年來得到飛速發展的新技術如高維數據解析方法、人工神經網絡、小波變換給出了較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化學計量學發展中國
化學計量學(Chemometrics)在我國發展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一門化學與統計學、數學、計算機科學交叉所產生的新興的化學學科分支。它運用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優化化學量測過程,并從化學量測數據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的化學信息[1]。它與基于量子化學的計算化學(ComputationalChemistry)的不同之點只在于化學計量學是以化學量測量為其基點,實質上是化學量測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學[2]。
由于“十年動亂”的影響,使我國在化學計量學的發展方面略遲于歐美,但在化學界前輩的積極倡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80年代以來,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得到了飛速發展,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一門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獨立的化學學科分支,已出版了多本化學計量學方面的專著和相應的教材[3],并在中國科學院的多個研究所和國內多個知名大專院校建立了隊伍穩定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8年前,我們曾在第二屆斯堪的那維亞國際化學計量學大會上對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發展主要成果進行過一次綜論[4],在此,僅就近10年來化學計量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作出簡要介紹。
化學計量學為化學量測提供理論和方法,為各類波譜及化學量測數據的解析,為化學化工過程的機理研究和優化提供新途徑,它涵蓋了化學量測的全過程,包括采樣理論與方法、試驗設計與化學化工過程優化控制、化學信號處理、分析信號的校正與分辨、化學模式識別、化學過程和化學量測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化學定量構效關系、化學數據庫、人工智能與化學專家系統等,是一門內涵相當豐富的化學學科分支。化學計量學的發展為化學各分支學科、其中特別是分析化學、環境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工程等,提供了不少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和新方法。
化學計量學發展成為化學與分析化學學科的一個獨特分支。兩個重要的條件與因素推動了這方面的發展。首先,化學與分析化學中大量涌現的現代化學量測儀器,使化學與分析化學家比以往任何時侯都更容易獲得大量化學量測數據。這種情況,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到20世紀80年代,在分析測試或化學量測中,人們第一次發現,取得數據甚至大量數據已不是最困難的一步。最難解決的瓶頸問題是這些數據的解析及如何從中提取所需的有用化學信息。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首次遇到類似行為科學家或經濟學家所遇到的大量數據如何處理的問題。化學家與分析化學家比較幸運。因為大量現代分析測試儀器出現帶來“數據爆炸時代”,也正是計算機普及的時代。這就構成了化學計量學發展的第二個條件。為了對極為復雜的化學量測數據(其中負載著在分子水平上表征物質世界的信息)進行解析,化學家、分析化學家利用可在計算機上實現的許多強有力的數學方法,包括一些相關學科發展的數據與信號處理新方法,從多維化學量測數據中提取有用的相關化學信息。如果說經典分析化學是得首先依賴費時而麻煩的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很多復雜化學體系進行純組分分離,即采用單變量校正方法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話,那么,現代分析化學家面對的則是各種將分析分離技術集于一體的高維儀器所產生的巨量分析信號,藉化學計量學發展的新型分析信號的多元校正與分辨方法[5]來進行復雜多組分體系的定性定量解析,高維數據解析的化學計量學方法現已進入可用來解決分析化學中實際難題的程度,將這些方法用于復雜環境樣本、中草藥中單位藥及復方分析等[6],取得了很多令人振奮的結果。繼續進行高維數據、特別是針對可產生三維數據的新型儀器的化學計量學算法的研究現仍是一個研究的熱點,我國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在此方面取得了居于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7]。多元校正與分辨一直就是分析化學計量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在此方面,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沈陽藥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江西大學、西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單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將化學計量學方法固化于新設計的分析儀器之中,以構建新型智能分析儀器,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計算機科學及信息科學的長足發展,它們的發展也為化學計量學注入了新鮮血液,我國在分析信號處理新方法,其中特別是小波分析(waveletanalysis)的引入,為分析信號的壓縮、去噪、分辨及背景消除等帶來新思路和新方法,從對近年來在此方面的綜述來看,可以說,我國在小波分析用于分析信號處理研究的方面是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單位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小組在此方面作出了大量有水平的研究[9]。另外,有關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neuralnetworks,ANN)[10]新技術、基于自然計算的全局最優算法如模擬退火(simulatedannealing,SA)和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GA)[11],信息科學中的圖象分析(imageanalysis,IA)方法,統計學中研究熱烈的穩健方法(robustmethods,RM)[12]等新型化學計量學方法的引入也取得很多可喜的成果。采樣理論這一重要的化學計量學研究分支,過去未引起必要的重視,近期有關研究小組如南開大學等單位倡導開展了這方面研究[13]。
經濟計量學模型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空間經濟計量學模型透析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
經濟計量學模型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空間經濟計量學研究論文
1974年5月2日J.Paelinck在荷蘭統計協會年會(Tilburg,蒂爾堡)大會致詞時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SpatialEconometrics)的名詞,關于空間經濟計量學的想法,他在1966年區域科學協會年會的報告中就已經出現了。
自從Paelinck提出“空間經濟計量學”這個術語,Cliff和Ord(1973,1981)對空間自回歸模型的開拓性工作,發展出廣泛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檢驗技術,使得經濟計量學建模中綜合空間因素變得更加有效。
Anselin(1988)對空間經濟計量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它以及Cliff和Ord(1973,1981)這三本著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Anselin對空間經濟計量學的定義是:“在區域科學模型的統計分析中,研究由空間引起的各種特性的一系列方法。”Anselin所提到的區域科學模型,指明確將區域、位置及空間交互影響綜合在模型中,并且它們的估計及確定也是基于參照地理的(即:截面的或時-空的)數據,數據可能來自于空間上的點,也可能是來自于某個區域,前者對應于經緯坐標,后者對應于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
國外近幾年空間經濟計量學得以迅速發展,如Anselin和Florax(1995)指出的,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1)人們對于空間及空間交互影響的作用的重新認識。對空間的重新關注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在其它社會科學中也得以反映。
(2)與地理對應的社會經濟大型數據庫的逐步實用性。在美國以及歐洲,官方統計部門提供的以區域和地區為統計單元的大型數據庫很容易得到,并且價格低廉。這些數據可以進行空前數量的截面或時空觀測分析,這時,空間(或時空)自相關可能成為標準而非一種特殊情況。
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對其發展現狀做了基本估計和全面分析,認為它取得了七個方面的重要進展;從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實業化、國際化等六個方面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摘要題】專題探討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發展階段/現狀/趨勢
目前可獲得的文獻資料表明,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相關論文最早出現在1964年,張琪玉、王恩光分別在《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第5期上發表文章,介紹了美國編輯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但文獻計量學在我國的真正興起和傳播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實際應用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已成為圖書情報與科學評價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1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
我們根據統計資料[1][2][3],編制了表1(不含港、澳、臺的文獻數)。根據文獻數量的增長變化、研究的成果和進展,以及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我國大陸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發展初期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